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罗裳表达了什么意境(罗裳的句子)

罗裳表达了什么意境(罗裳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史上最绝的《一剪梅》,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写在锦帕上差点被埋没

山东章丘李清照纪念馆里,不少父母一边瞻仰着这位谜一般的女子,一边思考着要如何才能将自家千金培养成这样的一代才女。这个问题,其实不只是现代人想过,古人也在想,毕竟自1155年这位词国皇后离世,千古才女的宝座悬空了800多年。

在百花争艳的宋词中,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宋词到了她的手上,少了男子的霸气外漏,却多了女子式婉约的气场,这种婉约美而不哀,哪怕是“凄凄惨惨戚戚”,我们都能读到一种别样的大气。而当其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这股婉约的才女之气,又成为了令男子汗颜,令南宋朝廷震撼的最强音。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清照的一首出神入化之作,也是史上最绝的《一剪梅》。这首词是李清照写出外出公干的丈夫赵明诚的,据《琅嬛记》记载,当时这首词写在一块锦帕上寄过去,中途还差点遗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差点被埋没的经典,从开篇到结尾句句都是千古名句。据记载,当时赵明诚读完就犯了难,这可如何是好,爱妻写了这样的一首词来,将来也必然会被广泛传诵,而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回她。后来赵明诚回了没有,没有记载,不过这首词确如他所料,一传就是近千年。

词的上片以“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凄美为全词定下基调,她轻轻提着罗裙,独自登上兰舟,想出游排解相思的苦闷。傍晚她抬头一看,大雁排字而回,月光洒满西楼,看着天上的悠悠白云,谁会千里外寄来锦书呢?

词的上片时间的跨度很长,从白天到傍晚,再到月满西楼,词人的相思无解。最美的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字,词人将大雁和西楼一动一静两个意象,再加上如水的月光作背景,画出了一幅绝美的秋夜之景。这个意象曾经词中之帝李煜也用过,他说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此词不但字句更简练,再加上了“雁字回时”,意境更胜一筹。

词的下片是空间的跨度。花随水漂流,载动的是两处的相思和闲愁。词人用“一种”和“两处”相对,道尽夫妻间的真情。最后一句是神来之笔,前一句的愁,到这一句被具体化,愁在哪里?愁在眉头和心间!但词人不直接陈述,而是用“下”和“下”,将静态的愁情动态化,它无时无刻不纠缠着词人,无法消除。

这是史上最绝的《一剪梅》,后世文人墨客各有各的喜好,有人喜欢“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不食人间烟花,有人喜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绝美,也有人喜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凄美,更有人喜欢最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神来之笔。

要经过怎样的锤炼,才能将字句炼化成如此?然对于李清照而言,或许仅凭一股入骨的相思,信手拈来即可。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一、二。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图片来自网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赏析来自古诗词网。

“轻解罗裳”的“裳”到底应该读什么?

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是这样描述她秋日泛舟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里的轻解罗裳的裳到底应该读什么?是chánɡ,还是shɑnɡ。似乎很纠结。

先看裳,普遍认为,古人读“chánɡ”,其实未必。古书里“裳”有下衣的意思,也就是上衣下裳。《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很多人以此为依据,认为下衣自然读chánɡ。但我们另见《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这就迷惑了,原来“常”字本来读音可能和“商、尚”类似。

古人衣裳分离,这是没有疑问的,最早《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辞·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人的裳为下衣,一般情况不方便解去,因为可能光腿或者穿着开裆裤。

后来有了非开档裤,不过这些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人穿的,李清照作为一个贵族妇人,万万不可能解去下衣的。人们上船,是否会因为下衣不方面呢?有可能,但这个时候,一般都是敛裾即可。就是把下衣提起来即可。“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采莲赋》”

况且,宋朝的女性服饰,解下衣显然是不方便的,宋朝也有方便劳作的女性服饰,穿便裤,但李清照是绝不可能穿这样的服饰的。而且,我们仔细分析宋朝女性的常服,解去下衣,似乎并不是很方便,直接露出光腿?似乎大大的不雅。

那么,轻解罗裳,是什么衣服呢?罗裳,即是用很薄的绸缎做成的夏衣。在这里,是衣服的统称。《现代汉语词典》:“shɑnɡ 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即统称衣服的时候,读shɑnɡ。

其实,在古诗文里,衣裳的的含义也逐渐发生改变,泛指衣服。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处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读shɑnɡ。

比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再如:“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更如:“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又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还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此处裳已与布,帘相近)。

由现代汉语中裳字的轻声读法“shang”推断之,文言中,尤其诗词中“裳”字读音更多应该为“商”,只不过口语中多被读成轻声。何况,裳字由其造字的角度推断,也与“尚”音相近。《说文》中说裳与常同源,所以后人每读裳必音“常”,孰不知“常”音源于“尚”。

再举几列唐宋以来的诗词为据。1、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宋郭茂倩乐府诗)(如古音都读“肠”,那这里上下两句同为“肠”韵,启不难以为诗哉!)。唐宋以来的近休诗中,裳的发音从韵律学上来讲发“商”的音更有韵味,可见,此时的“裳”字已经与现在口语中的衣裳(轻声shang)已经很接近。所以,近体诗词中裳字读成“商”音,本人觉得更加符合诗词的特点(因为诗词算文言,不可能出现轻声字,所以读一声“商”)。

易安居士为什么要“轻解罗裳”?因为到了深秋,“红藕香残玉簟秋”,天气转凉,船上风大,恐怕穿单薄的夏衣会着凉,所以,整体更换为秋衣(秋衣也可能是长裙拖地,绝无可能穿便裤出行)。

在这里,“罗裳”的意思,恐怕解释为单薄的夏衣,泛指全身的衣服更为合适。

也有说法,“轻解罗裳”的用意,是含蓄地掩饰词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惋惜。秋装不如夏日罗裳的华美,脱下华丽罗裳有如告别褪色的青春,折射出的是词人对往事不再、年华易逝的无奈。这未免牵强。但江面风大,秋色渐谅,换秋衣是一定需要的。

这样理解的话,“轻解罗裳”的“裳”读成shang更为准确。

那么裳做下衣解读chánɡ,是否为古音呢?也未必。吴越之地的方言读“衣裳”的时候,读成“衣桑”(裳读音介于“桑”和“嚷”之间),可能更接近于古音。

那么说了这么多,衣裳到底读什么音?

如果做泛指衣服解释,一定读shang。

如果明确指下衣解释,一定读chánɡ。

其他不明之处,尽可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读法来读。例如“斜”,在古诗文里,所有读xié均为正确,因为是现代汉语读法,尽管在有些古诗里,读成xiá可能更押韵。

另外,古诗是需要诵读的,是语言表达项目,不妨怎么觉得舒服怎么读,“音随客便,形同主人。”太纠结读音,其实大可不必,汉语的字千万不能写错,但读音,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谁也不知道古汉语到底怎么读?也许部分字类似于现在的吴越方言,也许部分字类似于现在的岭南粤语,均有可能。

当然,如果国家官方教材明确的标注出来,我们以官方标注的为准。(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现在已经统一为shuāi了)

《金刚经》说“不住于相”,诵读古诗词,感受其美即可。并不需要太纠结其准确读音。在并无准确定论的时候,怎么美,怎么读。

飙叔,2021.5.11

影视剧的绝美“花魁”,她们身姿窈窕、万种风情,个个惊艳了观众

新近播出的《嫣语赋》整体品质如何,目前评分未出尚无定论,但由景如洋扮演的“花魁”师小小,却是真的惊艳到了观众。

青丝低垂侧挽,留一缕在颈边,说不出的魅惑婉转。簪在发间的金色或银色花朵发饰,以及耳上轻轻摇曳摆动的宝石耳饰,尤其是眼角那粒小小的痣,更是额外为她添了几抹风情。

身姿窈窕,亭亭玉立;媚眼流波,艳而不俗。低头抚琴的时候,更是有一种别样的清高冷艳。回眸一笑之间,说不出的妩媚婉约。

难怪惹得网友们感叹,这才是想象中花魁的样子。

“花魁”原意为花中魁首,之后引申出多重含义。既是梅花的别称,也代指青楼头牌。美到极致的外形,加上必备的才艺,便如电影《恶女花魁》中所说“独一无二”。

《赘婿》中的聂云竹原本是官宦之女,家遭变故被没入青楼后,成为秦淮河畔金风楼的花魁,之后自赎其身。

但聂云竹的美是清丽淡雅,若以媚骨风情来论,则要输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香香。

这个剧版中的原创角色,更像是书中许合子的“分身”。甫一出场,便以轻纱罗裳、秀发垂泻而下的慵懒娇媚之姿,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作为平康坊中的红姑娘,李香香在面对张小敬时,既有符合其身份的撩人姿态,眼神像一只看不见的小手,一下下抓挠在人的心头。又有藏在这份轻薄姿态下,无法宣之于口的情意。

青楼女子身世多坎坷不幸,陷于欢场、身不由己,即便是花魁也是如此。看似如众星捧月、华光璀璨,实则一样被看作是玩物。越是如此,便越是渴望一颗真心。但纵然是良家子,求一份幸福已是不易,何况是被人鄙薄的她们。

潘虹和李嘉欣都曾扮演过的杜十娘,便是“明珠美玉,投于盲人”的例子。

虽说演的是同一个角色,但潘虹眼神清冷忧郁,自有一种知性美。纵然是开场于各色人等之间、劝酒吟唱的戏份,也并不显得轻浮孟浪,依然是端庄娴雅,宛若大家闺秀。

而《花魁杜十娘》中的李嘉欣美则美矣,但外形气质过于现代时尚。加上影片本身的嬉闹式喜剧画风,从人物到叙事都逊色内地老版多矣。

同样是饰演风尘名花,《海上花》中李嘉欣饰演的黄翠凤便出彩得多。

清醒而又精明,多情却又无情,爱恨俱都浓烈的黄翠凤,在这部群像戏作品中成了最亮的那一笔色彩。向来被视为花瓶的李嘉欣,凭这个角色让观众一改印象。

而且,即便不谈演技,片中的李嘉欣也足够美,配得上色艺双绝红倌人的设定。妆容并不浓艳,动静皆如画卷。尤其是褪去华裳、改穿孝服后,更是孤冷美艳。

杜十娘想要跳离火坑做回“人”,却挑错了对象,最后心若死灰,自投于江流之中。这般红颜薄命的,还有《赤狐书生》中哈妮克孜饰演的英莲。

英莲原是被卖的孤女,因不甘落于风尘投湖自尽,魂魄寄托在湖中莲花上,集妖、鬼于一体。

出场时,身着飘逸蓝裙的英莲翩然凌空而来,宛若从敦煌壁画中走出的仙子。发髻高挽、额粘翠钿,清丽的容颜和秾丽的红妆对比鲜明,将英莲的生前生后都暗藏于其间。

在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杨颖饰演的银睿姬亦以飞天造型出镜。游街的花车上,获选花魁的银睿姬怀抱琵琶、披帛飘飞,清透精致的银色面具覆在脸上,又为她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之后在花瓣中起舞的一幕,梦幻唯美又妖娆魅惑。

同样是花魁,《九品芝麻官》中蔡少芬扮演的如烟,又是另一种画风。

出场时一身月白,眉目娇丽、妖娆动人。观众刚跟包龙星一样沉浸于她的美貌诱惑,随即又被她露出的贪财市侩的一面逗笑。

花魁有的是命运波折被迫坠入风尘,有的则是抱有目的置身于青楼,以花魁身份做掩护。

或为报仇。

如《武状元苏乞儿》中张敏饰演的如霜,便是为刺杀赵无忌进入怡红院潜伏。与苏灿初见时,紫衫紫纱、美艳高冷,瞬间就“撞”得他动了心。

《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扮演的牡丹坊盲舞姬小妹,蓝衫金冠、长袖善舞,旋律清婉的《佳人曲》中,她身形翩然而动,甩出去的水袖准确击中牡丹花鼓。

《大汉天子》中贾静雯扮演的念奴娇,为替被冤杀的父亲报仇,栖身于歌舞坊,凭借惊人的才艺名动京城。

届时正是颜值巅峰的贾静雯,剧中妆容清淡、不佩靓饰,用清水出芙蓉般的清净素雅之美,使得刘彻和东方朔都为之倾心。

或是细作。

清冷脱俗的“小龙女”李若彤,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成了无相王化身的名妓琴操后,展现出少有的魅惑一面。

下楼时莲步轻移、媚眼如丝;掩唇轻笑之间,挡不住的风情万种;执杯望过来时,眼神中藏着挑逗;画上假胡须换上男装,又别样的俏皮可爱;前往零零发家中“夺爱”时,更尽显妖媚心机的一面。

而《琅琊榜》中的秦般若和《庆余年》中的司理理,则是两者兼之。

秦般若原为滑国摄政王之女,国破家亡之后矢志复仇,寄身青楼为誉王筹谋,以图复国;司理理则是南庆皇族后裔,家人被杀后逃亡北齐,后以醉仙居头牌的身份蛰伏于南庆。

除文中所提到,影视剧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花魁角色还有很多,如何晴的李师师、刘诗诗的尹双双等。

恰如花满林园,妩媚亦或是清灵,皆都实力诠释了何谓绝美。

古人的衣服袖子为何要做大?透过汉服的广袖罗裳,论其中养生之道

广袖

汉服是汉族的民族传统服饰,始于黄帝,成型于周朝,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具有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等特点,并具有独特的纹饰配件。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整个服装体系融合了纺织、蜡染、缬草、刺绣等中国文化的优秀工艺和美学。

汉服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光袖子就有琵琶袖、广袖、箭袖、直袖、半袖、无袖、以及垂胡袖七种之多。广袖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款,男女服皆可广袖。汉服女装有齐胸襦裙、留仙裙等,其中,罗裳是一种薄外衣,多为丝绸。广袖、罗裳等造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喜爱。汉服中所体现的智慧与美学,更是体现出了汉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养生之道。

一、广袖罗裳的前世今生

1、生而奢华的广袖

广袖汉服的诞生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是最早的汉服形制之一。其起源是三皇五帝所穿的冕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袍”。广袖诞生之初,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布料丝绸等是稀缺物资。在那种匮乏的远古年代,将袖子做大,就意味着富贵和权势。

后来帝王的冕服也遵循了这一法则,观察秦始皇、汉武帝等历代帝王的画像,其冕服无一不采用广袖的形制。这是因为,冕服作为礼服,广袖一是传统,二是造型霸气,能够代表君王的威仪。

汉朝皇帝冕服

某些高端布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稀有的,价格甚至于超过黄金。楚墓出土的“车马田猎纹”纳绣,就是这样一种极其昂贵的丝织物。因为其特殊的造型,使得这种纹理无法在当时的织机上织成,必须纯手工制作,并且工艺复杂,只有极其熟练的女工才能制作,一条饰带就要花费数月时间。楚绣女工是当时楚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车马田猎纹”基本上只有帝王才能用得起。可以想象,这种价值连城的织物,大面积地用在广袖上,肯定会使得当时的人们一片惊叹。

到了汉朝、唐朝,高端布料仍然非常昂贵,因此,广袖确实可以代表社会身份和地位。至宋朝开始,织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布料价格有所下降,达官贵人也不再执着于宽大的广袖,而是有了很多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广袖的奢华属性,是跟某些历史时期布料稀少、价格昂贵分不开的;当布料价格下跌的时候,广袖和奢华也就不再绑定了。

2、娇俏佳人的罗裳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名句。罗裳是一种又轻又薄的长外套,是对开的,下半身类似长裙,一般是百褶,整体做工精致,是“大家闺秀”的标配。在古诗词当中,着罗裳者多为闺中小姐、宫中妃子或新婚新娘,少有风尘女子;即便在柳永词中,着罗裳者是新婚新娘,并非柳永最常写的青楼女子。足见罗裳在汉服中的地位是较高的,是高雅贵重的代表。

罗裳在汉服当中,诞生时间应该算比较晚的,起码比广袖汉服的诞生晚得多。对罗裳的描写,最早见于南北朝《子夜四时歌》“吹我罗裳开”。唐宋时期描写罗裳的诗词大幅增加,足见罗裳在这个时期开始大流行。至明清时期,罗裳已经相对普及,但价格仍然昂贵,平民阶级仍然是买不起的。

罗裳

二、衣服里的养生之道

穿过汉服的人都知道,看似复杂的汉服却非常舒适,无论是夏眠还是冬憩,都会感觉到轻松飒爽。这跟中国人“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是分不开的。《道德经》中所言“道法自然”,是指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得到正确的方法“道”。

1、阴阳二气平衡

汉服的设计上,人与自然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人与自然,尤其是土地的接触,是养生的重要条件,而这是经常被人忽略的一点。虽然古代农民平均寿命不高,但那是由饥荒、战乱、瘟疫,以及低下的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实际上,像农民一样经常接触土地,才符合养生之道。

正如前文所言,广袖汉服在诞生之初,是达官贵人专有,这些人远离生产劳动,从根本上缺乏“与土地的接触”。所以必须在设计上弥补这种缺失。在中国古代哲学当中,有“阴阳二气”的理论,而土地则是“阴”的代表。阴阳平衡,才能使人健康。

代表“阳”的,是天空,也可以说是太阳。如果拿劳动人民举例,他们接触的“阴”“阳”之气都很强,彼此之间存在平衡。相较之下,达官贵人缺失的,是“阴”气,而让达官贵人为补气而赤脚踩土,又是不雅的。

罗裳

正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凡事不可过度。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便处在一个“阴阳二气”都很强的地方,是“强平衡”状态,一旦一端出了问题,便会极大地损坏身体健康。所以,理想状态应该是,阴阳二气达到一个“弱平衡”。

广袖的设计,就满足了这种要求。宽大的袖子,可以疏导过多的阳气,使得阴阳平衡。古人木质结构的房子,本身就存在着一种阴阳平衡之气,广袖更可以将其纳入自身的循环。在古人的理论当中,广袖汉服的舒适,就是因为恰到好处地维持了阴阳平衡。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女子专用的罗裳。只是广袖采取的是宽大疏导,而罗裳则是以本身轻薄的材质,使得过度的阳气散发出去。其实,除了个别类型汉服的功能需要,大部分汉服都符合“阴阳平衡”的设计理念。

当然,古人的阴阳理论是一种朴素自然哲学,其中的原理触及很多现代科学的分支,想要细化准确地用现代科学解释“阴阳二气”,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那些更深层次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客观来看,广袖可以驱散多余的热量,赶走蚊虫等,的确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广袖

2、五行之气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汉服可以说是美轮美奂,简直如同天上神仙。这种符合中国自然哲学的审美,高雅无比,超凡脱俗。这是因为汉服的材料,形制,以及所选用的配色,往往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关,五行相辅相成,所以在视觉上十分和谐美观。实际上,汉服是“木”为主导,符合自然之道。从五行轮转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汉服的另一种养生原理。

五行中的“木”,代表森林和植物,可以说,“木”是汉服之中最重要、核心的一种元素,其他元素都是依托“木”而存在的。无论是广袖汉服,还是女子罗裳,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木”元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从材料上讲,丝织品和棉花构成了汉服的主要材质。棉花是植物,来源于“木”元素。丝绸虽然是蚕丝织成,但蚕丝实际上是来源于桑叶的,因此也是“木”属性。从材质上,“木”已经是主导地位了。其次,从配色上讲,汉服常见颜色有墨绿、靛蓝、深黑、大红等。古代人所使用的各种颜色的染料,多为植物中提取的,因此本身就带有“木”属性。

“木”对养生之道来讲,之所以重要,在于其蕴含的道理。汉服所体现出的“木”,并不单独指植物,而是植物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当中,这是不同物种之间,一种“生命能量”的交流方式。

“木”这种生命能量,具有一种上下通透性,汉服整体外观与树木存在一种相似性。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传递生命力的过程 ,是自下而上的,这种“木之气”是从脚底传向上,然后加入到自然的循环之中。因此,如果将人的气进行过度包裹和阻碍,便会影响到这种通透性。生命之气便会抵达不了天灵盖的诸多重要穴位,导致血气运行不畅。

罗裳

此外,“木”是带有坚韧性的。汉服的设计当中,腰带是非常重要的配饰。汉服当中有腰带、腰封等各种不同的腰部配饰。除了实用价值以外,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坚韧”这个概念。古人认为,人的身体力量来自于腰部,而人体本身又是脆弱的,因此在腰部要进行适当的保护和加强,从而增加人体的生命能量。

此外,穿着汉服之人本身的气质谈吐,智慧才能,也是“木”属性的体现。同时,汉服的其他金银配饰,则是增加了“金”属性,增加华贵气质,象征高人一等的权力。汉服“土”之属性,是以穿着者本身的道德品质决定的。

三、总结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高雅美观,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广袖汉服和女子罗裳,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汉服的设计理念是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和万物的接触,尤其是和土地的接触。

从阴阳二气的角度讲,汉服使得阴阳二气能够保持一个“弱平衡”,在取得平衡的同时,不会使得阴阳某一方过强从而损坏人体健康。从五行轮转的角度来讲,汉服是以“木”属性为主的,重视生命能量的有效循环。可以说,汉服之所以这样设计,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各种养生理念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3. 《道德经》

4.《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