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表现芭蕉的高大的句子是(表现芭蕉的高大的句子)

表现芭蕉的高大的句子是(表现芭蕉的高大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散文|夏日风物之夜雨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

今夜下雨了,一点一滴的,清凉非常。

不知不觉,已近仲夏,往常年,这个季节是多雨的。白日也许还未觉得,等到了夜里,款款凉风下,些许的叮当或滴答,更惹人垂爱。

这样的情景,应该在南方的体味起来更好一些,毕竟,就听雨来说,芭蕉或者枯荷,不容推辞,尤其是蕉叶。

旧词里常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或芭蕉绿晕染窗纱,的句子。但就实际来讲,倒觉得芭蕉和夜雨更配。

细雨前,灯晕下,一人独坐,便生了一窗的清明。

晴耕雨读本就是雅事,更何况兼得闲听蕉面雨声淅沥轻飘细洒,静看檀香四溢半舒半落,如此佳境,自在随心,谁人可会?

宋人万俟咏的《长相思》里有句,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且不管恩怨情仇,也不论家国磨难,只是一方幽绪,一滴情思,也足以让人痴怀,难舍。

芭蕉本不胜愁,怎奈得又是孤夜凄雨呢!只是人生诸事,怎么可能事事如意!

所欲者多,所求者繁,则很可能会沉溺于欲求中,忘乎所以。人最怕的不是看不清他人,而是看不清自己。

凡事最终的结果,不过就是个安然。世间的所有情绪,不过是生执和妄,所以与其挣扎,不若平静,本应清静,本宜平淡,亦是孤寂中,安静归宁。

就如这渐晴的夜,若有雨,便安心听,若无,也静寂地等。保持本心,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安排,接受就好。

夏日安康。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词,郑燮《咏芭蕉》

《咏芭蕉》

【清】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译文

每一片芭蕉叶皆为多情,一片叶子才展开,另一片叶子又生卷起来(等待舒展)。

明明是芭蕉自己的相思之情抽取不尽,却指派风雨去埋怨秋声催逼得太紧。

注释

郑燮(xiè):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赏析

古人咏芭蕉的诗词很多,其中诗以唐代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写得最好: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词则以宋代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写得最好: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因这两首诗词打底,芭蕉至此则与“愁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首清代郑板桥的《咏芭蕉》,再写愁苦,就很难再出新意。于是,诗人从李清照的词句“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中受到启发,将愁苦之情转化为相思之情,将“舒卷有余情”换成“相思抽不尽”。

这首诗还妙在,将“舒卷有余情”的神态具体为“一叶才舒一叶生”,更加细致生动。

最后一句“却教风雨怨秋声”,替秋声说话,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相思之怨,都转嫁给秋声。秋声是无辜的,芭蕉本身是多情的。这正因了一句话:自古多情空余恨。

不如,做一个无情的人,这样也就不会受到相思之苦的煎熬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

郑板桥对于泰州的可人,扬州的小五,都曾经历过这种难熬的相思之苦。写芭蕉多情,实则写诗人自己多情,一切相思之苦,就怨不得别人了。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咏不完的“雨打芭蕉” 画不完的“芭蕉美人”

黄幻吾 《芭蕉樱桃图》 款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乍一看“粗枝大叶”的芭蕉虽然称不上是名花异草,却能令历代文人墨客着迷。

产于南方

北人视为奇草

在众多的花草树木中,芭蕉是颇为另类的一种。它“扶疏似树”,但“质则非木”。乍一看“粗枝大叶”,貌似“五大三粗”,细看则发现既有粗犷阳刚的一面,又有精致阴柔之美。它虽然称不上是名花异草,却能令历代文人墨客着迷,自古以来,有咏不完的“雨打芭蕉”,画不完的“芭蕉美人”“雪中芭蕉”……

芭蕉为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芭苴、甘蕉、天苴、绿天、扇子仙等,属于温热带植物,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早详细记载芭蕉特征的是三国东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甘蕉,草类。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华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根似芋魁,大者如车毂。……此蕉有三种:一种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名牛乳蕉,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此外,晋代郭义恭的《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对芭蕉的自然属性、品种等都相当熟悉。

由于芭蕉产于南方,又是草本植物,北方种植不易,故被北方人视为“奇草”和“贡品”引入。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三国志·吴志·士燮传》也记载:“燮每遣使诣权,致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至南北朝时期,随着晋室东渡,芭蕉才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谢灵运有《芭蕉》诗云:“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结核,敷华何由实。”徐摛《冬蕉卷心赋》云:“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碎色,叶渍雪而傍枯。”描写芭蕉在严寒中的形象。

南朝沈约有《咏甘蕉》诗及《修竹弹甘蕉文》各一篇。其诗云:“抽叶固盈丈,擢本信兼围。流甘掩椰实,弱缕冠絺衣。”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芭蕉的高大扶疏,似有赞美之意。但在《修竹弹甘蕉文》中,沈约又用拟人手法,指责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香。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凋之心”,一无所长。庾信的《拟连珠二十四》,也说“甘蕉自长,故知无节”。芭蕉空心却无节,与有节的竹子对比,是人格上“无节”的象征。

蕉竹相配园林中

清雅有荫脱俗尘

不过,后人对沈约和庾信贬低芭蕉的观点并不认同。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芭蕉》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以芭蕉的“新心”“新枝”象征“新德”“新知”,体现了作者德知并进的人生追求。北宋狄遵度也有《咏芭蕉》诗云:“心尽腹亦空,况复霜雪苦。非无后凋意,柔脆不足御。”诗意明显为芭蕉“空心”和“无后凋意”辩护。此外,宋人韦骧还赞扬芭蕉中的红蕉“华丹天赋异,雕瘁岁寒深。”在他心目中,芭蕉甚至可以“夺兰荃誉”。

至明清时期,人们对芭蕉绿叶清新、不以花显的清雅之美更加认同,认为芭蕉与竹一样无尘俗味。如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蕉与竹令人韵。”因此,在园林种植中,蕉竹配植便成为最常见的组合,有“双清”之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又说:“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

竹上可刻字,蕉上也可写字。自古以来,便有“蕉叶题字”、“蕉叶题诗”之事。李渔说:“竹上止可一书,不能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怀素书蕉”的故事,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如宋代《清异录》云:“怀素居零陵庵东郊,治芭蕉,亘带几数万,取叶代纸而书。号其所曰‘绿天’,庵曰‘种纸’。”李渔还赋诗一首曰:“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

蕉入诗入画

雪中蕉引争议

虽然芭蕉称不上是名花异草,但在古代文人墨客心目中始终都占有一席之地。古代的咏芭蕉诗词,兴起于南北朝,繁盛于唐宋。据不完全统计,唐人诗词中以芭蕉为题材的有近20首,诗文中含有芭蕉意象的有100多篇。而在宋代诗词中,以芭蕉为题材的作品更多,意象更丰富。其中,“雨打芭蕉”“未展芭蕉”“蕉叶题诗”“芭蕉喻空”等已成为经典意象,历代诗人吟咏不绝。尤其是“雨打芭蕉”,最能诱发文人的创作冲动,成为寄托种种感情的载体。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郑板桥的《咏芭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绘画方面,自唐代起便出现以芭蕉为题材的作品,此后历代画家均喜欢这一题材,尤喜画“芭蕉美人”“芭蕉竹石”等题材。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王维违背常理在冰天雪地中画了一株长得郁郁葱葱的芭蕉,这株“雪中芭蕉”,后来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至今仍未停息。可惜此画早已亡佚,自宋代以后无人能目睹其真面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诗词鉴赏」雨打芭蕉夏日长,在古诗词里品芭蕉,别有风味

芭蕉,曾是中国南方庭院喜爱种植的庭荫佳树。芭蕉色泽翠绿、姿态飘逸,适合与山石、建筑搭配,掩映成趣,更显奇石之险峻、建筑之古典、芭蕉之秀丽。在炎热的夏日里,肥肥大大的芭蕉叶撑起一方绿色的天,许人间丝丝清凉。

炎热的夏日,因了芭蕉,有了悠远的韵味。雨打芭蕉夏日长,在古诗词里品芭蕉,别有风味!

夏日杂题

宋-陆游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即事

宋-汪藻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夏夜闻雨

宋-曾几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

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夏夜

宋-张良臣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诉衷情-初夏偶成

金-段克己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

玉簪微醒醉梦,开却两三枝。

初睡起,晓莺啼。倦弹棋。

芭蕉新绽,徙湖山,彩笔题诗。

夏日即事

明-王崇庆

窗外芭蕉欲放时,槐阴庭院昼迟迟。

夜来风雨萧条处,落尽蔷薇第几枝。

夏日

清-缪公恩

小院无人夏昼清,芭蕉夜放午阴轻。

绿窗雨过端溪润,好写黄庭傍晚晴。

消夏杂咏

近现代-连横

八面亭窗面面开,芭蕉摇绿上妆台。

夜深雨过微生润,知有兰香入座来。

「诗词鉴赏」雨打芭蕉夏日长,在古诗词里品芭蕉,别有风味

芭蕉,曾是中国南方庭院喜爱种植的庭荫佳树。芭蕉色泽翠绿、姿态飘逸,适合与山石、建筑搭配,掩映成趣,更显奇石之险峻、建筑之古典、芭蕉之秀丽。在炎热的夏日里,肥肥大大的芭蕉叶撑起一方绿色的天,许人间丝丝清凉。

炎热的夏日,因了芭蕉,有了悠远的韵味。雨打芭蕉夏日长,在古诗词里品芭蕉,别有风味!

夏日杂题

宋-陆游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即事

宋-汪藻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夏夜闻雨

宋-曾几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

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夏夜

宋-张良臣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诉衷情-初夏偶成

金-段克己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

玉簪微醒醉梦,开却两三枝。

初睡起,晓莺啼。倦弹棋。

芭蕉新绽,徙湖山,彩笔题诗。

夏日即事

明-王崇庆

窗外芭蕉欲放时,槐阴庭院昼迟迟。

夜来风雨萧条处,落尽蔷薇第几枝。

夏日

清-缪公恩

小院无人夏昼清,芭蕉夜放午阴轻。

绿窗雨过端溪润,好写黄庭傍晚晴。

消夏杂咏

近现代-连横

八面亭窗面面开,芭蕉摇绿上妆台。

夜深雨过微生润,知有兰香入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