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评分:

一、积累与运用(44分)

1、给下面的拼音写出准确的汉字:(20分)

(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3)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4)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ān shì( )地睡着

(5)看吧,由chéng qīng( )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6)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duān zhuāng( )而又沉思了。

(7)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8)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xī xī lì lì( ),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9)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 )了。

(10)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2、按要求古诗文默写:(20分)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4)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

《观沧海》中展示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5)《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6)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7)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颔联和颈联补充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

3.仿写句子(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

秋天像 , 。

二、阅读(36分)

(一)(10分)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4、解释划线的词(4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5、翻译(4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6、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7、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 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8、 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9、 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3分)

10、“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三)《田野上的白发》(15分)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1.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12.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3分)

答:(1) (2) 。

13.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三、作文。

(1)家乡的秋天

(2)我爱

要求:任选一题作文,500字以上。(写到考试作文本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略)

二、阅读

(一)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4、(1).想要 (2).何、什么(3).良好( 4).越

5、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6、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7、D

8、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9、比喻、拟人(画写句子在文段内找)

10、“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1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12.答:(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3.答: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14.【 D 】

15、.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评分:

一、积累与运用(44分)

1、给下面的拼音写出准确的汉字:(20分)

(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3)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4)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ān shì( )地睡着

(5)看吧,由chéng qīng( )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6)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duān zhuāng( )而又沉思了。

(7)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8)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xī xī lì lì( ),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9)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 )了。

(10)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2、按要求古诗文默写:(20分)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4)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

《观沧海》中展示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5)《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6)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7)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颔联和颈联补充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

3.仿写句子(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

秋天像 , 。

二、阅读(36分)

(一)(10分)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4、解释划线的词(4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5、翻译(4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6、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7、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 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8、 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9、 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3分)

10、“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三)《田野上的白发》(15分)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1.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12.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3分)

答:(1) (2) 。

13.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三、作文。

(1)家乡的秋天

(2)我爱

要求:任选一题作文,500字以上。(写到考试作文本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略)

二、阅读

(一)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4、(1).想要 (2).何、什么(3).良好( 4).越

5、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6、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7、D

8、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9、比喻、拟人(画写句子在文段内找)

10、“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1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12.答:(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3.答: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14.【 D 】

15、.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评分:

一、积累与运用(44分)

1、给下面的拼音写出准确的汉字:(20分)

(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3)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4)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ān shì( )地睡着

(5)看吧,由chéng qīng( )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6)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duān zhuāng( )而又沉思了。

(7)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8)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xī xī lì lì( ),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9)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 )了。

(10)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2、按要求古诗文默写:(20分)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4)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

《观沧海》中展示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5)《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6)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7)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颔联和颈联补充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

3.仿写句子(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

秋天像 , 。

二、阅读(36分)

(一)(10分)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4、解释划线的词(4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5、翻译(4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6、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7、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 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8、 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9、 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3分)

10、“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三)《田野上的白发》(15分)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1.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12.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3分)

答:(1) (2) 。

13.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三、作文。

(1)家乡的秋天

(2)我爱

要求:任选一题作文,500字以上。(写到考试作文本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略)

二、阅读

(一)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4、(1).想要 (2).何、什么(3).良好( 4).越

5、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6、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7、D

8、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9、比喻、拟人(画写句子在文段内找)

10、“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1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12.答:(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3.答: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14.【 D 】

15、.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品读《天净沙·秋思》,一起领略元曲的独特韵味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总给人一股萧瑟凄凉之感。它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腾讯视频、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诗歌雅集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第十期正式上线啦。在本期节目中,THE-9谢可寅、周剑之与刘丰、牛魔一起来到风景秀丽的阁美荟,共同饮茶品诗,鉴赏元曲中的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

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珍贵的美食,被用作宫廷御膳。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时”,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

事实上,《天净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一书中,里面并未标注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才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从这以后,大家才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

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马致远有许多别称。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一方面,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例如吕洞宾、陈抟老祖等。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

还有人称他为“曲状元”。这是因为马致远有百余首传世作品,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从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马致远可以见到宫阙,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人到中年,“献诗上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谋得一官半职,有了一段羁旅岁月。羁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

人生的后半程,“东篱半世蹉跎”,表达了他不顺遂的经历和烦闷的心绪。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致远的一生,也更能理解他笔下的愁思。

听完THE-9谢可寅的朗诵后,嘉宾们一起“字斟句酌”,细细品读《天净沙·秋思》。“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文人雅士总是借秋来抒发愁绪。在诸多写秋的作品中,这首小令缘何成为“秋思之祖”呢?

周剑之老师介绍说,它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即用意象进行组合。作品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一共描写了九种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小桥流水人家”属于远景,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则置于整个大场景的中心,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层次、有情绪的画面。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笔,描写出了一个形单影只的愁苦之人,一匹瘦马作伴,远离家乡,浪迹天涯。整首作品语言凝练却意境深远,用有限的意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情感。

牛魔补充说,马致远的愁绪并非臆想,而是从生活中来的。元朝,读书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文人空有才华却上升无门。有些文人给人代笔练字,还有人做了编剧,撰写戏剧谋生。

因此,在元代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中,这种愁绪都可以窥见一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都夹杂着那个时代给予文人的压抑情绪。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们更能懂得作者彼时的心情,也更感这首作品的绝妙。王国维就曾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含蓄却有余味,让人能够反复地去咀嚼,去品味。

节目中,嘉宾们还奉献了一场蒙古风格的“诗歌乐舞”。在最后的“邻家雅趣”中,大家又跟随周展羽老师学习沙画,以手为笔,以沙为墨,其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

让我们一起,穿梭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诗词之中,尽情感受它们的美和韵味。

文 案:杨胜楠 王凤栖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四):天净沙·秋思

选自北京世纪恒通出版的《初中必背古诗文138篇》

【注 释】

①枯藤:干枯的藤蔓。②老树:指藤蔓所攀缘的大树。③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黄昏。④人家:民家,村庄中的住户。⑤古道:古老的道路。⑥西风:秋风。西风在季节上为秋季,故古人常以西风指代秋风。⑦瘦马:瘦弱的马。⑧断肠人:极度思念或悲痛之人,这里也指漂泊天涯的旅人。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⑨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 文】

枯萎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大树,黄昏时栖息着乌鸦,小桥下面流着潺潺的河水,周围散落着住户人家,古老的道路,秋风掠过,还走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夕阳西下,流浪的旅人漂泊在天涯。

【赏 析】

这支散曲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者在前三行中虽然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一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处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旅人浓重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