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首孝弟下一句是什么(首孝弟是哪里的句子)

首孝弟下一句是什么(首孝弟是哪里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三字经》: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原文: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

为人处世首先要学的是孝悌人伦,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和提高技能。在学习技能的时候,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并理解文义。

解读:

这里讲了为人处世和做学问的顺序。

“首孝弟,次见闻”意思是说,一个人首先重要的不是学习技能,而是要学会孝顺父母,懂得礼仪。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做人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才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德行。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能力,但是德行缺失,那么,这个人也终究只是一个危害社会的反面角色,与国家和他人并无半点益处。所以,德行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

而德之首要,则谓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儿女应当常伴左右,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告知要去的地方。

当然,这是古人的孝顺标准。古代的交通没有今天便利,如果儿女要走远,想要见上一面是很困难的,所以古人便有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

这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但是放到那个年代,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便到了今天,交通便利,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儿女如果不在父母身边,老人那种深深的孤独。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的感情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时候想一想,人这一辈子不也就图一个合家团圆吗?

“知某数,识某文”,即说要认知数理并理解文义。“数”,指算数,古代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指文章、文献、韵文等。“数”与“文”泛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古人习文,主要研读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除此之外,古人还要学习六艺。

六艺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六曰九数。”

其中,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六乐指云门、大成、大韶、大夏、大凄、大武等古代名曲;五射指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rǎng)尺、井仪等五中射箭技术;五御指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种驾驭技术;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九数即九九乘法表。

以上的六种技艺涵盖文武、艺术等各个方面,且又把这六艺分为了小艺和大艺。书、数为小艺,是古人必学的基础技艺;而前四项,即礼、乐、射、御为大艺,则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天赋自由选择。

“首孝悌,次谨信”啥意思?

“首孝悌 次谨信”这一句是《弟子规》总叙中的第2句。意思是,做人首要的是孝顺父母长辈,关爱帮助兄弟姐妹。然后为人处事要严谨诚信,自律自觉。

为什么把孝顺父母长辈放在首位呢?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因为有了父母长辈,才有孩子晚辈,生命才得以延续,我们常说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晚辈要孝敬关爱长辈。再看“教”字,以“孝”字当先,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孝顺开始。中国字真的很美好,很有内涵。中国的教育也很美好,很人性,很有情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很人性很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丢弃了一些。

家庭是一家人生活成长在一起的地方。一家人就有长辈,晚辈,父母,亲人,孩子,一家人要和谐快乐幸福地生活,就要孝敬长辈,关爱兄弟姐妹,这就是爱的传递。以父母为核心,父母把慈爱给了子女。子女接受到父母的爱,长大成人,把得到的爱反馈给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家庭的人走到社会上,走到工作岗位上,一定是面带微笑,内心有爱和阳光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给周围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一定和周围人和谐相处,开心工作。这是多么好的人生,回到家里开心幸福,在工作单位开心快乐。

能够做到在家里和家人温暖有爱相处,做到第2步就比较容易,就是严谨自律诚信充满情感。

比方说,当一个人情绪不好心情烦躁的时候,妈妈和他说什么话,他或许会嫌她唠叨啰嗦,本能的脸色就会不耐烦甚至难看。这样的情况,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怎么办呢?当心中真的是把孝顺父母放在了首位,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快的化解掉,对父母依然是和颜悦色。这就是自律的表现,也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一个人能够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坏情绪时,他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平和,他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外界的风吹草动或者是坎坷磨难都击垮不了他。他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严谨意味着工作生活态度。严谨不是刻板,不是死板,不是教条,不是枯燥,不是无趣,应该是对规则规矩的遵守。坚持在规则规矩的范围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诚信待人,包容大气些,个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因为周围人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自己喜欢交往的那种人的模样,那生活中处处是和谐和友好。

谁都希望自己成为在家里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在单位里遵守规则自律上进和同事和谐相处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是快乐的处处顺达的。

那么《弟子规》就告诉我们“首孝悌 次谨信”。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家庭关系经营的幸福和谐美满,怎么可能在外面对他人友爱包容呢?所以爱家爱亲人应该放在每个人生活的最中心,然后推而广之,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锐解汉字》之悌:悌是“好男人”应具备的第二项品德

经常见到一些宣传栏中,把“悌”写成“弟”,古书中的错误大多是以讹传讹造成的,现在应统一写成“悌”,不要再以“通假”搪塞观众。

“悌”是古代的男八德之一,位列“孝”之后,可见古人对“悌”是多么重视。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与缺少“悌”的品德与风尚有关。兄弟不睦,同事不和,勾心斗角,互相算计,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因素。

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悌”字。

按照古训,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孟子·滕文公下》),这个“出则悌”有推己及人的味道。在古人心目中,孝与悌是立身之本,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说文解字》:“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在古代典籍中,弟与悌通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分辨。“善兄弟”为“悌”,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是兄弟相处时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悌的地位很重,悌与孝并列成为《弟子规》的首要规矩。如何做到“悌,《弟子规》也给出了细目:“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入孝出悌,兄友弟恭,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乃人伦之大道,和谐社会之根基也!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