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用华造句(用华作句子)

用华造句(用华作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大中华”,三个汉字,开出一朵民族之花

“大、中、华”,三个字血肉相连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一种常用的称呼。在“中华”前面加个“大”字,是在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像个大家庭一样,由许许多多兄弟姐妹构成,彼此间长期共存、和睦相处,共同建立着美丽的家园

除此之外,大家还应该知道:“大中华”的“大”,就是“华夏”中的那个“夏”字。夏就是大,大就是夏

一说到“夏”这个字,大脑中首先出现的是炎热的“夏天”。我们把夏天当做“夏”的标志,源于我们祖先把那个季节用心“夏”这个字来表达

为什么呢,为什么祖先要用“夏”来表示春天与秋天那段漫长而炎热的季节呢?

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夏天,是万物生长得最为茂盛的季节,是太阳最猛、最烈、最大的季节。古人是取“夏”字里“大、猛、旺”的意思来给这个季节命名

你看看下图这个甲骨文的夏字

这个夏字,就是在画一个人

头发竖起来,双耳立起来,嘴巴鼓起来,眼镜瞪起来,双手张起来,脚趾翘起来,其气势汹汹,俨然一个“大人物”

你再把“夏”反反复复多读几遍,就会听到“大”的音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这两个字的读音还是那么相近

除此之外,我再为大家提供几条“夏,就是大”的古今证据: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所以我们认为:大中华就是夏中国,夏中华就是大中华

一个华夏的“夏”字

一个中国的“中”字

一个中华的“华”、华夏的“华”

三个字,组合成我们民族的标签,这中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尊我们民族的图腾,神圣而尊严

这其中,“华”字又是三个字里面的中心词。“华”左手拉着“中,右手拉着“夏”,分别组合成“中华”和“华夏”,而“中”与“夏”一旦失去了“华”的手臂,就无法成为我们的民族标志

比如说,说我们是“华人”没问题,说成“中人”就不行,“夏人”也不对

再比如说,说我们是“华族”就可以,说是“中族”、“夏族”就不行

“中华”、“华夏”,没问题,来个“中夏”或“夏中”,就有问题

所以,在中国人的民族表达中,“华”字是关键的中心词

(图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柱:华表)

“华夏”的华:一个爱美的民族

华,最简单易懂的说法,就是我们今天的的“花”这个字,这个字就是个花朵的象形字。在上古时候,没有“花”这个字,花朵、花纹、花布、花衣服,所有跟花有关系的东西,都是用“华”来表达。直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花”这个字

华,成为我们民族的标签,有一段文字很重要: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其中上一句是说:中国的礼仪很伟大,这是“夏”的来历,(“夏”这个字,本身就是画的一个“”,就是“高大威猛”的象形字,其原始意义是“大”,这就是“大中华”中间那个“大”的来源)

句子的下句是说:中国人服饰上有美丽的花纹,这是“华”的来历

《春秋左传正义》是《五经正义》之一,《五经正义》是中国第一次官方出面进行的中华文化整理,是大唐盛世的文化标志,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这里很明显地确定了:

华,是中国人的文化奠基性元素,来自于中国人服饰上的美丽花纹。中国人从一开始具有极高美学追求的民族

做为一种文化元素,我们可以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里就已经看到。7000年前,咱中国人穿的衣服留不下来,但7000前的陶罐留了下来,诸位想知道我们华人祖先衣服上都有些什么样的美丽花纹,去博物馆看看那些彩陶,那些色彩,那些花纹,就是华人之所以成为“华人”的原因

(为仰韶图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那么,会有朋友要问了:

为什么是“华夏”而不是“夏华”

如前所述:

华,就是“花”。夏,就是“大”

那么,为什么是“花大(华夏)”而不是“大花(夏华)”呢

而且,还有一个历史事实是:

“夏”这个字,甲骨文里就有

“华”这个字,到西周的金文里才有

回答起来很简单:

华,做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里就已经出现

夏,在甲骨文里只是个“大”,进入中国人的民族体系里来,是夏朝的建立,是5000年前的事,比“华”晚了二千年

所以我们叫“华族”或“华夏族”,而不叫“夏族”不是叫“夏华族”

“中华”的华,一枚盛开的花朵

平时我们口中常用的“中华”两个字,从字面本身的意义来讲,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字组合,充分体现了先祖们选取这两个字的智慧

“中”字本意是发育成活的种子。这个字的中间部分就是种子,上面是芽,下面是根。表示这粒种子已经开始发育。这是甲骨文“中”字的本意,是我们农耕文化的痕迹

“华”这个字,前文已经说过:这个字的本意是生长得高大美丽的树,然后一切有纹理的东西都成了“华”字表达的内容,其中“花”是“华”字最常表达的对象,以至于在上古文献里,“华”与“花”成了通假字

一直到南北朝才有了“花”这个字,到此“华”“花”分家,但“华”字继续延着“花”的路线继续前行,引申出“精华”之意,我们民族的表达用字:“华夏”、“中华”里面的“华”,一起走过了这样一个路的全过程

华(拼音:huá,huà,huā)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西周金文 。华的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读huā。用作动词,指开花。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花”字,用于花朵义。花朵是美丽的,故“华”又引申为光彩、华丽。再引申指事物的精华,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词,读huá。中国古称“华夏”,后来“华夏”就成了汉民族的代名词,再后来引申指“中国”。

上面这段文字,是在头条里检索“华”字所得到的解释。这说明“华”“花”通用是一种没有怀疑的权威解释

如果我们返回头去看这两个字的源头,不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看到从一粒种子里开出来的一枚硕美丽花朵

如果我们用它来表达我们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就仿佛看到了从“中”这粒种子里一步步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

当然,你会对“中华”二字做出自己的多种解释,但我们从文字发源这个角度来解析这个组合,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是汉字对我们民族最独特的注解

中华,参天大树

中华,美丽花朵

在这美丽的花朵前再加上一个华夏的“大”字(前文所叙:“夏就是大”),就是“一枚大花朵”

记住它:

这是汉字为我们民族开出的美丽花朵,它包含了先民们对我们自己的最原始解释,这里面有多少美好的想象和对未来的向往,都在这三个华字里,留给我们慢慢解读、细细品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飞花令里读诗词——100句(华)篇

1、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2、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3、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4、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春雪》 唐·韩愈

5、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汉·汉乐府

6、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现代·

7、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唐·李商隐

8、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9、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宋·秦观

10、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除夜有怀》 唐·崔涂

1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12、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13、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14、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曲池荷》 唐·卢照邻

15、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无题二首》 唐·李商隐

16、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17、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18、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长歌行》 唐·李白

19、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梅花落》 南北朝·鲍照

20、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病起书怀》 宋·陆游

21、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从军行》 隋·卢思道

22、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忆梅》 唐·李商隐

23、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24、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西江夜行》 唐·张九龄

25、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 唐·白居易

26、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27、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金错刀行》 宋·陆游

28、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宋·陆游

29、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30、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31、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夏夜叹》 唐·杜甫

32、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33、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34、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南乡子·冬夜》 宋·黄升

35、 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声声慢·高寒户牖》 宋·王沂孙

36、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 唐·杜甫

37、 百岁之约何悠悠,华发星星稀满头。《长歌行》 唐·李咸用

38、 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二首》 唐·王初

39、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 唐·杜牧

40、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五代·李煜

41、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司马光

42、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无题四首》 唐·李商隐

43、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鹊桥仙·华灯纵博》 宋·陆游

44、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45、 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梅花(二首)》 清·钱澄之

46、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长安古意》 唐·卢照邻

47、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宋·欧阳修

48、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其四》 金·元好问

49、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50、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咏史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51、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52、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文征明

53、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望海潮·洛阳怀古》 宋·秦观

54、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望海潮·洛阳怀古》 宋·秦观

55、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56、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57、 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宋·欧阳修

58、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宋·叶梦得

59、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蜂》 唐·李商隐

60、 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咏雪》 唐·董思恭

61、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九日》 明·文森

62、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春夕》 唐·崔涂

63、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竹》 唐·李贺

64、 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庐山》 唐·王贞白

65、 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声声慢·咏桂花》 宋·吴文英

66、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写意二首》 唐·牟融

67、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琴歌》 唐·李颀

68、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松树》 唐·元稹

69、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唐·杜甫

70、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71、 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寒食》 唐·卢纶

72、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南北朝·谢灵运

73、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题岳阳楼》 唐·白居易

74、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甘草子·秋暮》 宋·柳永

75、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重过圣女祠》 唐·李商隐

76、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满江红·怀子由作》 宋·苏轼

77、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古风·其五十九》 唐·李白

78、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蚕妇》 唐·杜荀鹤

79、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柳永

80、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

81、 托根蟠泰华,倚干蚀莓苔。《松》 唐·唐彦谦

82、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魏晋·曹植

83、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汉寿城春望》 唐·刘禹锡

84、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行经华阴》 唐·崔颢

85、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月夜》 唐·韦应物

86、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出塞》 唐·杨炯

87、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寒食二首》 唐·李山甫

88、 重檐飞峻,丽采横空,繁华壮观都城。《声声慢·重檐飞峻》 宋·曹组

89、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秋怀》 金·元好问

90、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91、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重阳》 唐·高适

92、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唐·李白

93、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七首》 魏晋·曹植

94、 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破阵子·仕至千钟良易》 宋·陆游

95、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千秋岁引·秋景》 宋·王安石

96、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寒食》 宋·赵鼎

97、 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庐山》 唐·李咸用

98、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七言》 唐·吕岩

99、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踏莎行·月华如水》 清·纳兰性德

100、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宴梅道士山房》 唐·孟浩然

感谢关注,与你一起爱上韵律之美。

欢迎朋友们点赞,转发,分享、评论,留言哦。

为什么高考英语作文,总要帮李华写信?

帮李华写过信的壹读君|敏敏 闫梓萌

今年的高考英语结束了。

和往年一样,英语作文又是替李华写信,因为李华今年对两人一组练口语的分组不满意,要给教授写信……有网友调侃道“李华什么时候能学会自己写信啊”,还有网友吐槽道“我对两人一组没有任何意见,李华你闲着没事挑教授刺干嘛”。

除了讨论作文题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惑过:可选的名字那么多,为什么英语考试作文题目里总有李华?

频频出现的李华

李华在英语作文里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当年的高考英语作文题就是帮李华写一封信。

1995年高考英语作文题

之后的这些年里,各地区模拟试卷也好,高考试卷也罢,李华总是频频出现,要大家帮他写这写那的。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目是要帮李华写信找笔友;2019年,全国一二三卷全是李华,分别要考生帮他写志愿者申请信、给队友写排球比赛的加油信、邀请朋友参加音乐节;2022年,北京卷里,考生要帮李华写信“邀请Jim为班级开展一场线上的英语写作交流活动”。

据统计,1995年至2019年,李华光是在高考题目里,就出现了108次。

至于为什么用李华这个名字,一位参与过命题的老师曾表示: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大众化。

首先,李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

成文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一开头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当时李姓之多。

直到近年,李姓也一直是大姓。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前年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名列前五的为“王、李、张、刘、陈”五大姓氏,人口总数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30.8%。其中,“李”在2020年出生的新生儿姓氏排名中占据第一位,共有近72.6万新生儿姓李。

图源《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姓李的人总计已经超过1亿。

不仅在中国,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李也是常见姓氏。比如,李是韩国的第二大姓氏,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在韩国总共有730多万人姓李,姓李的人占韩国总人口的14.7%。

韩国姓氏排行前五|图源나무위키

其次,“华”这个字是取名时的常见字。

“华”这个字用在取名时,指我们的祖国,有用单字华的,也有用建华、爱华、耀华等的,寄托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等的寓意。

据统计,在1969年及以前,建华这个名字就是男性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之一。

图源《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

近年来,类似建国、建华的名字在年轻一代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华依然不算生僻字眼,李华这个名字也在一代代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网友猜测,在英文作文题里以华字命名人物,或许是在提醒大家,学好英语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除了名字大众化以外,曾参与命题的老师还表示:李华这个名字,写起来比较方便。

前文提到的五大姓氏——王、李、张、刘、陈,写在英文作文里的话,分别是Wang、Li、Zhang、Liu、Chen。其中,“李”写起来字母最少,长度最短,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写作负担,也能节约阅卷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五大姓氏按字母数量由低到高排序

就是说,要找到一个像李华一样又好写,又大众,又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名字可不容易。既然前人们已经想出了李华,干脆就“代代相传”。

“李华”不容易引起歧义

选择李华出现在英语作文里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李华的拼音Li Hua,写在英文作文里,比较适配。

一方面,李华的汉语拼音“Li Hua”,每一个声母和韵母,在英文里都有对应的同样发音的辅音和元音,并且在字母上也完全对应。

1950年代,由包括周有光在内的一群中国语言学家,基于早期汉字拉丁化的基础开发了汉语拼音系统,用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规范读音。

不过,我们的汉语拼音系统,虽然和英文字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是完全一样。例如,英语里q通常作/k/音,x通常用来表示词中的/ks/音。如果有人的名字里带这两个音,用拼音转写成英语后,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就很容易读错。比如,有人叫“皓晓”,用英文写出来就是haoxiao,很容易就被读成“皓科斯晓”……

外国的中文学习网站专门开帖教授“j”“q”“x”的发音

更别提有些汉字里的发音,像是ji、zi之类的,英语里压根就没有。外国人一读出来,发音千奇百怪,有可能自己被叫到了名字,都不知道叫的是自己,如果是在医院、学校、警局等地,甚至可能会因此错过重要事项。

所以很多名字里带j、q、x一类拼音的留学生都表示,出门在外,要么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方便外国人称呼自己,要么,看到外国人一脸疑惑地发出一些奇怪的音,大概就可以判断出是在叫自己的名字了……

而李华这个名字的读音,外国人也能hold住。

“李”和“华”的声母,在英文里有对应的辅音/l/和/h/;“李”的韵母,在英文里有对应的长音/i:/;“华”的韵母,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英文双元音,但也可以拆成/u/和/ɑ:/两个元音的组合。

英语发音音标

另一方面,李华不会引起什么歧义。

一般来说,英文里的姓名,都是从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名字里选一个给孩子命名,名字的来源大多是源于历史上的宗教人物、职业、地名、身体特征等。

比如常见的英文名大卫(David),就是取自《圣经》里的人物——大卫王。

还有一些起源更简单粗暴的姓名,比如杰克逊(Jackson)就是英文里的“杰克”(Jack)加上英文单词的“儿子”(son)。所以,如果有谁姓“杰克逊”(Jackson),那就是他们都是名为Jack的人的后代。

相比之下,中文的起名方式,则更具原创性和多样性。

据统计,《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中华字海》收录了85568个汉字,我国最新的内码字集GB18030则总计收录汉字70244个。在取名的时候,能从这成千上万的汉字中任意挑选,发挥空间巨大。

但花样百出的中文名字,按拼音转写成英文后,也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误会……

比如,此前就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网友发帖称,自己的中文名字叫“诗婷”,但是这么诗情画意的名字,到了美国之后,就变成了“ing”,和英文里的“ting”(大便)十分相似。

生日那天住酒店时,酒店送了她一份蛋糕,蛋糕上面写了生日祝福的话语,但在她的名字“Ms. Shiting”后面加了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这位名叫诗婷的网友表示:“可能酒店服务员也是挣扎着写下了这几个字,那三个点应该是他想对我说的话”……

图源:小红书截图

评论区有网友表示,自己叫诗彤,在英语里写出来是“ong”,也带个“”,没比楼主好到哪去。另一位叫依婷的女生表示,自己的名字虽然没有“ing”那么炸裂,但是依婷读起来和英文单词“eating”(正在吃)几乎一模一样,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胃王一类的形象。

还有人举出各种明星的名字调侃,比如胡歌,写成英文就是Hu Ge,连起来就是英文里的形容词“巨大的”(huge)。

只是名字奇怪的话,退一万步说,好歹还可以改名,有些人则是姓氏容易引起误会……

有网友表示,自己姓佘,拼音写出来就是she,英语里的人称代词“她”也是“she”。如果是女生还好,男生姓佘的话,在被人介绍时,人家就要说“He is She”,字面上翻译过来,就是“他是女孩”。

相应的,如果有女生姓何,那就变成了“She is He”,直译过来,就是“她是男孩”。还有的女生姓满,用英语自我介绍,就是“I am Man”(我是男人)。

相比之下,李华无论是姓还是名还是姓名连起来,都十分正常,拼写上和发音上都不会引起什么误会,是个很适合转写成英文的名字。

今年高考结束,又有一代人要对李华说再见了。

只是不知道下一年,李华能不能学会自己写信呢?

[1]Name Census: Lee Last Name Popularity, Meaning and Origin[2]AllSetLearning:The \"j\" \"q\" and \"x\" sounds[3]光明日报:“李华同学”,怎么老是你?[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5]나무위키:한국의 성씨별 인구 분포星标一下,我们永不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