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家长变了的优美句子摘抄(家长变了的优美句子)

家长变了的优美句子摘抄(家长变了的优美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父母上了年纪之后,我对他们越来越不耐烦,是我不孝还是他们变了

不知为何,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似乎变得越来越多。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发现孩子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彼此之间的沟通更是少得可怜。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我还是有点发言权。

毕竟人生前半段,父母一直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港湾。可是到了后半段,我发现自己对父母有些不耐烦了。

我思考了很久,到底是我不懂得孝顺父母还是因为他们变了呢?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憨厚老实的农民。虽然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但是重男轻女的他们依旧想再努力一次。

随着他们的努力,我出生了。好在我是个男孩,他们总算圆了梦想。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家里最宝贝的存在。

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被送到我手里,等我吃剩了、玩够了才轮得到两个姐姐。小时候我不懂事,只知道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父母重男轻女的行为让姐姐们很是受伤。我没办法回到过去改变这一切,所以我只能尽量在物质上帮助姐姐们,至少我要保证她们不会过得太差。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在国企工作多年。这些年里我攒下了足够多的钱,同时也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我和妻子在城里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所以我打算拿出一部分积蓄给父母换套房子。毕竟农村的老房子冬天实在是太冷了,我怕他们会被冻坏。

每周末我和妻子都会带着两个孩子回去看望父母,有时我还会喊上两个姐姐一起回家聚聚。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关系还算比较融洽。

可是自从父母双双退休,我发现他们变得特别烦人,以至于我都不想看见他们。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父亲,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迷上了佛教。按理说老年人出去烧香拜佛是件好事,因为可以陶冶情操顺便积累一些福报。

偏偏父亲像是入迷了一样,他把家里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摆上了佛经和佛像。上次我带着孩子回家,两个孩子看到屋里面的诡异场景立刻开始嚎啕大哭。

如果只是这样就算了,他还爱上了捐款。每次去寺庙里烧香,他都要捐上几百甚至是几千块钱。

我和姐姐们每个月都会给他们一笔生活费,我们是想让他们过得更舒坦一些,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外面装大款。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父亲就往外捐了五万元,这谁扛得住呢?

在父亲沉迷佛教的时候,母亲竟然爱上了打麻将。她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跟村里的老年人打麻将,一打就是一整天。

关键是母亲的手气不算太好,一个月的时间她给其他几个麻将搭子每人换了一部新手机。不得不说,这老两口的爱好确实有点烧钱。

刚开始我和两个姐姐商量了一下,如果他们稍微有点节制我们就不去干涉。毕竟他们为我们三姐弟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我们总该让他们好好享受一下。

可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他们老两口的存款马上就会被挥霍一空,到时候我们三姐弟的存款估计也保不住。

无奈之下,姐姐们决定派我去跟老两口商量商量,看看他们能不能稍微克制一下。一回家,我就被充满佛像的客厅吓了一跳。

好在白天光线比较足,这要是晚上过来了不得直接给我送走?稍微调整了一下心态,我跟父母说:“爸妈,我们都支持你们找点兴趣爱好,谁让你们退休在家没事干呢?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让爱好影响了正常生活吧?”

父母一听我说这种话就开始不乐意,他们板着脸说:“我们养了你这么久,到老了你还开始管我们了?”

我耐着性子跟他们解释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压根就不想跟我好好沟通。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听我的话,我直接转身离开了。

从那天开始,我跟妻子说以后放假不用带着孩子回去看望他们了,免得孩子被他们带坏。至于每个月的生活费我还是会照给,但是我绝对不会给他们多余的钱。

哪怕他们以后变得身无分文,我也不会觉得心疼或者是内疚,这是他们自己选的路。姐姐们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也决定支持我的做法,总不能让父母把我们的血汗钱全都捐给寺庙和那些陌生人吧。

父母70岁过后,我就越来越讨厌他们了,不是不孝而是他们心态变了

家的记忆

我还记得那些年,家里的温暖,父母的微笑,和孩提时光里的快乐。那是一个小康的家庭,我是家中的长子,父母供养着我,一直到我顺利上了大学,再后来进入国企工作。

如今我已经48岁了,家庭生活稳定,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很喜欢我父母。尤其是孩子们,每个寒暑假都期盼着回爷爷奶奶家,那里是他们快乐的乐园。

曾经,我家的客厅里充满了父母的爱和温馨。但渐渐地,一些变化悄然而至,让我们不禁感到困扰。

心态的蜕变

这个变化发生在父母进入70多岁之后。曾经善良本分的父母,似乎变了一个人。特别是自从父亲退休后,他们的心态开始发生巨大改变。

一开始,我对他们的变化还能包容,我理解老了的人希望过得潇洒一些,不再憋屈。所以,我允许他们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就算有点不理解也无所谓。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父母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执迷于宗教信仰,每到一个寺庙都会大手笔地捐款,有时数百块,有时几千块。

而且,他们还把家里改造得像座寺庙一样,到处都是神像,每天点香烧香,初一十五还要祭拜烧纸钱。客厅弥漫着烟雾,让我们大人都感到有点不自在。

极端的信仰

他们的信仰不再是简单的寺庙拜访,而是变得痴迷和极端。刚开始他们只是偶尔去寺庙,拜拜佛,吃斋,做善事,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信仰越来越深入,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们把自己完全投入信仰,甚至觉得自己是圣人一般。

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因信仰而改变。他们每个月退休金只有不到2000元,却把大部分都捐给寺庙,或用来购买佛像和香油。此外,他们还经常跟一帮所谓的“佛友”四处拜佛,看遍周边的寺庙。

这六年来,父母几乎去了附近所有的寺庙,有些甚至去过好几次,金钱也像流水一般消失在这些地方。

健康的代价

父母的极端信仰还伴随着极端的斋戒,每天都只吃素食,偶尔吃点肉都像受了大罪一样,会去念经赎罪。这样的生活导致他们瘦弱得令人担忧。

虽然年轻人瘦下来可能是好事,但对于老人来说,瘦弱则是坏事。这六年里,他们多次住院,医生建议多吃肉类以补充营养,但他们宁愿病痛苦着,也不愿吃肉。一个虚弱到头晕,一个骨瘦如柴,这让我们这些子女看得心疼却无能为力。

家庭的改变

以前,我们子女都很喜欢回家过节,期望能和父母一起欢聚。但现在,父母的信仰和斋戒习惯却让我们不再愿意回去。

每次回去,我们期望和父母坐下来一起吃大餐,度过欢乐的时光,然而,他们却不愿和我们一起用餐,即使是过年过节也不例外。

金钱的去向

去年,他们卖掉城里的一间店铺,那笔钱本来可以用来帮助家庭中有困难的成员,特别是我的大姐,她丈夫患病去世,留下一堆债务。

然而,父母决定将卖店铺的钱捐给山上的寺庙,还用余下的钱购买佛像。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怒,我并不是贪图他们的钱,但我认为他们用钱的方式完全不明智,甚至是浪费。

无法回头

我曾经试图劝说父母,告诉他们要好好存钱,不要浪费,因为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突况,而他们的健康也需要关注。我担心如果他们在老年时遇到重大医疗问题,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治疗,那将是一场灾难。

但父母却认为我是在图他们的钱,或者说他们的钱他们做主。他们一味地坚持他们的信仰,无论别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每次回去,我都感到越来越不愿意面对这些变化,我的心中充满了失望和困惑。

失落的情感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我对父母的看法,也让我失去了与他们的亲近感。我曾经很疼爱他们,但如今,我不再愿意回家,不愿和他们亲近,甚至有一种讨厌的情感。

我知道这让外人看来似乎是我不孝,因为我拒绝回家照顾他们,但实际上,我只是受不了他们的行为和改变。每次回去,我都会看到他们整天吃斋念佛,对他们的瘦弱和健康问题置之不理,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一场意外

今年的一个初一,天空下起了雨,而我的父母却执意要去寺庙祭拜。结果,我母亲在路上不小心摔倒,摔断了脚,还受了点脑震荡。父亲力不从心,需要我们回去照顾。

我两个姐姐都坚决拒绝,而我当时也有工作,而且对他们的坚持感到非常不满。最后,我决定请了一名护工照顾他们。

这个决定引来了一些外界的批评,人们认为我们三姐弟变得不孝了。他们认为,父母的信仰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为了子孙后代积功德的好事,我们不应该对此置之不理。

父母的坚持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父母的坚持已经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机会,将金钱投入到一种过度的信仰中,忽略了自己的健康,甚至忽略了家庭的需要。

他们的坚持变得越来越顽固,即使在面对医生的建议时也不愿意改变。他们的信仰让他们相信“人固有一死”,但对于我们这些子女来说,看着他们受苦的身体,却无法不担心。

失落的情感

最终,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老人在晚年会被子女讨厌和疏远。这并不一定是子女不孝,而是因为老人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虽然信仰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但过度迷恋和极端信仰可能会破坏家庭和亲子关系。我失去了我曾经亲近的父母,他们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对温暖和蔼的父母。

结局的思考

虽然我不再愿意回家,但我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我无法面对他们的改变。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生活不仅仅是信仰,还包括家庭和健康。

我希望他们能够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信仰,不要把一切都放空。人活一世,不应该在老年时受苦,而是应该享受余生,与家人团聚,创造美好的回忆。

或许有一天,我父母会回头看看自己的行为,重新考虑他们的信仰和家庭的平衡。我希望那时,我们可以重新建立起亲子关系,回到曾经的温馨和和谐。

但现在,我只能在远处默默关心他们,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祈祷,希望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不是陷入过度极端的信仰之中。这是我内心深处的希望,也是我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小学生“耿直”作文走红,无情吐槽妈妈生活,老师看后捂脸偷笑

现在的90后家长,基本都是通过学习、奋斗才成家立业,对于学生的教育十分看重,想让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未来升学就业更顺利,小学生被迫卷入内卷漩涡,不过10后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内卷?不存在的。

当代小学生深受网络影响,思想成熟又有点敏感,对于外界事物、家长情绪等感知比较强烈,加上想法天马行空,很多时候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在不长歪的情况下,只能放任其野蛮生长,正是因为家长的佛系,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在作文上也有体现,主观想法更加强烈,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很多家长看到自家孩子写的作文,属实不忍直视,亲生的还能“退货”吗?

小学生“耿直”作文走红,无情吐槽妈妈生活,老师看后捂脸偷笑

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重点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很多学生会下意识忽略语文的重要性,但考试想要拿高分可不容易,尤其是作文部分,高考占据60分,若是写作能力出众,也会成为一项助力。

在小学班级课堂上,小学生经常语出惊人,让老师都不知如何回答,他们和大人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都不同,自然也能看到很多大人难以想象的内容。

对自己的到来方式感到好奇,是所有小学生都经历过的,或许是家长不好意思直接解释,告诉学生亲嘴就会怀孕生宝宝,让学生误以为自己是小狗的父亲。

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思想的单纯,虽然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但也是责任感爆棚,直呼“有自己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她们娘几个”,正义又可爱,不过家长做法值得推敲,应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误导他们的三观。

孝顺的学生,把父亲的付出看在眼里,看着父亲逐渐变老的容颜,感动到向父亲表白,果然孩子没白养,不过学生身上总带有“坑爹”属性,这名学生也是如此。

写作文时仅落下一个字,就让整体意思完全变了,导致老师也误会了,幸好父亲最后进行了解释,长了皱纹的是“脸蛋”,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估计最尴尬的还是老父亲。

这位来自四年三班的学生,以“20年后的我”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文笔流畅不跑题,不过是被老师打了0分,看到内容后才知道为啥,竟然把20年后的老师,形容成无家可归的老太婆,怪不得老师让他下星期站着听课。

最耿直的还要属这位学生,无情吐槽妈妈的生活,揭穿了妈妈的表象,看到学生笔下的妈妈,老师不禁捂嘴偷笑。

爱照镜子很自恋,每天一大堆快递,又懒又花痴,吐槽老妈一点不留情面,老师不嫌事大,要求让家长签字,要是让学生妈妈看到这篇作文,估计又是一顿“竹笋炒肉”。

分析:

从小学生的耿直作文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一点也不好糊弄,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有责任感和勇气,写作能力一般,但学生的思想高度一点也不低。

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教育,也要更加慎重,用平等的角度引导他们成长,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灌输不正确的观念,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别把他们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而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写作和教育学生一样,真情实感比华丽辞藻更动人

很多家长希望学生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写作能力也是其中之一,练习表叙述、帮助他们积攒文学常识,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等,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他们在中高考有更出色的表现。

但家长也要注意,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关注,教育学生不能光看有多花里胡哨,而是要用真情实感,虽然他们年纪小,但也能捕捉家长的情绪。

有些家长还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但现在的学生明显已经不适合,部分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有自我成长的空间,或许能给家长带来更多惊喜。

教育无小事,也希望家长能注意家庭教育氛围,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小见大地教育学生,培养发散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符合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

今日话题:对于小学生耿直作文,还有什么注意事项?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称呼变化背后的心理改变,定要重视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当孩子不再喊你“妈妈”,而是变成“妈”的时候,你作何感受?

果妈接到一位宝妈的咨询,咨询的内容让果妈有点惊讶,却又无比理解。这位宝妈的问题便是:我的女儿现在不喊我“妈妈”了,而是直接喊我“妈”,为什么呀?

说真的,看似果妈的这个咨询很容易,但其实,也相当不容易。

宝妈小美是一位全职妈妈,就一个女儿,现在读五年级。小美和女儿的关系,一直是比较亲近的,但是这两年也因为学习问题,母女俩闹过很多的不愉快。

就在暑假的某一天,女儿从同学家回来,对小美说:“妈,我饿了,午饭好没好。”

小美瞬间就心里“咯噔”一下,她注意到了,女儿喊的是“妈”,而不是“妈妈”。心里有些酸涩,观察了几天,女儿再也没喊“妈妈”,都是“妈”,然后小美越想越多,便来咨询了:

似乎,女儿已经很久没有躺在自己怀里撒娇了;

似乎,女儿已经很久没有在晚上缠着要和妈妈睡了;

似乎,女儿已经很久没有对自己说“妈妈我爱你”了……

小美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就是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来咨询之前,小美的老公觉得,她这是小题大做,极其寻常的一件事情罢了。

但是同样作为母亲,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知道,女儿是心理出现了变化,而母亲还没适应好这个变化罢了。

所以,在孩子对妈妈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之后,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改变,这样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也能给到孩子更为合适的亲子教育。

01 孩子成长必经的三个阶段

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看完才能更了解孩子。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会分为8个大阶段,如果单单说孩子,那么果妈可以将孩子的成长分为3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比依赖的幼年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无知”的。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无所不能,是最厉害的,是自己崇拜的对象。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最为信任、最为依赖。

软软糯糯的一声“爸爸”“妈妈”,也让父母对孩子格外疼惜。

第二个阶段:叛逆头疼的青春期

一般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也是“妈妈”变成“妈”的阶段。

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发育的速度,有些跟不上社会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从而容易出现叛逆。

探索欲极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他们,开始羞涩于对父母表达亲切、表达爱,从而,他们也会急切地换掉“萌萌哒”的称呼爸爸妈妈,改成“高冷”的爸妈。

第三个阶段:稳固心安的成年期

成年之后,领略到人情世故的冷暖,懂得父母的不易,在青春期的后期,也就是叛逆期过了之后了,这个“妈”会一直叫下去。

不再是“高冷”,而是一种“稳重”。这时候已经稳固心安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世界,留给父母的,一般就是背影了。

其实纵观下来,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

02 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称呼变化背后的心理改变,定要重视

变化一:开始有“独立意识”

英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例外,那就是父母之爱。

父母的爱,是一场以离别为目的的爱。

我们培养好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进入学校、社会能够更好地生存,这何尝不是我们亲手推开了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在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强化,独立能力也增强的时候,他们的称呼,也不再是那么“软糯糯”的了,他们从称呼上,也开始让自己显得成熟、独立。

所以,在一声“妈”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孩子的成长。

即便我们再不舍,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教得很好,孩子独立了、成长了,也开始远离我们了。

变化二:模仿家人相处模式

在感慨孩子对我们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的时候,你是否有注意到,其实你对自己妈妈的称呼,也是“妈”?

所以,有时候孩子对你的称呼,可能只是模仿你对妈妈的称呼而已。

从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想要自己的儿女长成更好的模样,请记得,对自己的父母,也要好一些!

变化三:开启叛逆模式

果妈之前有一位咨询的客户,他们家的孩子处在叛逆期,叫“妈”已经算是客气的了,正常情况下,孩子都是直呼其名。

这个客户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已经经历将近2年的拉扯,才逐渐将孩子“顺毛”,而且是在高三之前顺毛了,最终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

这个家长说:还好早点度过了叛逆期,要是高三还这么叛逆,那么他的人生就完了。

叛逆之下的称呼转变,是家长们最需要重视的。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要关注孩子学业、生活甚至早恋相关的压力,然后给到孩子及时的指引,避免因为叛逆,而让自己大好的年华蹉跎了。

写在文末

孩子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我们的心里有点失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也不用太过纠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早和晚、称呼转变的原因,才是家长需要关注的点。

话题讨论:你是怎么称呼你的父母的呢?你的孩子又是如何称呼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