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自己损自己的成语(损自己的句子)

自己损自己的成语(损自己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容斋随笔之稗史杂记,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

文字润笔

替人作文章以获取报酬,晋、宋就有先例,到唐始盛行。《李邕传》记载李邕擅长作碑、颂等文,接受人们所赠财物成千上万,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古以来卖文取财的,没有像李邕这样的。所以杜甫有诗:“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拿着财物请求李邕写文章的人络绎不绝,他所作的文章刻在碑上光照四方,这种合乎道义的收入年年都有。

杜甫另有诗《闻斛斯六官未归》,“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老朋友去南郡索要作碑文的钱。他靠着卖文生活,却弄得家境贫寒。

韩愈作《平淮西碑》,宪宗赐给韩弘拓本,韩弘寄了五百匹绢给韩愈。韩愈作《王用碑》,王用的儿子寄了鞍马和白玉带韩愈,刘叉拿了韩愈数斤金子而去,说:“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这是你谄媚墓中人所得,不如给我作为礼物,韩愈不能制止。刘禹锡在《祭韩愈文》中说:“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文宗时,长安城里替人写碑志,就像市集上卖东西一样普遍。大官死后,他的家门口如同市集,都争着来写碑志。裴均的儿子拿着一万匹缣去求韦贯之作铭文,韦贯之说:“吾宁饿死,岂忍为此哉?”我宁愿饿死,也不会去写这样的文。

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说:“予与元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谢文之贽。予念平生分,贽不当纳。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因施兹寺。凡此利益功德,应归微之。”我与元稹是生死之交,他托我在他死后写墓志铭,后来元家的族长送来了价值六七十万的财物,作为我的报酬,我念及交情,退还再三,最后不得已收下,施舍给寺庙。由此带来的功德,都应属于元稹。

柳玭善于书法,东川节度使请他写德政碑,他说:“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宋朝风气尚存,只有苏轼没有为了获取润笔而给人写过墓志铭。他只给五个人写过墓志铭,都是因为这些人有杰出的品德,五个人是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此外赵康靖公、滕元发二铭,是代张方平所作。苏轼在翰林院时,皇帝下诏让他作同知枢密院赵瞻神道碑,他也推辞不作。

曾子开和彭器资是朋友,彭器资死后,曾子开作铭,彭器资的儿子以财物相赠,曾子开拒绝,说:“此文本以尽朋友之义,若以货见投,非足下所以事父执之道也。”为你父亲作铭文,是我尽朋友的道义,你不应用给财物的方式来对待我。彭的儿子惶恐作罢。

士之处世

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人生在世,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应如戏子在参军戏中扮演参军那样。参军在公案后面正坐,大声呵斥、责打别人,一群戏子恭敬地站在边上等待着他的命令,戏结束也一切也结束了。

看到繁华富贵,应像老人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以上元节、清明节来说,年轻力壮的人,昼夜出游,等到灯收花落,怅然若失,难以忘怀;老人则不是这样,没有把这样的喜悦与悲哀放在心上。

看到金银珍宝,应像孩童做游戏,当各种新奇的东西呈现在眼前时,似乎很开心,但即便后来丢弃了这些,也并不会去想念。

遭横逆机穽,当如醉人之受辱骂,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遭到故意陷害,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应像醉酒的人受到辱骂,不听,不看,等酒醒之后,还像平常一样去生活,这能有什么损害呢?

无用之用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人们都知道有用东西的用途,而不知道无用东西的用途。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而厕足而垫之致黄泉,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知道无用,才能与其讲有用。大地不是不宽广,但为人使用的,不过是立足之地,若把立足之地下面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么谁还敢立于这有用之地呢,这时无用之地的作用也就显露出来了。

这道理来源于《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三十个车辐合在一个车轴所贯穿的轮子上。车轮的中心是空的,这样才能发挥车的作用。《礼记.学记》中有:“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无色弗得不章。”一样的道理。

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下之士,则善矣。

用翅膀飞翔的动物,若捆绑了它的脚,它就不能飞。用脚走路的人,若捆绑了他的手,他就走不快。科举考试中较量的是技艺,所求的则是才能,而笨拙的人也有他的用处。战场上比,注重的是勇猛,而年老体弱的人也有他的用处。那么有用、无用以什么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治理国家的人若明白无用之人也有可用之处,那么于天下是有利的。

贻子录

《贻子录》上面没有题写何人所撰,序言说:“愚叟受知南平王,政宽事简。”大概是荆南国南平王时,宾客幕僚所编写,内容都是训导儿童的。

士人家小子弟,忌用熨斗把帛,卢有拽白之嫌。烛下写试无误笔,即题其后云“并无揩改塗乙注”,如有,即言字数,其下小书名。同年小录是双只先辈各一人分写。家中的小孩子,忌用熨斗的时候握着帛,因为“帛”与“白”同音,恐怕将来参加考试的时候会交白卷。写完试卷若没有修改之处,就要在卷子之后写上“并无擦改涂抹添注”,如有有,则要说明字数,并在下边用小字写上名字。同龄的人名录是双、单前辈各一人分开写上。

宴上长少分双只相向而坐,元以东为上,儭以西为首,给、舍、员外、遗、补,多来突宴,东先相,主文讳,不复讲双只、先辈之名,他无所见。宴席上按长幼双单相对而坐,原以坐东为上,西边的作为陪衬,官员们常作为不速之客赴宴,遇到这种情况,东边的人不动,西边的人让出座位。

其中《林园》一章说茄子名为酪酥,也是新奇。

书籍之厄

梁元帝在江陵储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在亡国前夕全部被烧毁。隋朝嘉则殿中三十七万卷书,与船一起沉没于黄河。贞观、开元年间四处征集、借抄,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每地藏有经、史、子、集四部分书,安禄山之乱中,全部被毁。代宗、文宗之时,重新寻访采集,分藏于十二个书库中。经历了黄巢之乱,所剩无几。

今天的人们看到《汉书》、《隋书》、《唐书》中的《经籍志》、《艺文志》,常发出茫然的感慨。

晁以道记载到本朝王文康做宰相时藏有不少唐朝的旧书,而他的子孙现在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晁以道自己家里的五代藏书,也于政和甲午年被火烧尽。

李文正所藏的书很多,开辟出学馆以邀请士大夫们前去读书,并供给伙食。今其家仅有败屋数楹,而书不知何在也!

宋宣献家里藏有杨文简、杨徽之两家的书,数量之多大约王府也比不上。元符年间,一夜之间毁于大火。

只有刘义仲的家在庐山南边,自从他祖宗刘凝之以来,遗留给子孙的只有图书,故他家里的书如云梦等七个大湖那般富有,因此为他写了记。现在刘氏在庐山不知还有什么人,那些书大概也不存在了。

乃知从古到今,神物亦于斯文为靳靳也。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御府所储,靖康荡析之馀,尽归于燕,置之秘书省,乃有幸而得存者焉。从古至今,对于文人而言,珍贵之物是不肯轻易赐予的。宣和殿、太清楼等皇家库中所储藏的,靖康之乱中被损毁散落所剩下的,都被金人所夺,放在了秘书省保存下来。

月中桂兔

《酉阳杂俎.天咫薄》中记载了几件与月亮、星星有关的神异事情。书中记载月中的蟾蜍和桂树,引用了佛家的说法,说是“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弥山南边有阎扶树,月亮移过桂树,树影进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也有人说,月中的蟾蜍和桂树,是陆地的影子,而空的地方则是水的影子。

苏轼《鉴空诗》诗云:“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明月有自己的光亮,它没有心,又论什么境界呢。挂在空中如同镜子,映照出山河的影子。我看到巨大的海与天连成一片,而大地九州居于四海之间,就像蛇盘在镜子上。虚空与海水两相映照,一片光明。说什么月中有桂树、玉兔、蟾蜍,这样的说法不用放在心上。

苏轼的这首诗被收在集子里,诗题为《和黄秀才》。近来在南海游览,回来的时候船停泊在金利山下,登上崇福寺,看见江边上的楼阁题写着“鉴空”,原来这就是当时苏轼登临赋诗的地方啊。

北狄俘虏之苦

后魏攻破江陵,把所俘获的人,不问贵贱,全部作为奴隶。靖康之耻后,帝子王孙、官宦人家,沦落为金人的奴婢供他们使用。每人每月仅得稗子五斗,自己舂成米,只能得一斗八升。每人每年仅得麻五把,用来拼接成衣物。此外,这些被俘获的人无一点财物收入。

男子若不会制作麻衣,只能终年着身体。金人中有人怜悯他们,便安排他们烧火,虽然时时靠火取得些暖气,但外出取柴回来再坐回火边,皮肉脱落,不几天就会死去。

金人只喜欢有手艺的人,如绣工、医生,平常让这些手艺人团团坐在地上,用破席或芦苇编的垫子衬托着。若有客人来访,则叫来能歌善舞的人表演,等到宴席散去客人离开,他们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任其生其死,被视同草芥。

这些话被写进了蔡的《甲戍日记》,这是《松漠纪闻》所遗漏的。

亭榭立名

立亭榭名最易蹈袭,既不可近俗,而务为奇涩,亦非是。给亭、榭命名,最容易雷同、沿袭,既然不想流俗,但若一味追求新奇、晦涩,也不好。

秦楚才在城外江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知有”,出自杜甫的一句诗,“己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出了城,人间的琐事就少了,而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洗刷掉游客的忧愁。

王仲衡在会稽的后山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白凉”,也出自杜甫的一句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越女白腻,虽是五月,鉴湖也充满了凉意。

二者可谓甚新,然要为未当。这两个名字虽很新奇,但并不恰当。庐山里有一个寺院,里面有一个亭子,幽静得令人神往,却有人取名为“不更归”,取韩愈一首诗最后一句中的三个字,真是可笑!

吕子论学

《吕氏春秋.劝学》曰:“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可谓善学者矣。”

生有耳朵是为了听,如果不学习,听力不如聋子;生有眼睛是为了看,不学习,视力不如瞎子;生有嘴巴是为了说,不学习,说话的能力不如哑巴;生而有心是为了思考,不学习,智力不如疯傻的人。所以,学习的功用不在于能让人的天赋增加,而在于不荒废人的天赋。

勇怯无常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吕氏春秋.决胜》中说:没有一直勇敢的百姓,也没有一直怯懦的百姓。精神饱满就会感到充实,内心充实的人就会勇敢;没精打采的人容易感到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懦。在百姓勇敢时打仗就能取胜,而在百姓怯懦时打仗就会失败。百姓勇敢还是怯懦,变化无常,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规律,大概圣人能知晓其中的来由吧。

四“李、杜”

汉太尉李固、杜乔,都因作宰相时坚持正义而被外戚梁翼所杀害。故,相府官员杨生上书,请求领取李、杜二人的尸骨回乡安葬。

梁翼被处死,大权落到宦官手中,白马令李云上奏,其中有“皇帝想要颠倒是非丢弃皇位”的话。汉桓帝看了奏章非常生气,逮捕了李云,弘农郡五官署官员杜众,为李云的尽忠劝谏而被判罪而痛心,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同一天赴死。汉桓帝更加生气,李云、杜众都死在了狱中。此后襄楷上奏,称他们为“李、杜”。

汉灵帝惩治结党的人,范滂被处死刑,其母前去与他诀别,说:“汝今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这里的“李、杜”指的是李膺、杜密。

李白、杜甫同时出名,所以韩愈的诗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以上一共是四个“李、杜”。

人生五计

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

朱新仲舍人说:“人生活于天地间,寿命的长短不同,姑且以七十岁为标准:十岁为儿童,在父母跟前承欢膝下,由父母照顾以适应季节的变化,父母安排他的衣食住行,期望他长大成人,这叫做生长计议;二十岁成长为大丈夫,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准备进入名利场,喂饱马匹,磨好兵刃,去夺取一场场的胜利,如伏在槽头的马驹志在千里,这叫自身计议;三十岁至四十岁,日夜深思熟虑,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渴望地位与财富,希望能光耀门庭、子孙兴旺,这叫家族计议;到了五十岁,精神、体力都已疲惫,只能随着世事沉浮,智谋算尽,日薄西山的感觉越来越浓烈,光阴一去不返,听任命运的安排,放弃了各种念头与心计,如把已完善的刀包藏起来,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这叫衰老计议;六十之后,已活了一个甲子,落日衔山,不久就要死去,反省内心,希望不留下让自己不安的事情,这叫垂死计议。”

朱先生常与人谈论这些,每当说到自身计议时,听者欢喜,说到宗族计议时,听者更加欢喜,但谈到衰老计议时,听者就不说话了,谈到垂死计议,听者大笑着说:“子之计拙也。”

朱先生因此说:“岂皆恶老而讳死邪?”

贫富习常

富人有孩子不自己喂奶,而叫人抛弃自己的孩子去喂养他的孩子。穷人有孩子不能喂养,而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去喂养他人的孩子。富人不想走路,而叫人抬轿。穷人不能自己走路,而要用轿子抬着别人。

是皆习以为常而不察之也。天下事,习以为常而不察者,推此亦多矣,而人不以为异,悲夫!

这些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而不会察觉其中的不对。天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不被察觉的错误够多了,而人们不以为怪,可悲!

甚爱其论,后从晁以道德《客语》中查到此论,所以恭敬地记下,希望能够得以流传。

ps: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日一成语:多藏厚亡

「成语」

多藏厚亡 duō cáng hòu wáng

「释义」

多藏厚亡,汉语成语,厚:大;亡:损失。意思是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分享」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多藏厚亡,语出《⽼⼦》第四⼗四章。此段经⽂在帛书中有所损泐,可参照通⾏本补⾜如下:“名与⾝,孰亲?⾝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费,多藏必厚亡。故知⾜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意是讲:名誉与⾝体,哪个更可爱?⾝体与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誉、财物⽽丧⾝与保全⾝体⽽丧失名誉、财物,哪个更有害?过度地爱名,必然⼤费⼼神;过多地积储财物,必然造成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就不会受屈辱,知道适可⽽⽌就没有危险,如此才能长寿久安。

历史上,多藏厚亡的例⼦屡见不鲜。梁元帝萧绎,和李后主、宋徽宗⼀样,也是个⽂艺之君,不仅下笔成章,出⾔为论,⽽且才辩敏速,冠绝⼀时。更让⼈艳羡的是,他藏书之多,据说有⼗四万卷。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梁都江陵城,萧绎战败投降之际,不悲国亡,却先⼀把⽕烧了⾃⼰的藏书,有⼈问他为何这么做?他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故焚之。”把⾃⼰政治上的⽆能归咎于书本,真是呆⽽可笑!

纪晓岚在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举人他很有钱,但却是个吝啬鬼,快过年了,他嫁出去的妹妹家里实在困难,就想问他借点钱,好让这个年能过下去,并承诺来年还他。可是,这吝啬鬼连这点钱都不愿意借给妹妹,还推脱说他很穷,老母亲求他也不管用。谁承想,当天晚上,举人家中就遭了贼,把举人的巨额积蓄全偷走了,举人因为装穷的事情,甚至不敢去报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多藏厚亡。多藏厚亡,源自于《道德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如果积聚很多财物而不懂得周济别人的话,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老子的智慧在老子看来,多藏,必定会厚亡,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如果所求太多,不懂得满足,一味被欲望驱使,就会想方设法来满足自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那么招来祸患是必然的。所以说,人应当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太过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很多事情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向反面发展。同时,还要明白有得必有失,不能只想着得到什么,而不愿意失去一分一毫,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当的舍弃,反倒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对人的启示多藏厚亡中所蕴含的智慧,在千年前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它依然能为我们解答疑惑,帮助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从企业的角度:做领导的要懂得适当下放权力,不能大包大揽,这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还容易导致公司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对员工也不要太过吝啬,给员工多一些福利,员工工作的时候也能更有。从家庭的角度:不少父母都觉得自己打拼就行了,一味给孩子积累财富,而不懂得教育孩子,导致孩子不愿意自己努力,不事生产,家产败光,以前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严格要求子女,不要只想着将孩子护在自己身下,不让他受一点风吹雨打,这只会害了孩子,要教会孩子靠自己的双手拼搏,才不至于让孩子坐吃山空。从自身的角度:不要让自己每天精神紧绷,陷于忙碌之中,要学会适当休息,放松一下。毕竟身体是自己的,钱没了还可以再赚,身体垮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最后,祝愿大家知足常乐,正确看待得失,一切方能长久!

10句经典歇后语,损人不带脏字,民间智慧太牛了!

#古籍里的历史#

你听说过哪些歇后语?在农村,老人们经常会说一些有趣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不仅有趣,而且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10句经典歇后语,这些歇后语都非常形象生动,而且还是损人不带脏字的。快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歇后语吧!

1.癞蛤蟆生孩子——一窝更比一窝毒

癞蛤蟆是农村里比较常见的动物,它们长得丑而且还有毒性。当癞蛤蟆生孩子时,它们的孩子们也都会继承这种毒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些人像癞蛤蟆一样,不仅自己不怎么样,而且还会生出一些不如自己的“毒物”。

2.脱了裤子撵老虎——不要脸,不要命

在农村,老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胆大包天、不知死活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敢脱了裤子去追赶老虎,那么你就是不要脸、不要命的人。这种形容非常形象,让人一听就能想象到那个场景。

3.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砚台是用来研磨写字的工具。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却是在损人,意思是说某些人心太黑,就像孔夫子的砚台一样,里面全都是黑的。

4.吃饱了的牛——肚子一草包

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那些没有本事的人。因为牛是草食性的动物,吃草就能饱。但是有些人却像牛一样,肚子里只有草,没有真本事。

5.五百钱分两下——二百五

这句话比较简单易懂,就是指那些头脑简单、不聪明的人。因为五百钱分两下就是二百五,暗指这类人没什么大智慧。

6.二十一天不出鸡——绝对的坏蛋

这句话是指在孵化过程中,如果一只鸡在21天后还没有出壳,那么这颗鸡蛋就是坏蛋,无法孵出小鸡。现在这句话多用于形容那些心存恶意、不怀好意的人。

7.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

这句话是指在江湖上结拜兄弟时,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他也没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用来损那些自以为是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8.熊猫点外卖——笋(省)到家了

这句话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歇后语,因为熊猫喜欢吃竹子,所以它点外卖的时候一般都会点竹笋。而“笋”在方言里和“省”同音,“笋到家了”就可以理解为“省到家了”,也就是非常省钱的意思。

9.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用冷水烫鸡是拔不下毛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某些人非常吝啬,一毛不拔。

10.死王八炖汤——憋一肚子坏水

这句话是指在炖王八汤的时候,如果王八已经死了,那么它的肚子里就会有很多的物质,这样炖出来的汤也就会有一种异味。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某些人心中充满了阴谋诡计和恶意。

你还知道哪些损人不带脏字的歇后语?

道德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智慧启示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箴言,它传达了一种简约、内敛、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本文将从思想背景、内在含义、现实意义、社会启示和全面解读等多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一、思想背景

《道德经》是由老子所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困苦,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从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应运而生,它体现了老子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反思。

二、内在含义

“损之又损”这个词语的含义是指不断减少、削减,甚至达到极简的地步。在道德经中,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应该不断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同时,“以至于无为”则是指通过不断地减少和简化,最终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刻意追求、不强行干预,一切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三、现实意义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学会简化生活,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执念。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驱使,导致身心疲惫。而这句话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其次,“以至于无为”也指导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时常发生。而“无为”则提醒我们要以一种不争、不执、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执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启示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政治层面,“损之又损”可以理解为不断削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在经济领域,“损之又损”可以理解为不断削减冗余的消费和浪费,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而“损之又损”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回归简约、内敛的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消费,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解读

综上所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箴言之一,它传达了老子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和反思。通过不断地减少和简化自己的欲望和执念,我们可以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通过以一种不争、不执、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我们可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通过减少冗余的消费和浪费我们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损之又损直到于无为”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记住这100个成语,就读懂了《论语》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00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

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

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

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

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

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0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4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5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79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0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2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4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7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有文采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0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91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2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3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4

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95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6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7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8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9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0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