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民族尊严的名句(关于民族尊严的段句子)

民族尊严的名句(关于民族尊严的段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的骨气与尊严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100多年前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直是世界的领跑者,从1840年至1949年是中国最黑暗最耻辱的一段历史,遭受的外国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签订的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是一代代伟大的革命先烈们,英雄们前辈牺牲和巨大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但是今天依然有内贼在雕刻着中国的耻辱,用利益出家的尊严,用利益糟蹋和换取革命先辈们的生命,无耻至极!从以下三件事可以反映出来。①中国的教材却需要日本人来审核,在教材中部分都是一些毒教材,不堪入目的、有损民族尊严的图画教材,这是裸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践踏。卖出了新高度,用毒教材来毒害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②日本在中国建的日本学校,只收日本人,中国人不能入内。是典型的文化入侵,身为中国人,而不能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进出,本身就是一种最大耻辱,现在在中国的间谍,大部分都是由这样的学校培训出来的。这种裸的耻辱行为,没有严查,是不是值得国人深思?③接日本老人在中国养老。请问中国人的脊梁在哪里?一个曾经侵略中华的小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中国人却要给他们的日本老人养老,那是可笑之极。我们不断的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勿忘国耻! 难道真的忘记日本鬼子带给中国人的耻辱和伤害吗?你们有什么权利和资格去为千千万万牺牲的革命先烈原谅这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人?你们却为了眼前的利益致国家的尊严和气节受到践踏!这些卖应该受到严惩,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大家说对吗?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本色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本色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许多人文学者有过探讨。钱穆认为东方文化是内倾型的,西方文化是外倾型的。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特性包括简朴、爱好自然、恬静、勤谨等。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人具有尊重历史、中庸、任重致远、自重等特点。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也互不矛盾,但都缺乏一个核心概念的表达。被誉为“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的辜鸿铭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中国人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温良”,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温和善良,但同时,“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的人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大业,中华民族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和意志本色?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论题。

继承传统:尚内省的斯文

特定的地域、社会环境及数千年历史,型塑了中华民族特定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种谦谦君子的斯文形象,思维方式内倾、内省、内敛,重视精神生活,重视自我修为和人格提升。凡事反求诸己,体验所得。在内省中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本源和生命意义。这种内省人格,强调信念的重要性。在明晰自我的基础上,形成整合的人生,获得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的人格展现。作为内省的过程,强调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从小到大,从内而外,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自我成长和天下情怀融通,求心灵的自洽。《中庸》说: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实现内外兼修合一。

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是斯文的。斯文是指人的举止文雅有礼,有涵养,文质彬彬,懂得尊重人。在本质上,“斯文”是对美有良好的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宁静的心灵状态。这是一种内秀。辜鸿铭在描述中国人“温良”性格的时候,认为它没有任何野蛮的、残忍的东西,有的只是文雅,但这种文雅不是天性的柔弱或顺从,它没有生硬,没有粗野或暴虐,没有好斗和嚣张。这种斯文是一种气质:从容、镇定,是经历磨难后的成熟,在乎内在的精神整合与人格自洽,是一种心灵的平和。

中国人的人格形象是内敛的。不张扬,不强横;不惹事,不怕事。优雅不是软弱,不是退让,不是息事宁人。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有一句赞美中国文化的名言:“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物质的世界。”这个世界与人类整体心灵深处对美的期求心心相印,是一种内在美。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弥足珍贵值得坚守的。正如总书记所言:“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立身自持:非盲目的自尊

自尊是基于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产生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他人尊重的情感体验,本质上体现了自我价值感。自尊是自我意识的呈现,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基础。自尊对人很重要,体现了一种身份的主体性意识,它能激活个体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增强对“我”的身份确认。

中国人的温良中,蕴含了一种理性的自尊传统。《礼记》中有“可杀而不可辱”“不食嗟来之食”“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等记载。《孟子》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表达。《韩非子·诡使》强调:“厚重自尊,谓之长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尊意识的表达。坚持人格尊严,义不受辱,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显著的精神气质。

我们强调的自尊,要理性而非盲目。盲目的自尊常常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中心,缺乏从他人角度着想和体谅的可能,呈现为自傲、自负、自恋等。而理性、非盲目的自尊,这是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清晰判断形成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接受。对理性自尊的清晰把握,会产生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思维方式上的开放性和行为态度上的吸纳性。它关注并承认世界发展大势,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应变”的开放态度,尊重不同文化特征,对外来优秀的文化、制度与科学产品,进行自主性吸纳。

中华民族具有不走极端的“中庸”思维。在对待自我的态度上,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国家,有明确的认知、强烈的信心以及捍卫的意愿。当前,面临复杂的国际情势和国内发展环境,我们要强化国家主体性和民族自尊感。同志说:“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总书记也说:“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与人相交:通情理的共处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人是重视关系的,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在乎与他人的和谐共处。辜鸿铭认为中国人“温良”的本质是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同情、共情能力。与人相交,强调“义”为先,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中国人有尊重他人的品性,这是心理强大的标志,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说过,中国人崇尚“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与人相交的共处原则。

中国人具有谦和低调的文化特质。温良的中国人致力于打造一种愿意奉献、有情感温度的环境。与西方自由主义对个人的关注不同,中国人关注群体的、组织的共生,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讲礼貌,这种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与人相交强调包容、尊重、宽恕。中国人具有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的礼貌”,这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优雅。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心灵和理性的力量,使我们能成功地处理各种复杂困难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泱泱大国在数千年里维持了和平与秩序。党的以来,针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理念,从国际关系角度给世界未来开药方,反映了一种深刻的远大智慧。

但是,中国人温良的共处原则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通情理,不接受蛮横。通情理要求相处是平等的,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凌驾于人。在关系结构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正如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把握这种通情理的共处原则,尊重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才能赢得外在的尊重。

应对挑战:有底线的坚守

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是温和的,生命原则是求心灵的自洽,是一个致力于精神生活的民族。中华民族以开放的视野和态度,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并将其内化为民族的心理特质,外化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敢于奋斗、敢于创造、敢于梦想的民族,强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通过不凡的精神意志战胜了困难,也激活和彰显了民族凝聚力的强大。1840年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浴血奋战,打败了外来侵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温良不是忍让。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但同时中国人民也不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关涉民族尊严、关涉国家核心利益的时候,要敢于亮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本色,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凝聚整合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既要保持中华民族崇尚内省,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温良性格,同时也要筑牢坚守底线、自尊自强的意志本色,形成同舟共济、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需要秉持的正确的民族心态。

(刘忠权,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铉

\"正义的大姐:为维护民族尊严挺身而出的感人故事\"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一列行驶在广东境内的火车上,一位正义的大姐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尊严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以一位戴着鸭舌帽的男子不当言论为起点,引发了众多乘客的愤慨。然而,很多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直到那位正义的大姐站起来,用她的勇气和行动改变了整个局面。

大姐毫不犹豫地批评那个男子,并为维护民族尊严展开坚决的行动。她的声音响彻车厢,引起了其他乘客的注意和支持。在她的带领下,车厢内爱国之情被点燃,民众们纷纷站起来,高唱国歌,共同表达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和自豪。

这个故事所传递的含义是深远的。首先,它提醒我们,面对不公正和不当言论,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而是要像那位大姐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发出正义的声音。其次,它强调了团结和和谐的重要性。当大家团结一心,共同维护民族尊严时,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正义和民族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我们是在火车上,还是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通过行动来传递爱国主义的精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让我们向那位正义的大姐致以崇高的敬意,她的勇气和行动代表了更广大的群体,点亮了我们内心的爱国之情。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和谐、公正和尊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