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小提琴的句子简短(描写小提琴的句子)

描写小提琴的句子简短(描写小提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好文分享」小提琴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它会洗涤您的身心。会打开您的记忆和想象,全心地投入,更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它是日子中的调味品,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滋味。

小提琴拉出来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这种音乐能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是对心灵柔柔地抚摸,霎那间,前尘往事,如云如烟,静静地在你的周身弥漫开来,心如止水…

音乐中的“柔板”是很容易打动人的,它不仅立即唤起你的听觉,而且令耳朵异常舒服。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这首柔美抒情的《弦乐柔板》来自美国现代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2004年,它被BBC “今日”栏目的听众票选为最悲伤的古典音乐。这首悲情挽歌中蕴含的巨大悲痛力量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它把弦乐的韧和柔板的绵发挥到无以复加,那股像疯长的藤萝一般肆意蔓延的温柔会把你紧紧缠绕,令人几乎窒息……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创作的一首饮誉世界的吉他名曲。这首乐曲充满了一种西班牙式的忧伤,旋律优美得难以言喻,散发出浪漫的色彩和奔放活力。

此曲自1940年首演之后,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一点,这首作品的问世,将吉他这件民俗乐器成功地与古典交响乐队作了有机的融合,因此成为吉他乐器进入古典殿堂音乐的一座里程碑。

马斯卡尼一生写了15部歌剧,1890年首次公演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其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西西里乡村的爱情悲剧。

这部作品中不乏优秀唱段,而其中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以荡气回肠、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悲悯的基调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这首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也感染了不少电影导演,经常被用作电影配乐。

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能体现出作曲家明快、优雅富有魅力的音乐特点,它曲调宽广、优美抒情,是一支非常精致甜美的“歌”。

这是弗雷为管弦乐团与合唱团谱写的《帕凡舞曲》,它节奏舒缓,旋律幽远宁静,像絮绕不去的田园乡愁,无法名状,迷人非常。

这首《夜曲》虽然创作于肖邦二十多岁的时候,却已经带有肖邦特有的忧郁风格,“夜曲”与其他音乐体裁比较起来更像是他在夜深人静时用音乐写下的内心独白。

圣桑《天鹅》以清澈的和弦开始,它清晰简洁地奏出水波荡漾的引子,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则描绘了正在安详浮游的天鹅高贵的神情。《天鹅》整曲勾勒出天鹅优雅端庄的形象,把乐曲带入崇高的境界。

圣桑的《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作于1886年,用两架钢琴和管弦乐队演奏,乐曲的副标题叫做“大动物园幻想曲”。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自己闹着玩儿写的,由于其中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曲调,大都经过并非善意的改动,常常带有讥讽的意味,因此,当作曲家在世时,除了1887年2月在巴黎秘密为他的朋友演出过一次外,圣-桑禁止在他生前演奏或出版这部作品,惟独其中的“天鹅”一曲可以例外。

这首《天鹅》是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的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圣桑不象其他的乐曲意在模仿和嘲弄(《动物狂欢节》里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带有嘲讽性质的,包括一些过去和当时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连圣-桑自己的也有),而是刻意寻求表现天鹅本身固有的美和人们对它所作的美学评价。

舒伯特这首为大提琴而作的《弦乐五重奏》以悸动的切分节奏和扣人心弦歌唱般的旋律安慰了无数心灵。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好文分享」小提琴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它会洗涤您的身心。会打开您的记忆和想象,全心地投入,更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它是日子中的调味品,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滋味。

小提琴拉出来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这种音乐能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是对心灵柔柔地抚摸,霎那间,前尘往事,如云如烟,静静地在你的周身弥漫开来,心如止水…

音乐中的“柔板”是很容易打动人的,它不仅立即唤起你的听觉,而且令耳朵异常舒服。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这首柔美抒情的《弦乐柔板》来自美国现代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2004年,它被BBC “今日”栏目的听众票选为最悲伤的古典音乐。这首悲情挽歌中蕴含的巨大悲痛力量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它把弦乐的韧和柔板的绵发挥到无以复加,那股像疯长的藤萝一般肆意蔓延的温柔会把你紧紧缠绕,令人几乎窒息……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创作的一首饮誉世界的吉他名曲。这首乐曲充满了一种西班牙式的忧伤,旋律优美得难以言喻,散发出浪漫的色彩和奔放活力。

此曲自1940年首演之后,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一点,这首作品的问世,将吉他这件民俗乐器成功地与古典交响乐队作了有机的融合,因此成为吉他乐器进入古典殿堂音乐的一座里程碑。

马斯卡尼一生写了15部歌剧,1890年首次公演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其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西西里乡村的爱情悲剧。

这部作品中不乏优秀唱段,而其中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以荡气回肠、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悲悯的基调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这首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也感染了不少电影导演,经常被用作电影配乐。

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能体现出作曲家明快、优雅富有魅力的音乐特点,它曲调宽广、优美抒情,是一支非常精致甜美的“歌”。

这是弗雷为管弦乐团与合唱团谱写的《帕凡舞曲》,它节奏舒缓,旋律幽远宁静,像絮绕不去的田园乡愁,无法名状,迷人非常。

这首《夜曲》虽然创作于肖邦二十多岁的时候,却已经带有肖邦特有的忧郁风格,“夜曲”与其他音乐体裁比较起来更像是他在夜深人静时用音乐写下的内心独白。

圣桑《天鹅》以清澈的和弦开始,它清晰简洁地奏出水波荡漾的引子,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则描绘了正在安详浮游的天鹅高贵的神情。《天鹅》整曲勾勒出天鹅优雅端庄的形象,把乐曲带入崇高的境界。

圣桑的《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作于1886年,用两架钢琴和管弦乐队演奏,乐曲的副标题叫做“大动物园幻想曲”。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自己闹着玩儿写的,由于其中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曲调,大都经过并非善意的改动,常常带有讥讽的意味,因此,当作曲家在世时,除了1887年2月在巴黎秘密为他的朋友演出过一次外,圣-桑禁止在他生前演奏或出版这部作品,惟独其中的“天鹅”一曲可以例外。

这首《天鹅》是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的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圣桑不象其他的乐曲意在模仿和嘲弄(《动物狂欢节》里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带有嘲讽性质的,包括一些过去和当时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连圣-桑自己的也有),而是刻意寻求表现天鹅本身固有的美和人们对它所作的美学评价。

舒伯特这首为大提琴而作的《弦乐五重奏》以悸动的切分节奏和扣人心弦歌唱般的旋律安慰了无数心灵。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古琴家高建国: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气。古琴的珍贵难得,是在弹琴时,心事剔透明朗,回到天真本性,返璞归真之中与天地对话,所以古代常常只听琴音便可识得甚至懂得一人。

初识古琴家、画家高建国先生是缘于一首《山居吟》,琴音苍古之中松透疏朗,高老师将其间“高山为屏,清流为带”之雅逸、“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之旷达和徜徉其间、若有还无的萧索以指尖之流水古韵和琴法之铁画银钩的线韵感勾勒成诗。琴家高建国先生弄琴之时,不忘习画,常怀琴心,于古琴之中加入水墨游走,运指如行云,与古画之中添韵加音,丝弦似蝶舞,画在琴中游,音在墨里飞。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古筝悦人,古琴悦心,很多时候,古琴往往是弹给自己听的,刘长卿曾言:“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高建国先生琴画双绝,才高意广。古琴的“与天地之对话”,当得起“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若果说古筝是大家闺秀,琵琶是小家碧玉,而古琴则是“真名士自风流”。

高建国先生弹琴三十余载,回忆往昔,遇见古琴是自己命运中的注定的缘分。琴之型制成于东汉,南北朝时,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异彩纷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琴几乎鲜有人知,近年又逐渐兴起。

高先生谈到古琴的小众与大众之时,坦言:“小众与大众是相对的,古琴五六十年代鲜有人问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弹奏,现代有很多人是真心喜爱古琴,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着作秀成分,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十年之内没有太多动静,近年来才有大众化趋势。”先生说:“提起古琴,总会有人想起那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古琴其实是有门槛的,尽管近年来又大众化迹象,但实则依旧是小众,无论从难度还是本质包括素养而言,古琴都是有要求的,真正想要弹奏好古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古琴美在意,妙在境,技是艺之基础,艺是技之外延。”

高先生弹古琴是巧合,也是必然。他生于枕水而居的江南,氤氲着诗意水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江南之地,不仅于历史更迭之中孕育了千年文化,还养育一方才子墨客,更有多家琴派竞相开放,江苏自是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先生承袭了广陵派的恬逸洒脱、圆转流动,金陵派的端庄古朴,俊秀文气,并兼收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琴风之中格调取法天地,方正端重,但其意蕴之中又饱满绵长,松透圆润。

先生少时便接触过多种乐器,那时候当地宣传队举办演出,先生耳濡目染,彼时民族器乐中古筝、笛子、唢呐、二胡等皆是演出的座上宾,先生自小也涉猎过二胡、三弦、小提琴、笛子和板胡,音乐是相通的,那时年少,纵然对于乐器有所感悟,也只是将之视为乐器,虽偶尔听他人弹奏古琴,也知晓古琴变调之繁复,却始终未得真谛,或确切地说是,没有静下心去好好感悟古琴之妙趣。后来随着岁月消长,褪去少年青涩,开始逐渐接触世间百态之时,双手再按于古琴之上,竟然好似通灵一般,七弦根根分明,竟然弹到了自己心里,琴声泠泠淙淙如流水,在适时的阶段、适时的心境下,弹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领悟。

古琴不仅仅可以体现万物,应该说,古琴本身就囊括了相生之万物,天地之初始,先生说:“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如古琴这般意远韵长,藏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365天,琴面弧形,琴底平,象征天圆地方。古琴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一把琴七根弦,纵穿古今,横穿万物,尽收天地之万物,叹人生之喜悲。这样的一把琴,若无人间万象,怎能有这般山高水长,这样一把琴,怎么可能不动听不包罗万象源远流长!”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笑谈:“其实古琴也有三种境界,最初弹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再过些年,就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古琴也讲求见人、见己、见众生,意境是虚实相生,但内心需正视自己!古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因为有自我认知,所以弹曲,对于古琴曲是选择性地喜欢,更喜欢弹奏符合时下心境的古曲!年轻时只是把古琴当做乐器,现在则是琴友,交友讲求随缘!你和古琴真正结缘的时候,你就愿意倾听他的声音,他也会理解你,倾泻而出你想要的韵律。当你能够通过文化背景感知古琴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件单纯的、简单的乐器,‘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初学古琴之时,也有诸多艰难,领悟不够,静心不够,如同写文章词不达意,犹有冬雪之孤冷,但一旦逐层参透递进,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寒冰乍破,春暖花开,内心无比豁达畅然!”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先生谦逊,看到近年古琴逐渐兴起,心中甚慰,被问及“是否有复兴文化的使命感在身”,先生坦然笑道:“自己才疏学浅,不敢担此大任,但确实希望古琴能够绽放璀璨,真正的历史传承,是将琴与书画并行不悖,不能就琴讲琴,作为我个人,我觉得内心追求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比如琴画,那也可称得上是一种使命感吧!”人之于自己,使命感在于以寻求自我价值的方式成全自己,感化他人,能以琴音感化他人、以七弦划亮他人世界的琴人,必然是内心纯澈之人,方能照见古今岁月悲欢交集。古琴的质感与变调相辅相成,先生半生都在用古琴解音解码与构造意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动静回转皆文章,高低浓淡见平生。先生认为琴人应该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洒然,天地万物可收纳于心,但又不萦绕于心。

在先生眼中,琴人弄琴,有些音,飞舞在琴弦上,有些音,却化成点点滴滴落在了心里。自己酷爱《山居吟》中的写意,但又独加一味萧索悲凉在其间;爱《鸥鹭忘机》之道法自然,但又别有一番天地;爱《庄周梦蝶》之痴而不迷醉而不乱,旷达时奏《良宵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指法简洁,节短韵长,清冷之时奏《平沙落雁》,曲中展现水墨小品,意写云随雁字长,弹奏古琴把握意境,也可表达自己的小心情,这样的乐曲,才会有灵性,古琴曲始终在发展之中,我们当下学习,但却不是复制,而是融汇之中加入变通。古琴有100多个泛音,大约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每一个泛音都是心情之变奏。古琴历时千百年,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法,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很多曲子都数十个版本,呈现了一个“变”,但却又都是“通”的,人生亦是如此,“变”是为了“通”,“通”是“变”的起始与宗旨。

对于古琴的“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高先生认为琴人也应该与其对应“妙、阔、散、雅、灵、正、逸、端、适”。

“妙”要妙在妙趣横生,妙音玲珑;如《流水》之曲水流觞,潺潺成画;

“阔”要胸襟开阔,明月入怀,纵观古今,天高月小,纵然苍凉,也不改幽思,如《关山月》之古朴大气,幽趣无穷;

“散”要散在“闲散疏朗”,气度闲适,林下之仪,蔚然清风,如《鸥鹭忘机》之曲意隽永,耐人寻味;

“雅”要雅在“雅正方正,清新脱俗”,如《梅花三弄》之仙风合畅,新声奇变之中风雅摇曳;

“灵”要灵在万物复苏于七弦,却又不拘泥于七弦,如《欸乃》一声山水绿之盎然灵动烟消日出,灵气缭绕间与天地山水对话;

“正”要正在“清正端然,君子之风”,心正方可使操,如《酒狂》之坦荡,纵然酒中有乾坤,壶里日月长,依旧不忘初始之君子坦荡荡;

“逸”要逸然超脱,神清自然,如《渔樵问答》,避开尘世,四季流转,流星飒沓,回风流雪,操缦谐婉自如;

“端”要端正亭匀,温润如玉,如《阳关三叠》之君子之风,磊落疏朗,快意之事莫若友,离别之时愁满怀;

“适”要适得其态,中和清远,适度进退,如《平沙落雁》中苍然沧古,却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高建国先生画作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先生早年经商,经历颇丰,现移居广东,曾任中国古琴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课程访问学者、画家。顶着一身名号,却对其看得淡之又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以有限之身探取知识,领悟一生,已经受益匪浅,名号不过是身外之物,青年宜看远,中年宜看阔,老年宜看淡。”

如同很多习琴的人,先生在三十、四十以及五十岁时候,都遇见过瓶颈期,遇见瓶颈期的时候,先生从不较劲儿和钻牛角尖,反而是“放一放”,或从画中找感受,琴画合一,音墨同源,琴心有寄,墨画无涯。画中找琴心,是高先生的妙法之一,更是自己在寻根溯祖中的一种对话与考问。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倡议学习古琴的人不妨也练一下书画,琴之指法是抚琴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说:“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造化自然,此实境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运指之中”。有了运指,琴画才能如石涛评画所说“指于山则灵之、指于水则动之、指于林则生之、指于人则逸之”。先生提倡“曲风屡变,指法不移”、“指法要健,下指要有神有物”,古琴与绘画一样,无论是古琴还是书画,都要道法自然。

他提及清代画家龚贤在其课徒稿中的画家四要,第一条“用笔要古”,其实古琴也要“用古”。而又借用清人沈宗骞作《芥舟学画编》时所讲“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绣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从而将音画同源得以统一,寻根溯祖之中,春风化雨,英华徐徐。

云起笔落处,“琴”上架来时,画时笔走游龙,琴音流水融畅,先生的画作有五代之风,宋画遗韵,明人之骨,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无论是运笔作画,还是运指操琴,皆善以“象外之象”勾勒“境外之境”,以“情外之情”写意“韵外之韵”。

他坦言自己无论是弹琴还是作画,瓶颈期是时常有,但又时常突破,有时也时常被锁定,那时自己不会把自己圈定在“结界”中和自己死磕,而是选择走出来,从琴走入画,或者从画走入琴。总能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万 里无云万 里天”中找到另一方天地,自己在教习学生弹奏古琴的时候,也不会施压给学生,作为老师,既要懂得给学生“倒满”,也要懂得给学生“放空”。古琴和画都是一种修行,表面上是看大千世界,其实是见到自己找寻自我,如同自己的字“行芝”,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高建国先生画作

看先生的花叶之画作,有宋人的高古流畅,还有清代人的劲瘦,重要的是有风骨,骨秀神屹,墨笔勾写,淡墨皴染,大有《秋柳双鸦图》的作者梁楷画风中的隽永和清代沈铨的明快生动;画山水树木时,有五代关仝的笔法简劲之妙,一幅小品上山水层次铺排而来,点染树石风叶,中锋勾写,转折自然,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多样,又尽显明人吴伟的《渔乐图》之生趣,更有李唐画“竹锁桥边卖酒家”中横生“锁”字之趣味与留白,意在画中,韵延画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高先生在云蒸霞蔚、峰峦出没、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成长,其画作铁画银钩之中又淡墨清岚,云山烟树,点笔破墨,笔力鼎健,构思新巧,先生也提倡多去模仿古画,于古画中与古人对话,找高古之音,寻沧古之律。师古人之迹,就是继承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师心更要师迹。

△高建国先生画作

古琴讲求曲线韵,右手音走出曲线韵曲线感,这与水墨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琴中强调的“保持自然音”、“制造走手音”和“制造震吟音”等处理余音,彰显它的韵之所在,绘画中刚与柔、力与气、轻与重、藏与露、笔与墨、虚与实亦是与之相融会贯通,心正笔才正,手正音才准。先生常引用“既百出以尽致,复万变以随机,恍惚无常,似惊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池。扬天外游丝,未足方其逸;舞窗间飞絮,不得比其轻。方似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动,且冉冉以将飞,此能尽指之柔德者也。二美能全,固称成德”将琴画同源进行阐释。

很多人都好奇古琴家的内心世界,是否孤独,先生引言《幽梦影》一句:“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身入心不入,这是东方曼倩;身出心不出,这是佛印了元。孤独是自己的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先生感慨自己早年还会蒋捷的那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高建国先生斫琴

而如今,自己却会淡淡一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孤独从来都是自己的修行,与他人无关。人在得意之时不猖狂,在失意之时不丧志,就已经是一种境界。如若觉得孤独,是还不够强大,享受孤独并与之同乐苦中回甘,方为大者。人之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笑看千帆过尽处,不愧不欠不悔不怨,已是难得。自己更喜欢“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品“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先生只愿琴画弦笔之真善美与万物之真善美长存人间,点染大千世界,笑看清风明月。(文/棋棋)

来源: 光明网

「好文分享」小提琴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它会洗涤您的身心。会打开您的记忆和想象,全心地投入,更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它是日子中的调味品,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滋味。

小提琴拉出来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歌……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这种音乐能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是对心灵柔柔地抚摸,霎那间,前尘往事,如云如烟,静静地在你的周身弥漫开来,心如止水…

音乐中的“柔板”是很容易打动人的,它不仅立即唤起你的听觉,而且令耳朵异常舒服。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这首柔美抒情的《弦乐柔板》来自美国现代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2004年,它被BBC “今日”栏目的听众票选为最悲伤的古典音乐。这首悲情挽歌中蕴含的巨大悲痛力量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它把弦乐的韧和柔板的绵发挥到无以复加,那股像疯长的藤萝一般肆意蔓延的温柔会把你紧紧缠绕,令人几乎窒息……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创作的一首饮誉世界的吉他名曲。这首乐曲充满了一种西班牙式的忧伤,旋律优美得难以言喻,散发出浪漫的色彩和奔放活力。

此曲自1940年首演之后,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一点,这首作品的问世,将吉他这件民俗乐器成功地与古典交响乐队作了有机的融合,因此成为吉他乐器进入古典殿堂音乐的一座里程碑。

马斯卡尼一生写了15部歌剧,1890年首次公演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其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西西里乡村的爱情悲剧。

这部作品中不乏优秀唱段,而其中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以荡气回肠、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悲悯的基调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这首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也感染了不少电影导演,经常被用作电影配乐。

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能体现出作曲家明快、优雅富有魅力的音乐特点,它曲调宽广、优美抒情,是一支非常精致甜美的“歌”。

这是弗雷为管弦乐团与合唱团谱写的《帕凡舞曲》,它节奏舒缓,旋律幽远宁静,像絮绕不去的田园乡愁,无法名状,迷人非常。

这首《夜曲》虽然创作于肖邦二十多岁的时候,却已经带有肖邦特有的忧郁风格,“夜曲”与其他音乐体裁比较起来更像是他在夜深人静时用音乐写下的内心独白。

圣桑《天鹅》以清澈的和弦开始,它清晰简洁地奏出水波荡漾的引子,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则描绘了正在安详浮游的天鹅高贵的神情。《天鹅》整曲勾勒出天鹅优雅端庄的形象,把乐曲带入崇高的境界。

圣桑的《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作于1886年,用两架钢琴和管弦乐队演奏,乐曲的副标题叫做“大动物园幻想曲”。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自己闹着玩儿写的,由于其中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曲调,大都经过并非善意的改动,常常带有讥讽的意味,因此,当作曲家在世时,除了1887年2月在巴黎秘密为他的朋友演出过一次外,圣-桑禁止在他生前演奏或出版这部作品,惟独其中的“天鹅”一曲可以例外。

这首《天鹅》是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的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圣桑不象其他的乐曲意在模仿和嘲弄(《动物狂欢节》里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带有嘲讽性质的,包括一些过去和当时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连圣-桑自己的也有),而是刻意寻求表现天鹅本身固有的美和人们对它所作的美学评价。

舒伯特这首为大提琴而作的《弦乐五重奏》以悸动的切分节奏和扣人心弦歌唱般的旋律安慰了无数心灵。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陈锐小提琴:人气急聚的新古典偶像

陈锐的英文名是Ray Chen,若不考虑西人名前姓后的顺序的话,其读音与中文叫法完全相同。而Ray是光线的意思,他给人的印象确实是个阳光男孩:开朗,热烈,高情商,还有点小幽默,气质迥异于国内一些早已成名而内敛、深沉的中青年小提琴家。

演奏结束后,陈锐与埃森巴赫交流。 韩墨 摄

再加上一手提琴绝技和对音乐的敏锐感悟,使得我不得不将这篇小文的标题给了他,尽管5月17日至少有一半心思是冲埃森巴赫而来。在从深大穿过小半座城匆忙走进深圳音乐厅之前,我满脑子都是这位光头指挥家9年前在这个舞台的表演身影。

作为第十五届文博会艺术节最重要的演出之一,克里斯托夫·埃森巴赫率领庞大的德国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SWRSO),加上近年人气急升的陈锐,上演了一场曲目广受喜爱的音乐会。对埃森巴赫近乎崇拜的信任,甚至让我略了一个必做功课:上网了解一下这个听上去有点陌生的乐团的江湖地位。

拿到节目单方知,该乐团是2016年9月由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和西南德广播-巴登与弗莱德交响乐团合并成立的,而合并前的两个乐团都有70多年历史。特别是斯图加特广交,已多次到访深圳(第一次也是9年前),口碑甚好。这个新乐团虽尚在磨合过程中,但有了埃森巴赫的信誉保证,便很值得期待。

开场曲是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好听的歌剧序曲之一。埃森巴赫一如2009年12月31日首次在此亮相那样,深色圆领上装,肩膀宽阔,头颅锃亮,且照例缓步走上指挥台。只不过岁月留痕,他看上去比上次显得苍老不少。在他几乎不动声色的起势下,乐队由弱而强,旋律伤感而隆重。乐手们全神贯注,瞬间进入兴奋状态。以圆号为首的管乐与处于中音区的弦乐充分混响,强化了音乐的震撼力,也营造出唯美的声学效果。

接下来就是陈锐出场了,曲目是被称为“史上四大”之一的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发型时尚,台容俊朗,含笑托起名为“约阿希姆”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热情华丽的旋律随即喷涌而出。第一乐章的演奏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演奏中,陈锐面部表情丰富,肢体动作较大,且与指挥频频交流互动。这令我想起出道不久的郎朗,也是面部多表情且爱与指挥互动。这都是音乐家全身心投入的表现,并非做作。较大幅度的肢体律动,扩大了声音的动态,也强化了表演的感染力。特别是华彩乐段,他纵横捭阖,展现出有着个人印记的娴熟琴技。

第二乐章,他竭力追求更加柔美的音色,令听众欣赏到此曲最感人的段落。第三乐章,陈锐更加兴奋,所有技术难关举重若轻,轰轰烈烈地完成了全曲。本身就是独奏家的埃森巴赫,则始终小心调控着乐队,力图给陈锐以最大的展示空间,以收珠联璧合之效。

大概是觉得“门小协”的挑战性还不够,陈锐的加演曲目首选了帕格尼尼的第21首随想曲。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共24首,每首都有令人生畏的艰难技巧,因而成为高阶小提琴手的必练曲目,却鲜有人能全部合格地完成。这首“21”由连续的双音与上行的快速连顿弓两部分组成。陈锐演奏的双音部分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平衡和音乐性,堪称完美。连顿弓也完成得不错,稍有瑕疵的是弓子还是跳了起来,与、黄蒙拉、陈响等国内名家比,略逊一筹。陈锐也很实在,在演奏前谦逊地大声告诉台下听众,说此曲他过去不敢碰,就是因为连顿弓做得不够好,现在有了进步,特向大家汇报。

在如雷掌声中再次上台,他与乐队女首席略作交流后,俏皮地对听众说,“我的老板同意我再加演一首。”全场再次开心鼓掌。据他介绍,这首乐曲是他自己“创造”的,旋律的动机来自一首澳大利亚的民间歌曲。此曲不炫技,听上去非常抒情,有天高地远的辽阔空间,也有柔情似水的思乡心绪,结构也较完整,是一个不错的作品。

陈锐出生在台湾,少年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长大成才,曾获梅纽因小提琴比赛冠军和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大赛金奖,今年正好30岁。他的此次演出,刷新了人们对古典作品的舞台印象,刮起一股青春版的新古典旋风,这对向青少年普及交响乐必将产正面影响。可资证明的是,演出结束后,他去年在迪卡录制的新专辑CD虽售价不菲(每张150元),仍被排队热买。签名处更是大排长龙,听众久久不愿离去。一眼望去,皆以年轻人和带着孩子的家长为主。

下半场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也是埃森巴赫喜欢的曲目,上次他率领伦敦爱乐乐团访深的第一场演出下半场,也是此曲。我还在一些视频或唱片中欣赏过他指挥其他乐团演奏的这一作品。埃森巴赫是由著名钢琴家转型而来的指挥家,这一点很像巴伦博伊姆和普列涅夫,因此他的指挥兼具学院派的理性和演奏派的感性。他还是那种善于调动乐队呈现最好状态的指挥家。我看过他指挥巴黎管弦乐团与郎朗合作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视频,现场效果不逊一流名团。自1972年进入指挥生涯以来,他不仅担任过费城管弦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的音乐总监,更多时间是在全球很多乐团担任客座指挥,成为人气指数很高的指挥大师。

而他指挥的“德九”,也有较高的辨识度。我个人感觉最突出的,是他对呼吸的良好控制,对音乐的深度思考,和在展现丰富细腻音乐层次上的不懈努力。这在不到10年间两个乐团中的表现都是一致的。在他的指挥棒下,此次西南德广交对此曲的整体演绎也非常靓丽。人们从耳熟能详的旋律中,感受到气场强大的戏剧张力和动人心魄的音乐魅力。(辜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