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一个坚持下去的古文句子有哪些(一个坚持下去的古文句子)

一个坚持下去的古文句子有哪些(一个坚持下去的古文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写材料实用收尾古语集锦坚持(积累)主题(10条)

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

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鼓励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坚持下去。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我们要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

6.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状留》。原文:“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处就在“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不过,前者多说坏事,后者则常说好事。而“积土成山”,则出自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公文写作中,凡是与“量变”“质变”有关的事情,全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坚忍执着,巩固反取得的压倒性胜利。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用法提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也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是终不长久。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时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清风自来”。在公文写作中,你可能见过太多强调量变的句子,而这句,则是强调质变。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关键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反斗争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势头喜人,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暴”通“曝”,成语“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厉害的还会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举的这个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要反着用。除了学习,这句话还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释义: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形容坚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难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环也有暗淡的时候,他也会懒惰,也会享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魏徵就会站出来。《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劝谏,先扬后抑,颇有成效。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大家,坚持到底。对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项目,也可以是没有时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我党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人民交出管党治党新答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在做事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殿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积累,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努力等各个方面。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是一件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写材料实用收尾古语集锦坚持(积累)主题(10条)

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

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鼓励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坚持下去。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我们要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

6.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状留》。原文:“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处就在“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不过,前者多说坏事,后者则常说好事。而“积土成山”,则出自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公文写作中,凡是与“量变”“质变”有关的事情,全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坚忍执着,巩固反取得的压倒性胜利。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用法提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也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是终不长久。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时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清风自来”。在公文写作中,你可能见过太多强调量变的句子,而这句,则是强调质变。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关键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反斗争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势头喜人,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暴”通“曝”,成语“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厉害的还会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举的这个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要反着用。除了学习,这句话还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释义: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形容坚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难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环也有暗淡的时候,他也会懒惰,也会享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魏徵就会站出来。《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劝谏,先扬后抑,颇有成效。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大家,坚持到底。对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项目,也可以是没有时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我党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人民交出管党治党新答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在做事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殿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积累,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努力等各个方面。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是一件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写材料实用收尾古语集锦坚持(积累)主题(10条)

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

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鼓励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坚持下去。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我们要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

6.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状留》。原文:“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处就在“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不过,前者多说坏事,后者则常说好事。而“积土成山”,则出自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公文写作中,凡是与“量变”“质变”有关的事情,全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坚忍执着,巩固反取得的压倒性胜利。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用法提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也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是终不长久。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时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清风自来”。在公文写作中,你可能见过太多强调量变的句子,而这句,则是强调质变。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关键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反斗争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势头喜人,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暴”通“曝”,成语“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厉害的还会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举的这个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要反着用。除了学习,这句话还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释义: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形容坚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难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环也有暗淡的时候,他也会懒惰,也会享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魏徵就会站出来。《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劝谏,先扬后抑,颇有成效。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大家,坚持到底。对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项目,也可以是没有时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我党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人民交出管党治党新答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在做事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殿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积累,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努力等各个方面。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是一件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写材料实用收尾古语集锦坚持(积累)主题(10条)

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

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鼓励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坚持下去。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我们要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

6.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状留》。原文:“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处就在“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不过,前者多说坏事,后者则常说好事。而“积土成山”,则出自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公文写作中,凡是与“量变”“质变”有关的事情,全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坚忍执着,巩固反取得的压倒性胜利。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用法提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也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是终不长久。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时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清风自来”。在公文写作中,你可能见过太多强调量变的句子,而这句,则是强调质变。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关键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反斗争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势头喜人,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暴”通“曝”,成语“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厉害的还会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举的这个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要反着用。除了学习,这句话还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释义: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形容坚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难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环也有暗淡的时候,他也会懒惰,也会享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魏徵就会站出来。《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劝谏,先扬后抑,颇有成效。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大家,坚持到底。对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项目,也可以是没有时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我党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人民交出管党治党新答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在做事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殿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积累,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努力等各个方面。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是一件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5首励志诗词,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读一读,成功的未来看得见

生活中,你是否有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的感觉呢?有太多的东西压在自己的肩膀上,想要摆脱却不得不拼尽全力去承担。是的,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东西。没有人问过我们愿不愿意,也很少有人在意我们的能力够不够。

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事情是你一直想做的,为了做到这件事情拼尽全力,即便不知道结果。如果是,相信你最终一定能实现,因为你很坚强。

做任何事,觉得困难时,读一读这五首诗吧,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力量。

当你在坚持的道路上受尽磨难,生活一片黑暗时。记住,这是走向最终的成功必须经历的,因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堂开示颂

唐代: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磨难来的如此迅猛,来不及预防,也不能躲掉。这时能够做的也就是咬牙坚持,像竹子一样坚韧,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男权社会里,女子只能是陪衬物,女权的道路一望无尽。即便在当今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你是女人,那么更需要在心理上强大,自己就要相信“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近现代: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

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并不能马上收到回报。一些事情看起来是无用功,但就是这些事情的积累才能有成功的质变。如同衔草木填海的精卫,挖土移山的愚蠢。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近现代: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胸怀抱负,心向往之。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