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伤逝优秀句子摘抄大全(伤逝优秀句子)

伤逝优秀句子摘抄大全(伤逝优秀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鲁迅《伤逝》:沉默是绝望的预警,人必生活者,爱才有所依附

文/星空婉儿

(本文为头条独家文章,原创不易,请勿搬运)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鲁迅

鲁迅的《伤逝》创作于1925年,作为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伤逝》以涓生的口吻叙述了他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涓生对子君由欣赏到爱恋,后子君毅然决然地与家里断绝关系,与涓生开始同居生活。随着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在涓生的厌弃下,子君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在绝望中走向毁灭。涓生从此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悔恨中。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子君的死,对于涓生来说,无疑是毁灭性地打击。

子君已经离开,永远也回不来了,而涓生还得继续活下去。对与涓生而言,只有将真实藏于内心,用遗忘和谎言做向导,才能踏入新生活。人们存活于世上,便是重复着“自欺、欺人、被人欺”这三件事。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不在于涓生的凉薄,也不在于子君的懦弱,而是注定的结局。涓生的实话实说加速了子君的死亡,但是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悲剧,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变了质。

《伤逝》

01 从子君的前后矛盾,可以看出子君看似独立、实则依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出走后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堕落,要么回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并没有交代娜拉走后会怎样,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鲁迅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娜拉除了堕落和回家,无路可走。子君就如同出走后的娜拉,最终走向了绝望。

子君最吸引涓生的,便是那句代表着独立的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听到子君的这句话后,涓生觉得灵魂被震动,“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对于涓生而言,他从子君的这句话中看到了子君人格的独立,感受到了中国女性未来的曙光,所以他欣喜若狂。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子君

涓生和子君决定同居后,他们在吉兆胡同租了一所小屋,为了租房和置办家具,涓生花去了大半存款,子君也坚持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在子君心里,这是他们的住所,自己必须投一些“股份”,否则住起来不舒服。

从这可以看出,同居前的子君看上去思想非常独立,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物质上,也颇有几分男女共同为家出力的想法。

仔细看后面子君的表现,我们便会发现,这种独立只是表象,在子君内心深处,依旧受到旧思想的影响。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涓生在墙壁上钉了一张雪莱半身像,那是他最美的一张像。可是当涓生指给子君看时,子君“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君并未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雪莱

子君买了一只叭儿狗,给小狗取名为“阿随”,从这个名字隐喻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子君认为女子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阿随”便是子君的寄托。可是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鲁迅隐晦地表达了涓生对这种依附关系的排斥,这也为他们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导火索。

“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做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就如同“五四”运动以来,很多口里呼喊着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感觉到了觉醒的意识,开始被感染,进而效仿新女性。可是这些人并非真正地独立,遇到现实的困境时,她们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爱是盲目的,依旧无法摆脱“依附”的实质。

子君就如同做了一场美丽的梦,当梦破灭后,便发现自己的爱是那样地不堪一击。看似“觉醒”的子君,其实还在“沉睡”,就在这“半睡半醒”中,子君开始走向毁灭。

《伤逝》剧照

02 生活的苦痛是压垮爱情的直接原因

在爱情伊始,人们对爱情充满了想象。人们憧憬着自己与另一半的生活,幻想着甜蜜温馨的场景。可现实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在爱情的世界里,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

同居后的子君,变得不再可爱了,也不再读书,因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家务。子君的世界变小了,小到只有眼前的柴米油盐,小到只有屋内的一方天地。她的生活除了做饭便是想着如何养活阿随,昔日眼睛里写满了稚气的子君变得沉默起来,眼中的光芒逐渐消失了。

“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发生改变的导火索便是涓生被辞,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为了缩衣节食,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养的宠物鸡杀了,曾经的宠物变成了如今的食物。再后来,他们连宠物狗阿随也养不起了,涓生将阿随扔到了郊外。为了不让阿随跟着,涓生挖了一个不算太深的土坑,将阿随推了进去。

从小鸡到叭儿狗,最后便是子君了。涓生认为,现在他忍受着这种生活,大半是为了子君,如果没有子君,他一个人可以随便谋一个出路,也不至于此。涓生甚至“突然想到了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想法,对涓生而言,子君已然成为了一个累赘。

子君自以为能抱着爱情开始新生活,殊不知现实的残酷是她跨越不了的鸿沟。“生活就像一只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有梦是好的,可是,钱是要紧的。单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歌声会在哭声中被风吹散,光明会在荆棘中化为阴影。

03 价值观的差异是爱情幻灭的根本原因

涓生与子君,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类人。子君追求的是宁静凝固的生活,她眷恋曾经的美好,活在过去里停滞不前。而涓生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讨厌停留在某个画面,一心只想往前走,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涓生向子君求婚的画面,子君记得一清二楚,能够滔滔背诵。不仅如此,子君还常以此来考涓生,对于子君的质问,涓生表现得“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涓生并不喜欢不停地温习这个画面,他甚至完全忘了当时的情景。在涓生心里,爱情和婚姻应该不停地前行,而不是不停地回忆。子君和涓生,他们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一个向往凝固,一个向往创新。他们理解的爱情的本质并不相同,这便注定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伤逝》剧照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看似很不合理:“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子君的活泼与爱花不该构成转折关系,鲁迅先生却用了“但是”,初读之下,这个句子似乎很不通顺,其实文字里隐含里鲁迅先生的匠心。

子君活泼起来是好事,“但是”后面的转折自然就不是好事了。子君不爱花,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对于这段爱情而言,这便是一个错误。涓生爱花,花乃品行的象征;而子君却爱动物,因为当时的官太太都喜欢养宠物,宠物乃有钱人家的玩物。

“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

从这里也能看出子君和涓生价值观并不相同,他们向往的爱情也不一致,最后走向破灭也是可以理解了。

04 《伤逝》的现实意义

子君与涓生的浪漫爱情,一步步沦为厌弃与绝望,中途经历了这几个阶段:从子君依附于涓生,到涓生使用虚伪的谎言配合子君的质问,再到子君意识到真相后的沉默,最后到涓生坦诚真相后子君的绝望。

(1)沉默是走向绝望的预警。

子君从最开始的活泼,到后来的沉默,便是她慢慢走向绝望的预警。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亦是如此,从最开始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丧子之痛,到后来突然陷入沉默,最后走向了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比争吵更可怕的是沉默。如果一方以沉默来回应矛盾,那么这便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走向绝望,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一预警。

(2)物质是爱情的基础,不顾现实只谈幻想的爱情最终会走向幻灭。

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只存在于小说里,难以存活于世间。女性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实现经济独立,方可实现唯美爱情。将自己依附于男性,时常处于担忧与怀疑之中,不免要不停地让男性证明有多爱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让对方撒谎呢?

(3)比“五官”更重要的是三观,比“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

女性的经济来源,可以避免女性在婚姻中孤立无援。而女性的精神独立,则是爱情婚姻保鲜的不二法门。五官能决定一段爱情的开始时间,而三观能决定一段爱情的结束时间。一段好的爱情与婚姻,彼此是“共生关系”而不是“寄生关系”。

情绪到底是什么?笑着流泪?

2018年11月5号,阴天绵绵,在山东省聊城市下了第一场雪雨。人生走得太漫长,回首却短匆匆一瞬间。

总感觉自己喜怒无常,很多的情绪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就已经消失。好多的情愫没有和自己好好地和解,就已经抓不到了。

最近很多很火的,以前不听歌的我,却也想带上耳机子,慢慢的回味其中的歌词,随着歌词慢慢的释放自己的情绪。

很好的一个和自己和解的方法,我认为是养一盆四季常青的盆栽,每天晚上向它倾诉一天的不愉快。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向它许一件美好的愿望。

今天看鲁迅的《伤逝》随手摘抄了几个句子,共享

“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他们俩又复习过去的电影了。我们有时候能够体会到两个人的情景,如果换成我们我们写不出来。有些事情你能够意会到,但是能够写出来,这就是文学家做的事情。什么叫文学家呀,文学家就是能够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鲁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呢:“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你会心头一动——对,就是这样的!写得太好了,通过这样的语言,我们百分之百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但是你在扪心自问说:我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无论你语文水平多高,你的人生感悟多少,这个时候你就觉得鲁迅了不起。鲁迅了不起不是那些人吹嘘的空洞的话、伟大的话,是落实在字里行间的,他就伟大在这些地方。他对人性把握的是如此的精致,如此的细腻。一万个学者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万个研究鲁迅的人家起来也不如他。不如他,没办法,最后恼羞成怒,只好骂他。

“我要明告她,但我还没有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赏析:但是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

人有时候就怕太清醒,人有时候就怕太深刻,在困难来临时糊涂一点、简单一点的人有时反而能做出正确的、及时地反应,做出决断。这个知识分子往往不能成事,为什么呢,知道得太多,反复的自我解剖,看清楚自己的一切虚伪和怯懦,反而就不能正确了。你现在来分析涓生这个心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很复杂,是吧,说不清楚,连我们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把这个情节简单的讲给一个普通的、文化不高的劳动者,讲给农村人,讲给建筑工地的工人,让他们评价一下,他可能会评价得很简单,就说“这小子。,没良心吧!”或者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走了就是了么。”他们会很决断的下判断,而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得事情太多。

“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这些话真是神来之笔,这些话只有鲁迅才能写得出来。对于人生这样的剖析,就是自己努力谈笑,一般人只能写到这个程度:我陪着笑脸和他说话。但是他后面讲,笑貌一上脸,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这样的话孔夫子也写不出来,古今中外,只有鲁迅一个人。这样的话可以说它是不标准的,你只有跟鲁迅境界差不多,才能够理解他、才能够模仿他,而到了那个时候你又不需要模仿了,因为你已经有自己的话可说了。就像武功高手到了一定境界,不用去模仿别人的武功了,有自己的武功,互相欣赏就是了。所以我们在学习阶段,只需要模仿朱...

鲁迅《伤逝》:沉默是绝望的预警,人必生活者,爱才有所依附

文/星空婉儿

(本文为头条独家文章,原创不易,请勿搬运)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鲁迅

鲁迅的《伤逝》创作于1925年,作为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伤逝》以涓生的口吻叙述了他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涓生对子君由欣赏到爱恋,后子君毅然决然地与家里断绝关系,与涓生开始同居生活。随着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在涓生的厌弃下,子君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在绝望中走向毁灭。涓生从此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悔恨中。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子君的死,对于涓生来说,无疑是毁灭性地打击。

子君已经离开,永远也回不来了,而涓生还得继续活下去。对与涓生而言,只有将真实藏于内心,用遗忘和谎言做向导,才能踏入新生活。人们存活于世上,便是重复着“自欺、欺人、被人欺”这三件事。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不在于涓生的凉薄,也不在于子君的懦弱,而是注定的结局。涓生的实话实说加速了子君的死亡,但是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悲剧,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变了质。

《伤逝》

01 从子君的前后矛盾,可以看出子君看似独立、实则依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出走后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堕落,要么回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并没有交代娜拉走后会怎样,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鲁迅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娜拉除了堕落和回家,无路可走。子君就如同出走后的娜拉,最终走向了绝望。

子君最吸引涓生的,便是那句代表着独立的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听到子君的这句话后,涓生觉得灵魂被震动,“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对于涓生而言,他从子君的这句话中看到了子君人格的独立,感受到了中国女性未来的曙光,所以他欣喜若狂。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子君

涓生和子君决定同居后,他们在吉兆胡同租了一所小屋,为了租房和置办家具,涓生花去了大半存款,子君也坚持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在子君心里,这是他们的住所,自己必须投一些“股份”,否则住起来不舒服。

从这可以看出,同居前的子君看上去思想非常独立,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物质上,也颇有几分男女共同为家出力的想法。

仔细看后面子君的表现,我们便会发现,这种独立只是表象,在子君内心深处,依旧受到旧思想的影响。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涓生在墙壁上钉了一张雪莱半身像,那是他最美的一张像。可是当涓生指给子君看时,子君“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君并未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雪莱

子君买了一只叭儿狗,给小狗取名为“阿随”,从这个名字隐喻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子君认为女子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阿随”便是子君的寄托。可是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鲁迅隐晦地表达了涓生对这种依附关系的排斥,这也为他们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导火索。

“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做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就如同“五四”运动以来,很多口里呼喊着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感觉到了觉醒的意识,开始被感染,进而效仿新女性。可是这些人并非真正地独立,遇到现实的困境时,她们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爱是盲目的,依旧无法摆脱“依附”的实质。

子君就如同做了一场美丽的梦,当梦破灭后,便发现自己的爱是那样地不堪一击。看似“觉醒”的子君,其实还在“沉睡”,就在这“半睡半醒”中,子君开始走向毁灭。

《伤逝》剧照

02 生活的苦痛是压垮爱情的直接原因

在爱情伊始,人们对爱情充满了想象。人们憧憬着自己与另一半的生活,幻想着甜蜜温馨的场景。可现实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在爱情的世界里,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

同居后的子君,变得不再可爱了,也不再读书,因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家务。子君的世界变小了,小到只有眼前的柴米油盐,小到只有屋内的一方天地。她的生活除了做饭便是想着如何养活阿随,昔日眼睛里写满了稚气的子君变得沉默起来,眼中的光芒逐渐消失了。

“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发生改变的导火索便是涓生被辞,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为了缩衣节食,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养的宠物鸡杀了,曾经的宠物变成了如今的食物。再后来,他们连宠物狗阿随也养不起了,涓生将阿随扔到了郊外。为了不让阿随跟着,涓生挖了一个不算太深的土坑,将阿随推了进去。

从小鸡到叭儿狗,最后便是子君了。涓生认为,现在他忍受着这种生活,大半是为了子君,如果没有子君,他一个人可以随便谋一个出路,也不至于此。涓生甚至“突然想到了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想法,对涓生而言,子君已然成为了一个累赘。

子君自以为能抱着爱情开始新生活,殊不知现实的残酷是她跨越不了的鸿沟。“生活就像一只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有梦是好的,可是,钱是要紧的。单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歌声会在哭声中被风吹散,光明会在荆棘中化为阴影。

03 价值观的差异是爱情幻灭的根本原因

涓生与子君,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类人。子君追求的是宁静凝固的生活,她眷恋曾经的美好,活在过去里停滞不前。而涓生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讨厌停留在某个画面,一心只想往前走,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涓生向子君求婚的画面,子君记得一清二楚,能够滔滔背诵。不仅如此,子君还常以此来考涓生,对于子君的质问,涓生表现得“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涓生并不喜欢不停地温习这个画面,他甚至完全忘了当时的情景。在涓生心里,爱情和婚姻应该不停地前行,而不是不停地回忆。子君和涓生,他们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一个向往凝固,一个向往创新。他们理解的爱情的本质并不相同,这便注定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伤逝》剧照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看似很不合理:“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子君的活泼与爱花不该构成转折关系,鲁迅先生却用了“但是”,初读之下,这个句子似乎很不通顺,其实文字里隐含里鲁迅先生的匠心。

子君活泼起来是好事,“但是”后面的转折自然就不是好事了。子君不爱花,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对于这段爱情而言,这便是一个错误。涓生爱花,花乃品行的象征;而子君却爱动物,因为当时的官太太都喜欢养宠物,宠物乃有钱人家的玩物。

“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

从这里也能看出子君和涓生价值观并不相同,他们向往的爱情也不一致,最后走向破灭也是可以理解了。

04 《伤逝》的现实意义

子君与涓生的浪漫爱情,一步步沦为厌弃与绝望,中途经历了这几个阶段:从子君依附于涓生,到涓生使用虚伪的谎言配合子君的质问,再到子君意识到真相后的沉默,最后到涓生坦诚真相后子君的绝望。

(1)沉默是走向绝望的预警。

子君从最开始的活泼,到后来的沉默,便是她慢慢走向绝望的预警。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亦是如此,从最开始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丧子之痛,到后来突然陷入沉默,最后走向了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比争吵更可怕的是沉默。如果一方以沉默来回应矛盾,那么这便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走向绝望,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一预警。

(2)物质是爱情的基础,不顾现实只谈幻想的爱情最终会走向幻灭。

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只存在于小说里,难以存活于世间。女性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实现经济独立,方可实现唯美爱情。将自己依附于男性,时常处于担忧与怀疑之中,不免要不停地让男性证明有多爱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让对方撒谎呢?

(3)比“五官”更重要的是三观,比“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

女性的经济来源,可以避免女性在婚姻中孤立无援。而女性的精神独立,则是爱情婚姻保鲜的不二法门。五官能决定一段爱情的开始时间,而三观能决定一段爱情的结束时间。一段好的爱情与婚姻,彼此是“共生关系”而不是“寄生关系”。

鲁迅《伤逝》痴情女和负心汉的爱情,终归是一场走不到头的空欢喜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想必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这个故事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可能不算著名,但是读起来却也是一番味道。

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总在困惑爱情和生活到底该怎么选择?那个时代也是一样的。

正如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生活最终变成了两个市井小民的斗争吵闹,你就会明白,所有人在面对世事之时,也不得不低头。

理想是美好的,但生活是残酷的。

爱情是甜蜜的,但现实是苦涩的。

一、两个年轻人的相爱,原本就是一场美丽的谎言

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做涓生,一个会弄两下笔墨的年轻人,他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叫做子君。或许这是一个女学生,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女工,总之她像所有传统中国女性一样,保持着内心的一份矜持,对社会、对思想一无所知。

涓生闯进了她的生活里,将她的心田搅得翻江倒海,她深深陷入了一场爱情的妄想中。

涓生爱这个女人吗?

也许对他来说,大于爱情。

对一个男人而言,想得到这个女人的强烈愿望,令他发疯,发狂。

他对子君展开了热烈地追求。

他向她谈思想,谈文化,谈泰戈尔,谈雪莱。他令子君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女性的价值。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子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感觉是惊天骇俗的。这意味着她已经决定了要和涓生在一起。

子君抛弃了一切家庭关系,世俗眼光,奋不顾身地投向涓生。

相反,涓生看起来反倒有了一丝犹豫和害怕,只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

从追求,到暧昧,到相恋相拥,涓生终于拥有了子君,可是他却感到索然无味。

书里说: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

消退之后,大概就是长久的平淡无实吧,对涓生来说,从前子君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存在了。

可是子君还沉浸在涓生当初的爱恋之中。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在写此文时,对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以及两者之间的性情差异把握得还是十分形象的。

不过,好日子终归太短,涓生和子君还是要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

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童话走向破裂

一开始,两个人的日子也还不错,涓生大概是有一份报局的工作,所以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两个人找了个房子,定居下来。

可是后来,涓生在事业上受到很大挫折,可能是因为别人的举报、污蔑从而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稳定收入,涓生得想办法给别人写稿子赚钱。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生活原来那么难,钱不是你想赚就能够赚。

当然,他和子君的生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尽管,当初他们爱得很欢烈,可是两个人的生活习惯毕竟不太相同。

子君爱动物,涓生爱花,再加上涓生要写稿子赚钱,子君就忙着照顾家里的鸡,还有做饭,家庭琐事,两个的矛盾也渐渐开始了。

因为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缩衣减食,日子越来越难过。

这时候,涓生想到了分手,这个自私的男人,这个当初说要带着子君的男人,第一个念头想到的就是抛弃。

子君还在恋恋不舍回忆涓生的爱恋,还在步步追寻涓生的目光,还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他,可是涓生却开始远离子君了。

最终,涓生告诉子君,你该离开了。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子君走了,落寞的涓生这才想起子君的好。

可是他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子君死亡的消息。她被父亲带回去了,之后就不知踪影,她到底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我想这归根结底的原因可能是死在了涓生的爱情里。

可是善良的子君,在走之前还在想着涓生,把唯一的家居,生活用品,铜钱留给了涓生。

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

很显然,他们的爱情受到了两方面的考验,第一是两个人的性情需求不同,子君想要的是纯洁炽热的爱,而涓生的爱更多是,而非真正的爱。

第二,因为生活的琐事,因为社会的舆论,他们最终坚持不下去了。那个年代,远比现在要苛刻得多,一个女孩子没有结婚,自己跟着一个男人跑了,这样的环境之下,两个人生存的空间都很艰难。

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复杂,它甚至讲穿了我们婚姻所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对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启示,可是这个故事还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再来看看它所表达的思想。

三、理想终归要落于现实

这篇小说,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那个五四青年运动即将落幕的时候,这个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尽管每个人都怀抱着美好的愿望,可是落到生活的时候,我们还是离不开油盐酱醋茶,鸡皮蒜毛的小事。

就算是大学者,大作家又怎么样呢?

就如鲁迅先生自己,还不是一样要面对传统婚姻的迫害,以及内心对真挚爱情的渴望。试想一下,面对朱安,以及许广平的时候,鲁迅先生的内心或许也是矛盾的。

只不过,他比故事中的涓生要多一层思考,他有理想,可是他也得面对惨淡的生活。

另外,我们再想想故事中的涓生,他不仅仅是子君的爱人,也是她的启蒙者。

是他告诉她,一个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命,应该自主去选择生活,他激励了她,可是后来呢?

涓生却不负责任了,自己首先推开了子君。

既然他告诉子君要选择生活,可是他没告诉子君自己该如何选择生活呢?

所以这个故事,也在意喻着当时五四运动的环境之下,人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现实的问题。

尽管思想要解放,可是思想还要落实到实际环境之上,现实该如何做呢?

这或许也是鲁迅在思索的问题吧。

如果放在当下,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体验。

毕业的时候,大家伙都志气高昂,我要创造世界,我要获得巨大的成就,可是看看生活,你才会发现,工作是一望无际的尽头,每天996,晚上回家还要面对吵闹的老婆孩子,还有家中满地的琐事。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随时切换,给自己的灵魂留一个出口,等到放空之后,重新投入生活。

生活是一团又一团的麻球,不停旋转,但是我们自己不能被这个球带着跑了,我们每个人得找到这个支撑点,试着抬起自己。

看看天,看看地,然后重新振作起来,为着理想前行。

鲁迅《伤逝》:沉默是绝望的预警,人必生活者,爱才有所依附

文/星空婉儿

(本文为头条独家文章,原创不易,请勿搬运)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鲁迅

鲁迅的《伤逝》创作于1925年,作为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伤逝》以涓生的口吻叙述了他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涓生对子君由欣赏到爱恋,后子君毅然决然地与家里断绝关系,与涓生开始同居生活。随着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在涓生的厌弃下,子君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在绝望中走向毁灭。涓生从此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悔恨中。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子君的死,对于涓生来说,无疑是毁灭性地打击。

子君已经离开,永远也回不来了,而涓生还得继续活下去。对与涓生而言,只有将真实藏于内心,用遗忘和谎言做向导,才能踏入新生活。人们存活于世上,便是重复着“自欺、欺人、被人欺”这三件事。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不在于涓生的凉薄,也不在于子君的懦弱,而是注定的结局。涓生的实话实说加速了子君的死亡,但是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悲剧,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变了质。

《伤逝》

01 从子君的前后矛盾,可以看出子君看似独立、实则依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出走后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堕落,要么回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并没有交代娜拉走后会怎样,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鲁迅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娜拉除了堕落和回家,无路可走。子君就如同出走后的娜拉,最终走向了绝望。

子君最吸引涓生的,便是那句代表着独立的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听到子君的这句话后,涓生觉得灵魂被震动,“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对于涓生而言,他从子君的这句话中看到了子君人格的独立,感受到了中国女性未来的曙光,所以他欣喜若狂。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子君

涓生和子君决定同居后,他们在吉兆胡同租了一所小屋,为了租房和置办家具,涓生花去了大半存款,子君也坚持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在子君心里,这是他们的住所,自己必须投一些“股份”,否则住起来不舒服。

从这可以看出,同居前的子君看上去思想非常独立,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物质上,也颇有几分男女共同为家出力的想法。

仔细看后面子君的表现,我们便会发现,这种独立只是表象,在子君内心深处,依旧受到旧思想的影响。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涓生在墙壁上钉了一张雪莱半身像,那是他最美的一张像。可是当涓生指给子君看时,子君“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君并未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雪莱

子君买了一只叭儿狗,给小狗取名为“阿随”,从这个名字隐喻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子君认为女子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阿随”便是子君的寄托。可是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鲁迅隐晦地表达了涓生对这种依附关系的排斥,这也为他们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导火索。

“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做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就如同“五四”运动以来,很多口里呼喊着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感觉到了觉醒的意识,开始被感染,进而效仿新女性。可是这些人并非真正地独立,遇到现实的困境时,她们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爱是盲目的,依旧无法摆脱“依附”的实质。

子君就如同做了一场美丽的梦,当梦破灭后,便发现自己的爱是那样地不堪一击。看似“觉醒”的子君,其实还在“沉睡”,就在这“半睡半醒”中,子君开始走向毁灭。

《伤逝》剧照

02 生活的苦痛是压垮爱情的直接原因

在爱情伊始,人们对爱情充满了想象。人们憧憬着自己与另一半的生活,幻想着甜蜜温馨的场景。可现实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在爱情的世界里,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

同居后的子君,变得不再可爱了,也不再读书,因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家务。子君的世界变小了,小到只有眼前的柴米油盐,小到只有屋内的一方天地。她的生活除了做饭便是想着如何养活阿随,昔日眼睛里写满了稚气的子君变得沉默起来,眼中的光芒逐渐消失了。

“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发生改变的导火索便是涓生被辞,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为了缩衣节食,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养的宠物鸡杀了,曾经的宠物变成了如今的食物。再后来,他们连宠物狗阿随也养不起了,涓生将阿随扔到了郊外。为了不让阿随跟着,涓生挖了一个不算太深的土坑,将阿随推了进去。

从小鸡到叭儿狗,最后便是子君了。涓生认为,现在他忍受着这种生活,大半是为了子君,如果没有子君,他一个人可以随便谋一个出路,也不至于此。涓生甚至“突然想到了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想法,对涓生而言,子君已然成为了一个累赘。

子君自以为能抱着爱情开始新生活,殊不知现实的残酷是她跨越不了的鸿沟。“生活就像一只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有梦是好的,可是,钱是要紧的。单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歌声会在哭声中被风吹散,光明会在荆棘中化为阴影。

03 价值观的差异是爱情幻灭的根本原因

涓生与子君,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类人。子君追求的是宁静凝固的生活,她眷恋曾经的美好,活在过去里停滞不前。而涓生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讨厌停留在某个画面,一心只想往前走,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涓生向子君求婚的画面,子君记得一清二楚,能够滔滔背诵。不仅如此,子君还常以此来考涓生,对于子君的质问,涓生表现得“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涓生并不喜欢不停地温习这个画面,他甚至完全忘了当时的情景。在涓生心里,爱情和婚姻应该不停地前行,而不是不停地回忆。子君和涓生,他们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一个向往凝固,一个向往创新。他们理解的爱情的本质并不相同,这便注定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伤逝》剧照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看似很不合理:“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子君的活泼与爱花不该构成转折关系,鲁迅先生却用了“但是”,初读之下,这个句子似乎很不通顺,其实文字里隐含里鲁迅先生的匠心。

子君活泼起来是好事,“但是”后面的转折自然就不是好事了。子君不爱花,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对于这段爱情而言,这便是一个错误。涓生爱花,花乃品行的象征;而子君却爱动物,因为当时的官太太都喜欢养宠物,宠物乃有钱人家的玩物。

“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

从这里也能看出子君和涓生价值观并不相同,他们向往的爱情也不一致,最后走向破灭也是可以理解了。

04 《伤逝》的现实意义

子君与涓生的浪漫爱情,一步步沦为厌弃与绝望,中途经历了这几个阶段:从子君依附于涓生,到涓生使用虚伪的谎言配合子君的质问,再到子君意识到真相后的沉默,最后到涓生坦诚真相后子君的绝望。

(1)沉默是走向绝望的预警。

子君从最开始的活泼,到后来的沉默,便是她慢慢走向绝望的预警。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亦是如此,从最开始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丧子之痛,到后来突然陷入沉默,最后走向了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比争吵更可怕的是沉默。如果一方以沉默来回应矛盾,那么这便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走向绝望,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一预警。

(2)物质是爱情的基础,不顾现实只谈幻想的爱情最终会走向幻灭。

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只存在于小说里,难以存活于世间。女性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实现经济独立,方可实现唯美爱情。将自己依附于男性,时常处于担忧与怀疑之中,不免要不停地让男性证明有多爱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让对方撒谎呢?

(3)比“五官”更重要的是三观,比“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

女性的经济来源,可以避免女性在婚姻中孤立无援。而女性的精神独立,则是爱情婚姻保鲜的不二法门。五官能决定一段爱情的开始时间,而三观能决定一段爱情的结束时间。一段好的爱情与婚姻,彼此是“共生关系”而不是“寄生关系”。

鲁迅《伤逝》:爱情不可高估,人性不可低估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前年,《我的前半生》大受观众追捧,因为它击中了很多女性的痛点,引起强烈共鸣。女主角子君本是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丈夫的遗弃让她获得成长,通过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职场精英,最终爱情事业双丰收。

这部电视剧,根据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拍摄而成。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鲁迅的作品《伤逝》,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直接沿用。不同之处在于,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亦舒笔下的子君在婚姻失败后另谋出路,活出自我;鲁迅笔下的子君直接走向灭亡。

鲁迅向来以“横眉冷对”的战士的形象示人,很多针砭时事的杂文有着大理石似的坚硬冷峻。他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伤逝》,以丝绸般柔美诗意的文字,编织出一出悲剧。

《伤逝》,是一个男人的爱情悲剧的手记,也是一个女人的不幸人生的挽歌。

1.涉及实际问题前,恋爱总是烂漫清欢

故事在涓生的回忆中徐徐展开。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人总是这样,失去后才知后悔,在后悔中追念昨夜星辰。

时光倒流,回到到一年前,涓生和子君还处于朦胧的恋情。因为情意朦胧,所以满怀期待。

那时候,他常常期待她的到来。等一个人,是甜蜜的,也是辛苦的。

涓生在百无聊赖中拿起一本书,眼光从书上游离,心思飘忽在外——他专注聆听门外的脚步声,通过脚步声判断它的主人,不像子君的,他恨,太像子君的,他也恨。所等的人迟迟不来,他便会胡思乱想。

歌剧《伤逝》剧照

那时,子君还是纯真诗意的女子。她来访时,会随手摘一串槐树的紫白藤花,带进涓生房间。

不见佳人,忧心如醉。既见佳人,笑语连连。涓生向子君谈家庭专注、男女平等、外国诗人……

子君的家人反对他俩的结合。“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爱的力量下,她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独立宣言,也震动涓生的灵魂。

他表白,她答应了。

确定关系后,他俩一起逛马路、游公园,也开始寻找共同的住所。

走在外面,面对旁人异样的目光,涓生不禁瑟缩,子君反倒坦然。

那段求爱的短暂时光,成为日后被她常常拿来温习的内容。好像借助它,人生可以获取温暖。

就像涓生自己所说,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是他“最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

涉及实际问题前,恋爱总是清欢烂漫。结合后来的结局,再回观开场,涓生这段幸福而忙碌的时光,让我想起一句古诗:

人生若如初相识。

歌剧《伤逝》剧照

2. 结合之初,品尝爱情的甜蜜温馨

他俩筹款租了房子,创立起满怀希望的小家庭。

为了在一起,子君跟家人断了来往,涓生和提出忠告的朋友绝了交。

结识之初,二人世界充满甜蜜温馨,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涓生负责赚钱养家,子君当起家庭主妇。爱情滋养下,子君胖了,也活泼了。她养了四只鸡、一只狗,这让她整天忙碌,不再像以前那样闲看书、散步、与涓生谈天。

涓生隐隐预感到了什么,他提醒子君一句话,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柴米油盐的操劳,跟房东之间的矛盾,鸡毛蒜皮的琐碎,让子君变得不快乐起来。于是,涓生也跟着不快乐。

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经济能力却不允。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已经拮据,有人打涓生的小报告,他被单位辞了职。刚刚恋爱时,子君表现得无所畏惧,如今在一起了,她却变得畏惧、怯弱起来。

局里的工作,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如今被辞退,也算脱了樊笼。涓生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精神,准备投入新生活。他寻思别的出路,觉得自己可以去教书、翻译、给杂志投稿。

“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这是他的美好期许。

歌剧《伤逝》剧照

3. 没有创造的爱情,无法地久天长

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这些事情,的确是对爱情的考验。如果爱得不够勇敢、不够忘我,风花雪月终被柴米油盐击垮,美丽性情也会随之改变。

窘困的生活让子君失去了之前的幽静与体贴,她忙着“川流不息”做饭、吃饭,在虚荣心促作怪下,她跟房东太太暗自比较,把人都舍不得吃的饭菜喂养小狗。

因为缺少安静的环境,涓生的创作工作举步维艰。工作不顺利,报酬也就很有限。没有收入,生活每况愈下。到后来,实在迫不得已,鸡杀了吃,狗也送走。做出这样的取舍,也只得到短暂改善。

冰冷的家,冰冷的脸,让涓生成为不回家的男人,每天宁可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静坐下来,省视半年来的同居生活,他猛然醒悟: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强烈意识到,子君已成为他的一个累赘。他是望向远方的木棉树,她则是攀援在他身上的紫藤花。他想着,假如孤身一人,彼此还可有活路。“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这是如今的子君在涓生眼里的印象。

他甚至想到子君的死。她死了,他就自由了。他也立马意识到这种思想的不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这就是人性。

终于,涓生将自己认为的真实坦诚相告,他对子君说出不爱,提出分手。

她没有哭闹争吵,也没有胡搅蛮缠,而是回到之前摆脱的原生家庭。

再当涓生再次听到子君的消息,却是她的死亡。

曾经,她为了爱、为了他在一起,不顾一切地离开家。

如今,他却回馈他一份沉重的空虚、一个无爱的人间。

4.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终将是一场梦幻泡影

故事的收尾,又回到眼前的现实——子君走了,涓生也搬出他俩租住的小屋,回到之前的会馆。

会馆中,“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前后一年时光,却已物是人非,家破人亡。

这样的爱情悲剧,该怪罪于谁?

怪子君的不思进取、无所创造?

怪涓生的自私冷酷、没有担当?

怪时代的不够平等、不够包容?

歌剧《伤逝》剧照

读完这个动人且悲伤的故事,我想到一句歌词:“女人可以爱到义无反顾 ,男人只能爱到相当程度。”

就像子君,她显然高估了爱情,同时低估了人性。

编剧廖一梅说过一句话:“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只要有爱情。”乍一看,很浪漫,却忽略了现实。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恰恰证明了与之相反的道理:

玫瑰不能当饭吃,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终将是一场梦幻泡影。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世说新语》中的经典句,文艺典雅,读完回味无穷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今日小编分享其中最美的12个句子,丝毫不输诗词!

01

我与我久,

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绪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02

面如凝脂,

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世说新语·容止》

脸像凝脂一样白嫩,眼睛像点上漆一样黑亮,这是神仙里头的人。

03

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

怎么可能一天没有竹子呢?劝慰人们以竹子为榜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与节操。

04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世说新语·伤逝》

圣人心涤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这样的人罢了。

05

人生贵得适意尔,

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世说新语·识鉴》

人生贵在得以舒适啊,怎么能因名利地位而束缚了自己的脚步呢?

06

云中白鹤,

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世说新语·赏誉》

自由飞翔在云中的白鹤,岂是捕捉燕雀的网所能捉住的。

07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世说新语·言语》

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生长得很茂盛。

08

昂昂若千里之驹,

泛泛若水中之凫,

与波上下,

偷以全吾躯乎?

——《世说新语·排调》

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

09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世说新语·文学》

山上没有静止不动的树,山川里没有停流的水。

10

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

——《世说新语·排调》

盲人骑着瞎马,半夜来到深水池边,比喻如果盲目行动就将面临危险境况。

11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世说新语·言语》

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也有面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要从容地面对它。不能乱了阵脚的意思。

12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世说新语·言语》

蒲柳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松柏质地坚实,经历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作者:墨客岛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