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博物馆句子有哪些(描写博物馆句子)

描写博物馆句子有哪些(描写博物馆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时光在旧物里闪烁

◎郭书霞

一器一物在文字里闪烁着时光,时光在一物一器之间串联起记忆。

吕峰先生的散文集《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很多记忆被温暖着感动着涌入现世。

读这些文字时,我正坐在开往故乡的高铁上。似乎非常应景,在列车行走的时光里,在去往家乡的列车上,我读到这些和故乡有着诸多联系的记忆。看着窗外那轮火红的夕阳在天边追逐着列车一起奔跑,似乎奔向曾经的旧时光。

吕峰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时光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那些经过时光之河洗礼而幸存的老物件都是天赐之物,神奇之物,是人生旅程之一段情,一炷香,一缕心曲,无言而温馨,美丽又放达。”《一器一物》像浓缩在纸上的生活博物馆,作者带着你走进一个又一个展厅,饱含情感地向读者逐一讲解着。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生活相关的一些物品,从粗瓷碗、铜火锅、擀面杖到缝纫机、算盘、鸡毛掸等;第二部分有砚台、笔洗、印章、根雕、藏书、拓片等陶冶生活情操的文化器物;第三部分则以“云想衣裳花想容”为主题展示了从旗袍、妆台、戒指到古琴、花瓶、油布伞等诸多闺房器物;第四部分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有竹风筝、货郎鼓、小人书、蛐蛐罐等。读完序言,我已喜欢,看完目录,更是爱不释手。

吕峰先生从每一件器物的相貌、材质,讲到用途、来历,还穿插着一个个动情的生活小故事,赋予了每一件器物温暖的生命。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器物作为一种物品的存在是没有生命的,是冰凉呆板、无知无觉的。可是一旦与人有了亲密接触,一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被赋予了生命,便被赋予了知觉,声音,气味与情感。”

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记忆的大门慢慢被打开,不断有相同的记忆从文字里跳出,不断有相同的情感和文字共鸣。

石拐磨、瓦、木窗棂,让我想起外婆的小院,缝纫机让我又看到了母亲年轻的背影,鸡毛掸,紫砂壶让我想起了一份友情。雨花石,青花瓷让我想起一段旅行,书签,藏书票一直是我的最爱。

在作者笔下,一器一物不仅仅是回忆,更多是对生命的感悟。如:磨刀石,磨刀石老去了,父母也在不断地在磨砺中老去了。我们最终也会像它一样布满岁月勾画的曲线。门环,是家的象征,需要我们用心轻叩,永远以家为营,收获家的温暖与幸福。鸡毛掸,掸出了洁净的生活,更掸出了做人的道理,掸出了人性的至真至善。

作者在感悟之余,那一器一物也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如:砚台,闲暇之余,取砚把玩,如赏世间之绝妙风景。品读那些砚铭,似与前人心会……对我来说,有一方砚相伴便足矣。青花瓷:烦躁不安时,看看那些历尽人世沧桑的青花瓷,心情便会恬淡如水,心里便会萌生一种振作的力量。

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心底总有某个地方被打动。笔者以为,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只有敬仰文化、珍惜情感的人,才能让这些器物在生活中完好留存,并赋予这些器物于灵性,才能在和这些器物共处的时光里,写下这些温暖的文字。

这些器物不仅是亲情友情的留存,还是生命流年的诸多记忆。如:棉手套、指甲油是姐姐的记忆,毛衣、旗袍是母亲的记忆,窗花里有奶奶的记忆,小人书、雪花膏是对逝去岁月的记忆。

读《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如同走进生活博物馆,在美好静谧的时光中,在娓娓的讲述中,许多美好而珍贵的情感,许多幸福而温馨的时刻,从记忆深处蜂拥而来,温暖着时光,感动着生命。

“因为那些老物件,流泻月光的天窗依旧清澈明亮,墙上的挂钟依旧丁当作响。摆弄那些老物件,像寄居在时光的缝隙里,会回到自我,回到从前,让生活和心情得到滋润。”

这些深情的文字缓缓而来,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缓生活的脚步,去寻找生命中最朴素、最纯粹的幸福。”

来源:新民晚报

博物馆及其诗意表达

作者:高鹏程

这几年,因为各种因缘,我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展馆以及其中琳琅满目的展品,从史前文明一直排到近现代,从历史社会的各个角落一直延伸到当下的生活。徜徉在博物馆中,恍如走进了时空隧道,可以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境对话,或者,屏住呼吸,聆听它们沉默的诉说。

我尤其难以忘记的,是参观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带给我的震撼。那么多不同时段的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浑穆或纤巧,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

为了便于参观,偌大的展厅依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那些形态各异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参与与拣选。这是一种幸运,但同样也是一种不幸。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淘洗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

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有消逝之虞。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详实的考证、逻辑推理。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

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开始了这一题材的记录。最初的写作更多地带有实录的意义。书写对象属于一些有形的博物馆,但我尽量给它们打上我自己的印记。比如灯塔博物馆,我关注的是它完成作为灯塔照明这一功能后,仅仅作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写盐业博物馆时,我更注重于盐之于我们身体的意义以及附着在其上的隐喻性。写茶叶博物馆,我偏重于它经历的有关“煎熬”这一真相的揭示。写瓷器,我关注和它同名的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荣辱兴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瓷器一样的质地、命运……

但是,现实语境中的各种博物馆尽管名目繁多,展品充栋,但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事实上,它们加进了太多的人为的东西。其中的展品,并未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很难确定其真正的价值。我需要寻找时间展台上那些真正的展品。

一段时间的书写后,我逐渐把笔触伸向那些有形博物馆之外更广袤的空间——我忽然意识到,大地其实正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天何其广大、地何其深厚。人生天地间,与万物同为它的展品。我开始尝试去书写那些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无形的博物馆,我写秋风博物馆、写天空博物馆、写冬天博物馆,我还尝试着把笔探向自身,去描摹身体的博物馆,去考察爱情等等人们的情感生活……在这个系列里我还写下《废墟博物馆》和《尘埃博物馆》,这两首诗,在计划最初,应该是我这个系列中最后的两首诗歌。在《尘埃博物馆》里,我写下这样的句子:

尘埃落定?在博物馆空旷的大厅

透过天窗漏下的光线中

只有它们还在飞舞

寂静旋转

约等于原子内部以及整个宇宙的形态

最美的风景在途中,最美的守护也在过程中。博物馆是个好容器,我将继续去探寻、拣拾,并且用诗歌的篮子去盛载那些配得上进入其中的事物,去搭建它们高于内心和时间的展台。(高鹏程)

博物馆及其诗意表达

这几年,因为各种因缘,我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展馆以及其中琳琅满目的展品,从史前文明一直排到近现代,从历史社会的各个角落一直延伸到当下的生活。徜徉在博物馆中,恍如走进了时空隧道,可以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境对话,或者,屏住呼吸,聆听它们沉默的诉说。

我尤其难以忘记的,是参观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带给我的震撼。那么多不同时段的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浑穆或纤巧,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

为了便于参观,偌大的展厅依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那些形态各异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参与与拣选。这是一种幸运,但同样也是一种不幸。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淘洗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

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有消逝之虞。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详实的考证、逻辑推理。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

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开始了这一题材的记录。最初的写作更多地带有实录的意义。书写对象属于一些有形的博物馆,但我尽量给它们打上我自己的印记。比如灯塔博物馆,我关注的是它完成作为灯塔照明这一功能后,仅仅作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写盐业博物馆时,我更注重于盐之于我们身体的意义以及附着在其上的隐喻性。写茶叶博物馆,我偏重于它经历的有关“煎熬”这一真相的揭示。写瓷器,我关注和它同名的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荣辱兴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瓷器一样的质地、命运……

但是,现实语境中的各种博物馆尽管名目繁多,展品充栋,但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事实上,它们加进了太多的人为的东西。其中的展品,并未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很难确定其真正的价值。我需要寻找时间展台上那些真正的展品。

一段时间的书写后,我逐渐把笔触伸向那些有形博物馆之外更广袤的空间——我忽然意识到,大地其实正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天何其广大、地何其深厚。人生天地间,与万物同为它的展品。我开始尝试去书写那些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无形的博物馆,我写秋风博物馆、写天空博物馆、写冬天博物馆,我还尝试着把笔探向自身,去描摹身体的博物馆,去考察爱情等等人们的情感生活……在这个系列里我还写下《废墟博物馆》和《尘埃博物馆》,这两首诗,在计划最初,应该是我这个系列中最后的两首诗歌。在《尘埃博物馆》里,我写下这样的句子:

尘埃落定?在博物馆空旷的大厅

透过天窗漏下的光线中

只有它们还在飞舞

寂静旋转

约等于原子内部以及整个宇宙的形态

最美的风景在途中,最美的守护也在过程中。博物馆是个好容器,我将继续去探寻、拣拾,并且用诗歌的篮子去盛载那些配得上进入其中的事物,去搭建它们高于内心和时间的展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6日 08 版)

烟雨长廊忆西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西塘风光。

自古江南多古镇,古镇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存,浙江嘉善县的西塘便是其中之一,这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

感受古镇生活最美好的时候,是一早一晚。清晨的西塘静静的,女人们在河埠桥畔提水浣衣,老人们在廊棚中闲话家常……西塘的一天就这样从生活的日常开始了。

我踩着平仄的青石板路,步入古镇,穿梭于古街小巷,满眼皆是白墙灰瓦、碧柳垂丝、小桥流水的景致。尽管游人不少,但那一间间木楼花窗的旧居,一盏盏高挂的灯笼,一爿爿陈设质朴的商铺,让人置身于古韵水乡的绝美景色之中,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幽静境象。

在西塘,若是伫在小桥或是沿着水道,摇起乌篷,便会看到沿河而居的人家,用一根根圆木柱子撑起黑色的瓦棚,缓缓倾斜的姿势长达千余米,不仅使过往行人无日晒雨淋之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椅,供人休息,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此蜿蜒起伏而又和谐统一的廊棚,有个好听的名字,唤作“烟雨长廊”,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

西塘的廊棚多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在静寂的晨昏之时,漫步廊棚下,鳞次的墙檐泛射着暗涩的光,透过廊顶的间隙,细数光与影的流落,恍如在时空的隧道里行走。倘若在烟雨迷蒙天,独自闲坐在廊棚下,聆听黛瓦被雨点敲打的轻声,望着一串串晶莹的雨珠从廊檐垂滴而下,娴静的河面泛起朵朵雨花,雾气氤氲,便会油然而生起一种怡然情调。

西塘到处是横亘交错的巷弄,狭窄幽长,红灯高悬,像极了遍布全身的脉络。我踏着千年的青石小路,扶着墙慢慢游走,似在峡谷穿行,轻蹑的足音在后面回响。两侧的青砖马头墙高高耸立着,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特色的江南民居,在巷弄曲径间安放。

在一扇扇虚掩的门楣后面,光线透过天井,缓缓移动,光阴的声息静洒在一块块青砖上,不知记录了多少回忆。如今,民宿客栈的兴起赋予了老宅新的生命。而中国纽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等一个个经过岁月沉淀下的西塘元素,散落在这些古巷老宅背后,犹如宝石,镶嵌在这悠长雨巷的水墨长卷里。

一路穿堂过户,走累了,我就在商铺里买点芡实糕、八珍糕等特色小吃,让味蕾享受一下古镇千年流传下来的各式味道,然后坐在廊棚下,看看风景发发呆。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西塘四面环水,一条清瘦的小河顺着“井”字形悄然四处流淌,两边条石驳岸,人家枕河而居,河上船只徐徐摇过,只要招呼一声,就可开启后门,从石埠头走下船去。

水是西塘的明眸,桥则是一抺淡眉。西塘的河上百步一桥,或如卧龙临波、彩虹飞架,已默默倾听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每座桥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桨声四起的流水声中,众多一拱如月的石桥,将西塘的长街曲巷相连。

当夕阳西下,我站在环秀桥上眺望,一长排临水而建的老屋,与水中倒影相连,随着水纹的洄流漾动,似一幅对称而又变幻多姿的水彩图景。几只小巧的木船在酒肆、茶楼林立的“水街”上缓缓划行,由近及远,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船顶掠过。两岸高挂的大红灯笼把水面映得嫣红,橹桨摇动,荡起层层涟漪,将桥影轻盈地化开,亦真亦幻。在斜阳的晕染下,古镇的水、路、桥、棚廊以及黛瓦粉墙,如同一张泛了黄的老照片。在夜幕降临时乘坐画舫,简直就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梦里水乡。

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西塘,温婉细腻,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妨在这里,访古探幽,陶醉其间,留下一个江南,酣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