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吝啬鬼的经典句子摘抄(描写吝啬鬼的经典句子)

描写吝啬鬼的经典句子摘抄(描写吝啬鬼的经典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句,零基础学好文言文26|“竹林七贤”中的吝啬鬼

曹操去世14年后,在琅琊临沂(在现在的山东)这个地方,有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名叫王戎。这个男孩特别聪明,七岁那年,他做的一件事被传为美谈。

七岁的小王戎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突然被路旁一棵李树吸引住了。只见那李树枝头缀满了红润的李子,一颗颗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晶莹的光芒。哇,小伙伴们的心就被那一粒粒诱人的李子勾住了,嘴里不断地咽着口水。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有人路过,看到孩子们都在爬树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就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王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我才不要吃呢。”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今天的学习任务来啦。

看看这5个关键词,你都明白吗?

(1)诸:各个

(2)儿:小孩子

(3)竞:争相,争着。

(4)走:跑 (记得吗,我们已在第9篇中学过了,古文中的“走 ”不是步行的意思,而是“跑”哦,这是古今异义词。)

(5)之:它,指李子。

(6)唯:只

现在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吧。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各个小孩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微风]

他伸出手,指出李树说:“你看,这棵树就长在大路边,要是树上结的李子好吃,早被来来往往的过路人摘来吃光了。现在树上的李子竟然那么多,肯定是不好吃喽。”正说着,只见有个小男孩一马当先爬到了树上,摘下一颗李子塞进嘴里猛嚼,又“哇”的一声,全吐了出来,还哭丧着脸说:“苦!这李子太苦了。”这时,大家都佩服王戎观察细致,善于动脑。

后来,这件事被收进了一部名叫《世说新语》的书里面,就一直流传到现在。大家都赞叹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当然,这个王戎长大后,依然聪慧过人,成为历史上名声很响的“竹林七贤”之一。

这七贤是当时七位大名鼎鼎的才子,他们喜欢聚在河南辉县的一个竹林里,喝酒、弹琴、唱歌,所以叫“竹林七贤”。然而,王戎在这七贤中显得有点另类,为啥呢?因为他实在太小气了。据说他侄儿结婚时,他只送了一件单衣,而且等侄儿结婚后不久,又把它给要了回来。

记载着小王戎不吃苦李故事的《世说新语》,还记载着成年王戎小气吝啬的故事,其中一个还是与李子有关。王戎家里有个院子,里面有一棵李子树,每年都会结出特别好吃的李子。王戎想:这么好吃的李子,拿到集市上卖,肯定能得个好价钱。跟家人一说,大家都同意了。

他们摘好了李子,准备拿出去卖时,却被王戎拦住了 他说:“咱们家的李子那么好吃,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别人买了咱家的李子,吃完后把核种地里,也结出李树,长出这么好吃的李子,怎么办?”他取来工具,对家人说:“咱们先把这些李子的核挖出来,然后再把李子拿出去卖,这样就保险了。”这个故事,后来就被大家当作笑话传开了。

对于王戎来说,真是成也李子,败也李子啊!好名声与坏名气都与李子分不开哪。

不过也有人说,那吝啬小气的模样,其实是王戎故意做出来的,想以此为保护色,让自己和家人能够在乱世中获得平安。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那还真是一个谜啊。

敲重点!敲重点!!敲重点!!!

(一)积累六个词

(1)诸:各个

(2)儿:小孩子

(3)竞:争相,争着。

(4)走:跑 (记得吗,我们已在第9篇中学过了,古文中的“走 ”不是步行的意思,而是“跑”哦,这是古今异义词。)

(5)之:它,指李子。

(6)唯:只

(二)理解一个句子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各个小孩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三)掌握一个成语

七岁王戎不吃路旁李子的故事,还出了一个成语:道边苦李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比如:现在有些爸爸妈妈迎来第二个宝宝后,忽视了第一个孩子的感受,使他(她)觉得弟弟(妹妹)来了之后,自己就成了道边苦李。

​​[心][玫瑰][爱慕] 本系列共有50篇,可供三年级及以上孩子学习文言文之用,也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材料。请关注“白羽语文学塾”,每晚八点不见不散。 [比心]

《颜氏家训》8大经典名句,句句良言,父母必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教育学著作,颜之推所著,成书于隋初,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闻名与后世。

在这本家训中,着重体现了颜之推自己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以此传给后世子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颜氏家训》8大经典名句,句句良言,父母必备!

01

醒悟做事,反思做人

夜觉晓非,今悔昨失。——《颜氏家训》

人早上出现过失,晚上就要醒悟;昨天做错了事,今天则应悔改。以防明天再出现同样过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得就是人每天要学会反思自己,改过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是颜之推着重告诫后代子孙应明白的道理。

02

慈如深海,威如泰山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

父母在子女面前既有威严而又能关怀爱抚他们,子女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

这一句颜之推名为教子,其实是警醒自己。

为人父母,不可过多溺爱孩子,也不可过多训斥孩子,父母应在孩子面前有威严的同时,还应关怀爱护他们。

所谓的“子成龙”“女成凤”,往往不是通过“过度爱护”“过度责骂”培养出来的,而是慈与威并施。

0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

财物为身外之物,即使累积千千万万,也比不上读书的价值。

宋真宗赵恒曾作《励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在鼓励天下士子勤奋读书,考取功名。

在近代颜惠庆回忆父亲颜永京时曾说:“虽然父亲并没有给我们这些子女留下遗产,但他对我们这些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却又胜过家财万贯。”

道理虽易,但颜之推仍旧将这句放在勉学篇第一位。

04

朝闻道,夕死可矣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

在少年时学习的人,就像是早上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鼓励人们不论是哪个年龄,都要不忘学习,颜之推以此来警戒子孙,即便错过学习的最佳机会,再行追补,也为时不晚。

05

博士买驴,不得要领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

颜之推曾给子孙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去集市买驴,跟卖家说了半天,没有一点说到驴上,着急的写字,写了三页纸,却没有一个驴字。

颜之推因此教育子孙:

凡是写作文章,要切中要害,内容丰富,不能如同博士那样文辞繁冗,徒增笑料。

06

文章易难,在于其三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颜氏家训》

颜之推好文章,才思敏捷,被三国奉为上宾,而他对子孙的文章教育主要体现在这三点:

其一:文章内容清晰明了;

其二:书写文字简单概要;

其三:段落读时应朗朗上口。

达成这三点,文章浑然天成。

07

简入奢易,奢入俭难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颜氏家训》

如果说名人效应最好的是哪位?

非陈道明莫属。

陈道明以节制,节俭闻名于娱乐圈,没有好剧本,他甚至七八年都不会拍戏,在慈善方面更是从不吝啬。

颜之推认为子孙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在困难危急时也不体恤。如果能够做到施合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陈道明

08

未读天下书,不妄下雌黄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

没有看遍天下之书,就不能信口雌黄。

雌黄在古代一般是用作颜色和褪色剂。

因古代技术问题,文人们遇到喜欢的文章与书籍一般都会亲自抄写,常用雌黄涂政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

颜之推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读遍天下书,不能随便校改别人文章,与其说颜之推是教导子孙不妄下雌黄之嫌,还不如说是教导子孙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求实精神。

来源:京博国学 微信号jingboguoxue

对自己吝啬,对他人慷慨——探究《儒林外史》中真实的严监生

说起《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我们很多人想必都会用吝啬来概括这一人物形象。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并没有过多笔墨的描绘严监生,但他却是《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但严监生并非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他只是用吝啬折磨了自己,在对待亲人方面,严监生却展现出了十足的情义。本文将对严监生的形象进行浅要的分析讨论。

严监生“吝啬鬼”的表现及辨析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现如今大多数人都会用吝啬来评价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在诸多的电影和电视剧中,严监生也会被刻画成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个将金钱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财主。

人们之所以会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这样的看法,主要还是由于《儒林外史》中第五回的描写,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将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最经典的就是严监生在将死之时,家中点亮了仅有的两根灯草,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头久久未断气,知道他的夫人赵氏挑灭了其中一根灯草严监生才点头并放下指头,不久就安然离去。

严监生伸出两根指头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吝啬,在将死之时,还惦记着两根小小的灯草。这段文字的描写也让我们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很难分辨出是吝啬还是勤俭节约的,在那个时期有多少的小生产者和严监生的吝啬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严监生爱惜自己的钱财,对待自己节衣缩食甚至到了自虐的程度,家财万贯的他,在自己病重之时都不舍得花钱补身子。

吝啬鬼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贪婪,但严监生并不贪婪,在面对自己的结发妻子王氏藏私房钱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严监生并没有吝啬于给自己妻子私房钱,并且也不会问王氏将钱财用到何处。

最体现严监生吝啬的还是临终前严监生的表现,但我认为,严监生之所以要掐灭一根灯芯,或许别有其意。在严监生临终之际,他面对着一屋子看热闹的人,特别是五个对严监生的家产虎视眈眈的侄子,严监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绝望的,生前的严监生渴望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一直到死,他都处于哥哥严贡生的各种威胁和困扰之下。

严监生之所以要掐灭灯芯,真的是因为怕浪费灯油?对于一个将死之人,还在忧心一个小小的灯芯实在是不太可能,我认为,严监生在面对一屋子的图谋抢夺自己家产的虎狼之徒却毫无办法,他在最后时刻执着摇晃的两根手指,更像是一种抗议和嘲弄。而非是吝啬的本性致其所为。

若非要说起吝啬,那也只是对于自身的,严监生没有必要为将死之人浪费灯油。在对待他人时,严监生是十分宽容且具有人情味的。

严监生对待他人慷慨的表现和优良品质

(一)勤俭持家,严于律己

在日常的生活中,严监生确实是不舍得花钱的。在面对哥哥严贡生家中的条件紧急时,严监生表示不满和无能为力,在当初分家之时,哥哥和自己的条件是一样的,但严贡生不懂得勤俭持家才落得如此下场。

相比之下,严监生则不同,懂得勤俭持家,虽然确实有些过于计较,在吃喝消费方面都是比较抠的。但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时,严监生并没有那么的抠。为自己孩子请奶妈,带上银项圈,穿上红衣服,显示出孩子家境的幸福优越。自己的妻子王氏很善良,常常施舍穷人钱财,严监生也未曾干涉。在王氏死后,还有五百两留存,这些都可以看出严监生对待自己的家人是绝不吝啬的。为了自己的哥哥的官司和扶正妻妾赵氏,花费了上千两银子。可以看出,严监生是将钱财花在了刀刃上。

(二)待人慷慨周到

严监生的吝啬是对于自己的吝啬,但在对待自己的家人和亲戚的时候却十分亲切和善。为了息事宁人,严监生为了自己的哥哥花费了上千两银子去打通关系。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严监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在花钱时也没有一丝的不情愿。

自己的发妻王氏的兄弟经济上的面临拮据,于是在王氏病故之后,阻挠严监生扶正赵氏,想要从中获取钱财。严监生为了讨好王家兄弟,花费重金做足了人情,承担了岳父岳母的修建坟墓的费用。王氏死后留下的财产也都赠与了兄弟两人。

除此之外,在酒席间,严监生还支开旁人给王家兄弟封了两封银子。照理来说,王氏并没有为严监生留下子嗣,扶正赵氏是理所应当的,并没有对不起王氏。但严监生为了息事宁人选择了用钱解决,在扶正了赵氏之后,严监生还是奉上银子感谢王家兄弟的体谅,信守承诺。

(三)重视和亲人的感情

不论是对自己的发妻王氏还是对待赵氏,严监生都是一心一意,真情相待。在王氏生病的时候,严监生每天请来四五个医生给她看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文章中没有任何的文字描绘出严监生在这一方面的不愿意,不舍得为妻子治病。

在王氏死后,《儒林外史》中常常有描写严监生因思念而痛苦,甚至哽咽,神魂颠倒,精神恍惚。对于赵氏的情谊就更不用说,为了扶正赵氏,花费了大量的银子来笼络王家兄弟,还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迎娶赵氏。

对待自己的儿子,严监生更是宠爱有加,他自己从来不舍得买猪肉吃,但对待儿子,每次只要他想吃,就会特地买上四两猪肉给儿子吃。儿子提出的要求他都会尽力去满足,在将死之际,严监生依旧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够读书成才,一生幸福美满。

结语:对于严监生被误读这一现象的现实思考

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绘,我们知道严监生其实并不吝啬,但也是因为诸多的教材选用了严监生临死之前掐灭灯芯的那段描写,让很多的人都在心目中给严监生扣上了一顶“吝啬鬼”的帽子。这确实是对严监生这一形象的误读。

事实上,除了《儒林外史》之外,许多经典的作品都存在误读的现象,特别是那些选择和过滤了作品片段来广泛传播的经典,《红楼梦》中一提到林黛玉,便想到了她是一个病恹恹的柔弱女子,贾宝玉则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选段,被一再的入选阅读,在涉及人物形象的艺术思想深层面却不被探究,最终为了迎合大众趣味和世俗压力,只会成为庸俗的经典化趣味。正如沈从文所说:“你只看到了我的故事,却忘了我背后的辛酸。”多少丰富的艺术形象都是如此这般的滑入大众的视野中。

对于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进入教材,固然是极大推动了经典的传播和被大众接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于经典文学中人物形象的片面解读。对人物的解读会随着时代潮流和语境趋势的不同而不同,这会使得生活活泼的文本脱离轨道,扭曲文本形象。所以在面对经典作品的选读时,必须要对某些作品中固化的欣赏进行再检视,这是教育工作中的必要。

呼吁对经典文本的诵读,其意义恰恰在于对融通古今的人性隔膜,观念差距。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再次讨论,旨在重新强调文本细读的全面、平实和通达的重要性,开启经典应有的日常魅力和认清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