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地球外貌的句子英语(描写地球外貌的句子)

描写地球外貌的句子英语(描写地球外貌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地球只是一粒尘埃,在宇宙中不值一提,人类就像细菌一样渺小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都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它旋转,然而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

在17世纪,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证明了地球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并且他还看见了木星也有自己的卫星,正如月亮绕地球转一样,木星的卫星也在绕木星转。

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算太阳系的中心,太阳本身才是太阳系的中心,目前有八颗行星和不同类型的小天体在绕太阳公转。

地球只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然后才是地球。

地球365天才能完成绕太阳公转一圈,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50百万公里,这个距离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天文单位,每秒30万公里的光需要8分20秒左右才能飞完这个距离。

现在让我们开始向外太阳系移动,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我们会遇到小行星带,它们的直径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

在距离地球75亿公里的地方,是现阶段太阳系边缘的最后一颗星球冥王星,在那里回望太阳系根本看不见地球,太阳也只是一个暗淡的亮点。

离开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后,我们首先到达的系外恒星是比邻星,这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只有4.22光年的距离。

也就是以光速飞行4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比邻星,相比之下旅行者一号需要飞7万年,才能到达比邻星。

太阳系和比邻星同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由引力粘合而成的数千亿颗恒星的集合体,外表呈现扁平圆盘状,中心有一个明亮的核心,那里的恒星密度非常高,并且还藏着一个44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

到了银河系这个尺度上,光年也就不够用了,天文学家开始采用秒差距作为距离单位,一个秒差距是3.26光年,银河系直径至少有30000个秒差距也就是10万光年,这意味着如果银河系内存在比人类发达的高级文明,它们的光速飞船也得10万年才能横跨银河系。

和地球是太阳系由内而外的第三颗行星类似,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也差不多位于三环附近,一条被称为猎户座的悬臂上。

从太阳前往银河系中心,需要飞行2.6万光年,而太阳绕银河系中心一圈则需要2.5亿年,考虑到太阳诞生也才46亿年,所以按照银河纪年的话,太阳其实才20多岁。

在目前的划分里,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以及其他70多个星系组成了本星系群,直径大约1000万光年,若干个星系群会成本星系团,然后是直径1.1亿光年的室女座超星系团。

天文学家目前认为,可观测宇宙内至少有2000亿个星系,平均下来每个星系都有2000亿颗恒星,接下来不用我说你也能意识到银河系和太阳系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了。

总的来说

我们的地球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颗绕着黄矮星转的行星而已,用卡尔·萨根的话来说,地球只是“悬浮在阳光中的一粒尘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

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赤道半径

学会依图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45亿年前到2022年地球都是什么样子?

不同时期地球的模样你见过吗?不要眨眼,这一期文章很有可能颠覆你对地球的认知。时间回到45亿年前,那时的地球刚刚诞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000度,表面仿佛岩浆一般。42亿年前的地球样貌。温度降至160度,固态地核逐渐形成。38亿年前的地球,平均温度41度。自此海洋中形成了地球的第一个生命形式,同时细菌也悄然诞生。35亿年前的地球。单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平均温度30度。

32亿年前的地球样貌,海洋将整个地球占据,平均温度24度。29亿年前的地球。可怕的冰河时代首次在地球上演了,平均温度只有11度。25亿年前的地球样貌。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蓝藻逐渐生产出氧气,此时的平均温度16度。24亿年前的地球,由于无法适应氧气的出现,大规模的生物开始出现灭绝,此时的平均温度15度。

23.5亿年前地球上的平均温度骤然降至零下24度,整个地球被冻成了一个大雪球,这就是休伦冰河时期。20亿年前的地球,海洋中首次诞生出真核生物,此时温度也上升至14度。10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平均温度12度。7亿年前地球的样貌。一场极其剧烈的降温现象在整个地球突然发生,温度骤降至零下46度,原本繁盛的生命停止了活动,地球再次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6亿年前的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至19度。最早的动物海绵出现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无数的心声,动植物开始觉醒,平均温度22度。4.8亿年前的地球样貌,约有85%的物种在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期间灭绝。4.7亿年前的地球,最早的鱼类开始出现在海洋中,平均温度18度。

在4.4亿年前,地球进化历史上2/3的物种在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中毁灭。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是当时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是这次进化灾难的罪魁祸首。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盾皮鱼,假如你回到了4亿年前的地球,可能你在陆地上遇不到什么危险,但是在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海外。3.6亿年前的地球泥盆纪晚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75%的物种永远消失在3亿年前,当时地球上的氧气大概可以达到35%-40%左右。

2.6亿年前,地球上还只有一块盘古大陆。2.5亿年前的地球样貌。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顷刻间,大约有90%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陆地生物在地球上彻底消失。2.2亿年前,恐龙帝国出现。1.45亿年前,盘古大陆逐渐开始。

1亿年前的地球开始出现早期的哺乳动物。6500万年前恐龙王朝也没能经受住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变成了历史,一直到5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祖先终于登场,这个是地球现如今的模样,有没有想过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

光明文化周末:沧海歌

作者:徐刚(作家、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

引言

《诗经·汉广》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的末两句,是先人面对江河的困惑与思考。“永矣”之“永”,引出了不少人生话题,比如永久有多久?永远有多远?

“永”的甲骨文极富画面感,象形兼有会意:有川有水有正在行进的人,即河流中的游泳者。“永”乃“泳”之本字也。然而永远之“永”又作何解?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永”:“水长也。引申之,凡长皆曰永。”

择水草而行而居的先民,对江河水并不陌生,但一个永久的疑问是:它有多长?为什么走到哪儿都能遇见水?它何以源源而来?面对大海,我们的先人曾为之惊讶困惑,最终是无解的迷茫。

伟大的诗人屈原,远望江河浩荡入海,曾发出《天问》:“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屈原已经把“江之永矣”推向了大海,汪洋大海,那里有更多的水,更大的波浪,也留下了更多的困惑:百川归海也,为什么百川归海?百川江河水是淡水,为什么海水是咸水?等等。从西周到战国,我们的哲人如老子、庄子等,就开始对水有独特的思考。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族群,水浇灌着中华民族的诗性传统。

插图:郭红松

庄子

鲁迅先生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写海:“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在汪洋恣肆的想象中,庄子已经在寻觅、触摸江河、海洋、蓝天与水的本原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若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计四海之在天地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逐水草而居、拾草籽而食,到农耕文明、五谷杂粮;从《诗经》到屈原再到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说水,说江河海洋,说云腾水落。《说文》曰:“云,大泽之润气也。”《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诗经》曰:“荟兮蔚兮,南山朝隮。”《黄帝内经》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已经是一幅具现代意义的水、气、云、雨的循环图了。海之不盈,海之不绝,海之磅礴,海之生机,大气循环所致也!这一切的发生、发源,离不开水、离不开海。

溯源

纪伯伦说:“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的无尽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如果大自然听到了我们所说的知足的话语,江河就不去寻求大海,冬天就不会变成春天。如果它听到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自然吝啬的话语,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呢?”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是:满足于科技和物质而永不知足;不再对大自然抱有感恩,不再对日光和月光、土地与流水心生感激,代之以无度的索取。

遥想古海,怎能不怦然心动?海真是极其古老了,但站在海边的人永远觉得它年轻而富有,即便在海洋危机重重的当下,它仍然蔚蓝,它仍然涌动,它仍然呼啸,它仍然携海鸥而歌,它仍然在拍击岸线时生出一丛丛一堆堆的雪浪花。

从根本上说,海洋是可以想象而无法描绘的。生物学家把地球创生的历史年代,浓缩到一年之内,宇宙洪荒,地球创生,古海初成,地质春秋一目了然:一月,地球形成。二月,地壳凝结。三月,古海初生,地球上有了原始的水。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最简单的生物。五月,最初的化石形成。

如果说从一月到五月,是拉开序幕、准备并昭示在地球上还将有一系列巨变的话,那么,真正让地球成为有生命的星球,还需要耐心等待。等待是美好的。至少在35亿年前,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一个地球生命演化史上伟大时刻的到来。这一瞬间的荣耀属于太阳,属于原始古海中出现的蓝绿藻——它们从阳光中吸取能量,溶解古海水中的化学物质,以制造食物,同时释放出在这之前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氧气。

这一里程碑式的程序,就是光合作用。

古老的原始海洋的诞生,是宇宙最伟大的启示之一:等待、忍耐和聚积——为了那一瞬间。原始地球发热、滚烫,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不降到水的沸点以下,水就不能形成径流,不能聚积,古海的形成便无从说起。

从水火不容到水火相容的过程,缓慢而神秘。在一个神秘的时间点上,或者因为造物主的指令,水开始从岩石间释放,水汽上升为大块积云。云遮雾盖,层累叠加,包裹着火热的地球。积云成雨,是为原始大雨也,因地球温度之炽热,所有的雨水一经落下,便成为蒸气,但地球冷却的过程却已经开始。这一场原始大雨,没完没了地倾泻,下了不知多少年,有科学家说是“千千万万”年,地壳表面才从岩石凝结的温度——538摄氏度至1093摄氏度,降到水的沸点——100摄氏度以下。雨还在下,但雨点落到地面时,不再“嘶”的一声成为蒸气,它们留下来了,并且流动,在光秃的地表或者岩石的裂隙间流动,自高而下的流动,它们要聚积了。

斯时也,或者大雨滂沱,地球生机勃发之初;或者小雨缠绵,地球情意深长之始。书上说,大约经过10亿年,才有了一片古海——原始海洋,科学家称之为“原始汤”,保有一切生命之源的、时人称之为各种化合物的“汤”,所有的创生,只需一瓢饮可也。古海洋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便是晃动不停的摇篮,这不停晃动的时刻,便是酝酿、孕育、创生的时刻。

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水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海洋的出现,负有伟大使命。在原始古海中,涌动着各种被溶解的矿物质,是无穷无尽的大雨带来的,是惊雷闪电、紫外光与火山热,它们把各种原始的分子在古海中组合成各种酸、糖与碱基,然后又有了核酸和蛋白质尽善尽美的结合。此种结合只有在海洋环境中完成,那是生命的实质和形式,形神皆备矣!

古海洋——富有各种营养的、鲜美的“原始汤”中,催生生命的进程,一往无前矣。初生者为单细胞有机体,细菌及藻类。这一时刻遥远而寂寞。在寂寞中度过的时光,是最好的时光。

如果说地球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话,古海洋中涌动的浪,吹来的风,已经把某种变化的信息,传送给宇宙洪荒、大地苍茫了:地上要有绿色,海藻们将要登陆。大约5亿年前,至少有两次,古海涌动的巨浪,把身怀光合作用绝技的藻类们推向浅海、岸线。第一次铩羽而归后,前仆后继的藻类们第二次终于登上海滩陆地。

藻类们要在地上站立,要呼风唤雨,要与海洋互为映衬。但它们必须改变在古海中的生存状态,不是漂在水面,而是长在地上。它们要生出根来,它必须往地下扎根,藻类植物的革命性变化由此开始:从随波逐浪于海水,变成站立起来的植物,树木和森林。当古大陆因为绿色而渐显生机,地球生态变得柔和时,风卷林涛声声呼唤:这一切都是海洋赐予的!

绿色昭示着地球生命的序幕渐次打开。我们的始祖从大森林里蹒跚而行、拄着木棍,走出来的第一眼感觉是:白云飘动,是为天乎?大片荒野,是为地乎?巨石凌云,是为山乎?他们也曾远行,看见了沼泽江湖,他们跪下——这是原始人的第一次下跪——用手捧起清水,那水有点儿甜,清凉可口,后来用于农耕灌溉。人们所见,是荒野大地,我们的安身之所便有了一个名字——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应该叫水球。地球表面有70.8%的面积是汪洋大海。它包围、簇拥、滋养着陆地,以及劳作其上的人类。迄今为止,它总是蔚蓝色的,它涛声依旧,它与苍穹天宇互为对照。它的庄严,就在于它无与伦比的博大精深。

海洋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容积约13.7亿立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我们仰望星空时所见的是星月闲散、云淡风轻的表象,诗人可以想象牛郎织女、嫦娥桂树。实际上,星云宇宙间,不是冷到星际太空的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就是热到星球内部的几千万度。温度极端,宇宙间几乎所有的物质都趋于极端:不是燃烧的气体,便是结冰的固体。极端冷热能生出极端美丽吗?

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唯地球得海独美。当海洋水汽蒸腾时,盐类及其他矿物质留在海中。天上落下的雨雪是淡水。气云雨雪的无穷循环,让江河充沛,让大地滋润,让花朵盛放,地上有风姿,人间多风情。守望人类的生命家园者,海洋也。

海洋阔大而且深刻。倘若把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投入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就会被吞得无影无踪。海浪踊跃其上,海鸟鸣啭其上。人类习惯了可以面对的高度,高山仰止;却时常忽略了看不见的深度。海洋配得上这样的赞美——壮哉!伟哉!

更妙者,海洋之博大深刻所对应的是它的细微渺小。海洋之大可见,水分子之小,则不得见矣。一个水分子的直径约为1厘米的七十亿分之一。水分子小也,极小也。小与大,大与小,难以言说。或谓小即大、大即小,小大由之,可乎?

海洋的雍容大度,世间无有可比者。它接纳一切,包括污水脏物,它也有相当的自净能力和包容性:假如你把一杯染成红色的水,倒进海洋,那么在世界任何一处海边,舀起一杯水,其中必定有你先前倒入海洋中的红分子。几千年后,红分子与海水完全融合,取一杯世界任何一处海洋水,仍含有1500个红分子。有诗人写道:我丈量你的心灵,如同丈量水分子一般艰难!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生命史的传记,是地球外貌的塑造者、气候调节者,是地球上最大的液体储热处。因为有了海洋,才有四季分明,人类及别的动植物方能享受这样的生活——夏天不会太热,冬天不会太冷。

作为生命摇篮的伟大传奇,海洋有着不可思议的、专为人类和生命设计的细节:除海水、江河水以外的液体,往往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却在结冰后膨胀9%,这是神秘的膨胀,这是美妙的膨胀:严冬冰封,冰块因膨胀而上浮,更容易接受太阳照射,冰层下水在流动,游鱼在流动,北冰洋的海水没有冻结,海里生物优哉游哉!海洋拥有的元素中,氧是最丰富的。还有各种生命所需的矿物质。水生动物所呼吸的、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正是海水中溶解的氧。

海洋的状况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每况愈下,海洋气候随着冰川融化、污染日增而异常。到2023年,这个世界经历了最热的夏天,以及火山喷发、暴雨洪水,生态灾难就在眼前!海洋啊海洋!我该怎么言说你?温柔时,温柔得漫无边际,温情兼有,几可溢出;暴烈时,暴烈到狂风骤雨,冲击所有人为的堤岸,几欲吞噬一切——从物质到精神。

连海洋带给我们的感觉,也是美丽而梦幻的:我在崇明岛东滩看日出,看着朝阳从海水中沐浴而出。是时也,水火相容,初升的朝阳似有湿漉漉的感觉。就连脑海中泛起的想象,也是湿漉漉的,不会呆滞,不被冻结;梦也是湿漉漉的,滴着智慧的水花。就在海浪随意冲刷、塑造岸线的同时,沧海赋予的灵感,正酝酿诗与哲学。当生命从海洋中诞生,在漫长岁月之后,人类出现时,海洋又是启示的摇篮:海是过去,海是现在,海是未来。

多少人的梦想,就是静静地读沧海,自由自在地想象,可以把海浪一层层折叠,于折叠时对海浪一层一层地观察,于观察时渐次深入海的冥想,于冥想时和海浪一层一层地对话。

忧患

海之大也,人为一粟,徐刚何能与之语?海曰:“无妨,君知《秋水》河伯,望洋兴叹否?”“知之也。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鲁迅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说庄子,何也?”“庄子得海洋之气魄,为海浪所激发,境界新颖博大,自有名句出。”“人与海洋亲近否?”“亲近也,人到海边无不为之心神俱爽!”“错!百川灌河之河伯而已!人痛苦时去海边,人愁闷时去海边,人失恋时去海边,人无助时去海边。而人,本应是海洋的仆人。”

“沧海的负重与苦难,人之所为也,却鲜有人知。”

“工业废水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倾倒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旧塑料,海洋已成垃圾倾倒场。沧海为人类所苦久矣!海水有一定自净能力,但早已为人类突破。”

“海洋不干净了,大地会干净吗?人心会干净吗?”

“人类所见的海洋,只是度假时的休闲时光,或者路过时的一瞥。庄子有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以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

“然,人多井蛙,不知崖涘之外。”

“崖涘之外,浩瀚渺茫,南有南极,北有北极,其冰山冰柱今纷纷消融,尔等不见也。南极西部面积相当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思韦茨冰川,20年来,正加快融化。如果此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3米,因此,思韦茨冰川也被称为‘末日冰川’。”

“北极冰川中出现巨大的冰窟窿,即冰间湖,大小相当于韩国面积的70%。有专家认为,当北极气温上升,阻止冷空气流向朝鲜半岛的喷射气流减弱,韩国今冬或将寒流汹涌。”

大海扬波,风高浪急,呼啸不绝:“大海为人类所苦久矣!然海洋面临之所有困境,莫过于当今日本核污水入海。庄子语:‘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夫大人者,必读庄子,必知‘无拘而志,与道大蹇’语,庄子者中国人也,爱之、惜之、宝之,可‘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海洋前景若何?”

“它将掀之以风暴,震之以雷霆!”

我为沧海哭,我为沧海歌。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