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描写枇杷的句子(描写琵琶的句子)

描写枇杷的句子(描写琵琶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描写音乐的经典段落!看白居易如何描摹琵琶女高超技艺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有“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作者,还有琵琶技艺超群的琵琶女。今天我们就文章中描写琵琶声的这段文字来看看她的演奏水平有多高?

依据旋律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的演奏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言。“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女调弦校音,虽未正式开启演奏模式,但已经声情并茂,“低眉”的她技艺非凡,感情丰富。只是“信手”弹来,就已将“拢、捻、抹、挑”等指法灵活多变地表现了出来,声音也无一不合节拍。由“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可大胆推测,其琵琶弹奏的旋律必是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琵琶女用音乐开启了对往日生活的深情怀念。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演奏出欢乐生动的乐章,犹如她灿烂的青春岁月。由后文我们知晓,青年时代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就是她成功和荣耀的见证。也许她是留恋的,所以这一章的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大珠小珠落玉盘”“犹如她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曲的旋律变得“冷涩”“凝绝”,像极了心情沉痛,越来越低音乐之声甚至偶尔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许是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联系下文我们知道琵琶女年长色衷,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别离”,落得“江口守空船”的琵琶女该是怎样的伤心悲楚呢?所以本章音乐旋律当是渐渐低沉,甚至偶尔停歇,如同陷入沉思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激昂起来。琵琶女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自己对命运不平的愤懑之情。她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残酷的现实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所以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这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契合。

综上,琵琶女的演奏水平及其高超。她用手中琵琶把内心的情绪贴切、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出来。随着她的音乐,我们似能看到她青春美丽的容颜,似能听到她舒畅欢快的笑声,随着那“银瓶炸破”的琵琶声,我们更能感受到她内心愤激的哀号。一首琵琶曲,就是她的心声和眼泪!

好啦,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梳理下一课!最后,欢迎大家在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立夏尝新|古书画中的枇杷: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

叶榕 整理

2022年5月5日,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其中总少不了初夏第一果——枇杷。

枇杷原产中国,栽种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枇杷栽培,唐代柳宗元曾说“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初夏游张园》一诗中有“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明代沈周尤爱枇杷,其不仅有多幅枇杷画作传世,画幅上时常还有诗作自题,如《卧游图册》第七开即有题诗:“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

诗词之外,历代书画描绘枇杷的名迹亦不在少数,如北宋徽宗赵佶笔下的枇杷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明代沈周笔下的枇杷或墨笔出之,或淡彩描绘,有文人意趣;时期吴昌硕、王震笔下的枇杷则以篆籀之法写之,极富金石之趣。

值此初夏时节,澎湃新闻特此梳理历代书画中的枇杷名迹,以飨读者。

初夏第一果——苏州东山白玉枇杷

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 页

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和经营位置,缘何却把国家丢失了?

宋 徐崇嗣 枇杷绶带

宋 徐崇嗣 枇杷绶带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册

宋 徐崇嗣 枇杷绶带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册

徐崇嗣,北宋画家。徐熙孙。擅画草虫、禽鱼、蔬果、花木及蚕茧等。其画初承家学,因不合当时图画院程式和风尚,遂改学黄筌、黄居寀父子。后自创新体,所作不用墨笔勾勒,而直接以彩色晕染,世称“没骨图”,也称“没骨花”。兄徐崇勋、弟徐崇矩,均擅画花鸟,崇矩并工士女。

宋 徐崇嗣 枇杷绶带(局部)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册”

清高宗行书跋:剏为没骨自称高,寓意植飞任汝曹。莫谓热中纷有作,太原早着郁轮袍。

宋拓 唐太宗 枇杷帖

宋拓 唐太宗 枇杷帖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一)册”

释文: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今者梅炎藻夏,麦气迎秋,香飘兰坂之风,镜转桂岩之月,为善之暇,想足怡神。延望白云,载深离绪,聊疏绿字,此不多申。谘,廿九日。

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 页

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宋 李迪 枇杷幽雀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元人画册”

李迪(1100—1197)。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

李迪传世作品多,大多有年款。淳熙元年(1174)作《风雨归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淳熙十四年(1187)作《雪树寒禽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庆元二年(1196)作《枫鹰雉鸡图》轴、庆元三年(1197)《鸡雏侍饲图》册页、《猎犬图》册页,均藏故宫博物院。子德茂,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画院待诏。画承家法,喜画花禽鹰鹘,野景不逮其父。所见李画最晚年款为庆元三年(1197),如上溯到北宋宣和七年(1125),需时七十三年,据此推算,则李氏存世之年龄应在九十以上。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轴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活动于11世纪)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仁宗时(1022─1063)选入画院当艺学。善画花鸟,尤其擅长花竹、山兔、枯荷、水凫、野雁之类。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枇杷树下,孔雀一对,一只停在树干上,一只行走花丛间,头顶上飞翔着绶带鸟,太湖石旁盛开各种花卉。整幅布满了图案,着色鲜丽,画面显得非常热闹富丽。

宋人 折枝枇杷 轴

宋人 折枝枇杷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折枝枇杷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折枝枇杷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折枝枇杷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枇杷图 轴

明 沈周《枇杷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枇杷

明 沈周 枇杷 本幅选自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卧游图册”

“卧游”之名源自南朝宋宗炳在居室四壁挂山水以卧游的典故。然而不同于挂轴的是,该图册还可于卧床时仰面翻阅。 由此可见画家的绘制初衷和生活情趣。

枇杷选自“卧游图册”第七开,右上画家自题:“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沈周。”

明 沈周 画枇杷 轴

明 沈周 画枇杷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画枇杷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画枇杷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行楷书自题:有果产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沈周。

明 沈周 画枇杷

明 沈周 画枇杷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写意册”

沈周行书自题:谁将金弹子,瞥眼阁高枝。野鸟不敢下,避飞还自疑。沈周。

明 陆治 封候图 轴

明 陆治 封候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陆治 封候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陆治 封候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周之冕 枇杷珍禽 轴

明 周之冕 枇杷珍禽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周之冕 枇杷珍禽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周之冕 枇杷珍禽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嘉言 枇杷松鼠

明 陈嘉言 枇杷松鼠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人画扇册 ”

陈嘉言(1539-?),字孔彰,浙江嘉兴人。善写花鸟。画笔松秀,颇臻妙境。此图取意清新,敷色雅淡,以没骨兼写意描绘出枇杷的圆熟鲜润,而枝叶间啃食枇杷的松鼠,纤毛毕现毛绒可爱。幅上写意的果实、丝丝工细的毫毛,能如此精妙的配合,正是画者独到之处。

明 文从简 枇杷

明 文从简 枇杷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人便面画冊(三)冊”

文从简(1574—1648),字彦可,号枕烟老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大书画家文徵明曾孙,明末清初画家。崇祯十三年(1640)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

清 恽寿平 枇杷

清 恽寿平 枇杷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画花卉册”

恽寿平行书自题:笔端乱掷黄金果,不屑长门买赋钱。瓯香阁戏图。

清 张若霭 枇杷

清 张若霭 枇杷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若霭“写生花果册”

张若霭(1713—1746)。字晴岚(读画辑略作字景采,号晴岚),室名藕香书屋,安徽桐城人。张若霭有家学,祖父为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父亲为雍正、乾隆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

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试金榜原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在其父亲张廷玉“以此让于天下寒士”要求下,遂降为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特授编修,后帝亲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袭伯爵。

张若霭以书、画供奉内廷,一日太后出方寸之玉佩,命书心经一篇。竟日而就,因赐上方珍玩无算。善画山水、花鸟,得王糓祥、周之冕遗意。乾隆十一年(1746)随帝西巡,因病回京,不久卒,谥文僖。

清 无款 枇杷

清 无款 枇杷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花鸟画册”

溥心畬 枇杷蜜蜂图

溥心畬 枇杷蜜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溥心畬(1896.9.2—1963.11.18),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溥心畬 枇杷

溥心畬 枇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溥心畬行书自题:晚翠舞修叶,金实含露华。新秋正啼鸟,来生赤松家。心畬。

清 吴昌硕 花果四屏 轴 枇杷芭蕉菊

清 吴昌硕 花果四屏 轴 枇杷芭蕉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昌硕行书自题:初夏景物约略写之,人谓似李复堂,似花之寺僧,画者不自知之也。昌硕。

王震 枇杷麻雀 轴

王震 枇杷麻雀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浙江吴兴人,号“海云楼主”、“白龙山人”。晚年信佛,法名“觉器”。是中国艺术史上少有的“商”“艺”双辉的奇才。王震是海上画派一位独具特色的书画家。对于海上画派的接续和传承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曾以力荐吴昌硕并成其弟子传为佳话。后与吴昌硕一起,引领了海派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王震 寿桃枇杷 轴

王震 寿桃枇杷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 徐悲鸿 枇杷佳果图 轴

近现代 徐悲鸿 枇杷佳果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自题:“每因佳果识时节,当日深交怀李公。乙亥春日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乙亥年为1935年,徐悲鸿时年40岁。

图绘枇杷树的一枝。在暖风的吹拂下枝叶交叠,金黄的枇杷似果香四溢,散发着收获季节的成熟美。

作者以笔酣墨饱的大写意法直接点染色、墨,不求物象的形似,只求笔墨在吸水性极强的生宣纸上干湿、浓淡的变化。墨气淋漓中显现出果实、叶片饱含汁液的鲜灵与活脱。全图显现出徐悲鸿对中国文人写意画笔情墨趣的独特领会。

图上所钤“东海王孙”印是徐悲鸿在中国画上最喜钤盖的印章之一。徐悲鸿的老家江苏宜兴靠近东海。初唐大将徐懋功曾因赫赫战功被封为东海郡公。徐悲鸿钤此图章既表示自己作为东海徐氏后裔的自豪,同时也为其画作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和几多古意。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刘威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节选一)

《琵琶行》节选一

白居易〔唐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行》(节选一),唐诗宋词古诗词,7分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浔阳江头,湓浦口畔,夜送友人。枫叶红了,荻花飘絮,秋风萧瑟。

“我”与客人一起下马,一起去船上。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没有管弦来助兴。

就这样一杯复一杯,了无意趣地喝着闷酒,一直到临别之际。走出船舷,只看见江面上白茫茫一片,一轮冷月浸在江水之中。

注释

浔阳江:万里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因九江古称浔阳,所以又名浔阳江。

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诗人自指。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贬谪诗。

人只有在不得意的时候,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有人说不对,你看孟郊中进士时候写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也很好吗?但是,比起考试不第的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高下立判,不言自明,可秒杀《登科后》。

也正是不得意的白居易,才成就了《琵琶行》在唐诗长诗叙事中的艺术巅峰地位。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正是诗人通过琵琶女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恰恰也是这不得志,使其因一曲《琵琶行》,名满天下。也因为这首琵琶行,白居易被封侯,甚至唐宣宗曾启用他为宰相,并在他去世后,唐宣宗亲自为其写吊诗,何其荣耀。虽然不得志,但有了一曲《琵琶行》,套用苏东坡赞美秦少游的一句话,“‘乐天’已矣,虽万人何赎!”

琵琶行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可谓字字珠玑,文采斐然,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巧夺天工,为天下知,风靡一时。用唐宣宗的话来说是,“胡儿能唱琵琶篇”。就连外国人都会唱,其传播度由此可知。

其篇幅虽长,然段落清晰,一则引子,为送别;二则赞美琵琶女技艺;三则感叹琵琶女身世;四则感叹自己不得意。

今天先来分析一下开头六句,主题“送别”。

“浔阳江头”,交代了诗人写作基础空间,是在九江的江边渡口——湓浦口。“夜”,交代了诗人写作基础时间,即是在夜晚,而非白天,这就为遇见琵琶女埋下了伏笔。“送客”,言事件。原本,诗人打算写一篇送别诗的,不承想后来变成了赞美琵琶技艺的诗,又变成了感叹琵琶女身世的写人诗,最后又想起自己的遭遇,变成了一首贬谪诗。

“枫叶”“荻花”,进一步交代了写作时间,即是枫叶红了,荻花飘絮的萧瑟秋夜。一个“秋”字,暗藏了诗人心中送别友人之“愁”。离人心上秋,可不就是一个“愁”嘛!更何况,友人走后,“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雨秋风愁煞人。”又平添一份别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的“主人”指诗人。“下马”,言骑马来相送。“客”指友人。“在船”,说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在浔阳江头的船上为友人饯别。“举酒”,即为友人奉上饯行酒。唯一的遗憾就是想要饮酒,却没有管弦来助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就这样一杯复一杯,了无意趣地喝着闷酒,一直到临别之际。走出船舷,只看见江面上白茫茫一片,一轮冷月浸在江水之中。比起“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的诗句,同样的景象,因为词人心情不同,而下笔大相径庭。

“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离别月;“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可爱月。主题不同,其月色氛围自然不同。

此时的月色,正是元和十年的月色,此时的诗人正是被贬九江司马两年的戴罪之臣。要不是琵琶女的出现,诗人自己几乎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个逐臣。琵琶女怀才不遇,落魄江湖的身世,与诗人如出一辙,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人自认为才华横溢,琵琶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皆是京师之人,皆是有才之人,然却于江南舟上相逢,岂不令人悲哀,不禁想起了杜甫笔下的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令人唏嘘,感慨万千!天下才子,或许都曾有怀才不遇的那一刻吧!

所以,这样的《琵琶行》,注定会打动无数怀才不遇的人,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千古悲恸!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