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湖心亭看雪叙事的句子是什么(湖心亭看雪叙事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叙事的句子是什么(湖心亭看雪叙事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赏析

明朝后期的小品文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好像开放在深山幽谷中的一丛兰花,素雅天然,清香扑鼻,虽然没有桃李那样鲜艳夺目,却自有一种清高拔俗的风韵。

晚明小品文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一个是以湖北公安县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另一个是以湖北竟陵(现在湖北天门县)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这两派都反对一味模仿古人,主张打破文学复古主义的各种清规戒律,大胆抒写性灵,充分表现创作个性,在文坛上打出一面鲜明的革新旗帜。尽管两派各自存在着某种浮浅和艰涩的流弊,但在基本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进步意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岱,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于公元一五九七年,死于一六八九年。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张岱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明朝灭亡以前没有做过官,游山玩水,听曲吟诗,过着闲暇优裕的生活。明朝灭亡以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见大势已去,消极避居浙江刻溪山中专心从事著作。他的两部小品文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南梦寻》就写于明朝灭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过去的风月繁辆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张岱的小品就有点像唐人绝句。它以短小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它象一泓清泉,喝一口就感到甜美爽快,沁人心脾。下面我们就从《陶庵梦忆》中选一则《湖心亭看雪》进行分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崇祯五年就是公元一六三二年。这时张岱寓居在杭州西湖。开头这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集中凡记述过去行踪的文章,大都标出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出"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严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作者所在之地。这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却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两句紧接开头,点出"大雪"。上句末了"三日"和下句末了"俱绝"二字,很自然地押了入声韵,给人一种陡然而来的荒寒之感。尽管没有具体描绘雪景,却使人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和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冷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朝诗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中的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垂钓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宗元的诗只有二十个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是从结果追溯原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使"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原因见出结果。两者着眼点不同,却各有千秋,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末张岱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则是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即这一天,指"大雪三日"之后湖山封冻的日子。更定",指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候。"拿",在这里是牵引的意思。"毳( cui 翠)衣"就是皮袍子,"拥毳衣炉火",是拿御寒的衣物来反衬寒气的刺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然有人深夜出门,披着皮袍,带了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不同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享看雪"的"独"字,可以与柳宗元诗句"独钓寒江雪"的"独"字对照起来玩味。这种不畏严寒的赏雪雅兴,难道仅仅出于对自然美的深情向往吗?恐怕未必尽然。我们从这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种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他所以要在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避世的幽愤吗?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想被别人看见,也不想看见别人。请看作者以何等绝妙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淞沅砀( hang dang 杭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淋漓,气象混茫的湖山夜雪图!"雾淞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濛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和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芥,小草,引申为轻微纤细的事物。)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的"一"字,是形容天与水的混茫难辨,使人感到境界之大;而"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是形容视象的依稀可辨,使人感到景物之小。大小相形,大者更觉其大,小者愈见其小,这真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暗示出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字眼,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觉得天造地设,自然地生定在那儿,谁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栗的深沉感慨。

接着由"舟中人"写到湖心亭上的人,奇峰突起,又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这一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反客为主,足见作者用笔的腾挪变化。"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眼虽然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番而"尽得风流"。二客先是"见余大喜",接着又"拉余同饮",大有幸遇知己之乐。这一意外的相逢,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和孤寂的怀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妻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是说这样的人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大白",是酒杯;"强饮",是说本来不会饮酒,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如果说,上一段是欣赏湖中雪景,那末这一段却是欣赏湖心亭赏雪之人;上一段是写自然雪景的奇观,这一段是说人生知己的难得。作者以曲折之笔,写出深沉的襟怀。你看他写湖心亭上三人对饮,除了开头一声惊叹外,再无什么对话了,大有"相视而笑,莫逆之交"之慨,显得如此不拘形迹而心心相印。只是在饮罢告辞时,才似乎突然想起应该问一问二客的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祥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恫,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淡淡的一句话,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了。但作者意犹未尽,还余韵悠扬地吹奏出这样一个尾声:

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到这里,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作者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湖心亭,忽见二客及烧酒炉的童子,到这里又点出还有一个摇船的"舟子",似乎此行并不孤独;然而这种偶然和表面的不孤独,却正是为了点染作者别有怀抱的孤高冷寂之感。你看为他荡舟的船家始终不理解"相公"的古怪脾气,他大概一上船就在纳闷:这么冷的天,深更半夜,还要到湖心亭看雪,真是个怪人!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有说出来。一直到"下船",才憋不住独自嘀咕起来。"喃喃"二字,形容船家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一笔,即张岱所谓"闲中点染",十分耐人寻味。它透露出船家与"相公"在思想感情上并不是一路,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这也从另一面反衬了"相公"的独往独来,落寞寡偶。同时这里借船家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更有痴似相公者",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这种旁观者的评价,作者如实写来,虽不赞一辞,却似贬而实褒。所谓"痴",正是指一般所谓"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桨,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湖心亭看雪》这一篇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笔墨之精炼含蓄真令人惊叹!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文中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磊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沅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合理?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合理?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

师:冬天来了 ,同学们喜欢看雪吗? (预设: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喜欢。) 那么,大家都看过哪里的雪呢?(学生可能大部分都会说,大连的雪,即北国的雪)

今天,我们一齐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课文题目——“湖心亭看雪”,并且板书课文题目)

师:导游是谁呢? (

学生会一齐回答:张岱)

张岱,何许人也?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人。

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 入山著书以终。代表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湖心亭在哪)

师:大家知不知道湖心亭在哪呢?

(即使学生都不知道也没关系,只要简单介绍一下,“湖心亭”在杭州西湖。)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西湖的雪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 自由地、大声地、快速地把课文至少读两遍,给大家两分钟左右的时间。

2.请个别学生起来范读,正音。教师还要特别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比如: 更(gēng)定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3.让学生放慢速度读,读出节奏感,读出停顿、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再把课文读两遍,给大家三分钟左右的时间。

4.请学生来范读,看是否读出了感情,师生点评。

三、疏通文句,感知大意:

1、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自己结合课释,把课文翻译一遍,给几分钟时间,视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疑难字词,学生先在书上圈划起来。教师巡视。

2、解答学生的字词疑问。学生提出自己刚刚在翻译课文过程中碰到的译不了的字词句,其他同学是否有知道的,然后老师更正。

老师还要强调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如:是、俱、绝、一、焉、痴…… 3、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课文串讲一遍,教师巡视。 4、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一段。

四、品读赏析:

1、文中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明确:文章开头写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记叙的要素

有: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环境。作者在那个时候,那种天气和环境,还独自坚持跑去看雪,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痴”。

2、作者对雪如此“痴”,那么,在作者眼中“雪”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有没有描写雪景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

即是这两句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这里,作者写雪,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可以先让学生感悟这两句话在语言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都能感受到:语言简洁。 那么老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大家这种手法叫“白描”,并且让大家看到书上第204页介绍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多媒体显示:“白描”

并且,还有一段对白描简单介绍的文字,让一位学生来读一读: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以简练朴素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同时,附上几幅图片,主要是中国山水画中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让学生感知一下“白描”手法,“不浓墨重彩地勾勒事物形象”的特点。

4、大胆质疑:对课文学生是否还有疑问,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 5、再花几分钟时间,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争取做到当堂成诵。 6、老师检测,请个别能背诵的学生示范一下。

7、全班齐读全文,能背诵的学生就背,背不下来的可以看书读。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古文,了解到“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感悟到作者对雪景的“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小练笔:写一段你眼中的雪景。

建议:采用“白描”的手法。

七、课堂检测:

解释划线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日更定矣

3、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湖中焉 得 更有此人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头条抄书打卡第32天 《湖心亭看雪》

张岱名篇《湖心亭看雪》

——抄书打卡第32天喽[给你小心心]

我曾经“抽风”,特地去湖边淋过雨,去野外看过霜,去折过春天的嫩柳,去踏过秋日的落叶。

这些和大文学家张岱的心血来潮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曾在大晚上的去西湖看过雪[思考]

特别的所在,见到的景色自然也是别致的。或者说,张岱正是预见了难得一遇的景像,才会冒寒夜乘兴前往的。

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雪后一个如此纯净的世界!

人处其中,顿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虚无缥缈之感。

对过往的纠结,对当下的惆怅,对未来的迷茫不攻自破。

作者之所以要深夜前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以此来彰示孤寂避世的幽愤。

哪知,来到湖心亭,早有人在此温酒对饮了。这是老天刻意安排的相逢,也是心有灵犀的巧遇。

满饮三杯,是对这意外惊喜的最大尊重。除此之外,无需多言。

最后,让我来答舟子喃喃之惑:莫说相公痴,自解其中味。

(网络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