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吾谁与归是什么句式类型(吾谁与归句子成分)

吾谁与归是什么句式类型(吾谁与归句子成分)

本文目录一览:

一篇文章讲透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难吗?

你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搞明白古文语法。

这篇文章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你讲明白文言文语法。

1

现代文语法

你想要搞懂文言文,先要搞懂现代文语法。

语法就是语言规则,分为句法和词法。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动作发出者是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作接受者是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作是谓语,一般是动词。

1、主+谓+宾。

我吃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主+谓+宾,就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如果从词性来说,我是代词,吃是动词,饭是名词。

2、修饰主语、宾语。

饥饿的我吃香喷喷的饭。

修饰主语和宾语的是定语,是形容词。

(定)主+谓+(定)宾。

3、修饰谓语。

饥饿的我狼吞虎咽地吃香喷喷的饭。

狼吞虎咽修饰吃这个动作,是状语,是副词。

(定)主+(状)谓+(定)宾。

4、补充说明。

补语就是补充说明,可以补充说明主、谓、宾。

我吃完了饭;我在家吃饭;刚才我吃饭了;我吃饭撑到了……

以上就是正常句式,最基本的就是主+谓+宾,定语修饰主语、宾语,状语修饰谓语,一般都在词的前面。

你知道了什么叫做正常句式,不正常的就清楚了。

2

文言文句式

定语后置

定语应该在主语、宾语之前,但是如果跑到后面了,就是“定语后置”。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宋国有个耕田的人。

《书戴嵩画牛》:“有戴嵩《牛》一轴”。有一轴戴嵩的画《牛》。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乱耳的丝竹,没有劳形的案牍。

状语后置

状语应该在谓语之前,但是如果跑到后面了,就是“状语后置”。

《铁杵成针》:“李太白读书山中”。李白在山中读书。

《精卫填海》:“女娃游于东海”。女娃在东海游玩。

《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宾语前置

既然有后置,就有前置。宾语本来在谓语后面,如果跑到前面,就是“宾语前置”。

何罪之有,唯利是图,这些成语都保留了古代用法,即有何罪、只图利。

《曹刿论战》:“何以战?”凭啥打?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我与谁归?

《鸿门宴》:“沛公安在?”沛公在哪儿?

如果宾语跑到主语前面呢?那就是被动句。

我吃饭。饭被我吃了。

主谓倒装

如果谓语跑到主语前面,就是“主谓倒装”。

《论语》:“贤哉回也!”颜回贤德啊!“贤”前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矣”前置。

3

省略

古文惜字如金,很多时候能省则省。

1、省略主语

古文用字精炼,文章前面提过的人,后面会省略主语。

《铁杵磨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李白)未成,弃去。”

《桃花源记》:“便舍船,从口入。(口)初极狭,才通人。”

2、省略谓语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省略宾语

《狼》:“屠惧,投(狼)以骨。”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4、省略介词

《鸿门宴》:“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

总结

1、你要先知道什么是正常句式,古文很多也是正常句式,比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2、(定)主+(状)谓+(定)宾。这是最基本的句式,主、谓、宾是句子成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词性。

3、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你只要先知道什么是正常句式,自然就能学会特殊句式。

4、省略句参考上下文来推测。

语法就是​语言规则。掌握规则,一通百通。

学习要动脑。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于、与、则、者、之(四)

1.【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前一个“于”:从。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1.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2.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后一个“于”:比)(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因此我有所感慨。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柳宗元《愚溪诗序》) ★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2【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2.给,替。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徐公比较谁相貌好?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他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结盟之国,是不智。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结交秦王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燕召公世家》) ★庞暖容易对付。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 ★我赞同点(点,人名)的主张。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早上犯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注】古代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比较,谁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起来拯救自己。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与其杀了这个小孩,还不如卖了他。

3.【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政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假如)过去我不干这件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就值得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周易正读》) ★遵守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法则。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公西华侍坐》) ★平时常常听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你们又将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呢?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请给我(窦娥)烧一些纸钱,只当是看在你老人家已死去的孩儿的面子吧。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4【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或许不同于两者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原君》) ★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黄宗羲《原君》) ★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那血肉崩溃的灾祸,便临到他的子孙了。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

5.【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晓得将军宽待我到这个地步啊! 之:我。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问我。 之:我。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之:我。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之: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4.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轰隆隆的擂响战鼓,兵器与兵器相互接触后,有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了。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霎时间,烟火满天。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古文学习、拓展理解之《岳阳楼记》

岳阳楼大观

《岳阳楼记》

-----宋 范仲淹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具体来说它是岳阳城的西门—水城门,门上书有\"岳阳门\"三字。古时的城都是城墙环绕,一般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建有城门,方便入城出城,在城门所在的城墙上面,再建有2-3层的高楼,便于守城的驻军的瞭望、放哨等,故在文中又称岳阳楼,该处的楼不是独立的楼阁,与滕王阁等单独的建筑有所区别。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再引发议论,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或者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观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往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为北宋仁宗赵祯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法。我们现代采用的是公元纪年的方法,如:1949年、2008年,这是依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与现代不同,古代纪年的种类有:(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如:康熙元年、元和十年等;(王公年次纪年,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④年号干支兼用纪年,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此外,1912年中华成立后,定1912年为元年,便又有了纪年法。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与本文作者范仲淹为同科进士,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降职并外放,是古代官员职位变动的一种。比如拜:授予官职;擢:由选拔而提升。黜:贬斥,废除,降官;征、辟:征召贤士为官。北宋真宗驾崩,仁宗即位,但真宗遗诏刘娥(刘太后)主持朝政。范仲淹、滕子京等官员奏请刘太后将军国事大权交还给仁宗赵祯若怒了刘太后,将范仲淹等逐出朝廷、任地方官。滕子京被降职外放至巴陵郡任太守,巴陵郡即今天的湖南岳阳一带。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第二年,滕子京主政的巴陵郡,政令通畅、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越:虚词,理解为时间跨越。乃:语气词,于是的意思,在其前面一般都是有背景交代的。作文:作即写作、创作,文即文章、文学作品,是两个词,与现代汉语的作文为一个名词是不同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部在于洞庭湖。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晨晴朗、傍晚阴沉,天气变化迅速而多样。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作品里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洞庭湖北面通达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大多数都是在这里聚集,他们看到景物而触发的内心感受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予:我。观:观看、查看。夫:语气词。洞庭湖接收上游南面潇江和湘江的来水,北面与长江相通。同时衔接着远处的山,上游来水少则吞长江之水入湖,上游来水多则吐水排入长江,起到蓄洪排涝缓冲水流的作用。古代的长途交通主要依靠水运,洞庭湖是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南来北往的官员、文人、商贾等必需经过此地,他们也常常在此歇脚、聚集。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不同天气下的洞庭湖景观,心情自然有所不同。然则为什么要理解为然而呢?因为前文所述,洞庭湖美景前人描写的很多、也大体相同,但是后文中,触景而生的情却是不同的。理解为然而,有转折之意。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以上两段是描写迁客骚人在看到不同天气下洞庭湖景色时,所触发的内心感受,但还是侧重包括作者在内的迁客们的内心世界变化,因每个人对其理解大同小异,故不再赘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情感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好坏变化和自己个人得失而感到喜悦或哀伤。在朝廷中做官时,就心系百姓、忧民所忧;远离朝廷、身处江湖不再为官时,就挂念国君、忧君所忧。进而为官担忧,退而为民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现在这种高尚情怀的人很少了,我同谁一起志同道合呢 ?)

二者:是指上文两段中的两种不同心情。以:因为、由于的意思。居:处于、身处。庙堂:古时是指朝廷,古时皇宫里有宗庙、宫殿等,是借代的手法。江湖:大江大湖是远离朝廷的、处在普通的社会当中,也是运用了借代手法。进退:为古时文人的两条道路,进则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如学而优则仕;退则看淡功名利禄,专心教育、书法、绘画等等。微:微小、引申为很少极少。斯:这、这样,此处为具有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高尚品质、情怀。微斯人:倒装手法,将微提到前面,强调微。归:归一、和一。吾谁与归:现代语法为吾与谁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时:时间,作该篇记得时候。六年:庆历六年。

状物言志,是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方法,古今中外,此类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但以《岳阳楼记》为其中的上品。

一是其形式上的完整性,开篇交代了写作背景,时间、地点、创作的缘由等等;接着写景,同时描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最后言志,分析原因,阐明观点、理念。

二是其主题上的鲜明性,即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有为君解忧、为民解愁的社会责任感。

时至今日,文中所倡导的奉献精神对当代的知识分子等等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图文详解

第10课《岳阳楼记》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相关资料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翻译课文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通,顺利。和,和乐。

具:同“俱”,全、皆。

旧制:旧时的规模。

属:同“嘱”,嘱托。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注释

胜状:胜景、好景色。

汤汤:水流大而急。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多端。晖,日光。气象,景象。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完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流大而急,宽阔无边;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向北通向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耀:光辉。

楫:船桨。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岳,高大的山。潜,隐没。

冥冥:昏暗的样子。

斯:这,指岳阳楼。

去国:离开国都。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倒下,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悲痛万分了。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景:日光。

万顷:极言其广。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

惊:起伏。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一,全。

璧:圆形的玉。

答:应和。

何极:哪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宠:荣耀。

偕:一起。

把:持、执。

临:对着。

译文:

又如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时,(湖面)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情开朗,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释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或许。

为:心理活动。

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是:这样。

进: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归,归依。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四、问题解疑

1. 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用意?

①交代本文写作起因。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③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2.“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

3. 第3、4两段中的写景与两节中的抒情有什么关系?

这两节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作者要极力渲染出悲喜之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的“忧”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迁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因外物环境的触发而“忧”个人之遭遇。

5.文中“庙堂” “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

6. 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1)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

(2)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

(3)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阔达胸怀和崇高情怀的肯定和赞美;

(2)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3)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之情;

(4)同时,慨叹当今世人具有这种胸怀和情操的人太少了。

9.第三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10.第四段的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1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5.“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6.本文采用了记叙、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说说文章是怎样将这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先简略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上所见自然景色,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所触之景不同情亦不同,一悲一喜。这里的景写得很出色,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响彻云霄的口号。

1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观点有着怎样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六、词语读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淫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ɡ)

潜形(qián) 岸芷(zhǐ) 汀兰(tīnɡ)

皓月(hào) 宠辱偕忘(xié) 心旷神怡(yí)

浩浩汤汤(shānɡ)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七、重点实词

谪守巴陵郡:谪,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这里袭用前代的称呼。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来也称诗人为“骚人”。

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山岳潜形:隐没。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昏暗。

沙鸥翔集:停息。

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宠,荣耀;偕,一起。

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或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副词,因为)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色)

极 此乐何极(动词,穷尽)

南极潇湘(动词,尽)

则 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百废具兴(形容词做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做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做名词,贤明之人)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做名词,指心理活动)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九、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在语气语调的处理上:第一段,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朗读;第二段,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第三段,画面阴冷,感情悲伤,朗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四段,画面晴朗,感情喜悦,朗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五段,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十.结构思路

全文共六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点明作“记”的时间。

写作特点

1.剪裁得体,突出中心。

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言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对于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而中心突出。

2.对比反衬,骈散结合。

文章第三、四两段,写景一暗一明,对比鲜明。如从天气状况看,一边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一边是春和景明;写迁客骚人的反应,一悲一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这些对比描写正好反衬出了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突显了文章的主旨。从句式上看,本文多用骈句、排比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间或穿插散句,又使文章摇曳多姿。

方法指导: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段中蕴含的情感

文言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更好地表现主旨。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春色,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分析文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考查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通常考查题型有:1.找出表达作者某种情感的句子;2.试分析语段中蕴含着人物怎样的情感。

此类题的答题技巧是:

1.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语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

2.根据语境,体会关键句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再联系相关的背景资料,结合作品主旨,体会语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素材积累

岳阳楼名联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垒,何时能消?

——欧阳修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王褒生

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易实甫

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杨度

中考试题

一、(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题)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第16-19题。(15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连月不开

(4)春和景明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出

19.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4分)

【答案】

16.(共4分)

(1)同“嘱”,嘱托 (2)壮丽景象 (3)天气放晴 (4)日光

1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分)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2分)

18.C(3分)

19.参考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4分)

【解析】

16.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注意“属”是通假字,“大观”是名词。“景”是古今异义词,这里译为:日光。

17.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用法的词语。(1)要注意译文的语气。(2)要注意“庙堂”“忧”“江湖”的含义。

1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古仁人无悲喜之情,只是古仁人能够做到开朗、达观的看待,把家国、天下、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19.围绕“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为民而奋斗”回答,语意通顺即可。

二、(2019年广东中考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去国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答案】

(1)同“嘱”,嘱托;离开;一起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C

【解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注意“属”是通假字,“去”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嗟夫:唉。尝:曾经。求:探求。或:或许,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给人的感受,而不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岳阳楼记》《范仲淹救灾》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题)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7.B

【解析】7.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8.(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点晴: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握,再适当拓展。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答案9.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10.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发司农之菜;C:募民兴利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

附【《范仲淹救灾》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岳阳楼记》《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题)

三、阅读(共46分)

5.(14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②微斯人  没有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派,让 

④有粮者亦食 吃,给……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分析】【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②句意:没有这种人。微:没有;

③句意: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派,让;

④句意: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食:吃,给……吃。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因为。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重点词:是,这。何,什么。业,成就功业。句意: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的理解能力。选文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了自己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和“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等语句可以看出赵威后认同钟离子和叶阳子的观点,以民为本。从“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和“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可以看出赵威后认为应该重用钟离子和叶阳子。所以,赵威后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答案:

(1)①探求;②没有;③派,让;④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3)议论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题)

(二)阅读《岳阳楼记》,完成第16-19题。(15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连月不开

(4)春和景明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出

19.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4分)

(二)(15分)

16.(共4分)

(1)同“嘱”,嘱托 (2)壮丽景象 (3)天气放晴 (4)日光

1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分)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2分)

18.C(3分)

19.参考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4分)

课文图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