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句子(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句子(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山水文化|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三百多篇诗歌,诗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对自然山水之景已经有了近乎自觉的描绘。

《诗经》中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多比兴手法,亦常以自然景色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的情感抒发。比如《陈风・泽陂》首章开头二句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女子以泽畔的花木触景生情,引感爆发;《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了女主人公爱情破灭被抛弃之后渡过淇水时的情景,浩大的淇水溅湿了她所乘坐的车子和衣服,让人感觉到她心情的沉重;《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心之忧矣,不可弭忘。”以水之汤汤来比喻人的伤感,通过对河水的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忧家忧国的情感。

《国风》和《小雅》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逐渐被更为温和客观的描写取而代之,人们已经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了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与之对应起来,出现了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山的意象

在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山”的意象在《诗经》当中非常突出。人们对“山”的敬畏和崇拜,定然是从上古承传下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反应。面对着如此神秘威严的高山,祭祀即是人类表达自身态度的方式。《礼记・祭法》中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也有着“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留下了很多占卜于山河之神的记载。

《诗经》中出现的山、水的初步统计数字

诗经中“山”字就出现了六十余次,加上与“山”有关的如丘、陵、岩、谷、山献、冈,等等,竟有一百余次之多;同时,与“山”相对应的“水”字也在《诗经》中频频出现,共30余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不如“山”字多,但与“水”有关的如隰、川、海、河、流、淢、泉、涧、池、沼、滨、泽、渊、泮、浒、涘、渚、洲、潦、汤汤、滔滔、泱泱,等等,计有近乎三百之多。仅从这个数据来看,其时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山水形胜是非常感兴趣的。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名篇

《诗经》之中也有不少篇章是其时统治者祭祀山川的乐歌,《大雅》和《颂》之中最为常见,以《周颂》中为最多。在《诗经・周颂》中就有不少。如《般》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描绘周人登山而祭的情形说:“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 《周颂・时迈》],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景象。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极具空间感的河流山川,寓示着周室的壮大和雄宏,也表现了周王朝君临天下的恢宏气概。

《天作》中高大的岐山

《周颂》中的《天作》篇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表达了周统治者对岐山的虔诚祭祀,充满着对岐山之神的敬畏和祈求之情,壮阔的大山和使周王朝兴盛的圣人具有了相同的意象,庄严而又富有气势,极具艺术感染力。

《崧高》中巍峨的高山

《大雅・崧高》中有句如此:“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先是热烈地赞颂了嵩山(崧高)欲与天高的巍峨壮观,然后说神明灵气降于斯,因此甫侯申伯生于人间,以高山之巍峨引出神灵的馈赠,是极具文学性的山神祭歌。

《小雅》中关于南山的描写

还有《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的描写,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在终南山畔耕种劳作和祭祀的场景,也属于祭祀山神的乐歌。比如《诗经‧小雅‧天保》有句:“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人所常见的南山为喻来祝寿,将自然中的高山与人的高寿相比拟,十分贴切。后来“寿比南山”的祝语似出于此。

关于南山的比兴还很多,如《小雅・节南山》说:“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讽刺太师尹氏那炙手可热、权势冲天、不可一世的权威;《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菜。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以南山的意象引出对贤人的歌咏;《小雅・渐渐之石》说:“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以山石和的高峻山川的遥远来讽喻兵役。

水在《诗经》中更为常见

《诗经》中人们对“山”的审美意识,从早期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慢慢轻松,大自然由祭祀对象逐渐成为比兴对象,透露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渴望。《诗经》中对于“水”的提及次数在“山”的两倍以上。

“水”的意象在诗经当中屡屡出现,除了比兴手段因起下文,它同时还成为抒发幽思、寄托哀伤的载体。《诗经》中亦有将“山”和“水”并列来写的情况。如《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的稳重和河流的深广来形容主人公的容貌、服饰以及仪态之美,与后文中主人公的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经》中的水之美

“水”与“山”同样作为诗人们的比兴材料。如《邶风・谷风》第三章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弃妇以渭水比新娘,以泾水喻自己;《卫风・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句,亦是以自然界中淇水和沼泽的边界来对比自己的伤感,浩荡的大河大江都有边界,而主人公的悲伤和怨恨则没有尽头。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小雅・鼓钟》:“淮水汤汤。”《大雅・江汉》:“江汉汤汤”,等等都以简练传神的字词描绘自然山水之景,简洁、质朴而又生动传神,是为状写山水之美的开端。

总之,虽然《诗经》中未出现专门歌咏山水之美的整篇作品,但其中也不乏以简介概括的笔致来状写自然山水的佳句。比如《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以“幽幽”二字形容南山,营造了神秘雅淡的氛围,成为后世山水文化中的名句。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山是至关重要的意象,《诗经》里提到过哪些重要的山脉?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题《<诗经>中的重要山脉》

文/李秀莉

蒙山:较少听说的蒙山,实为山东省第一大山,深藏不露,白云流水环绕之

岐山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形似柱,也被称为天柱山。又因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形似箭括而俗称箭括岭。岐山县即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从《岐山县志》的描述中可以一窥岐山附近形势:“岐山北横,渭水南环,周原峙是东隅,卷阿抱于西鄙。”

历史上,岐山是周朝的肇基之所,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诞于此地。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曾为避戎狄侵逼,离开豳地(古地名),越过梁山,徙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后打败尾追而至的戎狄,势力日渐壮大,为开创周室奠定了基础。《诗经·大雅·绵》和《诗经·周颂·天作》记录了这段故事,并赞颂了周人在岐地延绵不息的历史。《诗经》中关于岐山的诗篇共4首: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大雅·绵》)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周颂·天作》)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鲁颂·閟宫》)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大雅·皇矣》)

旱山

又称汉山。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南,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舆地纪胜》写道,汉山“四峰八面,南接巴山”。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等记载,淮河支流池河、涔水均出自旱山。

周王朝时期,旱山封给了褒国,褒国国君非常重视旱山的祭祀,甚至将它看成是神山。周王赴南国会见诸侯,多在旱山脚下安排祭祀活动,由周王和褒君共同主持。褒国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和周王朝的友好关系。

《大雅·旱麓》是《诗经》的祭祀名篇,记载的就是旱山的祭祀场景。诗歌前三句“瞻彼旱麓,榛楛济济”“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充分展现祭祀现场的风光和庄严。最后笔头一转,以劝诫收尾,“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提醒诸侯国不以邪道求福,不要违背先祖之道求福。

景山

景山有说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汳水、商丘古城北38里。相传商汤始居之地景亳就是因其地有景山而得名。商汤灭夏后在亳建立商朝,与景山相对而望。

《诗经》中关于景山的诗篇共3首。《鄘风·定之方中》说,“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歌颂殷先祖成汤、武丁祭庙之乐的《商颂·玄鸟》中提到,“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说商朝先王成汤在世的时候,承受天命不懈怠,裔孙武丁至为贤德,能承担起成汤遗业。《商颂·殷武》的结尾也将景山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大意是,登上景山山巅,看着松树柏树挺拔参天的样子,砍下它们制成方椽,修建寝庙让先祖神灵得以安息。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殷商先人们的浓厚思念与敬仰之情。

敖山

古山名。也作嚣或隞,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南宋吕东莱曾根据《左传》推论敖山之形势,认为晋师救郑时,能在敖山前设七处伏兵,由此可见敖山下地势平旷,可以屯兵,同时草木茂盛,可为障蔽。

秦始皇统一后曾在敖山置仓积谷,将从黄河而来的山东漕粮转运长安、洛阳。敖山因此成为当时的战略要地。

据《诗经地理考》言,敖地山林茂密,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形势险要,是用兵狩猎之所。敖山最早见于《小雅·车攻》:“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描写的即是周天子会同诸侯去往敖山狩猎的故事。今天,敖山已经被黄河水吞食,湮灭无迹,空余零星的地名遗迹供后来者索骥。

蒙山

提起山东的山,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为泰山。而在山东省蒙阴县西台村东南处,还坐落着一座深藏不露的高山——蒙山,它是山东省第一大山,周时因处鲁国东部,亦称东蒙、东山。此山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县境,是狭长带状断块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俗称“亚岱”。

蒙山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即来自于《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意为鲁国拥有龟山和蒙山,并把版图扩到极远的东边,再现了鲁国的辉煌历史。

《鲁颂·閟宫》里还提到了山东的另两座山——凫绎。凫即凫山,《舆地志》中记载:“凫山在邹县,接鱼台界。形如凫飞。”故名。绎即绎山,这里的“绎”为连绵不绝的意思。《尔雅注疏》云:“言山形相连属,络绎然不绝者名绎。”今天,一般认为凫山和绎山分别在山东邹城的西南和东南方向。两山常连称凫绎,《鲁颂·閟宫》中的“保有凫绎”即为此意。

峱(náo)山之名,一字专用,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这是一首猎人间互相赞赏对方高超技艺的生活小诗,充满生动鲜活的气息。后《汉书·地理志》在描述齐地风俗时转引过该诗。这里的峱,即齐国境内山名,在今山东的青州西北、临淄东南一带。

此后,该山在《隋书·地理志·中》里以“益都,旧置齐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北海郡。有尧山、峱山”的介绍出现,光绪年间《益都县图志》记载:“峱山,《隋书·地理志》益都,有峱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说文》峱,山也,在齐。”峱山周围文化遗存丰富,其北有古代的纪国酅邑(后归属齐),今曰安平城。考古学家还在峱山之北的稷山发掘出汉代石室墓。

(主要参考资料:《诗经地理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地名辞源》《诗经百科辞典》等)

山水文化|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三百多篇诗歌,诗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对自然山水之景已经有了近乎自觉的描绘。

《诗经》中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多比兴手法,亦常以自然景色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的情感抒发。比如《陈风・泽陂》首章开头二句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女子以泽畔的花木触景生情,引感爆发;《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了女主人公爱情破灭被抛弃之后渡过淇水时的情景,浩大的淇水溅湿了她所乘坐的车子和衣服,让人感觉到她心情的沉重;《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心之忧矣,不可弭忘。”以水之汤汤来比喻人的伤感,通过对河水的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忧家忧国的情感。

《国风》和《小雅》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逐渐被更为温和客观的描写取而代之,人们已经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了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与之对应起来,出现了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山的意象

在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山”的意象在《诗经》当中非常突出。人们对“山”的敬畏和崇拜,定然是从上古承传下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反应。面对着如此神秘威严的高山,祭祀即是人类表达自身态度的方式。《礼记・祭法》中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也有着“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留下了很多占卜于山河之神的记载。

《诗经》中出现的山、水的初步统计数字

诗经中“山”字就出现了六十余次,加上与“山”有关的如丘、陵、岩、谷、山献、冈,等等,竟有一百余次之多;同时,与“山”相对应的“水”字也在《诗经》中频频出现,共30余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不如“山”字多,但与“水”有关的如隰、川、海、河、流、淢、泉、涧、池、沼、滨、泽、渊、泮、浒、涘、渚、洲、潦、汤汤、滔滔、泱泱,等等,计有近乎三百之多。仅从这个数据来看,其时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山水形胜是非常感兴趣的。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名篇

《诗经》之中也有不少篇章是其时统治者祭祀山川的乐歌,《大雅》和《颂》之中最为常见,以《周颂》中为最多。在《诗经・周颂》中就有不少。如《般》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描绘周人登山而祭的情形说:“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 《周颂・时迈》],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景象。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极具空间感的河流山川,寓示着周室的壮大和雄宏,也表现了周王朝君临天下的恢宏气概。

《天作》中高大的岐山

《周颂》中的《天作》篇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表达了周统治者对岐山的虔诚祭祀,充满着对岐山之神的敬畏和祈求之情,壮阔的大山和使周王朝兴盛的圣人具有了相同的意象,庄严而又富有气势,极具艺术感染力。

《崧高》中巍峨的高山

《大雅・崧高》中有句如此:“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先是热烈地赞颂了嵩山(崧高)欲与天高的巍峨壮观,然后说神明灵气降于斯,因此甫侯申伯生于人间,以高山之巍峨引出神灵的馈赠,是极具文学性的山神祭歌。

《小雅》中关于南山的描写

还有《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的描写,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在终南山畔耕种劳作和祭祀的场景,也属于祭祀山神的乐歌。比如《诗经‧小雅‧天保》有句:“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人所常见的南山为喻来祝寿,将自然中的高山与人的高寿相比拟,十分贴切。后来“寿比南山”的祝语似出于此。

关于南山的比兴还很多,如《小雅・节南山》说:“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讽刺太师尹氏那炙手可热、权势冲天、不可一世的权威;《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菜。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以南山的意象引出对贤人的歌咏;《小雅・渐渐之石》说:“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以山石和的高峻山川的遥远来讽喻兵役。

水在《诗经》中更为常见

《诗经》中人们对“山”的审美意识,从早期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慢慢轻松,大自然由祭祀对象逐渐成为比兴对象,透露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渴望。《诗经》中对于“水”的提及次数在“山”的两倍以上。

“水”的意象在诗经当中屡屡出现,除了比兴手段因起下文,它同时还成为抒发幽思、寄托哀伤的载体。《诗经》中亦有将“山”和“水”并列来写的情况。如《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的稳重和河流的深广来形容主人公的容貌、服饰以及仪态之美,与后文中主人公的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经》中的水之美

“水”与“山”同样作为诗人们的比兴材料。如《邶风・谷风》第三章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弃妇以渭水比新娘,以泾水喻自己;《卫风・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句,亦是以自然界中淇水和沼泽的边界来对比自己的伤感,浩荡的大河大江都有边界,而主人公的悲伤和怨恨则没有尽头。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小雅・鼓钟》:“淮水汤汤。”《大雅・江汉》:“江汉汤汤”,等等都以简练传神的字词描绘自然山水之景,简洁、质朴而又生动传神,是为状写山水之美的开端。

总之,虽然《诗经》中未出现专门歌咏山水之美的整篇作品,但其中也不乏以简介概括的笔致来状写自然山水的佳句。比如《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以“幽幽”二字形容南山,营造了神秘雅淡的氛围,成为后世山水文化中的名句。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山河令》火了,原著这绝美诗词更让人意难忘

最近一路热播掀起收视狂潮的《山河令》走到了大结局,斩获豆瓣8.6分高分,更有将近一半的网友打出五星好评。

说到《山河令》背后的人,除了剧作可圈可点的主创团队之外,原著小说《天涯客》的作者Priest更是不容忽视。事实上,近年来一系列影视剧爆款《镇魂》《有匪》的原著作者都是这位人称皮皮、小甜甜的神级作家。

本次爆火的《山河令》的原著小说《天涯客》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自由与救赎的作品,两位主人公不顾一切冲破身份的枷锁、在相互救赎中找寻自由,书中一句“世代相交,不过尔虞我诈;萍水相逢,却能相依为命”更是对于人性中善与恶的极致呈现。

这部Priest在十年前创作的作品,如今看来可能语言与布局都略显稚嫩,但却透着一种自然的拙朴与真诚,一种行云流水的洒脱江湖气。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天涯客》里的那些诗意瞬间。

1“一入江湖岁月催,少年子弟江湖老”

“一入江湖岁月催,少年子弟江湖老”,这句被Priest放置在小说开篇处作为引子的诗句,可以说道尽了两位主人公身在江湖的快意与无奈。而事实上,这句化自一首至今作者依旧争论不休的诗歌(比较常见的说法认为是黄霑,就是我们熟悉的《沧海一声笑》的作词):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

此诗的格律绝对称不上谨严,但是意境却十分潇洒快意,后来被徐克的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得以大放异彩。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相识相交,其中一位主人公周子舒起初不愿透露身份,因而在众人面前化名周絮时,生来就是周子舒知己的另一位主角温客行这样想道:

“周絮——他想,人如浮萍,身如柳絮。苍茫世道,三山六水,什么样的人能决然一身,满不在乎地踽踽独行于天地间,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什么都不着急呢?”

周子舒起出周絮这样的化名,确实是源于其心中渴望无拘无束、浮萍柳絮之意。那么这“人如浮萍,身如柳絮”又是何处化来呢?Priest的创作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意境有些相关的诗词,你能联想到哪些呢?

小北首先想到的便是诗圣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仇兆鳌《杜诗详注》评述说“此见春光欲尽,有傲睨乃物之意”,其中未必没有讥讽时事的意思。但光看这两句写景,确实是意境开阔通透,自然勾勒出一幅暮春景色。

除此之外,明代诗人张楷在《白头吟》中曾有诗句:“风中柳絮未曾粘,浪里浮萍那得定”。清代诗人安平的《中秋月夜小坐凉亭》中“身世茫茫无定局,且随柳絮化浮萍”则与小说中意境更贴。

最后再借此为大家奉上一首怪才文人朱青长的《明月满扬州 问远》,风格乖张却颇能莫名地戳中人心,看似粗朴直白却又颇见微妙之处:

天末几重树,依约袅微烟。

烟头远连雨尾,遮著外江船。

载了几多愁去,载了许多人去,不见一舟还。

君住在何处,当莫是长干。

去年书,前日信,莫。

浮萍柳絮,和风和蝶搅成团。

来也不成来意,去也不多时候,人在有无间。

除是天上月,或可照君颜。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一直都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其中的“黍离之悲”更是蕴藉千年深入到我国的文学传统之中。

而在小说《天涯客》中,周子舒看着温客行使出的一套秋明十八式,确认了温客行的父母正是二十年前行侠仗义却不幸惨死的圣手温如玉夫妇时,温客行飘零无家二十载的身世之悲便在这首诗的氛围中极尽烘托:

“只听温客行忽然开口唱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

当年平王播迁,家室飘荡之时,传说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看见了那旧时宗庙宫室都已经破败如斯,朱颜落寞,而荒草漫漫、黍稷郁郁,触景伤情而生了这一首悲歌。”

黍离之悲,是家国之伤,亦是个体的无奈与怅恨。今昔变迁,唯有满目凄凉,触景生情,一次次的回想却并没有带来感情的淡漠,《诗集传》说“所感之心始终如一,不少变而愈深”,这种心绪繁乱而又无处发泄的凄怆,既是原来诗歌中行役至故都的周大夫的心境,也同样是小说中再一次回想起父母惨死的温客行的创伤。方玉润眉批此诗是“凭吊诗中绝唱”,确非虚言。

人生能有几知己,多少孤楚心境只能在由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和消化,这样的心境不只是《王风·黍离》,在《诗经》另外一篇担忧国之讲亡的《魏风·园有桃》中也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3“一眼万年轻,唯此心如旧”

在江湖快意与身世之悲外,情感线也同样是《天涯客》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小说中,痴心一片的绿妖柳千巧对于丘烽凄美的单相思便是由一阕动人的《生查子》串起:

平江柳色青,花月遥相守。岁岁复年年,逢此冰消后。

几回沧海平,山雪别云岫。一眼万年轻,唯此心如旧。

这阙词似乎是Priest自己所填,可以说是很见作者的功底了。通篇没有什么晦涩或者秾艳的笔触,只有自然质朴却又一往而深的情意。在小说的故事设定中,“他随口一说,她铭记到死”的这首词,似乎也正显影着一生悲剧的绿妖柳千巧对于丘烽一见倾情、一生相思的情愫。

配角的情感虐得人肝疼,主角的情感也同样让人久久回味。小说《天涯客》中关于主角的情感线有许多精彩的笔触,其中一句将诗情点化在人物的深情之中,可以说是非常地戳人泪点了:

“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也不过一声‘相见恨晚’。”

温客行孤身一人在鬼谷中踽踽独行谋划二十余年,终于在遇到周子舒之后重新感受到人间的情感,而迎接他的却是周子舒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

剧情不再细说,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一句中那些经典的意象。“凉雨知秋”让小北直接联想到的是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看名字不难猜到,这部杂剧讲述的是马嵬坡贵妃身死、安史乱后唐玄宗作为太上皇退居西宫、朝夕哭奠贵妃的故事。杂剧的结尾这样写道:“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青梧老死”则是悼亡诗词中更十分经典的梧桐意象的外化。“半死梧桐”之意象最早出于《七发》,其中尚有激楚悲越的声韵;到庾信《枯树赋》时方融入个人身世的感怀,到唐代已定型为丧偶意喻,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之句。而宋代词人贺铸怀恋发妻的《鹧鸪天》可谓是将这一意象运用到了极致: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而小说《天涯客》由“秋雨”“梧桐”两个意象引出两位主人公相见恨晚、却又各自负重的怅恨,情绪的点化可以说是十分到位了。

以上都只是小北对于《天涯客》中一些精彩词句的个人解读,各位读者也可以有更多更精彩的解读评述,对于他们在小说中引用或者化用的诗词,又有哪一句让你低回吟咏、浮想联翩呢?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原文有删减

作者:泽宇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山水文化|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三百多篇诗歌,诗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对自然山水之景已经有了近乎自觉的描绘。

《诗经》中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多比兴手法,亦常以自然景色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的情感抒发。比如《陈风・泽陂》首章开头二句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女子以泽畔的花木触景生情,引感爆发;《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了女主人公爱情破灭被抛弃之后渡过淇水时的情景,浩大的淇水溅湿了她所乘坐的车子和衣服,让人感觉到她心情的沉重;《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心之忧矣,不可弭忘。”以水之汤汤来比喻人的伤感,通过对河水的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忧家忧国的情感。

《国风》和《小雅》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逐渐被更为温和客观的描写取而代之,人们已经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了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与之对应起来,出现了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山的意象

在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山”的意象在《诗经》当中非常突出。人们对“山”的敬畏和崇拜,定然是从上古承传下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反应。面对着如此神秘威严的高山,祭祀即是人类表达自身态度的方式。《礼记・祭法》中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也有着“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留下了很多占卜于山河之神的记载。

《诗经》中出现的山、水的初步统计数字

诗经中“山”字就出现了六十余次,加上与“山”有关的如丘、陵、岩、谷、山献、冈,等等,竟有一百余次之多;同时,与“山”相对应的“水”字也在《诗经》中频频出现,共30余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不如“山”字多,但与“水”有关的如隰、川、海、河、流、淢、泉、涧、池、沼、滨、泽、渊、泮、浒、涘、渚、洲、潦、汤汤、滔滔、泱泱,等等,计有近乎三百之多。仅从这个数据来看,其时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山水形胜是非常感兴趣的。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名篇

《诗经》之中也有不少篇章是其时统治者祭祀山川的乐歌,《大雅》和《颂》之中最为常见,以《周颂》中为最多。在《诗经・周颂》中就有不少。如《般》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描绘周人登山而祭的情形说:“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 《周颂・时迈》],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景象。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极具空间感的河流山川,寓示着周室的壮大和雄宏,也表现了周王朝君临天下的恢宏气概。

《天作》中高大的岐山

《周颂》中的《天作》篇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表达了周统治者对岐山的虔诚祭祀,充满着对岐山之神的敬畏和祈求之情,壮阔的大山和使周王朝兴盛的圣人具有了相同的意象,庄严而又富有气势,极具艺术感染力。

《崧高》中巍峨的高山

《大雅・崧高》中有句如此:“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先是热烈地赞颂了嵩山(崧高)欲与天高的巍峨壮观,然后说神明灵气降于斯,因此甫侯申伯生于人间,以高山之巍峨引出神灵的馈赠,是极具文学性的山神祭歌。

《小雅》中关于南山的描写

还有《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的描写,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在终南山畔耕种劳作和祭祀的场景,也属于祭祀山神的乐歌。比如《诗经‧小雅‧天保》有句:“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人所常见的南山为喻来祝寿,将自然中的高山与人的高寿相比拟,十分贴切。后来“寿比南山”的祝语似出于此。

关于南山的比兴还很多,如《小雅・节南山》说:“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讽刺太师尹氏那炙手可热、权势冲天、不可一世的权威;《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菜。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以南山的意象引出对贤人的歌咏;《小雅・渐渐之石》说:“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以山石和的高峻山川的遥远来讽喻兵役。

水在《诗经》中更为常见

《诗经》中人们对“山”的审美意识,从早期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慢慢轻松,大自然由祭祀对象逐渐成为比兴对象,透露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渴望。《诗经》中对于“水”的提及次数在“山”的两倍以上。

“水”的意象在诗经当中屡屡出现,除了比兴手段因起下文,它同时还成为抒发幽思、寄托哀伤的载体。《诗经》中亦有将“山”和“水”并列来写的情况。如《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的稳重和河流的深广来形容主人公的容貌、服饰以及仪态之美,与后文中主人公的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经》中的水之美

“水”与“山”同样作为诗人们的比兴材料。如《邶风・谷风》第三章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弃妇以渭水比新娘,以泾水喻自己;《卫风・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句,亦是以自然界中淇水和沼泽的边界来对比自己的伤感,浩荡的大河大江都有边界,而主人公的悲伤和怨恨则没有尽头。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小雅・鼓钟》:“淮水汤汤。”《大雅・江汉》:“江汉汤汤”,等等都以简练传神的字词描绘自然山水之景,简洁、质朴而又生动传神,是为状写山水之美的开端。

总之,虽然《诗经》中未出现专门歌咏山水之美的整篇作品,但其中也不乏以简介概括的笔致来状写自然山水的佳句。比如《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以“幽幽”二字形容南山,营造了神秘雅淡的氛围,成为后世山水文化中的名句。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山水文化|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发现自然之美:浅析《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和自然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三百多篇诗歌,诗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对自然山水之景已经有了近乎自觉的描绘。

《诗经》中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多比兴手法,亦常以自然景色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的情感抒发。比如《陈风・泽陂》首章开头二句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女子以泽畔的花木触景生情,引感爆发;《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了女主人公爱情破灭被抛弃之后渡过淇水时的情景,浩大的淇水溅湿了她所乘坐的车子和衣服,让人感觉到她心情的沉重;《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心之忧矣,不可弭忘。”以水之汤汤来比喻人的伤感,通过对河水的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忧家忧国的情感。

《国风》和《小雅》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逐渐被更为温和客观的描写取而代之,人们已经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了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与之对应起来,出现了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山的意象

在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山”的意象在《诗经》当中非常突出。人们对“山”的敬畏和崇拜,定然是从上古承传下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反应。面对着如此神秘威严的高山,祭祀即是人类表达自身态度的方式。《礼记・祭法》中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也有着“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留下了很多占卜于山河之神的记载。

《诗经》中出现的山、水的初步统计数字

诗经中“山”字就出现了六十余次,加上与“山”有关的如丘、陵、岩、谷、山献、冈,等等,竟有一百余次之多;同时,与“山”相对应的“水”字也在《诗经》中频频出现,共30余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不如“山”字多,但与“水”有关的如隰、川、海、河、流、淢、泉、涧、池、沼、滨、泽、渊、泮、浒、涘、渚、洲、潦、汤汤、滔滔、泱泱,等等,计有近乎三百之多。仅从这个数据来看,其时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山水形胜是非常感兴趣的。

《诗经》中描写山水的名篇

《诗经》之中也有不少篇章是其时统治者祭祀山川的乐歌,《大雅》和《颂》之中最为常见,以《周颂》中为最多。在《诗经・周颂》中就有不少。如《般》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描绘周人登山而祭的情形说:“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 《周颂・时迈》],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景象。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极具空间感的河流山川,寓示着周室的壮大和雄宏,也表现了周王朝君临天下的恢宏气概。

《天作》中高大的岐山

《周颂》中的《天作》篇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表达了周统治者对岐山的虔诚祭祀,充满着对岐山之神的敬畏和祈求之情,壮阔的大山和使周王朝兴盛的圣人具有了相同的意象,庄严而又富有气势,极具艺术感染力。

《崧高》中巍峨的高山

《大雅・崧高》中有句如此:“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先是热烈地赞颂了嵩山(崧高)欲与天高的巍峨壮观,然后说神明灵气降于斯,因此甫侯申伯生于人间,以高山之巍峨引出神灵的馈赠,是极具文学性的山神祭歌。

《小雅》中关于南山的描写

还有《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的描写,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在终南山畔耕种劳作和祭祀的场景,也属于祭祀山神的乐歌。比如《诗经‧小雅‧天保》有句:“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人所常见的南山为喻来祝寿,将自然中的高山与人的高寿相比拟,十分贴切。后来“寿比南山”的祝语似出于此。

关于南山的比兴还很多,如《小雅・节南山》说:“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讽刺太师尹氏那炙手可热、权势冲天、不可一世的权威;《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菜。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以南山的意象引出对贤人的歌咏;《小雅・渐渐之石》说:“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以山石和的高峻山川的遥远来讽喻兵役。

水在《诗经》中更为常见

《诗经》中人们对“山”的审美意识,从早期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慢慢轻松,大自然由祭祀对象逐渐成为比兴对象,透露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渴望。《诗经》中对于“水”的提及次数在“山”的两倍以上。

“水”的意象在诗经当中屡屡出现,除了比兴手段因起下文,它同时还成为抒发幽思、寄托哀伤的载体。《诗经》中亦有将“山”和“水”并列来写的情况。如《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的稳重和河流的深广来形容主人公的容貌、服饰以及仪态之美,与后文中主人公的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经》中的水之美

“水”与“山”同样作为诗人们的比兴材料。如《邶风・谷风》第三章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弃妇以渭水比新娘,以泾水喻自己;《卫风・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句,亦是以自然界中淇水和沼泽的边界来对比自己的伤感,浩荡的大河大江都有边界,而主人公的悲伤和怨恨则没有尽头。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小雅・鼓钟》:“淮水汤汤。”《大雅・江汉》:“江汉汤汤”,等等都以简练传神的字词描绘自然山水之景,简洁、质朴而又生动传神,是为状写山水之美的开端。

总之,虽然《诗经》中未出现专门歌咏山水之美的整篇作品,但其中也不乏以简介概括的笔致来状写自然山水的佳句。比如《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以“幽幽”二字形容南山,营造了神秘雅淡的氛围,成为后世山水文化中的名句。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