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见落日心生悲凉的句子怎么写(见落日心生悲凉的句子)

见落日心生悲凉的句子怎么写(见落日心生悲凉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夕阳之下,总有一人断肠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间段,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或景色,而已成为诗人借以抒发心中复杂情感的意象。

黄昏时候,太阳徐徐而落,纵有好景,亦不过转瞬即逝,给人一种美丽而又伤感之情。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王风》

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

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日暮》

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

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而我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故园。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杜牧《西江怀古》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忆昔》

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

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

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温庭筠《菩萨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

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怎么也无法平静下来,只能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会不会忽然有人出现?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

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

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柳永《少年游》

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则隐没在飞鸟之外,层层望去,无涯无际。然而,环境越是开阔,人就越显得渺小、孤独。

没有了高山绿树的掩映,乐游原上秋风劲吹,直吹到游子的心头上。此情此景,游子理应寻找栖身之所,去安顿那颗疲惫的心。

只是,望断天涯,只看到四垂的天幕,哪有什么投身之地呢?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两鬓苍苍,而那秋风偏偏劲吹,似乎是来故意追弄人。面对着满目的秋色,再听到一两声大雁的哀鸣,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

人生易老的感慨,客居他乡的伤怀,功业未就的悲哀,一时间都在这茫茫秋色中喷薄而出。

“都在斜阳”,这所有的不如意都齐聚在暮色苍茫之中,人生也如西沉的斜阳一样,就这样暗淡地渐渐隐去......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他处在前线,为国家的安危而辛苦作战。

然而,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就算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将领也不能免俗。

愁并不是单单的乡愁,而是以忧国基础的乡愁。只是,这“一杯”浊酒,哪里能消除千丝万缕的乡愁呢?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春天即将离去,词人怀着满腹的惆怅和伤感,默默无言,谁知黄昏时刻,又下起了潇潇的夜雨。

黄昏兼夜雨,既静谧又抑郁,这是一幅多么凄美而感伤的画面。

“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好像这悄然飘洒的“雨”是春天在不语而“语”。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又是秋天,又是黄昏,容易让人心生悲凉的时候。夕阳晚照,大地一片苍茫,草木摇落,万物萧索,只剩下孤零零的枯藤。寒鸦绕树而飞,还不肯安身,不知何处是归程。

突然,流水淙淙,小桥出现在眼前,还有那炊烟袅袅的人家,一切都是那么温馨美好。只可惜,在想家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那个令我魂牵梦萦之地。“

只有踏上秋风劲吹的古道,牵着一匹瘦马,走向前途未知的远方。

诗词|夕阳之下,总有一人断肠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间段,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或景色,而已成为诗人借以抒发心中复杂情感的意象。

黄昏时候,太阳徐徐而落,纵有好景,亦不过转瞬即逝,给人一种美丽而又伤感之情。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王风》

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

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日暮》

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

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而我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故园。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杜牧《西江怀古》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忆昔》

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

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

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温庭筠《菩萨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

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怎么也无法平静下来,只能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会不会忽然有人出现?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

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

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柳永《少年游》

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则隐没在飞鸟之外,层层望去,无涯无际。然而,环境越是开阔,人就越显得渺小、孤独。

没有了高山绿树的掩映,乐游原上秋风劲吹,直吹到游子的心头上。此情此景,游子理应寻找栖身之所,去安顿那颗疲惫的心。

只是,望断天涯,只看到四垂的天幕,哪有什么投身之地呢?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两鬓苍苍,而那秋风偏偏劲吹,似乎是来故意追弄人。面对着满目的秋色,再听到一两声大雁的哀鸣,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

人生易老的感慨,客居他乡的伤怀,功业未就的悲哀,一时间都在这茫茫秋色中喷薄而出。

“都在斜阳”,这所有的不如意都齐聚在暮色苍茫之中,人生也如西沉的斜阳一样,就这样暗淡地渐渐隐去......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他处在前线,为国家的安危而辛苦作战。

然而,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就算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将领也不能免俗。

愁并不是单单的乡愁,而是以忧国基础的乡愁。只是,这“一杯”浊酒,哪里能消除千丝万缕的乡愁呢?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春天即将离去,词人怀着满腹的惆怅和伤感,默默无言,谁知黄昏时刻,又下起了潇潇的夜雨。

黄昏兼夜雨,既静谧又抑郁,这是一幅多么凄美而感伤的画面。

“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好像这悄然飘洒的“雨”是春天在不语而“语”。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又是秋天,又是黄昏,容易让人心生悲凉的时候。夕阳晚照,大地一片苍茫,草木摇落,万物萧索,只剩下孤零零的枯藤。寒鸦绕树而飞,还不肯安身,不知何处是归程。

突然,流水淙淙,小桥出现在眼前,还有那炊烟袅袅的人家,一切都是那么温馨美好。只可惜,在想家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那个令我魂牵梦萦之地。“

只有踏上秋风劲吹的古道,牵着一匹瘦马,走向前途未知的远方。

我见众生皆草木,唯见你是青山

【我见众生皆草木,唯见你是青山】

作者:陈小染(热爱浪漫的人永远温柔)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鲸沉于海底温柔呼吸,痴极嗔极;我还是很喜欢你,柳动蝉鸣,日落潮汐,不能自己。

最好的爱情,最美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一想起你,我心底的温柔就泛起涟漪;是一想起你,方圆百里全是春风的柔柔细语。

爱情很美,它的美只有身处其中的两个人才能知道,它不需要那种众人皆知的轰轰烈烈,而是两个人的兵荒马乱。

谈起爱情,我便想到了杨绛先生和她的丈夫钱钟书那被称为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那是一份朴素却羡煞众人的爱情。

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好的感情从来都不似烟花般的惊艳,而是平平淡淡的细腻,细水长流地慢慢淌着,淌过岁月,漫过时空,若干年后传成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我曾读过杨绛先生写过的,关于她们一家三口的文章,通文没有提过“我爱你”三个字和甜腻腻的情话,但我似乎能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幸福感。

他们的婚姻,门当户对,从一而终,他们的爱情也是双向奔赴的爱情。杨绛先生为了丈夫移居到国外,而钱钟书也为了她学着做饭,他们都努力地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让我心中大为感动,是这么说的: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一句“我也一样”胜过千言万语。

我也曾以为将来能让我感动的爱情必然是轰轰烈烈,他的眼中只能有我,让全世界都知道他爱我;

可是事实上,我见过满眼都是对方的爱情最后不欢而散,也见过近十年的感情抵不过一句“爱过”。到头来,还是更羡慕能携手到老的爱情。

“我喜欢你”这句话太浮夸,“我爱你”又太深沉,“我也一样”这句话刚刚好。

我的一个舍友,她曾不止一次在耳边提起过她那段很平淡却很美的爱情,尽管经过了很长时间,她每次提起我还是能感受到她身边的空气都变得很甜。

她和男朋友高中时相识,曾听她提起过,她的男朋友从开始就注意到她,还信誓旦旦地同朋友说:看到那个女孩没有,很快她就是我的了!她说到这些,真就有小女儿家的姿态,让人艳羡。

这就是青春的恋爱,那时那个少年阳光而恣肆,让人如何不心动。而经过数年,如今各自成熟,旗鼓相当,两人的爱情依旧平淡如水,却也真是细水长流,这才是让我羡慕之处。

也曾见过身边有人与其伴侣从认识到恋爱只不过短短几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宁愿为了恋爱而恋爱。大抵是青春年少,不愿空看落花流水,可这样的爱情也堪堪配不上风月二字。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上了大学以后不止一次和我提过想谈恋爱,事实上,她也确实做到了。后来她又同我多次抱怨,说体会不到心动的感觉,但又不想分手,我说,何必呢?她说,身边的人都谈恋爱,我不想显得另类。

我沉默不语,也很理解,她说的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觉得大学时光太短,谈过恋爱才不算遗憾。也不知何时开始,身边的人出双入对,甚是甜蜜,一个人反倒成了另类。

可岁月漫漫,生活有时太过苦涩,和缘分匆匆相遇又匆匆擦肩,只会徒增遗憾,和你爱的人一起度过岁岁年年,才是生命最好的答案。

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是真的孤单,只是想在这万物都好看的年纪,找到一个契合的灵魂,尝试一下心动的感觉,而不是互相满足恋爱需求的人。

也得是心动过,才明白为何风景不如窗前的人好看;经历过,才懂得为何惊鸿一瞥便入了眉眼。

有一阵子痴迷红楼梦,仍记《枉凝眉》中有一句词这样描述宝玉和黛玉的纠葛:“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书中本就是处处遗憾,可看到金玉之缘的结果,我却很难再读下去。前期宝黛之间的美好如同梦一般,说散就散,怎能让人不遗憾。

没能深深爱过一个人很遗憾,曾深爱过却没能走到最后的爱情更是遗憾,偏生人这一生最不缺的就是遗憾。

正巧近日看了《你的婚礼》这个电影,没有太多评价,只觉得电影离我的预期差的太远。光看影片的名字,也知道故事最后以遗憾收场。

看过的人也许知道,影片的最后,有情人还是没能终成眷属,她只说:谢谢你的十五年。电影谢幕时也说,爱过你我不遗憾。可只说不遗憾爱过,却没说以后都不会遗憾,十五年的时光,让人如何不遗憾。没有人喜欢错过,如果可以,谁又需要用十五年来换一句谢谢呢?

记得曾与父母提过感情一事,我说心动的感觉好难遇到,那时我妈说过一句话让我记了好久,她说:你这个年纪遇到喜欢的人一定要试试,因为有些人一旦错过,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了。

是啊,“错过”两个字,光提起来都让人感到无比遗憾。

所以,前路漫漫而黑暗,山河巍巍而浪漫,一定要与相爱的人携手走下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个能携手到老的人,一起去看人间风月,岁岁年年。

“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对太阳落山的恐惧,你经历过吗

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里,写到黄昏太阳落山时,会“带来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式的孤独。”

深以为然。每每午睡过头在黄昏时分醒来时,房间昏暗,总有一种幕天席地的孤独感奔涌而来,没来由的惆怅悲伤,仿佛这空空世界里,只剩下一个我一点点被暮色侵蚀。

油画《呐喊》,以视觉的符号传递出听觉的感受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黄昏下血红的天空与阴暗的河流,以极狰狞且诡异的线条扭曲在一起,苍穹震荡、天地变色,无尽的压迫感笼罩画面。主体的人物似乎被这庞然的可怖吞噬,痛苦捂住双耳仍无以忍受,一声响彻天宵的“哀号”冲破肉体与精神上的恐惧,与自然的宣泄惊悚和鸣。

《呐喊》呈现出人类一种极端的孤独与苦闷,在鸿濛沆茫下生命绝对性的脆弱微末。蒙克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次黄昏时与两个朋友的漫步。病弱中的蒙克疲惫倚栏,被落了后。此刻日落将天空染得血红,一阵忧伤与无以名状的恐怖涌上心头,他“听到一声响彻大自然的巨大的呐喊声,无休无止”。

在蒙克另一件画作《绝望》里,我们同样看到黄昏压抑的色彩下,人物黯然绝望的精神氛围。

落日下的黯然:《绝望》

艺术是现实的通感,介于幽与明之间的黄昏,给人直观传递更多的便是苍凉与肃杀。

我们之所以在黄昏时感到情绪低落,除了心理范畴,很大一部分是自然所赋予的不可抗力,还有古往今来,历代人无意识依赖于先辈文化经验的导向与暗示。

刘若英有首比较小众的歌叫《傍晚》,有句歌词是“害怕傍晚,在车里默念回家的路……微弱光线,讨厌的自己,好想跟着消失”,歌曲背后的契因,便是因为她曾患有“傍晚恐惧症”。每到黄昏时分,她就没来由地被沮丧低落的情绪包围,一度严重到痛不欲生,在对黑暗来临前的不安中,感觉到“自己全身养分像是要流失殆尽”。

随着现代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现在各种各样的“症”层出不穷,但“黄昏恐惧症”的概念实在鲜为人知。在百科输入查询,给出并不具体的释意是:“面对夜幕低垂的不安,对傍晚或黄昏下的人事物等心态荒凉”。

当一个新的心理概念未普及时,我们对自己存在的特殊情绪并不太重视,甚至会因为害怕被归为“异类”而隐藏起来。比如自己黄昏没来由的忧伤,也许会被解嘲为一种“矫情”而已。当我们表达出这种困惑时,会意外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共同的存在,就意味着被理解。

与“黄昏恐惧症”较为相似的,还有“黄昏焦虑症”。有宝宝的部分家庭,会发现每到黄昏时,宝宝就会情绪起伏、哭闹不止,难以安抚;美国学者提出一个叫“日落综合症”的概念,多出现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他们白天表现稳定,但一到日落时分,便出现系列的情绪紊乱、意识障碍。

大概人生的哪个阶段,多多少少都难抵日落前这种来自于自然的消沉力量。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对黄昏远没达到病态的恐惧程度,但多少难抵这日落前的片刻忧伤,没来由地陷入消极情绪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光潜先生说“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从时间意义上看

朝起代表一天的开始,光线明媚,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同时被繁忙的劳作填满,无暇思索。当黄昏来临,连倦鸟都归巢,一天也即将结束,当大脑平静下来就会滋生情绪,面对庸碌的一天与逝去的时间,会觉得非常惶恐。

这种惶恐与浪费光阴的惆怅,在无所事事的一天下来后,会尤为强烈。比如休息天拖延掉各种出行或是健身计划,百无聊赖地刷了一白天的视频肥皂剧;或者中午只想小睡片刻,结果一觉昏昏沉沉睡到了太阳落山……

阳光一下子冷下去,色调一下子暗下来,而自己本可以过得更有意义的一天就这么浪费了,又要面对明天到来的压力与忙碌。其实,黑夜真正到来反而释然,最煎熬的莫过于等待黑夜来临的过程。各种懊恼、自责、气馁、挫败、伤感涌上心头,独自一人时,还会凭添自怜自艾的孤独感,被寂寥包围。

从进化角度看

在人类前三百万年的发展历程里,洞穴是安生立命的主要生活场所。上古穴居而野处,遮风避雨之外,更是重要的是躲避野兽夜袭。

白天采集捕猎,待到黄昏时刻,就得抓紧时间躲入洞穴,晚间夜行性的野兽出没,外面处处充斥着危险。所以,黄昏就预示着性命攸关的紧迫感,是大自然强大无情的压力。

因此,现代人对黄昏的恐惧与逃离感,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防御机制 ,刻进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在我年幼尚不知愁为何物的时候,最害怕父母没下班,独自待在日暮时尚未开灯的家里,房间昏暗暗,邻居家稀拉拉传来电视声,心里像被填满很重的东西;上小学时要穿过一片空旷田野,傍晚放学经过,寥有几个农人在沉寂的余晖里劳作,说不出的荒凉感伤;

后来读过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登时心有戚戚,感叹古人这般文以达心。

千百年来,在我们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黄昏作为渲染情绪的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它可以是“落霞”、“斜阳”、“晚照”、“余晖”、“日暮”……大体都是伤时感物,寓情于景,寄托了古人对于社会、人生、境遇的隐喻。

日暮人归、斜阳羁旅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学课文里的经典诗篇,用短短二十八字,构建了一幅凄凉的夕照羁旅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落日映残景,“枯、老、昏、古、瘦”的萧索,点映出一个飘零异乡的羁旅倦客内心的悲凉。彼时的诗人郁不得志、困窘漂泊,晦暗的人生令他更为感触这满目衰瑟,景语与情语交映,成就了诗歌悠长的情绪意向。

无独有偶,“萧萧古道西风雨,惨惨黄昏匹马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山映斜阳天连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们都以黄昏抒愁,疏解自己客居异乡的艰难,感叹人生如寄、思归故里。

向晚伤悼、哀叹家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以夕阳残照下乌衣巷的冷落荒寂,烘托昔时的王权富贵的鼎盛喧阗,抚今吊古,感叹沧海桑田下历史王朝的盛衰兴亡。读罢只觉万般寂寥、无限苍凉。

南宋多悲士,与辛弃疾同时代的词人周紫芝,面对山河的乱世,写下了“无限江山无限愁,两岸斜阳,人上扁舟。”太阳西沉令人联想到生命的衰弱,就如家国之命运,诗人以此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的隐忧,此情可哀。

古诗里的日暮哲思

金胜叹于《杜诗解》中总结“唐人诗每用‘愁’字,必以‘暮’字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伤心字用。”

将日暮与愁相联结,是古时文人脉脉相承的文化自觉,通过对自然现象感物生情,将无限的感触凝炼为隽永的文字,跨越时间与空间传递下去,给阅读它的人带来哲思启迪与文学之美的感受。

对日暮的情绪共鸣,是共同的文化孕育出的生命悲剧意识,承载了我们对更宏大的人生与宇宙观的思考与追寻,这种体悟,本身也是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钱钟书曾说:“盖死别生离,伤逝远怀,介于黄昏时分 ,触绪纷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对黄昏的恐惧就能得到一定的消解,这种情绪它并不特殊,接纳就好。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