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噪音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噪音像一个)

噪音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噪音像一个)

本文目录一览:

有一种声音,会震颤心灵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充满力量……

请以“________的声音”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将标题补充完整;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新华社 图

【学生习作①】

花开的声音

文/张依凡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3)班

很多花都是偷偷开的,等到香味传遍,人们才意识到花期到来。

在我的印象中,桂花都是晚上开的。先是几朵花苞绽开,像侦察兵一样,确认周边无人了,其他花朵们再“啪、啪——”地一团一团炸开,像过年时放的小型烟花,亮黄亮黄的,却不刺眼,有着月亮般温润的颜色。

它们在夜晚收拾好自己,轻抹香汗,好在白天齐齐整整地迎接阳光的到来。然后,早起的人们拉开窗,就被一树桂花惊住了,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桂花们昨晚那场芬芳四溢的热闹绽放。

就算人们摘下桂花,将它们揉入千层糕,花朵们似乎依旧保留着花开时的记忆,因为当人们一口咬下去,千层糕里的花朵们似乎还会“嘎吱嘎吱”地在嘴里炸开。

昙花最不想让人见到。它只倾心于月光,天色完全暗下来时,昙花的表演才会开始。

紧抱在一起的花瓣先悄悄放松,露出藏起来的娇嫩花蕊;十二点到凌晨两点,则是它开得最激烈的时候——“噗!噗!”绽放的花瓣像鼓足勇气下凡的仙女,在月光下随风降临。

如果运气好,可以见到多朵昙花在同一晚绽放,“预备,开始——”似乎有一场集体密谋的月光下的“花样思凡”活动,“噗——噗——”盛开的昙花们窃窃私语,络绎不绝,千娇百媚。白天对太阳献殷勤的花太多了,昙花不想凑热闹,心甘情愿地只伴月光起舞。

开完花了,昙花又不声不响地收场,只给白天的人们留下静谧、枯萎的花瓣。

最“英雄”的花是木棉。三月花开,五月随风而来的还有它们带来的漫天棉絮,轻盈洁白,像谁在风中耳语。

我没见过木棉如何绽放花瓣,但我看着它们盛放的模样,就仿佛能听到它们开花的声音,应该是像一串通天的鞭炮,“噼里啪啦”的,轰轰烈烈地就开了。

那开花的热烈场景,似乎在证明它们在炮火中开过,在无数人的呐喊中开过,在千万年的历史中开过。所以我一直觉得,木棉花开当似呐喊,又似杜宇啼血,只怕连自己的灵魂都有可能呕出来了——顾不了,顾不得了,任凭红色的灵魂“噼里啪啦”地燃烧吧。

有些开过的花会结出种子,包裹在木棉花絮中。我曾收集过几团木棉花絮,揉成一团捏在手心,很暖和,似乎能感受到它们从手心源源不断地传来热量。

花开之后都会走向死亡,但花朵们依旧无悔地盛放。到了开花的季节,它们会义无反顾地开,不管不顾地开,惊天地泣鬼神地开,开完之后就凋落,然后坦然地躺在土地上死去。

所以我觉得花开怎么会没有声音呢?听!它们呼朋引伴,正开得热热闹闹;听!花开的声音直冲人们心底,任你的心坚硬如“石头”,也受不住它如此柔软地冲击,禁不住便会任由花开的声音浸润心房,让花香在心房飘荡,心也随着花朵们摇曳起来。

花是有灵魂的。花朵们知道自己的花期短,所以它们认真积蓄力量,奔赴一场生命之约,以自己独特的声响,向世人宣告:我在开花!我在开花!

【学生习作②】

魔方的声音

文/单懿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3)班

地铁上,来了一名新潮的乘客。他与其他人一样,戴着耳机,背着背包,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东西。不同的是,他手里拿的不是手机,而是一个五阶魔方。

“咔咔咔……”这声音并不单调,它有旋律,有强弱变化,简直是首乐曲。魔方则像个乐器,在那双手的操控下,演奏出动听的声音。那双手十分灵活,挑、扭、转、推,衔接得天衣无缝。

我不禁觉得他是一位音乐高手,随意摆弄几下乐器就能演奏出像样的曲子;又像一位科学家,正用简陋的工具进行复杂的运算。虽然我不喜欢看到无序的东西,如打乱的魔方,但我也情不自禁被这“乐曲”吸引。

听,魔方发出了有节奏的鼓点,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像一台强大的计算机,数字化的海洋波涛汹涌,海面上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突然又下起了倾盆大雨,雨点敲击海面,发出清脆的声音。

在那片海洋里,数字不断组合又不断分离,空间在旋转、扭曲。但听着听着,雨势渐渐变小,海平面趋于平静……最终,乌云散去,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和煦的阳光洒向海面——魔方被复原了。

一曲终了。我不禁想起家里也有一个五阶魔方。那是我小时候特意去商店里买的,因为看小伙伴们在玩魔方,心想要是我也能迅速还原它,跟小伙伴们比比就好了。

可惜得到魔方后,我却不想打乱它,因为我不喜欢让有序变成无序。在好一番挣扎后,我想到魔方的用处就在于打乱了再还原,这才小心翼翼地打乱了它。可当我再想还原时,绞尽脑汁也只还原了六个面中心的几个格子,最后又十分后悔打乱了它,便将之尘封在了抽屉里。

“咔咔咔……”我正思忖着,就听到在短暂的平静后,海上再次巨浪滔天——新一轮风暴来了,那人又把魔方打乱了。但就在我正好要下车时,却见他双手停了下来,抬起眼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前方。我经过他的身边,突然听到他轻声说了句:“为什么……?”然后他咳嗽一声,坐下了。

我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禁不住一边走一边猜想,他可能是在说:“为什么一定要打乱魔方再还原,让它规规整整的不好吗?”因为我想到了薛定谔的名言:“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增是万物发展的趋势,即从有序变无序,生命便会走向衰老与死亡。但生命是有意识的,它会意识到熵增,并且它具有抵抗熵增的能力,那么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抵抗熵增,让无序重归有序。而魔方,若想让它有真正的意义,则必须要打乱它,再来复原它。因为它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打乱了再复原,而不是只作为装饰品而存在。

回到家,我找出了抽屉里那个五阶魔方,重新拧了起来。无论“风暴”是否减弱,无论无序在变得有序还是更加混乱,伴着“咔咔咔”的乐声,我觉得——这么做,有意义!

【学生习作③】

年的声音

文/姚智贤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3)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大清早,处处起舞的鞭炮早已将“年”的讯号传遍家乡的小村。

焦焦的烟味和甜腻腻的糖糕香味飘满大街小巷,穿着新衣的乡亲们神采奕奕,带着乡音的“过年好”此起彼伏。到处是小孩子嬉闹的银铃般的欢笑声、油锅里酥肉“嗞嗞”翻滚的躁动声、大喇叭里响着小贩们卖芝麻糖的吆喝声,还有趁过年办喜事的人家那“咚咚锵——咚咚锵”的敲锣打鼓声……

这闹嚷嚷的声音,像一群皮着脸坏笑的孩子,把我从梦中吵醒。它也从不怕人嫌它聒噪、嫌它烦心!

听,它是翻涌的巨浪,是千万块撞击在一起的岩石,是原野上飞奔的战马,是战场上“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亢奋;听!它就是要吼啊、叫啊、吵啊、咆哮啊!它捅破天、捣穿地,直叫宇宙为之震动;它张扬地欣喜地大声叫嚷:“知道了没啊?年来啦!年来了啊!”那铜绿色的、带着两只狮头的大门“吱吱呀呀”地唱起来;一双双棉袜布鞋踏出节奏来了;剁大骨头的菜刀铛铛响着……

院里一张张冻成红柿子一般的脸,嘴里呼出热腾腾的白气,“大婶子!”“小妮子!”一呼一应,响成一片。屋外的人提着满手礼品,塞满红包,前一步、后一步地推推让让、拉拉扯扯;屋内的水壶“咕噜噜”地响,水烧开了,仿佛也想要来凑个热闹;菜热好了,冒着水汽被端上桌,香味缭绕,一家人坐下来,话着家常……

锣啊、鼓啊、唢呐啊,奏得更欢了。门外的鞭炮响得更兴奋了。远处的小山坡上, “咿咿呀呀”好像唱起戏来,斑斓缤纷的行头、大变的花脸,仿佛都在我眼前了……所有这些错杂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我耳畔。

那就是年的声音啊!那是一个乡村孩子最为魂牵梦绕的声音。

三年前,曾祖父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走了,我便再没回那小村过年。大城市里,霓虹灯下,流行歌响着,人挤着人,年就这样草草地过了。我经常木讷地立在人海中,恍惚着……不是,这不是我心中年的声音。

于是在今年春节,跨越万水千山,我们终于又回到那小村。一开始大家还略带生疏和羞涩彼此寒暄,不免有些清冷。

不久,鞭炮“噼里啪啦”,百里火红,油锅里“嗞嗞——哔哔”,沸腾翻滚,铜绿的大门开口唱了几句,立刻涌进了满院的花袄、棉鞋,欢笑声和吆喝声,打闹声和呼喊声,一时如雷般迸裂炸开。

“妮,烧柴火了,过来搭把手!”

“好嘞!”我欣喜地拔腿向厨房跑去。

火苗在炉子里跃动,“噼里啪啦!”这声音和着满屋人的谈天说笑声,再次唱出了辞旧迎新的高歌,道出了温暖深情的牵挂与祝福。

我不觉眉开眼笑,全身都热乎起来,心里高兴地一颤:啊!这才是年的声音啊。

【教师点评】

花是有灵性的,一朵一朵花就像性格各异的人。习作①的小作者以轻灵的笔调,描写着开花的声音。

花开本无声无形,但小作者展开想象,将无声化为有声,将无形化为有形,花开之景便活生生呈现在我们眼前。文章最后两段,深化花开声音的意义,感悟新颖、深刻。

习作②写在上完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琵琶行》之后。师生们一起品读白居易如何传神地描绘声音后,教师本着教与练相结合的方式,布置了这道作文题。小作者细心地捕捉到生活中“玩魔方”的小片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描写声音的技巧活学活用。非常欣赏他能够入乎生活内,更能够出乎生活外。

文章一开场,就非常有画面感,接下来又集中描绘了魔方的声音,有细腻的动作描写,有对声音的丰富想象,更令人惊喜的是,还有魔方之声背后的思考。

最后,小作者在对别人玩魔方的所感所思中,回到自己玩魔方的场景,收尾圆合,完成了一次精彩的练笔,也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习作③的开篇,“年”的声音就扑面而来,好一个热闹的开场!第三段对声音的描绘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派汪洋恣肆的声音。

在句式上,长短句相结合,拟声词语更是层出不穷,再加上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以及情景场面的刻画,于是,“年”的声音鲜明、响亮起来。

文章的结构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第一至第五段描绘年的声音,点明声音背后的意义,但小作者没有停笔,继而写了曾祖父的离去,将年的冷清与往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三年后热闹返场,烟火气返场了,亲情也返场了。

文章有时间的轴线,有时代的风雷,两者交织在“年”的声音中。行文至此,“年”的声音就被小作者摇曳生姿地展现出来了。

(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刘细细)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3年10月30日A08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易芝娜

校对 | 朱艾婷

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大全

今天你“低碳”了吗

戎戒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奖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化》2010年第3期)

1.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2. 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4分)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链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4.(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2分)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3分)

参考答案:

1.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4.(1)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2)示例:

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4分)

2、第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来源:Z&xx

3、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4、第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2、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3、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总分的说明顺序,将干旱地区和气候温和地区进行比较来说明的。

4、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民航飞机上为什么没有降落伞

①每当提到民航事故,总会有人要问,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航空公司偷工减料。互联网对此给出的解释也不少,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会有人提出各种疑问。实际上,在民航业内,这早有定论,并不存在什么争议。

②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我们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先假设这架可怜的飞机失控了,其实这是非常稀罕的事儿,对于现代民用客机来说,要想完全失控还真不容易。完全失控意味着,要么飞机进入了无法改出的危险状态,要么就是爆炸了,机身没有办法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像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

③然而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都是仍然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说,飞机无论出了什么事,最后都会落地,飞机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举例来说,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尽,依靠无动力滑翔最终成功迫降,无一人受伤。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机舱突然完全破损,前半段机身仅剩下地板,仍以过山车的外表迫降,仅失去了一名没系安全带的空姐。这是因为,现代飞机的动力和控制系统,通常都有多套冗余,如果排除严重的人为失误,出现伤亡性事故的机率极小。波音747有四套液压操纵系统,坏掉三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波音777有两台发动机,只要一台工作就能越洋飞行。如果飞机没有失控,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迫降,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出现伤亡的机会是很小的。

④而跳伞可就不同了。在一个摄氏零下40度,严重缺氧的高度,一个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抱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心态”,打开舱门造成客舱失压,然后抱着降落伞从接近0.8马赫的飞机上跳下来,他可能既不会拉伞,也不会着地动作,也不知道落在什么地方……可以想见,这个生存机率有多大。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架发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飞机上,给你一副降落伞,你想跳吗?

⑤如果你不想,这就是本文给出的答案,一个理智的人,在危机情况下会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跳下去总比听天由命强。因为此时你并不是听天由命,站在你身后的,是100年来无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经过大量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也许有的人说,我就不相信科学,就不相信技术,就不相信飞行员,我就相信我自己——那这就是一种癖。放弃安全来满足乘客的癖,这就不属于航空公司该做的事了。

⑥还有的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飞机在发生事故后,在低空盘旋了很久才坠毁,这个时间完全可以跳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飞机盘旋并不是为了等死,而是在寻找迫降的机会,成功迫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迫降失败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据以往的数据来看,这种可能性也不会高于3%。所以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用过去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去指导未来,也很难成为有效的做法——你把今天的头奖号码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得到明天的头奖。所以,即使在飞机上准备了降落伞,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况下,贸然跳伞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⑦所以,民航飞机不需要降落伞。

(选自《科学松鼠会》,作者苏叶,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民航飞机上不备降落伞的原因有哪些。(4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3.第③段说“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4.写出第⑥段中加点的短语分别指代的内容。(4分)

(1)“这种可能性”指代 。

(2)“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指代 。

5.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例句: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5分)

3、划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4分)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2、(5分):危害有:容易发生癌变(1分);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1分);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1分)。

途径(2分):调查发现、病理研究

3、(第一问2分):①举例子、②列数字 (第二问2分。选项不给分,但不写选项扣0.5分)答案略

4、(3分):不能删去(1分)。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2分)。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2分)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2分)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3分)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1分)

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2分)

参考答案:

1.(2分)可行、可游、可居(1分,少一个扣0.5分);可望(1分)

2.(2分)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3.(2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过渡作用”亦可)

4.(3分)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1分),又“可望”(1分),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1分),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意近即可)

5.(1分)不是……而是……

6.(2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错一字扣1分)

夏 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 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type="#_x0000_t75">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22.结合文本,说说夏至这天具有什么特点?(2分)

23.过了夏至,华南西部的气候有什么变化?(2分)

24.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来说明什么?(2分)

25.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出两种,并指出相关语句。(4分)

参考答案

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2分)

23.雨水量显著增加,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2分)

24.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2分)

25.列数字: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4分)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

举例子: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飞向太空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险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绝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分)

答: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 分)

答: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5、拓展链接。(4 分)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

《飞向太空》参考答案:

1、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2、逻辑顺序

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4、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太空强辐射的类型。

5、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答出前三点即可)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日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选文有删改)

15.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16.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2分)

17.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3分)

18.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明明。(3分)

参考答案:

15.(2分)答案: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引出说明对象(1分)。

16.(2分)答案: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用文章第一句回答,只得1分)

17.(3分)答案:①3D资源相当有限( 1分);②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1分); 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1分)。

18.(3分)开放性试题,想象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1分)。比如,在未来医学领域,利用3D显示技术进行手术,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2分)。

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通过下定义从本质上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出说明对象。

16.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3分)

答:特点:自然性;不被被测个体察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

17.人脸识别技术有何明显优势?(2分)

答:优势:不令人反感、不易被欺骗;友好、自然,容易被人们接受。

18.选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答:不能。逐渐:渐渐,慢慢地。文中说明“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是一个认识的渐进过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9.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3分)

答:公安刑侦领域、民用市场方面。示例:如海关、边境检查站、电脑数据库、保险柜、学校安保等。

秦岭

方光华 曹振明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选文有删改)

8.秦岭有哪些重要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9.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1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2分)

(2)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1.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关中东边有华山、骊山、肴山等,南边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等,西边有歧山、陈仓山等,北部有尧山、黄龙山等。

B.潼关是东部进人关中的天然防线,武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散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萧关则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

C.八百里秦川为八水的冲击平原,其中“八水”指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洛水。

D.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以及汉唐诸运河等工程,为关中平原的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

参考答案(12分)

8.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地理优势);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共3分。

9.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答出说明了“肥沃富侥”,得l分;答出“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得1分,共2分。

10. (4分)

(1) 第一问:要点,关键。第二问:说明了占据关中对于掌控天下的重要性。(2分)每问 l分。共2分。

(2) 不能。“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这一点。(2分)

答出“不能”,得1分;答出作为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1. D (3分)

选项正确,得3分。共3分。

为什么要用声强级(dB)标识声音的大小?

在寂静的森林里,有时可以听到一片树叶掉到地上的声音;躺在床上后,您可能会听到血液在耳朵中跳动;你在隔声室里可以听到外面的人讲话。但是,当路过的驾驶者打开音响时,您甚至听不到车里旁边的人在说什么;你在隔声室外面却听不到隔声室里边的人讲话。我们都非常熟悉声音的强度度,并意识到它们与声源振动的能量有关。相关的物理量是声音强度,这个概念对所有声音都有效,无论它们是否在可听范围内。

声强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与其前进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声能。单位:尔格/秒·厘米2或瓦/米2,超声波:毫瓦/厘米2。声压就是大气压受到声波扰动后产生的变化,即为大气压强的余压,它相当于在大气压强上叠加一个声波扰动引起的压强变化。人可以感觉到的最小声波压力是20µP(微帕)(0.0002达因/cm2),可以忍受的最大声波压力是20P(帕)。二者之比是106,相当于1克与1吨之比。如果用能量来表示,相差之比为1012(亿万倍)。要设计制造出这样大范围刻度的声音测量仪器是不现实的。再者当声波压力每改变10倍时人耳主观响度感觉变化并不大(响度大约变化1倍)。因此采用声波压力取对数的办法将声压换算成声压级贝尔(Bel)和其的分贝(dB =decibel=1/10贝尔)。

β (dB)=10 log10(I/I0)

其中 I 是以瓦特/平方米(W/m2)为单位的声强,I 0= 10–12瓦/米2是参考强度。

声强级和强度

具有阈值强度10−12瓦/米2,β=0分贝,因为.log101=0.也就是说,听力阈值为 0 分贝。上表给出了一些熟悉的声音的分贝水平和强度(瓦特/米2)。

关于表中的强度,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于大多数声音来说,以瓦特/平方米为单位的强度非常小。耳朵的敏感度低至万亿分之一瓦特/米2。当您意识到鼓膜的面积仅为大约1厘米2,这样只有10−16W落在它听觉的门槛上!这种强度声波中的空气分子在小于一个分子直径的距离内振动,所涉及的表压小于10−9。

表中声音的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是它们的数值范围。声音强度变化从阈值到在几秒钟内造成损坏的声音。你很难想象声音强度的这个巨大范围,你的耳朵也很难近似地反应描述为强度的对数。因此,以分贝为单位的声音强度水平比以瓦特/平方米为单位的强度更适合您的体验。分贝标度也更容易相关,因为大多数人更习惯于处理 0、53 或 120 等数字,而不是处理1.00×10−11。

请关注听觉健康:/d/file/gt/2023-11/5osiioaxv3v /d/file/gt/2023-11/knz5ix5x4ga /d/file/gt/2023-11/5osiioaxv3varticles/msztqz759740515861.html

小学寒假摘抄常考常用夸张句大全

小学生夸张句大全

1、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

2、今天累得我全身快散架了

3、我气得肺都快要炸了。

4、那高高的山简直能够着天上的云朵

5、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6、农民们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闻馒头的香

7、这玫瑰真香啊香得十里外都闻得到

8、他的声音听了,简直震碎人的耳

9、这块地方只有巴掌大,怎样能盖房子呢

10、下午踢了一场足球比赛,现在我的身

棉花一样痛

11、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

12、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

14、他的腿比大象的腿还要粗

15、祖国大地换新颜。

16、吃饱后,他的胃口胀的跟气球差不多17、班静的针掉都能听见。

18、团团如重得几个举重运动员都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

19、针眼大的事被他吹上了天。

20、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21、玻璃干净得能当镜子。

22、那山小得可怜,只有巴掌大

23、桂花开了香飘十里。

24、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25、他饿得都能够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26、这座楼高耸入云。

2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8、风太大了,地都被揭掉了一层皮。29、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30、他的歌声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