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赤壁赋中写游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赤壁赋中写游感的句子)

赤壁赋中写游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赤壁赋中写游感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泛游赤壁写下一首豪放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扣人心弦

苏轼因为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名录。苏轼也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水利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里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单从词作方面来看,苏轼一生就有三百余首传世词作,其中豪放词更是好评如潮。追本溯源,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是他在密州担任知州的时期创作的,这首名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作便是苏轼的豪放词秀。

在写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书信《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信心满满地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在信中提到的“作得一阕”,便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从信中的语气和所用词语不难看出,苏轼对自己的这首词也很满意。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与婉约词分庭抗礼的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自此,在北宋词坛上,豪放与婉约两大词派并蒂花开,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宋词百花园的繁荣与兴盛。

清代词论家徐釚在《词苑丛谈·卷三》中评价苏轼的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在苏轼的豪放词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当属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写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写下的,这时已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了。

赤鼻矶位于黄冈市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部位,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赤鼻矶通体岩石,突出下垂,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又因赤鼻矶屹立如墙壁,也称赤壁。

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多次游赏赤壁,并写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兜兜转转的人生足迹,他的少年壮志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蜚声词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上片重在写景,词人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前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涌东流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人物的向往、崇敬之情。

开篇的四个字“大江东去”,大气磅礴,将长江的滚滚气势展现了出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便将长江的浩大激荡与历史风云的印象勾连在一起。词人还以“人道是”三字引出所要刻画、渲染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

大江东去展现出了雄伟壮丽的景观,苏轼将这种气势十足的景观与历史人物进行了联系,在跨越时空的文字中,仿佛让人们的思绪回到某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词人突然笔锋一转,以气定神闲的语气转而描写赤鼻矶的壮丽风光: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具有很强画面感的词句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将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并让读者从词作中感知词人的精神和胸襟。

元好问在《题闲闲书赤壁赋后》中说:“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元好问此言中肯而贴切。苏轼此词中的崇高意象并非完全写实,而是虚实相生,将个人的胸怀气魄浇筑在自然环境中,并与历史隔空对话。这种内心的气魄扩充了词的境界,词的审美感油然而生。

很明显,苏轼在描写赤鼻矶的风光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苏轼笔下的赤鼻矶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种“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

苏轼在词中极尽夸张地描写赤壁惊心动魄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人格力量。

壮景辽阔,江山如画,固然是恢宏的实景,但更重要的是词人心中的虚景,这种虚景和气魄的恢宏才是决定性的。苏轼以虚实相生的手法,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苏轼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并塑造了周瑜的形象:写他的美满姻缘,写他的少年英俊,写他的服饰仪表,写他的他的谈笑自如。

苏轼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在词中,苏轼把周瑜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小乔烘托周瑜,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两句,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词人着力刻画周瑜的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仅此一句就突出周瑜的气魄和才干,有强烈的气势。

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故国神游”以下则转写自己的感慨,和周瑜相比,自己年将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最终不也是一样淹没在奔流不息的时光长河之中吗,自己又何必因碌碌无为而悲伤呢?

凭吊古迹,元自心情激动,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最后,诗人举杯祝月,领受这夜静时分的无边美景。词的结尾几句虽表达了词人的伤感之情,但基调主体仍为英雄豪迈本色。

总而言之,苏轼从浩荡东流的长江、历史上的古战场,遥想当年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感慨时间的消逝和历史的变迁,不禁怀想起过往数代的风流人物。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一提及,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营造出恢宏壮阔的词境。

再回顾此词,不难看出,苏轼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千堆雪”等自然景色和历史英雄人物进行对比,不经意体现出人作为个体的渺小与无奈。

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把古与今、远与近勾连在一起,将周瑜的风流倜傥、英姿飒爽的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最后用一句“浪淘尽”,点明了人类的有限最终都要消逝在永恒当中。

千古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洒下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英雄人物也不过渺渺众生,难抵挡时间的流逝,更何况自己呢?

苏轼用这种个性化、主体化的抒情方式,似乎在三国英雄周郎与当下被贬黄州的词人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苏轼叹羡周瑜的风流洒脱,志得意满,不也说明周瑜的精神生命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延续吗?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脍炙人口,历来好评如潮,南宋陆游在《御选历代诗余》一语中的:“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明代词人俞彦极其赏识苏轼这首词:“万顷波涛,吞天浴日,古今豪杰都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苏轼的《念奴娇》:“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使江波鼎沸。”像这样的评价在后世不胜枚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实至名归的,也是毋庸置疑的。该词自问世以来,被后世词人唱和60余次,更是后世词集中的必选作品,这首词的经典性在后世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苏轼漫游赤壁,泛舟长江,并用豪壮的情调抒写文人情怀。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赤壁的险要形势都给人带来豪放、雄壮的艺术美感;其次就是苏轼在词中借凭吊古代英雄、凭吊如画江山的怀古之情来抒发豪情,终使其成为豪放词中的千古绝唱。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赤壁赋》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 , ”。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 ”演化而来。

3.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 , ; , ”的观点。

4.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

5.《赤壁赋》中,写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脱离了现实社会,飞升成仙的语句是“ , ”。

6.《赤壁赋》中,写如泣如诉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 , ”。

7.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 ,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8.苏轼曾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诗来描写微风与水波,他在《赤壁赋》中写游览之地微风与水波的句子是“ , ”。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雾气笼罩的江面上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 , ”,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一样的意境。

10.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1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12.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辽阔,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的语句是:“ , ; , ”。

13.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赤壁赋》中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的语句是:“ , ”。

14.《赤壁赋》中,写箫声的超强感染力,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泪的语句是:“ , ”。

15.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的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

16.江风光向来为文人所钟爱,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 ”,写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17.《赤壁赋》用“ , ”描绘出月亮升起和缓慢移动的过程,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18.《赤壁赋》用人生须臾与自然(长江)无穷对照的句子是“ , ”。

19.《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

20.苏轼《赤壁赋》“ , ”用比拟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2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2.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苏轼《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 ”,还有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2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24.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

25.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 , ; , ”的观点。

26.《赤壁赋》中,苏东坡与客秋江应答,提到曹孟德的两句诗“ , ”,该诗句出自《短歌行》。

27.《赤壁赋》中描写了曹孟德吟咏《短歌行》时的情态的句子是:“ , ”。

28.《赤壁赋》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句子是:“ , ”。

29.《赤壁赋》中,“客”对人生无常发出“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苏轼用“水”和“月”陈述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以宽解对方的语句是:“ , ; , ”。

30.《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

31.《赤壁赋》中,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 ”。

32.《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的凄凉身世,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

3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4.《赤壁赋》中,作者写出了好像身体在天空上,驾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若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 ”。

35.《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曹操当时是“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的凭吊,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可是像曹操这样的英雄“ ?”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6.《赤壁赋》中抒发人生短促无常的语句是:“ , ”。

37.《赤壁赋》中作者从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只有“ , , , ”才可以声色娱人。

38.《赤壁赋》中作者追述曹操破荆州的往事,抒发其志满得意的语句是:“ , , , , ”。

39.《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40.《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是:

4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 , ”。

42.《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 , ”

43.《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是:“ , ”。

44.《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是:“ , ”。

4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 ”。

46.《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是:“ , ”。

47.《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

48.《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49.《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 ”。

50.《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 , ”。

51.《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

5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53.《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的句子是:“ , ”。

54.《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的句子是:“ , ”。

55.苏轼《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 , ”。

56.苏轼《赤壁赋》中写苏子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 , ”。

57.《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唱,借“ , ”。

来表现自己在月下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意做铺垫。

58.在《赤壁赋》中,作者认为对清风明月的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 ”。

59.苏轼《赤壁赋》中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而“ ”和“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

60.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忘记了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人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参考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度妇

1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2.郁乎苍苍,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0.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5.驾一叶之扁舟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

3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7.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5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9.惟江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0.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物与我皆无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