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书店的句子怎么写(描写书店的句子)

描写书店的句子怎么写(描写书店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快评 | 书店之美,城市之雅

广州新华书店北京路书店(以下简称北京路书店)荣获日前揭晓的2023美国MUSE缪斯设计大奖——银奖。(4月5日《广州日报》)

据悉,这是继获得柏林设计奖后,北京路书店再次获得国际性殊荣。单从2023 缪斯设计奖收到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及地区逾6300件参赛作品这一细节来看,这一奖项还是挺有分量的。

提起这个书店,满满都是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求学,每逢节假日,逛北京路书店一条街成了我最重要的节目。当年的书店,架上、地下、通道、柜台……能摆书的地方都塞满了书,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外文书店、教育书店、古籍书店……无一例外。进店读者别说找个位置坐下来慢慢看,就连站着,也经常被别人提醒“借过”。再看看今天的北京路书店,恍若隔世,原来书店也可以这么美丽、雅致,买书看书也可以这么自在、惬意。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地标和文化空间,是读书人的精神城堡,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乃至城市气质。人们徜徉在赏心悦目的书店里,会爱屋及乌,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从而喜欢上这座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力改善书店环境,让更多书店美起来,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韵桦

走进书店,体验“重要的日常”

编者按 经过多年探索努力,更多实体书店正在同时成为公共阅读空间、市民乐于栖息的文化绿洲。它们做了哪些有价值的尝试?如何成为更具公共服务价值的书店?作者在走访的书店中寻找答案。

多年来,实体书店的兴衰总能吸引公众目光。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人却认为“理应保持关注”。为什么呢?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始终关注实体书店的命运,是因为其既具有商业运营的一面,又有其特殊的场所定位和文化功能——它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公共文化领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传承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切,让实体书店具有了“公益性”的文化底色。至于每一家书店具体如何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读书 读城 读书店

现代城市意义上的公共阅读空间有图书馆、实体书店、文化馆等。其中,实体书店是现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在某种程度上,实体书店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参考之一。

在线上购书和电子阅读普及了的今天,作为市场主体的实体书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书店生存维艰,甚至以倒闭收场。与此同时,关于实体书店的唱衰之声也几多浮现。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一些实体书店走向颓靡时,总有一些新的实体书店勇敢地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这些“新书店”大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他们总是被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来打造。他们懂得,如果自己只有售书这一项功能,仅仅依靠售书来营利,那么,自己很可能早晚会在产业更新升级的大潮中被淘汰掉。

就这样,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这些“新书店”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打开和进行文化生活的场域。购书、读书是一回事,有一个甚至多个随时可以踏入、浏览、阅读的读书空间是另一回事;独自阅读是一回事,有一个文化空间可以进行交流,受到专业、及时的书籍推荐是另一回事。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注重举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朗读会、作家专家讲座、摄影展、画展等。在书店中徜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身处阅读空间中的精神上的放松,也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陶冶。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并非对每一本书都是按图索骥,出于某种目的去寻找并阅读。那种随意浏览、与自己感兴趣的书“偶遇”,被书名吸引,继而去读序言、目录、内容,直到真正“结识”那本心爱之书的过程,是十分奇妙的。“我是在某个书店的某个书架上遇到它的”“我是在某个书店读完它的”……空间与记忆、时间与内容相结合,构成了充盈丰满的阅读体验。

而就在这个不断去“偶遇”“结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读书本身,还有书店空间中的布置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其中举行的多样的文化活动,都在让这些实体书店作为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笔者在走访书店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书店除了作为为市民提供阅读、学习与交往场所的空间,还走得更加深远。它们不仅把自己的空间设置与书店主题进行了同构,还将书店里的空间安排上升为某种类似于装置艺术但又不止于装置艺术的存在。让置身其中的读者们不仅可以享受阅读和交往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在空间的巧妙布局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哲思的启迪。坐落于上海绍兴路的“泡芙云书店”就是这样一家书店。

“泡芙云书店”是原创诗歌平台“PoemsForYou”开设的线下实体书店,而“泡芙云”的灵感正源自“PoemsForYou”的谐音。其空间紧紧围绕着“诗”这一主题进行布置——

诗句散落在空间的各处,让原本平面的文字艺术有了立体的意蕴;书店内上升空间明亮通透,与诗歌的超越性呼应,下沉空间相对昏暗,与诗歌的沉潜性呼应;空间中似河水流淌的深蓝色台子上,若干诗人的作品仿佛散落在河床上的珍宝;下沉空间既有供人们碰头讨论的吧台,又有供观赏者行走其中的廊道,还有供人静读沉思的较为隐蔽的空间;空间中一些富有诗意的装置(如“巨大的诗”等),进一步激活了空间的诗歌性……

对诗歌爱好者来说,“泡芙云”徐徐展开的这座书店空间犹如一本逐渐打开的巨型诗集,在其中行走、驻足,恰如诗歌阅读过程中打开、暂停、凝思、再打开的过程。

有态度 有温度 有尺度

放眼观之,真正优秀的实体书店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首先,一些书店体现着所在地城市、地区、国家的文化品格,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无论是北京的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上海的思南书局、台北的诚品书店,还是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等,它们都在当地的文化生态中生成、发展,而后坚守其中的文化品格,慢慢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并对其产生影响。而读者身处其中,不仅可以享受到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书籍、其他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还能从其空间设计、视觉艺术、书籍组合与收纳、门店运营与品牌宣发中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

比如,青岛的“荒岛书店”就以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文学、历史文化为主题。“荒岛书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曾以荒岛书店为通信地址,寄给当时在上海的鲁迅;老舍作于青岛的《骆驼祥子》大部分都是在荒岛书店的稿纸上书写;臧克家的《烙印》由荒岛书店承印、出售……

而如今的荒岛书店,也用了极大的心力去传承自己的文化脉络:店外放置了制作精良的展板,介绍荒岛书店的历史文化内涵;店内选择了不少与青岛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于显眼的位置供读者取阅;在书店的上部空间选取了若干书写青岛的句子、段落加以展示。无疑,荒岛书店已然成了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和与其毗邻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成了旅行者到黄县路必打卡的两个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

其次,不同属性的书店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用。

连锁书店一般具备较为强大的资金、管理、人员基础,场地都比较大、分布也比较广(如西西弗、言又几、方所等),可以考虑通过举办讲座、策划展览等途径,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肩负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

相对而言,独立书店的生存压力更大。相当部分的独立书店处境艰难,一般是靠着既有修养又有情怀的店主竭力支撑。但相较于连锁书店普遍存在的商业性质把控难、极易出现同质化倾向等问题,独立书店更有个性、更能体现一个地域甚至是社区的文化特异性。

他们“有态度”“有温度”“有尺度”。比起题材相对集中、雷同的畅销书,我们在“有态度”的独立书店里,可以更多看到的是严肃文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等更需要“硬啃”的深度阅读材料。比起较为直白、标准化的展陈,我们在“有温度”的独立书店里,可以更多感受到店主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扶持,互相荐书、交流心得与寻求解惑的氛围充满了智性的暖意。相比一些选书比较宽泛的连锁书店,我们在“有尺度”的独立书店里,可以看到更多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或重哲学、或重摄影集画册、或重社科、或重儿童读物……这一切,让更“有态度”“有温度”“有尺度”的书店,更易成为这个时代“绿洲”一般的精神家园。

由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这样的独立书店。扶持可以是给予资金支持,也可以是创造机会,让更多人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独立书店的精彩。相应的,这样的独立书店也应当更好地肩负起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在特定范围内(如社群、社区、街道、周边学校等),为读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

当然,不同属性、不同特点的书店也有相同的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途径:如加设非消费座位、多提供已开封的书籍、经常举办“专题月”“专题周”等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阅读引导的活动等。

比如,南京的先锋书店以举办文化活动的多样化著称,既有著名的艺术家、学者来此举办讲座,也常有摄影节、读书节、诗歌节、音乐会、影像放映等活动举办。先锋书店也因此成了南京思想文化活跃的节点之一,与周围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而相较于高校,书店丰富的文化活动对于多数的普通市民而言更具包容度和可达性,又由于书店空间具有向内的精神延展性,小众文化爱好者也能在这里找到同好、互相交流。

享受优质阅读体验

长野书局位于成都市玉林西街,身处居民街区之中,不远处就是热闹的玉林菜市场。

玉林是一个融人间烟火气息与文艺气息于一体的区域。当地居民与旅行者和谐相处,传统川蜀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在此碰撞、共生。它是城市工作者眼中城区改造的成功范例,是文艺工作者眼中同好云集的天堂。而长野书局便生长于这里,汲取着这里的文化特质形成自身的动态,日渐对这片区域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它既是面向玉林市民敞开的社区书店,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范例。

“长野书局”的店名取自东方朔《七谏》中的“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如此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店主“大象”的特质,又是长野书局的特质,更是玉林的特质。

之所以将长野书局视为独立书店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一个范例,是因为在这里,盈利是第二位的;在玉林街区中形成一个方便居民阅读、交流的“文化站点”、发挥其文化服务效用是第一位的。店主“大象”不仅有向上的情怀——让富有深度的书籍占据书架的绝大部分位置,让卡夫卡、海子等的画像处于显眼的地方;更有向下的努力——融入读者与社区,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便利。

除此之外,长野书局也是当地将“借书”服务做到最好的书店之一。某种程度上,长野书局自觉肩负起了“社区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为玉林民众提供“借书”的便利服务。

距离长野书局不远处就是玉林小学和玉林中学,有时还可以看到刚刚放学、穿着校服的学生去店里借书。这对于阅读量大、好奇心强又缺乏财力购买较多书籍的学生实在是一项便利。更何况,从玉林中学到武侯区图书馆步行要两三公里,到成都市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更远,到长野书局才不到1000米。

诚然,图书馆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阅读空间,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撑、资金扶持与成熟的运作体系,总体上具有活动空间大、阅读座位多、配套设施齐全、馆藏书籍丰富、服务完善等特点。但是,图书馆分布远远没有书店密集,可能还需要办卡、预约等,在便利性、灵活性、可达性等方面反而不及书店。

通常而言,书店有盈利需求,一般很难做到完全免费的借阅,但书店与图书馆合作、面向公众提供公共阅读服务大有可为。当然,图书馆与书店之间的顺畅合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日渐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且双方都将让市民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视为“自己的事”“重要的事”“日常的事”,这一模式才有可能持续下去,真正长时间地惠及民众。

作者:汪淼

来源: 解放日报

遇见一家书店,遇见最美的风景

看书,总是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没事是时候在书店坐坐,总算是在喧闹的城市里找到一处放空心灵的地方。

记着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了一趟全国书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那么多的书,可以说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少儿百科全书》。那书确实是好看,基本上是没事就翻着看!

再大一点,去书店买的都是教课考试辅导材料,还有就是买本杂志。书店里依然是群书环绕。

现在的书店,不仅是书的种类繁多了,而且一个个的书店都建造得格外美观,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的摆设和布置来看,现在的书店真的是太精美了!

尤其是大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网红书店,看着那环境优美的书店,光是想想坐在里面看书都很惬意。拿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沉寂在里面,书店如果不关门,就能一直看下去!

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摆放的书籍,总会感觉自己很渺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就像是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着!

书店里安安静静,光线和视野都极佳,坐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本书,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那真的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无论是阴雨天,还是晴空万里,我想坐在书店里看一本书一定会将一天的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埋头在书籍里,那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无论书店建得有多么好看和舒适,我想对于书籍的那份喜爱应该才是那道最靓丽的风景!

遇见一家书店,遇见最美的风景

看书,总是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没事是时候在书店坐坐,总算是在喧闹的城市里找到一处放空心灵的地方。

记着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了一趟全国书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那么多的书,可以说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少儿百科全书》。那书确实是好看,基本上是没事就翻着看!

再大一点,去书店买的都是教课考试辅导材料,还有就是买本杂志。书店里依然是群书环绕。

现在的书店,不仅是书的种类繁多了,而且一个个的书店都建造得格外美观,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的摆设和布置来看,现在的书店真的是太精美了!

尤其是大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网红书店,看着那环境优美的书店,光是想想坐在里面看书都很惬意。拿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沉寂在里面,书店如果不关门,就能一直看下去!

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摆放的书籍,总会感觉自己很渺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就像是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着!

书店里安安静静,光线和视野都极佳,坐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本书,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那真的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无论是阴雨天,还是晴空万里,我想坐在书店里看一本书一定会将一天的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埋头在书籍里,那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无论书店建得有多么好看和舒适,我想对于书籍的那份喜爱应该才是那道最靓丽的风景!

学生随笔:书店,深夜温暖的供给站

在茫茫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灯火”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火光,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怀;对朋友的灯火,是心有灵犀的陪伴与眼神;对陌生人的星火是细微偶至的一个问候,甚至一抹灯光也会温暖整片冷寂的心灵。

书店里的一片灯光,就是那深夜温暖的供给站。

书店那不起眼的灯光,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我们呼吸的氧气持续着我们的生命。

夜,无声地笼罩着整片苍穹。平日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仿佛也被黑夜给吞噬,夜,无声的寂寞。孤独,将夜空烧开一块儿黑洞,无边的黑暗吞袭了这整条街,寒意涌上心头,慨叹腊月人间为何如此寒冷之时。目光被寒风中打着旋儿的一块木匾吸引,匾后透出的微弱光芒暖化了那冷寂的心灵,加快步伐,走近,走近,那灯光渐亮,渐暖。在北风呼啸的寒冷中推开那木匾下的玻璃门,原来是家书店,放慢脚步,渐移,渐移,书店工作人员给搓着手翻弄书本的人们递上一杯温暖的水,一对老夫妻互相依傍,戴着老花镜,折弄着报纸,老太太忽然从身后的小袋中拿出一条挂着吊牌的小毯。佝偻着,缓慢地走向书店角落,将毯子无声地盖在素不相识的流浪汉身上。

就在那一瞬间,感觉像是度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因为我的心灵跨过了两个极点,从心中的万年冰雪,融化成了淙淙流淌的小溪,湿润了干涸万年的土地,也温润了店内所有的心灵。心不在冷了,店里的暖意填满心头,心不在孤寂,门后的书香溢出了心窝,伴着书香的温暖,推开玻璃门,走出这深夜中的站台。

夜,还是那么黑,可空气中灯火四溢,弥漫着温暖的味道。“温暖”是我们心灵最单纯最明亮的底色,“在深夜中转站”中,是它,为黑暗来袭时孤苦孤寂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与爱。

驻足在书店门口,尽情的去吞吐这种生命的养分,即使大雪将至,风沙侵袭,我们的人间依然温暖如春。

于是,迈开步伐,走进这温暖的人间。

文/马雨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寻一处书店,安放心灵的宁静

#分享新生活#

最美的书店,是将一颗颗浮躁的心灵又带回到低头是文字,抬头是山水的纯真年代。最美的书店是为生活在匆忙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处诗意静谧的精神栖居地,让人们沉浸在一个温馨舒适、书香满溢的世界,尽情徜徉在扑面而来的书山书海里,让大家可以暂时逃离浮世喧嚣,来这里体会片刻的安静与从容。

在细雨蒙蒙的傍晚,夜色渐浓时分,卸下一天的劳碌,轻轻的步入先锋书店,穿过一层层的书籍,闻一丝丝书香,然后寻找一本自己钟爱的书,找一个无人打扰的角落,坐在沙发的一角,任耳旁音乐飞舞,只沉醉于自己的书香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我见一个老者坐在藤椅上喝着龙井读着一本书,一会儿又见他闭目静思,除了清风无人打扰,当他从飘渺音乐中缓缓醒来,继续品一杯茶,随意翻几页书。

又见一少年,坐在桌前写着明信片,他认真的写给未来的自己,站在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张张的明信片,一个个不认识的少年写着自己心中最美的心愿。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本书静静地站在一个角落,没有任何张扬,只需你静静走近,一个思想,一个故事,一个传奇,正等待着你去靠近。

或许你与许多的精彩擦肩而过,无需叹息,因为在同一时刻你只能与一本书一个人相遇,你只能静静的坐下来和一个人交谈。

能为人们打造一个宁静的场所,让人们的心灵栖息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心静如水而又天地广阔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在他们的心中既装着窗外的万般变化,又装着自己的丰富多彩,还装着古往今来诸人的思想。

大家围在一起,谈论着一本书,你一言、我一语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我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他们幸福的谈论着。逃脱了外面清风细雨的黑夜,沉浸在室内温暖细语的灯光下,逃离了生活中琐碎的柴米油盐,让精神在风花雪月中舒展,被浸润的心灵,如被熨过一样,心的折皱一点点平缓。

每到一个城市总要寻找他的书店,然后走进去看一看或是买几本书,或是坐在那里翻几页书。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识,是精神小憩的家园。

图片来自网络

每到一个城市看到的也是风格不同的书店,但无论是车库,厂房改造的,还是商场的负一层或是寂静一隅的书店,都被书籍装点着。

在行走的速度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书店往往可以让心静下来,脚步放的缓慢,寻找自己那瓣馨香,然后让自己慢慢沉静下来。

任何都可以发生变化,唯有读书的姿态是不变的,任何浮躁的心在迈入书店的那一瞬就慢慢平静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谁都是一半生命扎根于泥土,努力向上;一半生命飞扬风中,激扬梦想。所以一只手握着生存的脉搏,一只手握着蓬勃的力量,就是不让自己沉沦在庸常的生活中。

以最舒适的姿势卧在沙发中,品一杯茶,听一段音乐,在阳光下翻几页书,所有的庸常都被抛弃,为自己营造一个世外之境。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在白天的忙碌之后,无论白天沉沦于多么枯燥与无聊之中,夜晚一定要到灯光明亮的地方,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读几页书,放缓生命的脚步,也让自己被重压的肩膀在轻捧一卷书中放下重担。

读书人的幸福就是品一杯茶,读一本书,听一段别人娓娓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