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古圣先贤正能量的句子是什么(古圣先贤正能量的句子)

古圣先贤正能量的句子是什么(古圣先贤正能量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两句话,道尽人生大智慧

为什么古人教学都是从读经典开始?就是因为经典所讲的都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是人性智慧的流露,是让人终身受益无穷的。圣贤的经典,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是越读越有味道,人生经历越多,体会就越深刻。今天分享古人的两句话,与大家同沾法喜。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道德经》上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我们就能感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下面简单分享一下。

第一,真正大智大慧的人,已经通达无碍,心静如水,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回归自然,没什么话好说。比如释迦牟尼佛、老子,都是别人问他才回答,别人不问,他就归于寂静,他自己没什么想法,不会想着让别人怎么怎么样。

第二,学问越深的人,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为人处世就越谦卑谨慎。所以他也不会轻易发言,四处张扬。

第三,有些人虽然智慧未开,也没有什么学问,但他深信因果,相信圣贤的教导,有所敬畏,也不敢随便乱说。

第四,最后就是无知者无畏了,这些人没有智慧,也不相信圣贤的教导,毫无畏惧。一切顺着自己的习气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好像无所不知的样子,其实是在暴露自己的愚蠢和无知,让别人看笑话。

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后两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少说话,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最大的智慧。

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是出自《太上感应篇》上的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祸跟福没有一定的形迹,不是上天要降给谁祸,要降给谁福,而都是我们自己感召来的,根源都在我们自己这里,怎么能怪得了比人?这句话真正体会了,从此以后,就会心平气和,不再怨天尤人了,

祸福是怎么“自召”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意业,因为我们有了念头,才有所言所行。如果我们能够守住念头纯净纯善,那就不会在言行上造业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祸福的源头,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老子说“祸福相倚”,我们一旦福气来了,就容易生贪着心、傲慢心,就开始享受,然后放纵欲望,祸就紧跟着来了。祸来了,我们不怨天不尤人,痛定思痛,反观自省,然后忏悔改过,福报就又随后而来了,所以说祸福虽然不停地转化,但起源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念变化。如果遇到灾祸了,我们不知道反省,还在怨天尤人,那就祸上加祸,祸不单行了。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句话理解透彻了,再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改造命运。为什么古圣先贤都劝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在帮我们转祸为福,这是为我们好。我们真正明白了,再看到“惟人自召”这句话,就不会感到恐惧了,还会积极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以后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恶缘和逆境,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无怨无悔,处之泰然,烦恼越来越少,快乐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尚书》10句名言,言简意赅,感悟古圣先贤的智慧

《尚书》,也称《书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宫廷文献,也是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这部经典,主要记录了虞夏商周时期帝王与大臣们的言行,因其年代久远,记录的都是上古时期的事情,所以称为《尚书》。

一、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尚书.大禹谟》

简评:凡是随顺正道的,就会吉利;凡是违背正道而行的,就会遭遇凶险,其效果就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一样,一切祸福,都会感召而来。

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简评:人的贪欲无穷,人心变幻莫测,所以是最危险的; 发于道义伦理的心,是最为微妙的,所以最难让人明了;只有勇猛精进,专一修学,才能不偏不倚,把握好中庸之道。

三、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尚书.牧誓》

简评:自古以来,就没有母鸡打鸣的,如果母鸡代替公鸡早晨打鸣,那这个家庭就会败落了。比喻一个国家如果让后宫操纵了政务,那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了。

四、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简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征求过他人意见的谋略,也要不用。既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独断专行,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五、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简评:骄傲自满,就会受到众人的厌弃,招致损害;谦虚恭敬,就会受到众人的信任和拥戴,得到益处,这是永恒不变的天道规律。

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简评:得人心者得天下,老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只有顺应民心,把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七、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尚书.太甲下》

简评:如果有人说的话,违逆了你的意思,一定要从道义的角度去衡量他的用心,不要轻易地拒绝;如果有人说的话,合乎你的心意,一定要从违背道义的角度去推断,看他是不是为了阿谀逢迎,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八、天难谌,命靡常。——《尚书.咸有一德》

简评:世间没有一定的事情,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之中,所以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相信天命,因循退缩。

九、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

简评:如果顺应民心,能够安抚百姓,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明君;如果虐待百姓,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就是人民的仇敌。

十、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尚书.大禹谟》

简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任用了贤德的人,就不要再怀疑人家;要想铲除奸佞,就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内心犹豫不决,即使再好的谋略,也不会成功。

汲取古圣先贤智慧100条,帮你解决现实中的困惑

送你“四书五经”精华100句(附注释)。“四书五经”都是啥,你能脱口而出吗?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你都读过多少呢?多读些经典吧,传承中华文明,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会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困惑!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

作者:张 静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承传的文化瑰宝。学者、诗人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今天,对古典诗词传承路径的新探索接连不断,古典诗词正以多种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持续绽放魅力,唤醒更多人的诗情与诗心。

古典诗词在当代充满活力

近年来,中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人们把古老的经典诗词和鲜活的当下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充满活力。

学校对传承中国古典诗词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典诗词数量明显增加。各地学校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支撑,以多种方式提炼、展示、阐发中华诗词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比如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古典诗词与现代传播媒介融合,走向广大受众,让古典诗词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悠远意境。丰富的文化视听产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性展现诗词经典,推动诗词文化传承。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记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观看者众多,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味诗词经典的热情。再比如,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已举办十届,并开通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得以观赏;今年年初,“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通过互联网在全球传播,收到上万条海外网友留言。

诗词文化还融入文旅事业发展中。比如,浙江省近年提出“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即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古村镇、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当地文旅部门以“浙东唐诗之路”为名片——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最终到达天台山,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旅游、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也让诗词文化更直观可感,更接地气。

把涵养身心作为诗词传承的旨归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会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被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近年来,从诗词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到诗词主题的出版物和音视频产品层出不穷并广受欢迎,更直观地表明中国古典诗词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诵读流传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有承传的重要意义。比如“诗圣”杜甫《缚鸡行》写了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影响,“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困扰,诗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但诗的结句给出智慧之钥——“注目寒江倚山阁”。“寒江”是远,“山阁”是高,这句是说,应当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到宏大高远的目标上,把才华和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宋代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一诗的结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表现的也是同样的心胸和气概。

古典诗词不仅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也和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传统节日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农历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五月圆,我们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我们不仅在“低头思故乡”中感叹“月是故乡明”,更在“欲作家书意万重”中感念“慈母手中线”。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时深情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困难,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自我激励,也期许自己磨炼出“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气魄胸襟;危急时刻,古典诗词更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

千百年后的我们诵读古典诗词,还会被古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从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到黄遵宪的“寸寸山河寸寸金”;从“诗圣”杜甫关切百姓生计的“三吏”“三别”,到名臣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咏煤炭》,古典诗词中不仅蕴藉着自然和人伦之美,更有心系社稷苍生的大爱。

在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过程中,诗词中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是诗词传播与传承的重心所在。在当代传播中,应在忠于原作基础上合理阐发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当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这是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根基所在。

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古典诗词的推广普及中,探索出更多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新传播之路。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标题: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