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月亮变换的句子怎么写(月亮变换的句子)

月亮变换的句子怎么写(月亮变换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月亮变化,奇妙的月圆之夜

每年的中秋月亮都是十五圆的。

在中秋佳节,除了团聚和品尝月饼,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月亮的变化。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团圆而举行的祭月活动。在这个节日中,观赏月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月亮的变化也是其中之一。

从统计学上看,每次朔到望的时长有所差异,最短约13.90天,最长约15.61天,平均14.77天,且接近平均值的概率更大。由于朔望平均间隔略大于14.5天,望落在农历十五、十六的概率最高,且十六月圆的概率略大于十五月圆。而在更少数情况下,旺可能会晚点到农历十七。

今年中秋是自2021年起连续第三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下次中秋月十五圆要等到2030年。

今年的中秋一定要好好珍惜,尽情欣赏这一年一次的十五圆中秋明月。

圆梦九天揽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评

【中国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陈怡 崔兴毅

一轮圆月,一双足迹。发射平台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图案,充满东方意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是谁的脚印?

“这是我们中国航天人的脚印啊!”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59,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雪皑皑,嫦娥五号返回器如流星般划破天际,携带着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安全抵达着陆场。

这一刻,意味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顺利收官。

当日,总书记向探月工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全体同志发去贺电:“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扎根于探月工程十七载的奋斗实践,是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的制胜密码,其内涵也随着工程的持续深入而不断丰富,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梦·探月》(中国画)黄坚

1.追逐梦想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国人对月亮的喜爱与渴望,藏在诗词歌赋里,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月亮为载体抒感、寄托内心的理想和抱负。

月亮在文学里叫月亮,在科学里,它叫月球。月球距离地球38万多公里,其表面没有大气环绕,且昼夜温差极大,差以数百摄氏度。

深邃苍穹隐藏着未知,玉盘玉兔托举起梦想。中华民族有着千年探月梦,同志有诗云:“可上九天揽月。”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十七载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夙愿已经实现。“嫦娥”一次又一次成功奔月,曾经遥不可及的苍穹再也无法阻挡中华儿女不断探索的脚步。

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出台过不同的探月计划:有想发射探测器到月球的,也有想去月球建科研站的,还有想载人登月的……到了今天,成功兑现探月诺言的国家并不多。为了一步步接近这颗远在数十万公里外的巨大卫星,中国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绕、落、回”的合理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既定计划。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月亮在星空中阴晴圆缺地变化,中国航天人在星空下铆足劲头奔跑、追赶。17个春夏秋冬过去,中国探月工程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误时间,在探月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扎实进步,向全世界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采样返回。图为2021年5月15日,江苏无锡博物院,观众在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上观看展出的月壤。新华社发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万众瞩目中发射升空,并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圆满完成“绕”月任务。作为探月先锋,嫦娥一号送来的礼物没有让人失望。

过去,我国中小学教材中涉及月球、月表的插图,都基于美国探月拍摄的图像。自嫦娥一号获取了我国首幅月面图像和120m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高程图、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图等重要图像资料后,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很快换上了嫦娥一号拍摄的图像。每每想到这里,国家航天局原局长、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总是忍不住感叹:“终于可以用咱们自己的图了!虽然我们晚,但终归是有了。”

正如栾恩杰所说,我国探月工程起步较晚。30多年前,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叶培建院士在国外的展览橱窗前第一次见到了月球岩石样本。而就在2019年,叶培建亲历并见证了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全过程。

好饭不怕晚。我国探月工程呈现出了起点高、投入少、科技产出多、发射成功率高等显著特征。“与月亮相约,我们无疑是认真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中国探月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为了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

2.勇于探索

探月工程,从启动开始,就对一系列核心技术展开“正面攻坚”——

13年前,嫦娥一号获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图。

8年前,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其着陆器成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

2020年冬天,嫦娥五号任务创造出5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一个又一个“首次”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未知空间和科学事业永不停歇的探索。

2020年年底,在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胖五”飞越了菲律宾群岛上空,其箭体在完成加速使命后一节节分离。由于是多弹道发射,子级残骸落点散布区域呈现显著的横、纵向散布。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射向散布范围,优化航落区安全,科研团队针对变射向、变滑行时间多弹道奔月发射方案的横、纵向散布进行了多轮优化设计。最终,“胖五”的残骸准确落入预定海域。

嫦娥五号从月球返回进入地球时,速度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远高于第一宇宙速度。以如此高的速度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解决落点精度问题?

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创造性地采用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俗称“打水漂”:再入地球时,嫦娥五号保持了与初始一致的速度、姿态、角度等,通过升力控制,最终实现了对飞行轨迹的航向控制和俯仰控制,使之精准落在预定着陆地点。

从一个个设想到一场场试验,每一次的技术突破和难关攻克背后,都有中国航天人的奋勇拼搏。“对中国航天能力而言,探测月球是重大的表达方式和重要的阶段环节。如果我们还想走得更远,这一步是一定要跨过去的。”栾恩杰说。

3.协同攻坚

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我国的探月工程?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探月工程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难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任务,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既有来自航天央企和配套科研院所等传统“国家队”的,也有来自高新技术公司企业等民营机构的。

总书记指出:“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月工程成功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民商各要素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执行期间,在卫星设备即将运送至目的地、等待科研人员卸车开展后续工作的紧要关头,82名科研人员却因飞机晚点滞留在了北京首都机场。在了解到这一紧急情况后,民航当即决定,重新协调一架飞机运送科研人员。当82位科研人员成功登机后,才发现位置不够,还差2个座位。空乘通过广播向乘客说明情况:“探月工程嫦娥一号的科研人员要搭乘本次航班去执行任务,现在还差两个位置,有哪两位乘客愿意让出座位吗?”话音刚落,两位陌生乘客立刻起身收拾行李、走下飞机……

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探月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中国探月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结了几千家单位、几万名科技工作者与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

2021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合作共赢

嫦娥五号任务立项之初,在一次探测器方案评审时,有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机构运动太多,环节也太多,每一个动作都是瓶颈式的风险点,一个环节不行,后面的都不行了。任务风险太大。”

“探月工程的难点在哪里?最难的就是把这么多复杂的东西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嫦娥五号是我们整个单次航天任务最复杂的一个系统任务,每一个过程都是任务的单点任务。单点任务就意味着,如果过程中间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后面的任务就没办法继续。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是核心。”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伴随探月工程成长的科技领军人物,还是初出茅庐的科研“新兵”,是他们共同伸出的双手,托举了“嫦娥”一次次成功飞天。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以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包括港澳地区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

探索浩瀚宇宙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还是全人类的共同夙愿。

2019年,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就搭载了由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科学家参与研制的4台科学载荷,其着陆器上有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有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中继星上配置着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中国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与了嫦娥四号测控任务,欧洲航天局测控站也提供了支持。而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的,则是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

中国对外层空间“合作探索、共同开发、和平利用”的主张,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构筑太空梦想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开放合作的中国航天,正积极利用双边、多边的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探月朋友圈。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正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努力在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的新时代,矢志不移、勇攀高峰,有更多创造和更大作为。”吴艳华说。

开放务实的合作态度和共赢模式,是我国在航天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次重要实践。目前,我国已经与德国、瑞典、荷兰、智利、沙特、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在深空探测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走出了一条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国道路。

未来,嫦娥的奔月之旅还要继续。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代表中国航天人许下承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决策部署,大力发扬探月精神,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航天梦,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8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月有阴晴圆缺,感受人生的起伏之美

标题:月有阴晴圆缺,让我们一起感受人生的起伏之美

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时而被阴云遮挡,时而明亮如圆月。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离别还是相聚,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起伏的美妙之处吧!

图片1: 【明亮如圆月的笑容】

描述:一位年轻女性带着灿烂的笑容,眼神中洋溢着幸福和自信。她的笑容如同一轮明亮的圆月,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正文:

无论我们面对何种情况,总有一种力量能够支撑我们走过困难和挫折。就像月亮在阴晴圆缺之间变换,人生也有悲欢离合的变幻。让我们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迎接人生的起伏。

图片2: 【被浓云遮挡的烦恼】

描述:一位年轻男子背对镜头,面对一片阴云密布的天空。他的眉头紧锁,表情烦恼。就像月亮被浓云遮挡,他的内心也被困扰所笼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烦忧,就像月亮被阴云遮挡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被困扰所束缚,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更加珍惜光明。

图片3: 【喜悦与幸福的相聚】

描述:一对年轻情侣手牵手站在海边,笑容灿烂。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彼此间的深深爱意,就像月亮圆满的时刻一样。【图片描述:一对年轻情侣手牵手站在海边,笑容灿烂。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彼此间的深深爱意,就像月亮圆满的时刻一样。】

正是因为有了喜悦和幸福的相聚,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就像月亮圆满的时刻一样,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美好的瞬间,并与身边的人分享快乐。

无论是阴晴圆缺,还是悲欢离合,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起伏和变化,使得人生更加多彩丰富。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感受生命的呼吸和心灵的成长。

图片4: 【悲伤与坚强的离别】

描述:一位年轻女孩抱着行李箱,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她正在和家人告别,踏上离家远行的旅程。就像月亮缺失一部分,她的心中也有着无法填补的空缺。【图片描述:一位年轻女孩抱着行李箱,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她正在和家人告别,踏上离家远行的旅程。就像月亮缺失一部分,她的心中也有着无法填补的空缺。】

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离别和分别。就像月亮缺失一部分,我们的心中也有着无法填补的空缺。但是,正是这样的离别,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刻,懂得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起伏和变化。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离别还是相聚,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感受生活的起伏之美。

图片5: 【希望与勇气的新起点】

描述:一位年轻人站在高山之巅,展望远方。他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就像月亮在新的征程中重新升起。【图片描述:一位年轻人站在高山之巅,展望远方。他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就像月亮在新的征程中重新升起。】

无论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起伏和变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新起点。就像月亮在每个夜晚重新升起一样,我们也可以重新开始,充满希望和勇气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人生就像月亮一样,充满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让我们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感受人生的起伏之美。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离别还是相聚,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珍惜每个瞬间,享受生活的多彩与丰盛!【图片描述:一位年轻女孩抱着行李箱,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她正在和家人告别,踏上离家远行的旅程。就像月亮缺失一部分,她的心中也有着无法填补的空缺。】【图片描述:希望与勇气的新起点】

又至中秋,花好月圆,细数月亮雅称中的独特浪漫

秋影转金波,桂轮溢清辉

年年中秋,岁岁月明

明月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话题

朗朗夜空,一轮明月

牵动了无数文人们的情思和妙语

他们用一支妙笔诉说对月亮的崇拜

月亮便拥有了数以百计的雅致别称

这些独特的称呼

是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白玉盘<<

  白玉盘,原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也可借指明亮的月亮,这种雅称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小孩子对月亮非常稚气的认识,用“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

>>金镜<<

  月有圆缺,诗人就以形似的事物来比喻月亮,故有晶盘、明镜、蟾盘、金镜、玉环等名。金镜一般指满月,古代用铜镜照人,故用镜子比喻月亮,满月皎洁,素面无尘,宛如明镜。

  李贺的《七夕》中提到“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由于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圆魄<<

  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叫作“魄”,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的别称。圆魄,圆圆的月亮。描写圆魄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就是唐·张乔的《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婵娟<<

  婵娟最早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妩媚的形态,因为月亮皎美、明净,被视为团圆、美好、光明、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以极其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这个美好的称呼。

  不由想起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中秋节最诗意最美好的祝福。

>>顾兔<<

  传说中的玉兔,主要负责在广寒宫捣药,远在先秦的汉乐府《董逃行》,就曾经记载“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卧兔、兔影、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顾兔,亦作顾菟,古代神话传说月中积成兔形,后因以为月的别名。

>>桂轮<<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 :桂、丹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魄……

>>广寒宫<<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传说嫦娥居住的地方,广阔无边,寒冷入骨,故称为“广寒宫”。因此月亮有广寒、清虚的别称。

  事实上,“广寒宫”这个词从唐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唐朝鲍溶诗《六宿水亭》:“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玉蟾<<

  玉蟾指传说中的月中精灵,后代指月亮。在中国神话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故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

  玉蟾出自《淮南子》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

  还有一种说法,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月亮之中有嫦娥和蟾蜍,所以故称月亮为“蟾宫”。

>>太阴<<

  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左眼化作太阳星,右眼化作太阴星。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别称如太阴、月阴、月灵、阴光……

  张祜在《中秋夜杭州玩月》中,便把月亮称作“太”:“万古太,中秋海上生。”

>>望舒<<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这些也都成为了月亮的别称。

  望舒,也作明舒、素舒、圆舒。望舒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月亮有着无穷无尽的疑问和想象,越是浪漫的人,越是想得离奇。

中秋寄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不经意间抬头

一汪明月正静静守候在远方

让我们在花好月圆人团圆的日子里

从月色中品味浪漫

在团圆同期盼

作者 / 刘蔓

参考素材 / 东方生活美学微信号、兴化日报、唐宋诗词鉴赏、文学沙龙微信号、新长江文学微信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