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有大颜回和小颜回的区别 八字有颜回如何化解

八字有大颜回和小颜回的区别 八字有颜回如何化解

本文目录一览:

身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为何久居贫困而不仕

据《孔子传》所述,颜回七岁就拜师孔子。那时的小颜回,身居陋巷,体质文弱,但却长得天庭饱满,鼻直口方,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放射着智慧的光芒。杏坛之上,委贽行礼拜师入门的仪式上,手捧一只干巴巴贽雉的小颜回,遭遇了身着华丽服饰,手里捧着十只肥大贽雉的富家子弟端木赐,即子贡。

子贡很不屑地瞧着颜回手里那只干巴巴的小贽雉,撇嘴说道:“啧啧!难道这样的贽礼也拿得出手吗?”颜回并不以为忤,而是气定神闲地说:“老师又没规定贽礼的数量,大概就为了让你和我这样的人都能拿得出吧。”

子贡仍愤愤然地挑剔着颜回,说道:“看你面黄肌瘦,定是身体有病。”颜回则慢条斯理地说:“我听人说,没钱才是贫,没学识才是病。我是贫,并非病。”

颜回与子贡虽然有了一个这样不愉快的见面,但在进入孔门之后,孔子的德化教育并没有让颜回因贫而耻,更没有让子贡因富而骄。颜回去世时的后事,正是子贡尽心为其操办的。

而小小的颜回,亦是身穷志坚,在知识面前,他从不愿做一个弱者。或许,正是因为贫穷,颜回才会懂得万分珍惜此次求学的机遇,从而终身忠诚于这位施行有教无类的恩师——孔子。

步入孔门的颜回,发奋读书,善于观察、思考,闻一而知十,在孔门之中,好学者数他第一。可他却甘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为何?为何这个在孔夫子眼中的敏于思而慎于行,称得上孔门“德行科”第一人,集孔门学识精髓于一身的颜回,而最终却穷困潦倒,积劳成疾,病死在陋室残榻之上,也不出仕?

这是为何?孔夫子不是曾对弟子们说,学而优则仕吗?为何颜回不仕?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孔子曾问过颜回。孔子问他:“颜回,你家贫又没社会地位,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答道:“我不愿做官。我倒愿拥有城外五十亩地,足以吃喝;城内十亩土地,足以穿用;弹弹琴足以自娱;学习夫子的道理足以自乐。”

真的是这样吗?号称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首的德之君子,思想就真的这么简单、这么理想化吗?难道仅仅就只是安于不以利而自累的知足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探寻着关于颜回的记载,以望寻找到答案。奈我才疏学浅,略得出以下拙见。

一、性格使然

颜回自入孔门,紧随孔子左右,夫子曾这样评价颜回:“我给颜回授课,一整天下来他都不提任何疑问,像个蠢人。等他回去后,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自如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并不愚笨。”由此我猜想,颜回是一位性格稍微内向,少言而善于自钻自研的自学型人才,他把精力的重心都放在了学习上。

并且,他十分敬仰孔子的学识,他认为:“夫子之道,愈仰望愈觉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其艰深。看它好像在前,忽然间又像在后。虽已竭尽全力,但它仍在面前高高地耸立着,想要攀登,却觉无路可走。”在夫子的学问面前,他就是一个追逐风筝的小孩,生怕一个不注意,就再也寻不到那个目标。所以,为了求学,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他也此生无悔。

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以颜回如此少言善学,乐于简单的个性,他很难将自己置身于勾心斗角的仕途。更何况,他已心有所属,他早就将学习钻研夫子之道,奉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二、时事寒心

那么,颜回真的就只是一个好学的书呆子,没有一点政治头脑吗?其实不然,《荀子·哀公》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颜回从东野毕不爱惜马力推知其马将会逃跑。当事实果如颜回所料时,鲁定公问他:“你以何而知他的逃?”颜回说:“我是以政事上的原则来推断的。从前,舜善于役使民众而不使他们走投无路,造父善于驱使马而不让马力尽气衰,因此舜的民众不跑,造父的马也从不逃。而现在东野毕驾车,即便马的气力用光了,他还是拼命地挥舞马鞭驱赶,由此我知道,他的马将会逃跑。”

定公大悦,随即进一步求教。颜回又说:“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君主使臣民走投无路而不陷入危险。”由此可知,颜回极具为政之道的辨证思维。

只是,在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生涯中,颜回看到了夫子处处碰壁的忧伤,看到了各国君主贪婪自私的丑恶,看到了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纷争。诸侯相争,甚至陪臣争权,换来的都是百姓受难。这一切不是区区几个儒生所能改变的,这需要儒生的政治报负与当朝相结合才行。

可是,哪个君主愿意真正去施行他们心中的美好报负?鲁国的堕三都以失败告终,孔夫子先后两次到达卫国,都被卫国国君沽名钓誉。他们师徒又周游宋国、郑国、周都洛邑、陈国、蔡国等等大小十几个国家,可是,无一个君主真正想用他们。

这些,颜回都看到了,夫子曾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今的天下“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夫子是有心而无力了。

所以他劝慰夫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当夫子困于陈蔡之间,为道所不施而忧伤时,颜回对夫子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夫子能听到颜回如是说,欣慰不已。

好一个清透的颜回呀!他已看透时事,深觉在那样的年代,不会出现一个贤明的君主去真正施行孔夫子的为政之道。

夫道之大,大到无人敢用。这不是夫子的错,而是世间那些愚昧君主的错。既然夫子的道不能与很好地结合,不如随从夫子重兴杏坛,将夫子之道广布民间。让德治,让仁政牢牢植根在万民心中。总有一天,这些怀揣着美好愿望的新秀,会将夫子之道发扬光大。于是,颜回追随孔子重返鲁国,甘做一名杏坛儒生,不再踏迹政仕。

三、师生情义

孔子一行周游列国郁闷而返,此后,颜回随师潜心研学,发扬光大杏坛。这真是印证了孔子曾对他说的那句话:“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暂且回避。颜回,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如若没有深厚的情义所系,师生之间何得如此相知和了解?

颜回在孔门之中,以他的悟性及德行,已深得孔子之心与厚爱。颜回死时,孔子悲叹:“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的弟子们劝道:“夫子莫要太过悲痛了!”孔子说:“是我过于悲痛了吗?此刻,我不为他悲痛,还会为谁呢?”孔子对颜回的情义胜过于对其他弟子之情,甚至更胜过于对儿子孔鲤之情。

生前的颜回,天生聪慧,恩师对他的情义,他怎能不知?彼时,当孔子困于匡地,颜回因滞后而到时,子曰:“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当颜回说出此话之时,他可能早就在心中暗下决心,有生之年,不弃夫子。

所以,即便是子路、冉求等纷纷从政走上仕途,颜回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不愿因去他国从政而离开夫子。

贤哉,回也!他遵从内心,乐于好学,安于简单,他深明大义,甘于奉献,重情重义。幼时,寒酸的贽礼,终时,破陋的残榻,终不改他性、他情、他心。他这短暂的一生,虽未出仕,却胜似出仕。

「台检说法」坑侄子的亲叔叔,误人害己

老话说

上梁不正下梁歪

是极有道理的

背井离乡的叔侄俩

本该勤勤恳恳有所作为的

谁料叔叔竟然染上吸毒恶习

还“坑”了侄子一把

最终双双堕落

误人害己

年轻侄子走上歪路

小颜,1992年生,2017年6月从云南老家来到玉环,租住在清港下湫村,7月17日就因和几个老乡在一起吸食被警方抓获。

同年8月7日,该案以小颜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移送至玉环市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审查后发现,小颜的“堕落”没那么简单。

原来,自从2017年7月初开始,小颜在其出租房内已经陆续在“他人”引诱教唆下吸食2次,容留“他人”吸毒5次。

而这个“他人”不是别人,正是小颜的亲叔叔——大颜。

亲叔叔竟是背后推手

大颜,1980年生,和老婆一起在玉环打工,也在清港下湫村租了一间房,和侄子小颜的住处不远,基本上每天都要去玩。

2017年6月初的时候,大颜开始吸食,在自己房里吸了几次以后就不敢继续了,怕被老婆知道,但他也没有戒掉,而是转移阵地去了小颜的住处。

7月初的一天,大颜正在小颜房里打发时间,闲着无聊又犯了毒瘾,索性通过微信买了50元的,第一次大大方方地在小颜面前吸。小颜心里觉得这样不好,可都是亲戚,也就没说什么。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7月12日,大颜在小颜房里第四次吸毒,小颜就在边上看着,大颜吸得飘飘然了,就让小颜一起吸。起初小颜不肯,大颜就胡诌“你不是感冒了吗?吸一点点就能好”,小颜信以为真,第一回碰了。

7月14日,大颜在小颜房里第五次吸毒,让小颜“搞一点,没事的”,这次小颜没怎么拒绝,碰了第二回。直到7月17日被抓获。

叔侄双双落入法网

2017年9月15日,小颜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2018年5月21日,大颜因涉嫌教唆他人吸毒罪,被玉环市公安局刑事拘留。7月20日该案移送至玉环市检察院,于8月31日以涉嫌引诱他人吸毒罪提起公诉。

检察官认为,大颜违管理法规,引诱他人吸食,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写在最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大颜这个做叔叔的没有做好榜样

还把侄子“坑”进了牢房

小颜刚知道叔叔吸毒的时候

是打算阻止他并且告诉家里长辈的

“吸毒感觉像喝过酒,很不舒服”

小颜如是说

「《论语》青春版」36 颜回之死,孔圣人最大的痛!| 讲经典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来解读《论语·先进第十一》6、7、8、9、10五则:颜回之死,孔圣人最大的痛!这一集的内容有些沉重。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小孔子30岁。

他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也最多。

颜渊之死是孔门中的一件大事。孔子将颜渊视为自己的孩子,颜渊的死让孔子非常伤心。人生有三大悲: 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孔子这三件事情都经历过。

11.7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身体不好,二十几岁就满头白发,公元前481年,42岁的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这一年孔子67岁,离去世只有5年。

颜回死了,家里很穷,颜回的父亲颜路来找老师商量办丧事:“请子之车以为之椁。”颜路买不起椁,孔子有一辆车子,颜路就和老师商量,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置办个外椁。

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棺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孔子忍着悲痛,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虽然颜渊和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都是我们各自的儿子。我们两个都是死了儿子的父亲啊!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一样有棺而无椁,当时我没有卖掉车子自己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吾从大夫之后”,意即我曾经做过大夫,“不可徒行也”,是不可以步行的。

孔子晚年已经不当官从政了,还留着一部破车子,既不给儿子,又不给自己最爱的学生。摆个臭排场,孔老师可真是够了。

孔子和颜路谈到了早死的儿子孔鲤,可见他的确是像爱自己儿子一样爱颜渊的,可是再爱他们,也不能逾礼。所以,还真的不是舍不舍得一辆车的问题。孔子爱颜回是真情实感,可是不能因为爱而放任情感逾越礼制。

11.8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这是老天爷要灭我呀!老天爷真是要灭我呀!”

这是孔子最哀伤的悲叹之意。他觉得,颜回的死就仿佛他自己去世了一样。颜回最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也最有可能承继他的衣钵,成为孔学继承人,可惜他“其年不永”,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可以说,颜渊一生都和自己的老师孔子相伴,甚至在儿子5岁时,颜渊抛下孩子毅然与老师一起周游列国。他不仅仅对孔子思想理解最深刻,对老师的深情同样令人动容。因此,颜渊死,孔子从此少了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人。

孔子对颜回明显是寄以传道之厚望,所以他们之间既是师徒,又像父子,更像是天命选中的两代人!

孔子的这种哀叹,其实也有一种自怜在内。孔子一直觉得,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地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还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然而颜渊最终先他而去了。孔子遭受这样大的打击,他内心的凄凉、悲怆可想而知,在去世前的两年,鲁人获麟于野的时候,他终于知道“吾道已穷”,从此以后不再继续写《春秋》了。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恸”,哀伤过度,悲伤得脸孔都扭曲了。跟随孔子的人说:“老师您悲伤过度了!”孔子说:“真的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还能为谁呢?”

讲到颜回,使我们想到古往今来,许多有才而短命或薄命的人物,颇为伤感。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两句诗说:“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真是达人知命的论调。

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死了以后,同学们主张厚葬他,来向孔子建议,但是孔子说:“不能这样做。”依据颜回的德行思想来说,他应该不会希望厚葬的。

结果同学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看待我当看待父亲一样,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但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做主的呀。”

孔老师很无奈的语气,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其实孔子也不是真心反对厚葬颜回,毕竟是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嘛。而且,同学们也心领神会地get到了老师这种微妙心理。

孔老师说的“予不得视犹子也”,首先是说在安葬的事上,不能把颜回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依平日颜回生活俭约朴素的本性来办。厚葬的确是不合礼法的,人应该行其本分。

《中庸》第十四章中所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家境富有,就按富裕的方式生活;家境贫穷,就按贫穷的方式的生活。孔子认为礼是应该各称其情,每家每户都要守礼,但是不是守一样的礼。

单就丧事来说,家里没有钱,为了死要面子,向别人借钱负债来办丧事给活人看。《孟子·檀弓》记载孔子的话,就说,丧葬应该“称家之有亡,有,毋过礼。苟亡矣,敛手足形,还葬,县棺而封”。所有的人家都去厚葬,社会财富是根本没有办法支撑的。颜渊家里非常贫穷,所以孔子认为就应该根据颜回家的财力去薄葬即可。

所以,我们这里不该认为同学们厚葬颜回是受到了孔子的暗示、或者讨老师欢心什么的。孔子真心为颜回恸哭,但“发乎情,止乎礼”。

至于颜回的学生基于同学情意,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老师表示“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他虽然有自己的原则,但并没有强迫学生们服从自己,只是,这个话非常哀婉,其中的确含有比较明显的责备。

11.6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

这一则应该是在颜回去世很久以后,孔子和当时的权臣季康子的一段对话,再次表达了他对颜回深深的思念。

季康子和孔子聊天时问道:你的学生里谁最好学?谁的学问最好?孔子回答道:我有一个弟子叫颜回,是所有学生中最好学、也是学问最高的,可惜不幸短命,现在没有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人了。

孔老师对颜回的怀念是真挚的,深厚的。而且他对季康子说的这段话,也曾经对鲁国国君鲁哀公说过。

颜回这个人的确有点“才命相妨”的意味:才华出众而命运不济,可以说,对颜回来说,才华和命运都是伤人的。他读书太用功,营养又不良,经常饿肚子,四十二岁就去世了。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人,其中有宋代的理学家邵雍邵康节,据说他能推算历史、推算命运,结果也还极准,是个半神一样的人物,他著作的《梅花易数》可谓千古奇书。可他一年到头总生病,夏天还要戴帽子,车子上张挂布幔,风一吹就病倒,结果五十九岁就死了。

孔子最喜欢、最称道的是颜回,这个大家都理解。可是孔子说,我的学生中除了颜回,其他的都谈不上好学,就别说子路了,这话让子贡、冉有、子张、子夏情何以堪呢?

一直读到现在,孔老师一直给人以温文尔雅、谦恭博学的形象,我们总是想从孔子身上获得榜样领袖的力量,却忘了理解生命仅剩最后五年的暮年的孔子心中的那份悲戚与绝望。

颜回的死,孔子在伤痛同时,一定会回忆起十六年前,周游列国时落难于匡,师生失散,颜回没能跟上老师,孔子焦急地等待,颜回终于回来了,孔子激动地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答说:“夫子还在,回哪里敢先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回答当真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但是却鲜活地刻画出孔子和颜回的深挚情谊。

无论面对什么样糟糕的现实,颜回总是那么态度从容,总是那么淡泊无求。从学于孔子之后,他未尝一日离开,他对于孔子所传的“道”,总是能莫逆于心,又能笃行信守、三月不违。他不像子贡那样机敏聪慧,不像冉有那样沉稳干练,不像子路那样义无反顾、豪迈过人。他的话总是很少,却言出必中。孔子对学生的最好的赞美之词,都会落到颜回的身上。

孔子和颜回之间的确有着极特殊的情愫。子路像孔子的兄弟,而颜回则如同儿子一般,甚至还有一种莫逆于心的敬重,他们彼此都是对方的“心向往之”。甚至孔子曾经对子贡感慨:“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

张晓风曾描写过孔子的暮年:

这个本就礼坏乐崩的世道,战争开始流行了,开始高明了,人心开始崩溃了。吴和越,宋和曹,是什么仇恨让他们想彼此毁灭?所有的国家什么时候结盟,就什么时候互相暗算。所有的谋臣什么时候奔走,就什么时候制造战乱。人人都想弭兵,人人又同时想霸天下,……天下无道是很久了,很久了。

可颜回这一次真的走了,孔子还在,他就先走了,不能信守“子在,回何敢死”的许诺。这真是重重的一击,把孔子顽强的意志力几乎打垮了。

所以,这一则,我们且不要埋怨老师的措辞不周吧。老师对颜回的怀念中,更多的是一种“吾道穷矣”的凄凉悲叹。颜渊死时,孔子悲恸地说“天丧予”,而此时,则是已经无法恸哭的悲凉。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责编 廖玥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