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余秋雨 母亲(余秋雨写母亲的句子赏析)

余秋雨 母亲(余秋雨写母亲的句子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余秋雨成名后抛妻弃女娶“唐僧母亲”,发妻:流氓自称大师

1992年,李红看着余秋雨写给马兰的情书伤心不已。

李红知道,这个自己陪着他走过风风雨雨的男人,他的心彼时已经不在自己的身上,完全被另外一个女人所占据。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西游记》中扮演唐僧的母亲。

在婚姻中被伤得千疮百孔的李红,决然离开余秋雨。

跟随李红一起离开的,还有他们年仅8岁的女儿。

于是,李红远走他乡,开始了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

与她相反的是,春风得意的余秋雨3个月后便和马兰结婚,开始了他们才子佳人“神仙眷侣”般的美好生活。

当初,李红嫁给余秋雨,称得上是“下嫁”。

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父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从小就被家人捧在手心里宠着。

李红和余秋雨认识时,李红是一个心怀演员梦想的女孩,而余秋雨则在上海戏剧学院教书,还只是穷教书匠一个,远没有今天的名气和成绩。

在李红报考上戏时,余秋雨正负责上戏的招生工作。

有一次李红又在报考上戏时因为特殊原因被刷了下来,愤愤不平的她于是去找上戏的领导讨要一个说法。

刚好那天余秋雨负责接待她,一来二去两人慢慢熟悉了起来。

后来,李红顺利被上戏录取。

而彼时的余秋雨,也向李红展开了激烈的追求。

那段时间,余秋雨文人骨子里的浪漫迸发了出来,他总是想各种理由约李红,两人一起聊天、逛街,非常浪漫。

李红生病了,余秋雨更是衣不解带,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以至于后来李红病好了,但余秋雨却累倒了。

在余秋雨猛烈的攻势下,李红终于陷入了他的温柔陷阱里。

余秋雨比李红大三岁,在李红眼中,这个男人不仅才华横溢,浪漫外,还很会照顾人。

试想,谁能抵挡得住这样一个男人的追求。

但两人在一起,首先遭到了李红父母的反对。

余秋雨这个穷书生,没能入得了李红父母的眼。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余秋雨的工作很容易出问题,李红父母自然不愿女儿跟着他担心受怕。

于是,父母苦口婆心劝说女儿让她和余秋雨分手。

但彼时的李红已经沉浸在爱情中不可自拔,她和余秋雨的爱情胜过其它一切,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拦他们。

显而易见,李红父母的劝说注定徒劳无功。

两人相恋5年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那时候没有房子,他们就租了一个小房子作为他们婚后的爱巢。

房子虽然,却因为他们变得甜蜜而温馨。

谁能想到,这个小屋子成为了大文豪余秋雨事业的起点。

两人的婚姻模式和很多家庭一样,遵从男主外女主内。

余秋雨选择继续为事业奋斗,除了教书外,还开始了写作,而李红则留在家里相夫教子。

婚后5年,他们一直过着二人世界。

5年后,在198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

而余秋雨的事业,也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他接连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戏剧审美心理学》等著作。

这些著作的出版,让他的职位节节攀升。

先是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之后是上戏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

余秋雨事业上的成功,也让李红心中感慨当初没有选错人。

为了能够让余秋雨更好地把精力放在事业上,她更加用心打理家中的大小事,以及教导女儿。

只是,看似美好的表面,彼时正暗藏危机。

没过多久,余秋雨就因为工作出了问题,被迫停职。

更不幸的是,他还患上了肝炎。

家里断了收入,余秋雨还要花钱治病,家里的经济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李红只能站出去出去赚钱养家。

但纺织厂的工资实在是太低,即使她拼死拼活,家里的生活依然是捉襟见肘。

当年,正值南下打工潮。

于是,李红便跟随大流,只身去了深圳打工。

余秋雨对此,只能无奈的支持。

因为当时家里的困境,他已经无力帮忙,还要因为生病拖累妻子。

为了让丈夫和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李红在去深圳前把他们委托给娘家。

李红甚至为了让余秋雨能安心写作,在家里给他搭建了一个小书房。

李红想着,不能让丈夫断了梦想。

李红在余秋雨落魄之时,不仅毫无怨言,还贴心地考虑着这个男人的一切。

于是当余秋雨在小小的书房中写作的时候,李红南下深圳打工。

但打工的日子,哪有那么好过。

年过30岁,没有学历和背景,也没有一技之长,李红做的都是最底层的活,送水、工厂流水线、销售等,她都做过。

这个从小娇生惯养,娇滴滴的上海姑娘,为了生活每天都忍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卖力地干活。

远离家乡的孤独,身体的疲惫,每次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只要一想到还要养活家里的父女俩,李红只能咬牙坚持了下来。

每次发工资,李红第一时间就往家里寄钱,让余秋雨不必为了钱去烦心。

有了李红的经济支持,余秋雨一心扑在了自己的写作事业上,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

当余秋雨和李红为了美好的明天奋斗的时候,另一边的马兰在黄梅戏舞台大放异彩。

由于长相漂亮,气质出众,马兰不仅在黄梅戏上很受欢迎,很多影视剧也竞相邀请她出演。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母亲,以及丞相殷开山的女儿殷温娇都是马兰扮演的。

当年杨洁导演为了邀请马兰出演,传言还重金请来了私人飞机接送,称其是最贵的演员。

《西游记》剧组当年穷到全剧组只有一台摄影机,一人分演数职,很多演员既是主演也是龙套,拍到一半还因为没钱差点拍不下去。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洁导演为了配合马兰的时间,还是想了各种方案,把预算放在了最后面。

虽然在杨洁的书中没私人飞机接送那么夸张,但也足以看出整个剧组对马兰的重视。

彼时的余秋雨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这个漂亮的女演员在一起。

虽然马兰当时在艺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诣,但同时也陷入了生活和艺术的迷茫中。

那时候,她需要一位智者来为她拨云见雾,指导迷津。

于是,一位老专家为她介绍了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

当马兰看着《艺术创造工程》的时候,对余秋雨肃然起敬,从此成了她的书迷。

马兰后来回忆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先生。”

1986年,彼时的余秋雨已经40岁,而马兰仅仅只有24岁。

这一年,马兰冒昧邀请余秋雨来观看她在上海演出的《遥指杏花村》。

余秋雨面对这位漂亮女演员的邀约,欣然前往。

在演出谢幕时,余秋雨迈着响亮的步伐和她打招呼:“马兰,我是余秋雨”。

马兰看着这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年轻的余秋雨,非常的惊讶。

马兰不知道的是,余秋雨也对马兰倾慕已久。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爱情的小火苗已经根植在两人的心中。

两人认识后,余秋雨的幽默和学识,都深深吸引着马兰。

马兰说:“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结过婚一样。”

不久后,即使两人相差16岁,但还是双双陷入了爱河。

余秋雨觉得相比发妻李红,马兰更懂自己,就像自己的知音。

当一个男人落魄到温饱都解决不了时,生存成了他的首选,所以当年李红赚钱养家默默付出让他感动。

但当一个男人功成名就时,他迫切需要一个懂他了解他的人,来仰慕和崇拜自己。

彼时马兰的出现,刚好满足了余秋雨这样的心里。

漂亮知性,又和自己有共同语言,这些让余秋雨那颗年老的心又重新恢复了活力。

作为文人,余秋雨发挥特长,经常给马兰写各种情深意切的情书。

正是余秋雨的这一举动,才让李红发现了丈夫出轨的证据。

1992年,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正要出版,李红特意从深圳赶了回来。

虽然久别重逢,但李红发现余秋雨脸上却没有太多重逢后的欢喜。

李红安慰自己说,两人年纪都不小了,确实不会有小年轻那样的了。

但在整理家务的时候,余秋雨写给马兰的一封情书,让她如同坠入冰窟。

信上缠绵的情话,她当年也曾收到过。

只是,如今余秋雨写情书的对象,不再是自己。

李红一直都知道,作为上戏的教授,作为作家,余秋雨除了认识不少女演员、女作家外,更认识不少年轻漂亮的表演系女学生们。

只是她从来没想到,丈夫居然会和神仙一般的女子马兰走到一起。

李红默默地把信放回了原处,想着自己和丈夫近20年的相濡以沫,以及8岁的女儿,他觉得丈夫会“浪子回头”。

只是,李红终究是对男人不够了解。

《文化苦旅》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彼时的余秋雨,在文坛名声大噪。

功成名就的余秋雨,决定追随自己的心意,放弃发妻,和红颜知己马兰在一起。

于是在这一年,李红收到了余秋雨的一纸离婚协议。

李红彼时才惊觉,原来自己的温柔体贴和隐忍,敌不过别人高山流水般的爱情。

同时李红也清楚知道,一个男人要变心,不管你如何挽回,都于事无补。

当余秋雨一纸离婚递过来时,李红不吵不闹,选择了和他离婚。

看见李红这么干脆,余秋雨心怀愧疚跟她讲,以后女儿的一切费用全部由他来负担。

马兰曾经跟李红道歉,但李红反过来和她讲:“感情这种事情,没什么对和错的,可能我们还是不适合,我们在一起已经没有爱了,这样过日子也没什么意义,那我就不如选择放手,祝福你们。”

只是,后来李红在网络上写《我的流氓前夫余秋雨》:“总有一种虚伪让人鄙视,总有一种背叛让人心寒,总有一种让人百感交集,而我要说:总有一种禽兽穿戴衣冠,总有一种帮凶强挤眼泪,总有一种流氓自称大师。”

李红的言辞,不可谓不狠。

看得出来,这么多年来李红恨极了余秋雨。

但不管李红心里如何恨,余秋雨还是和马兰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一起。

仅仅离婚三个月,余秋雨就迫不及待地和马兰结婚了。

余秋雨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老婆挺好的。”

而马兰也回了余秋雨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老公也不错。”

两人的甜言蜜语,全看不见另一个人因为他们伤痕累累。

这几年,关于余秋雨的争议也是越来越多。

有人问他关于“反偶像时代”的看法,余秋雨说:“《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骂的人只有两种:一是政治人物,二是歌星球星。国外不会讨论杨振宁结婚这种事,国际上张艺谋的地位并不比李安低,这个层次是要保护起来的,它呈现的是文化的一种定力。”

他一边回应对“反偶像时代”的看法,但也变相解释了自己和马兰“老夫少妻”的组合,就像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一样,不应该被人拿出来讨论。

韩寒曾评论余秋雨:“这人太油头粉面”。

韩寒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子里,余秋雨、陈凯歌、陈逸飞都长一个样。”,“坦白地说,我不喜欢这三个人,他们身上有太多中国中年男人的无趣、不坦诚、精明狡猾。”

只是这些年韩寒的争议并不比余秋雨少,两人半斤八两,就谁也不要评价谁了。

毕竟文人相轻,假如如今的韩寒还算文人的话。

如今的余秋雨和马兰一起携手走过了30年,看上去非常幸福,有人评价他们“才子佳人”。

但这段婚姻,不管看上去如何美好,注定要饱受争议。

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文化苦旅》里边有一篇余秋雨为妈妈写的致悼词,情真意切,字字感人肺腑。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钦慕和仰望。纵然曾经听说过无数优秀有力量的母亲的故事,但不知为何,这位妈妈尤其特别,特别到听一次就不禁在脑中幻想她的举手投足,那是一种特有的笃定和优雅。

“妈妈的独一无二,可以从一件小事说起。几天前,我们守在妈妈床边,为她服务了十年之久的保姆小许动情地说,整整十年,没有听到过她的一句责备,一句重话。我说:“你只有十年,我是她的大儿子,多少年了?从小到大,也没有听到过。”

是一位怎样温柔且智慧的女性一生都没发过脾气,对待低位者与对待亲人一视同仁。作者一生见到的妈妈,永远只是微笑,只是倾听,只是腼腆,最多,也只是沉默。这与我们印象中“唠叨”、“掌控欲强”、“敏感”的妈妈形象大相径庭。听起来这应该是一位一生平坦幸福的女人,但实际上她经历的磨难困苦远非我们常人所能想象。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妈妈一生的微笑和腼腆,绝不是害怕、躲避、无能、平庸,恰恰相反,她完成了一种特殊的强大。

她本来是一个大城市的富家之女,因为战争来到最贫困的乡村, 非但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用毅力和知识编织了自己最美的青春。她开办识字班,为每家每户写信、读信、记柴账……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同样也没有任何报酬,但她就是乐此不疲,同时还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很好的完成了对儿子的早期教育。

在最艰难的时期,家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这位柔弱又坚韧的母亲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她去工厂干粗活,精打细算,使全家没有一个人饿死,这个结果在当时已堪称奇迹。作者说到其实爸爸和妈妈同龄,妈妈能够多活十年,原因之一,是她压根儿不听那些恶言。因此,这些恶言只能折腾爸爸,却无伤妈妈。

想来这真是一位大智如愚的母亲。反过来对照自己妈妈的时候,只觉得一个是书中的人物,一个是我身边的角色。我妈嗓门大,温柔的时候尽显母性光环,但是河东狮吼的时候也颇具王者风范;她细心体贴,却以自我为中心;她勤劳聪慧,也虚荣爱面子;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在我心里,她却真正是一个完美的妈妈。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十位名家(林清玄、王小波、周国平、余秋雨等)经典议论语段

林清玄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是的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因此,佛陀说:一个人战胜了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林清玄《木炭与沉香》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林清玄《玄想》

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林清玄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林清玄《心无挂碍 无有恐惧》

禅宗说:“白马入芦花”有的人明明是白马,入芦花久了,白白不分,以为自己是芦花了。

本来面目非常重要,只有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做一个完整的人,以及做一个独立和成功的人。——林清玄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在燥热的暑天喝一杯茶。在雪夜的风中看一盏烛火。在黄昏的晚霞里观夕阳沉落。在蝉声高唱的树林里穿行。在松子掉落的深夜想起远方的朋友。在落下的一根白发里,浮出一生最爱的面容……——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林清玄《在云上》

王小波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王小波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王小波《黄金时代》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余秋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山居笔记》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文化苦旅》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借我一生》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余秋雨《文化苦旅》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余秋雨《山居笔记》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余秋雨《寻觅中华之丛林边的那一家》

“成功”这个伪坐标的最大祸害,是把人生看成“输赢战场”,并把“打败他人”当做求生的唯一通道。因此,他们经过的地方,迟早会变成损人不利己的精神荒路。——余秋雨《北大授课》

周国平

也许,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人用怀念挽留逝者的价值,证明自己是与古往今来一切存在息息相通的有情。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人们愈来愈没有工夫也没有心境去怀念了。人心如同躁动的急流,只想朝前赶,不复反顾。可是,如果忘掉源头,我们如何校正航向?如果不知道从哪里来,我们如何知道向哪里去?

习惯的定义:人被环境同化,与环境生长在一起,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所谓环境,包括你所熟悉的地方、人、事业。在此状态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渐趋平缓,终成死水一潭。

那么,为了自救,告别你所熟悉的环境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来往,从事陌生的事业。

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创一种生活,这是测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真实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语言,真正的两心契合也不需要语言,谓之默契。

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不独爱情如此。

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素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

时尚和文明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蒙昧人。唯有扎根在人类精神传统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

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傲。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而这一切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这种人尽管敏感,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旦夕祸福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赌场上输掉的,却在他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

为了抵御世间的诱惑,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我所说的高级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得到,你对那些次好的东西也就不会特别在乎了。

物质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乐,甘愿舍弃无限的快乐,结果普遍活得不快乐。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诞生也是在沉默中酝酿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选自《人生哲思录》)

普鲁斯《影子》一诗中写道:“每个人在自己的小路上点燃灯光,活着时无人知晓,工作不被重视,随即便像影子一样消失。”点灯人真像影子一样消失在时光的暮霭中吗?至少火光唤醒了沉睡的萤火虫。点灯人消失了,但光在萤火虫身上得到了延续,岁月如同退落的潮水,它试图卷走一切,但在退潮后的沙滩上,一定还会留下潮水的痕迹和几只闪亮的贝壳。岁月带走的只能是物质的残骸,但带不走精神的路标。

梁晓声

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也就是官方说法中的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和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都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嚷着‘撕毁一切’;还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一个中国。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生命对人毕竟只有一次。在它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若生命是一朵花就应自然地开放,散发一缕芬芳于人间;若生命是一棵草就应自然地生长,不因是一棵草而自卑自叹;若生命不过是一阵风则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翩翩飞舞?⋯⋯

世上本无多少热闹,有了看客才有热闹。

由于当下之中国社会矛盾重重,郁闷者多多,当下中国看客,对不平之事的正义冲动,一番番被酱缸似的不良现实所腌沤,异变为两种极端的表现——麻木不仁已无冲动可言,人性上沦为纯粹看客;或胸中终日无名业火暗燃,不定什么时候,便火冒三丈,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的去面对。

当物质世界太过于匮乏时,生活太过于逼仄,人本能的向往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我很感谢书籍,让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作所为,一定跟别的青年不一样。

它让我在某些时候与旁人不同。

当书改变你的时候,你看这世界眼光是不一样的。

文学家就这点好处,生活中的痛,在艺术上能变成极致的美。

一种几乎终生的行业,必然助长一个人明显的性格特点,建筑师们是不会将他们设计的蓝图给予建筑工人——也即那些砖瓦灰泥匠们过目的。然而哪一座伟大的宏丽建筑,不是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呢?正是那每一砖每一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培养成了一种认认真真的责任感,一种对未来之大厦矗立的高度的可敬的责任感。他们虽然明知他们所参与的,不过一砖一瓦之劳,却甘愿通过他们的一砖一瓦之劳,促成别人的光环之功。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默默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母亲她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的是满腔满怀仁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您、体恤您。

郑渊洁

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生的时候自己用哭声宣告问世,死的时候别人用哭声为你送行。悲剧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主旋律。

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

腰缠万贯是另一种穷。一贫如洗是另一种富。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的。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

写回忆录的本质是自己给自己整理遗容。

过去,是从土地里找财富的时代。现在,是从人的大脑里找财富的时代。

“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之一:天才眼中看到的都是谬误,然后纠正它。非天才眼中看到的都是真理,然后盲从它。”

麻雀被人捕获后不吃嗟来之食,不忍受笼狱之灾,绝食而死。表面看,麻雀死得傻。实际上,正是麻雀的赖活着不如好死的哲学,导致至今无人豢养麻雀,使得它们的后代受益,永远在天空享受自由的阳光。

“写小说的人基本上不能看别人写的书,看生活就行了。写作的真正乐趣是独处。喜欢扎堆儿的不是作家,是群居的蚂蚁。作家只和作家交往本质上是同性恋。写作本身没有任何值得探讨的地方。同行之间的借鉴和启发是写作的头号敌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独到感受才是文学的真谛。写作没有技巧,无需切磋。就算有技巧,最高级的也就是使用前人没使用过的技巧。”

86年我参加一作家笔会。作家们谈自己看过什么书。一人说完一俄罗斯作家的书后问我:“你看过?”我摇头。她大惊:“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你怎么写作?”轮到我发言时,我瞎编了一个名字,我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亚的书特受启发你们看过吗?70%的人点头。我说这名字是我瞎编的。从此我再没参加过作家笔会。

出名是最痛苦的事,出了名老得端着架子活。老想着怎么才能不辜负自己的名,活活能把人累死。

一般人干成了一件事,就拿它当自己的终身事业,挺傻。其实把旧事业扔了,再重新弄一个新事业,才够味儿。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如果再干成一个大事业,不就等于活了两辈子吗?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

余华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家庭。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摸样。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复生命,还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因此,阅读和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可以填补生命的遗憾。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的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读书可以使狭窄的现实生活变得宽广,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完整。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路遥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要做到这一点,路还好长。

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置人于死命。

年轻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很多缺点:缺乏经验、少不更事、容易冲动。但是也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有大把的时间去遗忘那些不该记住的事情。

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在我们亲爱的大地上,有多少朴素的花朵默默地开放在荒山野地里。这花朵没有人注目。也许唯有自身才怜爱自身的芬芳。可是,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有多少绚丽的生命之花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啊!

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一个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心里掀起狂风巨浪!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三毛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不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这样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哭,我爱笑的时候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史铁生

人生有三种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要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见你就像见到家乡

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名家名作共欣赏:余秋雨经典散文名篇《母亲的“禅”》

母亲的“禅”

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但没有。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她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作为子女,千万别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的最后话语。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桔红糕。”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就咧嘴大笑。笑完,彻底屏蔽。桔红糕是家乡的一种米粉粒子,妈妈儿时吃过。在生命的终点,她只以第一食品和最后食品来概括一生,然后大笑。这便是禅。

妈妈的脸,已经不会再有表情。听舅舅说,早年在上海,她也算是大美女。与爸爸结婚后,难于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安家,妈妈就到她陌生的余家乡下居住。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家乡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都由她包办,没有别人可以替代。 至今记得,年轻的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发上扣上一顶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自己幼小的儿子看大了,当作了谈心者。到我七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妈妈把这些重任交给我时同我做了一个交换:今后我的全部家庭作业都由她做。 小学毕业后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紧张,她害怕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心了,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我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蔡医生询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的结果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妻子说,要与我讨论。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的意见就是妈妈自己的意见,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多少年,哪里在乎一两星期。

大弟弟松雨守在妈妈病床边的时间比我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医疗,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终于,遇到了一个好人,又遇到了一个好人。

活下来,太偶然了,我们都无数次命悬一线。因此,我必须再一次肃立,为妈妈已经无感的躯体深表敬意。

病床上妈妈的躯体已经缩得比从前小,但我心里明白,我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她。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她去表外公家回来得晚,我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她。妈妈在山路上见到我时,不责怪,不惊讶,只是用温热的手牵着我,再翻那两座山岭回家。

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有些故事,只有您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妈妈,您知道吗?您有多重要!

妈妈,从20岁开始,我每次要作出重大选择,首先总会在心中估量,万一出事,会不会给您带来伤害。您平日的表情举止,都让我迈出了像样的步伐。如果您不在,我可以不估量了,但是,一切行动也就失去了世代,失去了血脉,失去了力量。

妈妈今天脸色似乎退去了一层灰色,我心中一紧:妈妈,您的生命会创造奇迹吗?多么希望您能在我们面前安睡更长时间。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它一定会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休息,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