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关于开学感悟的句子有哪些(关于开学感悟的句子)

关于开学感悟的句子有哪些(关于开学感悟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新学期来了,一起感受开学致辞中那些触动人心的力量→

编者按

新学期意味着什么?

对于新生,这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

对于老生,这是青春旅途的又一站,迎接他们的或许是一场艰辛的磨练。

不论如何,新学期带来了更多选择与机会。

作为真正的“开学第一讲”,开学致辞凝结着对学生们的激励与鼓舞,包含着对育人未来的期待。在本期推送中,小编收集、整理了多所学校的校长、院长的开学寄语,他们从不同角度为“要成为哪种人?”“要怎样对待生活与学术?”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即使已经离开校园,希望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触动人心的力量。

《自强为学 厚德立业》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为“学”就是要深刻理解本学科的知识架构与形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传承和创造知识。立“业”就是要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以聪明才智服务国家和社会。

为“学”须自强,重在创造知识、追求真理。为学首先要处理好自我创造与向他人和前人学习的关系。《墨子》中说,““知,传受之,闻也;方不㢓,说也;身观焉,亲也。”意思是知识有三类:闻知、说知、亲知。做学问首先要懂得把深入学习和调查研究获得的闻知,与亲身实践获得的亲知经过反复辨析领悟统一起来,再经过思考和推理获得说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表率。他一生精研中国古典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为解读这本“天书”,他走过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实地调查古建筑两千余处,又历时多年创作出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系统编写的建筑史著作《中国建筑史》,“填补了没有中国人写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为学还要不断打破自身成见、实现自我革命。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光速不变为前提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物理学的一次深刻革命。可是爱因斯坦没有固守已有成果,他深知狭义相对论不能解决加速度体系的问题,而加速度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因此仅有狭义相对论是不够的。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与数学家深度合作,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自强,就是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同学们,希望你们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努力提升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界。

立“业”须厚德,重在解决问题、服务人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立业首先要有为民情怀,以国家为先、人民至上。我国著名桥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学长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毅然回到祖国,决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持修建多座现代化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设计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他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立业还要胸怀宽广、团结他人,共同攻坚克难,成就更大的事业。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学长,为了筑牢祖国的“海防长城”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的“雷达铁军”。这支铁军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斗志,共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联手战胜了从理论到软件、硬件必须进行彻底返工等重大挫折。在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厚德,就是具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按人心正道办事。同学们,希望你们厚德载物、担当大任,在团结奋斗中释放青春、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学”“业”须会通,重在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综合,仅靠单一学科往往无法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立业要会聚多学科知识,懂得博采众长。

业以学为基因,学以业为果实。行业经验经过提炼转化成学问才更有生命力,理论知识通过广泛应用才能更好造福人民。同学们,希望你们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敏锐把握学科变革的机遇,做出原创性成果。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同学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希望你们自强为学、厚德立业,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勇争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比如,对现有知识的体系分类,划定学科的边界;探索客观世界的现实局限,产生知识的边界;知识传播生产中的成规束缚和思维惯性,形成思想的边界。这些边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会形成阻碍和挑战。而创新的本质,是克服惯性的依赖、现实的约束、思想的保守,实现从旧到新、从已知到未知、从己岸到彼岸的突破和超越。

第一,越过学科专业的沟壑。

每个学科和专业都能提供不同的学术视野、思维方法和研究工具,但解决现实问题往往离不开跨学科协作。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打破知识体系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潮流,没有交叉新工具、融合新范式,必定会落后淘汰。

跨越学科边界,不仅需要交叉,更需要融合。交叉是物理结合,而融合将发生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物质、产生创新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应该不囿于学科背景,全身心投入各类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垫厚学识根基、拓宽见识眼界。像分子运动一般,在“升温”中提升交流的主动性、在“增压”中提高思维碰撞的几率,激荡出创新的无限可能,为实现自我能级跃迁积蓄深厚能量。

第二,突破发现新知的壁障。

创新有许多类型,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发现新知,是突破已知边界、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的过程,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提出新问题,对原来貌似不相关的多个事物进行关联性思考,发现新的联系;第二步,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联系的因果关系和背后的学理机制。新问题提得越好,新关系的跳跃性越大,对知识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的价值也就越大。

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竞争力,都离不开原始创新这个内核。而同学们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会如何原始创新,学会提出好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一场原始创新范式变革的帷幕正在拉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帆桨,AI浪潮将我们带到了一片崭新的创新海洋:人类数千年的知识积累培育出广袤的肥沃渔场,数不清的新发现鱼群在海平面下穿梭,等待着我们用新工具去网获。复旦人理应在“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征程上,发挥出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希望同学们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

第三,摆脱收益计算的边际。

从创新的视角看,卓越精神与精致主义截然不同。精致主义往往以利己为核心,计算收益、规避风险、权衡边际效应;而卓越精神把实现理想作为首要目标,有进无退、不计功利才是追求卓越的姿态。创新路上,如果因为权衡得失而选择跟随式研究,将“输在起跑线上”。成才路上,如果太计较一时得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造漂亮的简历,只会与卓越精神渐行渐远。复旦人应该具有“卓越而有趣”的特质,做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对于思想、知识和生活永葆趣味心、创造力。

今天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必须攀登科技珠峰。对于有志于攀登珠峰的人们来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敢于从“北坡”迎难而上,走出中国自己的路,才能更好解决问题。今天的中国青年,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只有参与全球、全年龄段的全赛道竞争;要追求真正的卓越,必须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在无人区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希望大家有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竞赛的志气、胆气和静气,迈入“无人区”、早日找到自己的果树种子,看准方向、久久为功。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生逢盛世,自觉担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大学,就要认清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读书?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什么?

同学们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要勇担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使命。我认为,践行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关键词就是创新。

在此,我想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勇于担当。每个时代的青年必须要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就是你们这一代最大的担当和最大的使命。

二是要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成事者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把理想信念和报国行动有机结合,成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一代青年。

三是要学会创新。创新是创造世界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照抄、复制都不是创新。创新必须从质疑开始,要实现从0到1的根本突破。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深受儒学文化浸润的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辉煌历史,我们坚信,这一代人也会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独特的创新道路。

四是要奉献付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等来的,而是靠坚持不懈的奋斗和行动争取到的。《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倡导奉献和付出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修行品德,立志报国。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一个变革时代,创新机遇巨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崇尚创新,求真为旨》

吉林大学校长 张希

“厚基础”并没有捷径,必须要下一番“笨功夫”。诗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重实践”,就要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掌握实践的方法,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要清楚,大学的培养目标必须靠多方面的严格要求才能实现。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学们开展科研工作时,常常会面临课题选择的烦恼,这是每个新人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致力于拓宽认知的边界,解决重要的问题,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也要及时回应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建议的选题原则是:既要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从解决小问题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术写作的能力,积累学术自信,再循序渐进,逐步去解决大问题。有的学生还可以考虑同时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有益于提高研究的效率,又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研究工作常常有一个慢慢起步的过程,之后可能经历一段加速发展,然后到达平台期。因此,研究方向的选择并非只是新人的烦恼。跳出藩篱、打破陈规、跨越边界,是产生新想法的重要途径。学科划分是人为的,跨越学科边界只需多一点勇气而已,而这点勇气可能带来的是研究范式的转变,重要原创成果的诞生。通过掌握新的研究工具,我们有可能对物质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并导致新的发现。科研创新既需要个体思想的闪耀,也需要群体智慧的迸发,通过协作、合作,取长补短,也可能有助于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关键的是,同学们要保持好奇的眼光、开放的心胸、怀疑的态度,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都会有助于你们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

在此,我还要倡导“慢科学”。历史经验表明,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足够的时间孕育,不能急于求成。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每一次重大进步的涌现,都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和沉淀。做“慢科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我们需要时间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尝试,需要时间探寻失败的原因,需要时间想大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大问题……如果你们参观学校的地质博物馆,一定会被五彩斑斓的晶体所吸引,但我们知道,快速生长并不能带来如此高品质的晶体,高品质晶体的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是时间成就了晶体之美。

科学与科学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凡是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比如,高压物理是吉大优势的学科方向,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条件。一方面,他们对高压下物质的结构演变和转化不断有新的认识,创立了超硬材料新的制备方法,提出了压致发光的新概念,建立了结构预测的计算模型;另一方面,这些超硬材料,可以服务于万米深钻探索计划,也可用于大型飞机关键部件的加工等等。我们既要享受科学研究带来的乐趣,又不要忘记肩上的社会责任,利用我们的专长服务国家的需要。

如果说道德是自律,那么伦理是他律。在科研中,该不该做,该怎么做,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伦理问题。实际上,科学伦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允许的研究,不意味着现在还允许,现在允许的研究,也不意味着将来允许。伦理拷问一定要先于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开展之前,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大家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新闻传播学的价值和底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张明新

我们该如何认识新闻传播学?

传播,或者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信息传播是当今社会系统运行的基础性架构。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运行高度复杂,社会分工高度精细,信息传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关乎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转。没有通畅的信息传播,社会各个子系统就无法有效的整合,各个群体就不能展开充分的对话,各个国家就无法实现积极的文化交往。新闻传播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通过连接社会的各个系统、各类组织、各种群体甚至个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效能。曾经被一些人唱衰的传统媒体,近些年来积极拥抱新技术变革,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融合转型,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逐步提高。

我们该如何读好新闻传播学专业?

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格塑造和德性教育,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更是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理想,凝聚着强烈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修、齐、治、平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修身,即“明德”,进而达到“至善”的品格与道德境界。因此,真正的大学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涵养人文精神、确立远大志向、担负社会责任。这对于做好新闻传播工作,至关重要。

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很强的公益色彩,关乎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从业者有着天然的人格和德性要求。不论新闻传播的载体或形态为何,比如一篇新闻稿、一本书、一个广告文案、一个游戏产品、一个短视频、一部影片,虽然具有市场化的考量,但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精神文化产品,不能过多地以个人和市场利益为导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从业者的理想。正是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情怀,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传播学子进入主流媒体,用新闻人的感受、思考、表达和行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大数据统计显示,2023级本科新生同学们的关注列表中,最常刷的公众号,是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播音中国、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共青团中央、极目新闻和今日头条。在这里,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同学们的新闻理想之所在。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但并不意味着专业学习主要在于业务技能;恰恰相反,更需要应用技能之外的价值观和知识底座。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表层逻辑,是信息搜索和采集能力、沟通对话能力与融合表达能力;但深层次的逻辑,是正确的价值观、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基础。

新闻传播常常追求时间效率,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需要静水深流般的从容与舒缓。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内卷”似乎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这种网络调侃热词,相信诸位都有所耳闻。人生的成长不是在匆忙中快速打卡,不是在竞争中相互消耗,而是一个如河水般流淌的自然而然的过程,甚至有时候,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希望各位不要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闲暇、放空和留白的时光,有时比紧张的学习更有价值。哲学家、教育学家怀特海认为:“想象与学习的结合通常需要一定的闲暇”,往往正是这些闲暇,激发出青年人的想象力、梦想、灵感和创造。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从事新闻传播工作至关重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活是无比可贵的。前天,我看到不少同学写下的新生图鉴自我画像。有的同学写道:“当我们不为自己设限,只要勤奋耕耘,一往无前,我们就一定会不断经历更美的人生风景。”还有的同学写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心怀善意,清澈明朗。”“可爱而善良、独立而果断,坚定且温柔、勇敢且乐观。”我想,这就是青年人本真的面貌。你们将在这里走过五彩缤纷的青春四季,走过永生难忘的青葱岁月,走过蜕变成长的人生历程。愿你们在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修炼品格,收获知识,增长才干,保持热爱,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暑假‘三问’与开学‘三思’》

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校长 张悦

一问:劳动否?

作为一名学生,每一天都离不开脑力劳动,但是体力劳动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稀缺经历。体力劳动以更加直接的实践形式诠释着人的主体性价值: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愿同学们成为劳动爱好者。

再问:思想否?

思想是实现超越的天然法则,走在“思想”这条道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完美峰巅,目标总在地平线外。愿同学们成为思想建构者。

三问:锻炼否?

没有锻炼作为底色的生命黯然无光,运动对人体机能的锤炼、对生命状态的激发、对学习动能的点燃,对友爱互助关系的建构,具有独特而持久的正向推动力。亲爱的同学,愿你在锻炼中找到对生命绵绵不绝的热爱。愿你成为运动追随者。

一思:远离“浮词赘语”

没有合适的内容,语言永远只是空洞的容器,“沉沦之路”总是从对现实与理想的空谈开始的。希望同学们走回内心,保持安静,做到几个不说——夸夸其谈不说、缺乏依据不说、攻人短处不说、低三下四不说、狂妄抱怨不说、妄自菲薄不说。衷心希望同学们成为语言管理者。

再思:“不累于俗”

《大学的理想》里有这么一句话:你必须凌驾于知识之上,而不是屈从于知识,否则知识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面“俗”同理。我们适应“俗”、尊重“俗”,但不“匍匐”“臣服”在“俗”之下。为“俗”添加一些超越其本身的内涵吧,因为人生总是需要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为未来奠基。希望同学们不累于物质与功利,成为“庸常”的超越者。

三思:“君子之道”

“君子”这个词语听起来很高蹈,做起来很日常。见人行礼问好、走路缓步让道,说话轻言慢语、待人彬彬有礼,为别人的进步欢喜、为自己的不足难过,问责于自身、归功于他人,低处安身、高处立命……衷心希望同学们成为“君子之道”的践履者。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浙江杭州高级中学校长 唐新红

首先,我希望每位同学呵护好自己的学习兴趣,行有余力,还可以适当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事、物尽可能友善。每一个兴趣都是生活的一个支点,是美好人生的生成点。支点越清晰,你的生活越积极向上,你越有可能发现成长的真谛;生成点越多,你的人生可能就会越丰富。

其次,我更衷心地期待同学们更多地因知识、因兴趣而产生持久的热爱,知识愈准确,理性愈缜密,热爱也就愈强烈——这是更高级的兴趣养成。

一旦学习兴趣被激发,我们的天性会释放好奇和惊讶。这既是学习的开端,又是保持高阶学习的必备条件。心有所爱,精神就会有寄托,心灵才会有附着,那些起初微不足道的“兴趣点”便会在杭高的求学时光里慢慢繁衍、生长,最终进阶为热爱,生成理性,成为追梦的足迹。

再次,虽然有了“兴趣”和“热爱”的加持,但学习的过程在客观上毕竟是辛苦的,需要我们每个杭高人自律自强,以“坚持”守护“兴趣”与“热爱”;需要我们为之找寻到更强大的动力——“信仰”的力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此,对于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

这“信仰”是俞秀松的“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是吴自良的“天助自助者”,是校门匾额内侧的“科学、、求真、创新”,是亨颐园里的“莫教冰鉴负初心”,也是深植于我们每个杭高人内心中的“善良、丰富、理性、高贵”……

最后,借用我们的校友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老师们,同学们,时代浩浩荡荡,生命浩浩荡荡,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解放心灵,

向着理想的人生目标前行》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 周建华

一是在学习情感上的解放。不断明确自己人生使命与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在经历一波三折的学习过程后,真正体验到智力满足、智慧发展的深层次的快乐;变“一时兴起”“时冷时热”的即兴式学习为“在极限边缘奋斗”的长期坚持;变经常性“粗心”为常态的“严谨细致”;变对自己要求“得过且过”的放过为“对自己狠一点”“在极限边缘奋斗”的严格要求。

二是在学习内容上的解放。要跳出考什么学什么的窠臼,教科书不应该是我们的全部世界,而要让社会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世界成为我们的大课堂。

三是在学习方式上的解放。我们如果用过去的方式学过去的知识,就是在扼杀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探究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突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既学习过去的知识又学习现在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为美好的未来奠基。

四是在学习过程上的解放。不要一味追求进度、速度,而是要转化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何以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掘知识的符号属性、逻辑属性和价值属性,整体发掘结构化知识的多元功能,以知识为载体,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五是在学习资源上的解放。纵向,我们要构建“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及资源;横向,我们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及资源,促进同学们的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丰厚自我,重塑努力的价值,

做专家型学者》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蔡小雄

应对内卷,我们需要进一步探求二中人核心品质中的“自主”二字,重新思考二中校训中的“努力”二字。只有不断丰厚自我,懂得自律自主,重塑“努力”的价值,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和竞争力,才能避免陷入“内卷”的黑暗泥沼。努力不是内卷内耗,而是积极走向未来。

我们要努力丰厚自己的头脑,成为自主、智慧的专家型学习者,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越跑越远。在这个时代瞬息万变,二中人需要“追风赶月莫停留”,持续、多面地去丰富知识、丰盈精神,去做一个专家型的学习者,打破自身能力的壁垒,从而去驾驭一波又一波的新浪潮。

专家型的学习者,能够自我定位剖析,像专家一样富有眼光、善于规划;能够自我主导学习,像专家一样富有策略、善于调节;能够自我反思成长,像专家一样富有、善于突破。这个时代信息奔涌,我们还需要有辨别信息的智慧,让努力不虚无,梦想不枯萎。如果只是被信息洪流裹挟着向前走,只会亦步亦趋,我们的大脑只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外在的信息是给予,也是夺取;它给予知识,却也可能夺取我们的思考。二中人不是鲁迅书中的阿Q,也不是王开岭口“两条腿的信息储存器”,更不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我们有自我认知与觉醒的能力,有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是二中人生命活力、精神魅力之所在。帕斯卡尔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我们要努力丰厚自己的见识,成为有热情、有方向的探索者,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越走越宽。积极的努力需要满怀热忱,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多去认识陌生有趣的人,多去了解不熟悉的领域,不断延展自己的认知版图,才能成就自己的群山之巅、江河之远。当一个人见识广了、眼界宽了,就不会一味向外比较,做重复低效地竞争,不会只拘泥于眼前得失,整天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也不会滥用“内卷”的标签,拿它当成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而见识和眼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叠床架屋,就像黄河、长江之水并非真从天上来,它们是源于雪域高原的涓涓细流,裹挟着群山之巅的豪迈气魄,一路翻越山岭,一路奔流向前,才终成滔滔江河。当下,有人用几分钟去速读一本经典,有人打卡式地奔一个个景点……这种速成式的“博学多闻”,往往速成的是一颗颗浮躁的心。附庸风雅、走马观花可不是增长见识和格局的正途!只有清晰目标,沉潜蓄力,精准发力,与时代发展同频,和民族复兴同向,做出有价值的努力,才是对爱因斯坦所称的“猪圈式理想”的铿锵回击。

我们要努力丰厚自己的心灵,成为能够体察生活、体悟人生的经营者,在自己的平凡天地里越过越“富有”。电影《卡萨布兰卡》有句台词:“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这些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直观的好处和现实的利益,但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丰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避免被琐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让我们变得懂情趣,会思考,有温度。就像杨绛先生说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多从课堂和实践中感受世界,多从书本和生活中体悟人生,多在同学和同伴中培养志趣,不要让自己的心灵提前硬化、固化,而努力去保持内心的柔软与本真。如果不能拥有一颗体察世界之美、体悟生活之妙的内心,那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会真正深入到你的灵魂,那“高品质生活”也就成了失根的花草。同学们,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追求美好,丰富心灵,让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你的续航力,奉献给这个世界更多的温度与热爱,而不是格式化的单调与贫乏。

来源:内容节选自各学校公众号,综合整理自校长派、《中国教育报》

审核:苑广鸿

责编:廉兴连

编辑:石天慧

设计:毕琳娜

新学期开学的心情说说

1、假期余额不足竟然开学了!

2、等到光头强拿工资了,等到柯南小学毕业了,等到蜡笔小新完结了,等到汤姆抓到杰瑞了,等到灰太狼吃到羊了,等到新闻联播结局了,再开学,好不好。

3、开了学,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就连心脏也不跳了耶!

4、憋了一整个假期的故事只想全部讲给你一个人听

5、开学不是一个折磨 而是一次历练自己的开始。

6、“你什么时候最文静?”“开学遇老师,操场遇男神,家中遇亲戚,路上陌生人锦绣前程靠努力,苦尽甜来艳阳天。

7、不想离开学校是因为有你们在身边,而离开学校是为了以后的在次相聚。

8、开学了,就好好读书吧,别想他了,未来更重要。

9、回学校前在家的最后一次,洗澡都是充满仪式感。

10、别和我谈开学,伤感情。

11、神兽们”终于开学啦!普天同庆,家长们开心坏了!

12、得知几日开学后,我便掰着指头算开学的日子,在旁人看来有些许不可思议,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想见你。

13、开学了,希望在新的校园里,与新的同学和睦相处,一起萌萌哒地渡过这三年的漫长学习。

14、开学第一件事就是在布满灰尘的课桌上用手指写上某个人的名字,会心一笑,然后擦掉。

15、不期待开学,却期待相遇。

2021九月开学季的优美语句大全 用便签存下来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大家都经历了很多,每年的九月份左右,都是各大院校迎来开学季的时节,很多学校都会在开学季拉上各种横幅,或者用其他方式给同学们送上优美的祝福语。2021九月开学季的优美语句有哪些呢?

在往年开学季的时候,大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看到一些优美的语句,很多人平时都有摘抄储存优美语句的习惯,而对于开学季的优美语句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平时,多多积累一些优美的开学季语句的话,那么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我的一个朋友在学校工作,他平时喜欢用一款叫做敬业签的便签软件来记录优美的语句,敬业签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音频的方式记录,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手机端可以识别图片上的文字转为便签文本保存。随着时间慢慢积累,他的敬业签里面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美的开学季语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美语句大全了。

用敬业签记录这些文字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逐条记录,每条内容与每条内容之间会自动生成分割线,查看的时候不会显得很乱,而是井井有条。除了条理性比较清晰之外,敬业签还可以改变字体的颜色,如果在多条内容中确定了选用某一条的话,就可以把这条内容的字体颜色进行更改,换成更醒目的颜色,这样就凸显了它的存在。

除此之外,敬业签还有多设备同步(Windows/Web/Android/iOS/Mac/HarmonyOS)功能,只要登录了同一个账号,那么就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端上查看里面记录的开学季优美语句或其他内容,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除了记录优美语句之外,敬业签还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功能

2023开学第一课感悟100字200字 小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感想感言

2023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上播出,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感想感悟,学习他们的精神,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开学第一课感悟,愿大家新的学习新的成长。

强国复兴之路,必定有我!—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开学第一课》节目。听爸爸说,《开学第一课》节目已经开播了15年了,我大吃一惊,原来节目开播的时间比我的年龄都大啦!

今年节目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节目里面的叔叔、阿姨真的是太优秀啦,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航天员、科学家,是我以后要长期学习的榜样!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敢想敢做,就一定能实现理想,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勇担重任,复兴有我—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今晚8点搬好小板凳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次讲的是强国复兴有我

开学第一课把国家级别的宝物展示出来,这些宝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后来又看到关于空军的航博馆,人民空军的奋斗过程让我心生敬畏。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镜头中出现许多城市面貌,带我们探索文明的起源,了解乡村是从泥土路变成水泥路的过程;而中国空间站的成功落成,也显示了国家科技发展速度飞快。

国家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一代一代人奋斗拼搏出来的,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奋斗,那就是强国复兴。

作为小学生,我相信现在学好知识,以后定会为国家建设献一份力量。

强国复兴,需从认知出发!—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开播,作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大型公益,我从中吸取到了很多养分。

这一次2023年度《开学第一课》内容丰富,让人大开眼界。

汇聚文明瑰宝的国家版本馆、记录人民空军奋斗史的航博馆、“双世遗”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苏镇江现代化农场、位于世界屋脊的“拉索”、浩瀚宇宙的中国空间站……

从文化传承,到现代化发展;从生态建设,到乡村振兴;从祖国河山,到科技宇宙。画面以实地探访、全国各地接力的方式,带我亲身畅游于祖国大地上空,也教会了我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未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更多知识,了解祖国建设、发展的现状,提早树立好个人目标,茁壮成长。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