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赞扬登山者的句子有哪些(赞扬登山者的句子)

赞扬登山者的句子有哪些(赞扬登山者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走进珠峰,在5200米的高度感悟人生

在天地的尽头,人容易忧郁,在语言的尽头,人有希望重生—— 毕淑敏

一个大大的响鼻,马儿呼出的白气,在料峭的晨风中凝成一团,久久不散,马蹄声,车轮声,在漠漠的荒原中分外响亮。

上下颠簸,身心疲惫......蜷缩在马车上的我......寒意刺入骨髓.......缺氧......恍惚,有一些色彩斑斓又变幻不定的画面,一些清晰又不甚明了的只言片语,像幻灯片一帧一帧地闪现,在眼前,在脑海......直到来到珠峰大本营上面的荒原平台。

天高云淡,两侧的山腰,轻雾向上弥漫。坡上还有些浅浅的雪痕。海拔8848米的珠峰傲然屹立在我的正前方,纤毫毕露的显现它出整齐的悬崖边缘,那巨大的,金字塔般的山体,向阳一面反射出一层淡淡的金黄色,而背阴的一面,峰谷间的积雪呈现出沉静的幽蓝。强烈的明暗对比,散发出一种摄人心魂的质感。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珠峰大本营的记忆,多年以后,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村上春树的句子就会跳将出来,真实而贴切,正如当时我所面对的圣峰,沉默,孤独,从不轻易示人,她让跋涉而来的我饱尝了风雨变幻,道路颠簸和严寒之苦。

珠穆朗玛峰,万山之王,藏语“jo-mo glang-ma rib”,“珠穆”音同“觉母”,泛是女神,“朗玛”可理解成母象。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

1258年出土的藏传佛教刻本《莲花遗教》中,以“拉齐”称之,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米拉日巴道歌集》则称为“顶多雪”。1717年,清朝《皇舆全览图中》以“朱姆朗马阿林”命名。1952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报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几年后,我再次前往珠峰大本营,头天一早从拉萨出发,经曲水,浪卡子,江孜,日喀则,一路限速,抵达定日白坝镇已是晚上八点多,天下着小雨,让我们对第二天的珠峰之行充满了担忧。

次日凌晨4点半,雨停,我们从白坝镇出发。经过了鲁鲁边防站的检查之后,前行几公里便来到一个岔路口,左转,再经过切村检票口,开始了110公里左右的珠峰朝圣之行。

山路一圈一圈绕着漠漠的山峦,盘旋向天际,黑暗中,车子慢吞吞地向上爬行。我们租坐的是当地的商务车,司机是位快活的藏族小伙子,话多,车上的音乐声很大,反复放着一些很老的流行歌曲。听我说愿意送他一些我车上的碟片时,总算调小了音量。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海拔5205米的加乌拉山口,停车远眺,深蓝的夜色中,一排直入天际的雪峰,如白色的波浪般涌动在暗黑的山峦之上,这就是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逶迤连绵两千多公里,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最华丽的一段。

虽然无星也无月,凛然的雪峰却更加清晰夺目,有低低的流云掠过,天地间呈现出一种玄妙而神秘的气息。那种熟悉的孤独感如透明的流水般,无声地沁人心中,每一次转念,都会有一种游离与身心之外的非现实的韵味。

这一刻,我体会到,这些伟大的山脉,其神秘莫测的气候和险峻壮美的环境,也许就是造就雪域高原上宏大信仰的最大触媒。我们敬仰,赞叹,却无缘深入其间。

寒风清冽,空气稀薄,我们默然伫立,直到雪山顶上出现一抹明亮的浅蓝,浅粉,最后如火焰燃烧的金黄色。

加乌拉山口,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观赏4座8000米级雪峰的观景平台。它面对的喜马拉雅雪山群,巍峨宏大,气势磅礴。在目所能及的几十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层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包括非独立山峰)。

从左向右排列的顺序是:珠峰东南面19公里处,海拔8463米的世界第五高峰的马卡鲁峰,珠峰南面3公里处,海拔8516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珠峰西面,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珠峰的拍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两个登山季。以每年4,5月和9,10月为最佳,这期间,天气较稳定,空气度较强,也比较容易拍摄到珠峰旗云、日照金山等景象。7,8月雨季,能一睹珠峰真容就全靠运气了。而我来过的两次,都在七月,都能得神山眷顾,幸甚至哉!

从加乌拉山下来,会经过扎西宗村,曲宗村等珠峰脚下的村庄。这样的海拔高度,本应是驼绒藜,沙棘,高山草甸和苔原荒漠的生长地带。人们却能在这里顽强的生存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清晨的阳光,洒满绿色的青稞地,反射着油菜花的金黄,穿过灰白色的房舍,落在人们的头顶,肩上。

层层叠叠的土黄色山峦,簇拥着圣洁的珠峰,雪衣华袍,岿然安坐,尽显泽被苍生的的神灵风范。

传说中,珠峰及左右两侧的四座高峰,是被称作\"长寿五姊妹\"的五位女神,名为扎西次仁玛、婷吉希桑玛、米玉洛桑玛、决班震桑玛、达嘎卓越桑玛,珠峰被称为\"第三女神\"、\"祥寿神女\"。在藏传佛教绘画中,代表珠峰的神女全身白色,骑白狮,右手高举黄色九尖金刚杵,左手捧长宝瓶,俊秀神武,雍容华贵。

八点,我们抵达珠峰大本营。

狭义上的珠峰大本营是指绒布寺以上八公里处,一群藏式牦牛帐篷组成的迷你市集。这里有简陋的旅馆,餐馆,售卖饰品,化石(?)的小店,还有珠峰纪念碑,海拔最高邮局等设施。

从大本营乘坐景区中巴车,上行几公里来到了前次到达的平台,这里看珠峰,一览无余,是游客所能到达的距珠峰最近的地方。

头顶的天空一碧如洗,蓝的惊人,太阳在空谷上留下一道明亮的光带,右侧是宽宽的绒布河,昏黄的河水打着旋,奔流而下。正前方,珠峰巨大的山体,巍然屹立在群峰之间,依然是那么孤傲,神圣,不可接近,难以捉摸。

旁边挨着一个边防哨所,我们和守卫的军人聊了一会儿,他们每年会轮流在这里驻守几个月,严酷的自然环境,或多或少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令人肃然起敬。

有几个小屁孩儿脱掉上衣,露出小身板儿在那里拍照嬉戏,被军人一阵严厉的呵斥,赶紧穿上衣服下去了。

珠峰的另一侧是尼泊尔王国,他们把珠峰叫做“萨迦玛塔”(Sagarmatha),意为“高达天庭的山峰”。历史上,对珠峰的归属问题,中尼双方没有做出明确界定。1961年10月5日两国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规定:中尼边界线经过珠穆朗玛峰(萨迦玛塔)峰顶,峰顶南部划入尼泊尔王国境内,峰顶北部划入中国境内。峰顶属于中国所有。

世界上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国际上称作Eight-thousanders或8000ers。它们全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被称为地球上的“死亡地带”,在那里,大气中的氧气量约为海平面的30%,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命。目前全部成功登顶这十四座山峰的登山家,全球只有数十位。

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这种诱惑使得珠峰成为8000米中最热门的山峰。它可能不是最艰难、最具挑战性或最危险的,但它却是世界之巅。

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许多登山者在珠峰顶上留下脚印。

同样,死亡和灾难也时时相伴。2014年,一场发生在珠峰南坡的)雪崩造成16人死亡,一年后,尼泊尔地震引发雪崩,又造成18人死亡,2019年5月,珠峰峰顶“交通壅塞”造成8人死亡。

而与山共生的藏族人,他们把珠峰比作登天的梯子,或是木神的绳子。凡人不可打扰之圣地,人们只能心怀敬畏,虔诚供奉。

临近中午,我们踏上返程,路过珠峰大本营下面8公里处的绒布寺,它全称“拉堆查绒布冬阿曲林寺”,始建于1899年,由红教喇嘛阿旺丹增罗布创建,海拔约5100米,地势高峻寒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1922年,在绒布寺,尝试攀登珠峰的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留下了“山就在那里”名言。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登山的意义,就好像别人不能完全认同我所喜欢的自驾和高原徒步的意义。

有人说: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历程,让我们生而孤独,学会敬畏命运和承担个人的痛苦是必要的,也是无可逃避的。踏上道路,我们就可以把身心寄托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从而产生一种归宿感,不管道路的尽头等着我们的是什么,走在路上便是一件非凡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总是在路上的原因吧。

尚未离开绒布寺,转眼之间,天空中暗云如织,寒风刺骨,漫卷的云烟笼罩了珠峰。无可比拟的宏大的空间感,似乎想要激发我们对生命与大自然更多的感知,光影变幻,时光无常,此一秒与上一秒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是的,我们生而孤独,但我相信,除了对大自然的依托,除了选择信仰,还有一种方式,更能让我们离开孤独,享受生命中应该有的圆满与欢乐。

“此时此刻,它就在我面前,尘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无足轻重,除了你,我的宝贝,爸爸祈求圣峰保佑你能一生健康,平安喜乐!2013年7月9日于珠峰大本营。”

帐篷邮局里的藏族小姑娘接过写好的明信片,“啪”的盖上邮戳:“自己带走还是邮寄?”

想了想,我说:“我自己带回家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宁阳皋山(组诗)

皋山在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境内西北部,海拔200.4米,占地约0.6平方公里,石灰岩山体,山上有树林,因北临大汶河,位于水旁,故名皋山,曾名作高山。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山川》记有“高山,在牟山东南,一名虎山,四面斗绝,由盘路而上”,“山巅有玉皇庙、奎星楼”。原山上古建筑今仅存失修的玉皇庙。1992年,鹤山乡人民政府着手修建皋山文化旅游风景区。

在古木苍柏中聆听岁月的回响

在一声鹤鸣中绽放最悠久的文化

让所有的山石都灵动起来

山路,是历史走不完的脚步

庙宇,是信仰落不下的明月

皋山月圆华枝春满

无限风光惊艳世眼

《山路》

心中有梦

就不怕被反反复复踩伤

孤独的句子

把每一个登山者

从山底安安全全地

送到顶上

《山门》

微弱的星光之下

有许多语言,适合交给山门

目光放肆,扫过天空

你就从一颗星星里走来

用好看的微笑,踏进我的心坎

用一首诗歌,带我走向秋天

颜林和颜庙,只隔一行历史

鹤山和皋山,永远牵着手梦圆

如果用千杯酒,祭奠千百年的文化

那就痛醉一生,敞开心扉

让所有的膜拜者

走进

《玉皇庙》

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一直默记着

汶河两岸的变迁

把所有

有恩于皋山人的福泽

一直供奉着

坐北朝南

人在做

天在看

月光在香炉上打坐

穿透红尘与空门

默默的保佑着

山下所有的子民

《爱心石》

即使石头

也一样被暖化

在大山的梦中

一直都有汩汩的脉搏

因为爱

所以执着

让思念

刻骨铭心

一次次

感动汶河

《风月亭》

缠着汶河玉带

怀抱中皋岛

弹着琵琶湖

穿越时空坠落山头

溅起母亲的声音

左手大悲山、牟山

右手杏山、龟山

梦仍在,声音渐远

风月亭是母亲的笑脸

尽管 天空在接纳

那些所有历史沧桑

苦难曾渗入黄土地

亦如那光脚的远行

我站在亭上

谛听汶河水的风

《卧龙柏》

若祈福

何必用一枚枚硬币

牢牢地

嵌入我的身体

这千百年来

我斗得过所有的风雨

却毫不犹豫地

败给了人心

该是多大的委屈

让我几乎

匍匐在地

到底是什么剥去了

我沧桑的外衣

但我仍用一个老者的智慧

小心翼翼地护着

每一个爬山的你

我知道

终有一天

你会幡然醒悟

轻轻抚摸着我

累累的伤口

忏悔

叹息

视频加载中...

《琵琶湖》

心都空了

所以石头空了

水也空了

欲望也空了

清脆的水流

从来的地方来

到该去的地方去

我们的思维

早已经随着流水的声音

游进梦的青苔

《攀登者》:他们用生命诠释“攀登精神”,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登山

1

2018年5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被人们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有位70岁的残疾老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山顶,成为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残疾人。

这位老人名叫夏伯渝,是电影《攀登者》里的人物杨光的原型。

夏伯渝的残疾是因为攀登珠峰,1975年,他在登山过程中,把睡袋给一个队友,导致双小腿冻伤被截肢。

截肢后的他并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

从2014年开始,他每一年都去挑战珠峰,遇到过雪崩,地震,暴风雪等极端恶劣的天气,最终登顶失败。

最后于2018年5月8日再次出发,并于14日成功登上珠峰,实现梦想。

珠峰夺去他的双腿,为什么还要执着于挑战它呢?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疑惑。

大家不明白的是,既然登山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运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不怕死呢?

我们先来了解登山,它属于体育运动的一类,始于18世纪80年代,在1786年,法国的医生巴卡罗和石匠尼尔玛结伴第一次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

第二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19人登山队再次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诞生。

越来多人加入登山队伍中,去挑战一座又一座高山。

我国的登山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建立了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首次成功登上珠峰,其中就有王富洲,屈银华等人。

王富洲是电影《攀登者》方五洲的人物原型,屈银华是曲松林的原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支登山队1975年登珠峰的故事。

2

电影向观众们演绎了登珠峰的艰难险阻,让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项多么难以完成的挑战。

珠峰上的气候瞬息万变,也许这一刻晴空万里,下一刻就刮起十几级大风,除此之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雪崩,暗冰裂缝,泥石流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登珠峰是拿着自己的性命来赌,因为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可能会掉下冰裂缝,可能会遇到雪崩,可能会失联,也可能会像夏伯渝一样双脚被冻伤,最终截肢。

在过去,有很多人挑战珠峰,常常有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也经常有人失联,被雪崩埋藏。

既然如此危险,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他们为何还要去登山呢?

在《攀登者》里,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国登山,寸土不让”。

这得从1960年说起,那年,以王富洲,屈银华为首的登山队第一次挑战珠峰,他们在登山途中遇到很多困难。

队友们一个个牺牲了性命,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屈银华也险些丧命,王富洲为了救他一命,不惜放弃了相机,导致他们成功登顶后,没办法留下录像作为证据。

虽然全世界都在报导他们的影响事迹,但却遭到了质疑,因为他们无法证明登上珠峰。

人们由开始的赞扬,变成怀疑,认为他们并没有登上珠峰。

这些质疑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耻辱,同时给祖国带来了嘲讽,他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终于,他们等到了1975年,国家再次召集登山运动员登山,他们有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畏任何困难,再次登上珠峰,成为祖国的骄傲,迎来世界人民的喝彩。

他们,为祖国争回一口气。

3

《攀登者》让我们看到了登山运动员们不惧困难的精神,也向我们诠释了攀登精神。

在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国家还在建设中,当时世界对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人们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证明祖国的强大。

登山运动是新兴的运动,他们都渴望挑战高山,而海拔高度8844.43米的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很多人把它当作人生的目标。

他们对登山这项运动极度热爱,无惧登山路上会遇到的所有困难,也不怕被大风刮走,不怕被雪崩掩埋,因为这是他们此生最大的梦想。

能登上珠峰标示着强大和充满力量,他们可以得到世界的认可。

那一年,他们肩负着巨大的重任攀登珠峰,遇到了种种困难,每一个困难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巨大的挑战。运气好的人能通过挑战,运气不好的,也许会丧失宝贵的生命。

在大山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但又是那么的伟大。

他们不惧怕任何危险,不惧怕任何困难,迎难而上,永远都不退缩,这便是攀登精神。

他们登山,一方面是为了证明我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证明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足够强大。

登山运动员身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不用登珠峰,但我们人生,会有一座又一座的“珠峰”等待我们攀登。

作者:花未眠,热爱阅读,写作和画画,坚持自律,专注分享成长感悟和干货。欢迎关注我,我和你一起成长。

《泰山颂-攀登》讴歌了中国人民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下文已作诠释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管弦乐《泰山颂》之《攀登》美学分析

一、乐章简介

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与第一乐章相同,都是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该乐章的首尾部分都用“泰山”主题构成,旋律音调的重复手法再次应用于其中。中间部分是引出的新的旋律音调,并采用关系调及同宫系统调等转调手法组织音乐的发展演变。

在具有山东民间打击乐特色的战鼓隆隆声中,唢呐群吹出了宏亮的“泰山”主题,它似乎向人们宣告:攀登泰山顶峰的进军号角吹响了!

二、美学分析

随之而来的是“泰山”主题的变体,也就是由高音唢呐所演奏的“泰山”主题的变体。从该乐章的第9-24小节,可以看出,这个貌似“泰山”主题的变体与“泰山”主题最大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速度以及调式、调性的变化,在这里乐队以果断的节奏和进行曲速度,在b 羽调上奏出,表现了登山者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豪迈气概,这种节奏和速度的改变,是整个情感的一次升华,把整首乐曲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

6 2.3 |16 53 |6. 5 |6. 0 |6 2.3 |16 56 |3. 2 |3. 0 |2. 32 |1 12 |3. 1 |

23 5 |6.5 61 |2. 3 |76 53 |6. 0 |

又一阵欢腾热烈的击鼓声后,乐曲巧妙地转入其关系大调(D 宫调)上:

7 6.7 |5 6.7 |6. 5 |6 - |7 6.7 |5 6.7 |3. 2 |3 - |3. 6 |1 12 |3 21 |2 5 |6 6 |

5 35 |1 . 2 |1 - |

在乐曲的发展变化中,作者继续运用了我国民间乐曲中所特有的调式、调性转换手法,使乐曲的表现力大为丰富,它仿佛描绘人们在风光秀丽而又崎岖蜿蜒的山途中满怀信心地前进着,尤其是当旋律转入上方四度的G 大调时,更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最后,乐队全奏“泰山”主题,在这里它不仅与第一乐章的音乐遥相呼应,加强了全曲的统一、整体感,而且由于这一主题在以上各乐章中不断地变体出现,它的再现很自然地形成全曲的最高潮,体现出攀登者经过艰难险阻和风风雨雨,终于登上泰岳顶峰的豪情壮志。

泰山再高,有志者都是能攀得上去的,这是本乐章的中心思想。正如作者的诗句所述:

沉浮数千载,

风雨摧不衰,

再攀新征程,

自有英豪在。

这四句诗,对该乐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泰山”主题及其变体的再现是整首乐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作曲家运用这个最能表现泰山气魄的主题在多个乐章中运用,使乐曲既准确地塑造了“泰山”的形象,又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民间音调的运用,更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吸收与运用。

《泰山颂》这部作品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与喜爱,并成为代表山东向建国30周年的贺礼,与整首乐曲主题旋律所流露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分不开。《泰山颂》的问世不仅结束了山东没有能够代表山东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历史,而且在体现山东民间音乐文化与鲜明的时代精神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但推动了山东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也使山东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传播,为以后的器乐乃至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组曲概述

《泰山颂》在乐曲的发展变化上,作曲家主要运用了我国民间乐曲中所特有的调式、调性转换手法,如: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中主要运用了同宫系统的转调手法,第二乐章运用了同主音转调手法,而在第四乐章中则是同宫系统转调之后上四度模进把旋律转向G官调,最后因再现第一乐章的“泰山”主题而回归到乐曲开始的d羽调,从而加强了全曲的统一、整体感,使得乐曲在最后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体现出人们克服了攀登泰山时的艰难,最终登上泰山的喜悦心情,象征着中国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坚定决心。

在调式、调性的安排上,该曲主要采用宫调、徵调和羽调,在表现“泰山”主题时,作曲家采用了小调色彩的羽调式,这在遵守传统的同时,也彰显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的创作特色,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大为丰富。

在《泰山颂》的创作中,作曲家不仅大胆吸收民间音乐元素,而且各种民族乐器的性能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其创作技法不仅注意了西洋与传统相结合的作曲原则,而且使得整部作品在和声、旋法的运用以及民族调式调性的处理手法上都作出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这与作曲家所具备的创作才能和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民间音乐知识密不可分。但是,这种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绝不是简单的几条民间旋律的演示,而是将其深刻地融汇在自己的音乐语汇中。

音乐学家乔建中对金西在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一向珍爱民间旋律,并把它们视为音乐创作的珍贵的种子,他特别善于抓住某些特性的音乐材料,但在运用它们时,却惜墨如金十分谨慎、从不滥用。”

一部优秀的器乐合奏作品,除了要有特点鲜明的主题以外,配器也是让整个作品更富有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作曲家为了更好地突出山东地方特色,运用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再现性原则贯穿始终,并且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的音色和性能,特别注意了各组乐器之间的交替与呼应。由此可见,《泰山颂》的配器就在各个乐章中较好地发挥了各乐器组的性能,完美地表现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意境。

伟人登山望远,这首七律气势雄浑,更充满了豪情壮志

站在高高的山顶,不仅境界开阔,而且令人思绪万千。群山连绵、巍峨耸立,即使烦恼无限,也会瞬间变得心情放松。拾阶而上,可以遗忘那些不幸的往事;努力攀登,也能排遣心中无尽的忧闷;登高一呼,更能抒发心中的。

青山绿水,让人诗兴大发,唐代诗人王湾就曾热情讴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蓝天白云,也令人挥毫泼墨,诗仙李白也曾豪迈地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古以来,庐山就让很多文人墨客心生向往、并前往游览赋诗,下面介绍的是伟人登山望远,这首七律气势雄浑,更充满了豪情壮志。

登庐山

作者: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鶴,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本诗写于1959年7月,当时诗人在庐山开会,并顺便饱览了这里的秀美风光。作者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于是即兴赋诗,后来于1963年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主席诗词选中。

庐山又叫匡山、匡庐,在江西北部,滨临鄱阳湖和长江,乃著名的休养、游览胜地。这首诗描绘了庐山葱茏挺拔的姿态,以及登高望远所见的宏阔气象,抒发了强烈的革命感情。

开篇就展现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以及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凌空挺拔,屹立于长江岸边;山径蜿蜒,却一路青翠,诗人驱车盘旋登临,却显得兴致勃勃。

飞峙,指拔地耸立,具有一种灵动之感,更彰显出登山者豪迈的精神;跃上,也显示出作者兴致勃勃的神态。四百旋,夸张地描绘出山势的险峻。庐山登山公路全长三十五公里,要转几百道弯。

汽车盘旋而上,路上的风景也不断变换,终于快到山顶,一行人又继续步行攀登。“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抒写心中感受。冷峻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点、洒向江面。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可是国内各方面都非常落后,而且还有很多敌对势力伺机蠢蠢欲动,正可谓内外交困。但是诗人冷眼旁观,心知肚明,更以“热风吹雨”,讴歌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诗人联想丰富,思绪飞扬,颈联描写更加精彩,“云横九派浮黄鶴,浪下三吴起白烟。”白云漂浮在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滚滚向东,腾起袅袅烟雾。长江支流众多,尤其是湖北和江西一代不仅湖泊众多,而且风景名胜也非常秀美。诗人远观近望,笔端也显得充满。

“九派、黄鶴”,表达了此地江河密布、高楼林立;“三吴、白烟”,也体现了波涛滚滚、热气腾腾的场景,更象征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更欣喜地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昔日的彭泽县令陶潜,已不知道去了哪里;如今的桃花源,是否可以耕田劳动?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虽然看似悠闲快乐,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纵览伟人的这首七律,意境深远、炼字精准,尾联更富有深意。作者在开篇就展现出庐山气势雄伟的蜿蜒连绵,“飞峙、跃上”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极有生气。颔联中“冷雨、热风”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虽然处境艰难、却意气风发的精神。

诗人想象奇特,造语精妙,“云横九派、浪下三吴”,就彰显出虚实相生的动感,也描摹出一幅立体图画。最后两句更充满了豪情壮志,诗人委婉地启示后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坚持不懈地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家园!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