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傅雷家书绘画方面(傅雷家书画线句子)

傅雷家书绘画方面(傅雷家书画线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缅怀傅敏!因为他,你才看到完整版《傅雷家书》

​2023年5月19日晚7时,傅敏先生与世长辞。

傅敏先生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次子,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弟弟。他本人是一名特级英语教师,尽管自己经历坎坷,却为教育下一代奉献终生。

傅敏(1937—2023)

一生善良敦厚的傅敏先生远去了,而他留下来的成长与教育经典,将永远泽被后世。今天在此分享一篇文章,追思傅敏先生为《傅雷家书》的编选做出的贡献。

译林版《傅雷家书》本是傅氏兄弟纪念父母,寄托哀思,而辑集成书公之于众的。它是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先生,根据傅雷家人往来家信摘编而成的书信体自传作品;波兰留学部分,以傅聪家信为经纬,与傅雷家信形成双向交流的父子对谈;英国定居部分,以傅雷英法文信为经纬,着意讨论傅聪成家后婚姻与生活的艺术。全书既展示了傅雷夫妇最后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也记录了傅聪由年轻学子成长为世界级钢琴音乐家的奋斗经历。2017年,《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夫妇家信进入公有领域,但是其中的傅聪及傅敏家信、给儿媳弥拉英法文信中译及楼适夷代序均未进入公有领域,仍然保存在拥有独家完整版权的译林版《傅雷家书》中。

《傅雷家书》(父子两地书)

在这部家庭教育经典读物的塑造中,最要感谢的是傅敏先生。因为他作为亲历者不可替代的编选,家书历久弥新,成为影响深远的家长教子篇、学子成长书。

傅敏编《傅雷家书》自1981年北京三联书店初版发行,到2016年落户江苏译林出版社至今,风行四十余年,销售千万余册。《家书》内容,从三联版仅选傅雷一人书信的单向说教,到译林版所选全家往来书信双向交流的父子对谈。《家书》主题,也由三联版“写家书的人的遭遇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到译林版“再现傅雷由严父变朋友、傅聪由青春而成熟的过程”。

2017年,《傅雷家书》入选“部编本”语文教材名著导读课,导读文字明确写道:“傅雷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译林版《傅雷家书》也以“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教育之书”,入选由《新京报·书评周刊》评选的 “大民大国·40年40本书”榜单。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版)

作为家庭教育的经典名著,译林版《傅雷家书》不同于其他畅销的“哈佛女孩”或“好妈妈”题材,它既不是家长教育儿女的经验总结,也不是专家撰写的家教著作。《傅雷家书》中所有家信均出自至亲之手,只抒发真性情,不经意笔墨,更不为发表而创作。尤其是长子傅聪的信,虽散散率率,不事经营,而话题之新颖,天赋之崭露,恰好回应了父母的思念和关切,引发谆谆教诲。

次子傅敏的信,敦厚规矩,展示家教;母亲朱梅馥的信温暖感性,道尽家常;父亲傅雷的信,更是感事命笔,粲然成章。书中的一来一往、一问一答,两代人的双向交流,自然构成了情节完整的《傅雷家书》。《家书》广泛传播的溢出效应,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它不仅是傅家的一部大书,也是鲜活而珍贵的中国家庭教育的文字实录。

楼适夷代序中写道:“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傅雷夫妇作为家长,在繁忙的劳作和困厄的处境中不忘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并视之为天职。1957年给傅聪的信中傅雷写道:“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爸爸的一颗赤诚的心,忙着为周围的几个朋友打气,忙着管闲事,为社会主义事业尽一分极小的力,也忙着为本门的业务加工,但求自己能有寸进;当然更要为你这儿子做园丁与警卫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乐趣。”

傅雷给傅聪的信

对于资禀特异的长子傅聪的教育,傅雷尤为经心。在1961年给干女儿牛恩德信中写道:“我虽未老先衰,身心俱惫,当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时尚有余力,今则五六小时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痴心仍然未改。为了聪与弥拉,不知写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教导不容旁贷。”傅聪1965年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

傅聪与傅敏

1962年,傅雷给傅聪信中写道:“你常常梦见回来,我和你妈妈也常常有这种梦。除了骨肉的感情,跟乡土的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关系,纯粹出于人类的本能之外,还有一点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就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不单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使我离不开祖国,便是对大大小小的事情的看法和反应,也随时使身处异乡的人有孤独寂寞之感。但愿早晚能看到你在我们身边!”

1965年,傅聪在东南亚巡演时写信回应:“到东南亚来虽然不是回国,但东方的风俗人情多多少少给我一种家乡感。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

对于资质略逊的次子傅敏教育,父母心也不减分毫。在1962年母亲给傅聪的信中写道:“阿敏二十六日到家了,我得去车站接他。他今年暑假毕业,分配工作大概回原校当助教,不久,就要为人师了。可怜他根底浅,各方面常识欠缺,等到做事就感到贫乏,大大的不够了,还得继续下功夫。他资质差,就是经爸爸点拨,接受的能力有限,也就不够深入。前两个月他曾翻了两篇短文章寄来,爸爸替他仔细校阅,纠正错误,还逐条加以说明。白天没功夫,晚上加班加点。爸爸说,他非尽力帮助不可;为了儿子,做父亲的任何代价都不惜的。你是深知爸爸的那股劲儿,我常常为之感动得流泪。爸爸常说:‘阿敏我教得太少,心里不免内疚,现在得迎头赶上,可惜见面时间短,帮助也不透了。’”

1962年,傅雷给傅敏的信中写道:“你该记得,我们对你数十年的教育即使缺点很多,但在劳动家务,守纪律,有秩序等等方面从未对你放松过,而我和妈妈给你的榜样总还是勤劳认真的。”傅敏1964年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教了一年多书,深深体会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越是纪律不好的班,聪明的孩子越多,她们就更敏感,这就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否则很难把书教好。”

诸如此类的亲子交流在译林版《傅雷家书》中比比皆是。这样一个氛围高雅、温馨和谐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这样两位“对儿女的教导不容旁贷”的中国父母,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他们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均以有教养的人(即君子)身份踏入社会,并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成就: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音乐家,傅敏成为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堪称傅雷夫妇因材施教延续生命的最佳诠释。

译林版《傅雷家书》记录了这一切,在几代人的阅读中成为经典。

来源: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江奇勇

编辑:孟紫薇

流程编辑:郭丹

54年前傅雷夫妇家中自杀,遗书细节感人,墓碑上12个字概括了一生

1966年9月3日清晨,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家中双双自尽。

当晚8点,身在北京傅敏接到舅舅朱人秀从上海发来的电报。

当他展开那张薄薄的电报时,看到那“父母亡故速归”6个简单的字时,傅敏顿时如遭五雷轰顶,当场跌坐在地上,张着嘴想发出些声音,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仿佛成了一尊塑像。

鲁迅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陷于极度悲痛之中的傅敏,全身的神经都仿佛麻木了。”

傅雷原名傅怒安,1908年4月7日出生。因出生时,哭声震天,家中长者据《孟子》取意为“文王一怒而安天下”。因大发雷霆之谓怒,后改名为“雷”,以“怒安”为字。

父亲在傅雷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承担起家中生活的重担。傅雷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母亲还是请先生早早就教孩子们语文、英语与算术。

本来傅家有4个孩子,但是有3个孩子先后夭折了,全家只剩下傅雷一个孩子,母亲便将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傅雷身上,由此对傅雷管教也比较严格。懂事的傅雷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但母亲极端的教育方法却对傅雷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1年,学成归国的傅雷,在双方家长的主持下迎娶了小他5岁的表妹朱梅馥。在婚礼上他们许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

结婚35年来他们一直恪守着诺言,相互扶持着、依偎着。

在傅雷不堪受辱吞药自杀时,朱梅馥没有太多的悲伤。

因为她爱他,她不会让他一个人奔赴那孤寂的黄泉之路。

生相依死相随,两个小时后朱梅馥便用一截被单随他而去了。

婚后,温柔体贴的朱梅馥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家庭。

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她,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爱好,她每天上午做家务,下午给傅雷做秘书,晚上有空就看看书,完全是贤妻良母的类型。

杨绛先生曾对朱梅馥评价道:“她是一位“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和“傅雷最得力的秘书”,如果没有朱梅馥,傅雷的成绩至少要打三四折。”

朋友们也这样描述朱梅馥对傅雷的爱:

“像这样的人,我一生从未见过第二个,用上海话讲,她是活菩萨。她受的是西式教育,听音乐、看书画、读英文小说都起劲,但性格却完全是旧社会那种一点没文化的贤妻良母式的典型。”

婚后不久他们便诞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傅聪和次子傅敏。

也许是幼年时期母亲的极端教育让他的脾气十分暴躁、易怒,有了孩子后的傅雷便把自己幼时遭遇的一切以更极端的方式还给了自己儿子。

他严格规定孩子要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每天同桌进餐,他会注意孩子坐的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不得体的咀嚼声。

年幼的傅聪不爱吃青菜,喜欢吃肉。傅雷几次警告无果之后,便在每次吃饭之时只允许他吃白饭,不给吃菜。

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还有一次,傅雷邀请杨绛等几位好友到家做客。几人在客厅内聊天,谈得较为热闹,阵阵笑声。傅雷忽然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傅聪、傅敏兄弟二人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过了一会儿,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傅聪、傅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朱梅馥也劝不住了, 傅雷厉声呵斥,吓得两个孩子都哭泣不已。

儿子小时被体罚、打耳光那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曾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

父亲的严苛让两个儿子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大声笑闹。以至于数十年后傅聪仍然记得: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傅雷也在《傅雷家书》中对自己曾经的管理方式而悔过:

“我也知道你从小受到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

1954年,傅聪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举夺得了“玛祖卡”最佳奖。当即震惊世界乐坛,被誉为“钢琴诗人”,随后傅聪远赴波兰留学。

临行之前傅雷叮嘱道: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父子之间跨洋隔海,在那个缺少现代话的通信设备的年代,写信便成为他们相互交流的最为主要。透过那些承载着浓烈绵长的牵挂与思念的信笺,父子间的心却近了很多。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要注意休息,学会保养身体,在夏天一定要抽个时间过暑假,只有精神饱满才能打胜仗,居安思危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我屡屡提醒你,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以你的气质而论,我觉得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

“亲爱的孩子,我高兴的是我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1958年,傅聪前往英国深造。在英国期间,傅聪恋爱了。

得知儿子谈恋爱了,傅雷赶紧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爱情要冷静》:

感情激动时期不仅会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对方,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只表现好的一方面,把缺点隐藏起来。保持冷静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至于为了谈恋爱而荒废正业,或是影响功课,或是浪费时间,或是损害健康,或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波折时扰乱心情。

我一生从来不曾有过“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作立身的原则。恋爱不论在如何狂热的高潮阶段也不能侵犯这些原则。

唯有极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

从1954年至1966年父子别离的12年间,傅雷共给傅聪写了186封信,这些信后来都被收录在《傅雷家书》之中。在这100多封信中傅雷不仅谈艺术、学习、生活、恋爱、做人、修养还教育儿子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拥!

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字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傅雷一生恪守着一个赤子的尊严!

1966年9月3日不堪遭受迫害的傅雷同妻子在自己的公寓内双双自尽,他们的骨灰最终葬入了上海的海港陵园。

自杀前,傅雷写好了给妻兄朱人秀的遗书,交代了他们去世后的细节: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侯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遗书

3000多字的遗书,字迹工整,一字不错,就如他的为人一样——干净、纯粹、认真。

傅雷遗书放大

两人的墓碑上面刻着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回看傅雷这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会发现他这个人身上有着不少的缺点,但正因为这些缺点,才造就了他举世的才华,才让他刚直不阿,成为了最敢于批判一切的人。

1981年傅聪将与父亲来往的近200封信件,编成《傅雷家书》正式出版。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更包涵艺术探讨、温暖亲情、人生态度的启蒙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