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有关描写果园的句子摘抄(有关描写果园的句子)

有关描写果园的句子摘抄(有关描写果园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初冬枇杷花美诗五首:一树枇杷已著花,枇杷又放隔年花

#头条创作挑战赛#早冬枇杷花美诗五首清赏:梅未含英菊罢花,又见花开是枇杷

早冬风寒料峭,极其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和咳嗽。这个时候,往往你会想到要喝枇杷膏。

枇杷用于治疗咳嗽肺部疾病,最初应该是南方的民间验方,唐朝的著名医生孙思邈记录枇杷的药用价值,“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将枇杷叶子嚼烂吞下,可以缓解呕吐,利于消化,著称汁液放冷了饮用,效果最好。

中唐时代的司空曙,感谢朋友加急送过来的满筐枇杷叶,说这是最好的仙方。证明枇杷叶子治疗肺部肠胃疾病,在唐朝就有。只有被疾病缠绕苦恼的人,才会分外觉得枇杷的叶子,是那么的青翠可爱。

到了宋朝之后,医药使用比唐朝发达且亲民,枇杷叶子治疗咳嗽,为普通人熟知,成为家常的常规药用植物。

枇杷树四季常青,摘取容易,最容易引发咳嗽的秋冬季节,就近采集一把枇杷叶子,或煮水煎服,或者用糖蜜熬成蜜膏,清火止咳,润燥下气,不再苦恼于缠绵的咳喘,享受冬天清冽的空气。

那么枇杷花,恰好就是初开在农历的早冬十月。

在苍绿翠绿的枝头,褐色的毛绒一样的花蕾密集茁生,但是枇杷花却是雪白清香的,可以和叶子同时煎煮成药,保护你的上呼吸道。

正是枇杷叶四季常青,而枇杷花又开在冬天,代表着永恒,长寿,低调,慈悲,济世,所以唐朝的寺庙常常种植枇杷树,装点庙宇庄严,慈悲祥和。

“满寺枇杷冬着花,老僧相见具袈裟。

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台西日欲斜。

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唐 · 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 》

这是最早写枇杷花的诗句,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做过嘉州刺史,上任的时候,拜访这里的方丈。在唐朝,许多寺庙,担任着重要的官府驿站联络的作用。所以这里的方丈出门迎接地方长官,是非常正常的。

来的时候是初冬,正是万木萧条之时,但是独有这个地方,满寺的枇杷树青翠喜人,且正在冬天开花,领略过塞外风雪的岑参,自然爱上这枇杷花如雪的那种翠山含雪的壮丽之美,而稳重的高僧,一身袈裟,宝相庄严,迎接他的到来。

而且这是心意相通的故人相见,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建树,有着深沉的阅历和爱国情怀。

所以岑参胸襟敞开,相见有欢,两人畅谈。

岑参喜欢这枇杷满山的苍翠氛围,豪迈说,我要将这里的庄严美景,写成诗,写成信,告诉京城的朋友啊。

枇杷冬花,也显示着人生老有所为那种豪迈志气。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中唐 ·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

薛涛出身官宦家庭,但是父亲早亡,为了生活,她进入乐籍。但是深厚的家学教养,文字才华,以及卓越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得她在四川节度使幕府中,以一个歌女,迅速提升为协助节度使处理公文,打点政务的得力助手。

因为她的优秀,节度使长官向皇上上书,恳请将薛涛纳入唐朝的官员体系,而校书,则是唐朝进士进入职场的一个重要官职,但是皇帝以没有先例婉拒了,但是薛涛女校书的名声,就流传开来。很多人慕名拜访投诗,这个和后来以色扬名的许多女性,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至少很多体系内的官员,是看到过薛涛的各种文案,包括后来的李商隐,都对薛涛赞赏有加。

当时历任四川节度使,都不能忽视薛涛的存在,薛涛后来实际是一个没有官职的四川地方达人,很多官员到此,都会向她请教咨询。七十多岁的薛涛,仍旧被邀请,登上新建的筹边楼,留下“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的壮丽诗篇,激励将士为国戍边,气势雄壮,宛如将军。

那么薛涛本人也不是传说中的风流浪漫,相反她一直很低调,隐居在四川成都枇杷街巷,只有那些有力度的作品流行于世。

这首薛涛同时代的作品,就是赞美她的低调和才华。

在四川万里桥边,有一个女才子,在冬天的枇杷深院,悄然隐居。

现在的女性才子,不知道有多少,但是都没有薛涛像枇杷花一样低调,像枇杷花一样的清香,开在冬天里,却是引领春天,是女性的先锋,是女子才华的最高代表。

这是最恰如其分描写薛涛的诗。薛涛或者也有色相之美,但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但是她最终靠的是才华,是像枇杷和枇杷花一样,长久清香的才华。

“枝头红日退霜华,矮树低墙密护遮。

黄菊已残秋后朵,枇杷又放隔年花。”北宋末 · 周紫芝《十月二十日晨起见枇杷花》

枇杷初花是开在农历十月的早冬,据说此时的花结的果实,最硕大清甜。

那是当然,早冬的枇杷花,要经历漫长的寒冬,果实中蕴含的生气也会高于其他时段吧。

而枇杷树的花期也相当漫长,从早冬一直到来年的早春,都能看到枇杷次第开花,是冬天的香雪,迎年度岁,跨越秋冬。

虽然枇杷花不是那么鲜艳夺目,但是那种低调,长久,芬芳,恰恰是经过岁月艰辛的人,最钟爱的花朵之一。耐得住严寒,守得住春光。

这是写早冬十月的枇杷花,枝头上,太阳将晨霜化去,青翠的枝叶密密护着冬天的院墙。

黄菊花已经开残了,但是枇杷花却在寒冷里开花,且一开就跨年。

冬天的你,如果心情沮丧,就去看看枇杷花吧,闻着幽幽的香气,想想关于枇杷花的典故,或者你现在的每份凄凉煎熬,都是最美的生命的存在。

一起和枇杷花,守望春天。

“梅未含英菊罢花,眼中无物属诗家。

忽来僧舍闻香住,却见花开是枇杷。”元末明初 · 徐贲《东丘兰若枇杷花 》

10月初冬的季节,花事无多。也的确容易让人心感觉萧条。到处都是寒风落叶,就算是小春时节的反季节花开,那也是极少数。

菊花经历了秋天的繁茂,到早冬时节多半凋谢。而此时是有早梅,但是那是零星的。所以这个季节往往没有什么好写。也常让写诗的人懊恼,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但是奇迹和美好总属于热爱发现的人。比如在这萧条的早冬,他信步来到了山上去拜访僧人,结果还没有走到却闻到,一阵奇异的花香。

原来是枇杷树开了满树的花。

于寒冷的季节,领略枇杷树的风姿,闻到枇杷的花香,冬天虽然漫长而不寂寞,一种诗怀异军突起。

“连村桑柘犹存叶,一树枇杷已著花。

十月澄林好风景,恰如秋浦野人家。”·贝琼元末明初《 澄林冬日 》

谁说冬天的村落不美,来我带你去看看我的家乡。

那连片的桑林,满山的拓树,现在都是黄叶,黄叶满山,一半在地上,一半之枝头。

那黄树林中,还有巨大的枇杷树,枝叶青青,看,上满已经开着密密的白花,清香远溢。

这通透的冬天村落的美,宛如江南水乡的秋色,明净悠远,让人心旷神怡,让人闻得见冬日花香。

如果你冬闲,在合适的地方,采集几把枇杷叶,采集一枝枇杷花,在炉火上用水烧煮,满室枇杷花叶的清香,让肺腑舒畅,窗外或雨或晴,都不碍这种深入身心的清澈和美好,如爱护身。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古诗十九首》里的冬:孟冬寒气至,玉衡指孟冬

五月枇杷正满林

“小满枇杷半坡黄”,初夏的风一吹,枇杷便被染黄了。一颗颗枇杷就毛茸茸、水嫩嫩地挂满了树梢,惹人垂涎。

因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人们都以为荔枝是果中佳品,殊不知,那清爽可口,甜蜜多汁的枇杷才是唯一历经四季的宠儿。

它秋日养蕾、冬时开花、春来结果、初夏成熟,集四时之灵气,是名副其实的“初夏第一果”。

五月天气渐炎,山上的枇杷一簇簇,一丛丛,黄似橘,亮如金。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天气宜人,风景如画,邀了友人载酒宴游。美景似酒惹人醉,然而更醉人的,是园中那树枇杷,明丽灿烂,耀眼生辉。摘来佐酒,正可口!

趁着时光正好,邀约三五知己,携手同游。避开纷扰喧嚣,赏春华落尽,赏夏果新熟。

枇杷成熟,一树金黄,给林间增添了不少色彩。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茸茸细雨,沾湿了楝树淡紫色的花瓣,格外艳丽动人。微微南风,拂过葱葱郁郁的树木丛,枇杷便不时地露出脸来。沿着山路慢慢前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轻快悦耳。

五月,去山野间走走吧,树树枇杷,明艳夺目,饱含野趣。你甚至会闻到枇杷的芬芳。

《田舍》

唐·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初夏时节,沿着草堂走向江边,这里远离闹市,自在悠闲,林木茂盛,芳草萋萋。你瞧,柳枝随风摇曳,而另一边繁茂的绿叶中,枇杷的累累果实若隐若现,空气中似乎都是枇杷的芳香。

看着江上的斜阳,诗人庆幸自己历经战乱之苦,终于得以安定下来,这里是中国的富庶安稳之地,枇杷金黄,鱼虾满仓。

《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

宋·陆游

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

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

陆游一开始是喜欢杨梅的,奈何空有枝叶,反而是只种了一株的枇杷缀满了果实。枝头枇杷璨然,令人口舌生津。鸟鸣啾啾,呼朋引伴,觊觎着这一树硕果,诗人唯恐鸟儿啄残了它们,大一早就唤僮子采摘,哪管它半生不熟,是甜是酸。

要权力富贵做什么呢?堆玩珠宝又有什么乐趣?不如同我一起拾掇枇杷吧,清晨的枇杷,还带着露珠呢!酸酸甜甜,定是清丽可口。

摘下枇杷,剥去果皮,便可享受枇杷的清甜多汁了。

《忆江南》

清·沈朝初

苏州好,沙上枇杷黄。

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

甘液胜琼浆。

诗人回忆起苏州的美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苏州的枇杷。它形似蜜蜡,剥开外皮,便散发出丁香般的气息,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一口咬下去,舌尖满溢酸甜相间的滋味,那清甜与细腻,任何的琼浆玉露都比不上。

一颗枇杷入口,忘却内心烦忧。风味独特,自是无与伦比。

《枇杷》

宋·周必大

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

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

翠绿的叶底下,是枇杷金黄的累累硕果,纤纤素手采摘而来,便是扑鼻的芳香馥郁。历尽春风,此时正是采摘的好时节,枇杷的风味是如此美妙,可惜少有人知晓。

也许是它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不与百花争艳,又独于初夏成熟,人们才会忽略了它吧!

《题枇杷树》

唐·羊士腭

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

佳期若有待,芳意长无绝。

袅袅碧海风,蒙蒙绿枝雪;

急景自余妍,春禽幸流悦。

枇杷在万花凋零,秋叶落尽的寒秋里韬光养晦;在霜重色浓时悄悄孕育出花蕾;在风霜雨雪中冒寒绽放,迎着雾雪,洁白如玉;在百花盛开时,留下粒粒金丸。

树姿婆娑,四时不凋,与世无争,坚忍不拔。

“五月枇杷正满林”,眼前这满山的枇杷,是去岁寒秋时的郁郁葱葱,是凛冬时节的满树繁花,是阳春三月的淡然积淀,是岁岁年年的坚忍与奉献。

做一株枇杷吧!赏尽秋霜冬雪,看尽繁花开遍,于初夏五月,汇成满林的灿烂辉煌,旖旎风光。

-作者-

半枫荷,爱文字,更爱古诗词的女子。愿修得一颗丰盈平淡的心,余生不荒凉。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之《盛夏的果实》好句摘抄及赏析

1.乡村的盛夏,有着最为饱满的繁华,花开得欢,瓜果结得实。那些瓜果不是一只只,而是一篮篮,是必须用篮子装的。每家地里,都牵着绕着无数的藤蔓,上面挂满果实,丝瓜、黄瓜、香瓜、扁豆……哪里能数得清?

赏析:写出了盛夏乡村里瓜果的多。

2.等回到家,我立即迫不及待把玉米棒放到灶膛里,烤。灶膛的火,映红一张兴奋的小脸。一会儿之后,玉米粒的香味就四溢开来,真浓烈啊,会香一整个晚上。

赏析:“迫不及待”、“兴奋”写出了作者烤玉米时的急切和欢喜。表达了作者对烤玉米的喜爱之情。

3.年年夏天都会挂很多的梨,树枝因此笑弯了腰。我坐在窗前望它们,心里有甜蜜的汁液淌过。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树上结满了梨子,表达了作者对梨和梨树的喜爱之情。

4.不几日,花谢,南瓜打苞了,这个时候,它们像野地里的孩子,见风长,不出半月,就长成一个一个的胖娃娃,淘气地卧在肥阔的叶中间。

赏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瓜打苞时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南瓜的喜爱之情。

5.我的思绪轻轻绕了个弯,隔着遥遥的岁月望过去,有淡淡的哀痛浮上来。

赏析:作者回忆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去世的同桌的悼念和哀痛。

6.我们只不过隔了一段距离,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

赏析:我们和去世的人只是隔了一段距离,都在彼此的世界里快乐地生活。这是作者对自己及去世的人的美好祝愿。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农谚云:“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乡间七八月,家乡枣园里的枣子成熟了,一树树的青青枣儿密密匝匝,成绺儿成辫子,被款款秋风一浪浪吹拂着,不经意间红了屁股,那一簇簇的红艳十分耀眼,远远就能望得见,诱人乡愁如蜜。

枣,也称大枣、红枣、枣子。它起源于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因其营养丰富,具有滋阴补阳的功效,一向被誉为“百果之王”,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

春末夏初,一株株枣树绽发新绿,开满串串小巧的枣花,淡黄的小枣花散发出缕缕芳香,引得嘤嘤嗡嗡的蜜蜂前来采蜜。古代文人们对这小小的枣花格外垂青,纷纷咏诗赞美。如唐代诗人李颀的“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白居易的“野枣花含新蜜气,山禽语带破匏声”,北宋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金代李俊民的“东邻西舍两三家,簌簌墙头落枣花”,元代胡奎的“门外枣花落,池中荷叶生”,清代潘内召的“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都写出了枣花的清新可爱,乡村风情的淳朴优美。

待到“绿树阴浓夏日长”,青青枣儿便在浓密的枝叶间摇摇曳曳。为此,北宋文学家晁补之赞曰:“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季夏即事》)。大枣的品种繁多,乡间俗称即有红枣、灰枣、黑枣、羊奶枣、马奶枣、布袋枣、磨盘枣、小圆枣、九月青、大蒲红、金丝小枣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元代文人柳贯作《打枣谱》,一气儿列了73种枣子,看得令人眼花缭乱,不由感叹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枣,花可酿蜜,“枣花蜜”为蜜中珍品;果可品食,鲜枣干枣被奉为滋补佳品;木可作良材,俗称“红花檀”,既可作栋梁,又可作刻书雕版,还是“辟邪神木”。对此,古代文人雅士常赋诗撰文赞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枣子可谓钟爱有加,他写有一首长诗《杏园中枣树》,诗云: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诗人先抑后扬,以枣树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标立异的品格。枣树虽然外表不显赫张扬,但在东风吹拂中却自信成长,生机盎然;不甘让世人攀玩,但愿做大车的轮轴材料。全诗构思新颖,用笔委婉,行文流畅。

无独有偶,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爱枣尊枣,他也有一首篇幅不短的诗作《赋枣》: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

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

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

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

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

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

这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人表明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不怕谗陷打击,愿像枣树那样为良木良果,赤心一片,敢当国之栋梁的政治抱负。

金风送爽之时,一树树的枣子熟透了,那晶莹红亮的色泽,那爽脆甘甜的风味,总诱人齿颊生津,回味不已。北宋诗人梅尧臣得了友人寄来的一筐鲜枣,品食之后,大加赞赏,遂赋诗一首诵曰:

《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

沛谯有钜枣,味甘蜜相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

尝贡趋国门,岂及贫儒家。

今见待士意,下异庐仝茶。

食之无厌饫,咏德曾未涯。

作为政治家的北宋大文人欧阳修对那红艳艳诱人的枣子,亦是情有独钟,他与好友陆子履互赠诗较多,因寄赠枣子又有这首《寄枣人行书赠子履学士》: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甘辛楚国赤萍实,磊落韩嫣黄金丸。

聊效诗人投木李,敢期佳句报琅玕。

嗟予久苦相如渴,却忆冰梨熨齿寒。

诗人写出了枣子的色泽、形状、味道,尤其是一颗颗大红枣儿盛在白玉盘中,那种鲜灵之气、红艳之色,着实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明代的状元郎吴宽写诗行文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意蕴隽永,他食枣写枣品出了别样韵味,“荒园乏佳果,枣树八九株。纂纂争结实,大率如琲珠。此种味甘脆,南方之所无。日炙色渐赤,儿童已窥觎。剥击盈数斗,邻舍或求须。早知实可食,何须种柽榆......”(《枣》)诗中不仅写出枣树累累果实大如“琲珠”,色泽赤红,味道甘脆,还描述了顽皮小儿羡枣打枣的情态,不由让人乡情萌发,童趣悠然。

关于“打枣”,那是仲秋时节乡村枣园里最寻常也最动人的丰收景象。早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里已有记载,《豳风.七月》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这里“剥”为击打之意。俗语云:“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农历七月十五,枝头上那一串串枣子开始窜红,摘下来品尝已有脆甜感,而到了八月半,一串串红彤彤的枣子就熟透了,该用长长的竹竿打枣了。

记忆里,先在树下铺着一层麦秸苫或苇席,大人们手持一根根竹竿,伸进枣树浓密的枝叶间,哗啦呼啦又敲又打,还晃动着树身,那些枣儿噼里啪啦落下来,像落了一层青青红红的枣雨。而蓬头小儿们往往按捺不住,扒掉小褂儿,哧溜哧溜爬上树,拣那红亮亮的枣儿捋上一把,先过足馋瘾,再慢悠悠摘枣子往衣兜里揣......

想那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是怀旧怀乡的,忽忆起年少时朝气蓬勃、顽劣不羁的模样,不由百感交集,50岁的老杜写了《百忧集行》一诗,其中有句: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看来老杜小时候的刁顽之状比我们儿时厉害多了,他一天能爬树百回千回摘梨打枣呢。

又到了枣儿成熟的季节,我也不由想起年少时打枣拾枣、酿制枣酒的情景,那片红艳艳的枣林,那坛甜香香的枣酒,呵呵,梦里都萦绕着,醒来口里分明留有金丝小枣的余香......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一颗银杏果里的秋天

鹿见林

午后,途径任城湿地公园,一颗银杏果从枝头熟落,静静地躺在地上。

驻足,仰望。树上曾经茂密、碧绿的银杏叶,变得稀疏、金黄,枝丫间一颗颗果实宛如橙色的玛瑙,在暖暖的秋阳下散发出成熟的光泽与苦苦味道。

我慢慢蹲下身子,捡起这枚银杏果仔细端详,饱满圆润的果实跌破了皮,露出丰润厚实的果浆,似乎能看到坚硬的内核。这粘稠的果浆里积聚了多少阳光雨露,这坚硬的果核、丰满的果仁凝结了多少过往时光?

惊蛰一过,春雨绵绵。翠湖畔的银杏树亭亭玉立,枝头淡绿色的叶芽蠢蠢欲动。谷雨之后,一个个叶芽伸展开,一面面精致可人的碧绿小扇飘摇在春风里。时至芒种,路人惊喜地发现,密不透风的绿叶丛中,一粒粒绿玛瑙般的银杏果悄然缀满枝头 ……

时光如流,岁月无声。不知不觉间,时令正走向秋的深处。

这颗熟落的银杏果,就像一个光阴的感叹号,一下惊醒梦中人。奔忙的脚步急于赶路,从清晨到日暮,从初春到深秋,不肯停息驻足,有多少阳光雨露,多少流岚云翳,多少晨曦晚霞,多少月影鸟鸣,都不曾用心留意。

而在这时光里,银杏叶如油画的调色板——由嫩绿碧绿墨绿到浅黄金黄,银杏果从大如米粒青豆葡萄,直到成熟落地,安静地谢幕,无声的辞别,在半空划过一道弧线,便安祥地投入大地的怀抱,静享这秋阳的温暖和煦。

忙忙碌碌的人们,在这个深秋,是否应当驻足沉思:青春的远去,意味着学业事业的收获,还是爱情、梦想的陨落?

作者简介:鹿剑林,全国公安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艺》杂志编辑,诗歌散文见于《山东文学》《星星诗刊》《作家天地》《散文百家》《当代散文》《西部散文选刊》《鲁艺》《家园》《人民公安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济宁日报》《济宁文艺》《东方文学》等报刊,多次在全国和地方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