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冯唐诗百首比较流氓的(冯唐流氓语录100句)

冯唐诗百首比较流氓的(冯唐流氓语录100句)

本文目录一览:

说余秀华写诗“不要脸”的,那是因为你没读过冯唐的诗文

“这里有多少人会背那句诗?”

在一次见面会上,冯唐充满自信,台下果然举起很多只手,伴随着嘈杂的声音,念出了那句: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的浓重的眉、黑亮的眼都带上了笑意:“无论这个诗歌圈子怎么说,我不用卧轨、不用早夭,这句诗,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讲汉语的地方口耳相传,我忍不住,笑出声了。”

一个狂傲的才子,一个自恋的文人,这才是躲藏在谦虚、礼貌外表下,冯唐真实的内在。

他的得意与狂傲,隐藏在文字背后,而在众人面前,他戴金丝边眼镜,顶着一头刚刚长出毛茬的光头,温和儒雅。

在任何需要标注身份的地方,微博、公众号、新书等个人简介的位置,冯唐都固执地选定第一身份为“诗人”。

“我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很多人不知道。”

他习惯前半句一本正经写诗,后半段一本正经“流氓”,被评“鲜辣、直接”,毁誉参半。就如这首:

没有双脚,我还可以走近你,没有双手,我还可以抚摸你,没有心脏,我还可以思念你,没有,我还可以燃烧你。——《冯唐诗百首》

对于诗,冯唐是有执念的。“你说我不行,我就偏要做成。”

冯唐的好胜心被激起,他接下某出版社翻译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任务。

没想到,这本译作,引起一场风波。

在美国的住处,冯唐花了一百天时间,喝了一百瓶优质葡萄酒,借着美酒的光华和微醺的诗韵,字斟句酌翻译出来。

诗集上市后,因译作中的“裤裆”和“舌吻”等不雅字眼,引发部分读者联名抗议,在争议声中被迫下架。

南方某报刊记者,打电话采访他,问他“你有什么资格翻译泰戈尔诗集?某某句为什么这样翻译,某某词在你的语汇里对应的是什么”,听到此,冯唐挂了电话。

第二天,冯唐在微博上晒出了当年托福满分的证书,认为自己对英语的理解至少基本过关,中文也出了6本小说集,怎么就没有翻译的权利?

冯唐说:“历史和文学史会对此做一个判断。时间说话,作品说话。”

此后,他又出版了自己第一部三字短歌集《不三》,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就出于此。

译作《飞鸟集》被下架事件,大概是冯唐此生第一次遭遇滑铁卢。

此前,他一直顺风顺水。

1971年,北京孩子冯唐出生,那时候,他叫张海鹏。

他小学就读《鲁迅全集》,读完觉得自己挺牛叉:“读书就要读最好的,最牛的。”

17岁,有人聚众打架,有人埋头做题,少年冯唐已经有计划地读完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老庄孔孟等汉语经典。

也读遍了海明威、狄更斯、奥斯汀等人的英文小说和名家书评,还偷偷写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欢喜》。

高考考入中国顶级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开始八年本硕博连读。

为什么读妇科?据说源于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我金牛座,贪财好色。学妇科,看很多的妇女,就可以改变我好色的毛病。”

读到临床,他发现,整天戴着口罩拿着手术刀,面对一个个被麻翻的女人体切妇科肿瘤,不是他喜欢的工作。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博士毕业后,他很快弃医从商,以托福满分的成绩,到美国读MBA,又通过六轮面试,进入世界排名第一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

学霸;考神;医学博士;麦肯锡合伙人;国企CEO;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冯唐走过的一路,鲜花满地,春风吹拂。

总是第一,人生开挂,“志得意满”,大概即是指的冯唐这类人。

可冯唐压下要飞起的笑,不紧不慢地鞠躬,谦称:“我其实只会这两样:妇科、投资管理,就是医疗和商业吧,在其他方面,我完全不懂的。”

反正,“做什么都成功”的人,怎么说怎么有理。

因为一直顺遂,所以一旦遭遇挫折,这打击就显得有点儿大。

冯唐批韩寒“代笔门”时,提出“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被网友戏称“冯氏金线”,调侃他的水平在文学领域中还得不到认可,反而拿着自己的线,到处去评论别人。

那次,他被围攻的很难过,打电话约来好友高晓松喝酒。

高晓松来到冯唐的院子,看到海棠树下开了瓶的酒,还有酒瓶旁边胡子拉碴的男人,“晓松你最近怎么样啊?”

男人的失意和苦闷,都融化在酒里。

最好的治愈,无非是他比你还惨。

两个好“基友”举杯互酌,把外界的质疑、不理解甚至诋毁谩骂,都交付在一杯杯辛辣的液体中,大醉一场。

醉眼中,一路走来,从青年到中年,好像还是十几年前,高晓松读过《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后,特别喜欢,就对身边朋友下了“求见贴”:谁认识冯唐?我要在午门摆宴等他。

为了显示隆重,高晓松开出自己的房车,停在午门与之间的空地上。

是夜,古老的皇家宫殿前,灯光耀眼,不知是不是为了摆出“大作家的范儿”,冯唐姗姗来迟。

两个“学霸”,两个跨界混得风生水起的男人,两个经常被世人置于口舌之上的人,惺惺相惜。

那一夜,原本能一个人口若悬河6小时的高晓松,分给了冯唐3小时,俩人聊得挺嗨。

后来,高晓松说,冯唐是他惟一主动约见的人。

酒后梦醒,冯唐想:

我怕什么呀?“围攻”关我屁事?大不了我再拿起手术刀切肿瘤,大不了我再回到商界做“狗头军师”,饱、暖、财、酒、才,我都有。

如此一番思量之后,他满血复活,野性与才情更加茂盛地生长。

评论家李敬泽说:“七十年代出生的,冯唐第一。”(

其实,写作于冯唐而言,从来都是兼职。

进入麦肯锡第一年,他寂寞无聊,利用年假时间,在父母家里,一边承欢膝下,一边每天跑10公里、写3000字,写完了《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充满青春荷尔蒙的腥气,是以冯唐在医学院学习经历为背景的青春小说。

手稿辗转20多家出版社,这部文字大胆,描写露骨的小说,让编辑直摇头:想骟成太监都不行,浑身都是。

为什么写这样一部小说?

那时,他年薪百万,还是美刀,他不为财,只为一吐为快,说自己“内心肿胀”。

他不打架、不早恋,不混社会,只爱读书,从小对这个世界就有一种疏离感。

尤其是学医的那几年,见惯生死,小到一个细菌的生长,大到一个生命的存亡。

人除了眼睁睁的看着,能改变的太少,停留的太短,仿佛医院的走廊那边,就是生命的尽头。

那些生命的体悟,就像蜡油包在他的身上,只有拼命地燃烧,释放,才会像蜡烛那般发光,照亮自己短暂的一生。

写作,就是冯唐的蜡烛,他要用写作,释放自己,燃烧自己。

小时候,冯唐画《芥子园画谱》,描小人书《三国演义》,对着家里盛开的朱顶红一画就是一天。

大他十岁的哥说:“你知道北京城有多少人在画画吗?你知道有多少画画的吃不上饭吗?我看你没这个才气,别画了。让花好好开吧。”

后来,他写武侠小说,整天整夜地写,一口气能写三十页方格稿纸,自己很得意。

他哥又深沉地找他谈话:“你知道全中国有多少人在写作吗?你知道有多少写作的人吃不上饭吗?即使你有这个才气,也不见得有这个运势,别糟蹋纸了。”

他还是偷偷写了13万字的《欢喜》,寄给《中学生文学》,不到半年,那个杂志倒闭了。

他总觉得,心里有一个地方,肿胀着,不写,这肿胀就难以消除。

近十年后,他在美国,又拿起笔,继续写。

一个每周工作80-100个小时的大忙人,在等飞机、上厕所的间隙,都一直在写,写,写,不吐不快。

冯唐认为,如果一直写,哪怕60岁才红,90岁才死,也是件极快乐的好事儿。

就好像西汉那位历经三朝,90岁才得以当官的“冯唐”。于是,他用“冯唐”给自己做了笔名。

写着写着,饱暖无忧,时间无几。他意识到,应该“有点儿脾气”,于是不想写的不写,说不写就不写。

写作为了什么?为了表达。经历,理解,表达。

为生死,为爱恨。世间事,惟此而已。

写的时间长了,冯唐的“肿胀”大概由身及心,“副作用”逐渐显现。

不管被定义为“小说”、“小说”还是“黄”,冯唐追求的是“不朽”,是500年后,还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去读。

他狷狂,说《北京三部曲》里,有“过去汉语从来没有过的东西,读不出来,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他嚣张,“司马迁是两米五的横杆,我也要跳跳,摔死算”;他自恋,“我比王朔帅。我比阿城骚。我比王小波中文好”。

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直卜楞登地走过来,抽冷子捅你一棍子,让你目瞪口呆:“我抬头,就看到我的初恋向我走来。”

“我想,如果这时候,我伸出食指去接触她的指尖,就会看见一道闪电。吐一口唾沫,地上就会长出七色花。横刀立马,就地野合,她会怀上孔子......”

被人怼的时候,他霸气回应:“关你屁事。”如一个下山的草寇,挟带着直捍的骁勇之气,挟带着山林密树的草腥气,扑面而来。

文字生猛,处处“肿胀”,用“文字打败时间”是冯唐的发心。

说起“弃医从文”,冯唐的一些言论让人惊掉下巴:

“余华是江湖郎中,拔牙的,不能算。我是正经学过八年医,研究的是卵巢癌,死的人太多,我也没办法,就写小说了。”

他说,自己写的很多东西,别人没读懂,被称“油腻老祖”、“冯氏金线”都没关系,“关我屁事”,“我不求当世的名”,因为文章千古事……

十多年来,现实社会中的张海鹏,是本名,他曾是医学博士,是MBA,是麦肯锡合伙人,是央企高管。

文字世界里的冯唐,是笔名,是写“骚浪”的“黄”的作家,是“后海有树”的四合院主人,是古玉收藏者。

两个名字,两种人生,冯唐在其中长袖善舞,留给世人诸多争议和绯闻。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少年”,冯唐已经49岁,成了“老少年”。

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坚持着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善待自己的身体,跑步、读诗、写诗。

他说,“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

有一天,这只高高飞行的“怪”鸟儿,也会疲了,累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和作家们喝酒,感觉自己像是“凤凰窝里的一只小鸡”,被灌得平生第一次去协和医院洗胃,周围都是他的医学院同学,穿着白大褂,围着躺倒的他。

他想,将来这些人都是名教授大医生,校史、或许医学史上都会留名,能和他们同学,我真牛啊。

可他的同学们不这么想,他们告诉他,看到冯唐,他们觉得心酸,原来混迹于医学院之外的社会,是这么艰难。

. END .

【文| 落雪 】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那个曾经卧底黑砖窑救出30名智障奴工的记者,如今怎么样了?

那个一直垫底的穷学生段奕宏,如今混得怎样了

冯唐:“文化流氓”与“斜杠巅峰”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

冯唐:“文化流氓”与“斜杠巅峰”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提到“斜杠青年”时,不禁会想到那些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杰出表现的人。但如果要评选“斜杠界”的巅峰存在,那么冯唐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的人生经历之丰富、跨界之广,令人咋舌。

冯唐,一个名字背后隐藏了太多的身份和故事:作家、医科博士、麦肯锡前合伙人。每一个身份都足以让人尊敬,但当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只能说,这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那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出自冯唐的作品《北京,北京》,后来被改编为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台词。但很少人知道,这句台词背后的作者,竟然是一个曾经的妇产科医生。

1996年,冯唐在北京协和医院取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却选择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辞去医生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但冯唐却有自己的追求。

他选择了出国留学,用熬夜学习和钻研的方式,以满分的托福和750分的GMAT考入了美国的埃默里大学攻读MBA。毕业后,他更是进入了全球顶级的麦肯锡公司,并在短短5年内成为了麦肯锡中国的第一位合伙人。这样的成就已经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但冯唐的奋斗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回国后,他先是创办了华润医药并担任CEO,将其成功上市,然后又投身中信资本进行股权投资。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他都抓住了,并且做到了最好。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他的忙碌的商业生涯中,他仍然坚持写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16部小说,其中多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样的跨界成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和努力。

而当其他人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时,冯唐却有着独特的投资眼光。2007年,36岁的他决定在北京后海购买一个破旧的300平米的四合院,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疯狂的决定,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笔值得的投资。6年后,这套四合院的价值飙升到了1亿元,让他轻松赚得了9000万的利润。

对于冯唐来说,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转折和惊喜,但他却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和自信。正如《环球人物》杂志对他的评价:“冯唐之厉害在于他既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商人,也是一个洒脱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人生没有设限只要敢于追求和努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冯唐:从妇科博士到流氓作家,专注“荷尔蒙文学”的他怎么样了?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冯唐:被天花乱坠的名号,成就的狂傲才子】

当代作家里,冯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浓重的眉、黑亮的眼,沉默时无处可藏的儒雅气质……

这样的冯唐怎么来看,都该是怀春少女最为仰慕的温润君子!

特别是那句他原创的“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是融化了世人们极爱浪漫的心!

但偏是这番美好印象,让很多人翻开冯唐作品时,不由得咋舌慌措:

欲望的内心,强壮的体魄,梦中的姑娘……这真出自冯唐之手吗?

是的,冯唐笔下的文字,似乎总会给人们一种久违的震撼!

那是最原始、野蛮、纯粹的生命力,也是最为魂牵梦绕、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在他酣畅淋漓的表达中,人们甚至能听到血液在体内窜流的声音……

他热爱文学创作,却不是个正经的作家!

因为人生经历太过传奇,以至于失真程度仿若是一场缥缈幻梦!

蜻蜓首席制作人郭亮曾这样评价冯唐:

一个伪装成作家的管理专家,一个受过麦肯锡十年训练的曾国藩死粉,一个妇科医学博士出身的投资界男神。

70后的一代总是有些特别,他们不像60后的那拨人活得错乱拧巴,更不像80后活得太急功近利。

特别是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冯唐,更是享受着世界骤变之前的幸福时光!

人生很多大事,都是他自己来做决定,所以,想念博士去念了博士,想看看异国风景,就选择了出国留学!

他不屑成功,只想有个遵循本心的活法,但还是不经意间成为了最早的“斜杠青年”。

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CEO、中信资本高级董事经理、作家、诗人、妇科博士……但这些天花乱坠的名号,仿佛与他没关系;明明可以活得更加自在潇洒,但他偏爱苦行僧的写作!

即便最忙的时候,每周要工作80小时,但他还是利用周末写专栏,利用春节假期写长篇!

这样压榨时间的方式,多少让人难以置信。

或许写作这件事,对于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冯唐来说,更像是一种情怀!

就如他早年在专栏里说的:

二十多年的写作下来,我心目中作家的三大神器就是:睡袍,初恋,故乡。

深度的生活离不开一个故乡,一个好的作家对于他的故乡恨之入骨、爱之入骨、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加了解故乡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孔洞。

对我来说,狭义的故乡是垂杨柳的方圆五里,广义的故乡是整个北京城。

所以,冯唐在中国文坛中多少有些特别!

他更像是一个闯荡江湖的游客,兴致来时便找客栈歇了脚,就着那香飘巷尾的陈年老酒,向八方来客讲述那些荷尔蒙、多巴胺爆棚的,充满才情趣味的北京故事!

他有着儒雅的外表,灵魂却是痞里痞气;即便人到中年,还总是在严肃与放飞中剧烈摇摆!

他和别人聊人生,曾认真地说:

“在我40岁之后给自己立了几个规矩,一是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和别人撕逼,不和别人争;二是不给任何人写序;三是原则上不在任何无聊的人或事上花时间。”

然而哲理是哲理,现实是现实!

顽劣的内心,让他始终改不了爱看热闹的习惯,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网上看别人互撕。

有时候担心别人把内容删除,还专门截屏保存在手机里……

因为活得肆意潇洒,他还擅长在社交网络制造流行语汇,譬如“肿胀”、“油腻”、“春风十里不如你”……

2017年8月,国外出差的冯唐因为倒时差睡不着,为打发时间便写了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中年油腻猥琐男》的文章,没想到第二天发现手机被刷屏,而这篇文章竟然创造出“油腻中年”这个新词汇。

他有些无奈:我真是无心做的,我就是想写就写了,发出去爱怎么着怎么着了,我都觉得莫名其妙,也完全不能预知。

所以他的才华,让他备受欢迎,但他的怪诞行为,却总让他饱受争议!

一个狂傲的才子,一个自恋的文人!

这才是冯唐那副谦虚、礼貌外表下的真实内在吧。

【是他的伪装,那些蓬勃的表达欲需要释放】

“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杀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

这是冯唐的创作宣言;坚硬、霸道,有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他把写作当成了吃饭般的日常生活,忙的时候挤出时间来写,不忙的时候投到时间中写。

因为执笔太多,食指长了茧子,感染过病毒,大拇指上也是满满的茧。

但写完长篇所带来的快感,让冯唐觉得:再多的痛楚都不值一提。

随着《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的接连出版,他忽然发现文字真的打败了时间!

为了躲避清净,冯唐专门把工作室设在了闹市区的一所荒寺之中。

庙里没有菩萨,没有香火,只剩下空荡荡的院子、红墙外的古槐和零散的竹枝。

酷爱黑色T恤的冯唐喜欢在禅房外站着思考,从远处望去,像极了孤独的僧人!

可他到底不是物我两忘的佛教徒,人间那么多乐趣,冯唐才不舍不得放下。

就拿喝酒来说,那是他写作的灵感之源,只有把自己喝嗨,让灵魂脱离地面,他才能进入到创作的境地。

所以,他笔下的文字张狂,随性,洒脱,甚至充满了贲张的情欲……

很多人说冯唐像王小波,言语尽是流氓气!

但我倒觉得:王小波是那种文人骚客的反讽,冯唐却是带着理性的荷尔蒙冲动。

例如在《北京、北京》,他对小红的描写:

“我同样固执的认为,小红的胸是最好的,比它挺拔一些的比它短小矮钝太多,比它肥大一些的比它呆傻痴荼太多。”

当然,这些看似流氓的描写,并非标新立异,也并非低俗下流,反而散发着男性最为理性的荷尔蒙,透露着男性在成长中的智慧和成熟!

所以,读冯唐的作品,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欲望在每个字中间鼓动,大胆露骨的语言比比皆是。

当作品《不二》因尺度过大打破了香港文学作品销售纪录时,冯唐对它颇为得意,认为有望冲击“千古之作”。

作家总是个饱受争议的身份!

有人觉得冯唐风流潇洒,用荷尔蒙书写文字,也自然有人觉得他做作得要死,用文字进行性骚扰。

一位女作家直指要害:

你的核心读者群是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中年妇女,他们正在相夫教子,和绝经和绝望搏斗,渴望爱情。她们需要的是浪漫爱情和到深情拥抱为止的幻想,不是黄书,你这样转型,是自掘坟墓。

冯唐回应:现代医学看得仔细,男人也有绝经期,老骥明知桑榆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什么地方都偻着,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尽量表达出来,我的途径就是文章,在文章里我尽量地嚣张、放肆,想说什么说什么,可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也可能『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该嚣张的时候嚣张,该缠绵的时候缠绵!”

因为对的理解是开放的,不设禁忌,所以他放开写,编辑也放开了删。

他有些无奈,但也觉得理所当然;回忆起写作《万物生长》的出版,冯唐说:

如果一字不删的话,我估计现在让多数人接受还是有挑战的……出书的过程很漫长,二十多家出版社看过后,都摇摇头,想骟成太监都不行。

万物生长 剧照

即便删改完,很多读者在豆瓣还如此评价冯唐的作品:

书里的文字还是看得心惊肉跳,借助书里常用的词来说就是——肿胀。

这是读者的感受,也是冯唐的表达欲!

从青春到中年,冯唐的内心依然有着狂野和光泽的情愫,也有对脆薄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淡然出世。他经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表达这些理解。

他是有太多强烈的、蓬勃的、迫切的内心声音,需要呐喊和释放!

所以啊,所谓的“”也不过是他的伪装,他的欲望明明白白写在纸上,刻在骨子里,他要的是成事,成功,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握手言欢。

【北京三部曲:欲望在每个字中间鼓动,形成了生命的共振】

人到中年,冯唐越发觉得“青春”二字,太珍贵了。

写作时如抽丝剥茧,回忆却快如刀锋,这成为了时间的残忍。

所以,无论过去是遗憾的、稚嫩的、的还是张狂的,他统统把光阴汇集进书里。

其中,他最偏爱《北京三部曲》,自评是:中文里最好的关于青春的文字。”

算起来,这是他最早的三本半自传体小说,包含《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横跨了从1985年到2000年的北京。

一个叫做秋水的男生从十五岁到三十岁、或生理或心理的成长之旅,如同一幅画卷,向我们徐徐展示出来。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十五岁的秋水开始了男生的发育期,内心的“肿胀”愈演愈烈,对女生的幻想千变万化,初恋成为心底的“白月光”。

这时的冯唐,剥掉了成年人应有的伪装,他用最真实的文字,回溯着那个连空气都是暧昧敏感的年纪。

《万物生长》中,秋水已经成为北京最有名的医学院的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没有消除内心的“肿胀”,那些探索爱情、探索身体的青春恋歌最后也是曲终人散。

到了《北京,北京》,曾经的男孩秋水已经步入而立之年,青春的躁动虽然还会偶尔发作,但是现实的残酷却无法逃离,于是曾经的梦想在漫天火焰消失,徒留缕缕清烟。

因为青春太过珍贵,冯唐便把所有的融入其中:

所以,《北京三部曲》中,你可以看到冯唐式的幽默和狡黠,荷尔蒙的野蛮和生猛,以及回不去的别离和成长……

有人说冯唐的笔调很轻浮,对荷尔蒙的描写却过于浓厚!

可仔细想想,谁的青春不是在幻想和落差,惶惑与抵达中反复摩擦,最终散漫于若即若离的现实中。

所以,当你翻开这部厚厚的《北京三部曲》,看秋水从懵懂的青春男孩到历经沧桑的中年男人时,也不经意间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人啊,总要对自己趟过的时间有个交代:只有亲手了结青春,才证明自己有过青春。

如果你行路疲惫,也想重温那些逝去的美好与悸动,这套《北京三部曲》,便是很好的选择!

我始终觉得:

纵然人生有不同阶层、也有不同年龄段,但人们对旧岁月的共鸣是一致的!

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便是让浪迹于笔墨之间的我们,沿着别人的人生,寻到生命的共振!

就如冯唐笔下的秋水,从15岁到30岁,他囊括的不仅是所有人的成长轨迹,更抽丝剥茧地展现了生命无法逃离的痛苦和无奈;而那些关于身体和情感的宣泄,仿佛是所有人与强大岁月对抗的印迹!

兜兜转转,理想总在现实边缘徘徊;人生那些难过无奈的事,早晚会有个答案!

喜欢的话,可以点击链接【去看看】,里面有更详细的内容介绍!

也愿这部充斥着荷尔蒙的作品,为你揭露情感本质、人望的同时,也带你重温那些回不去的青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