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除夕夜可以关灯睡觉吗为什么 除夕夜可以关灯睡觉吗女生

除夕夜可以关灯睡觉吗为什么 除夕夜可以关灯睡觉吗女生

本文目录一览:

为啥除夕整夜不能熄灯?看除夕之夜民俗讲究大盘点

今天(2月4日)是除夕,而除夕夜是中国传统的“大日子”。什么是“除夕”?除夕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除夕之时,咱就讲讲除夕那些事。

除夕寓意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民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5、不熄灯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一是为祖先照明,让祖先好好看看家里的变化;二是预示着来年前景光明。

6、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7、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总之,作为全年中的“大日子”,除夕的民间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异,有些迷信的做法也被逐渐遗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民俗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构成了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民俗网、百科网,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为啥除夕整夜不能熄灯?看除夕之夜民俗讲究大盘点

今天(2月4日)是除夕,而除夕夜是中国传统的“大日子”。什么是“除夕”?除夕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除夕之时,咱就讲讲除夕那些事。

除夕寓意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民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5、不熄灯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一是为祖先照明,让祖先好好看看家里的变化;二是预示着来年前景光明。

6、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7、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总之,作为全年中的“大日子”,除夕的民间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异,有些迷信的做法也被逐渐遗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民俗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构成了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民俗网、百科网,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除夕这一天,不能倒垃圾不能串门,晚上不能关灯,知道为什么吗?

对于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一年中最温馨而重要的时刻。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辛勤工作,忍受着孤独和辛劳,只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当春节的脚步渐近,那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也越发强烈。无论工作多忙,无论路途多远,他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不远万里,回到最温暖的地方——家。

在除夕这一天,古老的农俗语“1不去,2不做,3注意,做4事”寄托着人们对于和谐、幸福生活的深刻期盼。每一个细节,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对家庭和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习俗指引着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庆祝和祈福。这句话提醒我们,除夕夜不仅是一个欢庆的时刻,更是一个充满传统智慧和深刻意义的时刻。它涵盖了四个方面的传统:保留好年运(不去)、维护和谐家庭关系(不做)、秉持正确的行为态度(注意),以及在这个重要的夜晚做出积极的行为(做)。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气氛。这一夜,无论是城市的高楼还是乡村的小屋,灯火辉煌,温暖而明亮。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畅谈一年的收获与期待,共享美味的年夜饭。除夕夜不关灯,象征着驱赶阴暗、迎接光明,守岁更是对家人的守护与陪伴,是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这些习俗不仅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更承载着对家庭成员的尊敬和关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例如,除夕不串门体现了对家庭私密时间的尊重,不倒污水和垃圾则代表着希望保留好运和财富。而对联的贴法、年夜饭的准备、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的祝福,都在表达着对传统的敬重和对家庭成员的深厚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变化。农民工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既保留了乡村的纯真和传统,也吸收了城市的开放和创新。他们在遵循“1不去,2不做,3注意,做4事”的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除夕的意义。

农民工们的除夕,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在他们简朴而真挚的年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农民工在除夕的习俗活动中展现出对传统的坚持与尊重,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无论是家庭团聚、守岁,还是贴福字、祭祖,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文化根脉的传承。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承载了历史的记忆,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

除夕习俗中对家庭的强调,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等。农民工在除夕夜的团聚,不仅是对家庭温暖的追寻,也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思。通过这些习俗,我们被提醒要珍视家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亲情、友情和邻里间的和谐共处。这不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节日不仅仅是纪念和庆祝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在除夕这一天,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街道,还是乡村的静谧小径,都洋溢着共同的期盼和欢乐。通过这些习俗,我们不仅维系着与过去的联系,也在为未来播撒希望和梦想。每一盏亮起的灯火,每一个团聚的家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除夕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以更开放的心态,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一种生活的艺术,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和人文关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新年的到来,我们带着对传统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憧憬,共同迈入新的征程。让我们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在这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继承者,更是创造者。

为啥除夕整夜不能熄灯?看除夕之夜民俗讲究大盘点

今天(2月4日)是除夕,而除夕夜是中国传统的“大日子”。什么是“除夕”?除夕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除夕之时,咱就讲讲除夕那些事。

除夕寓意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民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5、不熄灯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一是为祖先照明,让祖先好好看看家里的变化;二是预示着来年前景光明。

6、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7、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总之,作为全年中的“大日子”,除夕的民间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异,有些迷信的做法也被逐渐遗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民俗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构成了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民俗网、百科网,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