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赞美瓷唯美的句子有哪些(赞美瓷唯美的句子)

赞美瓷唯美的句子有哪些(赞美瓷唯美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陶瓷的黑白美学,极致的素雅

物道君语:

清秋时节,展览《至皑至玄|中国陶瓷黑与白》在广州隈店开幕了。

展览在一条老街上,门外,是匆忙的烟火人间。门内,数十件从唐至金的高古瓷,或玄黑,或素白,皆静伫于此。光阴仿佛静止了,被揉进了这两种互为极端、各为极致的瓷色里。

开展之际,物道团队与策展人纪绍文(猫哥)聊了聊,一起探讨了中国陶瓷的黑白美学。

月白、甜白、天青、影青、胭脂红、鹅黄、雾蓝、乌金、墨彩……

这一个个婀娜的名字,来自陶瓷的釉色。它们染色成彩,晕开,就是中国陶瓷的千里江山如画。

马未都说:“在陶瓷中,釉色与纹饰为装饰的两大手法。”

但釉色,更为抽象、玄妙。白、青、黄、绿、红、蓝、酱、黑釉,千百年来,古人不断地追求那种至纯至极的美。

白,是一切颜色的起点。黑,则为一切颜色的终点。

黑白之间,是中国瓷色的巅峰。

白,是古人对于瓷色的最早追求。

早在北齐,古人已烧出了最早的白瓷。但那时候,还有些闪青或闪黄的痕迹。因为陶瓷的胎土里含有铁元素,全呈青色,只有将铁元素降到1%以下,才会呈现白之色。

追求白釉的过程,其实是提炼铁的过程。美的背后,往往是技艺的无数次反复的试验与推敲。

到了唐代,邢窑一出,天下闻名。茶圣陆羽说它“类银类雪”。那时候,最好的邢窑当刻有“盈”字,意为百宝大盈库,是唐明皇的私家收藏,只赏给最爱的杨贵妃和最信任的朝臣。就像这只玉壁底碗,扣之亦有金石之声。

唐代 邢窑白釉玉璧底碗

唐代 定窑白釉官字款钵

唐代 邢窑白釉印花倭角四方盘

可是,到了宋代的定窑,相比邢窑极尽素器之美,宋人却不再追求有多白,因为那时的工艺技术,让他们气定神闲也能做到。于是人们花精力在装饰上,如镶金口、刀刻纹样等,也影响到了辽定、金定。比如,在白盘上刻萱草纹、莲花纹。

北宋 定窑白釉宝珠钮执壶

金代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沿盘

多年以后,古人还烧出了甜白釉、德化白瓷,极尽白之变幻。

这或许,就是古人的浪漫吧。白,不是一系列参数,而是飘落的雪、天上的云,晶莹的糖,是人类对于自然必美孜孜不倦的努力。

金代 霍州窑白釉玉壶春瓶

黑,是陶瓷界一个玄妙的存在。

从德清黑釉开始,黑就一直存在于中国陶瓷版图里。不被重视时,它便隐于背景之后。被发现时,它亦不慌不忙。

宋朝人喝点茶,于是建盏备受推崇。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像这只金代怀仁窑银油滴束口茶盏,它内敛素朴,若是施以茶汤,方能见到绀黑色的盏心里,银色油滴如波光粼粼,如星辰浩瀚。

金代 怀仁窑银油滴小盏

吉州窑的黑,却是“色彩斑斓的黑”。人们通过天然的黑色涂料,施以独特的技巧,从而有了丰富多变的釉面与纹样,如洒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等。

像这只南宋的黑釉撒斑大碗和黑釉撒斑罐,为北美十里灵壁山居所藏。黑釉之上,有一圈圈黄色耀斑,看似毫无章怯,却又如游走的笔墨,肆意洒脱,与当代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美这件事,不分时代与地域。

而洒斑釉的形成,是先施一种含铁较高的釉料,再挥洒一种颜色较浅的釉料,在升温过程、釉料含铁量、用彩的方法的各种因素之下,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美。

南宋 吉州窑黑釉撒斑大碗

南宋 吉州窑黑釉撒斑罐

这次展品之中,还有一只南宋吉州窑的鳝皮地漏花薝卜盏。薝卜花,是佛教里认为的圣洁之花,又称“禅客”“禅友”,亦是今天说的栀子花。

这只薝卜盏,采用了剪纸贴花工艺,先是在含铁量较高的底釉上,贴上剪纸,再薄施一层竹灰釉,最后剔掉剪纸,便会显出纹样。

轻轻地握起这只盏,有种温厚的砂质感。浅褐色的护胎釉之上“盛放”着朵朵六瓣花。千年的时光荏苒,依旧花开不败。

南宋 吉州窑鳝皮地漏花薝卜盏

就像黑釉之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如斯。

黑,不是一种颜色,是宇宙的尽头,是星河的深邃,是法度之后的大胆肆意。

不过,在漫长的岁月里,黑釉与白釉,亦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两个极端,却常常互相交汇,幻化成新。

例如,唐朝的缁素瓷,外施黑釉,里为白钵,缄默沉静。在隋唐时代,僧人多穿淄色服,而古印度的俗人则穿素色服,缁素即有黑白之意。

唐代 巩县窑外黑内白釉淄素瓷钵

还有金代当阳峪窑的白覆轮斗笠盏。内里为黑,外边为白,白覆轮即为镶边之意。

白覆轮的技艺,颇为复杂。有一种是先施黑釉,再刮口沿内外黑釉,然后加入白化妆土与透明釉的混合物,高温烧成。第二种,是先施黑釉,刮去内外黑釉,再入窑高温烧制,但口沿处的白釉为低温复烧成品。

像这个茶盏,釉面齐整,干净利落,当是一次烧成之物。

唐代 巩县窑外黑内白釉淄素瓷钵

在黑与白的共舞之中,北宋磁州窑白釉刻花缠枝花纹凤尾尊,尽显雍容与华贵。白色为底,墨作花开,枝叶蔓延而上,开出牡丹花来。

但这种白底黑花工艺,不是画花上去这么简单。工匠需在素胎之上,加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施黑釉,然后再剔刻划花,最后施一层透明釉,方可成形。

白加黑,是一种加法。黑成花,却是减法。

北宋 磁州窑白地黑剔花凤尾尊

而金代淄博窑黑釉线条罐,则更有现代设计感之美。莹润的黑釉之上,均匀地布着一根根凸出的白线,如书法里的笔笔中锋,立体感极强。

这是叫沥粉法。先在器胎上施以漆地,再加纹饰,晾干之后,或以白泥用漏粉条的方式,立粉成杠;或堆好泥条,施以透明釉或黑釉,入窑烧制时,黑釉会熔融至低处,露出白条,从而形成凸起的线条,达到逼真的效果。

看着这个黑釉线条罐,白与黑看着泾渭分明,却又因为交融才成器于此。古人是从一开始就想要黑白相间,还是只是无意中加多了粉料?

金代 淄博窑黑釉线条罐

创造器物的时候,也许常常是美的偶然。但在追寻和绵延美的路上,需要的却是美的张力。

黑与白,是色彩的两端,是美的两个极致,看着矛盾而遥远。

张载说:“中国的阴阳是兼体而无累。”看似矛盾的两者,能够包容、统一、交融时便会诞生美的张力。

或许,这就是中国陶瓷黑与白的魅力了。

人生,有太多难以周全。唯有在这陶瓷世界里,黑与白,世事能两全。这样的美,稀有而珍贵。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隈Life」授权提供,

转载请联系作者。

一瓷美千年,意蕴琢如生

#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冬奥相约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

定瓷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中国的瓷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瓷在世界享有盛誉我国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定窑则是五大官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瓷历经唐、五代、宋、金、元长达500余年盛烧而不衰

千年窑火续

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宋金,衰于元。其窑址在今保定市曲阳县境内。

曲阳县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石、煤炭、耐火土、石灰石等。定窑遗址东起北镇(龙泉镇)通天河畔,西止燕川山下,方圆20华里,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俗称“一溜十八坡”。遗址依四面山,傍三面水,为太行山系天宝之地。南北贯穿有两条天然沟壑,一名“泉水沟”,一名“马驿沟”,长年流淌,水质纯净,冬暖夏凉,窑场即由此而建。遗址一带白煤、烟煤蕴藏丰富,盛产石英、长石、黏土等大量陶瓷原料。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般是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拉坯成型。宋代使用双人操作的辘轳车拉坯,拉出的坯经修整后再进行刻花装饰。加工成的器坯采用浸入法施釉,再经芒口处理后即可入窑烧制。在陶瓷史上,定窑的匠工们最早发明了用覆烧法烧制瓷器。史载: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北京龙泉务诸窑皆仿效定窑而形成庞大的定窑系。

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现存于曲阳涧磁至燕川一带的定窑遗址,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古一器如云似玉

定瓷为何显赫天下?一方面是它的白色为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闪青,白中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它善于用印花、刻花的技巧,将白瓷从纯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

定瓷传统代表作孩儿枕

定瓷胎质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器薄如纸,叩击如磬,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刻花潇洒奔逸,刀行似流水,花成如满月,印花则制范精细,富有华贵典雅的气韵。

生产品类以盘、碗居多,也有少量瓶、罐、炉、枕、人物等,装饰以龙、凤、牡丹、荷花、菊花、鱼纹为主。

北宋时期,定瓷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金代,定瓷生产业有所复兴。元代,定瓷的粗瓷生产工艺在民间仍有流传,但细瓷生产工艺已经失传。明清以来,以烧制民用瓷器为主的私营瓷窑兴起,时期的私营瓷业已十分发达。1970年代以来,定瓷传统工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逐步得到恢复,生产出了一些仿定瓷的产品。近年来,定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有了新的进展,生产的瓷器瓷质和纹饰已比较接近古定瓷的品质。

千年薪火再传承

如今,定窑的千古之谜已被破解,在陈文增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千百次研究试验,终于破译了定瓷生产及原料工艺技术,被历史淹没800年的定瓷终于重放异彩。

2017 年 6 月,由曲阳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占地 9999 平方米,展陈面积 3000平方米,以被称为“中国定窑第一人”陈文增命名的定瓷艺术馆在曲阳县开馆,常设陈文增定窑瓷器展、书法作品展、诗词展和定窑历史展、陈文增艺术文献展等,陈文增生前 2000 余件无偿捐献的定瓷、诗词、书法作品及研究著作全部展出,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供来自国内的各界人士共同品鉴。

该博物馆建筑面积 1000 平方米,陈列使用面积约 600 平方米,集中展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定窑文化爱好者收集发现的大量历史记载和实物标本,该馆主要分为先民制陶、恒山初冶、炉火纯青、刻镂万象、模印群芳、技艺传播、窑火不熄、美器由来、主类器物演变、结语等部分,以实物、文字及高科技形式分年代展示,从而使失传几百年的定瓷技艺得以重现。

该馆的落成与开放,体现了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以陈文增为首的第一代定窑人艰苦创业的莫大慰藉。通过艺术馆这一平台的传播与交流,定窑文化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叹定瓷空灵意蕴琢如生一瓷美千年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制瓷历史的荣耀与辉煌