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龙很威武的句子简短(描写龙很威武的句子)

描写龙很威武的句子简短(描写龙很威武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龙图腾---正气,热血沸腾,上天入海,强悍,族人祝福

龙,既是华人神秘的图腾,又是我们正气凛然、内心强大的象征,更是先祖给族人的祝福。从古至今,龙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勇气,赋予我们强大的力量。我们像龙一样,精力旺盛,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梦想,我们愿意挑战一切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就像龙一樣,在上天入海中展现出威武和强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内在这份野性、不羁和生命力!

龙是我们华人永恒的图腾,它代表着我们无限的生命力和活力。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发扬龙的精神,不畏困难,不惧挑战,勇往直前,跨越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神龙一正气一热血沸腾一上天一入海一出海一生命力一威武一强悍一活力一生生不息一图腾一族人祝福一愛一不器一不固化一不受限一血脉一野性一天性一不羁一腾飞

龙纹 | 恒如日月,凛动九州

斗彩团龙纹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龙,是所有华夏民族都不陌生的一种意象和纹饰。它自诞生以来,就充满威严庄重的权利色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国图腾。

龙纹图样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龙,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定会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中华民族在成长的幼年期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在至少五千年的时间里,龙的形象由模糊到具象,由随性到专注,一步步的完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有序积累的过程。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关于龙的起源及龙纹的成因尚无统一的定论。

一般认为,龙纹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鳄鱼等动物为图腾的部落,在联并融合过程中将各自图腾综合的结果。也有人认为,龙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闪电或彩虹等自然现象做出的解释或想象。

新时期时代·玉龙

还有人认为,龙的形象并非源于某一具体的事物,而是赖以寄托各种特定观念的形骸,是观念的形象表述。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景观等许多方面。

西周·青玉龙纹璜 

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高级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辽·三彩刻龙纹盘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其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

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

战国·白玉龙首蒲纹璜

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同一时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现数十种“龙”字,这些文字均以表现扭动的虫形身躯为特征。

秦汉以来,龙的形态基本定形,头、角、四爪及尾均具备鲜明的特征,身躯由短而粗变为修长而柔细。

汉·龙首鐎斗

这个时期将龙、凤、麟、龟合称为四灵兽,用作象征四方方位。南北朝以后,龙的形象更加复杂、丰富,头部增大、双角耸立、项部和颏部鬣须加长,身躯扭曲,富于变化。

唐宋时期,龙的造型趋于完善,并开始走向程式化。封建统治者将龙定为至尊至贵的代表。明清时期是龙纹最后定型阶段,龙的外形增强威猛、华贵和狞厉的特性。

明·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其基本形象以“三停九似”为标准,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是为“三停”(弯曲),从总体上规定了龙的布局;“九似”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局部规定了龙的具体形象,从而具备了完整的结构。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信仰用各种手法表现出来,无论是古建筑、玉器、青铜、陶器、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纹。

康熙款斗彩加矾红彩龙凤纹盖罐

龙,是各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

汉代之前的龙纹初步具象化,并且形象多样,出现了夔龙、螭龙等形象,龙头眼、角、嘴部位清晰可变,龙身鳞、爪、鬣发开始出现。

战国·黄玉蟠龙纹佩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龙纹线条充满动感,风格飘逸潇洒。汉代可以说是龙纹的转折点,此后龙纹形像在汉代基础之上更加具象化。

唐朝时期龙纹在瓷器上的体现开始做增加,龙形身姿矫健,张扬高调,无一不透露着盛唐气象,这一时期龙长吻长角,眼神凌厉,细颈长身,多四足三爪,头部、背脊与肘部多有鬣毛,飘扬向后,充满了力量,亦是大唐强盛的最好体现。

隋·白釉双龙尊

宋朝时期龙纹较唐代变化极大,龙纹在瓷器上的体现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谨慎小心使得龙纹不会轻易出现,即便出现,也是以较为奇特的姿势和神情覆于器物之上。

元代龙纹头小、身躯长,形体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细尾,体态轻盈,身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风格刚劲有力,风格写实,豪放粗旷,形象较为凶猛,反应出元朝统治者以武得天下的刚强气魄。

宋·定窑白釉印花螭龙纹盘

明代龙纹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具体特征: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鬓发成篷,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

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

明·斗彩云龙纹天字盖罐

清代龙纹气宇轩昂,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动地之威。具体特点:龙首变化很大,猪嘴收缩,显出下颚比上颚长。

长披发或多簇短耸发;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以竹叶形描绘,但随着时代变迁,那条曾经翱翔九天的龙,也逐渐变得萎靡不振,凸显了清代王朝逐渐衰亡的命运。

水晶内刻龙纹镇纸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龙,是多变且丰富的图腾

龙是一种很复杂的形象,所以在各个时代都有很鲜明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形象也有了不同的名称和作用。

清·月白釉刻花团夔龙凤纹太白尊

夔龙纹属于较为古老的龙纹之一,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

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

元·卵白釉太禧铭印花云龙纹盘

唐代《龙经》中写道:“夔(kui)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水,不饮浊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由此可见夔龙是个洁身自好的龙中大佬,拥有着无上的能力与权力。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夔龙纹样貌变化为回首形,呈S形具有非常独特的形式美感符合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审美需要是历经千年历史流传的文化象征。

雍正款淡黄地锥拱云龙纹碗

应龙相比之下就比较好区分,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在古人看来修炼千年的应龙,不仅是王者的象征,其神之处更非同寻常。

应龙纹主要特点为双足与飞翼,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尾尖长。

斗彩螭龙纹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螭(chi)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对螭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一种是指雌性的龙,“赤螭,雌龙也”,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螭龙纹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着男女的感情。

螭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同时期的螭龙纹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现在人们将四脚、长尾、头上无角、类似壁虎或蜥蜴的脾性动物饰纹都归入螭纹之列。有种说法称,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元·祭蓝釉白龙纹盘

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龙,也有说是无角的幼龙。虬龙寓意潜力无限,蓄势待发。古称“母龙曰蛟,子曰虬,其状鱼身如蛇尾,皮有珠。”虬这个字具有“漩祸姣”“卷起来”的意思,所以虬龙纹的角多是螺旋状的角。

蟠龙纹,又称“盘龙纹”,蟠龙指蛰伏在地上没有升天的龙,龙呈盘曲环绕状。龙形巨首有两角,双目圆睁,身似蛇形,有鳞纹,蟠如球状,空间填以云纹、兽、鸟和鱼纹等。

三国·错金铜蟠龙

蟠龙纹一般用于建筑细节装饰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明清两代的宫殿、规格较高的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此外蟠龙纹也常用于家具、金银器、玉器等的装饰。

蛟龙纹,这种形象属于已经有了龙鳞,但是离真正的龙还有点距离,蛟龙得水,可兴云作雾,腾踔云间。

明·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其形象是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我们常在《西游记》中看到了那个东海龙王敖广可不是蛟龙,人家可是渡劫后妥妥的真龙。

关于龙纹的形象还有很多,比如蟒纹、飞鱼纹、虺纹等等,但主题都脱离不了龙的元素,这也足以证明龙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是多么复杂且深刻。

四神兽盖置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关于龙生九子的说法,其实有诸多版本,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表示极多,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子嗣绵延的推崇。龙生九子究竟是哪九子,说法不一,但《中国吉祥图说》中属于现在较有代表性的版本。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睚眦(yá zì),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也常见其身影,但同时他也心胸狭隘,正应了“睚眦必报”一词。

睚眦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

嘲风

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形象。

赑屃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形象。

负屃(fù xì),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形象,有时候也会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负屃

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

龙生九子,但都不是龙形,究其原因在于龙爸是同一个龙爸,但龙妈可不一样,九个儿子都带了父母一半的基因,所以各不相同也就不奇怪了。

雍正款淡黄地锥拱云龙纹碗

从仰韶文化的墓葬里为逝者摁下的第一个贝壳起,中华龙的形象就已经诞生。

六千多年来,我们的民族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虚无的“神”延续文明,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神秘的图腾,让我们崇拜、仰望、热血沸腾、生生不息。

古人从最平常的动物中找到了“龙”的样子,它翻云覆雨、无所不能,它是飞禽走兽的结合,既亲又远、既凡又神,既熟悉又陌生。

釉下五彩堆塑阴刻龙纹玲珑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龙,和时代一起往前飞跃,汉龙之仙异,唐龙之灵动,宋龙之厚重,元龙之凶猛,明龙之壮美,清龙之矫健,历朝历代的龙都肩负着理想的使命,都发出了各个时代个性的声音。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龙抬头,龙的书法书写龙的精神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中国从唐朝就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龙腾九天的气势威猛蓬勃,历代书家们也用刚劲有力的“龙”字书写出龙的精神气魄。

楷书——端庄是龙的气象

晋 王羲之 楷书 东方朔画像赞

隋 智永 楷书 真草千字文

唐 褚遂良 楷书 阴符经

唐 柳公权 楷书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唐 欧阳询 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

唐 颜真卿 楷书 多宝塔碑

元 赵孟俯 楷书 胆巴碑

明 董其昌 楷书 阴符经

行书——洒脱是龙的态度

晋 王羲之 行书 普觉国师碑

唐 杜牧 行书 张好好诗

唐 李邕 行书 李思训碑

唐 欧阳询 行书 千宇文

宋 蔡襄 行书 自书诗

宋 米芾 行书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宋 苏轼 行书 次辩才韵诗帖

宋 张即之 行书 双松图歌卷

元 赵孟俯 行书 洛神赋

明 唐寅 行书 书七律

明 王铎 行书 临淳化阁帖-临唐太宗体

明 徐渭 行书 唐诗宋词

清 八大山人 行书 书李白诗

草书——奔放是龙的性格

晋 王羲之 草书 十七帖

隋 智永 草书 真草千字文

唐 怀素 草书 自叙帖

唐 孙过庭 草书 书谱

唐 张旭 草书 古诗四首

宋 赵构 草书 后赤壁赋

明 王铎 草书 兵扰郁郁居怀

明 祝允明 草书 自书诗

清 傅山 草书 孟浩然诗

清 弘历 草书 草书千字文

隶书——雄浑是龙的魄力

汉 礼器碑 隶书

汉 石门颂 隶书

汉 西狭颂 隶书

汉 张迁碑 隶书 张迁碑

元 赵孟俯 隶书 六体千字文

清 伊秉绶 隶书 隶书条幅

篆书——古朴是龙的气质

商 殷墟甲骨文 大篆

商 甲骨文 大篆

元 赵孟俯 小篆 胆巴碑

元 赵孟俯 大篆 六体千字文

清 赵之谦 小篆 铙歌册

清 邓石如 小篆 白氏草堂记

清 邓石如 小篆 阴符经

版权说明:本平台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宗旨,集字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