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敦煌壁画的句子(敦煌壁画句子)

敦煌壁画的句子(敦煌壁画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莫高窟,淘尽千年风沙,你仍笑靥如花,谁在佛光中明灭

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顽强,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曾经的盛唐……”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是一片佛国世界,敦煌众多的壁画,表现出人间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居住的佛国世界。

飞天头束发髻,细腰长裙,围绕在佛陀的头顶或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持花盘,横空漂移,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衣裙飘逸,舞带飞卷。羽人,飞天和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各自奔腾雀跃,守护着宇宙四方。

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力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殊盛,虚空中有十方世界诸神前来赞叹“安乐国”的种种庄严,各种飞舞着的乐器都拴着一条飘带。在宏伟的楼阁上方,辽阔的天空上飘着各种扎着飘带的乐器,不鼓自鸣,飞天随着乐曲的旋律穿梭在楼阁之中,轻盈如烟,祥云缭绕,描绘出佛经所说的仙境。

飞天散花,飞天在佛宝盖上方飞翔,双臂前伸,不见面容,只见双髻,双手将花盘抛出,鲜花随风散落在云间。

少女飞天,发束巾带高耸,细眼长眉,双手拈花,上身着有领小袄,下着牙旗形长裙,身后的尖角飘巾逶迤空中。

双飞天长裙裹足,巾带随风飘扬,眉目安详欣喜,装束华丽,在菩提树的衬托下,美不胜收。

在佛火焰纹背光一侧,飞天的散花姿态,飘逸优美,上一身飞天转身回首,着石绿色裙,下一身前腿盘曲外露,着褐色裙,眉眼生动,栩栩如生。

散花飞天,头上梳髻,修眉细眼,一手托莲花,一手散花,画着两撇胡须,为男扮女装。

莫高窟,你从大漠深处走来,黄沙就在你身边漫天飞舞,你告诉我说,你并不怕,因为心无所惧。你从历史深处走来,鬼影就在你四周伺机而动,你告诉我说,你还是不怕,因为三世因果。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千多年,多少王朝作了古,又有多少王侯红颜没了影,而风尘仆仆的你,淘尽千年风沙后,依然站在无边无涯的大漠中拈花微笑,遗世而而立。

和尚的金色之光

公元366年,僧人乐僔西行,清瘦的他一身缁衣芒鞋装束,手持锡头禅杖。和尚独自走在空寂的大漠中,风不遗余力的狂打着沙,沙不停歇地在他身边旋舞。

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和尚停下了脚步,许是身心俱疲了。和尚在沙地中盘膝而坐,大泉河畔的清流从身后哗然流过。不经意间一抬头,和尚惊呆了,一道耀眼的金光从三危山上扑面而来,佛光普照,眩晕中,一身劳累的乐僔和尚似乎看到了东方琉璃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飞舞着的乐舞伎就在身边助兴,或天女散花,或弹拨乐器……

这或许是来自佛陀的意愿,也或许早已是命中注定。

千佛现身,金光熠熠。被佛光笼罩、震慑的乐僔,当即顶礼,旋即发愿:不走了,就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凿窟造佛修行。

此后,凿窟接力,斧锤“铛铛”的声音就开始长期回荡,这声响一唱就是千年。

到盛唐时,其规模已成“洞上有洞洞下洞,洞中复向洞中搜……”一时间,莫高窟成了丝路上善男信女的圣地,无论是西去还是东来的人,都会在莫高窟前祈福,祈愿平安走过沙漠,从容归来。就这样,莫高窟从大漠中脱颖而出,成为东方艺术明珠,而那个被金光点化的和尚,只知道他叫乐遵,其余一概不知。

道士的黑色之梦

大约在1897年左右,沉睡已久的莫高窟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他是个道士,叫王圆箓。按理来说,道士该去道士的地盘,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莫高窟这个佛家净地又怎好拒绝前来寻找依靠的人。就这样,落魄的莫高窟和潦倒的王道士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日子。

虽说王道士是个麻城来的小人物,但这不影响他有着大梦想。他决定要把莫高窟整饬一新,然后再把几个洞窟改成心目中的道观。由于年代已久,石窟里面铺满了沙子,王道士自己承担起清理沙子的重任。某日,他的助理杨某无聊敲打了一下石壁,竟然传来一阵空响。杨某不敢造次,叫来了王道士。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两人开始破壁,砖墙被打开的那一瞬间,藏经洞的秘密不胫而走。

这个小洞窟内密密匝匝地堆满了成捆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从地面垒到屋顶。从洞窟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除了文献之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粉本等物。

王道士惊喜交加,他检点一些宝贝装进行囊,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鉴宝之旅”。从敦煌县令到甘肃藩台,最后到慈禧太后,但得到的回应不是层层盘剥搜刮,就是弃如敝帚。看着努力付之流水,王道士耷拉着脑袋,难道是自己做错了?

西方探险家们有着猎狗般敏锐的鼻子,他们早已闻到“猎物”气息,正穿越茫茫沙漠和无人区往这边赶来。历史总是会在拐角处来点大反转,就在王道士心灰意冷的时候,西方探险家给他送来了“大量”的银两,筹码就是早已被精英阶层放弃了的经卷文书。比起几件经卷文书,修缮莫高窟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情,这笔交易,王道士欣然接受。

英国来的斯坦因以200两银子买下了大量的经卷帛画,离开时,宝贝装满了24个大箱子。再来时,斯坦因用500两白银换走了570部汉文写卷。斯坦因啊,你可是获得藏经洞文献最多的那个人。紧接着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也来了,你是获得最多精品的那个人。又过了一年,伯希和你又来了,你在北京六国饭店炫耀据为己有的莫高窟宝贝。这次宣讲无异于一阵惊雷,沉睡的国人这才意识到原来本土竟有如此宝贝,而且流失如此严峻。在快马加鞭的“国宝拯救”计划中,剩余宝贝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盘剥破坏,更有甚者将其一分为二,真正到达北京时,所剩无几,还都是各种残次品。

叹息啊,叹息,得到消息的王道士泪流满面。文物卖给西方探险家,对于文物来说反倒是种保全,然而自己却永远钉在了民族的耻辱柱上。文物再次上交给官方,自己是保全了,然而文物却分崩离析不得善终。

卖亦难,不卖也难,又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王道士悄悄的走了,带着遗憾。对于莫高窟,他是尽了全力的,但他终究只是个小人物,改变不了风雨飘摇的大局势。

被佛光照亮的生命

迄今1600多年以来,被莫高窟佛光照亮的生命,不计其数。

1、虔诚的出家人

这一类的突出代表,当然非乐僔莫属。没有他,没有他的一念,没有他的弘愿,就不会有之后持续千年的凿窟接力。而最初的洞窟,多为窄小的禅窟,洞内除摆放佛像外,仅容一人坐禅修行。

千年里,朝代更替,中原大地屡经变乱,敦煌地处边陲,自然环境虽恶劣,却少有政治、战争的纷扰,成了出家人竞相前往修行的圣地。

乐僔的同修接力者,个个虔诚至极,却大多是苦行僧,忙于化缘、造佛、修行,清苦一生,默默无闻。最终,他们是否修成正果,是否跳离生死轮回,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知道,不知道有谁知道。

2、富贵的供养人

莫高窟已知735窟,窟窟都由供养人出资修建。

供养人,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他们在世是当权者、财富拥有者,更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们供养的洞窟内,几乎都有画像、塑像、题记纪念,以保声名久扬。其中,至尊者,当属武则天。著名的96窟,俗称九层楼,洞内的弥勒佛像,其原型据说就是武则天本人。而炫富且自恋者,当属61窟的供养人——列队而立的女供养人,恨不能将富贵的全副身家都穿戴在身,以至体态笨重,表情木呆,而脸盆大的圆脸上,贴满花黄——以现代的审美看来,很是滑稽。

供养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如愿留名,至于是否还如愿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有谁知道。

3、沉默的艺术家

出家人的虔诚、供养人的慷慨,最终,都要落实到工匠的每一锤凿打,每一笔描摹。如此众多的洞窟,如此繁复的壁画彩塑,如此精湛的技艺——每一个工匠,都堪称顶级的艺术大师。

他们是谁?遍查我所能找到的资料,有名有姓者寥寥。据学者推测,出现在第三窟壁画里的名字“史小玉”,可能就是一名画师;而贫苦到要卖儿的赵僧子,则是一名塑匠。敦煌遗书诗云:“匠人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

工匠,文明大厦的支撑者,伟大的艺术家,辛勤的劳作者,本该名留千古,却与清贫、病痛、寂寞相伴一生,无名无姓无声无息。大概,这些终日作画的艺术家,也压根儿没空去想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4、探险的旅行家

总有一些另类,信仰远方,崇尚冒险。自从莫高窟从沉睡中被惊醒,闻风而来的异域探险家,络绎不绝,他们有着英、美、德、俄、日等国的国籍。

英国人斯坦因,就是其中的急先锋和丰收者,一个自称是玄奘的崇拜者和信徒的人。他带走的宝藏,现在大多珍藏在大英图书馆中,而他也因此换来“盗贼、骗子、丝绸路上的魔鬼”之恶名。这个“时刻希望再次回到沙漠中去”的探险家,走完他80年的人生路之后,终于长眠于异乡沙漠。

探险家的斯坦因们,有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又是否往生了极乐世界,我不得而知。也许,在他们探险的一生里,已将探险地视为极乐世界。

5、文明的守护者

莫高窟“叮叮当当”,“阿弥陀佛”,持续了一千年,然后消停下来,又沉寂了数百年。而后,在道士王圆箓等人,无意有意刻意间,再将莫高窟推向喧嚣,使文明得以再现、传承、保护。

常书鸿,留学巴黎的年轻画家。

而今,莫高窟九层楼前墓碑中的一块,便是常书鸿的。常书鸿曾回答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他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但如果真能再一次投胎为人,他将还是‘常书鸿’,还要从事莫高窟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1962年,一个江南女子叩响了莫高窟孤寂的大门,她是北大才女樊锦诗。

......

......

......

6、底层的小人物

莫高窟的佛光,不仅照见有名无名的出家人、佛弟子、艺术家,也照见最底层的小人物。

历朝历代,出现在莫高窟的底层小人物,或是礼佛祈祷的香客,或是观光行走的游客。按说,他们一概不会被历史记载。可阴差阳错,居然有人被记录。牙可,敦煌城里一普通妇女,因婆媳不和,主动提出离婚,就被记录在藏经洞的敦煌文书中。千年后,牙可成了学者复原当时当世庶民生活的珍贵标本。

芸芸众生的牙可们,人生乐趣之一,也许就是参加“女人社”,同往莫高窟礼佛求福,或者混在观光的人流中,凑个热闹拜下佛。他们,是否奢望过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转世再做人?恐怕,他们的一生,无非忙忙碌碌,油尽灯灭。

从乐遵和尚见金光开凿建窟,到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文物流失,再到樊锦诗数字敦煌的建立,从辉煌到黯淡哭泣,再到又一次辉煌……,淘尽千年风沙,历过无数劫难后,再次归来。

好在,你仍旧笑靥如花。

被莫高窟佛光照亮的生命,有名无名,或长或短,如今,或已熄灭,或仍健在。

1600多年过去了,阳光依然灿烂辉煌,鸣沙山依然峥嵘突兀,大泉河依然静静流淌,莫高窟的佛光依然熠熠闪耀。

每日一本好书|《敦煌大历史》读书笔记经典语录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潮流,早已改写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进程,但是学术前沿的认知更新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用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1.传说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领,共八十一个兄弟。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因此,有人认为中原人最初是由炎黄部落和九黎部落共同构成的,“黎民百姓”中的“黎民”就是九黎之后。

2.《史记正义》引吴起的话说“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这就是说,三苗原来主要聚居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这里北是云梦大泽,南有三湘两湖,作为九黎后裔,三苗充分发挥了良渚文明的成果,把发达的稻谷农业的生产技术与治水经验带到江汉平原。

3.为了活下去,冻得瑟瑟发抖的西戎人被迫东进,他们涌进中原地区,颠覆了西周王朝。所以西周的灭亡,并不是由传说中“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而决定的。当时的犬戎和周王朝之间激烈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这导致游牧民族向暖湿地区迁移,以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4.敦煌是一个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城市。三苗人是敦煌的第一批移民,之后的乌孙、月氏、匈奴都是敦煌移民。汉代是敦煌移民的巅峰时期,为了营建河西四郡和西域的军事防御体系,两汉四百年不断往敦煌地区“徙民实边”,人次累计百万以上。

5.坐拥交通要道和玉石产地的月氏人开辟了一条从塔里木盆地至黄河中游地区的通商大道。这条商道从塔里木盆地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至鄂尔多斯,经今山西境内,抵达洛阳,成为后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所以,丝绸之路早在四千年前已经被河西先民开通,张骞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了它。

6.在莫高窟早期如北凉和北魏的洞窟中,就保存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壁画和塑像,奠定了敦煌艺术的基础。

7.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8.汉武帝在《天马歌》中就提到了“以征不服”。马蹄金铸成之后,汉武帝给每一位诸侯王都赏赐了。表面上是表达自己对敦煌天马的喜爱,其实是对诸侯王的再一次提醒。他要给诸侯王戴上马笼头了,这就是后来的“推恩令”。

9.“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器,属于国宝级文物,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旅游标志。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中在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代表了汉代青铜制造的高超工艺水平。

10.汉武帝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小小的大宛,而是整个西域。此时的汉王朝十分需要一次招摇的行军和漂亮的胜利来展示肌肉。一旦征服大宛,西域就会在匈奴和大汉之间的权衡中站到汉王朝这一边。

11.汉武帝的历史,不仅仅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铁血男儿的喋血疆场,也不仅仅是张骞、苏武、班超等柱国栋梁的夙兴夜寐,同时也是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等红粉佳人的合纵连横。英雄建功的鲜血与美人思乡的热泪,共同写成了汉武雄风。她们将汗水与青春洒在异国,却将心留在了故乡,是大汉帝国温柔的脊梁!

12.汉简里的历史是小人物的历史,丝绸之路不再是《史记》里张骞的功绩,而是千万人为了生计走出来的一条生存之路,丝绸之路的每一个变化都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所以汉简里的家长里短,是每一个具体的丝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汉简带我们走进的是一个微观的丝绸之路。

13.魏晋的儒生们在学习张芝书法的同时,逐渐从两汉的那种伦理纲常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自己的内心,追求自我的觉醒。这种觉醒的声音似龙吟,更像曹丕的那声驴叫。

14.三苗人带来了敦煌的人口基础和移民精神;汉武帝打造了军事保障和农牧并举的经济基础;李广利带来的良马,提高了交流互动的速度;常惠、班超经营西域,开拓了敦煌的地缘空间;悬泉置提供了高效的物流和大数据系统;张芝带来了文化革新和艺术启蒙。

15.佛教的宗教场所之所以称为“寺”,与“鸿胪寺”有关。鸿胪寺是汉代的外交机构,寺就是接待外宾的国宾馆;西域来的僧人当然是外国人,所以就把他们安排在“寺”居住。

16.就像一种生物在进化论上的成功标尺在于它的数量一样,获得更多的用户是任何宗教发展的底层动力。纵观当时的世界,最大的用户流量池就在中原,于是,西域僧侣纷纷来到中原地带。

17.敦煌石窟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变画。把佛经的文字内容用绘画形式呈现出来就是经变画。想要佛教传播得更广,需要底层百姓的信仰,但是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老百姓识字率不足10%,动辄成千上万字的经文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广大的劳动人民读懂佛教,经变画艺术就诞生了。

18.敦煌艺术最精美的部分,并不在如佛陀一样的大人物身上,而是在佛教世界的小人物身上,看敦煌,我们需要一双发现小人物的眼睛。

19.洞窟里看不见太阳,所以时间消失了;洞窟里有一维的经文、二维的壁画、三维的塑像、向上延展的覆斗顶,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打破了空间的界限。

20.在龙门石窟开凿的时候,孝文帝汉化的思潮和陆探微“秀骨清像”同时被汇入龙门石窟的艺术中,从而反映出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和南朝文化的多重因素,石窟艺术呈现出中国化的趋势。所以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21.北周时期,莫高窟的绘画艺术为之一变,不再是元荣带来的那种人物修长、面目清秀的“秀骨清像”风格,而是呈现出一种人物形体丰腴、面部凹凸晕染的“面短而艳”风格。这种风格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张僧繇(yáo)所创,画史上称为“张家样”。

22.隋炀帝就开启了他的一系列超级工程:为了摆脱关陇贵族的控制,在更加靠近帝国地理中心的洛阳重新营建帝都;为了打通南北的交通,提高洛阳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为了改变佛教独大和加强南北方对中央的政治依靠,开创了科举制度。

23.玄奘在后世的追捧中,逐渐进入了吴承恩的神魔世界,变成了羸弱且迂腐的唐僧。当人们忘记了玄奘取经的真相时,瓜州榆林窟的壁画依旧在幽暗的洞窟里为我们保存了玄奘最真实的面孔。

24.藏地的画师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纷纷来此朝圣学习,之后又把学习成果带到藏区,从而成就了安多绘画艺术。因此,唐卡又被称为移动的敦煌壁画。

25.张议潮自小生活在吐蕃统治下的敦煌,从未踏足唐王朝的土地,只是从长辈口中知道了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也知道了自己是唐人。到长安去,这是张议潮很早就萌生的梦想。

26.敦煌的归义军时期,是一个家族与民族相互激荡的时代。敦煌张氏代表了两汉以来的汉族家族传承,鲜卑慕容代表了魏晋时代的雄浑胡风,粟特曹氏代表了隋唐之际的丝路协和,回鹘李氏则代表了西夏、蒙元时期的民族融汇。

27.随着各国依托玄奘鼓吹自己的佛教中心,玄奘的信仰流行起来,玄奘取经的故事也开始从历史进入文学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当全天下人开始谈论玄奘的智慧和经历的时候,玄奘的取经故事,在当时新兴的市民文化的口头创作中也变得丰富起来。

28.莫高窟的开凿历史是由前秦至元代的一千年,榆林窟的开凿历史是由唐代至清代的一千二百年,两者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的完整历史。榆林窟不仅创造了西夏所代表的敦煌艺术第二个高峰,补足了晚期敦煌石窟的缺憾,同时也在万马齐喑的清代,为敦煌艺术添加了道家和儒家的新内容。

29.王道士曾步行五十里,第一时间向县令汇报。县令嫌弃他送来的不是金条而是发黄了的废纸,王道士只好失望而归。仍不甘心的他雇了毛驴,顶着被土匪劫杀的危险,啃着干馍走了八百里,到酒泉拜见肃州道台。这位道台认为经卷上的书法比不过自己的,所以不再理会。多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凭一己之力,守着莫高窟。

30.为了让常书鸿能够在贫苦的敦煌生存下去,张大千在临走之前交给常书鸿一幅莫高窟的蘑菇地图,没有粮食了可以找这些蘑菇充饥。莫高窟之所以有这些救命的耕地和蘑菇,则全赖王道士在莫高窟四十年的苦苦经营。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在头条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