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秋天柿子成熟的句子怎么写(秋天柿子成熟的句子)

秋天柿子成熟的句子怎么写(秋天柿子成熟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柿柿如意,柿柿顺心

柿子,在家乡关中平原,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深秋,柿子熟了,人家的门前院落,好似挂了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画面上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喜庆热烈,一扫秋末的凋敝。

柿子,它是在家乡扎下了根。人多的庄院有,荒僻的山脚,田间地头,也都有它的身影。植在庭院的柿子,人们采摘了,吃鲜柿,削了皮晒柿霜,待放软了拌炒面粉,烙甜糯的柿子饼,吃法多样。

长在田野的柿子,如今,鲜有人去摘了。一天天,它们在枝头兀自红艳,伴着天光初绽,暮色四合。有的凋落在泥土,有的倔强立在树梢,任由鸟儿啄食。待初冬覆雪,那红红的柿果,足以媲美傲雪的梅花。

从前,柿子可是高居庙堂,民间难觅其踪影。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记载上林宛内所植果树“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燃柿,即柿子。柿子颜色金黄,尽显富丽高贵,蒙天子青睐,植于皇家园林,宗祠,帝王陵。

帝王对它赞不绝口。南朝梁简文帝《谢东官赐柿启》夸赞“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亦夸“垂贲华林园,柿味滋殊绝。”

到了唐宋,柿子已移步民间,被广泛种植。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秋高气爽,诗人去安国寺红楼院拜访朋友诗僧广宣,寺门上锁,未遇。却遇到了安国寺最美的秋景。柿子红彤彤,霜染柿叶,朱果红叶,红楼翠竹映着澄澈蓝天,如此美景,诗人怎愿离去?找邻居开了寺院门锁,悠然漫步,欣赏这宜人秋色。

慈恩寺和柿子,颇有渊源。

唐朝著名画家郑虔习画,苦于无纸张,便住在慈恩寺,收集深秋的柿叶,用以题诗作画。天长日久,存了几间屋子的柿叶。《文艺传·郑虔传》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亦有“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唐·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诗人常去慈恩寺散步。秋天的慈恩寺,柿叶红遍,柿果累累,诗人却在寺门外徘徊惆怅,无心欣赏美景。知己李杓直病逝,元稹卧病,任秋景美如诗画,诗人也是没有心情去品赏。

家乡人精于面食,面粉和柿子可以做出美味。西安名小吃黄桂柿子饼,食材选用临潼出产的火晶柿子,甜糯绵软。然再好吃的柿子饼,也比不上记忆里外婆烙的柿子饼。自然放软的柿子,外婆不舍得吃,总要留些颜色最红,个头最大最圆的柿子。外婆说这样的柿子烙的饼最甜。

等到我们孙辈回去看她,外婆坐小竹凳守着平底锅,文火慢慢煎柿饼,锅铲小心翼翼翻饼面。待饼儿圆圆,焦花均匀,外婆一个个盛在盘子里,笑眯眯看着我们吃。

柿子拌炒面,是另一种吃法。缺粮的年代,柿子可以顶粮。外婆先蒸了面粉,后小火慢炒,加些细盐五香粉,炒至微黄。剥了皮的软柿,拌上炒面,甜糯里带着点咸,中和了柿子的甜腻。既是可口的零食,又可替代主食,当做一顿饭。只是,吃柿子拌炒面,要遵循食不语的古训,若是开口说话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炒粉呛到。

柿子看着不起眼,齐白石先生却喜之。大师画柿,并自称柿园先生。柿谐音事,柿柿如意,柿柿顺心。花鸟鱼虫,寻常果蔬,都被大师赋予了灵魂,画作鲜活灵动。这平淡温暖的市井味道,才是生活的真谛啊。

-作者-

童话,喜欢文字。

柿柿如意,柿柿顺心

柿子,在家乡关中平原,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深秋,柿子熟了,人家的门前院落,好似挂了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画面上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喜庆热烈,一扫秋末的凋敝。

柿子,它是在家乡扎下了根。人多的庄院有,荒僻的山脚,田间地头,也都有它的身影。植在庭院的柿子,人们采摘了,吃鲜柿,削了皮晒柿霜,待放软了拌炒面粉,烙甜糯的柿子饼,吃法多样。

长在田野的柿子,如今,鲜有人去摘了。一天天,它们在枝头兀自红艳,伴着天光初绽,暮色四合。有的凋落在泥土,有的倔强立在树梢,任由鸟儿啄食。待初冬覆雪,那红红的柿果,足以媲美傲雪的梅花。

从前,柿子可是高居庙堂,民间难觅其踪影。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记载上林宛内所植果树“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燃柿,即柿子。柿子颜色金黄,尽显富丽高贵,蒙天子青睐,植于皇家园林,宗祠,帝王陵。

帝王对它赞不绝口。南朝梁简文帝《谢东官赐柿启》夸赞“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亦夸“垂贲华林园,柿味滋殊绝。”

到了唐宋,柿子已移步民间,被广泛种植。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秋高气爽,诗人去安国寺红楼院拜访朋友诗僧广宣,寺门上锁,未遇。却遇到了安国寺最美的秋景。柿子红彤彤,霜染柿叶,朱果红叶,红楼翠竹映着澄澈蓝天,如此美景,诗人怎愿离去?找邻居开了寺院门锁,悠然漫步,欣赏这宜人秋色。

慈恩寺和柿子,颇有渊源。

唐朝著名画家郑虔习画,苦于无纸张,便住在慈恩寺,收集深秋的柿叶,用以题诗作画。天长日久,存了几间屋子的柿叶。《文艺传·郑虔传》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亦有“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唐·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诗人常去慈恩寺散步。秋天的慈恩寺,柿叶红遍,柿果累累,诗人却在寺门外徘徊惆怅,无心欣赏美景。知己李杓直病逝,元稹卧病,任秋景美如诗画,诗人也是没有心情去品赏。

家乡人精于面食,面粉和柿子可以做出美味。西安名小吃黄桂柿子饼,食材选用临潼出产的火晶柿子,甜糯绵软。然再好吃的柿子饼,也比不上记忆里外婆烙的柿子饼。自然放软的柿子,外婆不舍得吃,总要留些颜色最红,个头最大最圆的柿子。外婆说这样的柿子烙的饼最甜。

等到我们孙辈回去看她,外婆坐小竹凳守着平底锅,文火慢慢煎柿饼,锅铲小心翼翼翻饼面。待饼儿圆圆,焦花均匀,外婆一个个盛在盘子里,笑眯眯看着我们吃。

柿子拌炒面,是另一种吃法。缺粮的年代,柿子可以顶粮。外婆先蒸了面粉,后小火慢炒,加些细盐五香粉,炒至微黄。剥了皮的软柿,拌上炒面,甜糯里带着点咸,中和了柿子的甜腻。既是可口的零食,又可替代主食,当做一顿饭。只是,吃柿子拌炒面,要遵循食不语的古训,若是开口说话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炒粉呛到。

柿子看着不起眼,齐白石先生却喜之。大师画柿,并自称柿园先生。柿谐音事,柿柿如意,柿柿顺心。花鸟鱼虫,寻常果蔬,都被大师赋予了灵魂,画作鲜活灵动。这平淡温暖的市井味道,才是生活的真谛啊。

-作者-

童话,喜欢文字。

霜降节气|吃柿赏枫 莫负秋光正好

柿子熟了

叶子红了

天气凉了

转眼间

我们迎来了2022年

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

霜降时节有何气候特点?

有哪些传统习俗?

霜降到立冬

往往是北方一年当中

气温下降最快的时段

也是一年当中

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此时节

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

天气多变

气温往往骤升骤降

体质较弱者很容易滋生疾病

外出赏景时

一定要注意保暖

霜降

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

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意思是说

此时节豺狼捕猎频繁

草木颜色逐渐变黄

百虫开始冬眠

“霜降”也为人们带来别样的秋色

枫叶经秋霜洗礼变为橘红

在阳光照射下

层林尽染,如霞似锦

塘中衰荷虽经霜打

片叶枯萎下垂

但茎秆挺立依然

成为深秋中的另外一种美景

正所谓

“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

霜降

民俗

【吃柿子】

都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霜降时节

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

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

营养价值高

【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

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

赏菊饮酒

【赏红叶】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降过后

枫树、黄护树等树木

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

如火似锦

非常壮观

【补霜降】

饮食养生民间有

“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此时宜平补

尤其应健脾养胃

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有很多

如玉蜀黍、萝卜、栗子

秋梨、百合、蜂蜜等食物

霜降

养生

【防秋燥】

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

梨、苹果、橄榄、白果

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

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

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防秋郁】

秋风瑟瑟

季节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忧思

可以多听一些较为欢快的音乐

换一些暖色调的服饰来调节心情

或是登高远眺

增强运动

【防秋寒】

天气逐渐变冷

身体局部保暖不当

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刺激

而新陈代谢有所增加等原因

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

随之增多

一定要按医生的指导治疗

象象提醒大家

天气渐凉

清晨和夜晚莫忘勤添衣~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等

来源: 中国气象局

柿柿如意,柿柿顺心

柿子,在家乡关中平原,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深秋,柿子熟了,人家的门前院落,好似挂了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画面上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喜庆热烈,一扫秋末的凋敝。

柿子,它是在家乡扎下了根。人多的庄院有,荒僻的山脚,田间地头,也都有它的身影。植在庭院的柿子,人们采摘了,吃鲜柿,削了皮晒柿霜,待放软了拌炒面粉,烙甜糯的柿子饼,吃法多样。

长在田野的柿子,如今,鲜有人去摘了。一天天,它们在枝头兀自红艳,伴着天光初绽,暮色四合。有的凋落在泥土,有的倔强立在树梢,任由鸟儿啄食。待初冬覆雪,那红红的柿果,足以媲美傲雪的梅花。

从前,柿子可是高居庙堂,民间难觅其踪影。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记载上林宛内所植果树“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燃柿,即柿子。柿子颜色金黄,尽显富丽高贵,蒙天子青睐,植于皇家园林,宗祠,帝王陵。

帝王对它赞不绝口。南朝梁简文帝《谢东官赐柿启》夸赞“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亦夸“垂贲华林园,柿味滋殊绝。”

到了唐宋,柿子已移步民间,被广泛种植。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秋高气爽,诗人去安国寺红楼院拜访朋友诗僧广宣,寺门上锁,未遇。却遇到了安国寺最美的秋景。柿子红彤彤,霜染柿叶,朱果红叶,红楼翠竹映着澄澈蓝天,如此美景,诗人怎愿离去?找邻居开了寺院门锁,悠然漫步,欣赏这宜人秋色。

慈恩寺和柿子,颇有渊源。

唐朝著名画家郑虔习画,苦于无纸张,便住在慈恩寺,收集深秋的柿叶,用以题诗作画。天长日久,存了几间屋子的柿叶。《文艺传·郑虔传》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亦有“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唐·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诗人常去慈恩寺散步。秋天的慈恩寺,柿叶红遍,柿果累累,诗人却在寺门外徘徊惆怅,无心欣赏美景。知己李杓直病逝,元稹卧病,任秋景美如诗画,诗人也是没有心情去品赏。

家乡人精于面食,面粉和柿子可以做出美味。西安名小吃黄桂柿子饼,食材选用临潼出产的火晶柿子,甜糯绵软。然再好吃的柿子饼,也比不上记忆里外婆烙的柿子饼。自然放软的柿子,外婆不舍得吃,总要留些颜色最红,个头最大最圆的柿子。外婆说这样的柿子烙的饼最甜。

等到我们孙辈回去看她,外婆坐小竹凳守着平底锅,文火慢慢煎柿饼,锅铲小心翼翼翻饼面。待饼儿圆圆,焦花均匀,外婆一个个盛在盘子里,笑眯眯看着我们吃。

柿子拌炒面,是另一种吃法。缺粮的年代,柿子可以顶粮。外婆先蒸了面粉,后小火慢炒,加些细盐五香粉,炒至微黄。剥了皮的软柿,拌上炒面,甜糯里带着点咸,中和了柿子的甜腻。既是可口的零食,又可替代主食,当做一顿饭。只是,吃柿子拌炒面,要遵循食不语的古训,若是开口说话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炒粉呛到。

柿子看着不起眼,齐白石先生却喜之。大师画柿,并自称柿园先生。柿谐音事,柿柿如意,柿柿顺心。花鸟鱼虫,寻常果蔬,都被大师赋予了灵魂,画作鲜活灵动。这平淡温暖的市井味道,才是生活的真谛啊。

-作者-

童话,喜欢文字。

【岁岁年年柿柿红 年年岁岁柿柿顺】——深秋说柿子

程毅/摄

秋色浓浓,柿子红红,又是一年柿子成熟时。

晚春初夏,柿子青果绿绿;深秋天,枝上挂满了小红灯笼,遥望近观,红星闪闪,红灯盏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古往今来,拿柿子说事、与柿子结缘者,大有人在。宋代诗人孔平仲写诗说柿:“林中有丹果,压枝有何稠;风霜变颜色,雨露如膏油……”。封建皇帝皇权封柿:东汉光武帝刘秀赐予柿树“长寿树”。明太祖朱元璋当和尚时,遇灾荒年断粮讨饭,一次饿得两眼昏花,倒在柿树旁,醒来摘吃几个柿子,解渴解饥饿;当上皇帝后下圣旨封柿树为“凌霜侯”。大画家齐白石画柿送福,题书“世世平安”。著名作家老舍在居所手植柿树,取名“丹柿小院”。老百姓誉柿,借柿、事、世、仕谐音说,心想“柿”成、“柿柿”如意;四(五)“柿”同堂、百“柿”同春;“柿”途美好、学优则“柿”……

程毅/摄

柿树在中国本土生,栽培越千年。种类有:四周柿、牛心柿、鸡心黄柿、罗田甜柿、镜面柿、黑柿等等。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封建时代,镜面柿被列为朝贡上品;黑柿是世界上最甜的柿子。红红的柿子,芳香醇厚,糯甜如蜜,其维生素和糖含量比一般水果高一至二倍,享有“果中圣品”美称。在当下的食品、菜肴中,有柿饼、柿糕、柿条、肉丝柿条、鲜柿火腿片、柿饼百合汤,鲜柿蜜枣汤等。柿子的药用价值也不低,活血化瘀又健脾,消食止咳祛痰积,止血解渴生津液,而且,柿蒂、柿叶、柿霜皆可入药。毫不夸张地说,柿子全身都是宝——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的主题歌唱道:“柿子红满天呀,风雨过后更鲜艳;在你身边,我会觉得更温暖!”

程毅/摄

啊,红红的柿子,温暧了秋天,甜蜜了人间,造福了人类!

潘玉利(作者系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宿迁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振兴促进会、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诗词丨又是一年柿子红,柿柿如意笑秋风

文丨诗词君

霜降柿子红,至此秋日尽。

在这秋叶零落的季节里,红艳艳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红的灯笼,压弯了笔直的枝条。

那片片红柿叶,在秋风中摇曳舞动,犹如一面面小红旗在招展,分外俏丽惹眼。

“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

火红的柿子,装点着秋的风景。这是秋天特有的神韵。

又是一年柿子红,愿你“柿柿”如意,微笑前行!

深秋到了,柿子红了

《咏红柿子》

唐·刘禹锡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清晨的柿子在晨光中影影绰绰,夜晚的柿子在星辉中闪着日光。红红的柿子吸收了日月精华,莹润而美丽。

这也多亏了在采摘时,被遗漏掉才能得以保全寿命,如今依然在枝头高悬,更加甘甜可口。

做人也当如此,大英雄固然英姿勃发,闪闪发光,小人物却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要因为一时失意一蹶不振,无须因为生活平凡而叹气忧伤,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游子思乡,柿柿平安

《秋思有感》

宋·何梦桂

落日西风捲白沙,关山万里客思家。

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

傍晚时分,西风吹卷起阵阵白沙,山河万里,独在他乡,异常思念自己的故乡。

芦花飞白,鸿雁全部飞往南方,没有家人的一点消息。

又一年秋深,山野村舍,柿子如火绚烂。普普通通,却也轻易勾起对故土的眷念。

或许这也是柿子的使命,提醒着人们,年岁更迭,莫失莫忘,也传递着说不出口的美好祝愿!

深秋了,游子也好,归人也罢,唯愿“柿柿”平安!

柿柿甜蜜,白首不离

《寄内》

唐·白居易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桑树刚刚开始有绿叶的春天,你我就开始分别,现在秋深了,柿叶红了一半,你仍未归还。

多羡慕平凡农家的恩爱夫妻,男子耕田,女子浣衣,日子虽普通,却甜蜜。

这是白居易写给妻子的诗,希望妻子早日归家,也能看出诗人与妻子的情深义重。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白首不离,柿柿甜蜜!

每一个当下,都是好柿候

《重阳后六日登镜光阁五首 其三》

明·陆深

曲阑矮几坐晴波,柿子胡桃落叶多。

为爱城西好风景,相期一日一来过。

深秋已至,柿子、胡桃的落叶越来越多。

但是柿子仍然高高挂在枝头,一天一个颜色,一日一个风景。

为了欣赏这城西的好风景,一定要一天来一次。

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风景,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时候。

珍惜当下,及时行乐,欣赏所能看到的风景,享受每一刻属于自己的时光。

柿传千年,柿柿如意

《全梁文·卷十》节选

晋·司马昱

悬霜照采,凌冬挺润,

甘清玉露,味重金液,

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

无以疋此嘉名,方兹擅美。

柿子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一抹甜。寒冷的天里,这一抹甜,足以宽慰生活的万千不如意。

春华秋实,柿子的一生,从春到秋,经风历雨,在时间里酿出甘美清甜。

仔细看,柿子丰厚圆硕,形似如意,“柿”又与“事”谐音,历来就深受文人雅客的喜欢。

入了画,入了诗,还被匠人做成各种精巧的物品,也在喜庆的场合,宣扬吉祥。

和如意放一起,为事事如意,和苹果放一起,是“事事平安”,复杂一点的,和柏树、金桔一起,借其谐音,谓之“百事大吉”。

喜欢红柿挂满枝头的美,像一个个红灯笼,在风中摇曳,美得自然,美得盈实,透着一种喜气,照亮了整个深秋。

秋风起、秋意凉,不妨出门去赏秋,去遇见红柿满枝,去尝尝满口柿香。

顺便给诗词君点个【赞】与【在看】,祝愿你每一个柿候,都柿柿如意,平安无恙!

*作者:雨染,本文转载于诗词天地,图片来自网络。

柿柿如意,柿柿顺心

柿子,在家乡关中平原,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深秋,柿子熟了,人家的门前院落,好似挂了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画面上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喜庆热烈,一扫秋末的凋敝。

柿子,它是在家乡扎下了根。人多的庄院有,荒僻的山脚,田间地头,也都有它的身影。植在庭院的柿子,人们采摘了,吃鲜柿,削了皮晒柿霜,待放软了拌炒面粉,烙甜糯的柿子饼,吃法多样。

长在田野的柿子,如今,鲜有人去摘了。一天天,它们在枝头兀自红艳,伴着天光初绽,暮色四合。有的凋落在泥土,有的倔强立在树梢,任由鸟儿啄食。待初冬覆雪,那红红的柿果,足以媲美傲雪的梅花。

从前,柿子可是高居庙堂,民间难觅其踪影。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记载上林宛内所植果树“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燃柿,即柿子。柿子颜色金黄,尽显富丽高贵,蒙天子青睐,植于皇家园林,宗祠,帝王陵。

帝王对它赞不绝口。南朝梁简文帝《谢东官赐柿启》夸赞“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亦夸“垂贲华林园,柿味滋殊绝。”

到了唐宋,柿子已移步民间,被广泛种植。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秋高气爽,诗人去安国寺红楼院拜访朋友诗僧广宣,寺门上锁,未遇。却遇到了安国寺最美的秋景。柿子红彤彤,霜染柿叶,朱果红叶,红楼翠竹映着澄澈蓝天,如此美景,诗人怎愿离去?找邻居开了寺院门锁,悠然漫步,欣赏这宜人秋色。

慈恩寺和柿子,颇有渊源。

唐朝著名画家郑虔习画,苦于无纸张,便住在慈恩寺,收集深秋的柿叶,用以题诗作画。天长日久,存了几间屋子的柿叶。《文艺传·郑虔传》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亦有“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唐·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诗人常去慈恩寺散步。秋天的慈恩寺,柿叶红遍,柿果累累,诗人却在寺门外徘徊惆怅,无心欣赏美景。知己李杓直病逝,元稹卧病,任秋景美如诗画,诗人也是没有心情去品赏。

家乡人精于面食,面粉和柿子可以做出美味。西安名小吃黄桂柿子饼,食材选用临潼出产的火晶柿子,甜糯绵软。然再好吃的柿子饼,也比不上记忆里外婆烙的柿子饼。自然放软的柿子,外婆不舍得吃,总要留些颜色最红,个头最大最圆的柿子。外婆说这样的柿子烙的饼最甜。

等到我们孙辈回去看她,外婆坐小竹凳守着平底锅,文火慢慢煎柿饼,锅铲小心翼翼翻饼面。待饼儿圆圆,焦花均匀,外婆一个个盛在盘子里,笑眯眯看着我们吃。

柿子拌炒面,是另一种吃法。缺粮的年代,柿子可以顶粮。外婆先蒸了面粉,后小火慢炒,加些细盐五香粉,炒至微黄。剥了皮的软柿,拌上炒面,甜糯里带着点咸,中和了柿子的甜腻。既是可口的零食,又可替代主食,当做一顿饭。只是,吃柿子拌炒面,要遵循食不语的古训,若是开口说话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炒粉呛到。

柿子看着不起眼,齐白石先生却喜之。大师画柿,并自称柿园先生。柿谐音事,柿柿如意,柿柿顺心。花鸟鱼虫,寻常果蔬,都被大师赋予了灵魂,画作鲜活灵动。这平淡温暖的市井味道,才是生活的真谛啊。

-作者-

童话,喜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