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食不下咽下一句(食不下咽的句子是什么)

食不下咽下一句(食不下咽的句子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皇帝找算命先生测字,付钱时,算命先生说:死人的钱我不能要

明末甲申年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眼看永定门防守不住,适时万念俱灰。当他微服私访之时,眼见一算命摊,惴惴不安的崇祯原本想从算命先生口中讨得明朝未来,谁知就一平平测字法,算命先生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惊喝警示他。

末了,付钱之时,算命先生更是连连唾道:“晦气,晦气,实在少有的晦气。”再看一眼脸色苍白的崇祯,他挥一挥手:“你走吧,死人的钱我不能要。”

退而结网:崇祯欲测字,献策抢领命

明朝末年,明王朝内忧外患,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势汹汹,眼看见即将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在偌大的皇宫内坐立不安,来回踱步。他心中自是明白明王朝大势已去,李自成的厉害他耳闻眼见,可老朱家的皇位坐了200多年,怎么能败在他手上呢?

朱由检不甘心就此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他始终幻想着自己能够扭转乾坤,恢复“正统”,他再一次下死令:“死守永定门。”

另一头,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陷入了战略倦怠期,北京城久攻不下,虽然敌对双方都明白朱由检不过是负隅顽抗,但是任由起义军一批批去送死,无论是对于兵力还是军心都是一种损耗。

正当朱李双方焦灼不下之时,两军各有谋臣主动请缨,为主上分忧担愁。

宋献策为李自成名下一大军师,其尤擅占筮术,这日,他见李自成愁眉不展,心下便知闯王正为如何攻城而苦恼。这北京乃是明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自成若是强攻强占,战乱不免会损毁这座古城,届时,大费周折,却只是拿下一座破败的废墟,又有何益?

宋献策眼珠一动,上前一步,对着李自成作揖道:“小人愿忧王之忧,解王之苦。”李自成苦笑道:“宋军师有何妙计?”宋献策抬起那张三分似人,七分像鬼的面庞,诡异一笑:“智取都城,攻心为上。”

李自成听闻先是怔愣,随后急忙追问道:“愿闻其详。”宋献策将自己的计谋一一道来,听得李自成从双眉紧皱到两眼放光,末了拍案叫好:“军师当真孔明再世!”

攻占京城一关,多日焦灼,期间无数浅薄之徒献计,无非“火攻、炮轰、扎寨消耗”等庸俗法子,哪里能得来宋献策这等高超的计谋?

另一头,崇祯皇帝在皇宫内暴躁无常:家人遇害、洛阳失守……这一切让他仿佛预见了大明的日渐衰退。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者,尽管身为天子,需要喜怒不形于色,但他仍旧不时在心中问自己:真的是他吗?颓势人人可见,但这一切难道从他自熹宗手中接过皇位开始,早已注定了吗?

正当崇祯皇帝胡思乱想,心绪不安之时,敌营那头的宋献策和李自成早已拿捏住了他的七寸,只待时机成熟,便下手狠掐。崇祯死死盯守李自成起义军的动态,谁知,一日,李自成突然下令停止攻城。

崇祯皇帝心中的疑云越来越大,闯王起兵以来,就一直号称“真龙再世”,李自成这一番停攻,莫非是去借法引龙气了?迷信真龙皇权的崇祯心头狂跳,他叫来太监王德化:“朕连日心绪不定,这时闯王又无故停攻,只怕另有奸计,你与朕前去城中微服私访,亲自刺探一番。”

崇祯不知道的是,宋献策为了刺探北京城城中虚实,早已乔装打扮在城内游荡多日。人们已经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北京天桥下就多了一个面孔狭长,身量不满三尺,右足稍稍带跛,拄着拐杖的小老头。

奇的是,越是兵荒马乱,人们越是对于莫测的前途迷茫不安,越是需要找寻一些寄托——即使这些卜筮之术听得人晕头转向,但总归是一个念想:前路不顺,总不至于今朝算,明日死。

北京天桥底下的这位算命先生算吉凶、卜运势,在短短时间内,名声大噪,方圆十里,无人不知“北京天桥神算子”的名头。众人急切渴求地求算卜卦,却无一人发现,这人便是熟读奇门遁、凤角、谶纬等卜算之书的宋献策。

这一日,恰巧崇祯和王德化来到了北京天桥下,一路上,崇祯还在不断敲打王德化:“平日里你找来的那些算命先生,都因为我是皇帝,不敢讲真话,总是说一些好听的假话给我听。今天,咱们就在这里测测字,这里的先生可不知道我是谁,也许会说些真话给我听。”

另一头,宋献策紧紧盯住向他走来的两人,虽然他不曾见过崇祯的真容,但是这两人从皇宫的方向走来,从衣着打扮来看,出身富豪之家;从神态依从来看,显然一主一仆。宋献策微微一笑,心下喜道:鱼儿上钩了。

“测字迷局”:崇祯入坑,献策设蛊

北京天桥是个五方杂处的角落,卖狗皮膏药的、卖草梨膏糖的、打卖拳的、说书的、唱小曲的、变戏法的、叫街的、耍猴的、卖假药的……尽管城外大军压境,城内依旧一副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

看着街道两旁的香妃院、荐头行、贞节堂等建筑物,崇祯原本忧郁的心情稍有好转。四处张望之下,他发现,人口最密集,最引人注目的还当属拆字看相算命的小摊。就近的这个摊前,挂着“一张铁嘴道破人间凶和吉,两只怪眼善观世上败和兴”。

崇祯走到摊前,只见算命先生振振有词地卜算,那算命先生虽然穿了一身庄户人家的衣裳,却怎么也不像是一个老百姓,虽然面容鄙陋,但是一双眼睛却是生得黑白分明,眸光坚定。

只听闻那形容怪异的江湖人士口中喃喃道:“君子问祸不问福,小人问吉不问凶”。这一句话触动了崇祯内心深处。待到前一个人离去,他正立于算命小摊前,注视着摊子上摆放的竹签、筮草一类物品,开口问道:“先生忙不?”

宋献策脸上泛起一点细碎的笑意:“为人卜吉凶,怎敢怕繁忙。”崇祯随即道:“既是如此,先生为我卜一卦如何?”宋献策垂下头道:“吉人自有天相,见面即是朋友,你随便说个字,我给你解一解吧。”

崇祯想了想,犹豫道:“我说一个‘有’字。”老先生问道:“不知是求家事,还是国事?”他心下思索,尽管这一朝京城告危,但是这大明江山理应还归老朱家所有。崇祯定神道:“求国事。”

谁料,那摊前的老人掐指一算,却像是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话一般,惊叫道:“这个字可是大凶。”

崇祯瞪大双目,追问道:“此解?”

宋献策佯装焦急道:

“‘有’字上边是‘大’字面少一捺,下边是‘明’字少半边。虽为‘有’,但‘大’不成‘大’,‘明’不成‘明’,况‘明’不见‘日’,可以说大明的天日不见了啊!‘有’字说的是大明的江山已经去了一半了——眼见大明的江山算是无望了。”

一旁的王德化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一句“大胆”还只起了个调,就被一旁的崇祯喝住。然而,崇祯心内的惊涛骇浪比王德化来得更为汹涌,他双目发昏,但还是强迫自己稳住心神,咽了咽口水道:“您老先生听错了,我说的不是那有无的‘有’,是友人之‘友’。”

谁知这算命先生的下一句话令崇祯几乎昏死过去。只见那老先生皱起眉头道:“‘友’为反叛的‘反’字出头伸展,照卦意解,反叛的李自成定然要成大气候了。”崇祯听了这话,心虚胆颤,死死盯住算命先生,像是要从他的面色中找出化解之道。

然而,端坐在摊前的老先生却是一味摇头叹气。可崇祯依旧不死心,他还是强打起精神道:“你老先生又错了,我心内刚刚想的是申酉戌亥的‘酉’,不是朋友的‘友’。”老者听了这话也不恼,只是莫测一笑:“更凶了。”

崇祯此时像是恼羞成怒了,急急喝道:“这又是为何?”那老先生却是声音沉稳:

“酉上两点是为‘酋’,酋者,魁帅也;譬之一国,酋即国君。今酋字无头,眼看当今圣上将有杀身之祸。”

崇祯听完这一番话,心灰意冷,几乎站立不住,一旁的王德化堪堪搀住了皇帝,轻轻叫道:“江湖术士,如何可信,皇……老爷不必多愁。”

所谓“测字”“拆字”,不过是一些四五十岁,有点旧文化底子的江湖术士招摇撞骗的把戏,区区一个字,怎能卜得人的休咎呢?王德化断定,这老骗子必然是见二人衣着气度不凡,想要借机引诱二人追问化解之道,随即赚上一笔。

果不其然,摊前的宋献策听了也不辩解,只是淡然一笑:“信则有,不信则无。”

然而,崇祯听了这一句话,脸色则越发惨淡: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不是自己非要走到这个摊前来算命,又怎么有这一番谶言?宋献策瞄了一眼眼前求卦人的面色,觉得自己算得不差,这人应当就是崇祯。

然而,到了这一关头,崇祯仍怀有最后一丝希望道:“最后再求一字,‘尤’作何解?”谁知算命先生沉吟道:“‘尤’是个好字。”崇祯心下一喜,正欲细问,谁知算命先生突转道:“可是与老爷问的完全是两码事。”

王德化在一旁气愤道:“你这老骗子当真恼人,坏字全赖我家主子头上,好字还同我们半点不沾边?”崇祯慢慢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那算命先生一边苦笑,一遍摇头道:“‘尤’是‘龙’的化身,‘尤’和‘龙’相差无几,暗示着真龙天子已经离开了龙位,即将要被人夺走了!”

崇祯闻言心头大震,几乎站立不住,他弯出一个苦涩的笑容,随后颤抖着去解他的手巾,想要取钱付给卦钱,谁知那手巾系得太紧,根本打不开,崇祯一急,红着双眼就用牙去咬,说着还劝算命先生等等:“劳烦先生了,这点小钱……”

谁料话未说完,就被那算命先生打断:“老爷,您这运势实在晦气,不必付卦资了,我劝您回去以后,凡事放宽心,你此刻的卦象很不吉利啊。”

崇祯深吸一口气:“还能有什么更不吉利的事情?”

算命先生伸手指点道:“你刚才用口咬巾,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卦象。一个‘口’和一个‘巾’凑在一起,这不正好是个‘吊’字吗?你若是有事,千万放宽心,不要往坏处想,我算着你这还有吊死的可能性呢。”

还未等到崇祯和王德化发作,宋献策掐指一算,啧啧称奇,仿佛在为崇祯的破败运势而讶异,一边感慨地挥挥手道:“死人的钱我可不能收,你走吧!”说完,就已经卷了摊子飞快离去,徒留一地散落的破败家什。

王德化见崇祯早已及被迷昏了头脑,自己又气愤又纳罕:按理说,那老骗子不应该将话说得如此之绝,更不应该连卦钱都不要就匆匆离开,这种种行径,倒像是……故意要吓破崇祯的胆子。

迷信测字:救国无望

回到宫中,崇祯只觉大势已去,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烟消云散,在梦中都是李自成举兵破城,而自己头颅落地的血腥画面。一连几日的噩梦令崇祯食不下咽,很快,这个原本就不甚强壮的皇帝就消瘦了下去。

他只知道,自己得了天意,朱家的天下不保了。

终于,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崇祯召集了文武大臣,宣告道:“闯贼势众,不可抵御,我现预备了几盏红灯,如果闯贼攻进一道城门,你们就给朕挂起一盏红灯;如果闯贼攻进二道城门,你们就给挂起两盏红灯;如果闯贼攻进三道城门,你们就给挂起三盏红灯。”

文武百官无不哀戚,他们明白,这是崇祯要给自己安排后事了。崇祯交代完此事之后,悲怆问道:“谁能担此大任?”文武百官竟无一人敢领命,这不是给明朝敲丧钟的活计吗?见此情形,崇祯长叹一口气,望向一位官员道:“杜衡,你来负责此事。”

那位官员行礼领命,众人垂首不言。可令崇祯最难料到的是,杜衡竟然早已及暗中归降了李自成,随着李自成部队一到城下,还未等敌人挨到城门,杜衡就连挂三盏红灯。

明朝守军顿时军心涣散,阵脚大乱,而李自成那一头,则势如破竹,直取内城。

事实上,宋献策当日的计策本是由他假扮算命先生,在城中四处向人传播“迎闯王,不纳粮”、“十八孩儿主神器”之类的流言蜚语,以此来蛊惑民心,时日一长,必能从内部将北京城瓦解。

谁知宋献策在外摆摊,居然能碰上心神惶恐的崇祯,并将这位笃信风水相术的皇帝吓破了胆。

完成任务,回到军营之后,宋献策依旧动用了自己的迷信法子,他以“天道气数“等谶言对农民起义军作了战前动员,贬他人志气,涨自己士气。

宋献策知晓,听了自己的这一番“测字说”,崇祯必定心有郁结,吃不好,睡不饱。半月不到,他就进言李自成:“臣观明王朝气已绝,当在本月十八日丙午,是日当有阴雾迷空,凄风苦雨,乃应应验。”随后信誓旦旦道:“十九日辰时,都城必破无疑。”

李自成原本再无拘束,打算长驱直入,然而,宋献策却在此时建议道:“先安民,乃可入。”

李自成正是采纳了这一建议,使得起义军进入北京时可谓秋毫无犯。然而,宋献策虽然立下大功,但在李自成入主北京之后,却未能得到持续重用。

李自成自觉大事已成,行事间已以帝王自居。同时渐渐疏远了样貌丑陋的宋献策,宋献策建议李自成不要陶醉于胜利之中,应当速速继位,稳定人心,不要等到一切就绪后再行动——那时必有势力从中作梗。

可惜,李自成此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吴三桂反叛,李自成决定亲征以来,这一支起义军战败的命运就已然注定。1645年,李自成战败,宋献策被俘降清。

参考文献: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杜学德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邯郸市故事卷(上册)》[M].1989.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30)

商丘网——京九晚报

食不下咽

“食不下咽”这一成语,是说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典故出自唐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韩愈这段话说的是唐朝时张巡、许远等将领在“安史之乱”中守睢阳过程中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叛将尹子奇指挥叛军攻睢阳城未果,反而被南霁云射瞎了一只眼睛,便命军士把睢阳围得更紧。

城外的叛军源源不断,城里的守军无援,越打越少,到后来只剩下1600多人。粮食吃光,士兵们陆陆续续饿倒。睢阳城日益陷入危机。当时,在谯郡的唐御史大夫许叔冀、在彭城的尚衡、在临淮的贺兰进明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隔岸观火,不来救援。“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贼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二百馀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城中日蹙,张巡命南霁云赴临淮向贺兰进明借粮并乞师援救。

南霁云带十三个生死兄弟,夜冲敌营,经过一场厮杀,冲出了重围。到临淮后。贺兰进明听说南霁云来了,亲自迎接,见南霁云一行十三人浑身是血,不禁打心眼里称赞他们的勇猛。南霁云说明来意,贺兰进明望着南霁云,却不开口。南霁云说:“大人不知,睢阳守城的军民坚守睢阳,尹子奇十三万大军攻城,攻了多次都被击退。我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守住睢阳城。在与敌人拼命中,多少人惨死呀!请大人念及报国大义,出兵借粮相援!”

贺兰进明害怕叛军,不愿出兵、借粮救睢阳,见南霁云是员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做自己的部下,便笑了笑说:“将军与叛军厮杀辛苦,让我先为将军摆酒接风。”南霁云说:“睢阳军民正在提着脑袋守城,盼援兵如旱中之盼云霓,我哪里有心吃酒?”贺兰进明说:“事情再紧急,也不在乎一顿饭的时间。将军血战出城,又经长途奔波,怎能让将军再饿肚子呢?”贺兰进明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盛宴,并请众将领作陪。南霁云入席。可他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于是站起身来,流着眼泪向众人说:“众位将军,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他们吃树皮、棉絮,罗雀掘鼠守城,我在这里怎能吃得下这样的盛宴啊!就是吃到嘴里,又怎么能咽得下(虽食,且不下咽)……”又转身向贺兰进明说:“大人手下有的是兵,有的是粮,就快快增援吧!大人不答应,我就滴酒不进,粒食不餐!”

事到如今,贺兰进明不得不把心里话说了出来。他先招呼南霁云坐下,然后微笑着说:“将军,我即便派兵前去,睢阳城早晚也是会破的。明知如此,何必让将士去送命?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武艺高强,是难得的大将,何必跟着张巡白白殒命?劝将军留在我军中,我一定不会亏待将军,将军不但可保性命,而且以后可与我同享荣华富贵。”

南霁云一听,腾地站了起来:“大人迟迟不肯发兵,原来为此!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

贺兰进明说:“将军不可意气从事。我是为将军着想。张巡和许远面对叛军十三万精兵,不识时务,以几千人对十三万,岂不是螳臂挡车?还望将军三思。”

南霁云斩钉截铁地说:“我南霁云为了大唐江山,虽死无憾!”他料定无论再怎样央求,贺兰进明不但不会发兵,而且不会让自己回去,便张口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我南霁云不能完成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做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我若负朝廷和国民,如同这一断指!”

参加宴会的官员都大吃一惊,一个个都用袖子掩住了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段历史被载入史册,影响深远,人们谈起此事,感慨不已,后来便将“虽食,且不下咽”简化为“食不下咽”这一成语,广为应用。

例句:“肥义思李兑之言,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展转踌躇,未得良策,乃谓近侍高信曰:‘今后若有召吾王者,必先告我。’”(《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