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论语第十章名句(论语十章的句子)

论语第十章名句(论语十章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0章-孔子认为规则和道义哪个更重要?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固定不变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一定不要怎样做,而是考虑正义性,合情合理就可以做。”

逐句解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无适:没有专门的规定。莫:不肯。无适无莫,指做事不固执。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一定要怎么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么样做。

义之与比

义:适宜、妥当、合情合理。比:挨着、靠近。

如果行为合情合理,正当适宜,那么就可以做。

心得总结:

本章孔子讨论君子做事情的规则。他认为君子做事情没有固定的规则,而是要看是否正当适宜。孔子是一个很讲规矩的人,礼法秩序就是一套行为准则,告诉君王、臣民和百姓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样做。但在这里,孔子却又告诉人们不要墨守成规,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做事情不可能没有规矩,君子也一样,君子要遵守“仁义礼智信”,讲究“温良恭俭让”,有具体的礼法约束。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恪守规则的过了度,那就不应该了。比如当规则与情理有悖时,那么就应该遵循情理而放弃规则。

孔子讲“仁”,也追求“义”。“仁”是爱人,懂得为他人考虑,“义”是行为适宜,合乎情理。当死板的规则有悖于具体情形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行为。只要行为不违背仁义道德,那么对于规则是可以变通的。有时甚至违背了仁义道德,那么只要符合公平正义,也是可以做的。

中国古代侠客重视“义”超过“仁”,他们认为“仁”有时候虚伪,不如“义”那么真实。他们做事情可能不受礼法约束,也不一定那么符合仁德,但他们一定会遵守道义,不会违背承诺,不会背信弃义,也不会恃强凌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要合情合理,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中国的侠义精神。所以,当遇到一些条框或约束时,君子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宜的选择,而不要死守规矩。

附图: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论语》中经典9句话,道破人生智慧

注释:出自《论语·八佾》篇,意为:“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注释:出自《论语·述而》。意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注释: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意为: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注释:出自《论语·卫灵公》。意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注释:出自《论语·微子》。意为: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体现了孔子君子之风,安贫乐富。

本期话题

《论语》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