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用虽然但是造个词语句子有哪些(用虽然但是造个词语句子)

用虽然但是造个词语句子有哪些(用虽然但是造个词语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18个超级唯美的成语,认识五个,你就太厉害了

你一定听过“镜花水月”,但可能没听过“明珠弹雀”;

你一听听过“江山如画”,但可能没听过“流星赶月;

……

成语博大精深,许多冷门唯美的成语,许多人听都没听过。

诗词君总结了18个唯美冷门的成语,一起涨知识吧!

01

半天朱霞

【释义】半天:空中;朱:红色。半空中的红霞。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出处】《南史·刘怀珍传附刘訏传》:“訏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敲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皆俭岁之梁稷,寒年之纤纩。”

02

日光玉洁

【释义】如太阳一般光辉,像碧玉一样洁净。用来赞颂贤德之人的卓越品格与崇高风范。

【出处】唐·李汉《韩昌黎集序》:“日光玉洁,周情孔思。”

03

云霞满纸

【释义】形容满眼都是精采的文笔。

【出处】明·袁宏道《锦帆集·董思白》:《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04

珠流璧转

【释义】比喻时光之流逝。

【出处】宋 文同 《月嵓斋》诗:“况此日与月,晓夜东西走。珠流璧转无暂停,岂与天地同长久。”

05

扇枕温席

【释义】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香]父况……贫无奴仆。香躬执 勤苦,尽心供养。冬无被袴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成语故事】黄香是古代有名孝子,他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06

瓦影之鱼

【释义】炎热夏季,水塘中的鱼躲在阴影处避暑。比喻寻求庇护的人。比喻求庇于人。

【出处】宋·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环波亭》“凫鹥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

07

晖光日新

【释义】指进德修业不懈,日日更新。

【出处】《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08

韬光韫玉

[tāo guāng yùn yù]

【释义】意思是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

【出处】《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彻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09

明珠弹雀

【释义】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庄子曰: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投千仞之省,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成语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酷爱旅行的人,有一次,在旅途中,他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看到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黄雀,正站在枝头上唱歌。那人心里想,“我要是能捉住它该多好啊!”

可是,他出门上只带了弓,没有带箭。正在发愁时,忽然,他想起背包里有一颗名贵的珠亮的珠子。

于是赶忙从背包里摸出那颗晶莹、明亮的珠子。他用明珠当弹丸,瞄准了那只小黄雀,将它打了下来。

他高兴地托起那只小黄雀,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

忽然间,他想起了那颗珠子,急忙到处寻找,找来找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懊恼极了,后悔自己为了一只小黄雀,损失了一颗宝贵的明珠,真不值得。

10

明月入怀

【释义】比喻人心胸开朗。

【出处】南朝·宋·鲍照《代淮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11

流星赶月

【释义】比喻像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出处】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

12

画一之法

【释义】意思是全体遵行,无一例外的法令政策。

【出处】《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娣,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

13

漏洩春光

【释义】意思是透露春天的信息;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出处】唐·杜甫《腊日》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4

浮光掠影

【释义】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也比喻世事稍纵即逝,不可捉摸。

【出处】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15

白鱼入舟

【释义】白鱼:即白鲦。本义指白鲦跳入船中。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也形容好兆头开始。

【出处】《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成语故事】周武王姬发在盟津渡集结军队,准备伐纣,乘船渡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了。

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乌鸦,赤红的颜色,发出魄魄的鸣声。

这时候,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个。

诸侯都说:“纣可以讨伐了!”

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

16

羽扇画水

【释义】指东晋吴猛以白羽扇画水渡江的传说。

【出处】《晋书·艺术传·吴猛》:“﹝吴猛﹞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

17

看碧成朱

【释义】碧:翠绿色;朱:大红色。将绿的看成红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18

鱼鱼雅雅

【释义】形容车驾前行威仪整肃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元和圣德诗》:“驾龙十二,鱼鱼雅雅。”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小学生搞笑作文,让人看了笑的肚子疼

孩子们的无拘无束,充满童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他们以最简单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拥有最纯洁的双眸,还有着令成年人羡慕的丰富想象力。有时,正是这种无限的想象力和纯洁的情感让孩子们做出令我们啼笑皆非的事情。

在孩子们上学的过程中,妙趣横生的瞬间不断发生。有一群"熊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让老师头痛,他们的作文也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创意,让人看了心生愉悦。今天,我将与您分享一些这些有趣的孩子们写的搞笑作文,让我们一起笑个不停吧!不得不佩服,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1. 垃圾箱的大冒险

有一位小朋友,似乎是一位心思缜密的孩子。一天,他的妈妈让他扔垃圾,但他在心里演出了一出大戏。他担心自己会被拐卖,被放到麻袋里挖掉眼睛。于是,他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像那些被拐卖的小孩子一样。

小朋友,你只是要出门扔垃圾而已啊!这个小家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戏精的诞生绝对不是偶然,小时候就露出端倪。也许他平时看太多普法栏目剧,或者听了太多恐怖故事,以至于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的安危。不过,这也算是好事,因为孩子从小就关注自己的安全问题,这显示出他的安全防范意识。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给自己的孩子灌输安全知识啊!

2. 成语王的崛起

这位孩子似乎是一位成语王。在短短两段作文中,他不仅出现了多个成语,还以独特的方式使用了它们。早上,家庭成员各自走向工作岗位,这孩子用"分道扬镳"来形容,把爸爸的工作描绘成指手画脚,自己的学习状态则形容成"呆若木鸡",还将爸爸形容成了"五体投地"。成语小编学过,但他的用法确实有些别扭,不过这位孩子的创造力和语言天赋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真不怕天不怕地,就怕小学生讲成语!虽然这孩子知道很多成语,但家长们也要注意给孩子们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正确用法哦!

3. 六字爱情故事

有一位孩子用六个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仅仅六个字,他既满足了作文题目的要求,又以悲剧结尾。这篇作文没有详细描述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深入探讨主人公的情感,但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悲伤情感,产生了共鸣。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短短几个字就将孩子的写作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孩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啊!

4. 护花使者的崭露头角

这个孩子似乎是个护花使者,践行了雷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诲。但这招应该是降龙十八掌的第十二招——"借花献佛"!想必这一定是一位小男孩,看到下雨天没有伞的女同学,心生怜悯,就偷拿了自己的好兄弟的伞,充当护花使者,送女同学回家。

这一系列骚操作让我们深刻见识到这位同学的把妹技巧,随时随地都可以借用道具来一场英雄救美的大戏,这就是撩妹技巧要从小抓起啊。不过,与那位老师一样,我们也很关心被拿走伞的小李同学是如何回家的,小李同学内心OS:谁来救救我!请求小李同学的心理面积。

"熊孩子"们平时可能打打闹闹,惹人心烦,但有时候他们总是无心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让我们大人哭笑不得。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一本正经的搞笑最令人觉得可爱,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这孩子的作文实在是令人捧腹,但其实,我们的孩子可实在认认真真的写作文呀。只要您留心,生活中令人开心的事情一定存在。所以,让我们继续欣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因为他们的笑料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无论他们是"熊孩子"还是"成语王",都让我们感到快乐,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珍惜这些有趣的瞬间,因为孩子们的笑容和创造力是最宝贵的礼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文丨刘旭刚

常听一些人感叹:自己很想搞好人际关系,用了许多心思,花了很多精力,可换来的却是说话没人爱听,遇到难事没人愿意帮忙,真正的好朋友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无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成语,意思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有一个典故对这段话的含义作了诠释: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隔阂,发生争执,出现不和谐的问题。在矛盾纠纷中,当事双方都应该从自身找问题,设身处地地反思自己,而不应一概指责对方,怨恨别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矛盾的解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们经得住这样的灵魂拷问:

自己不尊重他人,为什么非要他人尊重自己?有的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所作所为缺乏长者风范。这样的老年人,自己不理会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却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尊重自己,稍不随意就大动肝火,口出狂言,甚至动手伤人,以此来教训不尊重自己的人,早已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忘在脑后。

自己不谦让别人,为什么非要别人谦让自己?有的人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感觉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凡事都争个我高你低,毫无谦让别人的意识。可是,当别人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时,心里却很不受应,狂妄、自大、没教养等一大堆指责的话不绝于耳,让对方难以接受。因为在谦让方面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己不愿意帮助他人,为什么非要他人帮助自己?有的人缺乏同情心,为人处事比较“独”,当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伸出援手,奉献爱心,从未有过扶危济困的善举。而当自己遇到困难没人帮助时,却怨天尤人,抱怨人情淡薄、社会冷漠,抱怨世上没有好心人。其实,这样的人最没有资格抱怨,自己不愿意帮助别人,却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岂有此理!孔夫子早就有言在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为什么非要别人做到?有的单位负责人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做好的,自己却做不好,要求别人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却不当回事,我行我素,随意践踏。群众对此很反感,鄙视、唾弃,甚至公开顶撞,这样的领导毫无威信可言,给团队建设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才能有号召力、凝聚力,有此情况的单位领导应该好好反思,切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对别人的工作不支持,为什么非要别人支持自己的工作?有的人在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意识,当同事负责的工作需要给予支持帮助时,表现得很不情愿,敷衍、搪塞,甚至在暗中作梗。而当自己负责的工作需要别人支持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要求同事做这做那,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说三道四,牢骚满腹,甚至向上级打“小报告”,弄得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由此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同样有启发意义。

自己不孝敬父母,为什么非要子女孝敬自己?有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漠不关心,不能尽到赡养的责任。可是却希望自己的子女要有孝心,经常给其讲孝经、说孝道,还时不时的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尽孝要求,若不能做到,就大声斥责其是不孝之子。殊不知,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自己在言行上不孝敬父母,对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出不孝之子的概率比较高。这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于家教和家风建设。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后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出发点是好的,关键是要搞好言传身教,自己先要做好。要求孩子有好的道德品行,自己先要讲道德、重品行;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自己先要坚持不懈的搞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孩子讲文明、有礼貌,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己先要做文明人,有文化,懂礼仪,树立知书达礼的好形象。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做好,却希望孩子做得好,“望子成龙”只会成为空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好,社会也就难以和谐。

要善于“将心比心”。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遇事多考虑对方的难处,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难为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诚。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多些诚恳,少些计较,多些关怀,少些算计,多些支持,少些诋毁,多些帮助,少些刁难。谁都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人心。

要学会“换位思考”。人们的许多争执与困惑,往往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对待他人。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位置,便会使人豁然开朗,矛盾纠纷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个人难免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懂得换位做事,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也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要避免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养成“助人为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含义不仅是要求人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倡导人们要乐于助人。热心肠的人,把帮助他人作为一种快乐,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常常会不计报酬,鼎力相助,或给予精神上的关怀,或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用“雪中送炭”的实际行动温暖他人的心。这样的热心人,深受欢迎,广受赞誉,聚拢的朋友多,人际关系必然好。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

人际关系好,社会才能和谐。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一个总原则——仁者爱人。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温暖的爱心去爱别人,如此世界将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凡事要先自己做好,再去要求别人,彼此真诚相待,相互关心和帮助,努力营造团结友善的氛围,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丨邱 曼

实习生丨贾朝政

请用虽然……但是……造句

道德经(四十九):和其光,同其尘,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涵天盖地,句句精辟,每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名言和座右铭。真正的智者,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他们是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以开阔,无偏见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学习《 道德经》,学习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做人平和,不过分炫耀,坚守做人准则。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得道的智者不轻言,轻易言说的人不明智。堵塞通往外界的感官,关闭产生欲望的心门,挫去锋锐,化解纠纷,调和光芒,混同尘俗,这叫做玄妙的大同。

因此无法与他亲近和疏远,无法对他利用和伤害,不可使他贵,也不可使他贱,所以为天下所尊重。

这一章中,老子讲述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以及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者,即明白大道的真意。“不言”者,就是心与道合,惟自知自明,难以用语言表达其妙,大道之真谛,得之于心,悟之于性,知之既真,行之也易,但却无法用后天言语表达清楚。知者不言,简言之,智慧的人慎言慎行。

“言者不知”,简言之,一知半解的人到处说长论短。是说爱多言者,并非真懂得大道。言为心声,心不明大道之理,所以才夸夸其谈。多言之人,皆未悟透真理,故多生议论。议论愈多,而道理愈晦,侃侃而谈者,离道愈远。故有“大道在不言中”、“道本无言”“言语道断”等训导。

真知道者,德为己德,修为己修,知之愈真,藏之愈固,惟恐一言轻出,德失于心。此便是知者所以不言之故。凡多言者,实是未知大道。道的本质精华实很难言,可言者多是外表现象。所以知者并非不言,而实是难言。多言之人,其言或支离片断,或流于异端,或为了耸人听闻,或显示能言善辩.皆是后天识心用事,不明大道之理。故曰“言者不知”

凡是多言者,不仅易犯口过而害已,且极易误导而害人,造下无端口业。口业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最易犯,最难改。非礼勿言,静心慎言、少言乃是断口业之要。慎之于未言之先,省之于方言之际,即可妄言不生,绮语不作,戒断口业。如此反复洗涤,则可进德修真。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塞其兑”,兑,即口,口乃是是非之门,因此,要闭其嘴,守其口,慎其言。简而言之,就是要堵塞嗜欲的孔窍。“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所指就是塞兑慎言的道理。人之失言,最易伤人,言语未出,心神先动,耗神散气,损人伤己,所以言多必失。若不缄口忘言,是非必然由此而生,人我之别由此而出。

有道之人,其修心之功无不严密,处世之道无不混同,了断是非尘缘,非常注意言语的出入。圣人之言,言简意赅,言必合道,有问则答,不问不答,不得已而言,绝不轻言。此个即是“塞其兑”。

所谓“闭其门”,简而言之就是要关闭其嗜欲的门径。人有六根六门,为害身之祸源。“六根”者,眼根为监察之门,耳根为采听之门,鼻根为出纳之门,舌根为审辩之门,身根为动静之门,意根为起灭之门。此六门若不关闭严守,则六贼自由出入,六尘任其染惹,以至于六识交妄,心上之灵台不能清静,性分之本体不能圆明,此乃世人损性害命之道。真知大道之人,将六门融归一性,不使内相幻发,屏绝万缘,不引外相入内。

六门常闭,心清性静,不受外尘污染,不为外魔扰侵,此即“闭其门”。修道之人,果能紧闭六门,调养神气,则心身自安。眼不妄视,其魂自然在肝:耳不妄听,其精自然在肾,鼻不妄闻,其魄自然在肺:口不妄言,其神自然在心,身不妄动其意自然在脾:意不妄起,五神自然守舍。这些都是六门紧闭之功力。

“挫其锐”,挫其锐,解其纷是说不仅要闭其目,塞其口,而且要不露锋芒。摆脱种种纷扰,以静其心,闹中取静以养真性。真知大道之人,则必日挫其锐以治其内,解其纷,以理其外。“挫”,即挫磨之意。“锐”,即锋利之意。人之阴火盛气,情欲必有所感,锐锋必有所露。犹如人之机智,像刀剑之锋利一般,故曰“锐”。此处是说那些夸会夸能之人,其机智之心虽巧,在自吹自夸中盛气凌人,精神必然炫露,德性因此凿丧。圣人虑心应物,待人处事,全无一毫棱角,藏其机智,守其愚拙,以“挫锐”自养性情,故曰“挫其锐”

“解其纷”被纷乱琐事缠扰,不能静心念道,须以无为而排遣。“解”者,解释、了断之义。若是物欲交攻,心无定力,为物所牵,根尘互起,性必被迷蒙,心必生烦乱。惟修道纯熟之人,心不起于欲,性不引于情,常如虚空,物自难染;因事处事,心不起念,自然镇静,凡尘中之纷纭外诱,一毫不扰我心。诸事随缘而来,随遇而安,应过即静,不留痕迹,不为心累。故曰“解其纷”。

人若能消除内念,又能化解外缘,常清常静,即是善解其纷。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造业自己消。”所以“解其纷”,就是自己了却尘缘,自己了断烦恼,自己解放自己的修悟过程,是磨炼心身的炼己功夫,克己日久,必见其功。世间之理,锐以争利,纷以取害,挫锐解纷,不求锐利,而害不至矣。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其光”,是说真知大道之理的人,在世间与民和其光,同其尘,虽与民无异,但其道德仁义之心光、性光、神光,以和善的德光形式,为同尘中人照明。世人皆有生物之光,皆有性德之光,以善德之心教化帮助世人,以光引光,以光化尘,使其心性之尘由昧变明,使其本性之光更加明亮,同和于大道核心的大光场之中。凡贪功名富贵,在人事物中有累赘牵缠之处,皆是世俗之尘。

圣人道德之体极厚,心德之光极纯,不以自明而先人,人之明即我之明,不以自是而违物,“物之是”即我之是。忘人忘我,不有彼此。我之光与人之光,犹如以火照火,以水融水,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此即是“和其光”。

“同其尘”者,是说入于尘世修脱尘。圣人心中清静无尘,以“同尘”之法处世入世,所以不弃于人。以善德辅以训诲,导其同善之心:不弃于物,裁成处置,皆与物有一体之诚。虽遇难处之事,或遇不善之人,无论高低贵贱,皆一视同仁,以厚情感之,平等相待,皆以相宜之法,和善而引导之,因地因时而顺理处之,此即是“同其尘”。

今日学道之人,自己的道德尚未养就,便去分辨善恶:自己的身心尚未清静,便去拣择别人。或妒贤嫉能,或争名竞利,抬手动脚,便掉入尘埃之境。举心运念,不知大道之本,不知若稍有人我分别之心,便不是道;稍有不同之形迹,便不是德。修真之人,当于此处打点心身,放下人心,扫除四相,修到忘人、忘我、忘物的境地,方可谓真知大道之人。

“是谓玄同”。此句是总结上文之言。上文所言之“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皆是与世玄同之义。“玄同”者,玄即是道,也就是“无名”之同,是说圣人与天地万物大同,而无迹可见,非同俗之同。圣人之同,妙应不测,浑然无迹,离分别心,忘名忘相,以道同于天下,以德同于世人。世人虽有贵有贱不一,虽有智有愚不同,圣人皆以道观之。人人皆道所生,人人皆有道性,其道未有不同者。以德观人,其德未有不一者。道德既同,其余的表象不同之内,亦有玄同之处,故日“是谓玄同”。

观今世之人,或有同于事而不同于心者,或同于谋而不同于德者。少有乖违,便起分别之见。见物,则利欲心即动;见权贵名誉,便孜孜追求,此皆是世俗之“尘同”,而非“玄同”。果能塞其兑,内无泄漏,光洁充盈。果能闭其门,外无所入,拒贼于外。果能挫其锐,治之于内,蓄养德性。果能解其纷,理之于外,平和外道场。果能和其光,养之于己,而明之于人。果能同其尘,随物付物,出污泥而不染。若能心修到此等境界,无往而不玄,无往而不同,既玄又同,真可谓知天、知地、知大道之妙。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此七句是说,既已修到与道玄同的境地,妙无妙有,妙动妙静,心德之微不可测,玄后之妙不可知,心与太极同体用,与自然规律同变化。一切都是随心所应,自然而然,不生分别之心。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有道之人,不以得到什么而心生欢喜,而亲其所得;也不因未得到什么而心起怨尤,而疏远于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有亲疏之别,得与不得,都是一心。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即不可因得利而动心,利中未尝不藏害,得利而骄奢,就是害心。也不可因未得利而以为是害,不与人争利,不与强争气,害中未必不是利。害里能生恩,由害中舍去的是业障,得到的是真利。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因得贵而自以为贵,生高人一等之心,不可乘权自骄,以万民为贱,成为昏君。亦不可因不得贵而失志丧德,心不贪富贵,视贵与贱为一,守贱以为德。

“故为天下贵”一句,是总结亲疏、利害、贵贱之义。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无一可加,无一可损。若能明此理,执中对待,便是天下之至贵者。天下最至贵者,即是道德。道之体为一,道生阴阳之后,事物才分为二,才有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之两端。执其亲而远其疏,得其利而忘其害,以其贵而贱于人,以及攀高厌下等等,皆是离开道“一”之整体,而失之偏颇。皆是不道的表现。贵处上位,不有自贵之心;贵而无位,心不知其贵;贵在天下,人不可见:贵在万物,人不可知。此“贵”乃大道厚德之贵,所以强名曰“故为天下贵”。

修道之人,若能明此至贵之理,修此至贵之德,可与天地同其体,可与造化同其变,此即是“玄同”之境。

《道德经》的每一章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在深思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一定的感悟和启发,那么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本章启发我们要控制自我,挫去伤人的锋锐,解决外在的纷扰,收敛自己的光芒,混于万物之中,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实现群体的和谐,我们不能要求他人与我们完全一致,只要做到让自己融入大众中,保持和谐,别人就不会有亲近或疏远,利用或伤害,抬高或贬低我们的借口了。

在群体建设的立场,和谐一致非常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才能实现一个目标,在集体中每个人都不同正如世上没有任何一片树叶是相同的,如何实现和谐,需要我们自我控制,排除私欲,加强自我修养,不分亲疏利害和贵贱以开阔的心胸对待一切人和事。

如果每个人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他人的意见,就会是非纷纭,无所辨清,正确的做法是各自都放弃片面思想,全面的看待问题

人们常常关注肤浅的表象,而忽视深层的本质,浅薄的人喋喋不休,无知的人夸夸奇谈,没思想的人口若悬河,讲话最多的人往往对事物最不了解。

默默无闻的人,也许有真知灼见,这才是正确认知真相的途径,夸夸其谈的人,不见得有高明的见解,也许是在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他们大多是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人,空谈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虚伪,不顾时间,地点,场合,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经常忽略别人感受,看似左右逢源,实际令人生厌,让人瞧不起。

富兰克林青年时期,为了改正自己夸夸其谈的毛病,他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只讲于人于己有利的话,避免自以为是的空谈。我们要像他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道德经注》中的注释,让我们茅塞顿开,领悟至深。“塞其多言之口,则不以议论招尤;闭其出入之门,则不以奔逐劳形;挫折锐气,则柔弱自安;解除其纷乱,则清静自守。和其光华,同其尘浊,不欲异物。此则与玄妙之道合为一体,无入而不得矣。”

学习《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净化心灵,开智开悟开启智慧解除疑惑,提高自性能力,提高道德素养。真实不虚。

网图侵删

同学,请用虽然但是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