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争辩写句子怎么写二年级(争辩写句子怎么写)

争辩写句子怎么写二年级(争辩写句子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用鲁迅的口吻写EMO

1、感冒:我大抵是病了,横竖都不舒服,胡乱吞了一包药,便又和衣睡下。头昏昏沉沉的,做什么都没有了力气。吃药是七天,不吃药也是七天,我向来是知晓的。黯黯然吸了一下鼻子,好家伙,一边是堵的,另一边还是堵的。

2、想要对象:我大抵是一个人孤身久了,竟然希望有个伴来。我做文章时,她在旁翻阅我曾写过的文字;我不做文章时,就拉着她的手,端详她温柔的眉眼。未饮酒,竟生出几分醉意来。

3、凄惨:初冬已至,外面的麻雀在枯黄的草坪上叽叽喳喳地寻找着种子,路过的流浪狗翻找着呼啦呼啦响的垃圾桶。我抬头看了看天,已经过了晌午了,今天的饭食还没有着落,我裹紧了破烂的衣衫,加紧了步伐,朝外走去,晚了怕是垃圾桶都被翻干净了。

4、我需要一个女朋友:大抵是到了该寻一个姑娘的年纪了,近来夜里冷得厉害,特别是心里,冷得出奇,两床被子面对这寒冬的挑衅,也显得有些许吃力了,或许只有心仪的姑娘的照料,才能使我感到温暖罢了。

5、跳槽:今天的事亦不必再提,皆因钱财不够,我大抵是得给先生一份文书了。之所以说是文书,因为若是叫做辞职信,不免有种低三下四的味道,我当不必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不过是贪财罢了。

6、表白:我本来没有喜欢的人,见你的次数多了,也便有了。

7、失恋了:我大抵是认真了,横竖都无法安慰自己,这情绪油然而来,思虑幻想着这段感情的结果,受伤是我,难过也是我,我向来是不屑这种情情爱爱的事情,而如今却生出来了相伴一人的念头。也罢,大抵是冬天来临了!

8、关于想念:今日提笔,想写封信给你,想了想,正准备落笔,发觉这日头已落了山。

9、迟到:对着人脸打卡机一扫,这张脸没有生气,瞳孔里倒映着诸如奋斗、拼搏、诚信之类密密麻麻的小词,我死活看不清楚,凑极近了仔细看了几分钟,才从像素上看出字来,满屏幕上都闪烁这两个字,是:“迟到!”

10、不想做饭:总归是倦了,人也日益怠惰。若说是什么下厨,我大抵是不愿了,打开美团买菜,这忧伤是没由来的,黯黯然关上,罢了,饿着也便饿着了。

11、肥胖:许是冬天来了,肚子上不免地被贴上了膘。他们说这是不怨冬天的,还是怪自己吧。我向来是不屑于争辩的,只是翻开夏天的两张照片,一张是肥的,另一张也是肥的。

12、不开心:我大抵是乏了,横竖都开心不起来,站起身来皱了眉头,这悲伤是没有由来的,朋友看了我的脸,有两道皱纹,抬头纹是我的,法令纹也是我的,向来是胶原蛋白稚气满脸,而今日脸上却多了一丝成熟。也罢,这大抵就是成年人的生活吧。

慎重与对手争辩

卡耐基认为,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如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等等,或者你告诉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不会!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反而会使他想着反击你,决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揭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为什么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他更不容易呢? 为什么要使你自己的困难更加增多呢?如果你要证明什么,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出来。 “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象是他忘记的。” 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地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不能奢望比苏格拉底更高明,因此我们不再告诉别人他们错了。应该慎重地看待别人的错误,这么做会大有收获。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你如果这么说不是更好吗:“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 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 卡耐基课程教学班上一位学员哈尔德·伦克是道奇汽车在蒙他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就运用了这个办法。他说销售汽车这个行业压力很大,因此他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于是造成了冲突,使生意减少,还产生了种种不愉快。 他在班上说,“当了解这种情形并没有好处后,我就尝试另一种方法。我会这样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可能也有错,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能够使顾客解除武装,而等到他气消了之后,他通常就会更讲道理,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很多顾客还因为我这种谅解的态度而向我致谢,其中两位还介绍他们的朋友来买新车子。在这种竞争剧烈的商场上,我们需要更多这一类的顾客。我相信对顾客所有的意见表示尊重,并且以灵活礼貌的方式加以处理,就会有助于胜利。” 你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绝不会惹上困扰。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如果你肯定弄错了,并率直地告诉他,结果会如何?卡耐基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施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最近在最高法庭内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了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施先生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六年,对吗?” 施先生停顿住,看了法官一眼,然后率直地说:“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庭内顿时静默下来,”施先生后来在班上讲述他的经验说:“似乎气温一下就降到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地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也知道我讲得比过去都精彩,但我并没有使用外交辞令。这样,我铸成大错,当着众人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具有固执、嫉妒、恐惧和傲慢的缺点。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别人犯的错误时,请在每天早晚前坐下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这是摘自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那本很有启示性的《下决心的过程》中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水扬素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藉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藉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 “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叙述某种感觉、态度或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道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家布置一些窗帘。 当帐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看到了那些窗帘,并问起价钱,而后面有难色地说:“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她说的是实话,可是没有人肯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因此,身为一个凡人,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贵的东西终究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家里也能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买了它们。” 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报人哈利斯·葛里莱激烈地反对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论战、嘲弄、辱骂就能使林肯同意他的看法。他发起攻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那天晚上,葛里莱还发表了一篇尖刻、粗暴地攻击林肯的文章。 那些尖厉的攻讦使得林肯同意葛里莱了吗?一点也没有。 嘲弄和辱骂是永远不能使人信服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关做人处世、控制自己、增进品格的理想建议,不妨看看班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最引人入胜的传记之一,也是美国的一本古典名著。 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他如何克服好辩的坏习惯,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 有一天,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情形大致如下: “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使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次惨痛的教训。当时,他已经够成熟、够明智,以致能领悟也能发觉他正面临社交失败的命运,他立即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性。 “我立下了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不说‘当然’、‘无疑”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在我看来是如此’。当别人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象稍有不同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我一开始采用这套方法时,确实觉得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愈变愈容易,成为我的习惯了。也许五十年以来,没有人听我讲过些什么太武断的话。我在正直品性支持下的这个习惯,是我在提出新法案或修改旧条文时,能得到同胞重视,并且在成为民众协会的一员后,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因为我并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谴词用字也很迟疑,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如果把富兰克林的方法用在商场上,效果如何呢?卡耐基举了三个例子。 北卡罗莱纳州王山市的凯塞琳·亚尔佛瑞德是一家纺纱工厂的工业工程督导,她报告了她在接受训练前后如何处理一个敏感问题的经历: “我的职责的一部分,”她报告说,“是设计及保持各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标准,以使作业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纱线,而她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在我们只生产两、三种不同纱线的时候,我们所用的办法还很不错,但是最近我们扩大产品项目和生产能量,以便生产十二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纱线,原来的办法便不能以作业员的工作量而给予她们合理的报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励她们增加生产量。我已经设计出一个新的办法,使我们能够根据每一个作业员在任何一段时间里所生产出来的纱线的等级,给予她适当的报酬。设计出这套新办法之后,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决心要向厂里的高级职员证明我的办法是正确的。我详细地说明他们过去用的办法是错误的,并指出他们不能给予作业员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我为他们所准备的解决办法。但是,我完全失败了。我太忙于为我的新办法辩护,而没有留下余地,让他们能够不失面子地承认老办法上的错误,于是我的建议也就胎死腹中。 “在参加这个训练几堂课之后,我就深深地了解了我所犯的错误。我请求召开另一次会议,而在这一次会议之中,我请他们说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我们讨论每一要点,并请他们说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在适当的时候,我以低调的建议引导他们按照我的意思把办法提出来。等到会议终止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是我把我的办法提出来,而他们也热烈地接受这个办法。 “我现在深信,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纽约自由街一一四号的麦哈尼,专门经销石油业者使用的特殊工具,他接受了长岛一位重要主顾的一批订单。蓝图呈上去,得到了批准,工具开始制造了。接着,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买主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警告他,说他犯了一个大错,他被骗了,一切都错了。太宽了,太短了,太这个,太那个。他的朋友们把他说得发火了,他打了一个电话给麦哈尼先生,发誓绝不接受已经开始制造的那一批器材。 “我仔细地查验过了,确知我方无误,”麦哈尼事后说,“我知道他和他的朋友们都不知所云。可是我觉得,如果这么告诉他,将很危险。我到长岛去见他,一走进他的办公室,他立刻跳起,朝我一个箭步走过来。他激动得很,一面说一面挥舞着拳头。他指责我和我的器材,结束的时候他说:‘好吧,你现在要怎么办?’“我非常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我愿意照他的任何意思去办。‘你是花钱买东西的人,’我说,‘你当然应该得到合你用的东西,可是总得有人负责才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请给我一幅制造蓝图,虽然旧案已经花了两千块钱,但我们愿意负担这笔损失。为了使你满意,我们宁可牺牲两千块钱。但是,我得先提醒你,如果我们照你坚持的做法,你必须负起这个责任。但如果你放手让我们照原定计划进行——我相信原计划才是对的——那我们可向你保证绝对负责。’“他这时平静下来了,最后说:“好吧,照计划进行,但若是错了,上天保佑你吧。’“结果没有错,于是他答应我,本季还要向我订两批相似的货。 “当那位主顾侮辱我,在我面前挥舞拳头,说我外行的时候,我真的需要最高度的自制力才不会和他争论,以维护自己。这的确需要极度的自制,但结果很值得。要是我说他错了,开始争辩起来,很可能要打一场官司,感情破裂,损失一笔钱,失去一位重要的主顾。的确,我深信指出别人错了是划不来的。” 克洛里是纽约泰勒木材公司的推销员,他承认,多年来,他总是明白地指出那些脾气大的木材检验人员的错误。他虽然赢得了辩论,可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那些检验员”,克洛里说,“和棒球裁判一样,一旦判决下去,绝不肯更改。” 克洛里看出,他虽口舌获胜,却使公司损失了成千上万的金钱。因此,在卡耐基班上上课的时候,他决定改变技巧,不再与人争辩了。以下是他在班上的报告: “有一天早上,我办公室的电话响了。一位焦躁愤怒的主顾,在电话那头抱怨我们运去的一车木材完全不合乎他们的规格,他的公司已经下令车子停止卸货,请我们立刻安排把木材搬回去。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车之后,他们的木材检验员报告说,百分之五十五不合规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接受。 “我立刻动身到对方的工厂去。途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通常,在那种情形下,我会以我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引用木材等级规则,来说服他的检验员,那批木材超出了水准。然而,我又想,还是把课堂上学到的做人处世原则运用一番看看。 “我到了工厂,发现购料主任和检验员闷闷不乐,一副等着抬杠吵架的姿态。我们走到卸货的卡车,我要求他们继续卸货,让我看看情形如何。我请检验员继续把不合规格的木料挑出来,把合格的放到另一堆。 “事情进行了一会儿,我才知道,原来他的检查太严格,而且也把检验规则弄拧了。那批木料是白松,虽然我知道那位检验员对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多。白松碰巧是我最内行的,但我对检验员评定白松等级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吗?绝对没有。我继续观看,慢慢地开始问他某些木料不合标准的理由何在,我一点也没有暗示他检查错了。我强调,我请教他,只是希望以后送货时,能确实满足他们公司的要求。 “以一种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语气请教他,并且坚持要他把不满意的部分挑出来,使他高兴起来,于是我们之间的剑拔弩张情绪开始松弛消散了。偶尔我小心地提问几句,让他自己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木料可能是合乎规格的,也使他觉得他们的价格只能要求这种货色。但是,我非常小心,不让他认为我有意为难他。 “渐渐地,他的整个态度改观了。最后他坦白承认,他对白松木的经验不多,并且问我从车上搬下来的白松板的问题。 我就对他解释为什么那些松板都合乎检验规格,而且仍然坚持,如果他还认为不合用,我们不要他收下。他终于到了每挑出一块不合用的木材,就有罪恶感的地步。最后他看出,错误是在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多好的等级。 “最后的结果是,在我走了之后,他重新把卸下的木料检验一遍,全部接受了,于是我们收到了一张全额支票。 “单以这件事来说,运用一点小技巧,以及尽量制止自己指出别人的错误,就可以使我们公司在实质上减少一大笔现金的损失,而我们所获得的良好关系,则非金钱所能衡量。” 有人问和平运动者马丁·路德·金,为何如此崇拜美国当时官阶最高的黑人军官但尼尔·詹姆士将军,金博士回答说,“我判断别人是根据他们的原则来判断,不是根据我自己的原则。” 同样的,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罗勃·李将军有一次在南部邦统杰佛生·戴维斯面前,以极为赞誉的语气谈到他属下的一位军官。在场的另一位军官大为惊讶。他说,“你知道吗?你刚才大为赞扬的那位军官,可是你的死敌呀,他一有机会就会恶毒地攻击你。”“是的,”李将军回答说,“但是总统问的是我对他的看法,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两千年以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在耶稣出生的两千年前,埃及阿克图国王,给他儿子一些精明的忠告:“圆滑一些,它可使你予求予取。”如要使别人同意你,请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指出对方错了。 卡耐基认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 “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潘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立下了一项铁则:“不要争论。” 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人的心意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 欧哈瑞现在是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怎么成功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对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公司的产品,业务员也相当优秀。”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争论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不错,他只有住口。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的车子最好’。接着我们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不行了。我会开始挑何赛的错;我愈批评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愈说它好;愈是辩论,对方就愈喜欢我的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工作的。我一生中花了不少时间在争辩,我现在守口如瓶了。实践证明,果然有效。” 正如睿智的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那样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在争论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错得使你一切都徒劳。 美国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铎,将多年政治生涯获致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卡耐基进一步说明,据他本人的经验,不论对方聪明才智如何,你也不可能靠辩论改变任何人的想法。 在《点点滴滴》一书中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怎样使不同的意见不成为争论焦点的建议: 1.欢迎不同的意见记住这一句话:“当两个人意见总是不同的时候,其中之一就不需要了。”如果有些地方你没有想到,而有人提出来的话,你就应该衷心感谢。不同的意见是你避免重大错误的最好机会。 2.不要相信你直觉的印象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你第一个自然的反应是自卫。你要慎重,保持平静,并且小心你的直觉反应。这可能是你最差劲的地方,而不是最好的地方。 3.控制你的脾气记住,你可以根据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发脾气的情形来测定这个人的度量和成就究竟有多大。 4.先听为上让你的反对者有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抗拒、防护或争辩。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不要再加深误解。 5.寻找同意的地方在你听完了反对者的话以后,首先去想你同意的意见。 6.要诚实承认你的错误,并且老实地说出来,为你的错误道歉。这样可以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和减少他们的防卫。 7.同意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同意出于真心。你的反对者提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在这时,同意考虑他们的意见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如果等到反对者对你说:“我们早就要告诉你了,可是你就是不听。”那你就难堪了。 8.为反对者关心你的事情而真诚地感谢他们任何肯花时间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必然和你一样对同一件事情感到关心。把他们当做要帮助你的人,或许就可以把你的反对者转变为你的朋友。 9.延缓采取行动,让双方都有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建议当天稍后或第二天再举行会议,这样所有的事实才可能都考虑到了。在准备举行下一次会议的时候,要问问自己: “反对者的意见,可不可能是对的?还是有部分是对的? 他们的立场或理由是不是有道理?我的反应到底在减轻问题或只不何是在减轻一些挫折感而已?我的反应会使我的反对者远离我还是亲近我?我的反应会不会提高别人对我的评价? 我将会胜利还是失败?如果我胜利了,我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我不说话,不同的意见就会消失吗?这个难题会不会是我的一次机会?” 歌剧男高音真·皮尔士的婚姻差不多有五十年之久了。 一次他说:“我太太和我在很久以前就订下了协议,不论我们对对方如何地愤怒不满,我们都一直遵守着这项协议。这项协议是:当一个人大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应该静听——因为当两个人都大吼的时候,就没有沟通可言了,有的只是噪音和震动。” 因此,请记住这一条规则: “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避免争论。” 洛克菲勒曾遇到过极为棘手的事情,工人罢工浪潮一直未能平息。在那种充满仇恨的气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罢工者接受他的意见,他成功了。他是怎么办的呢?他先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结交朋友,然后对工人代表演说。整篇演说都是一篇杰作,它造成了神奇的效果,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风暴,而且赢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实的态度,友善得使罢工工人回去工作,绝口不谈提高工资的事。 这是那段著名演说的开场白,请注意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说的对象,前几天还想把他吊死在酸苹果树上,但他的话甚至比面对一群传教医生还要谦逊和蔼。他的讲话用了这些句子,象“我能上这儿来很荣幸”、“我去过你们的家”、“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会面”、“友善互爱的精神”、“我们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场”等等。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洛克菲勒开始说,“这是我第一次有幸会见这家伟大公司的劳方代表、职员和监工,大家齐聚一堂。我可以告诉各位,我很荣幸到这儿来,而且有生之年将不会忘记这场聚会。这场聚会若在两星期以前召开,我对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定很陌生,我只认得几张面孔。 上周我有机会到南区煤矿所有的工棚看了一遍,并且和各代表有过个别谈话,除了不在场的代表外,全部见过了。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以朋友的身份见面,不再是陌生人,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友善互爱的精神,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各位一起讨论有关我们共同的利益问题。 “既然聚会本来是由厂方职员和劳工代表共同参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场。因为我既非员工代表,也不是劳工代表。然而我深深感到,我跟你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因为就某一点来说,我代表了股东和董事们。” 这不是一段化敌为友的绝佳例子吗?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们争辩,用严重的事实来吓唬他们,假如他用暗示的语气指出他们错了,假如用逻辑法则证明他们错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只能是更多的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 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对你已经满怀恶意和冲突,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逻辑学,也没法使他信服。挑剔的父母,盛气凌人的上司和丈夫以及唠叨的太太们都要了解,人们不喜欢改变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可能被强迫或被威胁而同意你我的观点,但他们会愿意接受我们和蔼而友善态度的开导。 林肯在一百年前说过相同的话。以下是他的说法: “一句古老而真实的格言说:‘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的苍蝇。’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一滴蜜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了。” 认识到“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的苍蝇”的人,日常行为中也会显示出温和友善的态度。玛利兰州路德维尔市的盖尔·康纳就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有一次他买了一辆新车子,却在四个月以内三次把车子送进汽车经销商的保养场里去。他对卡耐基班上说,“很明显的,和保养场里的经理谈话、讲理,或指责他,都不可能使我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 “我走到汽车展售室,要求见见他们的老板怀特先生。稍微等了一会,我在引导之下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先自我介绍一番,向他说明我之所以向他的公司买下一辆车子,是因为朋友的推介。他们都曾经向他买过车子,说车子的价格很公道,服务也很好。他所到我这些话后,就满意地微笑起来。然后我再说明我跟他的保养场之间的问题。我进一步向他指出,‘我想你一定极为关心可能有损你良好商誉的事情。’他表示感谢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并且向我保证我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解决。他不但亲自去照顾这件事情,而且还在我的车子送修的时候,把他自己的车子借给我用。” 仁厚、友善及称赞比任何暴力更易改变别人的心意。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从友善开始,谨慎地与别人发生直接的争论,将使你的处世艺术进一步提高。 所得税顾问派生为了一笔不该收所得税的款子,和税务稽核整整争论了一个小时,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顽固。派生决定不再同他论理,改变了另一个话题。他说:“比起其他要你处理的重要的事情来,这件事实在不足挂齿。我也研究过税务问题,但那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你的知识却是从实践中来的。有时,我也真想有份象你这样的工作。”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开始和派生谈他的工作,态度慢慢地友善起来。三天后,派生收到了他的电话,说是那笔所得税决定不征了。 这位稽核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派生越和他争论,他越要强调职务上的权威。一旦承认了他的权威,争论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样变成了一位有宽容态度和同情心的人。 由此可见,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争论要不得,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即使偶尔获得胜利,却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能不衡量一下吗?是要口头上的、表面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林肯有一次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 他说:“任何决心想有所作为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在跟别人正误参半的问题上,你要多让一点步;如果你确实是对的,就少让一点步。总之,不能失去自制。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关键是怎么样让步,让步到哪一种程度才不至于难堪,让你觉得还可以让对方接受。 提出问题者就要对这个问题通盘考虑。比如,要求长工资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自己让步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如果愿意留下来干该怎样让步?如果不愿留下来又该怎样让步?这些都要设计好。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当你提出这些要求之后,要想到领导也会对你提一些要求。比如说,既然你要长工资,那他就要要求你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原先的工作范围之内要你增加工作效率。当然你不希望这样,而只是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加工资,甚至干比原来更少的事而增加工资。但这肯定是不现实的。既给你加薪就必须确有价值。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的让步也会有所不同。 每个人都希望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这是理想主义行为,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协调得很好的例子实在少见,往往是付出了未见得回报。 做好让步的准备,在条件相当的时候不必再犹豫,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出更大的贡献,等待下一次机会。这不失为明智的做法。

从娃娃抓起发出自己的声音

◎李树波

不久前,中国CGTN女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电视台女主播翠西·里根就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关税等一系列热点话题上演了一场“跨洋对话”,不仅吸引了多家国际媒体的关注,也引爆了全网流量。虽然原来诸多网民期待的“激烈辩论”变成了“温和访谈”,但是在这样一次全球瞩目的“约辩”之后,探寻辩论教育的源头及其在欧洲的发展脉络,无疑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地了解辩论背后的学问和门道。

辩论起源于希腊,公民们要达成决议把某人驱逐出雅典,需要辩论。辩论赛则发轫于英国公学,以培养日后在议会、报纸上扯嘴皮子打笔仗的能力。在英国,辩论是社会阶层上升的必经通道;在法国,辩论则是培养公民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对于慢性子的德国人,中学教育和德语学习里的辩论训练尤被重视。

可以说,在欧美文化里,律师、学者、政府官员等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行业都把善于辩论视为入门的核心技能。私立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口才,也正是为学生日后能顺利进入这些行业打基础。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把辩论引入学校教育,“辩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早已是各国的共识。

英伦辩论教育

关键词———学校权杖

辩论在小学课堂里就可以开始了

苏格兰一家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面对面站成两排,他们要辩论的题目是“建设核电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边代表赞成的观点,一边则代表反对的观点。作为评判,学生杰克将行走在这个由两列学生构成的小巷中间,每个人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他的观点,杰克在听了这个人的观点之后,再决定是否向他靠近。一位女生说:“核电是可再生资源,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杰克向她靠近一大步。这位女生对面的男生说:“核电很不安全,比如日本福山核电站泄漏事件就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杰克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没有那么的认同,他向那位男生只靠近了一小步。杰克就这样之字形地在这条小巷中前进,到最后,他离支持建设核电站的那一列同学更近一些,支持核电站的那一组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辩论练习中的一种,叫做小巷辩论。“说英语联盟”(ESU)目前正在全英国的课堂里推广辩论, 把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ESU是一个以提高沟通技能和信心为宗旨的国际教育公益组织,1918年由作家和媒体人艾福林·伦契爵士创立。目前ESU在英国有35个分部,在全世界有50多个网点,通过组织辩论、公共演讲和学生交流项目来提升英语能力。

很多老师以为只有他们先成为一个好辩手,才能够教学生辩论,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辩论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进行, 参加的人数也可以非常灵活。比如在上述小巷辩论当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每个人只要组织好一个观点就可以。

另一种在英国课堂上经常采取的辩论方式叫气球辩论。它是一种假设的场景:一个热气球遇到了麻烦,要在乘客里选一个人扔下去。那么热气球里的每个乘客都有一分钟来捍卫自己的生存权,比如他们可以从假想的种族、性别、职业、社会身份等各个方面出发,来陈述为什么自己的生命是不应该被牺牲的。最后以观众表决来定。而观众也不只是被动地听着双方辩论,他们可以提问,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需要一位主席和一位看时间的人。

在这样的课堂辩论上,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说内向的人可以去组成研究小组,提供材料和,或者充当主席。学生们还可以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的辩论训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议题。一个好的议题,让双方都有发挥的空间,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做研究收集资料。

对于中学生,辩论题目可以出自所学科目。比如说,莎士比亚剧本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诺贝尔奖应该发给谁?是不是应该禁止人类克隆?政府应不应该支持人类登陆火星项目,动物实验是否应该被禁止?父母是否被允许选择婴儿的性别?是否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一个课外兼职工作。总之可以是任何科目里的内容。

适合小学生辩论的话题有:小孩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上床时间吗?小学是否应该禁止有家庭作业?投票年龄的下限是不是应该定为10岁?学生可以选举自己的老师吗?学生得到好的成绩,是否应该得到经济鼓励?孩子们是否应该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慈善机构?霸凌其他人的小孩是否应该被开除?

那么什么样的辩论是好的辩论呢?ESU 认为,一个好的辩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双方是以理服人,都能拿出事实和统计数字来支持己方的观点。第二,表达得体。辩手们能够用正确的语速音调,有遣词造句和身体语言,来赢得观众的注意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第三,倾听和回应。要能够有批判的、仔细倾听对方的观点,然后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应。第四、组织语言和时机,好的辩手知道怎样组织他的语言,也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最合适。

英国人认为,辩论在小学课堂里就可以开始了,这对于孩子们发展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孩子们应该逐渐能轻松地在一群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倾听,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回应。老师们发现,辩论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辩论能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组织自己的文字,并且更清晰地表达观点。贝德福郡大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辩论训练可以把学生在所有科目的SAT成绩提高6~19个百分点。

辩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当你给孩子们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里的题目的时候。不过,当辩论的题目来自他们本就熟悉、不需要提前准备的领域,辩论则可以让他们从自己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形成观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辩论可以打开学生们的视野,也能够让他们开始去思考一些重大的伦理问题,帮他们学会从一系列不同的视角来切入问题,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一课。这个经历对于他们能够顺利进入中学和开启以后的生涯都非常的重要。

辩论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自尊。当孩子们意识到有人想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重要的,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肯定的感受。

目前辩论还没有被列入英国小学的国家教学大纲,是否把辩论纳入课程安排,这由学校自行决定。很多英国学校都有辩论俱乐部,不同学校的俱乐部会举行比赛,有地方的也有全国性的。ESU组织的“学校辩论赛”已有六十年历史,这是英格兰中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辩论赛,去年一共有超过300所学校在英国各地参加了100多场辩论赛。

2016-17年,伊顿公学夺得了冠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立学校就处于劣势。在1993年,来自迪拉姆·约翰森公立学校的阿曼达·普利查特就夺得了冠军,这时距离她的学校创建辩论俱乐部仅仅两年,而迪拉姆·约翰森学校也是当年唯一进入决赛的公立学校。现在,参赛学校里53%是公立学校。

阿曼达小姑娘在夺冠后次年进入牛津,2005年成为首相办公室的医疗事务负责人,目前是英国最大的全国医疗系统信托基金的首席执行官。阿曼达说:“那次辩论赛的经历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那些看起来像城堡的学校里比赛。不过我们丝毫没有没吓到,我们只是想:放马过来吧! 辩论让我对外部世界越来越感兴趣,我订阅《经济学人》,从准备辩论题目的研究里我学到了许多,这让我从之前封闭的小世界里走出来。辩论让我能充满自信地站在人群面前,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思考,并回答各种我没有准备过的问题。辩论也让我学会把问题化整为零,有逻辑地梳理问题,并严谨周密地组织自己的观点。”

今天的阿曼达管理着每年13亿英镑的基金收益和1.5万名员工,每年为200万病人提供服务。她说:“我的工作涉及复杂的战略和运营决策,要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和互相冲突的意愿里推进工作。我在辩论里学到的技能让我不会对复杂事物望而生畏,让我有无穷的积极能量,这对我的工作大有帮助。”

学校辩论赛,直译过来就是“学校的权杖”(School’s Mace)。 Mace是权杖的意思,即在英国下议院放在发言人桌子上的权杖,它是下议院权威的象征。Mace也是一种辩论形式,在ESU系统里的辩论俱乐部经常采用这种形式。四人分成两组,开场白都是“本院认为——”,正方和反方的一辩和二辩轮流发言,每人发言时间的上限是7分钟。四人都发言完毕后,观众就可以发问,两队成员不是立即回答观众,而是在总结陈词里予以回应。总结环节中,每队成员各有四分钟,用来强调本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并回答观众问题。

在1995年之前,“学校的权杖”还叫做“观察者权杖”,因为《观察者》周刊从1957年开始举办中学生辩论赛。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辩论赛是私校男生的天下。直到1966年,才第一次有全女生组合的辩论队在地区赛中突围,成功晋级全国比赛。也许正因此,那一年的辩题是“男女同工同酬”。这一支女队拿下了全国冠军。最佳辩手海伦·泰勒的照片登上了《观察者》周刊,还被BBC黄金时段的访谈节目“今天”采访。

男性主持人降尊纡贵地问海伦:“你不认为你们的成功将影响男孩子们对辩论的兴趣吗?”海伦脱口而出:“那也不是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事。”海伦后来攻读文学,在女性主义和黑人政治上造诣很深,身兼教授、文学节组织者、电视节目制作人多职,她说:“辩论教会我如何建立并打造观点,去显示智识的力量,去学会如何说服和诱导,这是所有年轻人都应该学的东西。”

辩论赛的舞台上,处于弱势的群体收获更多,不管是出身普通家庭的公立学校学生,被传统认为不应该能言善辩的女性,还是在公共空间里缺少发声机会的少数族裔,都在辩论过程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学会了如何面对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私校学生,并将其打败。

可以想象,英美学校的辩论俱乐部为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打开了这一扇门,解除了他们的自我设限。出众的辩论能力和面对压力的镇定自若是他们的随身利器,帮助他们翻越前方一座又一座山。

法国辩论教育

关键词———陈情书

培养公民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在欧洲大陆,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把辩论引入学校的教育。法国小学的教学大纲里已经提出了对辩论能力的培养要求,读二年级(CE1)7~8岁的小孩应该具备口头辩论的能力。他或她在讨论和辩论中要能够倾听另外一方的观点,把握住对方所说的要点,要能够提出问题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要能够表达自己是否同意某个观点,并且对此作出个人的解释。

四年级(CM1)(9~10岁)的小孩要具备能用文字进行讨论和辩论的能力。他们要能够用书面的形式来进行辩论,能够用组织得当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还要能够用分析性的语言来比较其他人的观点。

巴黎的一间小学,二年级课堂里,哲学课已经开了好几年。怎么让小学生理解哲学概念呢?哲学辩论就是很好的工具。哲学讨论会每周一次,孩子们走进教室,围坐成一个圈。老师点燃一罐蜡烛,把它放在地板上,蜡烛象征在辩论中流逝的时间,而仪式感则让孩子们进入了严肃思考的境界。另一个象征性的道具就是一个纸筒,它有些像英式辩论里所谓的“权杖”,想发言的人要把这个纸筒拿在手上才能发言。老师苏菲介绍今天辩论的主题:话语是否会伤人。然后大家就开始了10分钟的集体反思。

一个小女孩说:是的,我觉得话语是可以伤害到人的。有时候,说话音调的改变也会让你觉得那个人不喜欢你,就会让人很受伤。小男孩约瑟夫说,有一个同学说你的皮肤很丑,因为和我的不一样,她这是种族主义。苏菲老师补充说:她通过话语形成了伤害的行为。约瑟夫说:是的,话语也是行为。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在大家发言的时候,有一位“书记员”把大家的观点都写下来。

在这个学年里,班上已经讨论了许多题目:友谊,信任,自由,商业化。每周一次的讨论课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刻。约瑟夫说:开始会觉得这些很复杂,你不知道如何去讨论这些题目。但是后来就变成很高兴的事情。他的一名女同学说:“我觉得我应该是做的很好,因为我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在倾听,别人发言时我们也在倾听,然后他们都让我再多说一点。”

通过辩论课,孩子们学会了在评估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而这正是公民教育里的关键一环。法国人对辩论的重视起源于法国大革命。1789年,教士阶级、贵族阶级和其他人这三大等级都怨声载道,国王路易十六为了表达诚意,邀请三个等级的成员提出自己的不满和愿望。三大等级最后形成了各自的陈情书(The Cahiers de doléances ,简称 Cahiers)。国民们,尤其是第三等级的工人、农民和中产阶级首次有机会以正式的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与其说这些陈情书是对朝廷的控诉,不如说是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但是,斟酌书写陈情书,迫使法国人民去思考法国所面对的问题。广泛的政治讨论终于还是点燃了革命的火焰。

法国政体几经变迁,陈情书的传统却保存了下来。在今天的每个法国城市,市民们还是会在市政厅集会,草拟陈情书,比如“停止政客的特权”,“把公路限速从每小时80公里提高到90公里”,“重征财富税,暂停退休金税”。就在2018至2019年之交,面对声势越来越浩大的黄马甲运动,总统马克龙也偷师路易十六,邀请各方面汇总诉求,整理出一份陈情书。随后,他发起了全国大辩论,想以疏导分流的方式平息黄马甲抗议运动。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被培养的辩论素质,最后难免会在某一份陈情书上体现出来。

德国辩论教育

关键词———青年辩论竞赛

辩论从娃娃抓起,辩论教育则要从老师抓起

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法国最出色的才女斯戴尔夫人说:“德国人实在闷死我了,他们用那么长时间才能说完一句话,法国人交谈,则是每说出一个字对方立即能明白你是什么意思。”德国人性子隆重,喜欢用被动式,重要的词都放后面,不说到句子结尾就无法确定对方的意思。

但是,这样慢性子的德国人同样重视辩论,尤其重视在中学教育和德语学习里的辩论训练。从2002年开始,赫提基金等几个非盈利组织在联邦总统的支持下创办了青年辩论竞赛(Jugend debattiert ),每年大约有1500万欧元的运营资金,是德国规模最大的私人基金支持的语言和政治教育项目。发起这样的项目,目的还是在于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各项事务的讨论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里,新一代醉心于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和消费,不再有兴趣参与公共空间里的各种活动。这当然是资本主义逻辑发展的结果,公共空间在萎缩,在变质,快要名存实亡了。在这个意义上,“青年辩论”可以被视为对现代公共空间重建的一种尝试。

辩论从娃娃抓起,辩论教育则要从老师抓起。“青年辩论赛”送培训下学校,让老师和学生们都有机会接触到辩论,比赛为训练提供了当下的目标。德国的青年辩论赛分7-9级(E年级2-4)和10-13级(E年级5-7)两个级别,先地区选拔再全国竞赛,目前共有700所学校参与了竞赛。

青年辩论赛的主题基本都取自社会议题,比如“公共场所是否该有视频监控?”“特定街道和广场上的餐馆外是否应该禁止饮酒?”每场辩论长达24分钟,正反方各有两位成员,开始时每人有两分钟不会被打断的发言时间,然后是12分钟自由辩论,最后每位成员有一分钟来总结发言。每年6月,就是总决赛的日子,德国联邦总统将作为比赛的赞助人出席决赛。总决赛的评委由三位专家组成,根据专业程度、表达力、谈话能力和说服能力给每位选手打分,满分是5分,每位辩手最高能得到60分,分数排名就是比赛名次。专业度反映的是辩手之前做准备的深入程度;表达力则体现在语言的流畅和修辞的贴切;谈话能力评估的是辩手对其他人的回应,带领谈话节奏的能力。最后,说服能力则用来评估观点本身组织得是否高明,所有的论点是否讲得明白,能不能说服人。这个评委构成和评判标准,根本就和博士论文答辩差不多嘛。

从2004年开始,青年辩论赛的疆域又扩展到把德语当做外语来学的人群。这一年,在中欧和东欧的十个国家都举办了青年辩论赛,中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六个美洲国家也通过歌德学院为当地学德语的学生举办了类似的竞赛。把德语当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学习的人们参与辩论的目的可不一样,不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而是要学好德语:扩大单词量和表达方式,学会起承转合。

如今,在德国,把德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人们也有机会参与这个竞赛。八个联邦州已经决定引入青年辩论赛,尤其是那些移民学生比例更高的州,比如北莱茵-威斯特州、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这样的地方。克劳迪亚·霍蓓雷恩曾经在中国当德语老师,2011年至2014年间,她作为带队老师参加了这个比赛。她说:“我的中国学生总问我哪一边观点才是正确的,要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才领会到辩论里没有正确观点这一说。”

现在,克劳迪亚回到德国,负责推动移民参加青年辩论赛的项目。从中国得到的经验让她认识到,虽然在德国文化里辩论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文化里,辩论并没有起很大作用。让来自各种背景的年轻人学会从不同角度阐述一个话题,并接受不同观点,是个浩大而长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