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夸赞历史的句子有哪些(夸赞历史的句子)

夸赞历史的句子有哪些(夸赞历史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原创七言绝句《说史》,说尽无限历史沧桑,读来令人感慨颇多

《说史》

魏楚燕齐终入秦,

朱刘李赵帝王心。

阿房一炬凌烟倒,

唯月圆缺照古今。

注:新韵。

“说史”诗词不好写,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像杨慎“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茫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这样往大处写。

二是像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寓意史上的某件大事。

我这首诗有大有小,前两句是“大”。“魏楚燕齐终入秦”写的是战国争霸,最终秦一统天下,韩赵魏楚燕齐战国六雄最终被秦国吞并,中华大一统。

“朱刘李赵帝王心”寓意朝代更替,“朱刘李赵”分别代表明朝、汉朝、唐朝和宋朝,跨越千年。“帝王心”说的是历史上狼烟四起,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夺得不可开交。

“阿房一炬凌烟倒”是“以小见大”,阿房宫被烧毁,代表着秦朝的覆灭,和第一句“六国入秦”对应起来。凌烟阁是李世民为表彰功臣,上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图像而闻名于世,最终也毁于战乱,和第二句“帝王心”对应起来。

以上三句说的都是“人事”,是历史的沧桑变换,最后一句“唯月圆缺照古今”说的是“天事”,月亮圆缺有定,无喜无忧,静静地观望着世间的你争我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争我夺、逐鹿中原,无数的英雄人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无奈的是,更多的无名百姓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像他们从未曾来过一样!历史车轮滚滚,如今终于轮到我辈登场,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无名?又有几人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一轮月亮,照过屈原、照过关羽、照过李白、照过苏轼、照过岳飞、照过唐伯虎,照过无数的古人,如今又照着我们,以后还要照更多的后人。后人又有谁知道这轮明月曾经照过你我?没人知道,因为几百年后根本就没人知道你我的名字,就像你我从未来过一样!

本诗尾句用月亮的“圆缺”来对比朝代的兴衰更替,历史起起伏伏,兴衰变迁,无人可以预测,而月亮阴晴、圆缺一定,不受历史、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人事”瞬间而“天事”永恒,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此诗远非像表面如此简单,最后升华一下:月亮圆缺一定,历史变迁和人世间的浮沉是否也是一定的?很值得思考。

朋友们,读了这首诗感觉如何?有何修改意见?欢迎发表高见。

300个字道尽5000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

说起那中国,谁人不称赞?

只因那文明,实在太璀璨!

追溯其历史,绵延五千年;

王朝的开端,夏朝大禹建;

历经十三世,商汤灭夏桀;

只因那纣王,沉醉美人间;

就叫那武王,一朝变了天;

西周行分封,社会等级严;

春秋和战国,争霸兼并间;

商鞅一变法,秦国领了先;

一统诸六国,奴隶变封建;

因为那,二世太短暂;

各路起义军,刘邦先入关;

西汉那末年,王莽篡了汉;

直到那刘秀,才把东汉建;

献帝被逼迫,三国从此显;

曹氏打头阵,司马藏后边;

魏晋南北朝,社会时代乱;

隋朝太短暂,唐落了灿烂;

唐末藩镇起,五代十国传;

陈桥驿兵变,宋朝雏形显;

北宋和南宋,共三百余年;

辽国和西夏,时刻在扰乱;

元朝的时光,慌乱马蹄间;

明清更专制,封建制度完;

中华间,军阀混战乱;

一九四九年,迎来大变迁;

开国大典上,主权被彰显;

和法制,一直在实践;

党的领导好,社会大发展!

(以上为本人自己所写,望得到诸位的批评指正!)

毛主席这样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有不少地方,都颠覆了前人的观点

毛主席熟读秦汉史,在对秦汉帝王评论中,十分推崇大有作为的帝王,对秦 始皇、汉高祖、光武帝都给予了高度赞扬;而对墨守成规的守成之君并不赞赏, 文、景二帝实行无为而治,毛主席认为这不值得称道;汉元帝以儒学治国,使西汉由盛转衰,毛主席称其为“衰国之君”。另外毛主席非常赞扬汉武帝的雄才大 略;同时对王莽实施的改革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秦王嬴政自公元前230年灭韩国为始至前221年灭齐国止,十年间统一六国, 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多年动荡不安的纷乱局面,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始皇统治期间:“分 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诸如统一文字、统一度 量衡与货币、实行郡县制等;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也推行了不少,如严刑 酷法、横征暴敛、焚书坑儒等。 正因为秦始皇功过显著,所以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整体是褒少贬多,誉之者 称赞他为“千古一帝”,毁之者便称其为“残暴昏君”。

诸多评价中,对秦始皇攻伐最多的就是他实行“焚书坑儒”。司马迁的《史记》,极少提及到嬴政的政 治作为,但对秦始皇“求仙”、“巡游”、“焚书”等事的叙述不惜笔墨,揣摩 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便可体会出其中隐含的臧否之意。毛主席生平点评最多的帝 王是秦始皇,与历代史家的评论不同,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褒多贬少,他主 张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的功过。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主席曾在各种场合有过多次赞誉。1958 年 11 月 10 日,毛主席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反对其他人否定秦始皇的功绩时说到:“说 秦始皇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太武断了。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原来各 国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秦国因此富强起来,终于 把六国吞并了。能说这不是好事吗?”

1964 年 6 月 24 日,毛主席又一次在会 议中提到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时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 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1973 年 7 月 3 日,毛主席同王洪文等人的谈话中提到:“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 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 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毛主席在不同场合的讲 话是他对秦始皇实行大一统,创设诸多制度以维护统一的充分肯定。 毛主席向来主张尊法反儒,对秦始皇的称赞,也是以肯定法家在中国历史上 的进步作用为出发点的,在 1973 年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毛主席曾对说:“历 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 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

法家思想是主张厚今薄古的,秦始 皇赏识重用李斯、韩非等人,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所以毛主席称“秦始皇是个 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最能反映他厚今薄古、尊法 反儒的思想,毛主席对此事件的评论并不是如其他史学家一样全盘否定,而是觉 得此事“应当有分析”。 据《史记》载,“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始皇置 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寿宴上,秦始皇让大臣议论分封制与郡县制, 意见各不相同,争论不止,最后丞相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 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 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 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 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 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 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 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焚书事件是由于儒生议论现行法律制度、以古非今而引发的,李斯是秦王朝 制度的设计者和捍卫者,其主张的焚烧诗书也被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第二年, 以侯生、卢生、韩众等为首的方士们,为秦始皇寻找仙人仙药不果,为逃避处罚, 纷纷逃亡,引来秦始皇的怒气和追究,最后爆发“坑儒”事件。

史载:“始皇大 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 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 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 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改变了战国以礼治国,国君礼待“士人”的政策, 自然会遭到后世的唾骂,但毛主席却不以为然,认为此事还应“商量”,毛主席 在 1973 年 8 月 5 日,在“批林批孔”热潮的背景下毛主席曾给郭沫若写过一篇 关于读《封建论》的七律,诗中写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此 诗反应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的态度。

事实上,关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毛 泽东在其他场合也多次评论,如在 1958 年毛主席在中央的某次会议上就讲到: “一股风一来,本来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成不好的;本来是基本上一个 好的人,可以说他是坏人。比如我们对于秦始皇,他的名誉也是又好又不好。搞 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人讲他好的,自从资本主义兴起来,秦始皇又有名誉 了。”

同年 11 月 10 日,毛主席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针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做了更为 系统的阐述,认为此事还应当有分析。首先,毛主席肯定焚书坑儒影响了当时思 想文化的发展,给百家争鸣的局面带了很大的冲击,但毛主席又深刻的认识到, 焚书坑儒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儒生都坑,坑的只是一部分与秦始皇政治主张 不同的一派,因为秦始皇是主张“古为今用”,提倡“法后王”的,所以坑杀得 只是主张“以古非今”的一派,即孟子一派的儒生,而荀子一派的儒生主张“法 先王”,并没有受到坑杀;同时焚烧的书籍也只是一些主张“以古非今”一类的 书籍。以上关于毛主席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有异于其他史学家的视角,源自于他对秦始皇尊法反儒与厚今薄古的思想的肯定。

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在于充分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同时,依然能够不局限于自己 的主观因素,能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看到秦始皇不好的一面,并对他 的骄奢与暴虐等种种恶行,直言不讳地进行抨击。1958 年,毛主席谈到秦始皇 的思想文化专制时指出,秦始皇提倡的“厚今薄古”值得肯定,也很理解秦始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实行封建君主专制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但 对秦始皇后来的毛主席也做出了批判。

1975 年夏,毛主席回答身边工作的 芦荻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时说到:“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 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 了进取的方面„„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完全是正义的。”从这段话中可以体 现出,毛主席一方面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 进步意义;但后来稳定后,秦始皇志得意满,安于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一 己私欲,不断的剥削压榨人民,实施了很多违反的,后来人民走投无路, 只能揭竿而起。

关于陈涉、吴广反抗秦的,毛主席还提到,秦始皇以为造反 的会是秀才,以为坑杀了秀才,实行愚民政策就能使江山不败,能够一劳永逸, 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被不读书的农民阶级揭竿起义, 推翻了统治。

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同于其他史学家的全盘否定,而是一分为二地进 行评价,反映了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态度。因为秦始皇 尊法反儒、厚今薄古的思想与毛主席的史学思想有很多的契合点,因此在评价中 难免会有主观情感成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颇,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毛泽 东对秦始皇的评价。

汉高祖

刘邦出身社会底层,其父兄是地道的农民,但刘邦并不安于业农,据史载,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 酒及色”。刘邦后来收沛中子弟起兵反秦,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建立 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以农民起义领袖身份登上皇位的人物。毛主席对汉高祖刘邦的政治才能及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多次在各 种场合夸赞刘邦。

在毛主席看来,刘邦之所以能成就帝业,成为汉代的开国之君, 一方面是因为他出身低微,了解基层社会,同情底层人民,能够抓住百姓的心理, 因而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毛主席曾在要求党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阅读苏 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 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约法三章”就是 体现刘邦熟悉平民社会生活的最好例子,刘邦兵进咸阳以后,为了争取民心,把 关中的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 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 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 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当时关中人心惶惶,秦人知道,当年秦灭六国以后是如何对待六国贵族的,因 此也害怕遭受同样的命运,而且秦在关中统治数百年,一向都是政苛法严,关中 百姓也是饱受苦难,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很快就稳定了民心,也赢得了百姓的好 感与拥护。据《史记》记载,刘邦军入关中,一反诸侯屠城滥杀的作法,“秦人 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沛公又让不受。”关中百姓对其心存好感,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楚汉战争爆发以后,刘邦东下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最 终能取得胜利,也是因为有关中作为后盾。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使得刘邦能够懂 得如何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成就了刘邦的事业。 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心胸豁达,从谏如流,决策得当。

正如毛主席在 1957 年 6 月 13 日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中说到的一样:“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 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关于刘邦善纳人言、决策对头 的记载史不绝书,刘邦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人粗疏散漫,游手好闲而好酒色, 政治军事斗争的磨练,使得他时时注意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但在他军入咸阳后, “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也不免为之动心,甚至“意 欲留居之”, 樊哙为此力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刘邦“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也是因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 姬”。入关以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志在天下”。另一典型的事例 就是刘邦听取郦食其攻取陈留之计。

毛主席在 1962 年 1 月 30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谈集中制问题时,突然说起刘邦采纳郦食其意见的例子,指出:“从前有个 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 办法,但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

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吸 取各种不同的意见。”毛主席由此发出慨叹:“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 然的。”这段幽默的讲述,正反应出毛主席对刘邦决策对头的评价。 关于刘邦的知人善任,用人得当,这也一直为后来的史家所称道。对比刘项 二人的得失,毛主席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的高明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他用人从不问出身经 历,只用其所长,项羽部下智勇之士甚多,但很多人因为才华无法施展而投靠了 刘邦。其中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就因为萧何的力荐而被拜为大将, 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对刘邦也是心存感戴的,项羽的说客蒯通曾力劝韩信谋反,但 韩信“不忍背汉”,并且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 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

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特别强调自己“能用人”, 曾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其所以为我擒也。”当然,刘邦对身后的人事安排也足见其知人之深,史载: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 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 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所以毛主席评赞刘邦“用人得当”,称其为“高明的政治家”。

原创七言绝句《说史》,说尽无限历史沧桑,读来令人感慨颇多

《说史》

魏楚燕齐终入秦,

朱刘李赵帝王心。

阿房一炬凌烟倒,

唯月圆缺照古今。

注:新韵。

“说史”诗词不好写,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像杨慎“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茫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这样往大处写。

二是像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寓意史上的某件大事。

我这首诗有大有小,前两句是“大”。“魏楚燕齐终入秦”写的是战国争霸,最终秦一统天下,韩赵魏楚燕齐战国六雄最终被秦国吞并,中华大一统。

“朱刘李赵帝王心”寓意朝代更替,“朱刘李赵”分别代表明朝、汉朝、唐朝和宋朝,跨越千年。“帝王心”说的是历史上狼烟四起,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夺得不可开交。

“阿房一炬凌烟倒”是“以小见大”,阿房宫被烧毁,代表着秦朝的覆灭,和第一句“六国入秦”对应起来。凌烟阁是李世民为表彰功臣,上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图像而闻名于世,最终也毁于战乱,和第二句“帝王心”对应起来。

以上三句说的都是“人事”,是历史的沧桑变换,最后一句“唯月圆缺照古今”说的是“天事”,月亮圆缺有定,无喜无忧,静静地观望着世间的你争我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争我夺、逐鹿中原,无数的英雄人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无奈的是,更多的无名百姓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像他们从未曾来过一样!历史车轮滚滚,如今终于轮到我辈登场,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无名?又有几人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一轮月亮,照过屈原、照过关羽、照过李白、照过苏轼、照过岳飞、照过唐伯虎,照过无数的古人,如今又照着我们,以后还要照更多的后人。后人又有谁知道这轮明月曾经照过你我?没人知道,因为几百年后根本就没人知道你我的名字,就像你我从未来过一样!

本诗尾句用月亮的“圆缺”来对比朝代的兴衰更替,历史起起伏伏,兴衰变迁,无人可以预测,而月亮阴晴、圆缺一定,不受历史、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人事”瞬间而“天事”永恒,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此诗远非像表面如此简单,最后升华一下:月亮圆缺一定,历史变迁和人世间的浮沉是否也是一定的?很值得思考。

朋友们,读了这首诗感觉如何?有何修改意见?欢迎发表高见。

原创七言绝句《说史》,说尽无限历史沧桑,读来令人感慨颇多

《说史》

魏楚燕齐终入秦,

朱刘李赵帝王心。

阿房一炬凌烟倒,

唯月圆缺照古今。

注:新韵。

“说史”诗词不好写,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像杨慎“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茫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这样往大处写。

二是像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寓意史上的某件大事。

我这首诗有大有小,前两句是“大”。“魏楚燕齐终入秦”写的是战国争霸,最终秦一统天下,韩赵魏楚燕齐战国六雄最终被秦国吞并,中华大一统。

“朱刘李赵帝王心”寓意朝代更替,“朱刘李赵”分别代表明朝、汉朝、唐朝和宋朝,跨越千年。“帝王心”说的是历史上狼烟四起,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夺得不可开交。

“阿房一炬凌烟倒”是“以小见大”,阿房宫被烧毁,代表着秦朝的覆灭,和第一句“六国入秦”对应起来。凌烟阁是李世民为表彰功臣,上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图像而闻名于世,最终也毁于战乱,和第二句“帝王心”对应起来。

以上三句说的都是“人事”,是历史的沧桑变换,最后一句“唯月圆缺照古今”说的是“天事”,月亮圆缺有定,无喜无忧,静静地观望着世间的你争我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争我夺、逐鹿中原,无数的英雄人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无奈的是,更多的无名百姓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像他们从未曾来过一样!历史车轮滚滚,如今终于轮到我辈登场,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无名?又有几人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一轮月亮,照过屈原、照过关羽、照过李白、照过苏轼、照过岳飞、照过唐伯虎,照过无数的古人,如今又照着我们,以后还要照更多的后人。后人又有谁知道这轮明月曾经照过你我?没人知道,因为几百年后根本就没人知道你我的名字,就像你我从未来过一样!

本诗尾句用月亮的“圆缺”来对比朝代的兴衰更替,历史起起伏伏,兴衰变迁,无人可以预测,而月亮阴晴、圆缺一定,不受历史、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人事”瞬间而“天事”永恒,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此诗远非像表面如此简单,最后升华一下:月亮圆缺一定,历史变迁和人世间的浮沉是否也是一定的?很值得思考。

朋友们,读了这首诗感觉如何?有何修改意见?欢迎发表高见。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1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1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22、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3、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4、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7、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28、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2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资料图图源网络)

30、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3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32、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33、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3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35、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3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37、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38、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39、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40、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资料图图源网络)

41、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42、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43、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44、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45、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46、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47、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资料图图源网络)

4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49、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50、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51、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5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5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54、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译文】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感悟】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55、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文】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感悟】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干起事来难以成功,外部仇敌也认为有机可乘,灾祸自会降临。

56、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译文】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

【感悟】灾祸的苗头大多隐蔽,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再加上人的轻忽怠慢,就会由小而大,最后终于酿成。所以人要注意从平安顺利中发现灾祸的苗头,从细微之中看出后果的严重,给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57、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感悟】班固说“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原因何在呢?这是刘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对,形势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不容易显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则很容易显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58、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

【译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

【感悟】存在决定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谨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59、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译文】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感悟】汉哀帝时,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这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坏人: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完蛋。

60、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

【感悟】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此名句强调了背叛中央搞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61、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

【译文】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62、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

【感悟】此名句表现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度。前两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后句用反问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肯定男儿应当以身许国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强了语句的表现力,给人以振奋与激励。

63、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感悟】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逸,不守法度,第五伦以此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

64、位尊身危,财多命殆。《后汉书·冯衍传》

【译文】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

【感悟】位太尊,就会引起别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图取而代之,有时还会引起皇帝的疑惧;财产太多,也会引起别人的忌妒,甚而图财害命,这些都会危及生命的安全。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地位和财物的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财多”者处事谨慎。

65、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译文】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感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风雨,便会被连根拔起;高峻的大墙,其基础不牢,稍有震动,便会倒塌;人的的事业也是如此,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轻则事业受损失,重则整个事业垮台。

66、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

【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

【感悟】“暴长”和“卒成”指事物的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必然导致恶果。可用于说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或对某事发展的预测。

6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周纡传》

【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这段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

68、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爰延列传》

【译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

【感悟】这几句说明了择友交游的重要性。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环境的薰陶,交往的熏染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69、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失意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年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

【感悟】此二句点出人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失意时,常有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会坚定志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锲而不舍。同样,年老体弱时,也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0、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后汉书·耿纯传》

【译文】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

【感悟】这几句以香饵钓鱼作比,点出统治者以金钱收买死士的实质。重金悬赏,犹如香饵。鱼儿吞食香饵,必定上钩,成为钓者的美味佳肴;拿了别人的赏金,必定得为别人效力卖命。反过来说,这些人不是为真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金钱而战。

赞叹伟大成就 祝福中国美好未来

赞叹伟大成就 祝福中国美好未来

——多国人士高度评价总书记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多国人士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增强了信心,各国应学习和借鉴中国宝贵的发展经验。他们相信,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一定会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说,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的领导。总书记宣告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衷心为中国人民感到高兴。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表示,中国始终把提高人民福祉放在首位,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挑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增添了信心,为各国推动包容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借鉴。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赛义德·乔杜里认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令人振奋。现在,中国正坚定地领导中国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越南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知名经济学家武大略指出,中国一直为人民谋幸福,这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为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注入了更多动力。

老挝人民革命机关报《人民报》总编辑万赛表示,以来,现行标准下近1亿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表明,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邻国,老挝感到骄傲,也更坚定了本国实现国富民强目标的信心。

伊朗德黑兰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好麦特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彰显了中国作为执政党的智慧。中国带领中国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值得全球学者深入研究,尤其值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学习。

阿根廷国立罗萨里奥大学国际问题专家卡拉·奥利瓦表示,中国建党百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党团结奋斗、持之以恒的结果。相信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乌兹别克斯坦新闻与大众传媒大学教授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表示,中国实现了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伟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发展经验,也为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发展动力。他坚信在中国的带领下,中国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参与记者:吴丹妮、倪瑞捷、陈威华、赵焱、章建华、高文成、李浩、蒋超、毛鹏飞、黄硕、蒋声雄、蔡国栋)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2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