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带裴的诗句有意境(诗里有裴的句子)

带裴的诗句有意境(诗里有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杜甫笔下的春天,一首一个心境,看尽人生哲理

春天,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歌颂的季节。

苏轼说,春天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朱熹说,春天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志南说,春天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韩愈说,春天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光如此美妙,连大诗人杜甫都一改忧郁范儿,从“沉郁顿挫”之风,转为明媚轻快之色。

今天就请和诗词君一起,走进杜甫笔下最美的春天。

春日心仪之美

《丽春》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春天花草丰茂,丽春花开得最好。其花枝柔软,随风款摆,轻盈、娇柔的花姿引人怜爱。相比移到哪里都容易成活的桃李,丽春更为高贵,我却不想让更多人知晓缘由。

世间百媚千红,对你情有独钟。有时候,人和花的缘分如此,人和人亦然。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芳草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

春日悠闲之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日里坐在窗前向外望去,只见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条中婉转鸣叫,白鹭排成一行直冲向云霄,远处的西岭上积雪千年不化,门前就停泊着从万里外远道而来的东吴船只。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就算周身物欲横流,也得保留一份闲情雅致。

春光甚好,且从忙碌、烦闷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休养。

忙里偷闲,就是生活中最好的调剂,更是人生大智慧。

春日初萌之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我感觉自己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的泥土里萌生。

初春时节,死气沉沉的冬意仍在天空弥漫,大地仍未摆脱萧条,只有诗人在充满敌意的雪色中看到了生命的萌芽,在潮湿的泥土中听到了冬天与春天的宏大宇宙韵律。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如汪国真所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春日思乡之美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的这首诗,有着郑板桥《春词》描绘的画面感: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洋洋。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

结尾处,诗人却感慨:虽然春光动人,但何年何日何时,才是回家的日子呢?

背上行囊,离家远去,从过往的时光中抽离,却从不与岁月轻言断忆。

春光越美,乡愁越浓。这绵绵的乡愁,是一首无言的思念之歌,更是流淌在心中一份沉淀已久的诗情。

春日听雨之美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丝、如雾、如烟、如潮……春天的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标题中一个“喜”字,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无声的春雨,下到万物之上,更下到人的心上。它让人相信,一切都会重新开始,重新生长,重新生活。

一场及时雨,不但抚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心灵,也鼓励着俗世的我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春日会友之美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朋友啊,我这里离城市太远,就用一杯村里的浊酒招待你;如果你愿意和邻家老翁一起喝一杯,那我就隔着篱笆把他叫过来,我们一起趁着春光正好,喝个尽兴。

诗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人生几十载,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到你一辈子会遇见无数人,来来往往,眼花缭乱;短到你一辈子到老了,最后可能也就那么几个交心的朋友。

朋友一生一起走,让我们珍惜,感恩!

春日狂放之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把年纪,还不管不顾地放歌与纵酒,那一定是乐不可支了。乐从何来?因为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样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挑一个大好白日,痛痛快快地且饮且歌。此时,鸟语花香、春光明媚,身边还有妻儿作伴,正是还乡的大好时机。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面对跃然画上的大好河山,春天就一定要肆意、要去野!

这种狂放之美,不在山、不在水、不在于你能走多远,而仅仅是为了去和这些春日美好相拥。

春日等待之美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来,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鹊嗔怪。 

杜甫定居夔州之后,得知其弟弟杜观要来看望他,就一连写了好几首诗记述此事。这一联即写他盼望弟弟既焦急又欣喜的心情,写得朴实真切,细致动人。

等待,是自己在心里撒了一把五彩的种子,于是心中便有了一个花园,便有了发芽时的喜悦,有了蜜蜂嗡嗡的细声,有了花季时的灿烂明媚。

等待,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一种幸福,是自己的阴晴圆缺,自己的春夏秋冬。

春日豁达之美

《入乔口》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杜甫于大历四年春到达潭州,在长沙北暂停。已经58岁的他,年迈之时仍然漂流江湖,此刻看到的景色却是春光烂漫:蜜蜂忙着穿花采蜜,燕子忙着衔泥筑巢,虽然忙碌却显得自在而有生机。

这一幕,像极了刘禹锡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的心境。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

与其为寂寞蹉跎而忧伤,不如趁春光正好,全情投入到生活中去,与春气一起生发,随着春的忙碌,你会感觉越来越年轻。

春日行舟之美

《绝句九首·其七》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舟过巫峡时,虽可观赏美如画卷的十二群峰,但江流之险亦并不亚于瞿塘、西陵二峡。

对舟航峡江,诗人却有着无比的乐观情怀,似乎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出发,去巴山。

林清玄说:人的一生像是行船,船是不变的,但岸在变,风景就随之不同了。

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阶段,愿你懂得享受岸边的风景,更愿你,终能找到渡人渡己的那条船……

温柔的春天,

让一生颠沛流离、“苦大仇深”的杜甫,

也变得自由、欢快起来,

俨然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美好的春天,

在杜甫生命中

那些苦闷无聊的消极时光里,

为他尘世负重的命运,

增添了些微优雅闲致。

杜甫笔下10种绝美的春天,

你,心动了吗?

晚春春水鸳鸯美诗六首:春江沉沉春水满,鸳鸯睡美不畏人

晚春春水鸳鸯美诗六首:江南三月春水长,船头惊起双鸳鸯

先秦时代即有鸳鸯的文字记录,诗经有”鸳鸯于飞”,这是周朝祝福爱情的诗章,证明周朝时,人们就把鸳鸯当作吉祥的鸟儿,而不是食品。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能够允许鸳鸯栖息在房梁上,看鸳鸯偎依并且将嘴巴伸入对方的翅膀下,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环境。通常鸳鸯胆小怯人。鸳鸯的定位,是人们从上古时就愿意保护欣赏而不是捕杀的特殊鸟类,因为它们不仅华美,而且恩爱,击中了人们最柔软的心地。

“鸳”指的是雄鸟 ,“鸯”指的是雌鸟,它们结伴生长守护,雄鸳鸯特别美丽,有华丽的羽毛,白色的眉纹,漂亮的头冠,竖起的黄色的帆羽,而雌鸳鸯温顺优雅,它们成双成对,形影不离。一起戏水,一起筑巢,一起抚育后代,十分恩爱。

而鸳鸯亲水,巢居在水泽地带,经常在水中嬉戏之后,双双回到树上的洞穴。

所以鸳鸯往往和水联系在一起。

农历晚春三月和早夏,天气温暖,春水满溢,是鸳鸯们最为活跃的时期。

人们保护鸳鸯,并将鸳鸯图形图案运用到生活里,比如随州战国曾侯乙的墓中出土了精致的鸳鸯漆盒,而汉朝的诗赋里多有鸳鸯。 汉 朝司马相如 《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是说的丝绸上的图案就是鸳鸯。

到了唐朝,繁荣稳定,城市园林建设中,也往往营造山林绿水,以吸引鸳鸯。

春水鸳鸯,成为常见的动人的春天的景色,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向往。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裴回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初唐 · 刘希夷 《公子行 》节录

这是写长安城流水桥上的青春公子,晚春三月,锦衣出游,他骑马走上了天津桥,那马叫的声音,显示着骏马青年的英俊,而桥下的碧波流水,倒映着他俊朗的身影。

那河边的珠帘卷起,有妙龄女郎被他吸引,嫦娥一样的姑娘脸庞目光向着它,而此时河边正是蝴蝶双飞在花草上,那河边还有悠闲恩爱的一对鸳鸯,正在散步。

这首诗的生动在于,池边是徘徊的恩爱鸳鸯,草间是蝴蝶,一场人间的爱情万事俱备,临界在发生点,猜猜,那个男子发现了女孩没有?

或者爱情早已经发生,他嗒嗒的马蹄正是归人,不是过客。

当他的马下得桥来,只怕河边的鸳鸯已经游到水中,谁是谁的观众?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 “北宋 · 贺铸《 东城送客马上》

这是春天去城外送别朋友,他们骑马走的不是水路,而是官道。

郊外的水上,有着渔船生火做饭,一道青烟升上了河面。

这是生活在水上的夫妻,男的捕鱼,女的做饭,虽然生存艰辛,却也有阳光下一瞬动人人家烟火气和温暖。而这春天的水上,在船的附近,还游弋着两只鸳鸯。

这其实也是暗示着水上人家的生活,虽然清苦,却恩爱相守,别有温馨。

那船上还有孩子,唱着沧浪曲渔舟歌,他好奇看着岸上骑马的客官,风尘仆仆,面带疲惫。

谁比谁更幸福,又谁比谁更不幸?

颠沛在路上的行人,自然是为了理想前程再奔波,经济境况应该是好于这样清寒的水上人家的。但是人在某一瞬,会打动于别人的幸福,照见自己的缺失。

池塘有鸳鸯,而我,却在他乡。

”墙外见鸳鸯,双双春水塘。

归来情脉脉,无绪理残妆。“宋 · 龚况《古乐府 其二 》

这首诗看起来直白,但是却把酸意写得如同此时的梅子一样青涩。

一个女子,去院落外散步,看见墙外池塘中的鸳鸯。

她一定是喜欢鸳鸯,开心看了很久,看着它们游到东,游到西,又双双戏水,梳理羽毛,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只是回来后,还在回想鸳鸯美丽的样子,甚至自己也有代入感,比如要是有个朋友,有个形影不离的玩伴该有多好。回到寂寞中,骤然失落了。

也许唤起了女孩子渴望恋爱,摆脱孤独的愿望。

也许是年轻的少妇,想到了自己不能团圆相守的丈夫。

宋朝对女性的约束日渐苛刻,她们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都大半局限在庭院闺阁,很少能参与社会交往和活动,而这样的不足往往转化成对爱和朋友的深情渴望。

这首诗看起来明丽,却包含宋朝女子青春的酸楚。她们是连鸳鸯都不如,漫长的一生,有多少人能够长久陪伴?她们的青春往往自开自落,没有真正的欢悦和长久的相守。

”江南三月春水长,葡萄泼醅春正香。

画船载酒看春去,船头惊起双鸳鸯。

鸳鸯双飞过江去,江花如雪接江树。

吴姬歌断望欲迷,不知今夜栖何处?

夜深酒醒江月寒,忆君西塞何当还。“元末明初 · 张著《江南曲》

江南三月是春水正美的时段,江南有三月踏青的风俗。此时葡萄酿酒的春酒正香,许多人带着酒水,租上画船,去湖上亲水游玩。

这中间有少女,也有少妇吧。那船头行进,惊起了湖面的一对鸳鸯。

只看见鸳鸯双双飞起,飞过了江面,而江对面盛开的是此时的白色的花树,是梨花还是此时飘絮的柳树呢?

那江南的少妇望着远去的鸳鸯,在想,鸳鸯晚上是睡在什么地方,而她在远方的丈夫,今夜会在哪里住宿?西塞山,是指的西边关塞,女子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从历代见闻和传言里,也知道那个地方苦寒。她的他今夜是住在什么样不堪的地方呢?

眼前依然是人里的热闹,画舫中歌舞动人,热闹非常,只是她从热闹里转过身,去了船边,风吹了酒醒,爱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你知道那鸳鸯吗?它们无论飞到哪,也是一起的,可是我没有翅膀,飞不过万水千山。

”春江沉沉春水满,柳条拂水蒲芽短。

鸳鸯睡美不畏人,日色迟迟素沙暖。“· 元末明初释宗泐 《春江曲》

到底僧人的眼睛和心地更加淡然明丽。

他眼中的春江,如诗如画,清丽蓬勃。

春江水是沉沉碧绿,那是因为此时春水满涨,沿岸绿色深浓。

那柳条已经垂到了水面,而菖蒲也开始茁壮成长。

这是晚春的江边,艳阳高照,一片春和景明的晚春之美。

那鸳鸯们居然也放松了警惕,双双睡在白天的沙洲上,看它们那慵懒的甜美的睡觉的样子,只怕捉了去,它们也懒得动弹。

然而这正是晚春一种春慵之美。暴晴的太阳,温暖的空气,不但使人放松,也使得一向敏感的鸳鸯们松弛。好个清和太平的春天。

”欲下丹青笔,临池画春水。

两两间鸳鸯,鸳鸯会双死。“ 清 · 黄之隽 《古意 其十九》

一首简短充满感情的小诗。

我用包含彩色的画笔,郑重落在洁白的宣纸上,你知道我要画什么吗?

我要画出那春水碧绿,春江水满。

你知道我画春水的用意是什么?

我要画出一双双戏水的鸳鸯。

不要认为我是在画春天的美景。我特地要画鸳鸯,因为它们是忠贞之鸟,能够同生共死。

愿意同生是它们的爱,愿意同死是它们的魂,而春水是最美的底色,春水碧玉色,鸳鸯碧血心。

你喜欢鸳鸯吗?看到这种鸟,多多祝福它们,它们看起来艳丽玲珑,却是最忠贞最爱家最恋配偶的鸟类,足以是人的模范。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大气磅礴颜真卿《裴将军诗》(含单字放大)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忠义堂本颜真卿《裴将军诗》

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

此帖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据黄本 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也。《新唐书·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 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 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 

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 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

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 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释文:

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恒赫 耀英材。剑舞躍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 虜,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颜真卿《裴将军诗》墨迹临本

单字放大,气势更加磅礴:

来自 书法第一网

唐诗中的耳饰

作者:刘烨(闽南师范大学讲师)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在流光中将这种游走于头面的美,透过诗句向后人娓娓道来。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资料图片

唐诗中较为常见的耳饰为耳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据记载,耳珰本是少数民族女子的首饰,后被中原妇女所仿效佩戴。“舶载海奴镮硾耳,象驼蛮女彩缠身”(杜荀鹤《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到了唐代,这种人们眼中具有异域色彩的首饰,伴随无数锦绣诗句,闪动着唐朝的繁华。耳珰经常出现在表达男女情思的诗句当中,如“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刘昚虚《江南曲》)。耳珰的形状两头较宽中间较窄,穿耳而过,有平头和圆头之分,制作材料一般为玉石,明亮而有光泽,圆头珰远看犹如满月,平头珰犹如残月,因此也有“明月珰”之称。李贺有诗云“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大堤曲》),正是形容这种耳珰的诗句。这里的明月和前一句的青云形成对仗,诗人将发髻与青云作比,而耳珰则与明月参照,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象。

耳珰,以温润如玉的光泽深得妇女喜爱,在唐诗中常作为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罗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张籍《白头吟》),这里触动诗人内心的正是“物是人非”的感叹,象征爱情的耳珰仍在,而心上人却已离去。诗人将咏物诗中寄情于物的艺术手法,凝结在首饰之上,赋予其强烈的生命张力,使读者感受到“昔人已去”的忧伤。

唐诗中另一种常见的耳饰为坠珥,也就是耳坠。“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古今事物考》),耳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饰,后来才传入中原,它的形制比较简单,上半部分穿耳而过,类似于耳环,下半部分为装饰品挂在耳环上,或为钩或为坠。后为妇女所佩戴,袁不约在《长安夜游》中有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其中的堕珥便是耳坠。唐代实行宵禁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天开放宵禁,其中上元节便可以夜游长安,因此夜晚的长安在此时格外热闹,游人如织,妇女的耳饰和男子的发簪被挤落满地。

耳坠,以精巧轻盈的质感深得舞女喜爱,在唐诗中常作为异域舞蹈的佩饰。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舞女,“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随着舞步,耳坠在发饰两边摇动,流盼生姿。“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风靡唐代的胡旋舞,舞者来源于胡地,耳戴骊珠,随着音乐飞快旋转,在观赏者看来,舞者耳边骊珠的光芒仿佛是飞行的流星。

诗歌将这种唐代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了下来。首饰则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突破了文字的壁垒,将唐代的社会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

唐诗有很多诗句描写耳饰,但其实汉族女子穿戴耳饰的并不多,一些穿耳戴环者多为少数民族或是西来的异族人。在唐代的壁画中经常能看见佩戴耳饰的胡人,不过在《古今事物考》中记录“珥”是女性的耳珠,自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原,本是居住在近海一带及海岛的少数民族的首饰。到战国齐闵王时期,孟尝君将“珥”进献给王夫人。中原地区很早就接触并开始佩戴这种起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饰品,魏晋时期便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之语。

与前代不同的是,在唐诗记录的耳饰中,有三个变化,其一是样式趋同,其二是佩戴者群体扩大,其三是民族文化融合。

首先,耳饰的样式向轻盈小巧转变,功能趋向统一。厚重的“玦”在唐诗中多指彰显男性地位的玉玦,而作为首饰的耳玦则很少。两汉魏晋时期较为常见的“珰”,在唐诗中多以“明月珰”的典故出现。而轻便灵活的“珥”,在唐诗中称呼较多,不仅有上层贵妇佩戴的“簪珥”,还有民间广为流行的“坠珥”。耳饰样式的转变,体现了唐代审美的迁移。灵巧的“坠珥”似乎更能吸引唐代诗人的目光,并为唐诗的意境营造出更富于动态色彩的审美空间。

其次,佩戴者从上层贵妇和下层奴仆逐步向整个社会阶层扩展。前人多用耳饰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也将耳饰作为约束女性的工具。而在唐诗中佩戴耳饰的则不仅是贵族妇女,歌舞伎和部分平民也逐渐开始佩戴。在唐代的壁画中,多为胡人佩戴耳饰,汉族妇女佩戴较少。这在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四名侍女中只有右二未梳发髻者有穿耳戴环,此人眉目与其他三人有所不同,显然是胡人装扮,而其余三名汉族服饰装扮的侍女均未穿耳。此壁画与张籍的《昆仑儿》诗词相符,“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右二的侍女未盘发,似螺髻长卷。而张籍的另一首诗《蛮中》有言曰:“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穿耳戴玉环者虽不知是谁,但是根据题目“蛮中”二字,可知应是少数民族。这是因为唐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儒家的礼乐教化经过汉魏的沉淀,到了唐代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因此即便是穿耳这种对身体损伤较小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大规模提倡和效仿。

随着唐代风气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世俗审美逐渐占据上风,士人对于美的追求更加自由,部分平民阶层开始接触和接受耳饰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唐诗中的耳饰,已经从束缚女性转变为彰显女性魅力,它的适用人群也从少数贵族和奴仆向社会各个阶层流行延展,同时使唐诗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

最后,唐诗中的耳饰体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倾向。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对于异域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胡人的服饰因此得以出现在唐朝贵族和平民阶层的视野中。“紫藤垂罽珥,红荔悬缨络”(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罽珥”便是用西域罽宾地区毛织品装饰的耳坠,这种在西域佛教造像中可见到的首饰逐渐由信众带到了中原。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中,女娲右耳佩戴穿耳耳坠,女娲和伏羲是汉民族的神话人物,新疆的墓室中也屡有发现。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在新疆出土的壁画中,女娲穿耳戴环。在敦煌石窟中,菩萨戴耳坠、耳环的现象很常见,这种审美风格顺着丝绸之路蔓延到中原,被汉文化所认同吸纳。

这种来源于少数民族的饰品,因其形制美观,而被汉族妇女所接受,其出现在诗歌中的场景也大多和胡人有关,不是出现在胡人舞乐当中,就是出现在胡风影响下的酒肆中。

无论是明月情思的耳珰,还是翩翩起舞的坠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审美倾向。唐人将这种首饰作为情感的寄托物,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空间。这些精美的耳饰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可以说,耳饰使唐代诗人们有了托物言情的物质寄托。民族交融的时代背景,使唐诗中的耳饰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貌。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裴度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裴度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唐朝名相,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

裴度在年少时,看相的说他犯饿死相,将来会饿死。后来去应考试,屡次不中,生活困难,遭遇不顺利,但他的道德学问,不因命运坎坷而改变,反而日有进步,于圣贤修身立命之学,身体力行,所以心志淡泊,操守坚贞。一天,他往洛阳香山寺去游玩,正当走进大雄宝殿之内,见一中年妇女在佛前礼拜,拜毕匆匆而去,裴度在殿内瞻望了一周,回头忽见栏杆上有一花包袱,他看看寺内无人,心想这花包袱定是香客遗忘的。不知其中究是何物,就打开一看,乃是玉带一条,犀带两条,都是稀世之宝,价值极贵,他料失主定会回来寻找,就坐下等候。等了许久,见那拜佛的妇人慌张走来,像寻找什么东西,看她脸色非常紧张,裴度就起身问她找寻何物?那妇女哭泣说道:“我父亲因犯了罪,关在狱中,我昨天特向亲戚家借得玉带一条,犀带两条,想拿去向有关部门疏通说情,以赎父罪,我因一时心神不宁,礼佛后遗忘在此。失却财宝,恐怕父亲罪名从此难脱,一家数口也没声望了”。 裴度听了,就将包袱拿出,问她是这个么?妇人看了点头称是。裴度就毫不介意地还给了她。 她接过一看,宝物丝毫不错,心中非常感激,就分了条犀带给裴度,以酬谢他拾金不昧之德。裴度哪里肯受,急步转身回家去了。过些时候,裴度已经遗忘此事。一天,偶遇以前说他犯饿死相的相士,很惊奇地说,他的相和从前大不同了,非但饿死相已经完全祛除,而且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呢。这一定是做了极大阴德,才有此转变的。裴度心里明白,从此心善更坚,善行益多,后来出将入相,官至丞相,封晋国公,德被寰宇,威震四夷。

裴度晚年闲居洛阳,唐“安史之乱”以后,东都洛阳相比于充满权力之争的长安,政治氛围显得温馨怡人,再加以气候温和,风景优美,逐渐成为长安退休官员安度晚年的地方,逃避政治斗争的高官们也把这里作为一时的退避地,当时失势官僚权贵也常常被闲置在洛阳。尤其在各种矛盾最为激化的唐文宗、武宗时期,许多官僚文人因不同原因居住、活动于洛阳,在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闲适文人群,裴度便是其中主要人物之一。裴度在洛期间,实际上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

裴度以好士为时人所敬重,对当时文士来说,他是个极有亲和力的人物。大和八年(834)三月至开成二年(837)五月期间,作为东都最高的行政长官留守,裴度以其一流的人品、政绩和好士的作风,在洛阳这块闲适的土地上,自然成了众多退闲文人交往的中心。裴度在东都洛阳的留守一职虽然位高但却是一个闲职,裴度闲来无事,其宅园便成为在洛文人文酒之会的重要场所。除白居易、刘禹锡外,在裴度的园林文酒之会中,还有很多其他宾客,所谓“当时名士皆从之游”。关于文酒之会的场景,刘禹锡、白居易的诗作中多有描述。开成元年(836),刘禹锡作《酬乐天斋满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戏赠》诗,有“平阳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之句,以汉代以酒醉宾客的丞相曹参比裴度,由此同样可窥见当时文酒之会的气氛,没有君子间的谦让,没有贵贱尊卑,正如白诗中所言“主客忘贵贱,不知俱是谁”,在酣畅的游宴、吟咏中,“适意”“恣意”是与会者所体验到的满足感。

开成二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洛滨祓(fú)禊(xì)会(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祓禊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发起人是河南尹李珏,召集者是裴度,还有太子少傅白居易,三位太子宾客萧籍、李仍淑、刘禹锡及其他官员共15人。宴会中,裴度首先为诗一首,引出其他人的诗作。这是东都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文酒盛会。对其盛况,白居易在《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并序》作了细致的描述,这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禊饮之后的又一祓禊盛会。就洛阳文坛而言,是继西晋“二十四友”金谷之会后的又一较大规模的集会活动。宴饮活动不再局限于园林,而是泛舟洛水,洛阳许多景观诸如斗亭、魏堤、天津桥、宫墙、苑树、川色都在游赏感受之中。而且不再限于官僚文人圈内,而是“惊动洛城人”,从白、刘“观者如堵”、“翠幄连云起,香车向道齐”的描述中,可以想见洛水岸边围观的人潮。裴度在洛与白居易、刘禹锡的活动交往最为频繁,然而,在裴、白、刘的诗酒交往中,因裴度的身份和人品,刘、白在诗中总是不能完全忘记裴度的特殊威望。白居易对裴度充满敬意和仰慕之情。甚至有“愿我如蒲稗,永得相因依”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相依心理。白居易认为,裴度一生拥有了高官和功业,而今虽退闲,但身居留守要职。虽居留守之职,却又身心安适,无所羁绊,逍遥安乐。裴度的“自由身”是“功成名遂自由身”,在裴度身上,实现着白居易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刘禹锡一生几次受到裴度的帮助、提拔,因而对裴度的态度,除敬意外,还有感恩之情。

裴度因其好士和人格魅力,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对洛阳文人活动起到很好的凝聚作用。文宗时期是中晚唐洛阳文事最活跃的时期,而大和八年至开成二年间可以说是一个最强的兴奋点。诗酒游宴频繁,而且往往歌舞相伴,众文士极尽游宴之欢乐。对元和中兴起重要作用的裴度,以一种逍遥的姿态生活于洛阳,既以陶、谢自比,又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言欢,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沉浸于诗酒园林、宾客文士之好中,再无时事萦绕心头,着实一派潇洒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