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说太监的句子搞笑(说太监的句子)

说太监的句子搞笑(说太监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曹操: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 01 -

来者何人

黑云压城,洛阳城孤零零地伫立在风雨飘摇的天地间;月寒如剑,在这黑暗中仅有的一点微光,也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寒意。

此时正值东汉灵帝在位期间,土地兼并闹得沸沸扬扬,流民起义更是浩浩荡荡。

皇帝的“亲小人、远贤臣”之举,使得宦官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而其中最具权势者,当首推“十常侍”之一的张让。

张让作为汉灵帝最信任的近臣,不仅掌握着朝廷的生杀大权,就连他府中的守备也是最高等级的,比之皇宫内院,也不遑多让。

然而,就是在戒备如此森严的情况下,依旧有人闯了进来。

数道剑光交织环绕,两缕寒芒左冲右突,此夜的张府因为刺客的突然闯入,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庄重。

只见数十名护卫高手,正在奋力围攻一个手持双戟的黑衣人。

此人身材短小、身手灵活,虽然蒙着面,却遮不住那炯炯有神的双眼。

但见他双戟挥舞,且战且退,最终夺门而出,很快便消失在迷朦夜色之中。

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

这位乘夜色而来刺杀张让的侠士,非是别人,正是“一代奸雄”曹孟德。

- 02 -

众说纷纭

曹操,一个被世人争论了千年,且还将持续争论下去的传奇人物。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也看到了真诚与虚伪、忠诚与奸诈的完美糅合。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称赞他的功业才能。

史学家陈寿赞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大文豪陆机赞他:“建元功于九州,故举世之所推。”

鲁迅也称赞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但比起颂扬之声,历史上更多的声音是骂他。

《异同杂语》骂他“乱世之奸雄”,《世说新语》骂他“好梦中杀人”,刘知己说他“堪比王莽”,李世民说他“水平有限”。

不过骂得最狠的当属罗贯中,他借小说之言,黑得曹操体无完肤、臭名远扬。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头号大反派,曹操被骂了几百年,那么到底是他罪有应得,还是“世人偏见”呢?

- 03 -

宦官之后

公元155年,刚一出生的曹操就随父亲曹嵩,过继到当时非常有权势的宦官曹腾家中。

对于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祖父”,幼年的曹操非但没有心生厌恶,反而对其颇为敬服。

因为曹腾这个宦官有些与众不同,他并非作恶多端的坏人,而是一个聪明睿智且能举荐人才的官场老油条。

在汉安帝到汉桓帝五代皇帝、长达30多年的政治变迁中,曹腾始终屹立于政坛不倒,恩宠信任丝毫不减。

在这期间,他不仅参与官员的选拔,还亲手拥立了两位帝王。

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公元146年,曹腾因拥立桓帝之功,被擢升为大长秋,封“费亭侯”。

从此汉室江山逐渐走上了不归路,而曹氏家族却慢慢兴盛起来。

由于桓灵二帝的昏庸无道,使得朝廷的开销日益增大。

眼看着国库亏了空、粮仓见了底,汉灵帝一拍脑门,就想出了个好法子——卖官鬻爵。

这下子倒好,堂堂的朝廷官职居然和市场大白菜一样,成了买卖的商品。

主意虽然烂到极致,但汉灵帝却沾沾自喜,因为他看到了:大把的银子,流进自己的口袋。

就在皇帝发布卖官公告的第二天,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咬牙拿出了“一亿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回来过过瘾。

曹嵩的这次“大手笔”不仅为他自己赢得历史上的一席之地,还间接地为曹操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此时的曹操不只是宦官之后了,他还是名公之子。

- 04 -

年少轻狂

成了名公之子后的曹操,开始了他游手好闲、游荡无度的纨绔子弟生活。

他不仅胆大妄为,而且还不服管教,因此经常被叔叔责骂。

为了对付这个“不识时务”的叔叔,曹操自导自演了一场苦情大戏。

有一次,曹操在家门口远远望见叔父走来,便立刻行动起来,只见他故意歪嘴斜眼,脸部抽搐得十分难看。

叔父见到他这个怪样子,连忙关心道:“孟德,你怎么了?”

曹操装作说话艰难的样子,吃力地说道:“叔、叔父,我、我好像中风了。”

这下子可把叔父吓坏了,他连忙小跑起来,赶着告诉曹嵩。

此时的曹嵩正在书房里认真思索着“如何把买官的钱赚回来”,听了弟弟的话后,也是大吃一惊,立刻奔向大门口。

待曹嵩赶到大门口时,却发现曹操翘着二郎腿,正在那里悠哉悠哉地举头望天。

曹嵩问道:“你叔叔说你中风了,可吓坏我了,没事吧?”

曹操憋着嘴,一脸委屈地说:“哪有的事啊,就是叔叔不喜欢我,这才到您面前诋毁我啊。”

狡猾的曹操成功在父亲面前告了叔父一状,从此曹嵩对其弟的告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曹操则变得更加无法无天了,甚至干起了在别人新婚之夜抢人新娘的勾当。

- 05 -

声名鹊起

由于曹家的家境殷实,少年时期的曹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纨绔子弟生活。但宦官家庭的出身也有着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名声问题。

全天下的士族子弟一言不合,便会指着你的鼻子开骂:“汝,阉人之后,本无遗德。”

曹家虽然不缺金钱和权势,但却缺少好名声。

出于名声的考虑,曹操一改往日飞鹰走狗的玩乐态度,转而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并积极接触士族名流,太尉桥玄就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接触的名人。

有一次,曹操准备去拜访桥玄。

桥玄早就听闻曹操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所以一见面,他便以长者的口气问道:“臭小子,你平时在家都学些什么东西?”

曹操一听,心中想道:“原来他是要考校于我,我可得好好应付。”

想到此处,曹操应声而对:“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但最喜《孙子兵法》。”

桥玄接着问:“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老夫可见得多了,你会读,但会用吗?当年孙膑能让魏惠王降阶相迎,你若能让老夫离座,就算你的本事。”

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转身便往门外走去。

桥玄笑道:“孟德慢走,老夫不送!”

待得曹操走到门槛处,突然脚下一绊,跌倒在地。

桥玄大惊,连忙起身来扶,只见曹操从地上一跃而起,摸着红肿的额头,笑道:“公今离座矣!”

桥玄愕然,随即与曹操相视大笑。

经此一事,桥玄看出了曹操的潜力,他不但将其视之为“命世之才”,还将其推荐给当时的大名士许劭。

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许劭对曹操的评语。

随着一众名士的称赞与品评,曹操从“宦官之后”摇身一变为“清流名士”,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治世之路。

- 06 -

治世能臣

年满20岁的曹操在拥有了“名士”的标签后,通过“举孝廉”的考核制度,正式C位出道。

“举孝廉”是由大儒董仲舒提出的选拔官吏的重要考核科目,其作用便是为朝廷选拔出一些既懂“孝悌之道”又“清廉”的官员。

这种制度在创立伊始为朝廷招揽了许多人才,可惜到了后来却慢慢变了味道。

举荐大权落到了世家大族手里,他们以权谋私、任人唯亲,以至于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现象。

曹操的“举孝廉”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以曹家的势力,要当官还不是轻轻松松。

当官容易,当个好官却难。

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曹操,在其任内,以不畏豪强、依法办事的雷霆手腕,凭借“一己之力”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厦,挽救着这个腐朽的王朝。

他初入洛阳北部尉的衙门时,便叫工匠制造了几十根五色棒(类似于后世的杀威棒),凡是犯禁者,无论身份地位,都将得到“大棒子伺候”的待遇。

曹操的这些举动,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没有人认为他会真的依法行事。

洛阳的权贵们自然不会把一个小小的北部尉放在眼里,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作奸犯科,直到曹操的大棒子砸倒了小黄门蹇硕的叔父那一刻,权贵们终于认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原来这小子玩真格的啊!

曹操的这一举动,沉重地打击了宦官势力嚣张的气焰,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称赞。

一时之间,名动京师,提起“打宦英雄曹孟德”,百姓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汉子!”

正所谓:打宦一时爽,事后心发凉。曹操的一时豪气虽然赢得了民心,但事后想起不由得冷汗直冒,因为他得罪的可不是什么小人物,而是整个宦官集团。

没过多久,报复便来了。

在豪强贵族的反扑下,曹操的仕途终以罢官告终。

虽然接连遭受邪恶势力打击,但曹操并没有丧失他的入仕初心,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依旧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为清除宦官、剿灭黄巾出一份力。

可是朝廷的腐朽再一次地打击了曹操欲图拯救大厦将倾的决心,心灰意冷的他辞去了“济南相”的官位而选择“称疾归乡”。

这两次的兜兜转转,虽然终以弃官结束,但他却向整个天下证明了自己的忠义之名。

- 07 -

忠义奋发

公元189年,当怀着归隐之志的曹操走到陈留的时候,从京都洛阳传来了一个惊天消息:董卓乱政,残暴无道,汉室江山,风雨飘摇。

曹操早就看出了董卓不是个好东西,但他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胆大妄为,不仅滥杀无辜,还意图颠覆汉家天下。

此时的曹操毅然放弃了归隐的打算,他就在陈留这个地方“散家财、合义兵”,成立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军队,也第一个竖起了“讨董大旗”。

公元190年,在曹操的倡议鼓舞下,各方势力纷纷举起“讨伐董卓”的旗帜,一时之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讨贼锄奸”的浪潮。

就这样,一个以袁绍为首,以袁术、孙坚、曹操等人为骨干的诸侯联盟形成了。

山东豪杰云集响应,诸侯兵锋直指洛阳,残暴嗜杀的董卓终于害怕了。

他为了躲避诸侯的兵锋,决定将洛阳城中所有人都迁徙到故都长安去。

“步骑驱蹙,更相蹈籍,饥饿寇略,积尸盈路。”

当诸侯大军赶到洛阳城的时候,眼前只剩下了“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的苍凉景象,洛阳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

当年项羽的一把大火,烧得阿房宫三月不息;如今董卓的一把大火,使这千年古都化为灰烬。

曹操站在破败不堪的宫殿前,望着白骨遍地的凄凉之景,不由泪沾衣襟,愤而提笔,写下了这痛心疾首的《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诗中以沐猴喻何进,以贼臣喻董卓,表达了曹操对此二人的痛恨。

面对着董卓的滔天罪行,曹操主张立刻追击、铲除。

可惜十余路诸侯中,除了曹操、孙坚外,大家都是“私多于公”,他们想的是趁着国家之际来分“一杯羹”,而非安邦定国。

于是本该乘胜追击的诸侯大军,竟以互相内斗攻伐而瓦解,强者意图窥神器,小者欲图抢地盘,至于皇帝和国家,在他们眼中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

恨铁不成钢的曹操在极度失望下,说了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后,便愤然离开了。

- 08 -

力挽狂澜

看着诸侯大军的自我瓦解,坐镇长安的董卓可乐坏了。

在迁都长安后,他把汉献帝安置在未央宫中,自己则在长安城东修筑了一座堡垒,取名“万岁坞”。

万岁坞的城墙又厚又高,足可与长安城城墙相媲美。

他将大量粮食、珠宝藏在坞中,扬言道:“成功,我就可以称霸天下;失败,我也足够在这里安全过一辈子。”

董卓的算盘虽然打得响,却未曾料到他的心腹吕布会反水。

几十万诸侯大军没能杀掉的董卓,却死在了亲信吕布的手上,这实在是个讽刺。

董卓虽死,但其残余势力依旧不弱,长安城内也是风起云涌、不得安宁,而其中最为苦命的当属当时的天子——汉献帝。

无论谁执政,他都是一个傀儡,而且是一个连衣食住行都无法保证的傀儡。

对他而言,皇帝的尊严早已贱如粪土,权臣的逼迫更令他感到朝不保夕。

正当汉献帝过着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的生活时,一只援手却向他缓缓伸来。

他如同一个失足落水的人,紧紧抓住了这离他最近的救命稻草,这根稻草就是曹操。

此时的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争夺地盘,刘表在荆襄羽扇纶巾、谈天说地吹大牛,吕布与袁术亦是打得不亦乐乎。

而曹操却与众不同,他做了一件改变天下走向的大事:诸君痴迷于抢地盘,而我曹操却偏要抢名声、抢皇帝、抢忠义之名。

在内外众人的协助下,曹操从虎狼口中,成功把汉献帝接了出来。

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县(河南许昌),并将这里定为汉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

从无家可归的流浪天子,到锦衣玉食的大汉皇帝,汉献帝终于找回了做皇帝的尊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他一面大兴土木,为皇帝建造崭新的宫殿,一面整理朝纲、谦卑有礼,使皇帝恢复了往日的威严。甚至连衣食住行等小事,他都亲自过问,细致周到。

汉献帝刚到许昌的时候,曹操便上了一份叫做《上杂物疏》的奏折,说明了他向皇帝提供的生活用品,都是当年先帝所赐自己祖上的御用之物,自己不敢妄用,只能供奉起来以示皇恩浩荡,如今正好把这些物品还给皇帝。

曹操的这一手玩得十分漂亮,仅是通过一番说辞,就让廉价的日常用品变成了无价之宝,也让汉献帝感动得涕泗横流。

为了感激曹操的勤王之功,汉献帝发布了他继位以来第一道符合自己意志的诏书:封曹操为大将军(全队总司令,地位在三公之上)。

曹操的地位因拥立天子而直线上升,但有的人却不乐意了,甚至传达出深深的不满情绪。

- 09 -

一统北方

当天子的诏书到达河北时,冀州牧袁绍气得拍案而起,狠狠说道:“曹操难道还想踩到我的头上去吗,别忘了,没有我的救助,他早己被人杀掉喂狗了,如今居然敢拿着鸡毛当令箭来命令我!”

袁绍一向以“四世三公”的家世自高自大,如今听说曹操居然做了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他岂能不怒,要不是顾忌着舆论走向,恐怕已经集合大军打到许昌来了。

为了安抚袁绍,曹操无私地把大将军之位让了出来,并谦卑地写信求和。

“手握天子”的曹操并没有急于开疆拓土,反而尽可能安抚袁绍,以换取休养生息、伺机而动的时间。

随着中原群雄的不断覆灭,袁曹两大势力终于到了一决雌雄的时刻。

公元199年,袁曹正式决裂,两大阵营集兵于官渡前线,同时展开了拉拢盟友的策略。而双方第一个拉拢的对象,则是盘踞在穰城的张绣。

张绣与曹操曾有杀子之仇,而当张绣举众来降时,曹操不计前嫌、热情相迎。不仅封其做了扬武将军,还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曹操的坦诚与度量,获得了天下人的称赞,无论是荆州的王粲还是关中的钟繇,都认为曹操必胜!

公元200年8月,曹操屯军黎阳,并派遣于禁屯兵河上。同年9月分兵守官渡,“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抓住时机的曹操,错过时机的袁绍,观望时机的刘表,中原格局的走向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结果:袁绍一败涂地,曹操一统北方!

当曹操带领着大军进入袁绍老巢邺城时,他终于按奈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一行热泪从眼角渗出,这是喜悦之泪,也是自豪之泪。它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满地荆棘、哀鸿遍野的中原战乱,终于在我的手上完结了。

明代作家钟惺曾作《邺中歌》以叹曹操平定河北之功业: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虽然曹操做了很多有损口碑的事,但却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忠义之名与英雄之器。

- 10 -

初心未泯

北方的再次一统,使曹操看到了天下归一的希望。

公元208年,已是汉丞相的曹操尽起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荆州。

临行前,他写下了传唱千古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垂垂老矣却壮志不减当年的曹操,带着那驰骋千里的豪情与一统天下的美好蓝图,南下荆州了。

在他眼中,似乎已经看到了天下一统,百姓和乐的美好景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孙刘联盟,疾疫突起,东风忽来,火焰腾飞,也许是上天故意和他开了个玩笑,在这“折戟沉沙”的赤壁,曹操那一统天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从此以后,曹操的势力再也未能向南推进一步,“赤壁之战”不仅改变了天下走向,也改变了曹操的人生态度。

在此之前的他:匡朝庭、救天子、扶汉室、定天下;

在此之后的他: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进公称王,屠戮汉臣。

但即便如此,曹操的心中仍保有汉臣的一丝情怀,面对着司马懿甚至孙权的劝进,他坚守住了身为汉臣的最后一丝底线——愿为周文王,至死不称帝。

从一腔孤勇的热血青年,到世人眼中的乱世豪杰。

或许曹操的一生忠奸难辨,但他一生所求,亦不过“天下太平”四字。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就这样,曹操带着这其中一言难尽的滋味,留给世人一个东临碣石的背影,留待后人去喜去厌,去夸去骂。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穿过浩瀚的历史波涛,洗涤复杂的功过是非:

也许曹操只是一个挥舞着双戟、去刺杀奸臣的江湖侠客;

也许曹操只是一个手不释卷、时常教导儿子好好学习的平凡父亲,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曹孟德。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三国演义》剧照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梧桐声声报秋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秋的画面,印染着金色的霞光。“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梧桐,便是秋的使者,她的叶儿牵着秋的手,仿佛融了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笑吟吟地,舞在天地间。

梧叶报秋来

秋天的到来,是伴着梧桐,有着特别的仪式感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宋代。立秋这天,皇宫内的人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以雄浑悠长的嗓音,抑扬顿挫地奏道:“秋来了。”语毕,梧桐竟应声落下三片叶子。秋,就这样到了。

真是余味深长。梧桐叶儿在一声召唤中迅然飘落,好似琴弦悠然而动,汩汩流淌出金色的旋律。那宋人,真是浪漫而多情;那梧桐,又是多么懂得人和秋的心意。人与自然,真正相融在不断成长的岁月中。

古人非常看重梧桐,在他们眼中,梧桐是有灵性的草木、树中佼佼者、能知时知令。《遁甲书》说:“梧桐可知日月正闰。生十二叶,一边有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至上十二叶,有闰十三叶,小余者。视之,则知闰何月也。”“梧桐不生,则九州异也。”

明 蓝瑛《秋色梧桐图》

古人还很早就把梧桐与同样有灵性的鸟中高贵者凤凰联在一起,《诗经》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就展示了这样绚美的画面:作为雄鸟的凤与作为雌鸟的凰相和而鸣唱,圆润和谐的歌声飘飞山岗,梧桐则身披灿烂朝阳,蓬勃生长着。凤凰“自歌自舞,其声若箫”(《山海经》语),梧桐仿佛弹奏的琴瑟,与凤凰相随。此情此景,不正是“琴箫中和”吗?

而梧桐真是可以做琴瑟的,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发明的琴、瑟,就是以梧桐为主材。《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记载了从上古传说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纲鉴易知录》也说:“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当时,伏羲看到祥瑞之鸟凤凰“非梧桐不栖”,认为梧桐也是神灵之木,用来做歌颂天地的琴是最好不过了。伏羲便叫人把梧桐砍来,选择三丈三尺高的,截成三段,以“三”来象征天、地、人。他还用手指敲弹梧桐木料,听音选材。他认为音太清或太浊,木质便会过轻或过重,清浊相济的才轻重相宜,适宜为琴。

伏羲真是有心而讲究的,这样的人才能听到梧桐里深藏的奇妙之声吧。东汉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也感知过梧桐之声。那时他经过吴会之地(今湖北一带),看到一个老农在烧柴做饭,突然觉得被烧之“柴”发出的声音异常入耳,便认定是一块斫琴的良材梧桐,忙把这段木材从火中抽出来,一看果然是梧桐。不久请人做成琴,把烧焦的一段做成琴尾,取了个艺术范的名字:焦尾琴。

梧桐也一点都没有辜负人们的心,她高大挺拔、树干光洁、无节直生、纹理细而体性坚,能活百年以上,确是作琴的最佳材料。梧桐琴,更是被魏晋时期音乐家、文学家嵇康用一篇《琴赋》,描述成了世间最美的存在,“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这个旷达自由、烂漫率性的美男子,不爱洗澡,“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但每次弹梧桐琴之前,却一定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在他看来,梧桐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令他敬仰。

梧桐,应和着天地之音。

桐叶无戏言

梧桐不仅引得凤凰来,还常常引得人们跟和与流连。

作为桐的一种,她与青桐、白桐、冈桐一起,被历代医药学家详尽描述,南朝宋齐梁时期医药学家陶弘景说:“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与冈桐无异,但有花、子,二月开花,黄紫色……冈桐无子。”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盖白桐即泡桐也”“其花紫色者名冈桐”“青桐即梧桐之无实者”,李时珍无疑格外重视梧桐,在《本草纲目》木部中,他列了“桐”之后,又单列了“梧桐”。

梧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用处颇多,她的树皮可用于制作绳索和纸张,种子和果实可以食用或榨油。她的树皮、茎叶、花果、种子等都可以入药,有消痈除疽、消肿排毒、清肝明目等功效,把她的树皮炙焦研成粉末,调汁后涂抹头皮发根,可以防治须发早白。梧桐还是优良的绿化、美化、净化树种,能防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的侵袭。

清 冷枚《梧桐双兔图》

最有趣的,是她的树叶,那阔大的、一般长和宽均为10至22厘米、呈三角状卵形或椭圆形的树叶,是立秋时节小孩儿爱拾捡玩耍的,西周初期幼年继位的周成王(周武王的长子诵)还把梧桐叶玩成了典故。

那一年立秋,恰逢梧叶飘落,周成王随意拾起一片梧桐叶,剪成圭状,对弟弟叔虞(周武王次子)说:“以这个封你到唐地为侯。”圭,古时写作珪,是古代帝王典礼时手执的一种上圆下方的长形玉制礼器,象征高贵,表示信符,用于区分爵位等级。很快,辅佐国事的周公旦奏请周成王择吉日册立叔虞。周成王听后不以为然,说:我们在做游戏,我只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则严肃地说:天子没有玩笑话,说出来的话都会被史官记载下来,然后行之于礼,见之于乐,一言九鼎。周成王便接受了周公旦的意见,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即载入史册的“唐叔虞”、晋国的开国始祖。

这是《吕氏春秋》和《史记》都记载了的“剪桐封弟”,“君无戏言”也诞生在这个故事中,剪桐也开创了剪刻艺术的先河。人们学着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各种形状,来装饰庭院家居。一些相爱着的青年男女还别出心裁,把梧桐叶剪成心形,作为信物互赠。剪桐这一手法和战国时期出现在皮革、银箔等物品上的镂空刻花一样,都与纸张产生后的剪纸同出一辙,也是剪纸的起源。

音乐家们更是不忘梧桐,用梧桐琴伴着“剪桐封弟”轻轻传唱。桐叶无戏言,像一个个坚定的音符,立在乐谱中,宛转成浓淡相宜、高低相配的和声。飘落的梧桐叶,也从始于报秋,继而天下知秋,引申为“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以小明大。

绵绵乐谱里,也跳跃着不同的音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以“辨”这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并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作《桐叶封弟辨》,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就大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问题,批评了君主随便的一句玩笑话、臣子也要绝对服从的现象,主张不能盲从,要符合客观规律。他觉得,周公旦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一定得要遵从“戏言”办成“封弟”这件事吗?他还假设道:如果周成王把削成圭形的梧桐叶跟嫔妃和太监之类的人开玩笑,周公旦也会提出来照办吗?由此,周成王牢牢记住了那一片梧桐叶,一生不敢有戏言。

梧桐兼细雨

也许是秋天落叶的缘故,梧桐也染上忧愁。

按中国古典哲学核心五行“木、火、土、金、水”来分类归纳,在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中,秋对应金,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中,秋对应悲,在五声“呼、笑、歌、哭、呻”中,秋对应哭,因此,秋天、秋风虽然被称为“金秋”“金风”,清平而和悦,但也常常令人“悲秋”而泪流。泪和雨也常常如影随形,君不见那“泪如雨下”呀。梧桐又是桐的一种,桐被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下品多引悲”。梧桐、细雨、伤悲仿佛不请自来。

写梧桐比较多的算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了,她的《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念奴娇·春恨》“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忆秦娥(临高阁)》“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以及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愁、愁、愁。

清 王素《梧桐仕女图》

若不是后半生经历了国破家亡和颠沛流离,李清照不会这么愁。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进士出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学生。她自幼受家学熏陶,聪慧颖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18岁时,她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琴瑟和弦,共同致力于古籍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和美岁月。前半生的优裕生活中,她家的庭院里常种植有梧桐。

梧桐和细雨,也早已是经典的文学意象,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都令人黯然神伤。

当冷雨敲打着阔大的梧桐叶,一点点,一滴滴,仿佛与心上的忧伤,汇流成河。选择梧桐兼细雨作为忧愁的衬托,是文人在以特别的形式表达对梧桐的爱,只有高贵的梧桐,才配得上心灵深处的忧愁。

太监说话都能引经据典,这句话污的让人心碎

《甄嬛传》全剧中,引用、套用或化用的诗、词、赋等共141处。除了甄嬛外,上到太后皇上,下到太医太监,真的是一言不合就拽诗词。今天我们来说甄嬛传诗词第1处。

它出自敬事房太监徐进良之口:这后宫的小主们,盼皇上就像久旱盼甘霖哪!

"久旱逢甘霖"出自《神童诗》,与"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称人生四大喜事。

皇帝登基后,久不去后宫,可急坏了敬事房主事太监徐进良。这句话被徐进良这么一用,污的让人心碎。后宫娘娘们只想问一句:"本宫有这么饥渴嘛!"不过话说回来,人家一太监匆匆忙说句话都这么有水平,可见能在御前当差的人都有两把刷子!

《神童诗》的作者是宋朝的汪洙,据说九岁就会作诗,号称汪神童。但是这首诗全篇1000余字并非都出自汪神童之手,而是后人以他的诗为基础,再加入其他神童或成年人的诗编成的。这首诗算是浅显易懂,虽然里头的很多观念已经过时,但有很多我们熟知的诗句都出自其中,是少年学诗的一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