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

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们都知道,《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岳阳楼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阐述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生价值观;更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范仲淹和《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开心,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是一种十分豁达的生活态度。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一直佛系生活的态度无所谓,怎样都行,什么都可以,全都没关系。可是让范仲淹放下一切,不再为国家和百姓操心,孑然一身、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去生活,什么也不在乎,显然是不现实的。

文豪范仲淹不可能真的像普通人那样,真的什么不在意了,单纯的追求我们理想中所谓的“佛系”生活。他这一生都在操心,忧国忧民是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执念,不论是什么情况,不论是身在哪里,哪怕是经历了三次贬谪,也从没有放下过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他对自己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说自己什么都漠不关心的看开了,而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意自己的得失,要在意国家百姓的得失: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坏而开心,要因为百姓国家的好坏而开心;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要因为百姓国家的得失而悲伤。看上去是表现了他的豁达不在意,其实是说他在意的东西更重要,放不下的东西更沉重,实则是在意的更多了,放不下的更多了。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生观、价值观

可能是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文武兼备”、“智谋过人”的范仲淹,无沦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是集重望于一身,极其富有责任心的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心忧天下,只要朝廷需要,国家需要,他都是随叫随到。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到的,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范仲淹一生追求和向往都是,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什么都不在乎,都可以看开的“佛系生活”,他的“佛系生活”就是为国为民的操劳。可能他的“佛系生活”才是真的佛系生活,因为在我们心中的佛,本就应该是为天下苍生殚精竭虑,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态度,渡世救人。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如此,一直都在为国为民操心。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被贬在外担任地方官时,他都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的仕途,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顺风顺水的。早期就被晏殊看重。他二十七岁中进士,就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之后就被晏殊聘用,管理朝廷应天书院,那时范仲淹的母亲刚刚去世不久。而范仲淹在为母亲服完丧后,就被晏殊给推荐给到了朝廷,担任了秘阁校理。

但是当时的朝政是被太后把持,直言不讳,性格正直的范仲淹接受不了后宫女子把政,于是上书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之后就收到朝廷排挤,于是只能自请出朝,到地方上去任官。

直到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才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仁宗欲要废后,范仲淹因为和众谏官一同上书劝阻皇帝废后,惹得仁宗不喜,被仁宗贬出朝廷,再次前往地方任职,曾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任职时政绩优秀,颇有好评。

直到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才再次被皇帝召回。这次被召会京城的范仲淹被判国子监,后来又担任了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职位。直到第二年五月,又因为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并且和百官一同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直接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而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而这时候到地方上的范仲淹也没有放弃自己为国为民的夙愿,每到一地,他必定兴学助教,大力发展当地的教学。

而这段时间,正是西夏元昊皇帝大举侵略宋朝边境的时候。此时的宋朝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强差人意,几次出兵失败。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范仲淹经过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推荐,进入君主任知永兴军,之后在途中转为陕西转运使。很快,范仲淹的“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军中得到了展现,声名鹊起,韩琦和范仲淹就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负责鄜延路防务(陕西延安)。在第二年,又诶任命为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的期间,范仲淹面对西夏军队的凶猛进攻,积极的采取以防守为主,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准备议和。范仲淹与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到同年八月为胜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始了他的“庆历新政”改革。但因为准备不充分,导致新政太仓促,而且严重触碰到了当时地主阶级的毅力,以至于遭到了保守一派的激烈反对,致使第二年下半年“庆历新政”彻底失败。事后,范仲淹等革新派因遭到保守派的谗言陷害,被贬出朝,这也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出朝,之后再也没有回过京城了,任知邠州(陕西彬县)。直至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改知邓州(河南邓州),至此之后就完全远离了当时宋朝的政治中心,几乎进入半退休状态。

那时的范仲淹还在邓州创建了百花书院,并且还亲自讲学。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直至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市)。五月二十日,在上任途中,走到徐州市,去世。十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下。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之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在朝廷里做高官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外地做官时,也从来没有忘记关注国家安危。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会竭尽全力。哪怕是在地方上为官,他也没有忘记过为国出力,一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至死方休。完完全全贯彻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生观,价值观。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可谓是贯彻了范仲淹的整个人生,从入朝为官开始,他就一直在坚持自己这份崇高的人生理想。不论身处何方,是江湖还是庙堂,不论身居何位,是高官还是小吏;不论是何种情况,乱世军中还是和平京城。他都一直一如既往,不忘初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疑阐明了范仲淹这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结合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就能找到,他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在乎,而是在意着更重要的事情。不在意个人生活的好坏,不在意个人的得失,要在意的是天下的忧虑喜乐;不因为个人生活的好坏而开心,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伤,要因为天下的忧虑而忧虑,因为天下的喜乐而喜乐,这就是范仲淹爱国爱民的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作为宋朝文学开山、士林领袖,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着儒宗仁义;同时还以自身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

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在《岳阳楼记》中他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早已成为了后世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他阐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生价值观,早已经是后世爱国人士的处事原则。他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更是已经成为了现在仁人志士追求的伟大情怀。

范仲淹

杜甫最著名的10句名言,忧国忧民,影响深远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影响深远。

一、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出自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因为时运不济,东汉的帝业最终还是难以复兴。志向坚定,最终还是因为军务的繁忙,死于积劳。

二、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出自唐·杜甫《可叹》。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裳,顷刻之间又变得像黑狗一样。这两句表达了世事变幻无常。

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出自唐·杜甫《佳人》。薄情郎只知道朝三暮四,拥着新人寻欢作乐,而哪管旧日妻子的痛苦死活呢!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自唐·杜甫《茅屋歌》。怎样才能拥有宽敞的大房间,让天底下所有贫苦的人不在受冷冻,即使大风大雨都无所畏惧?

五、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出自唐·杜甫《征夫》。十室,十家。空,徒然。衢,四通八达的大路。唯,只。此写“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十室九空、家破人亡的惨象。

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出自唐·杜甫《洗兵马》。三年,虚指,泛指多年。关山月,一种戍边将士感伤离别、怀念家乡的曲子。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国内早已草木皆兵。

七、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出自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故旧,旧友。频,频繁。此言战乱使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变少了,有的只是频繁地离亲别友。

八、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出自唐·杜甫《兵车行》。无东西:是指庄稼长的很杂乱。即使是有力量的强健妇女拿锄掌犁,田中的庄稼还是长得很杂乱。这句话说明了兵荒年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九、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出自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挽,拉、开。强,指强弓、张大的弓。开弓应开强弓,用箭要用长箭,这样才有战斗力、杀伤力。此言说的虽是作战开弓放箭的事,但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这就是:为人立足点要高、志向要远大,才能有所作为。

十、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

出自唐·杜甫《写怀二首》之一。达士,此指正直之士、君子。此以比喻修辞法形象地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为人的两种不同境界:君子为正义坚贞不屈,为人刚直不阿;小人为了名利可以阿世媚俗,全然不顾道义。

忧国忧民的陆游,其诗词尽是壮志未酬

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流传作品最多的诗人。他生于两宋之交,幼年为躲避战乱而颠沛流离。

年少的生活使他对侵略者充满痛恨。陆游一生都志在恢复中原,一直到死前也是如此,《示儿》就是最好的明证。

1210年的1月26日,陆游逝世,他不知道,他终生的理想一直到南宋覆灭都没有实现,但是,他忧国忧民、恢复中原的气节却长留在华夏大地,激励后人。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作者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

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当生命走到尽头,陆游在精神残存之际,还不忘嘱咐儿子:如果北方收复,一定要到我的坟前告诉我。陆游的忠贞的爱国之心,至死不疑,令人感动 。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英雄迟暮是这个世间的悲哀之一,当陆游看着垂垂老矣的自己,再看看尚未收复的山河,这种无能为力的悲伤,相信理解诸葛亮的人一定能理解这种心情。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唐婉因母亲的反对分离,当两人故地重游,再次相遇时,百感交集。

是怨恨命运,让他们无法相守,抑或是怨恨自己,当初没有勇敢一点。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是陆游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径剑门关时所作。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

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名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金错刀行》

【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全诗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寓抗金报国之志。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