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非常造句子一年级下册语文(非常造句子一年级下册)

非常造句子一年级下册语文(非常造句子一年级下册)

本文目录一览:

痛心!派出所所长因公牺牲,年仅38岁……

“他是把我们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警察”

追记黔西市公安局钟山派出所所长赵华伟

“壮志未酬山河悲,英年早逝天地泣。”7月31日上午,贵州省黔西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群众自发送来悼念挽联,送别因公牺牲的黔西市公安局钟山派出所所长赵华伟。

7月24日23时许,赵华伟在单位值班期间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7月26日因公牺牲,年仅38岁。

“我睡得少,就是为了让大家睡得好”

2007年,从小怀揣警察梦的赵华伟通过考试加入公安队伍,从人民教师变成人民警察。

“赵华伟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来没有听他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黔西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刘洋介绍,从警16年来,从民警到中队长再到派出所教导员、所长,无论在哪个岗位,赵华伟始终努力工作,“当天工作一般不过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钟山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李瑞担心赵华伟的身体,曾多次提醒他要好好休息。赵华伟说:“我睡得少,就是为了让大家睡得好。”

为让辖区群众每天都能睡上安稳觉,赵华伟总是起早贪黑,带领全所民警辅警办案、巡逻、走访……2020年以来,赵华伟带领钟山派出所民警办理刑事案件56起、治安案件123起,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39名,行政处罚153人,化解矛盾纠纷74起。

经全体民警共同努力,2023年上半年,辖区案件发案数较2020年同期下降85%,电信网络案件发案数下降83%。赵华伟担任所长期间,全镇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辖区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派出所各项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赵所长牺牲前的那个星期,每天都工作到很晚。”钟山派出所副所长周乾强忍悲痛说,7月22日是星期六,在家轮休的赵华伟接到辖区有人因口角打架后,立即驾车赶回所里处理,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五点多才处理结束。

7月24日晚,赵华伟突发疾病。为不影响正在开展的车辆查缉工作,他独自前往镇卫生院。

经检查,在被告知颅内有积液后,他还想自己驾车前往黔西市人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后来,大伙儿坚持送他前往。出发不到15分钟,赵华伟就昏迷不醒了。

在黔西市人民医院,经抢救第一次苏醒后,赵华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是在哪里?今天是哪个值班?”

“抢救过程中,他总共醒来3次,每次都在追问工作上的事。”当晚负责施救的黔西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代明噙着泪水说,“生命垂危之际他还一直牵挂工作,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他。”

“赵所长去世,是我们钟山老百姓的一大损失”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有正义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小时候向往的警察的样子……”李瑞说,赵华伟工作认真负责,跟群众感情很深。

“他是把我们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警察。”村民白建波的孩子没有出生医学证明,听说补录户口很麻烦,便找到赵华伟。得知孩子急等着户口簿入学报名,赵华伟立即带领管片民警进村入户,开展户口调查。调查结束后,他又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审批,仅3天就为孩子登记了户口。

在钟山派出所办公室里,一面写着“雷霆出击、破案神速”的锦旗格外显眼。这是村民杨学义为感谢赵华伟和同事快速侦破自家被盗案送来的。

听到赵华伟牺牲的噩耗,81岁的杨学义不禁掩面泣下:“像这样一心为民的所长,为什么就走了呢。赵所长去世,是我们钟山老百姓的一大损失。”

赵华伟不幸牺牲的消息在钟山镇不胫而走,当地群众自发购买花圈、制作挽联,赶到20多公里外的黔西市殡仪馆吊唁赵华伟。

“来世我们还做好兄弟,继续并肩作战”

“第一次见到赵华伟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黔西市公安局政保大队大队长丁毅回忆说,2007年他带队到红林派出所办案,刚到红林派出所工作的赵华伟每天都主动跟着学习。赵华伟白天忙完日常事务,晚上就会到丁毅的房间请教侦查知识。

有一天凌晨三点,专案组要外出侦查,考虑到赵华伟忙了一整天就没叫醒他。谁知专案组刚出门,赵华伟就追了上来。由于勤奋好学,赵华伟的业务很快熟练起来。没过多久,他被调到黔西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历练一段时间后就当上了中队长。

“来世我们还做好兄弟、好战友。”刑侦大队大队长赵安源与赵华伟是小学同学,多年后成为刑侦大队的战友。在赵华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这名被同事称为“铁人”的五尺汉子失声痛哭。

据赵安源介绍,2014年9月,黔西市素朴镇发生一起妇女失踪案。由于案发现场十分偏僻,加上连日大雨,专案民警经过近一周的侦查仍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正当专案组成员一筹莫展之际,赵华伟通过连续几个小时查看分析,从模糊不清的监控视频里找到了一辆可疑面包车。随后,专案组顺藤摸瓜,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赵华伟的妻子张美在黔西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对丈夫的离去,张美痛心疾首:“他对家庭非常负责,只要不值班就一定会回家,一回来就抢着做家务,做饭做菜洗衣服拖地,什么都会干。唯一遗憾的是,他平时太忙了,除了结婚照,我们连张全家福都没有。前些天,他对我说等忙过这两年就带我坐飞机去旅游……”

战友,请一路走好!

作者:缪春云郭钰

来源: 人民公安报

中小河流等待治理:哪里该堵,哪里该疏?

来源:澎湃新闻

7月31日上午,暴雨之中,河北山区的一些村民发现,平日里只有薄薄一滩的蓬头河水位升得很高,担心河水泛滥,他们往地势高处转移。该村村民隗郁(化名)对记者回忆,当日下午,第一波泥石流由高处滚落,他们不得不蹚过泥石流找路上山,“(当时)泥已经把客厅的地上都铺满了,(水)淹到膝盖深。”

在蓬头河所属的大清河水系下游,平时并不起眼的北拒马河与大石河在往后几天出现超标准洪水,夹击涿州,大水停留几天才退。

8月11日,山洪泥石流又突袭同处于北方的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造成死亡、失联人员27名。鸡窝子组依山而建,毗邻沣河。

中小河流已成为历年洪灾的泛滥“主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晓陶对澎湃新闻表示,过去中小河流的治理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此外,地方政府大多负担不起增加的水利建设开销。

2009年起,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与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标志国家层面重视中小河流流域的防灾减灾工作。

但实践中,这项工作遭遇了多重困境。据专家分析,抬高了局部“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洪水可能左冲右突,直至找到整个流域新的薄弱之处。

而在局部,最容易暴发山洪泥石流的区域,防洪规格为二十年一遇甚至更高的堤坝可能妨碍山洪及时由河道排走,造成另一种伤害。

怎样保护脆弱的小河,与河边的人?

让山洪在合适处停留

2015年至2019年间,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么振东参与进行了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该任务修治河流8264千米,完成投资149.7亿元。

据么振东介绍,根据规格与地形不同,建一公里河堤造价可达数百万元。高峻的大堤能挡住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但是昂贵,项目方支付不起。

他回忆,那笔投资倒相对充裕——是在尽量使用当地材料的情况下,例如,使用原有河道里的石块,以及精简不必要的土地支出。

问题在于,河流治理也会影响当地原有的生活方式。山民为水所困,但也需要水,不想离开河边。么振东发现,当地人需要一些可供河边散步的步道,和平时洗衣、洗菜的小台。而无论是高出水面的河堤,还是不高出水面、只防止洪灾时河流改道的护岸,都需要河边的土地。

么振东说,如果当地人内心不支持修河,他们可能在县政府为项目征地时要价;河滩漫长,征地的过程可能十分艰难。不过,一些早期工程完成之后,山里人看到“样板”,谈判就不麻烦了。

调研工作也繁杂,这些蜿蜒的小河每一段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实际情况。根据么振东介绍,广东水电设计院首先给最基层的水务工作者做培训,要求他们对属地进行调研,然后用航测图、卫星图比较分析,进行现场查勘:“一个项目组每天大概跑十几公里,要么开车,不能开车的地方就走。”实施方案完成后,按照一般工程流程,对社会施工单位进行招标。

在调研期间,主要要求水务人员了解的是:“这段河有没有发生过洪水?有没有冲坏过?河道两岸有没有需要保护的对象?”

当山洪奔腾,它四处寻找一个承接的地方,为此漫过农田、漫过农村、漫过乡镇,找到暂时的“家”,就不会轻易离去。

小河会奔流过许多无人区。在么振东印象里,大约只有20%的河段需要造堤。“在山上没有人的地方,我们是不会去怎么疏通它(洪水)的,它该滞留还是滞留,水流到了有人居的地方,我们会让它尽量通畅来降低这一带的洪水风险。”

在广东,么振东看到,一些农民熟悉台风,对台风过境后流入农田的洪水习以为常,拿一个扫把在水退时“赶水”,把粘在农作物上的淤泥划拉走。山洪走得很快,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大。

他们把挨着农田的房屋修高一米。不那么严重的台风过境,雨水淹没农田,淹不了他们的家。

在城市里,为保护稠密的人群不仅造百年一遇的堤防,在水淹处设泵站,加快内涝排入河流——这些在人口居住星星点点的乡镇往往行不通。

粗略地看,越是深山,河流比降(注:近似于“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山洪;但越是深山的地方,越是居住分散。么振东介绍,对这些中小河流的上游,主要造一些格栅坝(注:指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达到水土分离),并在附近居民区疏通河道,帮助快速排涝。地形合适的地方,可以造一条人工的小河,帮助山洪不经居民区而排入河流,但经济代价非常大。

河流治理并非依靠防洪工程建设的一劳永逸。么振东提醒,格栅坝等工程不能完全防住泥石流,还需要充分的植被,在广东一些山种的是经济林,砍掉一茬、准备种新树苗的时节,是容易出事故的时候。

主要为了减轻居民区附近河道的行洪压力,也为节约防洪工程造价,前述工作的总体要求被细分为“乡镇人口密集区防洪能力10~20年一遇,村庄人口密集区10年一遇,农田5年一遇,或不设防”。其余工作是“三清一护”,即“清障(碍物)、清违(章建筑物)、清淤(泥)、护岸”。

哪里才是“重点河段”?

一方面,治河会遇到各种障碍,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又出于各种原因,追捧堤防。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洪水管理与减灾政策研究室主任向立云曾在论文中提到,“(有的地区)在并不适合建设堤防的中小河流,也盲目套用《防洪标准》,对沿岸城市和农村,分别按照20~50年一遇和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堤防加以保护”。

《防洪标准》指的是2015年开始实施的,由水利部主编、住建部批准的《防洪标准(GB50201-2014)》,其中对城市防护区与乡村防护区分别制定了以重现期(注:即表示某种洪水、暴雨或水位可能出现的机遇)计算的防洪标准;例如,乡村防护区最低的一档是人口数量小于20万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的地区,防洪标准应为“10~20年一遇”。

向立云指出,防洪标准并不一定只能靠堤防完成,也可以将开发建设行为约束在洪水可能泛滥的区域以外,或者将建筑基础抬至洪水位以上。

但是,“许多中小河流片面按照《防洪标准》的推荐标准,开展了以建设堤防工程为主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治理,致使河道缩窄、渠化,蓄洪能力萎缩,有的地方甚至借中小河流治理之机,深入河道建设堤防,开发滩地”。

么振东也坦言,当初他们的一些设计遭遇反对,有些专家认为,不修高堤防,难以达成防洪目的。

2009年起,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接受各地申报,此后,配套文件出台,明确“中小河流治理实行责任状制度,由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确保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但是,多名专家对澎湃新闻表示,这项工作推进速度略慢。程晓陶曾牵头进行一项中小河流治理调研项目:“我们到一个城市,当地领导汇报,共有十八条中小河流,只有两条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申请到了的河段开工,申请不到,就不开工,局部提高防洪标准不解决当地的根本问题。

需要支持的城市非常多。程晓陶说,各地积极性很高,踊跃申请,一些地区没有修治中小河流的经验,也想要赶紧上马,纷纷决定用争取到的经费修建一二十年一遇的河堤,致使政策效果变形。有当地农民对程晓陶团队反映,能不能把他家田头的堤防拆了,“河里水降下去的时候,田里的水排不掉”。

一名不愿具名的广州专家也对澎湃新闻提到,中小河流修建长段的堤防,就会消去原有的河滩地,不利于洪水在无人区停留、“坦化”。但“修堤防是一个习惯做法”,有的设计单位对地形又掌握不够,盲目“套图”。

“所以我们提出,‘自己的河流自己治'。”程晓陶说,各种地方问题都等中央拨款,很容易一拥而上、失去主次,应当鼓励各地先对辖区内问题进行通盘掌握、规划。

另外,他建议建立中小河流分级制度,“谁境内的河流归谁负责,但一些跨区域的河流,或者关系到一些重要的交通干线、一些重要设施的,应当定为一级(中小)河流,再由国家投资”。

区域之间如何协调?

么振东说,广东省山区中小河流治理虽然使山里的居民区排涝更快,但对下游的一些大江大河,并不会造成很大压力,因为台风一般只导致部分地区流量加大,不太可能全部被治理河段在同一时间内大量行洪。

但要是上游全副武装起来,下游又怎么办?小河流淌到平原地区的下游,下游还有下游。本次华北暴雨之中,流经河北省涞水县、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的北拒马河暴涨,途经地区严重受灾,梳理公开资料可知,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内16条骨干河道提升到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其中新城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

而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下游涿州“大清河、大石河等在河北境内的河道治理、堤防、安全区建设均未实施,河道防洪标准不足五年一遇”。

前述《防洪标准》则提到,依据人口与经济情况设定各地的“尺度”,不具备强制性。

向立云在前述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协调不同河段防洪标准的制度设计:对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提出上限,评估每一地区在具体情境中向下游送水的最大值;超过该值的,或者就地消化洪水,或者与下游交易排涝配额。

但采访中,也有专家提出,防洪属于公益,需要国家统筹,不能套用取水许可证之类的市场化模式;同时,救灾过程中,上游向下游送了多少水,又要讨论总的洪量与洪峰、涉及各个水库泄洪节奏的问题,操作起来过于麻烦。

此外,么振东坦言,河流治理的同时,“河流上的水文站建设也还在开展过程中”,据么振东介绍,房屋配上检测设施,“也不是特别贵,一个点要几十万元,(但)全省的重要河流铺开的话,还是挺大的量。”

前述广州专家表示,在珠江流域,这一问题相对缓和,原因是珠江水系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都在下游。一些上游城市提出过抬高本地的防洪标准,中央不批。他认为,可以探讨地区之间给予补偿的方式,比如防洪标准高的,支持其他地区建设一些更具针对性的防洪设施,包括水库、局部圈围。

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充分地评估地区与地区之间水利上的互相影响。

钢筋水泥制成的城市留不住水,城市用硬化的河道、管网与大型泵站尽可能将水排走。程晓陶向澎湃新闻解释,“海绵城市”理念最初的来源,是美国大搞城市化建设之后,发现河道里洪峰峰值倍增。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为了治理内涝,也是为了保护因城市增大而倍感脆弱的下游。

前述广州专家说,应当要求各种区域性的开发建设自建调蓄池,不妨碍其他地区的防洪利益,不添麻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建议,为了加强对一些局部流域的监测、管理,在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例如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建立一些区域性的业务支撑机构。据他观察,中央、各省都有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设计院,能力很强,但到了“最后一公里”,“县一级的水利单位也许只有六个编制,还不全是水利专业的人”。

据前述广州专家了解,在一些洪灾中,救灾还遇到了水库多元化管理的问题。在相对干旱的地区,水很值钱,缺乏统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水库在暴雨早期不情愿泄洪,等到水位极高时再仓促泄洪。这些现象都有待于水利制度的系统整理。

告诉那个水边的人

虽然水边危险,但现实更加复杂。贾绍凤提醒,灾时水是“洪水猛兽”,但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还要亲近水。

“人都喜欢河景房。”他说。

根据他的观察,在农村,河滩上的土地更肥沃:“三年发大水,不挣钱,一年有收成,钱就收回来了。”有些农民喜欢往河滩地上撒些种,作为一种投资。建在水边的农家乐,要是纯算经济账:“十年中九年挣钱,一年被水冲了,第二年就挣回来了。”要是劝他们离开,他们可能再找不到别的地方。

么振东也说,在广东地区,不应当因为修了新的防灾设施,就放任居民放松多年与台风共处的防灾意识。

他对澎湃新闻介绍,广东省山区中小河流整治项目的缘起,是2014年6月,清远、河源等地发生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他还记得,清远一处灾区的情况是,从前因为地势原因,总闹水灾,“年年淹”,当地人说,最严重的时候,到了年前大水才退完。住在这里的人习惯了与洪水共生,他们的传统是把房屋建得很高,家家备船,出行都不影响,平地上只种田。

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修了一个泄洪洞,把水都排到下游河道里,于是,该地的低处逐渐盖起一些房屋,它们在2014年的特大暴雨中惨遭淹没。

前述广州专家表示,北京市门头沟区三面环山,属于汇水的谷口,是风险略高的地方,但由于发展需要,建有大片城区,且有很多斜坡道路。“按照西方的一些做法,这里是超标洪水的行洪通道,不能停车。”

前述向立云论文指出,对于无堤防的小河,应当“统一取天然条件下20年一遇洪水行洪范围作为河道管理范围(行洪道),禁止所有开发建设行为,对已位于该范围内的资产逐步迁移废弃,对其中的已建堤防予以拆除”,河边50年一遇的洪水所达之地,也要限制开发。

但中国的基本格局仍是“人多地少”,并非轻巧的制度设计可以打破,“要说怎么根治……”前述广州专家说,应当提高风险意识,让社会知晓河边盖楼、斜坡停车的危险。

我国曾在洪水风险信息公示方面进行过积极探索,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公示了世博园区的洪水风险图,为让世博会的管理者和观众了解该区域可能的洪水风险。

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整治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及重点防洪城市,编制不同量级洪水的洪水风险图,开展洪水风险区划;编制洪水避难转移图,开展洪水风险意识宣传和培训”。

复旦大学教授、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对澎湃新闻表示,有关于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与使用,首先是专业性的问题,涉及不同种类的风险、不同重现期、同个区域里的不同地理位置,能做到多精确。

其二,是它如何呈现给民众:“普通民众、社区管理者,救灾人员分别怎么使用?年轻人可以使用网络,那么脆弱人群,包括老年人和儿童,有没有机会来熟悉?”

其三,是它如何指导救灾:“有了预警,(人群)应当往哪里撤离,如何撤离?如何组织救灾人员,使用哪些工具?”

因此,在风险提示上,现有比较大的提高空间。“我觉得,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要告诉民众,或者教育民众怎么去做,而不是替代他去做。”滕五晓说,防灾减灾不全是政府的事情。

他认为,如果社区和企业了解自己处在风险之中,他们就可以在平时做好自己的应急预案,而不是灾时被动地等待政府来救。

这些“黑科技”是怎样炼成的?——“专精特新”企业一线观察

航空发动机叶片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如何摘得?“超级细胞工厂”如何孕育出构建万物的材料?“既柔又刚”的摇臂如何在手术台上大显身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掌握“黑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近期,记者走进北京几家掌握“黑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一窥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广阔发展潜力。

天空上的叶片

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被称为“制造业的皇冠”,而单晶涡轮叶片制造技术则是“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能制造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国家。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托起重达百吨的大飞机遨游天空,航空发动机要提供巨大推力,其动力之源的涡轮叶片每秒转速300多转,承受的离心力相当于叶片本身质量的1万倍,相当于一个涡轮叶片挂着5辆小轿车。

这样的高速转动,涡轮叶片工作温度达1700多摄氏度,钢铁都可轻松熔化。涡轮叶片却需要在这样复杂的交变载荷、极端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可靠、安全地工作。

长期以来,这类巧夺天工的技艺,其大批量、高质量、高效率、高合格率、高一致性地加工制造是世界性难题。

如今,我国企业靠着自己研制的国际领先的电加工设备和数字孪生技术,得以成批量生产。记者在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线上看到,一百多台多轴电火花高速穿孔机床正紧锣密鼓地自动加工,透过防护窗看到,由机床自动控制的电火花在叶片表面舞动,机器人穿梭在机床、垛料区和检验区之间。在控制室,工厂自研的数字孪生技术将实时数据显示在屏幕上,气膜孔自适应加工指令由此下达。

“这是一个单晶涡轮叶片,是新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汽轮机的关键核心部件,是‘动力之源’,而我们汉飞公司的工作就像给飞机发动机装空调,给单晶涡轮叶片造‘毛细血管’,给涡轮叶片起到冷却降温作用。”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一个手掌大小的金属部件介绍。

一片单晶涡轮导向叶片上拥有几百乃至上千个轴线方向、出入口角度不一,位置非均匀分布、形状不一的气膜孔,而且叶片内部还有复杂的冷却系统,加工气膜孔时不能碰伤到内腔内壁,如果打孔时有一丝偏差,涡轮叶片在高温高速工况下就会烧毁,飞机就可能掉下来。

“一台飞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需加工多达几万个气膜孔,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确保每个气膜孔都严格按设计加工。”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成百上千个小孔喷出冷却气体,形成气膜,把叶片包裹起来,才能将燃烧室高温气体与叶片表面隔开。因此,气膜孔加工质量是影响单晶涡轮叶片合格率、冷却效率和工作寿命的关键环节。”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单晶涡轮叶片气膜孔数字化加工技术和自主研发的装备,开拓了在新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多个尖端领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心部件涡轮叶片大批量产的瓶颈,更打破了国际先进装备制造的技术壁垒,这也标志着我国一举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从底层基本算法、工业软件、数控系统、三维测量和建模系统,到多轴数控电加工机床和智能生产线,都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负责人说,科研人员经过数十年探索和钻研,使得单晶涡轮叶片加工合格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商飞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需要新添50座级以上客机9084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

“国产大飞机运营为我国航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要紧抓机遇,让搭载自主发动机的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细胞里的工厂

一个细胞能干什么?

在北京市顺义区中德产业园的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把乳白色的物质加入装有淀粉的大型发酵罐中。40多个小时后,发酵罐里“长”出了大量粉状的可用于生产塑料薄膜的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

3D打印玩偶、感光衣……PHA制作而成的制品能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纺织、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因为PHA在海水和土壤中都可快速自然降解,目前这一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地。

“这些乳白色的物质是细菌菌体形成的菌落,每一个菌体都是一个‘超级细胞工厂’。”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告诉记者。

2003年,陈国强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中国新疆的艾丁湖发现了这种“神奇微生物”:它能在几乎无水、200克/升盐浓度、温差近100度的极端环境下生存。任何其他微生物在它生长的环境下都几乎无法存活,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可在开放、无灭菌的环境下被直接培养。

这种超级细胞,就成为细胞工厂的绝佳“生物底座”。

人们生活中大量的塑料、服饰、医疗等产品,大都由传统化工产业生产,不仅高耗能、耗水,而且不易降解,对自然不友好。用生物技术来合成人类生活所需的工业产品,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专家介绍,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和信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科学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生物体,使生物体成为高效细胞微工厂,对物质进行定向、高效、大规模的加工转化。因此,合成生物学被多国列入战略型新兴技术,被科学界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如果用普通的微生物来制造高分子材料,就必须用严格无菌的环境。经过20年研究,来自中国艾丁湖的微生物经过20多次迭代和基因改造,终于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构建出可实现开放、无灭菌、连续培养的超级细胞工厂平台。

2022年,项目在北京顺义中德产业园顺利投产,“小细菌”来到新天地,得以产业化落地。

“和传统的化工生产线相比,我们的生产线显得过于简洁,这恰恰是优势。”微构工厂董事长徐绚明指着背后的生产线向记者介绍,因为不用传统化工产业的严格无菌、高压环境,对水和能源的消耗也降低50%以上。

徐绚明介绍,除PHA外,项目目前还能生产医药原料四氢嘧啶、化合物3-羟基丙酸、赖氨酸、淀粉酶等。微生物从实验室中走出来,成长为构建万物的材料,应用到人类生活,最终又无毒无害回归自然。

PHA的应用还不止于此。目前,科学家已经将PHA的一种产物——3-羟基丁酸(3HB)送上了太空,研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我们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研究3HB的成骨作用,为研制新的预防骨质疏松药物,提供可能。”陈国强教授介绍

在肉眼不可见的显微世界,合成生物学正在改变人类世界的未来。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学手段将广泛应用在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

中国科学界和企业也在行动。今年,由清华、北大等8所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16个研究团队与16家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起的“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将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踏浪弄潮。

手术台上的摇臂

患者手术路径被输入“大脑”后,机器人通过一个小切口将器械置入患者体内,精准避开患者的血管、神经,运动到指定位置后打孔。一台医疗机器人就这样辅助医生完成骨科手术,误差可达微米级,精准和微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过去的机器人很“刚”,能搬能抬,能抓能握;现在的机器人更“柔”,剥蛋壳、打针、缝合伤口等精细活儿都不在话下。这些灵巧聪明的机器人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者在北京顺义区的一家机器人工厂找到了答案。

医疗专用机械臂是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手术机器人的操控精度和稳定性。完成一个灵敏的机械臂并非易事。巴掌大小的关键零部件精密排布着编码器、减速机和电路,这是机械臂成形的最小组件。不同规格的关节组成了机械臂的肩膀、手肘和手腕,再通过数据线和电路连接在一起,做成手臂的造型。

医疗机器人完成高精度作业的奥秘之一,就在于“手臂”定位准确、操控稳定、运动灵巧。

“各关节由独立的一体化关节单独驱动,配合高度灵敏的力矩传感器和机器视觉,在自研驱动算法控制下,机器人操作系统与外部设备协同,最终实现‘手脑眼’协同。”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尉介绍,当前其自研的力矩传感器灵敏程度,相当于“感知一只蚊子落在手臂上的力道”。

拥有灵活敏捷的“手臂”和“身体”还不够,一台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必须具备聪慧的“大脑”。

基于10多年的技术沉淀,思灵机器人集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感知、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于一身,已有100多项专利傍身,基本实现核心技术自研。

基于此,思灵机器人已参与了多项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腔镜手术,并将基础研究延伸至脑机接口应用领域。

“以前做完脊柱手术患者要10多天才能下床,现在经过微创手术一天就能下床,术后只留下几个口径数毫米的小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陈尉表示,思灵已与多家医院、高校合作完成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手术。

目前,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广泛应用到骨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胶囊内镜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20%以上。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这些机器人还为工业、农业、教育及服务等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在思灵机器人服务的一个现代化智能制造工厂,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这些产品以每小时数百台的速度下线,且满足产品良品率达到至少99.5%的要求,生产线基本实现无人化。

创新技术不断迭代,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更多元,政策环境驱动为我国医疗机器人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0年以来,广东、河北、上海、浙江等多地出台政策支持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畴;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由政府主导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脑际交互、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入融合,国产机器人产业将更加智能。

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去年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了59%,累计已经有13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处的领域千差万别,但灵魂都是创新。近三年,北京新设中小企业中,“科技型”占半数,超四成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工信部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14万余项。随着我国继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一批批创新能力强的“小巨人”必将不断成长为真正的巨人。(记者 乌梦达 陈旭 阳娜 实习生 金梓纯)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