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比喻跨海大桥的句子简短(比喻跨海大桥的句子)

比喻跨海大桥的句子简短(比喻跨海大桥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跨海大桥,落日余晖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

12月29日下午5时许,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远眺胶州湾跨海大桥,在美丽的落日余晖映衬下,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桥体宛如蛟龙奔腾在海平面上,气势恢宏。据了解,当日沿海一线有轻雾,市区最高气温5℃。预计今夜到明天,睛间多云,北风转西南风5到6级。

广西最长跨海大桥穿越碧海流云宛如身处仙境

视频加载中...

2月13日,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钦州港,正在建设中的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穿越碧海流云,双塔凌空耸立,整座大桥宛如身处仙境,美不胜收。新年伊始,龙门大桥建设全速推进,桩基、承台、墩柱、锚块施工完成率已超96%,大桥全面进入主缆的架设阶段。

记者:黄浩铭

报道员:覃和喜 严旭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乡贤看江苏 奋进现代化|阮成诚:志做对外联络的跨海大桥、友谊之桥、财富之桥

交汇点讯 海外创业十多年后,借着探亲的契机,柬埔寨精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成诚回到了家乡——南京溧水,与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来了场“偶遇”。

水天一色的石臼湖,依旧风景如画;古色古香的通济街,人气更加旺盛;随处可见的微公园,扮靓城市面貌……这些天来,阮成诚记忆中的“老照片”不断被翻新,一幕幕新景让他惊叹,家乡的变化唯有“翻天覆地”“飞速”等词语来形容、概括。

阮成诚大学时攻读的专业是冶金方向,毕业后又曾在央企从事相关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后,阮成诚笃定了创业的想法。2008年,阮成诚在溧水石湫创办了南京兰德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那时,溧水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业潮。以制造立区,溧水制造业曾一度闻名全国。因契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阮成诚的公司得到不断发展,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降临。2014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阮成诚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义无反顾带着溧水制造业走出国门,在柬埔寨创办了柬埔寨精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那时候,柬埔寨的机械加工业还比较落后,我们带过去的技术、设备给当地带来不小的帮助。”阮成诚说,如今,柬埔寨精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些年来,阮成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闪耀在海外。中国人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发展、建设一线。

虽身在海外,阮成诚也不忘给家乡介绍项目资源。他曾牵线联系落户到石湫的一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这次回到家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他的心里有了更多“盘算”:国外很多有实力的资本、企业等,都在寻找发展快、有亮点的地方投资兴业,而我也志愿做好其中的跨海大桥、友谊之桥、财富之桥,助力家乡更好更快实现强富美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明峰

莫言为跨海大桥写两句诗,字字珠玑,却被不知名网友的七言诗秒杀

文人题词题诗这件事,一直是件风险挺大的事。题得好自然是满堂彩,题得不好就尴尬了。文化名家们自然清楚自己的斤两,什么词自己能题,什么是自己不擅长,心里都是有数的。可惜,他们自己懂了,别人未必懂,这就有些尴尬了。而近几年,长期处于这种尴尬中的文化名人里,肯定有莫言。

自从得了诺贝尔奖后,莫言坦言自己没多少时间创作新书了。出席各种文化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会议访谈,让他成了“空中飞人”。看不到莫先生的新作也就算了,让不少粉丝无奈的是,书法写得不算好的他却办起了书法展,诗写得得不够好的他却应各地邀请题了不少诗句。

本期笔者就和大家说一句莫言为港珠澳大桥题的诗。让莫言公开题诗在笔者眼里,真的算是“赶鸭子上架”了。莫先生曾多次在自己的个人社交账号上晒出自己的诗作,经常被网友挑出错,后来他索性专门找人学了格律,虽然如今水平有所提高,但远没有达到能给人题诗的水平。这次为大桥题诗,他是再三推托过的,不过这次他题的这12个字,水平倒是不错的:

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

这12个字虽然看起来像打油诗,但却写得颇有气势。港珠澳大桥拥有多个世界纪录,它是最长、最难、最有科技含量的跨海大桥。莫言“一桥飞架东西”中的“飞”字用得颇为老道,而“三地连一体”也道出了大桥起的重大作用。这12个字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字字珠玑。

莫言出手后,竟“炸”出了一堆古诗牛人。一时间不少网友纷纷晒上了自己的大作,庆贺大桥竣工。在这些诗句里,有诙谐有趣的“伶仃洋上不伶仃”,也有颇为霸气的“三地穿梭雲海間”,但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一位不知名网友的七言诗,当真是把莫言秒杀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腾空跃起一巨龙,三地从此无西东。

根根桥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荡欢声。

虽然这首七言诗的格律不对,但境界却高出了莫言不少。前两句很明显就是冲着莫言的“一桥飞架东西”来的,莫言说有东西,网友偏说“从此无西东”,这显然要更高明了。而且腾空跃起的一个“跃”字,比起莫言的“飞”字,确实更生动霸气,十分高明。

前两句用龙比作大桥的整体,后两句则将桥柱比作琴弦。大桥是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构成,每座主桥都融入了不少中国文化元素,这位网友将其比作琴,在伶仃洋弹出欢快的乐声,确实是很有水平的。

大家写这座桥都重点强调了桥的霸气,却忽略了桥的艺术之美,他这样写中和了前两句的刚,加入了柔美,让全诗拥有了别具一格的美,可谓刚柔并济。同时,这样写的另一个妙处在于巧妙地通过“欢声”将人们的喜悦写进了诗中,不露痕迹。

无论意境还是遣词,这位网友确实都比莫言高明了不少。除了这首作品之外,还有不少网友的大作也是很有水平的,让人不得不感叹:高手在民间!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