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除夕 高适(除夕作高适让诗人睡不着的句子)

除夕 高适(除夕作高适让诗人睡不着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高适除夕夜独居旅馆,写下一首温柔的诗,末尾两句至今引人共鸣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多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往往于苍莽悲壮中见曲折情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写边塞送别,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景色烘托,写大漠风景,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悲壮;写战士上阵杀敌,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苍凉;写塞上闻笛,有“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壮阔气象;写营州少年,有“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潇洒不羁……

读高适这些边塞作品,都是一些浑厚、雄壮、潇洒、苍凉的色调,很难想象,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也有十分温柔脆弱的一面。在某一年的除夕之夜,高适独自一人,客居在旅馆之中,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团圆,自己只能与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用平易近人的诗句,写下了当时孤独而又凄凉的心情,将一位游子客居他乡的不易,表现地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无比感动。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小注:霜鬓,一作“愁鬓”。

第一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写诗人身在旅馆之中,对着一盏寒灯,不知为何久久不能入睡。虽然只是平淡的一句描写,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既表现了诗人旅居的情况,又表现了孤独无依的凄凉,看着外面千家万户的通明灯火,每一家都是一个团圆之家,反而只有自己对着孤灯。这鲜明的对比,是会使任何人都触景生情的,甚至连灯都变得“寒”了起来,灯本发光发热,现在却是“寒”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境,而“不眠”的现状更突出了心境的悲凉。这一句虽然只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却已经寓情于景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便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虽然是一个问句,却又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是什么让客人的心中变得无比凄凉悲伤呢?当然是因为这特别的时间点,那就是除夕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外面浓厚的节日气氛,与诗人面对寒灯的凄凉孤独,对比鲜明,是他“转凄然”的原因。

第三句再一次点明了心境凄凉的原因,是“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说此时此刻,故乡的亲人正在团圆的饭桌旁,思念着自己哩!这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要比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有力和感人,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正是此理。而这,只是诗人心境凄凉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霜鬓明朝又一年”,因为“今夜”是除夕,所以到了明天,就是新年的开始了,由旧年入新年,岁月又长了一岁,诗人的鬓角,又新添了几丝白发吧?其中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这是对岁月匆匆的感慨,也是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感,此句一出,也让这首简短的小诗,变得更有味道起来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无疑是一个饱含深意的千古名句,即便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很深的共鸣感。高适素以边塞诗著称,诗风总体而言是浑厚雄放,但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生僻字眼,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奇观,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真情,是用浅近的口语,表达出除夕夜客居他乡的感受,将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高适除夕夜独居旅馆,写下一首温柔的诗,末尾两句至今引人共鸣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多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往往于苍莽悲壮中见曲折情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写边塞送别,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景色烘托,写大漠风景,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悲壮;写战士上阵杀敌,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苍凉;写塞上闻笛,有“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壮阔气象;写营州少年,有“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潇洒不羁……

读高适这些边塞作品,都是一些浑厚、雄壮、潇洒、苍凉的色调,很难想象,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也有十分温柔脆弱的一面。在某一年的除夕之夜,高适独自一人,客居在旅馆之中,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团圆,自己只能与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用平易近人的诗句,写下了当时孤独而又凄凉的心情,将一位游子客居他乡的不易,表现地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无比感动。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小注:霜鬓,一作“愁鬓”。

第一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写诗人身在旅馆之中,对着一盏寒灯,不知为何久久不能入睡。虽然只是平淡的一句描写,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既表现了诗人旅居的情况,又表现了孤独无依的凄凉,看着外面千家万户的通明灯火,每一家都是一个团圆之家,反而只有自己对着孤灯。这鲜明的对比,是会使任何人都触景生情的,甚至连灯都变得“寒”了起来,灯本发光发热,现在却是“寒”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境,而“不眠”的现状更突出了心境的悲凉。这一句虽然只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却已经寓情于景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便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虽然是一个问句,却又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是什么让客人的心中变得无比凄凉悲伤呢?当然是因为这特别的时间点,那就是除夕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外面浓厚的节日气氛,与诗人面对寒灯的凄凉孤独,对比鲜明,是他“转凄然”的原因。

第三句再一次点明了心境凄凉的原因,是“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说此时此刻,故乡的亲人正在团圆的饭桌旁,思念着自己哩!这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要比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有力和感人,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正是此理。而这,只是诗人心境凄凉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霜鬓明朝又一年”,因为“今夜”是除夕,所以到了明天,就是新年的开始了,由旧年入新年,岁月又长了一岁,诗人的鬓角,又新添了几丝白发吧?其中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这是对岁月匆匆的感慨,也是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感,此句一出,也让这首简短的小诗,变得更有味道起来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无疑是一个饱含深意的千古名句,即便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很深的共鸣感。高适素以边塞诗著称,诗风总体而言是浑厚雄放,但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生僻字眼,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奇观,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真情,是用浅近的口语,表达出除夕夜客居他乡的感受,将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白话说唐诗:不能回家过年的忧伤——高适巜除夕》赏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对中国人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人相聚。现在信息社会,不能回家过年,还能打个电话,视频互诉衷肠。古代人们在外辛苦奔波一年,过年了,还漂泊在外,是何等凄凉!我们来看看唐朝诗人高适过年不能回家是什么样的心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的第一句是说,除夕之夜,诗人一个人在旅馆里睡不着觉,“寒灯”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第二句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逼出下文。第三句换个角度说故乡的亲人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圆的心情。第四问是说,除夕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鬓角上又要增添新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具有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艺术效果。

高适是少年落魄,晚年开挂,四十岁以前穷困潦倒,晚年到了肃宗、代宗时却官运亨通,最后做到节度使,这是唐朝诗人少有能达到的高位。有意思的是,诗人高水平的诗作都是在开挂之前,当了大官后反而鲜有较好的作品,这种现象当代也很普通,为什么呢?

古诗词中有关除夕的诗,高适的这首最值得一读!

高适,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现存诗作200余首,有《高常侍集》传世。因为恰逢除夕,小编今天便向大家介绍一首高适的有关于除夕的诗作《除夜作》。

《除夜作》是高适于除夕夜有感而发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表达的便是在除夕夜身为游子对家人的相思之情。全诗篇幅短小,仅有二十八个字,却字字出自肺腑,言浅意深,读后让无数人落泪。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高适的这首《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夜,最为传统的习俗便是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守岁。而关于守岁,早在晋代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便记载“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但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得知的高适的除夕夜却不是欢聚,而是另一番情景。

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便交待了高适在除夕夜无法与家人欢聚的事实。开头“旅馆”二字,虽然看起来较为平实,但它却是整首诗感情的源头。除夕夜,高适本该和家人欢聚守岁,如今却只能在旅馆度过,其内心对家人的相思之情,便不言而喻了。除此之外,“寒灯”二字,更是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高适内心的凄寂。

次句“客心何事转凄然”,是一个转承句,高适以提问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加明朗化。即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心里变得如此凄凉悲伤?至于原因,高适在首句已经交待很清楚了。本是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高适只能寒灯孤影的在旅馆度过。“凄然”的氛围便很明显了。

按理说诗到这里,高适应该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才对。但接下来一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高适却巧妙的撇开自己,而是从远方的故乡着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即故乡的人在除夕夜,一定会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当然真正的意思是高适“千里思故乡”。

最后一句“愁鬓明朝又一年”,则是高适对家人相思之情的深入描写。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鬓发已经斑白,到了明天便又是新的一年。这便意味着,高适对家人的相思之苦,已经使得他增添了新的白发,且这种相思之苦,还将持续。可见高适内心深挚的情思,只不过表达的较为含蓄罢了。

综观高适的这首诗,历来评价均是高在语言的精炼上,寥寥二十八个字,便将高适与家人双方的相思之久、相思之深、相思之苦,通过除夕夜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便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倘若除夕夜不能和家人团聚,偶然看到这首诗,谁能不凄然?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小编在这里也祝大家除夕快乐!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诗鉴赏」除夜作,高適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大概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说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和的艺术效果。

(赵其钧)

「唐诗鉴赏」除夜作,高適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大概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说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和的艺术效果。

(赵其钧)

高适除夕夜独居旅馆,写下一首温柔的诗,末尾两句至今引人共鸣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多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往往于苍莽悲壮中见曲折情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写边塞送别,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景色烘托,写大漠风景,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悲壮;写战士上阵杀敌,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苍凉;写塞上闻笛,有“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壮阔气象;写营州少年,有“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潇洒不羁……

读高适这些边塞作品,都是一些浑厚、雄壮、潇洒、苍凉的色调,很难想象,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也有十分温柔脆弱的一面。在某一年的除夕之夜,高适独自一人,客居在旅馆之中,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团圆,自己只能与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用平易近人的诗句,写下了当时孤独而又凄凉的心情,将一位游子客居他乡的不易,表现地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无比感动。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小注:霜鬓,一作“愁鬓”。

第一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写诗人身在旅馆之中,对着一盏寒灯,不知为何久久不能入睡。虽然只是平淡的一句描写,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既表现了诗人旅居的情况,又表现了孤独无依的凄凉,看着外面千家万户的通明灯火,每一家都是一个团圆之家,反而只有自己对着孤灯。这鲜明的对比,是会使任何人都触景生情的,甚至连灯都变得“寒”了起来,灯本发光发热,现在却是“寒”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境,而“不眠”的现状更突出了心境的悲凉。这一句虽然只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却已经寓情于景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便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虽然是一个问句,却又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是什么让客人的心中变得无比凄凉悲伤呢?当然是因为这特别的时间点,那就是除夕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外面浓厚的节日气氛,与诗人面对寒灯的凄凉孤独,对比鲜明,是他“转凄然”的原因。

第三句再一次点明了心境凄凉的原因,是“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说此时此刻,故乡的亲人正在团圆的饭桌旁,思念着自己哩!这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要比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有力和感人,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正是此理。而这,只是诗人心境凄凉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霜鬓明朝又一年”,因为“今夜”是除夕,所以到了明天,就是新年的开始了,由旧年入新年,岁月又长了一岁,诗人的鬓角,又新添了几丝白发吧?其中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这是对岁月匆匆的感慨,也是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感,此句一出,也让这首简短的小诗,变得更有味道起来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无疑是一个饱含深意的千古名句,即便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很深的共鸣感。高适素以边塞诗著称,诗风总体而言是浑厚雄放,但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生僻字眼,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奇观,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真情,是用浅近的口语,表达出除夕夜客居他乡的感受,将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