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有关义结金兰的句子简短(有关义结金兰的句子)

有关义结金兰的句子简短(有关义结金兰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李清照涅槃记第六章:义结金兰

回到醉红阁,香娘把《蝶恋花》交给花魁,花魁找乐人给《蝶恋花》谱上曲子。她反复演唱,怎么都觉得却点儿什么,上阙没问题,唯独下阙的“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乐人反复修改十数次,始终都不能令她满意。

花魁索性赶走乐人,命香娘找出一个放在箱底的钗头凤戴上,又令她熄灭除桌子上的一盏蜡烛外所有的灯,然后上床躺下,双手交叉,望着帐子,脑中胡思乱想、浮想联翩。就这么躺着……约莫半个时辰后,她直躺得眼皮难支、睡意朦胧,渐渐合上了倦怠的眼睛。

一觉醒来,花魁看了看梳妆台上的水漏,已过去半个多时辰。她起来挪步到桌边,对着烛火寂寂独坐。粉手撑香腮,杏眼含明眸,花魁胡思乱想着她这几十年的种种过往,这半生里的爱恨情仇。恰烛灯上烛花正盛,烛光闪闪烁烁、时暗时明。她拿起剪刀剪掉烛花,却因神情散漫、心神不一,烛花掉进烛泪,差点儿淹灭蜡烛。花魁又拔下已被压弯变形的金钗挑出烛花,烛火才又明亮起来。

恰这时,外面下起小雨,花魁去关窗,一阵凉风吹进来,使得一股雨水潲进来,打在她的身上,花魁顿觉阴冷非常,打了个冷战。

转过身时,她脑海中闪过一个灵光——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孤灯孤影,花魁竟不知不觉地吟唱起来。

苍苍夜色,沥沥风雨,无人伴乐、无人赞赏,亦无人登榜记分,花魁略带嘶哑地舞着、唱着,她就这样给这首词谱出了完美的曲子。

翌日,花魁一袭素衣装扮,未插花戴凤,也未点唇描眉,仅施了点儿粉,以遮掩几乎熬了一宿的倦容。她从床的脚踏处用簪子抠掉一个榫头,然后,又抽下两块木板,从里边取出一个黄花梨木的首饰盒。重新叩好脚踏后,她唤来香娘,命她备好马车,要去李府正式登门拜见李清照。

田伯开门后,见是香娘,笑道:“哟,香娘姑娘呀!家里的水还没喝完呢……”

香娘打断他道:“不,今天是醉红阁花魁前来求见您家夫人!”

田伯道:“噢,那劳驾稍等会儿,我进去禀告一声。”

客室内,清照正在卧榻上教菱儿打马。菱儿总是走错棋子,渐渐地失去耐性。

菱儿急道:“哎呀,又走错了!”

清照笑道:“急什么,走错了拿回去重走就是!”

菱儿道:“好没意思!这打马太难了!”

清照笑她道:“一点儿也不难,是你太心急,一步一步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个游戏很有趣儿的!”

田伯在门口禀道:“夫人,醉红阁的花魁来访!”

清照道:“花魁?快请!”

说罢,清照下榻整装出迎。

才走至大门内,就看到门外站着香娘,和一位杨柳细腰、仙姿佚貌的女子。

清照笑道:“想必,这位就是花魁妹妹吧?!”

花魁向清照毕恭毕敬地施礼道:“醉红阁花魁柳水云,拜见词女姐姐!”

清照扶起她,细细端详,这花魁生得靡颜腻理、遗视矊些,气质高雅、神韵天然。

清照于是笑道:“常听人言‘临安美景西湖水,临安美人醉花魁!’今儿个一见呐,果然名不虚传!”

柳水云笑道:“词女姐姐说笑了!”

清照把她让了进去:“这大热天的,快别站外头了!请进吧!”

客室中,菱儿已备下两杯饮品。清照和水云刚落座,菱儿便端了一杯敬给柳水云,一杯给香娘。水云饮了几口,道:“既有一股沉香味儿,也有一种冰爽甘甜的口感,菱儿妹妹这是把沉香熟水和漉梨浆兑在一起了吧?”

菱儿道:“水云姐姐真真厉害,一下子就说中了!”

香娘问道:“菱儿姐姐为什么这样勾兑呢?”

菱儿道:“熟水好喝,但天儿太热的时候不够解暑,冰鉴里的凉水又太冰,我家夫人脾胃不大好,不敢食用太冰的东西,所以,我才把这两样兑在一起,这样,既能解暑,又不至于伤及脾胃。”

柳水云笑道:“菱儿妹妹真真是冰雪聪明,心思细腻!”

清照笑道:“提到这些东西,我本该亲自登门道谢,可……身为女人,去醉红阁又不大方便。没想到,反让水云妹妹屈尊来到我府上,清照实实的愧受啊!”

柳水云道:“词女姐姐这是说哪里话!您帮了我那么大的忙,论理,水云早该登门拜谢才是!怎能让姐姐委身去那种……去那种不洁不净之处?只是,这阵子太忙了些,今儿个才得空出来。还望姐姐海涵!”

清照道:“水云妹妹这话可就见外了!噢,不知水云妹妹今日上门,所为何事?”

柳水云回道:“我今儿个不为别的,一是为报答词女姐姐的馈赠之恩!这二嘛……水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词女姐姐会否答应。”

清照道:“水云妹妹请说!”

柳水云笑道:“虽说,这是第一次面见词女姐姐,可不知怎么的,水云觉着早就和您相识了似的!看着您,竟如看到亲姐姐一般!也许,这是上辈子的缘分吧!如蒙不嫌,愿……愿和词女认作姐妹!不知您意下如何?”

说完,柳水云看了一眼李清照,但见她面露犹豫之色,便又说道:“如果……词女碍于水云的身份,那就罢了!”

谁知,李清照走过来握着柳水云的手说道:“妹妹这是说什么呢!我自然是愿意的!”

听到清照这么说,柳水云脸上立刻由尴尬阴沉变成喜悦之情,她激动地说道:“既如此,姐姐在上,请受妹妹一拜!”

柳水云当真给李清照跪了下去,清照搀扶不及,只得说道:“你我既已是姐妹了,又何必多此俗礼?!”

水云喜极而泣,哽咽难言,两个丫头也无不鼻酸眼红。

清照又道:“不瞒妹妹说,在临安城里,我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现在有了你这么个妹妹,我也算有个亲人了!”

水云说道:“妹妹又何尝不是呢?!自三四岁上被拐子卖到醉红阁,至今日,我也是二十五六岁的人了!这二十多年里,一直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无有兄弟姊妹共享乐、无有父母亲属顾病疾!长大后,有了些许自由,我找到当年的那个拐子,问出老家所在,待辗转寻至家中,却发现我的爹娘和哥哥早就死于战火之中……”

水云话说到这里,就止不住地泪如泉涌地哭了出来,清照对她好一顿安抚劝解。

水云接着说道:“而今水云有了姐姐!在这世上,再不是形单影只了!”

这时,水云给了香娘一个眼神,香娘走了出去。再进来时,怀中捧着那个黄花梨的盒子。

水云接过首饰盒放在桌子上,清照疑惑不解,遂问道:“妹妹这是?”

水云从袖筒里掏出一把小钥匙,打开盒子。首饰盒被打开的瞬间,就把个清照和菱儿惊住了——里面尽是些价值昂贵的珠宝首饰!

清照痴痴地问道:“妹妹,这盒东西是……是给我的?”

水云点点头道:“昨夜我思想了一宿,也没想到送什么给姐姐做见面礼,我知道姐姐喜欢书画古董,可前些年我收藏的一些书画,在临安沦陷时都毁于战火中了!于今看来,也只有这点儿东西拿得出手!还望姐姐能笑纳!”

“万万不可!妹妹万万不可!”清照厉色推辞道,“你我虽已认作姐妹,但毕竟……毕竟今天第一次见面,还没到可以收这么贵重礼物的份儿上!况且,这些东西也是你千辛万苦好容易积攒下来的,我怎么能要?!”

水云又道:“姐姐!咱们姐妹间,何必如此见外呀!”

清照再次拒绝道:“好妹妹,这不是见外不见外的事!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要!”

水云见清照一再推辞,知无法强求她,便想出一个委婉的办法道:“也罢!姐姐既这般讲究,妹妹也不好勉强。不如这样,这些东西权当是寄放在姐姐这里!等有朝一日妹妹赎身,再来姐姐家里取便是了!”

清照不知就里,又说道:“这怕也不大好吧!到时候再跑姐姐这里取,怕会耽误事吧?”

水云笑道:“姐姐有所不知,这些东西一旦被鸨母发现,她要么给我骗走,要么想着法儿不让妹妹赎身!所以,放姐姐家里,反倒放心些!”

清照道:“那好吧,那就暂时存放在姐姐这里!什么时候需要用了,你就让香娘来取!”

水云道:“嗯!”

接着,清照和水云又聊了一些体己话,无非是各自过往的经历罢了。临近午时,有熙春楼的伙计送来酒菜,这原是柳水云为不使清照破费和麻烦,提前从熙春楼定下酒菜,做好送过来的,主仆四人一桌吃了,另给田伯在厨房置了一桌。午后,她二人又玩了十几局打马游戏,直至申时,水云方才离开李府。

柳水云结交李清照,一是慕其名声,二是图其词作,三才是她所说的认个干亲。把那么多钱交给清照,有一半的心思,是她了解李清照眼下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真心赠予的。另一半的心思,她也的确想给自己赎身,但又恐从良后,无人敢娶其过门,如今成了享誉天下的词女李清照的妹妹,谁还敢把她看轻咯?到时,自然不乏良人才子主动上门。

也因此,后面的几日里,柳水云每天都来,有话说话、无话找话,总之,想尽办法和清照加深感情。她让鸨母对外闭门谢客,有人问起,就说是得了风寒,需得休养,搞得鸨母对她也颇有微词,却又奈何不得。

这一日,风和日丽、天清气爽,水云照旧携香娘来到清照家中。李府后院有一棵百年老梧桐,桐下是口饮水井,因目下正值花期,树冠上红白相间、花繁枝艳。她们便把酒馔设在梧桐树下、汲水井旁,边饮酒边赏花。

酒过几巡,清照和水云皆喝得面红耳热,借着微微醉意,水云起身,端着酒杯绕梧桐树转了一圈,对清照笑道:“姐姐,妹妹自知才情浅薄,不及姐姐,但是,今儿个你我姐妹高兴,妹妹斗胆邀姐姐联诗一首,何如?”

清照也站起来,和水云碰了一下酒杯笑道:“妹妹这主意甚是有趣!想我中华千百年来,佳人才子数之不清,作过诗词联句的也有不少,但那都是男子之间才有的趣事,咱们女子家从未有过!”

水云又道:“是啊!今儿个咱们就玩它一玩!作得不好,全当下酒了!若作得好,岂非你我闺阁之中一段佳话?!”

清照笑道:“甚好!甚好!”

说着,清照环视一圈院中景色,本想以梧桐为题,又觉不妥,恰此时,一只杜鹃飞进树冠中,清照遂又道:“那就以杜鹃为题,作一首七言排律罢!”

水云道:“绝妙!绝妙!嗯……限何韵呢?”

清照想了想道:“凡前人写诗作词,必先限定某韵,再循之下笔,有时候,我总觉得过于受限,心中所想、脑中所念,不能尽情表露!今我不如破此篱笆,想到什么就对什么!岂不痛快?!”

水云放下酒杯,握住清照的手,笑道:“姐姐这番话,可是说到妹妹心底了!”

说毕,清照一边招呼田伯从书房里把书桌搬出来,一边招呼菱儿从里间找出她珍藏多年的半块张遇的油烟墨。笔墨纸砚都备好后,水云又安排道:“这样,烦请菱儿妹妹起首句,姐姐接第二句,妹妹接后面的,由香娘纪录。”

菱儿忙推却道:“我?我不会作诗!”

清照也道:“是呀,菱儿跟我以来,我也没顾得上教她写诗作词,莫如香娘妹妹起首句吧!”

水云笑道:“不碍的!菱儿妹妹大可随意说,有不对的,到时候再修正就是!”

菱儿看了清照一眼,清照对她点点头。菱儿笑道:“那我要是说错了,你们可不许笑话我!”

清照和水云异口同声道:“不笑!不笑!”

菱儿从地上捡起一根掉落的杜鹃毛,凝视着思虑半晌,憋出一句来:“鹃鸟……一只……落梧桐……可行?”

水云道:“行!妹妹起得非常妙!香娘快快写下来!”

香娘很快便书写下来,她催菱儿道:“菱儿姐姐,下半句呢?”

菱儿道:“啊?还有下半句啊?我……我实在的想不到了!”

“罢了!罢了!后半句我来吧!”清照笑道,“朝餐风露夕被寒。”

水云接道:“惟愿夜夜唤芸郎,四海且莫放闲田。”

……

如此,两人你一句她一句,估摸半个时辰后,便作出一首诗,道是:

咏杜鹃 七言排律

鹃鸟一只落梧桐,朝餐风露夕被寒。(菱儿、清照)

惟愿夜夜唤芸郎,四海且莫放闲田。(水云)

寄子他巢处处家,衔恨芳丛时时怨。(清照)

泣血滴成枝上花,涕露啼破三春暖。(水云)

杜鹃开日映红霞,杜鹃哀处尽春残!(清照)

秋雨秋风秋庭院,秋面薄妆云鬓浅。(水云)

蜀魂蜀魄蜀王心,蜀宫芳草诚可怜!(清照)

罗窗晓梦画粉痕,娥眉憔悴补妆奁。(水云)

明皇銮舆剑门道,翠屏千仞五丁山!(清照)

深眉浅黛印旧题,浓胭淡脂驻新颜。(水云)

武都丈夫开明妃,武担石镜照玉泉。(清照)

梧桐树下柳树梢,归人双泪桃叶间!(水云)

匆匆已成异乡客,萧萧何事催肠断?(清照)

凄凄不似秦凤女,漠漠愁烟咽管弦。(水云)

南水难撑北行舟,北鸟南回嫌翅短!(清照)

昨宿苍梧潇湘竹,今渡钱塘江水畔!(水云)

谁意子规飞千里,误将胡马作乌犍!(清照)

悲声若能遂人愿,锦书无须青鸟传。(水云)

孤身兀自血空垂,苍苍此生徒嗟叹!(清照)

但其实,当清照对出“蜀魂蜀魄蜀王心,蜀宫芳草诚可怜!”时,水云已觉察出她情绪的微妙变化。待清照吟出“匆匆已成异乡客,萧萧何事催肠断?”一句,水云知是引发了她枉自伤悲的回忆,欲对她予以劝解宽慰她,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当水云说出“悲声若能遂人愿,锦书无须青鸟传。”清照立即对出了“孤身兀自血空垂,苍苍此生徒嗟叹”那样颓丧、消沉的句子。

见清照忧国忧民、愤懑无限,水云心知不能再接下去了,她便装成左晃右晃、难以站立的醉酒状,说道:“姐姐果然大才,似李太白、贺季真、杜子美一般!是妹妹比不得的!现在……妹妹醉得,脑中已然如洇了墨的纸一样,已然糊成一片!还请姐姐莫怪!”

清照信以为真,扶住她笑道:“既醉了,妹妹不嫌弃的话,就在这住下吧!”

水云又道:“那妹妹就……就……恭敬不如从命……”

说着,水云迷迷糊糊地耷拉着脑袋睡了过去,菱儿和香娘赶忙把她搀进里屋,服侍她睡下,一夜无话。

翌日,水云和香娘拜别清照,回醉红阁照旧营生去了。

李叔同《送别》写给女友还是男友?原文、注释、解析、写作手法

  李叔同《送别》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李叔同: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岁时其父离逝,往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诗书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回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创了美术、西洋音乐等先河,被后人称为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送别》写给谁的:

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为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平日的诗词文章交流,也让他们的友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一生的挚友了。

也是同年应人邀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挚友写下了经久不衰的《送别》。准确地说,应该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钦慕他的才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

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所以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李叔同《送别》注释: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

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长亭”。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别、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情绪。

“古道”。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般意义的离别场所。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别、凄凉和哀感。后唐代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

“芳草”。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后人理解《诗经》另辟蹊径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甚至是花草的总称。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别的含义;离离青草,春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晚风”。晚来离别的风,总会多一些萧瑟。故唐·冯延巳在《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中云:“晚风斜日不胜愁。”宋·王质在同一词牌的词中也有“细雨萧萧莫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之句。绿树亭亭携夕照,晚风吹掠鬓云偏。唐·杜牧《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被惊得飞了起来,映入远处山峰的碧绿色中,一树的梨花被晚风吹落)

“垂柳”。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景象,这是因为“柳”“留”二音相谐,且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古人又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知别的代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笛声”。笛子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笛子的声调悠扬凄切,很容易让自己产生悲伤情绪;而箫声呜咽,更是烘托出了凄惨孤独的处境。笛声清远悠扬,断断续续,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儿》;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潘阆《酒泉子》;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纳兰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吴泳《上西平》;彩枕恨茫茫。笛声依夜长。—韩元吉《菩萨蛮》

“夕阳”。日之夕矣,牛羊下山。夕阳西下正是归家的时候,此时离别,更添凄凉。夕阳之后如果不是永夜,那么夕阳就是朝阳的缔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夕阳并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代表着一种永恒。“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写夕阳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阳;“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写的是红胜火的夕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夕阳。”

“群山”。群山既是离人与送者之间的天然屏障,又是离别双方情深义长的见证。故而,“群山”“远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见于离别诗的句中。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天涯地角”。天涯地角释义: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词)

“零落”。飘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 元 萨都剌 《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苏曼殊 《焚剑记》:“及状元死, 彩云 亦零落人间。”

李叔同《送别》写作手法:

第一节,白描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摒弃各种修辞手法,却不乏生动传神。其实就是符号化。)写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送别的背景。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写景,写景,送别的背景远山夕阳,“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第三节,借景抒情,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11人歃血为盟,80年前的这份金兰契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故事……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别人结为异姓兄弟要歃血为盟,但其实这是一种契约行为,这种契约叫金兰契。在闵行区档案馆,也存着一份,它是由抗战时期11位革命志士缔结的金兰契。

这份金兰契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兄弟情谊,还承载着他们的革命理想。20年前,11位革命志士之一、同时也是金兰契的保管者,原上海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潘昶将这份保存了60年的金兰契交由区档案局(馆)保管,同时捐献出来的,还有一份潘昶手写的抗日斗争纪实回忆录。

闵行区档案馆藏着一份金兰契

11位革命志士

关庙乡结成联盟

大家较多关心的是这份金兰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在潘昶的抗日斗争纪实中写道,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在日本侵略者逐步蚕食我国各个地区和拉锯式内战之时,为了便于开展党的工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当时,有李世傅为首的11人自发商定结成联盟(也叫拜把子),以合法的身份进行相互联系。“时隔不久,我们就充分发动群众,开展镇反活动,促使社会趋于稳定,我们这些人,多数投入革命去了,分布在5个省市,名单则由我负责保管,到现在已有80年了”。

结盟的地方则是潘昶的家乡——关庙乡,位于泗阳县最东北角,靠近沭阳县。

1940年,关庙乡从统治下解放,到了1942年,又遭遇日本鬼子的大举进攻。敌人在沭阳胡集建筑碉堡,并贯通于沭淮公路,该地处于两县交界的关庙乡,敌我双方斗争比较复杂,也比较艰苦。关庙乡始终坚持毛主席的指示,就地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敌人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关庙乡虽然遭到人、财、物的损失,但动摇不了大家的意志,始终把仇恨化为力量,坚持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其中也有金兰契中革命志士的一份功劳。

清除敌人

助长正气打击邪气

1940年,关庙乡从统治下解放出来,当时“一无地下组织;二无斗争基础;三处边缘地区”,党立即派遣管伯涛等3人工作组积极指导建党工作。当时由于政局不稳定,时刻想死灰复燃,因此,关庙乡的入党条件控制很严,到1941年,全乡总共有20余人入党,潘昶也是其中一位。“我们建立了支部,开展抗日工作,有些党员担任一定的职务,有的没有职务的党员与群众交朋友,以便公开交往进行党的工作。”潘昶回忆道。

关庙乡在1940年解放后,土匪、地痞、顽固派、头子互相勾结,大肆进行活动,唯恐天下不乱,当时为了合作共同抗日,委派了管伯涛同志和原时任乡长的庄德齐一起工作,但庄德齐本性不改,视管伯涛为敌人。一天晚上,他集中了一部分自卫队进行包剿要杀害管伯涛同志,所幸,管伯涛已先得消息,免受其害。还有一个小学教师赵某,是个潜伏的敌人,伺机谋害区干部,在一晚竟搞突然袭击,将一户军属全家杀害,引起了社会不稳。当时,乡负责人管伯涛带领队伍,将原乡长以及危害人民的土匪、头子处理了一批,群众反应强烈,拍手称快。此事助长了正气打击了邪气,对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相当有利,使敌人不敢轻易下乡活动。

金兰契

11位革命志士名录

11位革命志士名录

武装斗争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在关庙乡的群众口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白天站岗晚放哨,田里生产敌大炮。

手里端碗望敌人,发现鬼子拔腿逃。

民兵专打麻雀站,战场设在交通壕。

敌人少时我就打,敌人多时我干扰。

直到敌人缩回营,我才小心原地跑。

1942年,敌人发动大举进攻,关庙乡的乡亲又过着逃难动荡的生活。有一次驻扎在胡集的敌人下乡扫荡,放火烧房子,民兵在战壕里看见火光冲天,眼看几十户房屋就要烧毁,当时,干部组织本乡和外乡的民兵向敌人猛烈开火,结果,日伪军不敢前进,只得悄悄逃回去,保护了人民的财产。

之后敌人多次下乡扫荡,大家又发动群众,争锋相对,做好反扫荡工作,狠狠地给敌人回击。其中一项就是破路挖沟,组织发动群众挖沟宽6尺,深3尺,即可隐蔽进行活动,又可给敌人设立障碍,汽车、骑兵、炮兵都不能通行。从1941年至1944年,大家坚持挖沟4年多,基本上路路都有沟,沟沟相通,庄庄相连,群众对打鬼子积极性很高。

而为了做好,把赞成抗日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大家又想方设法团结了一批有影响的人、当过伪军、干过土匪的现已洗手不干的人,凡是愿意靠拢组织的人,经过审查,均可以吸收到联防队和民兵的队伍中来,参加“武装斗争”,发挥他们的作用。

记者:李逸

编辑:李逸

视频:汪嘉麒

栏目统筹:姚炯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神人李叔同和《送别》

刚上大学的时候,学长学姐传授经验说大学里必须要学一种乐器,于是我报了个口琴社,学吹口琴,口琴简单嘛,据说努努力一个月就可以了。

口琴确实简单,学笛子的室友还没办法把“5”吹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学吹简单的曲子了,社团学姐用半小时给我们讲基本吹法,然后就发我们五线简谱,开始练习吹曲。

记得我们学习的第一支曲子是李叔同的《送别》。

李叔同是神人,《送别》是神曲。

李叔同的一生段段鲜明,他每一段都做到了极致,一样精,样样精。

二十五岁以前的李叔同是个富贵闲人,小小年纪就在诗词,书法,绘画,音律以及金石篆刻方面出类拔萃,个个成翘楚。​

比如他15岁时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哪里是一个15岁的孩子写出来的?

后来家道中落,李叔同做老师,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等等,江浙一带文艺界名流,几乎都是李叔同的学生。

三十九岁李叔同出家做僧人,学习最艰苦的律宗,成为弘一律师,修行二十四年,因为戒律坚持得很好,成律宗十一世祖,与虚云、印光、太虚并称四大高僧。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弘一法师虽然去世了,他62年的人生留下数不尽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比如学乐器的入门神曲《送别》。

《送别》背后有一段故事。

李叔同做富贵闲人的时候和其他几位富家公子义结金兰,其中有一位名叫许幻园,两个人关系极好。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的门外,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说完便挥泪告别,连李叔同的家门也没有进去。

李叔同久久站在雪地里,凝视着好友的背影,一直到这背影由大及小,一点点消失再也看不到了,回到屋里,关上门,写下《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意象很美,送别之景,长天之下,无涯的芳草地,长亭古道,晚风拂柳,一切都那么美,天地之大衬托人之渺小,将人面对命运的无奈淋漓纸上。

分别就分别吧,天高地远也无所谓,我们可以自我安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事实却是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只是奢望,我们在命运里颠沛流离,注定饱经折磨以后凋零。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老人读这首诗才更感椎心泣血,自己“发白面皱,齿牙动摇”,老朋友一个一个都离世了,残存无几,但是对于逝者和生者我们都再见无望,面对悲剧,什么都做不了。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句话真一语道破人世悲欢离合的本质。

有时候我觉得,二十岁的李叔同好像活了别人的一辈子,少不更事的年龄,对命运的感慨却如此沧桑。​

不信看看李叔同15岁时那句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似草上霜”,很多人五十岁还不懂的东西,这个15岁的孩子却已经懂了。​

而《送别》​这首诗,没有人生经验怎么写得出来?也许许幻园那次告别,让李叔同看破了俗世,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送别》岂止是好友送别,大概李叔同是送别俗世吧,这滚滚红尘表面的浮华都是假的,人在其中,只是提线木偶,这俗世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