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写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写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

写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写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的所有细节,用隐形墨水写在某处|史烨婷

2019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隐形墨水》出版。2020年一月,伴着疫情的到来,我在家里开始了翻译,并很快交稿。而真正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成书,已经是2023年秋天。我对于翻译这本书的记忆也变得不那么真切,等待出版的三年隐入时光,直到今天才慢慢显影。

故事沿袭了莫迪亚诺的一贯风格。侦探事务所的实习生让·埃邦接手调查一起失踪案。名叫诺埃尔·列斐伏尔的女孩在巴黎彻底失踪。自称是其丈夫的乔治·布莱诺斯前来报案,留下一张用来提取留在邮局自取邮件的卡片,上面有她的姓名、地址和一张模糊的照片。《隐形墨水》被装进侦探小说的外壳里,围绕着诺埃尔·列斐伏尔失踪案铺陈开来。事务所的老侦探名叫于特,让·埃邦是实习生。这样的设置令人不由想起作家1978年获得龚古尔奖的作品《暗店街》。同样的侦探事务所,同样的老侦探于特,同样带了一位年轻人。《隐形墨水》仿佛嵌套进《暗店街》中,时隔四十一年,遥相呼应。《暗店街》里的青年名叫居依·罗朗,失忆,在于特的帮助下努力调查自己的真实身份,试图解开身世之谜。就在这个过程中,退休的老侦探于特谈起了“海滩人”:出现在无数照片背景的一角,某一天忽然消失不见,沙子只把脚印保留几秒钟。《暗店街》后,“海滩人”成为莫迪亚诺文学创作中的经典形象,更是他笔下人物的隐喻,他们无论主要次要都映照着一种必然的消失,而曾经留下的痕迹落入时光,化作记忆,时隐时现。诺埃尔·列斐伏尔是又一个“海滩人”,让·埃邦试图追寻她的脚印。

案子的细节来自不同的证人,不同的年代。犹如一块块碎片,等待被拼凑、解读。调查工作进展艰难,时常走进死胡同,令人一边前行一边怀疑。三十年来,对这个人,这个案子,让始终无法释怀。让在离开侦探事务所时,偷偷顺走了诺埃尔·列斐伏尔案的档案,尽管只有薄薄一页纸。让对这个案子有着难以名状的牵挂,只觉得通过查案 “可能会更好地了解自己”。于是寻找变成了让和诺埃尔·列斐伏尔之间的私事。主人公让一路从“她是谁?”追问到“我是谁?”一切都如隐形墨水写下的字迹:一边出现,一边消失,等待着某种特定物质令它再度显影。

让·埃邦究竟是谁?在于特侦探事务所实习的让二十出头,并不打算当侦探,后来如愿开启了写作生涯,《隐形墨水》就是他书写的关于那段记忆的小书。让的青年时代在安纳西附近度过,作为寄宿生经常坐火车站前的大巴往返于安纳西与宿舍。

他真的是《暗店街》里失忆的年轻侦探吗?这显然很牵强。《隐形墨水》与《暗店街》的联系存在于主人公之外。如果从名字让·埃邦出发回溯莫迪亚诺的小说,不难发现,名叫让的年轻人数度登场:1985年,小说《遗忘的街区》的主人公、侦探小说作家安布罗斯·吉斯年轻时使用的本名就叫让——让·德凯尔。1986年的小说《八月星期天》中的主人公兼叙事者也叫让。让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师,经历了种种曲折与希尔薇娅私奔,却最终在人生路上走散。《蜜月旅行》的主人公和叙事者叫让·B,四十多岁,尝试着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决裂。《狗样春天》的主人公让贩卖旧书,同时也注册大学里的文学专业。《地平线》中的让·博斯曼斯是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夜的草》《这样你就不会迷路》中的让也同样是作家。《沉睡的记忆》的主人公兼叙事者叫让·D,就连致敬《海鸥》的剧作《我们人生开始时》中也有一位年轻的让,他的母亲同作者的母亲一样,都是演员。总之,莫迪亚诺反复书写着让的故事,且他们大多与作家自己的生活有着关联。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Modiano 1945— )1978年发表小说《暗店街》并获得龚古尔文学奖。2014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莫迪亚诺的本名,就是让,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他的父亲阿尔贝·莫迪亚诺是犹太人,二战期间从事黑市交易,母亲有着比利时和匈牙利血统,是一名戏剧演员。根据莫迪亚诺在自传体小说《家谱》中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出现在小说中的地点、人物、事件都是作家真实的个人经历。作家的生活和作品的联系其实远远超过主人公名字的雷同,他的小说基于现实进行虚构,作家的创作理念在于:“通过日常的表面来尝试重新发现事物存在的意义,将无序的生活重新构建”。这样的艺术手法,更多地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自我虚构”。

1977年,杜勃罗夫斯基提出“自我虚构”这一概念,同年,莫迪亚诺的《户口簿》出版,谈及自己的青少年、父母以及自己初为人父的心情。这一巧合,展现的是文学领域对自传式书写的重新认识和创新。这种基于现实进行虚构和诗意重现的写作方式,一直存在于小说的创作中,“自我虚构”的提出是在现代性推翻一切的洪流中的某种回归,回归20世纪初普鲁斯特式的写作。法国小说界另一位作家菲利普·弗雷斯特谈及“自我虚构”认为它所描摹的是更深层的、更难表达的、更难捕捉的东西,说是expérience(经验、经历)更为合适,是文学所追求的真实。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虚构自我,正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和追寻。无论是否名叫让,莫迪亚诺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拥有作家本人的生活印迹。在小说的世界里,作家莫迪亚诺、叙事者与主人公,形成了近乎三位一体的关系。莫迪亚诺在这种“似我”又“非我”的情境中游走,拿他自己的话说,是“选择了一种浪漫的形式,将现实乔装改扮”。

因此,我们在人物让身上不断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而讽刺的是,莫迪亚诺曾在访谈中淡然透露,“让”这个名字的使用并无特别含义,他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到给人物起了重复的名字。那么《隐形墨水》中的让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名字。也许小说原本的态度就是把名字抛到一边,除了于特和让本人,其他带着线索的关键人物的姓名,都多少包含着不确定因素:罗杰·比阿维沃尔(Béavioure)的姓氏,三十多年来都被让用错误的英文拼写方式(Behaviour)记在档案里。比阿维沃尔与诺埃尔·列斐伏尔的朋友、重要证人热拉尔·穆拉德多年后改名为安德烈·韦尔内,这个当过演员、当时同样迫切寻找诺埃尔·列斐伏尔的小伙子,以改名换姓的方式抛弃了过往,隐没人海。多年后与让偶遇,他拒不承认自己曾叫热拉尔·穆拉德。至于诺埃尔·列斐伏尔,从起初的怀疑到最后的肯定,我们在故事的结尾终于明了,这并非姑娘的真名……

于是《隐形墨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过去”:在小说的最后五分之一处,进行了一次叙事层面的视角转换。故事的场景,从巴黎转到了罗马,叙事者从“我”变成了“她”——诺埃尔·列斐伏尔,以此展示不同维度的内容:那些分属各自的回忆和体验,那些反复的追问,那些难以名状的感受。20世纪小说在叙事层面上的现代性,总被以问题性和破碎性进行呈现,它迫使读者既参与作品的阐释也参与其创造。而莫迪亚诺对记忆书写的执着,使其忠实于更为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从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文学的某种真实性。最后一部分虽然以“她”表述,但却直接呈现了叙事者的思考、反应和内心感受:借“她”之口,说“我”之事,成就了叙事结构上的逃避和刻意模糊,与主人公诺埃尔·列斐伏尔的行为一致。她说那段时间“逃离是她当时的生活方式”,通过逃离,她离开外省,更改姓名;她彻底从巴黎消失,从过去的生活中消失。来到罗马是因为“巧合”,这座永恒之城的意义于她而言就是让时间消失,就是承托自己内心逃离的冲动,一如她给让描述的罗马生活:“节拍器均匀而永恒的滴答声,无用的滴答声,而时间永远停驻。”连“空气中都还存留着永恒的底色”。三十年前巴黎的呼唤经历时光在罗马得到回响。悬念,如记忆般隐去,叙事地点和叙事视角的转换成了小说的“特殊物质”,让隐去的一行行文字得以显现。两位中心人物的叙述最终走向形成闭环的一个点,重合在对于时间的理解。

莫迪亚诺把终极的身份寻找定位在时间的图谱里。他在不同场合通过自己之口、人物之口都曾提及:“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不是怀旧,因为我一点也不怀念从前的经历。”但也是莫迪亚诺,通过《暗店街》中老侦探于特之口,说:“重要的是过去。”《隐形墨水》中,两位主人公的时间观表述得很明确。对于让来说:“现在和过去近乎透明地混在一起,我年轻时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对我来说总在永恒的现在,与一切都不相干。”而诺埃尔·列斐伏尔对时间的感受类似,因为“时光流逝。她总是活在当下,以至于她人生的过程布满记忆的黑洞”。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得以绵延永继是二十世纪哲学领域对时间的新认识。柏格森的“绵延”和尼采的“永恒复返”被莫迪亚诺用小说文本一再阐释:瞬间切入永恒,过去和未来交叠碰撞,无限重演。

传统美学虚构与真实的二元对立被后现代美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消解。线性的时间也成为碎片化的存在。面对虚无世界中的生存困境,唯有握住这永恒的现在,而记忆就只是一场美丽的偶然。不同于莫迪亚诺其他小说,行文至结尾依然指向一片迷茫,《隐形墨水》居然给这一场历经三十年的寻找,画下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因为“您人生的所有细节其实都用隐形墨水写在某处”。而这一次莫迪亚诺终于找到了作为显影剂的特殊物质。

作者:史烨婷

编辑:谢 娟

文学名家名篇描写精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精彩语段荟萃

动作描写

步履矫健 步履轻盈 步履艰难 徜徉 踱方步 大步流星 大摇大摆 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 踉跄 漫步 蹑手蹑脚 蹒跚 匍匐前进 散步 踏步 信步 闲逛 一瘸一拐 转悠

拔腿就跑 东奔西窜 飞跑 飞奔 飞越 飞似地跑 横冲直撞 连蹦带跳 慢跑 扭头就跑 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跑得比兔子还快小跑

察言观色 端详 过目 洞察 打量 定睛一看 东张西望 俯瞰 刮目相看 回顾 环视 会见 虎视眈眈 挤眉弄眼 举目远望 极目瞭望 尽收眼底 窥视 瞭望 浏览 目击 目睹 凝视 目不转睛 面面相觑 怒视 怒目而视 凝神注视 扫视 审视 巡视 仰视 远眺 注视 张望 召见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走马看花

倾听 聆听 窃听 旁听 听候 侧耳细听 听得入迷 听信谣言 百听不厌 道听途说 充耳不闻 当作耳边风 左耳进,右耳出

不假思索 揣测 猜想 痴心妄想 惦念 浮想联翩 挂念 回想 胡思乱想 绞尽脑汁 空想 考虑 联想 梦想 冥思苦想 牵挂 牵肠挂肚 设想 思念 思绪 思考 思索 思慕 思潮澎湃 思绪万千 思绪纷繁 思前想后 三思而行 推想 妄想 挖空心思 遐想 寻思 心往神驰 心潮起伏 想方设法 想入非非 异想天

哀号 抱头痛哭 啜泣 抽泣 捶胸顿足 放声痛哭 号哭 号啕大哭 哭哭啼啼 哭声震天 泪流满面 老泪纵横 泣不成声 潸然泪下 失声痛哭 声泪俱下 痛哭 痛哭流涕 呜咽

大笑 嗤笑 嘲笑 痴痴地笑 点头微笑 淡然一笑 放声大笑 欢笑 憨笑 哄笑 呵呵大笑 哄堂大笑 奸笑 讥笑 狂笑 苦笑 冷笑 咧着嘴笑 抿着嘴笑 眉开眼笑 狞笑 捧腹大笑 破涕为笑 皮笑肉不笑 傻笑 似笑非笑 微笑 嬉笑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笑哈哈 笑吟吟 笑不露齿 笑容可掬 笑里藏刀 仰天大笑 嫣然一笑 一颦一笑

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吁吁。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在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周立波《暴风骤雨》

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

郭沫若《芭蕉花》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鲁迅《雪》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

老舍《断魂枪》

细节描写

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出了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

柳青《创业史》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鲁迅《药》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孙犁《荷花淀》

正面描写

不久,我们的教室里真的添了一位实习教师。瞧,他的披肩发还打着卷儿呢,一副镶金边的眼镜,又给那泛着红晕的脸颊增添了几分学者气质。圆圆的脸庞上带着几分笑意,几分羞涩,微微透出那么一点儿孩子气。

王鹏《“大姐姐”》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老舍《骆驼祥子》

她的苍白而美丽的脸上,两只大眼睛闪着友善亲切的光亮,只是下眼皮上有着因疲倦而现出来的青色。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得了不得。不错,尹雪艳是有一身雪白的肌肤,细挑的身材,容长的脸蛋儿配着一副俏丽恬静的眉眼子。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

作者:韩春燕(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细节作为作品的基本粒子,是建构作品的重要材料。细节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细节不仅能直观呈现,还会眉目传情地暗示和召唤。

一部好的小说,一定具有让人过目不忘或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些结结实实又摇曳生姿的细节能够照亮整部作品,让作品熠熠生辉。

细节是小说的表情,关涉着小说的深层隐秘;细节是小说的血肉,承载着小说的灵魂。

刊登于《连环画报》1979年第5期的连环画《药》。资料图片

1.细节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好的细节一定是真实的,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对生活进行过高纯度提炼的,不仅真实还要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打捞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红楼梦》中有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有的是语气神态,有的是眼神动作,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耐人品咂。鲁迅的小说也有着很多耳熟能详的精彩细节,如《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锐张狂的言语和动作表情,闰土那一声恭敬的“老爷”,《祝福》中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好的细节是小说招展的旗帜,让人感动、震撼和沉醉,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毕飞宇中篇小说《玉米》的开篇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连生了七个女儿的大队书记王连方媳妇施桂芳,终于大功告成生出了儿子小八子。作者对施桂芳生出儿子之后的自足状态用松松垮垮和慵懒懈怠来形容,而这种状态用一个嗑瓜子的细节便入骨入魂地刻画出来了:“施桂芳喜欢站在家门口,倚住门框,十分安心地嗑着葵花籽。施桂芳一只手托着瓜子,一只手挑挑拣拣的,然后捏住,三个指头肉乎乎地翘在那儿,慢慢等候在下巴底下,样子出奇地懒了。施桂芳的懒主要体现在她的站立姿势上。施桂芳只有一只脚站,另一只脚却要垫到门槛上去,时间久了再把它们换过来。”施桂芳生儿子“伟业”终成的放松和自得,通过嗑瓜子这个真实生动、细腻丰腴的细节展露无遗。

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动作、细微表情、细致的生活场景,为塑造具有真实性、个性化的人物服务。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细节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失真的细节会败掉整部作品。

外国文学有四大著名吝啬鬼形象,包括夏洛克、葛朗台、泼留希金、阿巴贡。这四个吝啬鬼,虽然共同的特征是吝啬,但我们从不会将其形象混淆,他们都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吝啬鬼,是“这一个”。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刻画的。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人物的临终表现都有精彩刻画。葛朗台离世之前,给他做临终法事的神甫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放到他唇边亲吻,他却作出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而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他担心费油而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两个细节对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成为吝啬鬼形象的点睛之笔。

文学是审美的,细节是小说重要的美学构成,经典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细节早已跨越时空,被人们永久铭记。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路遥同名小说连环画《人生》。资料图片

2.细节隐藏着小说的秘密

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存丰富的信息和无尽的意义——那些显性和隐蔽的意义。显性的意义肉眼可见,隐性的意义却需要挖掘和辨析。细节使小说靠近生活,小说用细节征服读者。那些意蕴丰厚的细节一只手牵着生活,而另一只手牵着的是不断绽放的意义和隐喻。

鲁迅在他的《药》里设置了多处这样的细节。秋天的后半夜,除了夜游的东西,都睡着了,却有那些不辞辛苦跑来丁字街口看杀革命党的人,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华老栓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夏瑜启蒙牢头红眼睛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得到的回应是两记耳光。而华老栓茶馆里的一群普通人,交谈中对夏瑜之死流露出的愚昧和残忍,不分老少都是一个样子。鲁迅在小说中处处暗示,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启蒙因与被启蒙者之间的隔膜,是不被启蒙对象所理解和接受的,这是启蒙者的可悲,也注定启蒙失败。夏瑜为大众而死,却被大众所仇视,即使他的妈妈也不理解他。那些细节不仅仅构成小说的血肉,也担负着呈现意义和提供隐喻的功能,比如夏瑜坟顶上那一圈红白的花。

细节既来自写作者的显意识,也来自写作者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说,某些细节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也可能携带着作者无意为之的信息和意义。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文本内蕴丰饶、充满张力,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二度创作和阐释的可能与空间。

细节是作者在海量经验中挑选出来的,它一定要细小而广大,真实而深邃,它要有弹性、有容量,能容纳那些可言说的意义和不可言说的秘密,承担起作者赋予它的使命和预期。

3.细节操控小说的全局

细节不是小说的赘物,它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前面提到毕飞宇中篇小说《玉米》里施桂芳嗑瓜子的细节描写。施桂芳的这种懒,看起来接近于傲慢,有目中无人的意思,引发村人的不满,并汇入他们对王连方的仇恨中,最后成为这个家庭被报复的动因之一。可以说,这个细节为情节的推动和故事的完成贡献了力量。

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甚至就是以细节结构全篇。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用一个喷嚏和五次道歉撑起整个作品。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人物本身就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品质,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改变他的人生、导致他悲惨离世的不是那个喷嚏,也不是那位将军,而是以他五次道歉呈现出的愚蠢和胆怯。他一厢情愿的重复道歉,已经让将军不厌其烦,远比那个喷嚏更让将军恼火,而他对此毫无体察,仍然固执地挣扎在自己内心戏里并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狂奔,最后自己吓死了自己。闪亮的细节成为小说的原点,原点的能量炸出小说这朵美丽的“蘑菇云”。

如果说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走向死亡,果戈理中篇小说《外套》的主人公小公务员巴什马奇金则因为一件外套而死去。喷嚏和外套都是操控小说全局的重要细节生产器。巴什马奇金人生全部的梦想就是想拥有一件抵御风寒的外套。他节衣缩食,每天晚上不喝茶、不点蜡烛,需要做什么事情就去女房东屋子里借光,怕鞋底磨得太快“踮着脚尖走路”,怕衣服脏得太快下班一回家就把衣服脱下来。这些细节足以表明他的穷困潦倒和为购买外套所做的努力。然而外套只给他带来了一天的新奇和荣耀,外套被抢,他四处奔走,最后被大人物的呵斥吓得一病不起,在念念不忘新外套的梦呓中抱恨而亡。有多渴望就有多努力,有多努力就有多珍视,有多珍视失去就有多痛苦,这件外套的求而得、得而失最终让他赔上了一条命。细节诞生人物、影响结构、呈现主题。在小说的叙事链条上,一个个细节有时是一颗颗宝石,交相辉映照亮小说;有时某个细节仿佛一颗耀眼的巨钻,光芒会映衬其他宝石并照亮整个文本。

契诃夫另外的短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也是通过这样能够刻画人物、影响结构并且不断生成意义的“原点”细节来支撑整篇小说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教员别里科夫从身体到生活再到思想有着无处不在的套子,这与他的僵化、保守有关。套子是小说的眼,是别里科夫作为文学人物的标识。小说用大量的细节来描写那些有形和无形的套子,别里科夫套子里的一生不仅毁灭了自己,也给周边人造成了巨大的压迫和困扰。小说用细节成功塑造了这个套子里的人物。这个文学人物的成功就是小说的成功。

《变色龙》中巡警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与狗主人身份的不确定有关,是不是将军家的狗决定了他对狗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同变色龙一样不断变脸的细节,把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变”是因为对权势的敬仰膜拜而导致卑躬屈膝。人物的灵魂也是小说的灵魂,而这灵魂活在细节里。

细节能让小说接通经验落地生根,也能让小说飞起来,从现实飞到诗,从形而下飞到形而上,从某个点飞过小说的经络筋骨飞遍全篇。

细节是扔进湖中的石子,能激荡层层涟漪;细节是魔术师的箱子,藏着道不尽的秘密;细节更是小说的表情,站在那里,任你揣摩它的心思。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名著中“人物细节描写”摘抄及详细解析

一、场景细节描写

(1)“葛朗台太太给苦恼磨折得比疾病还难受,尽管祷告也没法把父女俩劝和,终于在暮春时节的某天晚上,她把心中的隐痛告诉了两位克罗旭。”

(2)祷告是葛朗台太太一直坚信的,也是她在这样一个艰难处境下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然而,在葛朗台太太看来祷告是具有无穷的威力的,但现在连“祷告也无法把父女俩劝和”了。

(3)“要是他起身继续散步,她便凑趣的坐在窗前瞧着围墙,墙上挂着最美丽的花,裂缝中间透出仙女萝,昼颜花,和一株肥肥的、又黄又白的景天草,在索漠和都尔各地的葡萄藤中最常见的植物。”

二、语言细节描写

(1)林黛玉初见王熙凤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2)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3)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三、动作细节描写

(1)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 咬紧, 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吴敬梓《儒林外史》

(2)他抬头一看,船头上站着好几个雄赳赳、深目高鼻的外国兵,更把他吓得索索的抖,两只腿上想要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忙找了三四个人,拿他架着送到船上。他此时魂灵出窍, 脸色改变,早已呆在那里,拨一拨,动一动,连着片子也没有投,手亦忘记拉了。

李宝嘉《官场 现形记》

(3)那野人喝了酒,又听见自己已经获救,不觉精神为之一振,居然马上坐了起来。不料,星期五一听见他说话,把他的脸一看,立刻又是吻他,又是拥抱他,又是大哭大笑,又是大喊大叫;又是扭自己的两手,打自己的脸和头,继而又是高声大唱,又是乱跳狂舞,活像个 疯子。他那样子,任何人看了都要感动得流泪。

[英]笛福《鲁滨逊飘 流记》

四、心理细节描写

(1)(小福子死了,祥子的希望破灭了)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老舍《骆驼祥子》

(2)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想,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巴金:《家》

(3)(母亲第一次散发传单)她每次把小册子递出去时,那个宪兵军官的面孔就闪现在她的眼前,象一个黄色的斑点,仿佛火柴在暗室中发出的亮光一般。她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感情,在心里对他说:“给你,老总……”她递出下一包传单时,心满意足地又补上一句:“给你……”她心里琢磨着怎样把她第一次的体验告诉儿子,但是在她面前总要出现军官那张狐疑的险恶的黄脸。他脸上的小黑胡子惊惶失措地索索抖动,翻着上嘴唇,下面露出一排紧紧咬着的白牙。母亲心里高高兴兴,象有只小鸟在那里歌唱……

〔苏〕高尔基:《母亲》

让我们先来品读两则经典的人物细节刻画

(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节选自《儒林外史》)

(2)本区的教士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1.描写动作要注重细节

莫泊桑的《项链》描写玛蒂尔德在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同意她借走那串“精美的钻石项链”之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里的二十多个字,描写了玛蒂尔德“搂、亲、跑”三个连串的动作,把她那份狂喜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描写动作要抓住特征

大千世界里的人是形形的。而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人物的动作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描写水生的妻子在月下边织席边等丈夫回家:“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当得知水生要上前线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同样在写织席。可写出了不同的动作细节,前者表现出人物恬静美好的心情,后者却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复杂并为之掩饰的心理。

3.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当动词独立存在时,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在特定的人物身上,就有最佳词选了。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特别注意动词的选用。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写到:“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对柯瓦连科“抓”、“推”的动作体现出了新生力量的强大,而别里柯夫“滚”、“摸了摸”、“看了看”的动作却表现出旧势力的顽固与在被摧毁前的垂死挣扎。

《红楼梦》里的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中的“龄官画蔷”可以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贾宝玉和金钏儿说话被王夫人听见。王夫人打了金钏儿一个嘴巴子。并骂说“下作的小娼妇,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后,宝玉跑到大观园避祸,发现戏班的龄官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上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宝玉开始以为是一个“东施效颦”的葬花丫头,后来发现是在“土上画字”,画来画去只是一个“蔷”字,而且地上已画了几十个“蔷”了,但她却仍画个不止,以致下了大雨也不知道。

曹雪芹真不愧是文学大家,为了准确表达龄官(戏子)对贾蔷执著而无法表达的爱,紧紧抓住“画蔷”这一细节,极为准确地表现了封建制度压抑下的下层女子有爱不能表达,饱受苦闷、忧虑煎熬的形象,读来给人以深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