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描写勤劳的蜜蜂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勤劳的蜜蜂的句子)

描写勤劳的蜜蜂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勤劳的蜜蜂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鸟鸣:鸟儿永远不会沉默不语

“观鸟”一词,似乎默认了我们只能用眼睛来捕捉鸟儿的踪迹、观察鸟儿的体态、甄别鸟儿的羽毛、最后分辨鸟儿的种类。但这却让人忽视了鸟儿另一大重要的特征——啁啾鸟鸣。

正如《聆听》一书的作者西蒙·巴恩斯所言,也许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人们也曾把听觉“看作”是最重要的感官,而这恰恰解释了听鸟带给我们的愉悦:它使我们摆脱被规训的自我,把我们带回听觉和视觉同等重要的时代,学着像用眼睛观察自然那样去聆听自然。

人们通常觉得“观鸟”(包括“听鸟”)就是找到一只鸟→认出它→再找下一只的过程。但实际上,观鸟是为了透过鸟类来了解世界。用耳朵辨认出了鸟类的种属,还可以继续聆听。你会察觉,每只鸟都有自己的口音,有自己的曲库,有自己的音乐癖好,有自己的练习技巧。这隐隐暗示着这只歌唱的鸟儿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它所属种群的普通一员。

欢迎来到鸟儿鸣唱的世界。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27日专题《观鸟:隐秘的智慧与角落》。

季节的终章与序曲

从某种程度上说,观察自然是为了感知时间和空间,而聆听鸟鸣,尤其能让人感受到四时流转、季节变迁。

在四季相对分明的地区,鸟儿的歌声通常在冬末开始酝酿。随着冬至过后白昼逐渐变长,鸟儿大脑上部的松果体感受到了明暗周期的变化,压抑已久的性器官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发育,吸引异性的歌声也随之响起。

大多数鸟类的鸣啭,会从2月份一直持续到6月。随着气候变暖,一些鸟类甚至在12月就迫不及待地要用欢唱迎接春天。春季4、5月是鸣啭的极盛期,在百花齐放的同时伴着百鸟齐鸣。而盛夏时节,鸟儿相对沉寂,等到秋天,留鸟和某些正在迁徙的候鸟才会重新鼎沸起来。

黄喉蜂虎

春意最浓的时候,茂盛的树林和郊区的花园都可以听见华美纷繁、此起彼伏的鸟鸣。恕我不能细数鸟鸣的动听。正如《西布利观鸟指南》一书中作者打趣的那样:用语言来描述鸟类的鸣声总会令人感到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效果也往往如隔靴搔痒,让人意犹未尽,有时甚至旁生枝节,使人误解。就如同人们戏谑品酒时惯用的描述:看着空洞,读着晦涩,写着棘手,品着生硬。

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选择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亲身走进自然。不过如此声势浩大的合唱,并不适合初学听鸟的人们入门。就像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想要分辨管弦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绝不会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终章练起。(当然,分不出每件乐器并不影响人们欣赏交响乐的美妙,辨不出每只鸟儿同样可以享受群鸟旖旎的乐章。)

也许我们可以从冬天开始准备,从聆听独唱学起。例如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已熟知的知更鸟(学名欧亚鸲),就会在整个冬日鸣唱。直到有一天,春日将近,在知更鸟的歌声之外,突然了另一首歌曲——声音大得惊人,交替的音符急速迸发,通常还跟着一声响亮而强烈的颤音——是鹪鹩加入了乐队。随后,一只又一只鸟儿将伴着春天的到来加入这场合唱。

黑枕王鹟

而在某个典型的春光明媚的一天,在日出之前就能听到最早的鸟鸣(可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在早起的鸟儿中,又再次出现了勤奋的知更鸟的身影)。等到天色亮起,“黎明大合唱”便在破晓时分拉开了序幕——在英语中,“Down Chorus”(即“黎明合唱团”)甚至是个特有名词,专门形容清晨的鸟鸣——此后百鸟齐鸣的声浪会让人叹为观止。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不等你方唱罢我方便放肆开嗓的混乱合唱可能让人无所适从,以致一头雾水。

随着晨曦出现,啼鸟的数量和啼鸣的强度都趋于下降。不过只要天气不是太热,整个白天仍能听到群鸟窸窣的鸣唱。等到日头落下,月上柳梢,鸟儿们又渐次活跃、聒噪起来。有些鸣禽直到天色完全变黑,仍对舞台恋恋不舍。

当然,也有的鸟类独独偏爱夜歌,比如夜莺,比如乌鸫,比如灰林鸮(猫头鹰的一种)——夜的沉寂会显得它的叫声更加洪亮。

《聆听》,作者: (英)西蒙·巴恩斯,译者: 邢枍森 喇奕琳 罗雅方,版本: 新经典文化丨新星出版社 2016年4月

社交“达人”,或甜蜜“恋人”

“当你见到一只鹪鹩在歌唱,看着它们骄傲地翘着尾巴,你甚至会想它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居然还没有把它娇小的身体撕裂。在唱着时,它们全身从躯体到两翼都在颤抖啊。”可能有这种困惑的不止西蒙·巴恩斯一人:要知道,一只成年鹪鹩不过身长9-10厘米,体重仅有7.5-14克,为了维持嘹亮、长久的歌唱,它们其余的时间几乎都要用来进食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量。为什么鸟儿要费这么大的功夫歌唱?

其实,并不是所有鸟儿都会歌唱。在世界现存的一万余种鸟类中,有将近一半(4000余种)属于鸣禽,它们既会鸣唱(又称“鸣啭”),又会鸣叫(又称“叙鸣”),而其他半数的鸟儿仅仅会鸣叫而已。

华丽细尾鹩莺

但是鸟类的鸣叫,已经具有丰富的功能、足以传达较为复杂的信息。在《花间鸟语》一书中,作者将鸟类常用的鸣叫分为以下几类:

警戒声:通常尖锐刺耳,频繁而节奏紧凑,在让天敌难以判断发出警告的鸟儿所处位置的同时,提醒同类地面上发生的危险,或来自空中的意外;

联络声:最为常见的鸣叫,目的在于增强种族凝聚力或寻找同类;

迁徙声:从联络声演化而来,是飞行时发出的鸣叫,用于避免离群或迷路,在夜间更为重要;

挑衅声:发生于冲突前或战斗中,当敌对双方都不愿让步时,会发出此声。

黄冠鹦哥

既然简单的鸣叫足以满足鸟类的日常沟通需要,为何还需要复杂的鸣唱呢?

首先,鸟儿要用独特的鸣唱包围领地。在繁殖期,每只雄鸟以及每对鸟类配偶都需要一块专属领地来筑巢和觅食。占领这片领地的鸟儿巡视边界,引吭高歌,向邻居和潜在对手宣示自己的主权:“这里是我的地盘!闲杂人等速速离去!”每只鹪鹩的领地大约有10000平方米,相较于它娇小的身躯,这块领土可谓相当开阔,难怪它需要声嘶力竭地大声歌唱。有趣的是,和人类相似,不同地区的鸟儿,也会有自己的口音和方言。

而鸣唱更为重要的功能,则是吸引异性。尤其是雄鸟会借歌声向雌鸟炫技,嘹亮高亢的歌声代表雄鸟身体非常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曲库则证明雄鸟见多识广,这都是为后代提供最好生存条件的前提。有些种类的雄鸟甚至拥有两套截然不同的鸣唱方式:一种洪亮而富有攻击性,是为竞争对手准备的;一种则温柔和收敛,是为倾心于它的雌鸟准备的。

白鹈鹕

不过,这并不代表只有雄鸟才会歌唱。一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表明,多达3/4的雌性鸣禽至少掌握一种鸣唱方式。该研究进而猜测,对于鸣禽的祖先而言,不论雌雄都会歌唱,以借此保障独自生存和繁殖的必要资源。

在某些品种的鸟类眷侣中,夫妇二重唱更是构成了一段佳话。例如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云雾林深处的淡尾苇鹪鹩,雄鸟和雌鸟会以快节奏合唱两个交替的音节,仿佛一曲复杂的听觉探戈,它们默契的配合使得歌声难分彼此。要进行如此和谐的二重唱,它们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伴侣,因此,这或许显示了它们的亲密关系,代表了它们对彼此的承诺。

天生歌唱家

鸟儿歌唱,为了生命,为了爱情,悦耳又动听。可是,“它那比手指还小的喉咙,如何能倾泻出这瀑布一般的歌声?”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忍不住借《赏鸟颂》发问。

鸟儿的歌声似乎无休无止,一旦开始便难结束。云雀尤其是各种翘楚,它们常常一开口就唱上十分钟,有些云雀甚至能连续高歌三十分钟。歌声响亮,清透,进行着繁复的变奏,充满震撼力。

为什么云雀能一口气唱上三十分钟?它们是什么时候喘气的?事实上,云雀随时都在换气。就像吹奏萨克斯的乐手,可以靠所谓的“循环呼吸”法延续乐曲的演奏:他们先是深吸一口气,鼓胀双颊,调动面部肌肉将气吹进萨克斯,同时又用鼻子吸进新的空气鼓入嘴中。这样一来,音符便能持续。

蓝翅八色鸫

但是比起鸟类的循环呼吸,这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空气在鸟儿的体内不是一进一出,转完一圈就此耗尽,而是从鸟喙根部的鼻孔进入,分别进入鸟的两片肺、九个独立气囊、甚至骨头的空腔,在所有气腔中做一个大循环。因此,它的肺里始终存有富氧的新鲜空气。这样的气体循环,不但使靠最消耗体能的飞行行动的鸟儿始终保有体力,也让它小小的身躯可以爆发出嘹亮的歌声,并持续惊人的时长。

在特殊的呼吸方式之外,鸟类作为“歌唱家”的发声方式也同样得天独厚。它们的歌声不是来自喉咙,而是来自胸腔。它们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和两根支气管的交叉处,每根支气管连接一个肺脏。发音部位有一个叫做鸣管的器官,上面生有许多薄膜,即鸣膜,鸟儿呼气时这些鸣膜便振动起来。鸣膜由特殊的成对鸣肌控制,通常而言,鸟儿的鸣肌越发达,音调变化就越复杂。由于鸣管分别分布在两根支气管上,鸟儿能够使两侧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唱出高难度的复调歌曲(也就是独自完成二重唱)。在歌唱方面,不得不承认鸟儿的天赋异禀。

在动物音乐界,鸟类能独占鳌头是有原因的。它们之中,不仅有迷人的声乐家,还有出色的打击乐手。例如啄木鸟,整个春天它们都会以树为鼓,用鸟喙敲击出“笃笃”的鼓声,鼓点强劲、短促,是它们宣告领地的方式;而蜂鸟则把自己的翅膀当做乐器,通过每秒扇动翅膀80-200次的频率,发出或高或低的嗡嗡声,来起到和鸣禽鸣唱类似的作用。实验发现,被消除了振翅声的宽尾煌蜂鸟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领地,因为它既无法向闯入者发出警告,也无法收到闯入者的回应。失去了领地的它,更接连着失去了爱情。

看来,哪怕在动物们的音乐界,鸟儿们也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蓝锥嘴雀

模仿鬼才,或大艺术家

既会歌唱,又会演奏,鸟儿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模仿。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在自己的日常开支记录里写下这样一个小故事:1784年,他在拜访一位捕鸟人时,听到一只紫翅椋鸟唱出了他不久前创作的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更奇妙的是,当时这部协奏曲尚未发表,因此可能是鸟儿听到莫扎特的随口哼唱,或是他不经意间用口哨吹出了这段乐章,随后鸟儿便把这段旋律纳入了自己的演奏曲目。为此惊讶又着迷的莫扎特,当即买下了这只紫翅椋鸟,并用五线谱记下了一段它的鸣唱。

双角犀鸟

1787年,这只鸟儿去世了。莫扎特特意为它举行了葬礼,并朗诵了自己撰写的悼亡诗:

躺在这儿的是我所珍爱的

一个小傻瓜——

一只生命短暂的紫翅椋鸟

在它最好的年华……

人们通常以为,喜欢模仿的鸟儿只有鹦鹉和八哥,但实际上不少鸟儿都擅长甚至热衷于模仿。例如绿篱莺就有“长翅伪装者”的诨名,能够唱出几十种鸣禽歌唱的片段;而乌鸦、喜鹊、松鸦则喜爱捣蛋,松鸦模仿猛禽和猫的叫声几乎能以假乱真;紫翅椋鸟除了哼唱莫扎特,模仿其他鸟类,还会叫出门铃声、口哨声、汽笛声。

根据猜测,鸟类的模仿可能出于这几种动机:向异性炫耀自己掌握着庞大的曲库,以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模仿掠食者的鸣叫或其他鸟类的警戒声,以更好地自卫;通过模仿同类的叫声,营造出领地“拥挤不堪”的假象,吓退竞争者;处于学习阶段的幼鸟,也可能通过模仿同类的嗓音,获得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而莫扎特的紫翅椋鸟,不仅会模仿他的协奏曲,更是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据传,莫扎特的室内乐《一个音乐玩笑》就受到了这只小鸟的启发,其中“如歌的行板”这一章几乎是紫翅椋鸟歌声的翻版,鸟儿甚至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堪称联合作曲者之一。

莫扎特不是唯一一个从鸟鸣中吸取灵感的音乐家。早在莫扎特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音乐家克莱门特·雅内坎就创作过三首为爱好者熟知的短歌:《小鸟之歌》、《云雀之歌》和《夜莺之歌》。而在莫扎特之后,20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奥利维耶·梅西安则把自己称为作曲家中最好的鸟类学家,鸟类学家中最好的音乐家,并创作了钢琴套曲《鸟鸣集》,用钢琴创造了住满山鸦、莺鸟、猫头鹰、鸫鸟、百灵的山川和森林。

《鸟类的天赋》,作者:(美)珍妮弗·阿克曼,译者:沈汉忠 李思琪,版本: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

既然鸟类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那么鸟类是否是“自觉的”艺术家呢?或者说,它们能否感到自身鸣唱的美妙,或者有意识创作出更美妙的歌声?

在《聆听》一书中,西蒙·巴恩斯把这一“形而上”的问题抛给了大众。而他,也旗帜鲜明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他当然不会异想天开地认为一只紫翅椋鸟模仿其他物种和非生物的声音,是为了“达成一种跨越物种的相互理解”,为了“逐级跨越纲、目、科、属、种的界限”,为了“表达生命的真谛: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都应当遵循它的法则。”

但另一方面,他也忍不住想象:既然人类会陶醉于歌唱,鸟儿为什么不能呢?对于一只鸟而言,歌唱有天性的驱使,但它为什么不能享受自然欲求得到满足的快感呢?“某个晴好的春日早晨,当一只欧歌鸫用它的最高音亮出自己的曲库,如果它只是响应繁衍进化的使命,并没有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我才会觉得奇怪呢。如果那些聆听的雌鸟们并未被这歌声深深打动,我才会奇怪呢。”

听——鸟儿永远不会沉默不语。

撰文|肖舒妍

编辑|宫子 李永博

校对|薛京宁

“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您好,我是‘饿了么’‘蓝骑士’,这是您点的外卖,请收好。”这是外卖员田丹日常工作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今年34岁的田丹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是中国外卖平台“饿了么”上海地区的女骑手。因为穿戴蓝色工作服、佩戴蓝色头盔是“饿了么”平台外卖员的标志,因此,“饿了么”外卖员也被称为“蓝骑士”。此外,因为平时送外卖围绕社区,参加公益志愿服务守护社区,骑手们也被称作“社区侠”。

田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远距离配送服务,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她还是社区公益服务的积极参与者。

2023年是田丹从事外卖工作的第三年,“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是她的信条。4月27日,田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激动地说:“从来没想过,自己能穿着外卖工作服,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我好像在做梦一样,很兴奋也很紧张。”

作为一名外卖“蓝骑士”,田丹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她获得了中国劳动者的最高奖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日前,本报记者从北京赶赴上海,跟着田丹一起送外卖,用跟随式采访的方式,记录了这名普通外卖骑手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做一名城市里的‘轻骑兵’”

5月17日,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天上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虽已是初夏,但因为前两天降温的缘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冷的感觉。

田丹在这里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单间。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小小的房间里窗明几净,被田丹打理得干净透亮。临街的窗户上摆着一盆小花,旁边放着专属“饿了么”外卖骑手的蓝色安全帽。

早上9∶30,田丹已经穿好标识自己外卖员身份的蓝色外套,下楼启动电动车,准备赶赴聚集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见雨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她把自己的手机固定在电动车手把上,还在上面撑开了一把特制的黑色小伞。

“晴天遮阳,雨天挡雨。”见记者好奇,田丹笑着说。10∶30是顾客下单高峰开始的时间,田丹要在那之前,赶到距离住所10公里远的川沙百联购物中心。

“外卖骑手们之所以会在大型商圈附近聚集,是因为离商家近才能更快接单。按照系统的规则,接单得在距离商家100米的范围内。”田丹说,“除此之外,大家聚在一起热闹,没单的时候还能聊聊天。”

田丹顶风冒雨,在渐渐多起来的车流和闪烁的交通信号灯之间快速通过。

10∶20,田丹抵达百联购物中心,周围已经有骑手等候了。看到田丹来了,大家乐呵呵地跟她打着招呼。和大家一样,田丹拿出手机,打开“饿了么”骑手APP(手机应用程序)的抢单界面,开始抢单。

“根据配送方式不同,我们配送的订单有四种:众包单、优质单、团队单和同城单。”田丹说,众包单也叫小白单,是每个新入行的骑士都可以接的订单。众包单的好处是容易上手,谁都能接,主要是配送距离不超过3公里,同一方向接到其它订单的机会不多,费用较低。优质单就是优质商家发送的订单,这样的订单距离适中,单价较高,一般一单超过10元就是优质单。优质单骑手因为能力和日常表现,可以比其它种类的骑手接到更多的优质单。至于团队单,则是在一地区配送成熟的外卖员,如果愿意,可以申请承包城市里某一个片区的订单,成为该地区的外卖团团长。团长负责分配订单并召集骑手接单。田丹则是一名同城单骑手,同城单就是跑全城的骑手。“一般来说,订单距离在5公里以上。”田丹说,“同城单的好处是单价高,同时沿路还可以接到其它订单,不至于空跑,来回浪费时间。”田丹告诉记者,自己接到的最远一单跑一个来回要100多公里。

“饿了么”外卖平台实施积分评级制,从小白单开始,新入行的骑手通过接单数量、接单效率和用户好评率等指标不断积累自己的积分评级,评级越高,接到价格高的好订单机会越大,就是“钱多单好”。

“叮咚!”远处,一个年轻骑手收到了接到订单的手机提示,立刻风风火火骑上电动车赶赴商家取餐去了。

田丹说:“送外卖刚入门就跟打游戏一样,你要一层一层去解锁,跑到多少单之后,才能去接单价高一点的单子,看似很简单,其实也很需要技巧。”

田丹告诉记者,一个成熟的外卖骑手,首先要去规划一个自己常驻地区商圈的范围,然后还要知道在这个商圈里面,外卖配送高峰时间段选择往哪个方向配送,沿途才能接到更多的订单。

“送外卖,跑一个方向只送一单不划算。”田丹说,“像我跑外卖,首先选定一个方向。找好方向之后,只要我接了第一单,系统后台会根据我手上订单的方向,分配沿路的订单给我。如果一个外卖员没有掌握这些技巧,一天到晚会跑得很吃力,还挣不到钱。”

在实战中锻炼,外卖员的成长速度很快,从一个“菜鸟”骑手成长为一个专业骑手仅需半个月。“像我这样一开始不怎么认路的骑手,用了一个月时间成长为成熟骑手,已经算慢的了。”田丹说,10∶30到14∶00,16∶00到20∶00,这两个时间段是顾客下单的高峰期,也是外卖员最忙碌的时候。

“叮咚!”田丹的手机收到了今天的第一条接单通知。低头看了一眼订单情况,距离6.5公里,沿途餐厅不少,配送费用8元,田丹抬头对记者一笑:“来活了,走咯!”

从附近店里取了餐,小心翼翼地放到车后保温箱里,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装备和电动车,戴好安全头盔,整理了一下雨衣,田丹开始了送餐的旅程。

雨越下越大,打在头盔和雨衣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飞驰的车轮溅起水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骑着电动车的田丹撞开雨幕,向前奔驰。呼呼作响的风吹起雨衣的下摆,在空中猎猎飞舞。田丹就像一名在战场上冲锋的骑兵,一往无前。

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在街头巷尾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无数像田丹一样的外卖骑手,不惧寒暑,无畏风雨,用他们的汗水和辛劳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温暖。

到达目的地后,田丹小心翼翼地从保温箱中取出了餐食,在湿冷的空气中,餐食冒着丝丝热气,看到这一幕,田丹松了一口气,用身体护着它,快速向楼上跑去。

“您好女士,我是‘饿了么’‘蓝骑士’,这是您点的外卖,请收好。”

“谢谢,您辛苦了。”

“不客气。”

简单几句对话之后,田丹收到了APP上订单配送完成的提示,长舒一口气,开始了下一单的配送之旅。送单过程中,田丹还顺路接下了5单,算好时间,她依次上门取餐、配送、结单,所有流程一气呵成。

“相对于晴天,雨天更容易接单,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田丹笑着对记者说,“这就是我的工作,做一名城市里的‘轻骑兵’,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满足大家的用餐需求。”

“孩子有救了,你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所有驾轻就熟的后来,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田丹的外卖配送之路,并没有一个华丽的开局。

几年前,田丹刚结婚就跟老公去深圳做过生意,“没赚钱,就回老家带娃了。”直到两年多前过年,在上海送外卖的哥哥回老家,给她看了收入截图,一天能挣四五百元钱,田丹心动了:“不就是骑车送东西,我闭着眼睛都行。”

然而,田丹不知道,自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第一天送外卖,田丹遭遇了挫折。

“我当时是个‘路痴’,去什么地方都看导航。导航一会叫我左拐,一会又叫我右拐,前面明明是一堵墙,它还让我直走。”

一个半小时的配送时间,田丹来来回回绕了十几圈没找到。只剩最后半小时就要超时了,田丹着急地问了好多路人,有的说向右,有的说直行,她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

在路边,田丹看到一位大叔,心想他肯定很熟悉这里的环境,没想到在听到自己的求助后,大叔冷淡地说了句:“路都不认识,你送什么外卖!”

“他一句话,就把我那股兴冲冲的劲儿给打没了。”本就委屈的田丹,一下子绷不住了,坐在路边哭,掏出手机准备给顾客道歉。这单她不想送了,多少钱自己赔,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不干了。

然而,看着刚买的电瓶车,一单还没送就回去,田丹有点不甘心。深呼吸了几口气,稳定住情绪,田丹向一个路过的外卖骑手求助。骑手耐心地给她指了路,终于在最后10分钟内,田丹成功送到了自己的第一单。

对于外卖骑手而言,相比找路,更难应对的是个别人的不理解。遭受顾客的指责和催促,是外卖员的家常便饭。

有的顾客刚下单没一会儿,就在APP里催单、发火。对此,田丹选择用不争执来应对。有的顾客脾气急,直接打电话过来抱怨:“我都要饿死了,你怎么还不到!”田丹没说话,直到准时送到,她跟顾客解释一次送了四五单,必须一单一单挨个送。没等她说完,有的顾客就劈头盖脸地说:“没能力,你接那么多单干什么?”

“受委屈只是个别情况。”田丹说,“更多的时候,顾客让我越来越喜欢做外卖骑手。”

田丹说,有一年7月,上海很热,在室外坐着不动都能热出一身汗。中午一个小伙子点了一大包冰淇淋,虽然有保温袋,但送到那么远的地方,肯定化了,她打电话想赔偿小伙子,那边却说什么都不要,“你什么时候送都可以,路上慢一点,不要着急。”有一次去老小区送单,没有电梯,田丹爬上楼后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拿到餐的阿姨热心地拿出冰水给她喝。

人与人之间换位思考的共情和善良,让田丹越来越喜欢这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2022年3月底,“饿了么”开通了应急特需服务,在骑手中招募志愿者,要求有私家车,可以在上海跑全城配送物资。

田丹丈夫刚好把自家的车开来上海,她没犹豫就报名了。作为“饿了么”应急特需项目唯一的女骑手,田丹每天早出晚归,坚守2个月开车配送物资。2022年4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互联网药品订单配送出现积压,“饿了么”专门成立了“宝宝送药专车”。田丹作为志愿者小分队的队长,开车为小患者们免费配送处方药。她说:“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特别能理解父母那种焦急心情,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就是药不能等。”

有户人家孩子有慢性病,药不能断,网上发出求助信息后,田丹去儿童医院取到药品并送到了小区,一家人在小区门口等她,哽咽着拿过药:“孩子有救了,你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那天夜里,跑了一天的田丹正要倒头睡一会,手机响了,是一条短信:“真的很谢谢你,孩子也非常感激阿姨,她说阿姨是‘孤勇者’。”

“外卖骑手是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田丹说,顾客的理解和感谢令自己感到温暖,比如遇到了各种突况,订单配送时间会晚,她打电话和下单者沟通,对方也能体谅。“听到他们跟你说一声‘没关系’‘谢谢’,或者能感受到我们奔波的那种不容易,我就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挺值。”

“诚实劳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

由于2022年在上海外卖行业认真负责的工作和出色的志愿服务,今年,外卖员田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来没想过,我能穿着外卖工作服,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从来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对于自己4月27日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事儿,田丹这样说。

在领奖前,田丹认真地洗了头发、化了淡妆。她和另外几名获奖外卖骑手都决定穿着“蓝骑士”制服去领奖,“这份工作让我们特别自豪。”

直到现在,在跟记者聊起这段经历时,田丹仍感觉“不可思议”,她说,踏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原先没啥波动的心突然就很激动,“能到北京领这个奖,是一种荣誉,是国家对我和外卖员这个职业的认可。”

田丹说,一开始,自己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送外卖,怕人家嫌弃自己“没学历没本事”。后来在跑单过程中,她发现骑手里面,有的弹吉他特别厉害,有的唱歌很好听,这么多优秀的人都在这个行业,让她渐渐喜欢并认可了这份职业。

让田丹更有荣誉感和归属感的,还有外卖员“社区侠”这个公益群体,身为“社区侠”的小伙伴们往往热心肠、人靠谱,不管是爱岗敬业、热心公益,还是工作中遇到突况及时施以援手,这些骑手们正奉献自己的力量,一起建设更好的社区。

现在,田丹会时不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外卖生活。“我没有想过,自己只是做着一项平凡的工作,会帮到这么多人,30多岁了,我找到了更大的价值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劳动,我更多的还是想给家人、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田丹给骑手团队的管理人员发了自己的领奖照片,很快收到了回复:“诚实劳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未来值得期待。”

虽然女性外卖骑手在300多万名“蓝骑士”中占比不到一成,但她们逐渐崭露头角。以“饿了么”平台为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蓝骑士”,过去两年每年均为1名,是男性;今年的获奖者为4名,其中两名为女性。

快递外卖行业拼的是速度和服务质量。在外卖配送中,女骑手体力上并不占优势,但女性通常耐心细致,让她们很快积攒了好口碑。田丹认为自己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大概是自己能更加“将心比心、急人所急”,“在这份工作中投入越多,收获也会越多”。

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后,田丹又荣获了“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

“妈妈你真厉害,都上光荣榜了!”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穿着外卖工作服站在台上领奖的妈妈,田丹的小女儿糖糖兴奋地说。

上小学二年级的糖糖,不会用特别丰富的词汇形容妈妈,但她知道,妈妈在做一件让她骄傲和值得学习的事情:“我妈妈是最棒的!”

杨俊峰文/图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蜜蜂,它们勤劳刻苦,敬业灵敏

蜜蜂是生命的化身,它们勤劳刻苦,敬业灵敏,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应该学习蜜蜂的精神,以其为榜样。

工匠精神“破土而出,无形之手,造化神奇。”《蟋蟀》中,许仙死去的蟋蟀被挂在柿子树上,全身不动。后来,蟋蟀忽然响了,传说是蜜蜂飞到巢口喂食,直至成年。蜜蜂自出生起就具有工匠精神,努力打造美好的家园。公司精神

“只缘身在此山中,心转空。潜以待时开天扉,炼出精华问苍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文化,许多企业纷纷开始重视公司文化。而蜜蜂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它们在工作中专注、和谐、高效。这种公司精神,正是我们可效仿的精神。

责任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已经被熟知于世,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蜜蜂在采蜜取食的过程中,都会留下一定量的蜜汁,以供后来的蜜蜂使用。如此谦虚,如此尽责,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公德心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唐诗中这句话饱含着蜜蜂的公德心。在蜜蜂世界,每只蜜蜂都具备着与众不同的职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团结力量

“从今若许闲乘月,把酒问青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使是毒蜂等防御性极强的生物,也会紧密的组成一个小社会,以应对强敌。这种集体主义,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内涵丰富性

“夜来风叶已鸣廊,秋水照夜半湓江。人生如水,成长有终与始。狂风暴雨,是浇灌人固有的本性。正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内涵更加丰富。

追求卓越

“水调歌头”,一般人们以为该词的兴起源自于文化圈。但实际上,它是蜜蜂用声音方式告诉糟糠之妻——蜜蜂女王,究竟哪个蜜蜂发现了最新鲜的花蜜。在这场竞争中,不仅能够增进蜜蜂之间的交流,更是催生了蜜蜂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全局思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蜜蜂极力忙碌,但忘记备储更多食料,那么它们极有可能遭受到饥饿的恶运。蜜蜂懂得全局思维,从长远稳定角度考虑,确保整个蜜蜂数量保持在可持续水平。

努力拼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无论身处何地,那些在拼命奋斗的人总是会接到同样努力的人的鼓励呼喊。蜜蜂就是这样,努力拼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工作有绝对的热诚度。

非凡才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话来自岑参作品,意味着相信天赋这个因素,但更不忘拼搏、不忘后继有人。而蜜蜂天生具备非凡才能,但还要在不断的磨练中不断成就更高的辉煌。

真诚相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朝女词人卓文君,一生忠于感情,即使遭受到严酷的逆境,也能够抱着对爱情的执着与真诚。而蜜蜂也同样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环境下,保持着对同伴的真诚与友好。

勇敢拥抱改变

“万壑千岩路几重,青春付与群芳杰。”无论生命的旅程中遭遇怎样的坎坷,都不能因此停止前进,积极面对改变,不惧困难,不屈不挠,才是生命成熟壮大的必经之路。而蜜蜂,也同样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勇敢拥抱改变。

学会倾听

“西岭乘舟日暮,楚江入海流。”南朝梁代诗人萧铎在“从军行七首”中写到,“方知人离别,多在天涯涉。白发多惆怅,青睐变凄厉。”学会倾听,并传达出自己的声音,才是真正牢固起来的家园。

思考的深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杜甫在《登高》中写到“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著名的诗句,抒发出诗人高绝的思考深度。而蜜蜂也同样拥有高超的思考深度,充分理解自己的使命与定位。

藏于呼吸间的光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道出了自己的旅途艰辛,但也抒发了自己向往未来的美好憧憬。而蜜蜂正是藏于呼吸间的光芒,流传着人类文明之火的护卫者。

承担义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社会责任,但是蜜蜂在数亿年漫长的生命历程间,一直承担着“花,我来传芬芳。”的义务,这一种使命,正值得我们借鉴。

独立自由

“剪烛西窗独自愁,弹琴松下听寒流。”这是宋代赵师秀的一首《虞美人》,描述了一个情感颇为复杂的故事。而蜜蜂无论在数亿年间,都保持着高度独立自由的状态,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追求肤浅的表象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蜜蜂不计外在细节,不对表象的浮华追求,而是对内在品质的追求更加重视。

坚守信仰“天生我才必难展,多次啜泣无凭轮。”华山论剑,全国武林的门派在此横插一剑。而蜜蜂,在保护花朵的同时,更是对自己的信仰不断坚持,即使面临异常困难,也不离开自己的智慧的长河。用内心感应世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杜甫的“望岳”之作。蜜蜂也同样独具慧眼,用内心感应世界。

鸟鸣:鸟儿永远不会沉默不语

“观鸟”一词,似乎默认了我们只能用眼睛来捕捉鸟儿的踪迹、观察鸟儿的体态、甄别鸟儿的羽毛、最后分辨鸟儿的种类。但这却让人忽视了鸟儿另一大重要的特征——啁啾鸟鸣。

正如《聆听》一书的作者西蒙·巴恩斯所言,也许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人们也曾把听觉“看作”是最重要的感官,而这恰恰解释了听鸟带给我们的愉悦:它使我们摆脱被规训的自我,把我们带回听觉和视觉同等重要的时代,学着像用眼睛观察自然那样去聆听自然。

人们通常觉得“观鸟”(包括“听鸟”)就是找到一只鸟→认出它→再找下一只的过程。但实际上,观鸟是为了透过鸟类来了解世界。用耳朵辨认出了鸟类的种属,还可以继续聆听。你会察觉,每只鸟都有自己的口音,有自己的曲库,有自己的音乐癖好,有自己的练习技巧。这隐隐暗示着这只歌唱的鸟儿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它所属种群的普通一员。

欢迎来到鸟儿鸣唱的世界。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27日专题《观鸟:隐秘的智慧与角落》。

季节的终章与序曲

从某种程度上说,观察自然是为了感知时间和空间,而聆听鸟鸣,尤其能让人感受到四时流转、季节变迁。

在四季相对分明的地区,鸟儿的歌声通常在冬末开始酝酿。随着冬至过后白昼逐渐变长,鸟儿大脑上部的松果体感受到了明暗周期的变化,压抑已久的性器官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发育,吸引异性的歌声也随之响起。

大多数鸟类的鸣啭,会从2月份一直持续到6月。随着气候变暖,一些鸟类甚至在12月就迫不及待地要用欢唱迎接春天。春季4、5月是鸣啭的极盛期,在百花齐放的同时伴着百鸟齐鸣。而盛夏时节,鸟儿相对沉寂,等到秋天,留鸟和某些正在迁徙的候鸟才会重新鼎沸起来。

黄喉蜂虎

春意最浓的时候,茂盛的树林和郊区的花园都可以听见华美纷繁、此起彼伏的鸟鸣。恕我不能细数鸟鸣的动听。正如《西布利观鸟指南》一书中作者打趣的那样:用语言来描述鸟类的鸣声总会令人感到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效果也往往如隔靴搔痒,让人意犹未尽,有时甚至旁生枝节,使人误解。就如同人们戏谑品酒时惯用的描述:看着空洞,读着晦涩,写着棘手,品着生硬。

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选择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亲身走进自然。不过如此声势浩大的合唱,并不适合初学听鸟的人们入门。就像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想要分辨管弦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绝不会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终章练起。(当然,分不出每件乐器并不影响人们欣赏交响乐的美妙,辨不出每只鸟儿同样可以享受群鸟旖旎的乐章。)

也许我们可以从冬天开始准备,从聆听独唱学起。例如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已熟知的知更鸟(学名欧亚鸲),就会在整个冬日鸣唱。直到有一天,春日将近,在知更鸟的歌声之外,突然了另一首歌曲——声音大得惊人,交替的音符急速迸发,通常还跟着一声响亮而强烈的颤音——是鹪鹩加入了乐队。随后,一只又一只鸟儿将伴着春天的到来加入这场合唱。

黑枕王鹟

而在某个典型的春光明媚的一天,在日出之前就能听到最早的鸟鸣(可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在早起的鸟儿中,又再次出现了勤奋的知更鸟的身影)。等到天色亮起,“黎明大合唱”便在破晓时分拉开了序幕——在英语中,“Down Chorus”(即“黎明合唱团”)甚至是个特有名词,专门形容清晨的鸟鸣——此后百鸟齐鸣的声浪会让人叹为观止。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不等你方唱罢我方便放肆开嗓的混乱合唱可能让人无所适从,以致一头雾水。

随着晨曦出现,啼鸟的数量和啼鸣的强度都趋于下降。不过只要天气不是太热,整个白天仍能听到群鸟窸窣的鸣唱。等到日头落下,月上柳梢,鸟儿们又渐次活跃、聒噪起来。有些鸣禽直到天色完全变黑,仍对舞台恋恋不舍。

当然,也有的鸟类独独偏爱夜歌,比如夜莺,比如乌鸫,比如灰林鸮(猫头鹰的一种)——夜的沉寂会显得它的叫声更加洪亮。

《聆听》,作者: (英)西蒙·巴恩斯,译者: 邢枍森 喇奕琳 罗雅方,版本: 新经典文化丨新星出版社 2016年4月

社交“达人”,或甜蜜“恋人”

“当你见到一只鹪鹩在歌唱,看着它们骄傲地翘着尾巴,你甚至会想它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居然还没有把它娇小的身体撕裂。在唱着时,它们全身从躯体到两翼都在颤抖啊。”可能有这种困惑的不止西蒙·巴恩斯一人:要知道,一只成年鹪鹩不过身长9-10厘米,体重仅有7.5-14克,为了维持嘹亮、长久的歌唱,它们其余的时间几乎都要用来进食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量。为什么鸟儿要费这么大的功夫歌唱?

其实,并不是所有鸟儿都会歌唱。在世界现存的一万余种鸟类中,有将近一半(4000余种)属于鸣禽,它们既会鸣唱(又称“鸣啭”),又会鸣叫(又称“叙鸣”),而其他半数的鸟儿仅仅会鸣叫而已。

华丽细尾鹩莺

但是鸟类的鸣叫,已经具有丰富的功能、足以传达较为复杂的信息。在《花间鸟语》一书中,作者将鸟类常用的鸣叫分为以下几类:

警戒声:通常尖锐刺耳,频繁而节奏紧凑,在让天敌难以判断发出警告的鸟儿所处位置的同时,提醒同类地面上发生的危险,或来自空中的意外;

联络声:最为常见的鸣叫,目的在于增强种族凝聚力或寻找同类;

迁徙声:从联络声演化而来,是飞行时发出的鸣叫,用于避免离群或迷路,在夜间更为重要;

挑衅声:发生于冲突前或战斗中,当敌对双方都不愿让步时,会发出此声。

黄冠鹦哥

既然简单的鸣叫足以满足鸟类的日常沟通需要,为何还需要复杂的鸣唱呢?

首先,鸟儿要用独特的鸣唱包围领地。在繁殖期,每只雄鸟以及每对鸟类配偶都需要一块专属领地来筑巢和觅食。占领这片领地的鸟儿巡视边界,引吭高歌,向邻居和潜在对手宣示自己的主权:“这里是我的地盘!闲杂人等速速离去!”每只鹪鹩的领地大约有10000平方米,相较于它娇小的身躯,这块领土可谓相当开阔,难怪它需要声嘶力竭地大声歌唱。有趣的是,和人类相似,不同地区的鸟儿,也会有自己的口音和方言。

而鸣唱更为重要的功能,则是吸引异性。尤其是雄鸟会借歌声向雌鸟炫技,嘹亮高亢的歌声代表雄鸟身体非常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曲库则证明雄鸟见多识广,这都是为后代提供最好生存条件的前提。有些种类的雄鸟甚至拥有两套截然不同的鸣唱方式:一种洪亮而富有攻击性,是为竞争对手准备的;一种则温柔和收敛,是为倾心于它的雌鸟准备的。

白鹈鹕

不过,这并不代表只有雄鸟才会歌唱。一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表明,多达3/4的雌性鸣禽至少掌握一种鸣唱方式。该研究进而猜测,对于鸣禽的祖先而言,不论雌雄都会歌唱,以借此保障独自生存和繁殖的必要资源。

在某些品种的鸟类眷侣中,夫妇二重唱更是构成了一段佳话。例如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云雾林深处的淡尾苇鹪鹩,雄鸟和雌鸟会以快节奏合唱两个交替的音节,仿佛一曲复杂的听觉探戈,它们默契的配合使得歌声难分彼此。要进行如此和谐的二重唱,它们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伴侣,因此,这或许显示了它们的亲密关系,代表了它们对彼此的承诺。

天生歌唱家

鸟儿歌唱,为了生命,为了爱情,悦耳又动听。可是,“它那比手指还小的喉咙,如何能倾泻出这瀑布一般的歌声?”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忍不住借《赏鸟颂》发问。

鸟儿的歌声似乎无休无止,一旦开始便难结束。云雀尤其是各种翘楚,它们常常一开口就唱上十分钟,有些云雀甚至能连续高歌三十分钟。歌声响亮,清透,进行着繁复的变奏,充满震撼力。

为什么云雀能一口气唱上三十分钟?它们是什么时候喘气的?事实上,云雀随时都在换气。就像吹奏萨克斯的乐手,可以靠所谓的“循环呼吸”法延续乐曲的演奏:他们先是深吸一口气,鼓胀双颊,调动面部肌肉将气吹进萨克斯,同时又用鼻子吸进新的空气鼓入嘴中。这样一来,音符便能持续。

蓝翅八色鸫

但是比起鸟类的循环呼吸,这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空气在鸟儿的体内不是一进一出,转完一圈就此耗尽,而是从鸟喙根部的鼻孔进入,分别进入鸟的两片肺、九个独立气囊、甚至骨头的空腔,在所有气腔中做一个大循环。因此,它的肺里始终存有富氧的新鲜空气。这样的气体循环,不但使靠最消耗体能的飞行行动的鸟儿始终保有体力,也让它小小的身躯可以爆发出嘹亮的歌声,并持续惊人的时长。

在特殊的呼吸方式之外,鸟类作为“歌唱家”的发声方式也同样得天独厚。它们的歌声不是来自喉咙,而是来自胸腔。它们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和两根支气管的交叉处,每根支气管连接一个肺脏。发音部位有一个叫做鸣管的器官,上面生有许多薄膜,即鸣膜,鸟儿呼气时这些鸣膜便振动起来。鸣膜由特殊的成对鸣肌控制,通常而言,鸟儿的鸣肌越发达,音调变化就越复杂。由于鸣管分别分布在两根支气管上,鸟儿能够使两侧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唱出高难度的复调歌曲(也就是独自完成二重唱)。在歌唱方面,不得不承认鸟儿的天赋异禀。

在动物音乐界,鸟类能独占鳌头是有原因的。它们之中,不仅有迷人的声乐家,还有出色的打击乐手。例如啄木鸟,整个春天它们都会以树为鼓,用鸟喙敲击出“笃笃”的鼓声,鼓点强劲、短促,是它们宣告领地的方式;而蜂鸟则把自己的翅膀当做乐器,通过每秒扇动翅膀80-200次的频率,发出或高或低的嗡嗡声,来起到和鸣禽鸣唱类似的作用。实验发现,被消除了振翅声的宽尾煌蜂鸟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领地,因为它既无法向闯入者发出警告,也无法收到闯入者的回应。失去了领地的它,更接连着失去了爱情。

看来,哪怕在动物们的音乐界,鸟儿们也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蓝锥嘴雀

模仿鬼才,或大艺术家

既会歌唱,又会演奏,鸟儿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模仿。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在自己的日常开支记录里写下这样一个小故事:1784年,他在拜访一位捕鸟人时,听到一只紫翅椋鸟唱出了他不久前创作的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更奇妙的是,当时这部协奏曲尚未发表,因此可能是鸟儿听到莫扎特的随口哼唱,或是他不经意间用口哨吹出了这段乐章,随后鸟儿便把这段旋律纳入了自己的演奏曲目。为此惊讶又着迷的莫扎特,当即买下了这只紫翅椋鸟,并用五线谱记下了一段它的鸣唱。

双角犀鸟

1787年,这只鸟儿去世了。莫扎特特意为它举行了葬礼,并朗诵了自己撰写的悼亡诗:

躺在这儿的是我所珍爱的

一个小傻瓜——

一只生命短暂的紫翅椋鸟

在它最好的年华……

人们通常以为,喜欢模仿的鸟儿只有鹦鹉和八哥,但实际上不少鸟儿都擅长甚至热衷于模仿。例如绿篱莺就有“长翅伪装者”的诨名,能够唱出几十种鸣禽歌唱的片段;而乌鸦、喜鹊、松鸦则喜爱捣蛋,松鸦模仿猛禽和猫的叫声几乎能以假乱真;紫翅椋鸟除了哼唱莫扎特,模仿其他鸟类,还会叫出门铃声、口哨声、汽笛声。

根据猜测,鸟类的模仿可能出于这几种动机:向异性炫耀自己掌握着庞大的曲库,以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模仿掠食者的鸣叫或其他鸟类的警戒声,以更好地自卫;通过模仿同类的叫声,营造出领地“拥挤不堪”的假象,吓退竞争者;处于学习阶段的幼鸟,也可能通过模仿同类的嗓音,获得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而莫扎特的紫翅椋鸟,不仅会模仿他的协奏曲,更是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据传,莫扎特的室内乐《一个音乐玩笑》就受到了这只小鸟的启发,其中“如歌的行板”这一章几乎是紫翅椋鸟歌声的翻版,鸟儿甚至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堪称联合作曲者之一。

莫扎特不是唯一一个从鸟鸣中吸取灵感的音乐家。早在莫扎特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音乐家克莱门特·雅内坎就创作过三首为爱好者熟知的短歌:《小鸟之歌》、《云雀之歌》和《夜莺之歌》。而在莫扎特之后,20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奥利维耶·梅西安则把自己称为作曲家中最好的鸟类学家,鸟类学家中最好的音乐家,并创作了钢琴套曲《鸟鸣集》,用钢琴创造了住满山鸦、莺鸟、猫头鹰、鸫鸟、百灵的山川和森林。

《鸟类的天赋》,作者:(美)珍妮弗·阿克曼,译者:沈汉忠 李思琪,版本: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

既然鸟类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那么鸟类是否是“自觉的”艺术家呢?或者说,它们能否感到自身鸣唱的美妙,或者有意识创作出更美妙的歌声?

在《聆听》一书中,西蒙·巴恩斯把这一“形而上”的问题抛给了大众。而他,也旗帜鲜明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他当然不会异想天开地认为一只紫翅椋鸟模仿其他物种和非生物的声音,是为了“达成一种跨越物种的相互理解”,为了“逐级跨越纲、目、科、属、种的界限”,为了“表达生命的真谛: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都应当遵循它的法则。”

但另一方面,他也忍不住想象:既然人类会陶醉于歌唱,鸟儿为什么不能呢?对于一只鸟而言,歌唱有天性的驱使,但它为什么不能享受自然欲求得到满足的快感呢?“某个晴好的春日早晨,当一只欧歌鸫用它的最高音亮出自己的曲库,如果它只是响应繁衍进化的使命,并没有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我才会觉得奇怪呢。如果那些聆听的雌鸟们并未被这歌声深深打动,我才会奇怪呢。”

听——鸟儿永远不会沉默不语。

撰文|肖舒妍

编辑|宫子 李永博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